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战役前夕,希特勒德国的库存石油实际上还剩下多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949条回答。
石油是战争的血液,希特勒对这句话的领悟很深了。
当时欧洲有两大油田,分别是苏联高加索巴库大油田,罗马尼亚大油田。
希特勒很早就试图控制罗马尼亚油田。
而罗马尼亚是主权国家,并不是德国控制,这就为希特勒控制罗马尼亚油田搞出了很多麻烦。
希特勒加大了对罗马尼亚的经济和军事扶持。
在1937年,德国和罗马尼亚贸易从100万马克猛增到3亿马克,德国卖给罗马尼亚的货物价格都相当低廉。
1938年,德国还给了罗马尼亚高达2.5亿马克的军事贷款。
所有的贷款和贸易费用,希特勒都提出以石油来偿还。
期间,英国用尽全力的破坏罗德合作,甚至提出无偿援助6000万美元给罗马尼亚,只要对方赶走油田的德国合作公司。
在1938年,6000万美元是一笔惊人的巨款。
虽罗马尼亚拒绝了这个提议,英国人仍然以高价收购罗马尼亚石油,挤压对德国的石油贸易份额。
资料中这么写: 英国人的石油抢购政策,对于德国打击很大。由于外汇不足,德国从罗马尼亚进口石油的数量从1939年10月的7万吨骤减至11月的6万吨。1940年1月,输入德国的原油仅为1万吨,而出售给英、法两国的则分别为25.5万吨和10.6万吨。英国首相张伯伦甚至在写给妹妹的信里骄傲地宣称,“我预感战争到(1940年)春天就将结束了,……无须在战场上打败他们,只需让德国人明白他们能不能取胜,继续变得日益贫弱和穷困是不值得的。”
果然,欧战刚爆发,德国就遭遇了石油不足的严重问题。波兰战役刚刚打响,德国石油库存从240万吨猛降到160万吨,而且下降速度非常惊人。
其中军事作战直接消耗的石油就有15万吨。
由于石油库存不足,德军陷入危险的境地。
如果波兰战役迟迟不能结束,西线英法又攻打过来,德军石油无法应付两面作战。
万幸的是,德军2周就击溃了波兰人,随后可以专心对付英法。
但希特勒认为,德国的石油库存勉强能够维持一场中等规模的对法战争,不能打一战那种持久战,不然石油供应会崩溃。
希特勒非常恐惧苏军乘机夹击,因为德国石油不足,无法对付苏军。
好在,斯大林只顾对付芬兰,没有这么做。
波兰亡国以后,希特勒认为必须给罗马尼亚直接的压力,进行了直接的恐吓,罗马尼亚政府立即认怂。
1939年年底,罗马尼亚首相塔塔内斯库向德国承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将保证向德国出售每月不少于13万吨的石油。
而德国对于燃料的使用也精打细算,石油大体够用。
德国从发动战争至法国投降,由于对手均招架不久就投降,德军消耗总量不足150万吨,大大低于预计的500万吨的数字。
苏德战争爆发后,一切都变了。
由于苏德战争过于辽阔,任何一个军事行动都需要大量燃料,德军被迫大量使用石油。
战争开始了半年,到1941年底,德国消耗石油高达890万吨,到年底德国仅仅剩下80万吨汽油库存,勉强可以维持1个月。
而虽然罗马尼亚已经将全部石油提供给德国,但年产量只有1200万吨,这还是在没有敌人轰炸的情况下。
所以,德国军方有识之士认为,德军不能解决石油问题,一旦不能速战速决消灭苏联,自己就死定了。
从1942年开始,德国就遭遇了燃料不足的问题。
英国学者利德尔·哈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中这样说道,高加索作战过程中,“燃料匮乏是向山区进军的致命伤。那些装甲师有时等待新的供应,一停就是几天。这种致命伤使德军坐失良机。”
斯大林战役期间,德国装甲部队一度突进到距离被合围部队50公里地区,却因为燃料不足,被迫停止前进。
到了1944年下旬,盟军开始战略轰炸罗马尼亚油田以及德国的炼油工厂。
德国石油产量降低了三分之二,燃料奇缺,军队接近崩溃了。
大家都知道,在阿登反击战的后期,德军因缺乏燃料,被迫丢弃了数百辆完好的坦克装甲车,步行撤退。
而德国空军由于极度缺乏燃料,连新飞行员的训练都被大为缩减,结果训练出一群空中菜鸟,只有被盟军飞行员猎杀的结局。
到了1944年底,苏军占领罗马尼亚,德军石油来源彻底断绝。
到希特勒自杀时,德国剩余的石油储备大约还有10万吨,分散在各地。其中大部分适用于一些基本民生设备的燃料,比如发电机之类,不能转为他用,不然立即就会有很多老百姓因此无法生活甚至死去。
甚至,希特勒自杀以后,他的副官京舍竟然找不到足够的汽油来焚烧元首的尸体。
最终,他去停车场中搜刮了一些汽车的油箱,好不容易凑齐了160升汽油。
借助这些汽油,京舍将希特勒和她的妻子爱娃的尸体,大体烧成灰烬。
到了几天后戈培尔自杀时,因为再也无法找到这么多汽油。
柏林战役前夕,希特勒德国的库存石油实际上还剩下多少?
