古代攻城战为什么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
1860年,惨烈的“安庆保卫战”中,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的30000精锐,在城破后进行了巷战,结果20000人被杀。
英王陈玉成真是个死脑筋,如果城破之时,太平军能选择突围,不至于落得全军覆没。
不过,纵观中国古代战争史,很少有巷战的记载,而“安庆保卫战”只是个例外。
那么,古代攻城战,为什么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一、古代城池的建造格局决定。中国古代的城池,都建有高大坚固的城墙,类似一个闭环。一旦城门被敌军攻破,守军就成了瓮中之鳖。
城外的援军进不来,粮草物资更是无法得到补给。即使开展巷战,结局也是被消灭,只是时间的问题。
巷战,就是短兵相接,真枪真刀对着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古代,没有现代通讯设备,将帅士兵之间无法及时联系,各自为战。
冷兵器时代,要是人躲在建筑里,是没办法交战的。而古代的城市建筑,大多是土木结构,敌军破城之后,烧毁房屋、屠城。没有了建筑做依靠,就谈不上所谓的巷战了。
陈玉成坚守安庆,不但不许叶芸来突围而出,还让李秀成麾下大将吴定彩入城协助防守,与湘军拼消耗,实在是个错误。
曾国荃为了减少湘军伤亡,他其实有意放太平军一条生路,让他们突围。只可惜陈玉成死脑筋,不领情,最终导致安庆失守。
二、城被攻破,军心大乱。古代战争,守住城池,不让敌军进来是第一要务。一旦城池被敌军攻破,军心就会大乱,更别提组织有效的巷战来对抗敌军了,保住性命成了第一要务。
城破后的巷战,无险可守,没有补给,再打也没有一点意义。坚持不了多久,整个城市就将沦陷。
敌军既然能破城,说明其实力很强、士气正旺。这对守军来说,士气低迷,心理上就输了。谁都能猜到结局。
与其留在城池里进行残酷的巷战、做出一些无谓的牺牲,还不如突围出去,保存有生力量,日后报仇雪恨来得实际。
历史上,长平之战,赵括被围40天,他就是不突围。最后,秦军获胜攻入长平,坑杀赵国40万降兵。
三、古代军事作战思想决定的。古代围城之战,一般会采取“围三阙一”的办法,这也是用兵打仗的八条原则之一。就是把城围起来,再留下一个缺口。但是,缺口外会有重兵设伏。
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防止守军鱼死网破。二是给守军一点生的希望,涣散其军心。三是这种战法,可以减少攻方的攻城难度和伤亡。
古代战争,讲究擒贼先擒王。守城将领是不愿意被敌军生擒的。只要有一线生机,他都会带领部下选择突围。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日后也可东山再起,报仇雪恨。与城共存亡是不明智的。
比如,关羽降曹的过程,也正是劝降者张辽使用“围三阙一”法说服关羽的过程。
现代战争中,城破突围的战例也是很多的。
1938年上半年进行的徐州会战,不到10天,60万中国军队主力,在日军看似铁桶般的围堵下撤离,为之后的大规模会战争取了不少时间,堪称抗战时期经典战役。
四、现代战争中的巷战。进入热兵器时代,短兵相接、面对面的交战少了。现代城市中的建筑,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很强的防御效果。士兵就能躲在建筑里,用枪炮打击敌人。
现代战争的巷战,也叫"城市战"。敌我双方要逐街、逐屋进行争夺战。这是最残酷的。
敌我双方彼此混杂、犬牙交错,危险性很强。
巷战最让人害怕的就是狙击手,你不知道在哪堵墙、哪个窗户后面,就会朝你飞来子弹,防不胜防。
所以,哪一方先熟知建筑物的地形,谁就会少吃亏。反之,就会寸步难行,吃大亏。
1995年,著名的格罗兹尼巷战,成为越战以后最残酷最血腥的巷战。它因"让俄罗斯军队战栗"而闻名于世。
杀进格罗兹尼市的一个团,只剩下10个人生还。这块弹丸小城却成为俄罗斯军人心中永远的痛。
