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四五十年代很流行的无后坐力炮后来被淘汰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970条回答。
无坐力炮并没有淘汰,今天就连美军也大量使用卡尔·古斯塔夫M4无后坐力炮。
M4无后坐力炮攻击工事,射程可以达到700到1000米,大大超过了40火箭筒的400米射程。
反装甲方面,M4无后坐力炮的射程也有400米,超过40火箭筒精度较高的200米。
M4无后坐力炮是无坐力炮,不是火箭筒。
M4无后坐力炮还有很多性能上的优势,比如炮本身仅有7公斤,炮弹不过3到4公斤,总重11公斤。
而40火箭筒装弹以后,也要13公斤以上,而且长度很长。
它由于弹膛内有螺旋膛线,可以形成弹丸发射自旋,精度要更好一些,而且不像火箭弹一样很容易遭到横风影响。
M4无后坐力炮的精度很好,尤其擅长对付敌人的工事和轻装甲目标。
在优秀射手手中,M4无后坐力炮基本可以做到一炮就搞定的水平,不需要第二炮。
除了以上的性能以外,M4无后坐力炮弹药非常丰富:高爆炸反坦克弹、攻坚弹、多功能弹、高爆杀伤弹、烟雾弹以及照明弹等。
而且弹药扩展性很强,最近还出现了精确制导弹和可编程弹。
可以说,M4无后坐力炮未来还有很大的升级空间。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军曾经大量使用无坐力炮,后来却淘汰了呢?
主要是还技术问题。
我军历史上的无坐力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重。
相比M4无后坐力炮的7公斤,我军无坐力炮都是极重。
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重达30公斤,也就是60斤。
在我军编制中,是把它当作一门轻型火炮来使用的,绝对不是什么单兵武器。
1门炮要配一个炮兵班,每个班八人,另有驭手一人并配有一匹马(骡子)。
78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就更夸张,战斗全重34.3公斤。
在非洲,都将78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架设在皮卡车上。
显然,这些无坐力炮同八九十年代先进的火箭筒相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在当年看来,这么重的无坐力炮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大口径火箭筒比如PF98式120毫米火箭筒,也足以能够胜任,反而反装甲能力更强。
PF98式120毫米火箭筒虽也很重,但发射筒不过10公斤,破甲火箭弹重6.3公斤,比上面说到的无坐力炮还是轻了很多。
所以,无坐力炮逐步就被淘汰了,清一色的使用了火箭筒。
但我们要知道一件事,西方也是职业军队,职业军人,他们如果不淘汰无坐力炮还大量装备,当然是有原因的。
其实,八十年代中美蜜月期,我军也搞到了一批卡尔古斯塔夫无坐力炮。解放军一线部队,对它是非常喜爱的。
但是,当时这种无坐力炮造价比较昂贵(今天美军装备的古斯塔夫M3E1无后坐力炮单价要8万美元),而且加工难度较大,相比起来火箭筒则比较廉价,加工难度很低。
所以,无坐力炮就此淘汰了。
但今天看来,无坐力炮的实战性能更强,射程远、重量轻、精度高,虽然反装甲能力差了,但今天坦克也不是单兵火箭筒能够对付的,都要靠反坦克导弹了。
大概在2020年,传出解放军某研究所,又在研究新一代轻型无坐力炮的消息。
为什么四五十年代很流行的无后坐力炮后来被淘汰了?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无后坐力炮淘汰了?您这说法小编不认可。
之所以让题主感觉无后坐力炮被淘汰了,其主要原因是无后坐力炮的使用对象变了,这就让无后坐力炮变的有些不起眼了。尤其是在解放军列装的装备当中,就显得更加的不起眼了。
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1983年的时候,美国陆军开始为他们的部队挑选一款合适的火箭筒,到了1985年的九月份,他们就向瑞典下了一个订单,订购AT—4火箭筒,这批订单的数量高达二十七万具。
就这些火箭筒,一具的售价是七百二十美元,合共一亿九千四百十万美元。
您不得不说,美国人购买这批军火真是大手笔,而且您别忘记了AT—4火箭筒,这东西他还是一次性的,一发过后就可以丢了的东西。
您都想不到为了这款火箭筒,美国人想法获得了生产许可,在1992年的时候又生产了大概二十九万具的火箭筒。
如此庞大的火箭筒保有量也只有美国人能干的出来,毕竟美国几乎每年都在进行实战,这可以理解。
但您反过头来看美国的特种部队,他们在1988年的时候,却没有采购什么一次性火箭筒,而是将青睐的目光盯上了卡尔.古斯塔夫M3无后坐力炮。
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这俩虽然名字不一样,但功用其实也差不多吗,都是反坦克打碉堡的东西。
但美国部队,他们的陆军天生的就喜欢一次性的火箭筒,而他们的特种部队就是和无后坐力炮耗上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他们为什么就不能老老实实的采购同一个东西吗?