事实上,石油被称之为“战争之血”,库存石油的数量就是德国战争能力的一个战略性指标!
从二战开始到1942年,德国石油的库存量是增加的,德军战斗力处于上升期,二战期间,德国石油一直被盟军重点轰炸,从1943开始,战争似乎已经变成了“石油战争”。
石油储量,几乎成为衡量德军战斗力的一个尺度!为了详细说明柏林战争前夕,希特勒德国的库存石油的情况。
咱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说,当时德国的石油危机,看看德国还剩下多少石油!
其一,石油是维持德国“战争机械”正常运转的血液,二战时期,希特勒是从战略的高度了确保石油安全,包括争夺石油、储存和保护石油- 希特勒更看重乌克兰
根据红军总参谋的意见,德军主攻的方向是明斯克一斯摩棱斯克一莫斯科,而斯大林在战争爆发之前就认为,首当其冲的就是乌克兰。
因为乌克兰的粮食,高加索的石油是德国迫切需要的东西,没有它们,德国发动的战争就难以为继。于是,斯大林在乌克兰部署了苏军的大部分兵力,其数量比西方和西北两个方面兵力的总和还多。
由此看来,斯大林和希特勒对乌克兰的重视程度还真是不相上下。
希特勒深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败于石油。
军事专家后来评论说,一战期间,英国皇家海军打败德国海军的重要原因是:英军舰艇用石油提炼的柴油作动力燃料!
当年,德国军舰开足马力,开始全速逃跑。但德国舰队烧煤,白天浓烟滚滚,很容易被对手所发现,结果可想而知。
- 二战中德国同样面临的石油短缺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对战后20年各国的军事战略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出现的总体战、闪击战、坦克制胜论、空军制胜论,都是从不同角度,总结一战经验的结果。
但是,石油作为战略资源对战争的影响,仍然贯穿战争的始终。二战爆发时,德国的机械化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内燃机引擎把施利芬计划变得似乎可行”。
事实上战争早期的局面,也表明纳粹德国一度占据了战场先机。
20世纪30年代末,在德国使用的能源中,煤占据了90%,石油只占5%,而同一时期,煤只占美国能源总量的一半。
但早在1932年,希特勒就已经对未来进行了筹划。当时,还未成为德国总理的希特勒对法本公司的说客说:“今天,对于一个希望在政治上保持独立的德国来说,一种没有石油的经济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德国自己生产汽油必须成为现实,尽管此事必须作出种种牺牲。因此,继续进行煤的氢化工作是迫切需要的。
如果没有那些合成燃料,德国空军就无法升空,总的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合成汽油”占德国石油总产量的一半,但大力发展“合成汽油”的代价很高,生产这种“合成汽油”的成本,等于用油轮从墨西哥进口的40倍之多。
二战爆发后,冬季来临前,德国主要战略目标不是占领莫斯科,而是攻占克里米亚,并且切断俄国人在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供应!
德国能够顺利从罗马尼亚获得石油至关重要。
这场战争已经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这也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战争。
在大战中,陆上有坦克装甲车,海上有军舰,空中有飞机。而所有这些战争机器用的都是同一项能源石油!
在1916年8月,当罗马尼亚发现德国东线力量受阻后,罗马尼亚向德国盟国奥地利宣战,这实际上等于向德国宣战,而罗马尼亚是德国的主要石油来源。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是败于石油。
从石油中提取的汽油、煤油和柴油,其用量之大是相当可观的。每增加1万辆汽车,每年就需要30万吨原油来生产汽油燃料;一艘5000吨的海轮,每行驶1万千米,约需1500吨原油生产的燃料。
现代大型喷气飞机消耗燃料数量就更可观了。作为燃料,石油产品有其独特的优点。
所以,战争初期,希特勒非常重视石油,德国的石油工业已很发达,有充足的石油供应战争,而且还能出口。盟国千方百计地想要破坏纳粹的石油。
石油是协约国取得一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二战期间,战争已经从人与人的厮杀,演变为机器与机器的对决,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机械化战争时代的到来。由此石油的军事战略价值,也在这场战争中初显锋芒。
第二次世界大战,军队机械化程度又有了较大提高,几个主要战场上都展开了大规模的机械化战争。
随之而来的是战争石油消耗量的空前庞大。
首先,石油在作战物资消耗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第一次世界大战,军队主要需要的是粮秣,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军队主要需要的则是弹药和石油。
据美军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石油消耗量占欧洲战场作战物资的50%左右。
“战争狂人”希特勒也一直感到烦恼,那就是石油,二战时期,德国庞大的装甲军团时刻都需要大量的石油补给。“德国战车”的石油危虮德国一年至少需要1000万吨石油,而德国本土却没有油田。
石油已成为争夺和袭击的重要目标,由于现代战争中军队对石油保障的依赖程度空前提高,袭击破坏石油保障已成为现代作战克敌制胜的主要手段之一。
德国一开始就动用了大量飞机,对苏联石油工业和石油基地进行了猛烈破坏,使苏军遭受了巨大损失。其石油库被破坏了44%左右。
苏联战前虽然储备了10万余吨石油,但战争一开始就损失了一半,造成了石油供应紧张的局面。
表面上是德国、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导致这些国家渴望重新划分该地区的势力范围。亚洲方面,表面上也只是日本希望成为亚洲霸主。然而,在这些表面目的的背后,则是激烈的石油工业方面的竞争。
石油成为德国和日本在军事战争和工业竞赛中能否获胜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二战从某种意义上是石油的战争。
1937年德国的石油总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0.2%,但是德国的煤产量比较丰富,煤产量占到了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煤产量的15.31%。两者之间75倍左右的差距,足以看出德国“缺油富煤”的现象。
然而,德国并不是一个以步兵或者阵地战擅长的国家,而德国军队的机械化程度在当时的世界堪称第一,闻名遐迩的闪电战大多依靠先进的摩托化机械部队,和空军的支持!