综上所述,古代攻城战,在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是有道理的。不能以现代战争的角度去看待古代的战争。
古代攻城战为什么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
在现代战争里,巷战的作战难度,公认是高难度。
比如在上世纪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里,欧洲战场上百分之四十的战斗都集中在城市街巷里,而作为巷战经典战例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更成为整个二战的转折点。中国战场上诸如台儿庄大战、常德会战等正面战场大胜仗,也同样是通过艰苦巷战,将骄横日寇彻底打崩。而从二战结束至今的七十多年里,随着战争科技的发展,“巷战”更有着重要地位,诸如“格罗兹尼巷战”“费卢杰巷战”“顺化巷战”等战斗,残酷程度都震惊世界。
而对于进攻一方来说,巷战更堪称地狱难度,现代战争里多少武装到牙齿的虎师,也都是在巷战里栽了大跟头。尤其是喜欢全世界到处“拱火”的美军,在吃过多次巷战大亏后,更把“打巷战”作为重要军事课题。2003年伊拉克战争前,美国海军陆战队曾专门进行了五周的巷战训练,采用高科技手段模拟出多种巷战模式。美军还曾经组织了专门的巷战演习,以96小时的煎熬,来增强部队的巷战能力……
不过奇特的是,比起现代战争里各方对于巷战的重视,放在科技条件落后的古代战争里,巷战却基本没有存在感。以古代中国的战争史为例,不管争夺多么激烈的城池攻防战,一旦城墙被攻破,战事也就基本告终,不管之前作战意志多么坚定的部队,也极少能继续坚持打巷战,最多不过冒死突围。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科技条件落后,进攻方攻坚手段有限,防守方完全有机会给敌人继续造成杀伤,怎么就“很少打”呢?
这事儿,古代战争史上一些为数不多的巷战,就可以现身说法,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万历朝鲜战争中“平壤战役”尾声阶段的巷战。
这场战役当时的情况是,明军在当天的攻城战里,经过虚实结合的强大攻势,成功拿下了平壤的城头。但盘踞平壤的日本第一军,却是死赖着不走,反而又祭出了“巷战”模式:整个平壤城被日军“改造”了一番,修起了各式各样的堡垒工事。日军占领平壤城三个制高点,指挥各部负隅顽抗。在当时日军主帅小西行长的盘算里,借助这些设计精巧的堡垒,发挥日军火枪的威力,必然能给明军巨大杀伤。
但小西行长没想到的是,明军根本不按套路出牌,一看日军窝进堡垒里,明军直接来了个简单粗暴大招:烧。各种柴草火箭,顿时一股脑朝着日军据点招呼,整个平壤城顿时烈火冲天。仅仅在大火后的日军据点牡丹台里,明军就拖出了四五百具日本焦尸。被烧惨了的日军纷纷窜出据点逃命,好些人宁可跳进城外大河淹死,也绝不在巷战里挨烧。被烧惨的小西行长也只好仓皇撤退,其部一万八千多日军逃回汉城时,只剩了六千多人。
换句话说,如果不是跑得快,这伙曾铁了心打巷战的日军,很可能一个都活不了。
而这场书写下明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辉煌战功的平壤战役,却恰恰道出了古人“不打巷战”的多种原因,首先一条,就是古代城市的建设水平有限。
现代战争里,巷战之所以难打,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丛林”一般的城市建筑,能够给防守方提供足够屏障。比如在抗战里的常德会战里,中国军队把大多数民房打通,街巷改造成堡垒,节节抗击日军。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里,斯大林格勒火车站曾前后十三次易手,争夺巴甫洛夫大楼的战斗更持续五十八天。但放在古代,在没有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的情况下,城市的建筑水平,其实也非常低下。