因此,石油成为德国的软肋。
其二、盟军空袭的主要目标就是德国的石油公司和石油库存,柏林战役前夕,希特勒的石油主要在罗马利亚,盟军“拼命”袭击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来降低德国的石油库存苏联的高加索油田和巴库油田,年产量2000万吨左右。这个地区是欧洲主要的石油生产地。
据说,入侵苏联之前,德国铁道部门每24小时开出100列军车,在短短的两星期内有47个德军师,其中包括28个坦克师和摩托师被运往德苏边境。
与此同时,德国却仍和苏联保持着正常的贸易关系。满载着苏联石油、矿石和各种物资的火车,仍源源不断地运往德国。
1939年德国从苏联购买90万吨石油。然而,德国人知道苏联的石油不可能全部卖给自己,于是先行拉拢了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本来是英国和美国的同盟。1939年由于苏联入侵与罗马尼亚存在争议的比萨拉比亚地区,导致扬·安东内斯库,推翻了罗马尼亚的原有政府,开始由亲英、法转向亲德。
此后,罗马利亚的石油就成为德国的“战争血液”!
解放了贝尔格莱德之后,苏军和保军便开赴匈牙利战场,打算将那里的德军一举歼灭。此时的德军完全处于被动防守阶段,但他们企图凭借多瑙河的天然屏障,把出产石油的匈牙利守住,以此保护德、奥南翼的安全。
所以,德军调遣大量军队,又增强“南方”集团军群的力量,妄图阻止苏军在匈牙利的攻势。经过艰苦奋战,苏军于1945年1月将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德军重重包围住。
德国本身就缺石油,根本经不起浪费,只能通过降低质量来保障数量。因此,尽管德国拥有无可争议的、世界第一的机械技术,但是因为缺乏石油而牺牲了油品的质量,德国飞机在性能上打了折扣。
在苏联战场上,德军也面临着汽油缺乏的问题,部队机动受到限制。因为苏联使用的是柴油,德军不能通过以战养战,夺取苏军的油料来解决问题。
不久,盟军还发动对普洛耶什蒂油田的空袭,普洛耶什蒂油田坐落在罗马尼亚境内,它以欧洲第一大油田而著称;自战争开始以来,一直供应着德国三分之一以上,以及意大利所需的全部石油。
美军为首的轰炸机群从非洲的利比亚出发,千里奔袭普洛耶什蒂。出发前,美军第9航空队司令布莱利顿将军进行简短而悲壮的动员。
他说这是一次风险很大的任务。搞得好,损失50%,搞得不好,可能全部赴难为了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美军飞机低空飞行。
与此同时,美国空军还把德国的石油工厂作为轰炸目标,阿诺德把他领导的美国第15航空队从意大利调来,第2次袭击了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
其三、柏林战役前夕,盟军袭击德国石油工业,尽管当时德国出动了战斗机,来对付美国的飞机,到1945年4月,连续不断的轰炸活动,还是使德国的石油产量降低到通常产量的5%此战,德国损失战斗机65架。虽然美国飞机在这些轰炸中也有损失,但几乎所有的德国石油工厂被击中。
到1944年9月份,由于燃料缺乏,致使德国生产出来的飞机、坦克、汽车毫无用处,并且大大削弱了德国炸药和人造橡皮的生产能力。
美国空军对德国的轰炸,迫使德国将其大部分战斗机和高射炮从东线调到西线,这有利于苏联军队的进攻。德国可使用的飞机数量日益减少,而在阿诺德的领导下美国的空军力量却越来越强大。
到1945年4月,连续不断的轰炸活动使德国的石油产量降低到通常产量的5%左右。
1944年至1945年冬季,由于燃料不足,加上盟军对德国铁路系统和运河轰炸的大大加强,使德国经济陷于瘫痪状态。
事实上,二战全面爆发后,英国空军参谋部曾拟订过空袭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计划,但没有被批准执行。1940年6月德国进攻西线后,英国战时内阁于16日授权轰炸机统帅部派机轰炸莱因河以东地区。
当天晚上,99架轰炸机袭击了鲁尔区的石油工厂和铁路线,揭开了对德空中战略攻势的序幕。
盟军的轰炸持续了5年!
直到东线德军被分割包围,柏林指日可待。
到了1945年,由于战争转到德国本土进行,使它失去了罗马尼亚的石油、匈牙利的铁矾土、东欧和西欧的粮食。由于战争物资耗尽,战备物资来源丢失,劳动力的大量减少,使整个经济陷于崩溃状态。
到1945年2月,煤产量降到1944年的五分之一。由于缺煤,铁路、发电和军事企业陷于瘫痪;由于汽油缺乏,飞机无法升空作战。
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如果突然失守,德国就会失去包括石油在内的多种经济资源,敌人就到了德国的大门口。
纳粹德国非常重视对苏联和罗马尼亚边境的战略防御,因为德军一旦从罗马尼亚这条外国防线上败退下来,德国不仅会失去其赖以支撑战争的石油、粮食和其他的物资的供应基地,而且希特勒的欧洲联盟也将会很快土崩瓦解。
为此,德军统帅部在苏联和罗马尼亚边境的雅西一基什尼奥夫地域部署了实力强大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为了与苏军决一死战,德国和罗马尼亚的军队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
盟军对石油存储基地和炼油厂的轰炸,则几乎从未停顿、应对盟军登陆和战略重点的变化,德军昼间和夜间战斗机部队部进行了重新部署。
事实上在1942年,德国军备生产还是增加了大约50%,石油本是德国的最大弱点,但几乎完全不曾被触及,而其飞机的产量还大有增加。
德国空军在西欧的日间战斗机实力在那一年内由292架增到453架,夜间战斗机实力则由162架增到349架。
相反的,英国轰炸机的损失在1942年却已经升到1404架。1943年1月的卡萨布兰卡会议曾经确定,作为一个陆上侵入的先驱,战略轰炸只具有次要性。
这些盟军的空袭,并未收到很好的效果。德国在1943年不断增建新厂,分散老厂,军火产量仍增长了!
从1943年8月开始,美英联军开始对德实施轰炸才具有真正的战略意义,阿诺德和英国空军商定增大轰炸规模,以坦克工厂、轴承制造厂、飞机制造厂、石油加工厂和交通枢纽等为战略目标。
在阿诺德指挥下的以“空中堡垒”B-17为主,频频出现在德国上空。盟军开始就对关键性目标实施精确轰炸,英军则在夜间选择德国的一些3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实施地毯式轰炸。
盟军对德国本土,及其战领区进行了近5年的轰炸。
1944年4月,盟军已完全掌握了制空权,轰炸效果日渐显著,越来越多的德国石油工厂被摧毁,德军燃料供应大受影响,新生产出的飞机和坦克由于缺燃料而不能投入战斗,严重影响了德军的战斗力。
到1945年4月,德国的石油、铁路、运河等重要设施遭到严重损失,整个国民经济陷于瘫痪。在对德战争中,空军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就是负有摧毁石油工业,与挫伤德国民心双重任务的空袭!
与此同时,英、美空军开始支援地面部队,对德国战略轰炸就此结束。这5年中,英美出动飞机144万余架次,投弹量达270万吨。
为确保匈牙利的石油和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安全,希特勒在奥匈国境线构筑了3道防御线,命令韦勒将军所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死守。
这个军群辖5个集团军,加上与保加利亚和南斯拉夫对峙的德军,共40万人、600门火炮、1600辆坦克、700架飞机和800多辆装甲运输车。
可见,直到最后,希特勒还恋恋不忘“石油”!
综上所述,盟军空军参谋们把石油与交通线视为必须争夺的目标体系。
盟军共集中了1.4万架飞机,对德国的防御体系的前沿和纵深进行轰炸,因而在登陆作战实施过程中,完全掌握了制空权。
1944年夏天,美国战略空军和英国轰炸机部队继续对德国的战略性目标进行轰炸。到柏林战役前夕,连续不断的轰炸活动使德国的石油产量降低到通常产量的5%。由于燃料不足,德国的飞机坦克成为一堆废铁,“战争机械”已经几乎完全瘫痪!
上述就是柏林战争前夕,希特勒德国的库存石油的情况,德国还剩下多少石油,一言以蔽之,石油的数量决定了希特勒的战争命运!战败就是因为没有石油了!剩下5%的石油,对希特勒来说没用任何意义了!
我是@龚柳辉 朋友们!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
柏林战役前夕,希特勒德国的库存石油实际上还剩下多少?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实际上石油还剩下多少?不多,您可以理解为希特勒已经把德国存放石油的圆形油罐,已经被搜刮的露了底了。
这话虽然粗糙了一点,事实如此,毕竟希特勒临死前,想要得到足够的汽油将自己烧干净,但能够找到的汽油也只有一百来升,最后也没有烧干净。
说道这里估计有些小伙伴要说了:“这小编东拉西扯的,人家问具体有多少?你说了半天也没说道点子上呀?”
没法子的,具体的数据小编翻了两小时,也没找到,这不是没辙了,所以只能寻找一些个旁的证据,让大家伙体会一下当时德国人没有石油的窘境。
那么为了掩饰这个尴尬,小编觉得咱不如从二战整体的脉络中,顺着石油的这条线,给大家伙捋一捋,当您看完了,虽然具体的数据没有,但绝对会有一个大概。
二战中的德国石油咋说呢?德国在开战前进口了很多石油,其中大部分都储备了起来,用来进行战争。
那么德国在进攻波兰的时候,他的石油储备有七百万吨。
但到了1940年的时候,德国的石油储备就已经锐减到了,只能提供国内和平时期所消耗的三个月的份额。
可你这是和平时期,战争时期的消耗那是相当恐怖的好不好?
和平时期可用三个月量的石油,到了战争爆发后,德国算了一下,也就够前线使用两个星期的。
听了这个数据,您感觉到了什么?