就以“平壤战役”中的平壤城为例,整个平壤城大多数建筑都是木制,不管日军的堡垒修得多坚固,只要明军点起火来,那就是一点就着,瞬间烧一大片。这样的城市构造,也是当时城市的常态。明清年间中国城池里的民居,多为木制结构,就算是土砖瓦房,防护力也较差。不要说发生战争,就算是火灾,有时对于城市都是致命打击,乾隆年间的北京一场火灾,就是“焚毁数千家”。
所以,古代的城市,别管看上去多巍峨,一旦遇上战争,基本都是不经打。
武器的问题也是重要原因,虽然乍一看去,古代的攻坚武器威力有限,但一旦攻破城池,对付城市里的房屋,却是威力极大。比如宋代的重型床弩,攻坚时就可把长矛钉再城墙上,对付城市建筑绰绰有余。到了冷热兵器混杂的明清年间,就算防守方装备了火枪火炮等武器,但放在失去城墙屏障的巷战里,在短兵相接的情况下也威力有限。
因此,在古代战争条件下,想要守好一座城池,最靠谱的办法还是加固城墙。比如明代的北京城,就在内城与外城设置了两万多个垛口,部署了一万两千多个炮眼。这也是古代城池的基本防御理念。
而比起武器与城池建设水平来,“后勤问题”更是古人不打巷战的重要原因。
古代交通条件有限,城池的安全,也极度依赖后勤补给,但如果进攻方有着兵力优势,切断了城池的补给线。防守方就算能暂时打退敌人进攻,最后还是撑不住。以北宋末年的太原保卫战为例,当年金军团团包围太原,北宋却救援不力,孤军奋战的太原军民,也准备以巷战做最后一搏,当时太原全城15岁以上男子全部参军作战,城里房屋拆除墙壁,准备与金军巷战。
可让人唏嘘的是,当时太原城已经粮食耗尽,全城军民饥寒交迫,等待金军破城时,太原军民很多人都已经饿倒在地,许多士兵躺着怒视金军,却已无力再战。激烈的巷战,也就没了胜负的悬念。作为北宋北方屏障的太原,就这样壮烈失陷。
而我们在复盘现代战争里的经典巷战时,我们就会发现,强大的后勤,才是巷战胜利的幕后英雄。以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为例,急红了眼的德军,当时切断了列宁格勒的补给线,饥饿的威胁曾笼罩整个城市。但列宁格勒军民硬是在拉多加湖冰面上开辟了运输线。正是这条生命通道,支撑列宁格勒军民度过了最艰苦阶段。而在决定二战走向的斯大林格勒战役里,苏军更是依靠伏尔加河东岸的铁路与渡口,撑起了整个斯大林格勒的物资补给。
而这样的交通能力,放在古代战争里,也是不现实的。技术条件的差距,也让古代的巷战,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靠边站”,科技进步带来的战争模式的改变,只看巷战,就有多少收获在其中。
作者:张嵚
参考资料:《世界上下五千年》《帝国最后的荣耀》《二战后巷战发展史》
古代攻城战为什么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
巷战的条件不具备,没有坚固的建筑物,古代的民房基本上就是木质结构,一把火就能把全城给焚烧了!
古代城市唯一据有防守功能的地方,就是城墙,城墙是砖石结构,一般不容易毁坏。
依据城墙壁垒可以有效杀伤敌人,保护自己!大家注意到没有,电视剧《朱元璋》里面有一个著名的战例,陈友谅发兵百万,寻找与朱元璋决战,他提出“首战即决战”,遇见抵抗的城池,坚决占领。
洪都之战!因此成为陈友谅与朱元璋的决战。
洪都之战,眼看就要城破,明军守将蓝玉宁愿组织敢死队趁机杀出去,以便与敌人打野战,也不敢打巷战,宁愿自己烧毁粮草,也不愿意被敌人占领或抢走!
可见,巷战不是古代打战的常规办法,古代主要还是攻守战和野战为主要作战形式。
巷战是城市规模化、坚固化后的作战形式,古代城市规模小,居民建筑容易着火,根本不适合打巷战电视剧里面可以看见很多城市的巷战,特别是抗战时期,这个其实就是说明巷战是现代战争的一种办法!
古代打战,都是冷兵器对决,城墙壁垒一旦被攻破,优势数量的攻击部队很快就会占领一座城市。
因为古代打战,主要将兵力数量,孙子兵法说,有优势兵力才可以打包围战,攻城掠地,都是优势兵力才能够发动的。
凭借城墙,弱势者才可以一战,一旦城破,打巷战往往就是死路一条,所以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会去打巷战!