德国开战的时候就是在玩命,所以德国的石油储备压根就不能满足德国开战的需求,尤其是长期作战的需求。
说道这里估计有些小伙伴要说了:“德国还占领了其他的国家,这些国家难道就没有石油储备?”
咋能没有呢?但您别忘记了,欧洲是一个发达的地方,但他厉害的国家也就那几个,大多数都是小国。
闪击战打下西欧,德国也就缴获了一百五十万吨石油,就这点子石油压根就不够他们发动入侵这些国家的石油消耗的一半。
而且德国占领了这些国家,您以为就不消耗石油了吗?日常生活也消耗的好不好!
您以为德国面临的石油消耗到这就没有了吗?不,还有更加恐怖的,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在1940年向英法高歌宣战了。
好吧,估计有些小伙伴要好奇了:“他们本生就是联盟国家,一块发起入侵战争,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大大的有,意大利这家伙居然也是一个石油贫瘠的国家,所以一旦宣战,您就会发现,德国的石油桶里头,又塞进去一根粗壮的管子,意大利开始吸取德国那为数不多的石油。
“嗨!哥们给我分点石油!”
德国到是想说:“滚!”但他没那个胆子,还的憋着。
当然战争初期还不算啥,但时间久了,德国人快要被这个盟友吸干了。
好吧,我们对德国的石油储备有了一个了解,接下来咱了解一下德国是如何解决他的石油问题。
德国的石油问题如何解决。咋说呢?其实在二战中您不管是德国还是日本,当然还有意大利,他们发动侵略战争,目的是为了世界霸权,让自己想干嘛就干嘛!
但您要是仔细观察一下,这些国家无一不是战略物资匮乏的国家,所以物资匮乏同样是他们发动侵略战争的一个原因。
就拿德国来说,他们家煤炭有不少,但石油您就别提了。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时候,德国所有的能源中,煤就占了全部的90%,石油呢?只有可怜巴巴的5%,连个零头都不够。
具体说个数字您就明白了,1941年的时候,德国再加上他占领的地区,每年的石油产量不到五百四十六万吨。
这数字听着是挺大的,但用起来他都撑不过一年的。
同一时期的日本,也就只有二十九万吨,就这产量整个就是一毛孩子,他就没法比。
反过来您看看盟国这块,光一个美国在1941年的时候就有近两万万吨的产量,啥概念?
美国和德国比这就不是小巫和大巫的区别,而是蚂蚁和巨人的区别。
所以从石油角度说事,德国焉能不败呢?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后边要问了:“美国咋就那么多呢?”
其实这事也好理解,美国本身就有庞大的石油储备,这也就算了,他还有殖民地。
这事拿英国最好解释,1941年的时候英国的石油产量是八百九十三万吨,但英国是一个没有石油的地方,这数据是他在殖民地的石油产量。
荷兰也是这种情况,有庞大的殖民地,1941年的石油产量比英国还高,有九百三十一万吨。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日本人,北进想打苏联的时候,遇到挫折之后,回头就南下打东南亚,这地都是英美的势力范围,都是富饶的产油区。
不仅是日本,其实意大利也面临这个问题。
列一组数据,您就明白了。
大家伙都知道意大利在二战打仗特别不靠谱,他的海陆空三军中,其实最为强大的是海军。
但您翻阅一下,他的海军记录,基本上就没有大规模出动过,为嘛呢?
就是因为燃料的不足造成的,在1940年的时候,意大利的海军库存也就一百八十万吨,当时墨索里尼估算了一下,海军要是动上一动,每月的消耗就有二十万吨。
意大利为什么去进攻希腊,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石油的运输。
这说的有点远了,咱接着说德国的石油。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德国的石油储备,毕竟德国不是一个产油国,他想要发动战争,储备石油就是一个要命的议题。
那么他是如何储备的呢?
罗马尼亚,这个国家可是一个产油国,德国向他购买石油,这就是德国的解决方案。
1939年的时候,德国就和罗马尼亚签订了石油同上协议,这协议里头就有要求,每个月罗马尼亚必须出口给德国十到十三万吨的石油。
当然单靠一个罗马尼亚是不成的,为了战争储备,这点石油那够啊,塞个牙缝都堵不上。
所以德国还从欧洲以外的地方进口石油,在1939年的这一年里头,德国就进口了五百一十六万多吨的石油,这可比1938年进口的石油还多出了二十万吨。
当然欧洲其他国家也不是傻子,也不会看着德国人起高楼,储备石油去打他们,所以也一改往日绥靖政策帮助德国,也开始限制起了德国,暗地里给德国进口石油这事下绊子他也不少。
到了1940年德国只能进口到二百零七万吨的石油,在石油进口锐减的过程中,罗马尼亚的石油开始狂飙。
1940年的这二百多万石油中,罗马尼亚的占了九十七万吨,快一半的份额了。
到了1941年的时候德国进口二百三十七万吨石油,您都不知道罗马尼的石油进口已经飙升到了二百零九万吨。
事实上到了1941年的下半年,德国进口石油就只剩下罗马尼亚这个独苗了。
所以没有罗马尼亚的石油给德国撑腰,啥闪电战不闪电战的,压根就闪电不起来的。
罗马尼亚为德国提供了二战以来的三分之一的石油消耗。
说道这里,在和您说个事,说完估计您能惊掉俩下巴磕。
啥事呢?苏德战争之前啊,德国还从苏联这里进口了不少的石油。
别的不说,1939年的时候,德国从苏联这里获得了九十万吨的石油。当然苏联也知道德国的小心思,所以在1940年的协议中德国应该购得同样九十万吨石油,而德国实际获得只有六十五万吨。
说到这里估计有很多小伙伴要说了:“苏联这是咋回事?你都知道了,还这么干?”