古代城墙壁垒周围也就几里路,一座城市基本上就是长几里,宽几里,有城墙都守不住,还巷战,那就是异想天开了!
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关注!@龚柳辉
古代攻城战为什么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古代和现代不同。
在现代作战中,巷战是较弱一方,对付较强一方的有利武器。
即便对方拥有大量火炮、坦克、飞机,只要巷战一方熟悉地形,修筑简易工事,采用灵活战术敢打敢拼,就能大量杀伤敌人。
这是因为巷战双方都是近距离作战,进攻一方重武器难以发挥,武器的优势不明显。
相反,防御一方可以利用熟悉地形和防御阵地的优势,突袭强大敌人,以逸待劳,一旦发现情况不利,还可以迅速转移阵地。
现代化的武器特点是,即便是轻武器,防御一方也可以短时间内投射大量炮火,密集杀伤敌人。
即便防御的士兵只有50人,对方却有500人,后者也可能遭到极大杀伤,还无法消灭几个防御士兵。
所以,现代作战中巷战很多。
但是,古代就不同。
古代的技术条件低,都是冷兵器肉搏,弓箭射程也不过一二百米。
那么,防御作战中,城墙就是防御一方最有利、最好的武器。因为进攻的敌人,对高大城墙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只能采用少量攻城器械强攻,非常不利。
无论是云梯、撞门锤、重型投石车,对付城墙其实都没有好的效果。即便是常用的弓箭,你仰射城墙上的敌人,命中率可想而知。
城上的守军居高临下,使用弓箭、火器甚至石头,都可以轻易杀死大量敌人。
但是,如果敌人一旦冲上城墙,双方就又是一个水平线了,都是刀枪剑戟肉搏,防御一方没什么优势。
那么,冷兵器时代退入城内巷战,还不如在城墙上拼死肉搏,将敌人再次赶下去,随后依靠城墙继续防御。
你退入城内民房,对于防御上来说毫无作用。因为你拿的是冷兵器,只能近距离肉搏。
而既然是肉搏,在屋内、屋外没什么区别,仍然是一对一拼命而已。
你就算再能打,一个拼二个就很了不起啦。
相反,如果是现代,一个2人机枪小组巷战设伏,一阵火力急袭,打死打伤十几个敌人是小意思。
所以,古代的巷战没意义,还不如突围出去,继续守另外一座城市。
古代攻城战为什么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
古代也有巷战,但多为单方面屠杀。
比如422~423年的第一次南北大战。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宋军控制的滑台和虎牢关。两城的宋军在外围工事和城墙皆被突破后,没有选择逃跑,而是留在了城内与北魏军进行巷战。但结果极其悲壮。
其中,滑台的三千宋军在城门失守后,很快就被有兵力优势的北魏军逼到了角落,最后全部被杀,全军覆没。
虎牢关的宋军在滑台失守后,坚守城池长达半年之久。
当外城被北魏军突破后,守城的宋军主将毛德祖又下令,另筑三道内城,继续与北魏军激战近两个月。
当最后一道内城也被攻破后,除两百宋军侥幸突围外,其余宋军在毛德祖率领下,与北魏军巷战。但结果与滑台的宋军一样,很快就被攻入城的北魏军合围,最后全部被屠杀。
值得一提的是,滑台和虎牢关,都在黄河的南面。也就是说,北魏军是背水作战。
理论上讲,只要滑台和虎牢关的宋军能拖住北魏军,待宋军的主力赶到,北魏军就必须撤回河北。否则一旦后勤线被掐断,那北魏军就只能等死了。
然而,由于增援的宋军将领皆是鼠辈,畏惧魏军战力,互相推诿,都不想救援。以致于滑台、虎牢守军被北魏军围困屠杀。
同样的情况还有襄阳保卫战。
元军攻破襄阳后,有数千南宋守军坚持留在城内与元军进行激烈巷战,但很快就被元军屠杀殆尽了。
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巷战不常见?