咋说呢?国际上的事,真不好说,有些事不想干,你还得做一个安抚,不能撕破脸皮。
苏德战争是发生在1941年的下半年,而上半年的时候,苏联还提供给德国二十八万吨的石油。
事情就是这么古怪。
这也可以侧面证明,德国对石油的渴望,和他石油缺乏的窘迫程度。
当然就这么疯狂的进口石油,他也不是个办法。
德国人也在利用自己国家的资源开发合成石油,这事您要是追究的话,还是1913年的事,当时德国化学家费里德里克.伯吉尤斯,就发明了打黑色的煤炭中提炼合成石油的方法。
那么这事到了1936年的时候,德国就出台了一个所谓的《四年计划》,他这就把这合成石油当做了一个重点的建设项目。
这么说干巴巴的,给您列个数据,冲击一下您的大脑。
1936年开始推广这个项目,全年的合成石油也就只有六十二万吨,到了1939年的时候全年就达到了二百二十万吨,牛吧!
这还不算,到了1940年,德国的这种合成工厂就有了二十个,光一天的产量就达到了七万两千桶,一年下来也有个三百六十万吨的样子。
就这量相当于德国石油在1940年供应的一半了,德国空军燃料的95%都是这合成石油制造的。
1941年和苏联开打了,德国的合成石油已经到了三百九十万吨,1942年的时候是四百二十万吨,1943年达到了最高点大约有五百万吨了。
但您看着这合成石油的产量很高,但五百万的合成石油,其实也就占这一年德国石油消耗的40%而已。
再有一个合成石油的成本太高了,毕竟他是通过一种燃料精炼之后变成另一种燃料的过程,据说这个合成石油的成本是石油的四十倍。
所以合成石油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助力,不能成为德国石油的主力,一个因为产量,另一个因为成本。
那么德国想要继续作战下去,进口石油这就成了一个必须的选项。
但进口?您在开玩笑吗?德国都是世界的敌人了,谁还卖给他呀,德国只能进行掠夺了。
德国对于石油的掠夺和盟军的应对。1941年六月二十二号,三百万德国人突袭了苏联,他的战略任务,一个是为了获得一个宽大的战略空间,为以后英美加入战争,好让德国有一个闪展腾挪的空间,再有一个就是夺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资源,捎带脚的打通去中东的陆路通道,把伊朗和伊拉克这块给占了,如果能拿下海湾地区的石油,德国枯竭的石油库存就会丰润起来。
那么在北非这块,德国的目标同样是瞄着中东的石油。
所以不论是打苏联还是进攻北非,这背后其实都有石油的影子。
巴巴罗萨计划咱就不说了。
到了1942年的时候,德国举行了一个蓝色行动,没法子的事,这个点上德国的石油储备已经将到了七十九万吨了,就这点子石油,也就够德国一个月的战争消耗的。
当然您也别提什么合成石油的增长,因为盟国对罗马尼亚油田的袭击,让这点子合成石油的增长量给抵消的差不多了。
蓝色行动瞄准的就是苏联的巴库油田,您要知道就这地的石油,他供应了苏联航空汽油的80%,煤油的90%。
为了这些石油,德国人在进攻的时候,还带着石油工人和技术人员,为的就是一边进攻,一边在新的占领地挖石油。
但苏联人压根就不给他们这机会,一路撤退的时候,就把这些个油田和设备都给破毁掉了。
攻占巴库油田的路上,德国人其实占领了一个叫做迈科普的石油产区,这个地方虽然只有巴库油田产量的十分之一,但对于德国人来说,那也是救命的地方。
但破坏掉的油田,直到1943年的时候,德国人在这里的挖掘的石油,也不过是一天八十桶的量。
何况德国最后还没拿下巴库油田。
那么在北非的战况如何?拉倒吧,地中海的航道已经被盟军封锁了,德国和意大利的运输油料的战舰不知道被打掉了多少,而油料的供应也只有最初的一半份额。
打到最后,德国军队已经无法开动他们的装甲部队了,大约有五百辆坦克趴窝了,不是他们坏了,而是他们没有燃料。
以至于后来隆美尔说阿里曼战役,到在抱怨汽油的匮乏,没法让弹药枪炮及时运到前线。
至于在大西洋海战中,一开始是德国封锁英国,从1939年开始,德国投入了所有的潜艇,目标就是攻击英国的油轮,六个月的时间英国人的油轮就被干掉了二十一艘。
这些油轮站了英国运油船的5%,到了1941年的时候,英国的储备石油用光了。
没辙的英国对美国发起了求救信号,美国人用五十条油轮给英国人续命。
当然德国人是不会罢休的,接着打,最后把美国人打急眼了,因为1942年的三个月内,被击沉的油轮已经是美国新建的四倍了。
被激怒的美国人,开始增加反潜力量,就在1943年五月份,这一个月里头,德国有30%的潜艇被击沉,至此大西洋上的运输线安稳了起来。
当然英国的运输线安稳起来,德国就尴尬了。
到了1944年的五月份,艾森豪威尔,将德国的合成石油工业作为了轰炸目标。
就在这一年,德国的航空汽油产量开始急剧下降,到了每天只能生产三千桶的地步。
这么说您没有感觉,对比一下,就这三千桶,他仅仅是1944年前边四个月平均产量的6%而已
根据资料显示,这一年开始轰炸之后的四个月内,德国的每一个重要的石油合成工厂,至少被空袭过两次。
与此同时,苏联还攻占了罗马尼亚的油田。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德国的战斗机已经无法对盟军的战斗机产生威胁了,他们为了聚集一点油料,不能时时加入战斗,只能搁几天出动一次。
这也就算了,面对新的飞行员训练,每人每一个星期也只能飞一个小时而已,这也是为什么后期德国的飞行员不行的一个原因。
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在1944年年底德国发动的阿登反击战中,德国为什么失败,很大一块原因就是因为燃料用光了。
到了1945年的时候,航空汽油的产量已经是1944年同期的0.5%了。
那么题主询问,柏林战役之前,德国的石油有多少?您其实可以认为,他已经没有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柏林战役前夕,希特勒德国的库存石油实际上还剩下多少?
二战结束时。纳粹德国其实还有很多战机;坦克等技术装备!但是都成了停放在一边的废铁;首先就是严重缺乏燃油。而没了燃料!这些装备就成了无用的废铁;其次就是人员缺乏.当时德军的飞行员!坦克驾驶员等严重缺乏,没有足够的人去操作这些武器。
二战中德军一直饱受燃料不足的问题所困扰,在一战中也同样如此;当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很多物资进口途径被封锁,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资。这也很重大程度上导致了德国的失败!而其实早在德国发动二战之前。纳粹德国就已经研究了很多战略物资代用品技术!这其中就有煤变油技术。德国本身有很多煤矿.但是缺乏油田,因此为了保证必要的石油资源;德国当时就建立了一些煤制油生产厂,
但是受制于产能,德军还是需要很多油田的补充。因此德军的作战计划中!他国的油田就成了具有战略价值的目标!比如高加索战役,德军就是为了争夺高加索油田!但是最终失败;没能夺取这一地区.
大火
德国作为欧洲一个贫油国;其石油资源十分贫乏.战前德国的石油主要依靠进口;主要的石油进口国是罗马尼亚,罗马尼亚是欧洲的第二大产油国(苏联产油第一);战争前期,罗马尼亚为德国提供了大量的石油,德国则支援罗马尼亚各种武器和装备,后期由于英国对海上输油线路的封锁,聪明德国不得已采用了煤焦油的方法代替石油;因为德国的煤炭资源是丰富的!
德国前期发动的“闪电战”可以说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但是“闪电战”也穷人的战争.德国看到自身石油资源的短缺,采用闪电战的方式!短时间没集中力量击败对手,从而掠夺占领国的石油资源.补充自己的战争损耗。
二战后期,特别是“巴巴罗萨”计划后;德军在对苏联作战失利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使得德军的“闪电战”!成为了持久战。此时的德军确在四面出击,对石油依赖越来越强.同时英国大批次的出动飞机轰炸德国的石油设施和石油补给线,瑞典学者博黑恩贝克称;四个月内.德国“每一个重要的合成石油工厂至少被空袭过两次,六十九座炼油厂.许多存储设备及若干各种各样的液体燃料工厂也都遭到了空袭”.
1945年德国投降时.空军还存有2000余架作战飞机,海军U型潜艇还有200余艘;但是这些没有石油,就是一堆钢铁而已;
德国的石油产量,1940年的时候大概有500万吨左右。还有煤制油大概300万吨左右!算作800万吨左右吧。但是与此同时!美国的石油产量有2亿吨;注意!是20000万吨.不是2000万吨!
其实德国原本就是个缺乏石油资源的国家。长期以来依赖石油进口,在1939年西线战争打响后!德国基本上就被英国给封锁了.再加上美国在背后捣鬼.德国能够得到的石油补给也非常稀少;无法支撑起庞大的军工体系。因此德国进攻苏联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在于抢夺苏联的石油资源。举个例子就能明白了.苏联在1941年的时候石油产量就超过2000万吨,是德国的2倍多!如果拿到苏联的石油资源;就等于进入双倍经验状态。那么德国就可以进一步扩军.组建更强大的装甲力量和海军力量;也就可以去和美国掰腕子了;
但是随着东线战场形势恶化!德军的后勤补给也遇到困难;主要在于盟军对德国本土进行战略轰炸,工业设施损坏严重;包括很多炼油厂和石油储存设备,都遭到了破坏。德军的装甲部队也面临着油不够用的局面!这就使得装甲集群的战力大损.无法再进行1940年时的输出;德军往往是拆东墙补西墙,才勉强支撑到了1945年!
一座大型的煤制油工厂能赶上整个柏林市的居民用电量。二战德国失败后的煤制油设备和技术全运回了苏联!