首先,古代战争都是以冷兵器为主,直到四百年前才普及热兵器,但主要也是鸟铳和大炮之类比较笨重的热兵器,主要是守城时使用,很难应用在巷战中。
在这种情况下,守军进行巷战,那就还是只能以短兵相接,或放冷箭偷袭的方式与敌人进行周旋。而这种杀伤力,对于兵力与敌军存在巨大悬殊的守军而言,太小了。根本不可能对敌人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
第二,古代城市规模普遍不大,街道布局比较简单,且多为木制建筑。敌人进城后,只要放火烧屋,就能让守军无处遁形。
在这样的情况下,再结合第一点,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古代军队不存在打巷战的条件。
所谓的巷战,往往是单方面被屠杀。
而现代战争之所以有很多著名巷战,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格罗兹尼战役,是因为现代城市的规模较大,道路比较复杂,且多为混凝土建筑。守军容易隐藏。敌人要想消灭隐藏起来的守军,就必须要分散成几个人或十几个人的小单位进行清剿。
在这种情况下,守军明显就具备了大量杀敌且与敌人进行拉锯性质的巷战的条件。
也就是说,只有现代战争,守军才有打巷战的意义。
古代小城市无法打巷战,那大城市呢?
大城市其实也不行。
古代战争,守大城,必野战。大城市的攻防战斗,其实基本是依赖于野战的。
因为越是大城市,其城内居民和守军的日常生活物资越就越是依赖外部输入。
只要城池被围困,物资输送通道被掐断。过不了多久,城内就会断水、断粮。守军往往等不到与敌人进行巷战,就会先会被渴死或饿死。
众所周知,巷战对战斗人员的素质和战斗意志有极高要求。守军如果意志不顽强,战斗力缺失,巷战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
而由于前面说的因素,古代大城市攻防战往往是以野战为主,当城墙被攻破后,守军由于断水、断粮,战斗力会明显崩坏。
所以即便古代大城市的攻防战,也鲜有拉锯性质的攻防战。史料中,也多为城池沦陷后,守军被敌人屠杀的记载。
总体来说,古代少有巷战,是因为古代的城市和武器装备不具备进行巷战的条件。无论是外在的建筑条件,还是武器装备,还是军队的小战术素养,都不具备巷战条件。
既然不具备巷战的条件,且进行巷战也无法大量杀伤敌军。同时还要承担单方面被屠杀的风险。那古代守军选择突围撤退,而不是进行巷战,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古代攻城战为什么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
其实在任何攻城战当中,守军在城破以后,第一选择都是突围。除非实在没有地方可以跑,或者预定援军很快就会抵达,才会进行巷战。
因为,突围是最明智的选择,可以保持有生力量,毕竟战斗骨干的培养是非常困难的。我们以太平军安庆保卫战为例子。在安庆城外,是曾国荃的1万湘军和多隆阿的1万多八旗军。
而李续宜湘军为预备队,在江面上是杨载福的湘军水师,在太湖是胡林翼统一指挥。在南边是21000湘军,坚固保护粮道。
陈玉成大军虽然在外围拼命救援,但是清军死死顶住了太平军一浪高过一浪的进攻。陈玉成的核心主力此时都在安庆,在赤岗岭有4000人,在菱湖有8000人,在安庆还有1万多人。
结果,赤岗岭太平军被攻破,4000人全部巷战战死。菱湖太平军投降以后,8000人全部被斩首,最后安全被攻破2万太平军被杀。安庆一战,虽然壮烈,但是陈玉成的3万精锐全军覆没。
从此英王陈玉成实力大减,只能幻想去招募鼠首两端的地方团练,被擒杀。由此,可以知道,如果有突围的机会,一定不能困守在孤城当中巷战。城市还有机会夺回来,要敢于大踏步的前进,也敢于大踏步的后退,在运动当中寻找战机。因为,百战磨练的军官和士兵一旦成建制损失掉,短时间内就再也补充不回来了。
如果在安庆守军,有那怕三分之一可以突围,陈玉成就可以利用这1万人为核心,重整军力。但是现实却是全部损失掉,英王陈玉成和整个太平天国也从此走上了最后的末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