20万吨是什么概念!就是德军的坦克动不了;飞机飞不上天了.德国IG法本公司的一个炼油分厂在二战最后的2年内被轰炸了600多次,基本成天天上掉炸弹。到了1945年5月份时。德国的炼油产量降到了十几万吨,而在此之前的罗马尼亚油田早在1944年被苏联占领收回,而德国从美洲石油运输线早被英美封锁。所以等待德国的只有灭亡,
德国在1945年5月投降时的库存石油;一句话;只能用“油尽灯枯”来形容,
不仅如此!纵观二战的整个过程;可以说德国就是输在了石油的短缺上,这句话可一点都不夸张,
受限于自身的地理条件。二战爆发时;德国本土面积仅数十万平方公里!地下也没有丰厚的石油储量,与美国.苏联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国家相比,就是一个贫油国!
不仅如此。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德国完成统一的时间较晚.对外扩张的脚步慢了一拍!在列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的狂潮中收获寥寥!也不像英国.法国甚至荷兰这些国家一样!可以从殖民地获得大量的石油资源;
二战全面爆发后,地处中欧的德国四面扩张!凭借燃油消耗不大的闪电战!闪击战!巅峰时几乎占据了一整片西欧大陆!然而和军事上的巨大胜利相比.受限于当时的勘探和生产条件,德国占据的广袤土地对解决石油问题并无太大帮助。到1941年底!汽油储备仅余80万吨;仅能满足德国战争机器一个月的消耗。
作为帝国主义列强。德国的石油炼化工业很发达。奈何缺乏原料!一样难以满足庞大战争机器的胃口
在进攻苏联前;德国尚可以从苏联获得一些石油!开战后则仅靠掠夺。所获甚少.
石油缺乏.合成油料工业又被重创,德国就此陷入绝境,
前线忙着打仗.还要担心燃油!这种情况下的战斗力可想而知;失败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缺乏燃料,战斗机出动困难;失去制空权的“虎”式坦克也只能折戟沉沙
法西斯德国投降是因其战败.无力回天;战败的原因是个综合因素,其中一环便是石油耗尽了;
首先;德国自身是个贫油国。几乎没有石油产出.需要靠进口石油来维持工业的运转!发动战争更是一件需要石油储备作为支撑的事!德国的闪击战更是需要石油来支撑飞机坦克的运行。要说攻击波兰还有验证闪击战的实践效果的意图;之后的便是赤裸裸的冲着石油资源去的.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德军用了112天将整个西欧纳入自己麾下,自然也包括丰富的石油资源。
其次。德国最一开始还是很忌惮苏联的。和苏联签订互不侵略条约,也正是苏联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闪击波兰才得以成功。称霸西欧之后,希特勒深知要称霸世界!石油储备是重中之重.而苏联是世界上的第一产油大国!在苏联有一座城市叫巴库!当时年产石油1100万吨。是全世界的一半!苏联对于希特勒的诱惑可想而知.当时德军拥有的石油储备可供德军的坦克和飞机作战三个月!但是随着秋雨的到来;作战进入僵持阶段;冬天的寒流又将战争拖入持久战,没有充足石油的补寄!德军战败只是时间问题。希特勒不死心,挣扎到石油耗尽!最后选择自杀!德国最后选择投降.
柏林战役前夕,希特勒德国的库存石油实际上还剩下多少?
其实,二战时期,德军统帅部之所以会制定“巴巴罗萨”计划,冒险进攻苏联,就是因为统帅部已经意识到了德军燃油紧缺的问题!
且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因此,虽然很不情愿,但是德军还是必须进攻苏联,最终目标是拿下苏联最大的油田——巴库油田!作为一个贫油国,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对石油的需求都主要依赖于进口,一是罗马尼亚,二是苏联,三就是通过海运从中东进口!
英法也很清楚这一点,因此常常派出军舰打击德国商船,虽然德国潜艇一度给英法海军造成不少困扰,但德军通过地中海运输石油的通道还是被英法切断!
而众所周知,二战中德军之所以所向披靡,靠的就是闪电战,靠的就是先进且庞大的装甲部队,空军战机及海军舰艇!在整个二战期间,德军共装备坦克5万多辆,各型飞机11万多架,海军舰艇总数达到4500多艘。
如果一旦没有了燃油供应,德军的先进武器全都得趴窝,那么德军的战斗力将急剧缩水!
因此,德国迫不得已重新寻找石油来源,这时候,德军统帅部就将目标瞄准了苏联的巴库油田!在1941年,德军进攻苏联前夕,德国的石油储备还有超过500万吨,这也是德军统帅部相信其闪电战能够一举击败苏联的原因之一!
但是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苏联顶住了德军的进攻,并且后来与盟军一起,东西夹击德军!
而到了1942年,德军的石油储备已经缩至100万吨左右!这时候,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石油产量都掌握在英美两国手中!
到了后来的1945年,德军具体还有多少石油储备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当时的德国还有上百万军队,而其大量的坦克飞机却在盟军的轰炸之下如同趴窝的废铁!毫无用武之地!
可见,当时德军的燃油供应,已经到了几乎枯竭的地步,因此,再先进的装备,也没有办法使用,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盟军将其炸毁,缴获!
因此,战争拼的既是人力,科技,装备,更拼的的资源!缺一不可!
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评论哦,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十分感谢!
柏林战役前夕,希特勒德国的库存石油实际上还剩下多少?
连火化希特勒的汽油都是去各个汽车里凑的,你觉得还有多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