我们来解释一下。在很多小伙伴的眼里,一次性火箭筒,这东西多好啊,打一发就丢,多带劲啊,特种部队咋就不喜欢呢?
这其实都是通过实战摸索出来的经验,首先您记住一点一次性的东西可靠性,都比可以重复装填的武器差。
您比方这个AT—4,他在出厂的时候,经过简单的视觉检查这就完事了,你不可能把他拉出来打一发实验效果,这都得弄报废了不可,您要知道一具就是七百多美元呢!
所以AT—4到底行不行,您这上了战场才能知道。到时候不能用,这帮子特种兵就要倒霉了,辛苦半天扛过去的东西居然不能用?这乐子可开大发了。
再有就是单兵负重问题,AT—4这东西一具差不多就有七公斤的重量。一个小队您上战场不可能就拿一具吧,咋也得弄三四具火箭筒吧。
咱就说拿四具火箭筒,这就有二十八公斤。
而古斯塔夫M3无后坐力炮,整个炮身是八点五公斤,那么在同样携带二十八公斤的重量之下,就可以写到六到七枚炮弹。
您自己盘算一下,那个火力猛。
而美国陆军他不在乎这点分量,究其原因他是一支现代化的机械部队,部队走到哪里,装甲运兵车就跟到哪里,他们需要负重吗?完全不需要,用的时候直接从车上拿就是了。
而美国特种兵呢?一说特种兵大家伙都知道,这些家伙是往对手后边渗透的,他们的行动能力完全是靠徒步的,对于这些人来说,每一分重量都是要命的。
显然一具可以重复使用的无后坐力炮,要比什么一次性的火箭筒要好上很多的。
而且对于特种兵来说,一具无后坐力炮他可以搭配多重弹药,除了常规的破甲弹之外,还可以发射发烟弹,杀伤弹,双用途火箭弹等等,所以就能满足特种部队的一些个需求。
这么说下来,您就知道了无后坐力炮是不可能淘汰的,他只不过不受陆军的喜欢,转而被特种部队喜欢上了。
当然您别看无后坐力炮的受众似乎小点了,但破坏力却一点都不差。
就拿AT—4火箭筒说事,他的有效射程才三百米,破甲厚度四百毫米。
而古斯塔夫M3轻型无后坐力炮的有效射程却达到了五百米,最大能奔着一千米的距离射击。
小编这里之所以给大家伙举例说明,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主要原因这款无后坐力炮是目前西方大多数部队,现役无后坐力炮的鼻祖。
当然了,美国可以代表一部分,接下来,咱来分析一下解放军的无后坐力炮。要说中国的无后坐力炮,咱就得顺着历史的脉络去找,这嚼咕起来才有味道。
小编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伙都知道咱新中国的很多武器,走的大多都是苏联老大哥的路子,但这无后坐力炮却是一种直接仿制美国的一款武器,所以您不按照历史的脉络去说,这说的不全乎。
这无后坐力炮是美国人一早发明出来的,在1914年的时候,美国海军军官一个叫戴维斯的人研制的。
他为什么要研制这么一坐炮呢?原因是作为火炮有一种现象就一直没法抵消,那就是每次发射炮弹的时候,这庞大的后坐力能把地面都震三颤的。
那么戴维斯就想解决这个问题,于是他突发奇想的把两颗炮弹尾巴对尾巴的装在一起,然后把这两颗炮弹装到一个两端都开口的炮管里头。
那么炮弹一发射,这两颗炮弹因为是尾巴对尾巴,所以他们两之间弄出的后坐力就会被抵消掉。
当然了,这个向后发射的炮弹是一颗假炮弹,只要射手躲开这个向后发射的炮弹,就基本上没事了。而这颗假炮弹也被人们叫做配重体。
不过很可惜的是,这门无后坐力炮后来并没有列装到部队,从而投入实战。
根据小编翻资料找到的一种说法是,当时的美军他们想把这种武器装到飞机或者飞艇上使用。
好吧,他们想把一款陆军使用的武器,搭给空军使用,您感觉能成功吗?拉郎配也不能这么拉。
东西绝对是好东西,后来人们对无后坐力炮火炮进行了改进,尤其是苏联人取消了配重体,转而用火药气体进行平衡,这让原本超长的无后坐力炮的后半截抛射假炮弹的炮管给锯掉了,从而进一步的减轻了无后坐力炮的重量。
最终在1936年的时候,这个苏联人造出了第一款可以直接列装到部队的无后坐力火炮。
那么无后坐力炮第一次参加实战是在1939年的苏芬战争。
那么美国人也不甘落后,也开始研发,但他的实战却是在1945年三月六号的冲绳战役,这个点上二战都快结束了。
那么我们中国怎么就和无后坐力炮有了联系了呢?这还是国民党时期的事,当时国民党一瞅这种火炮厉害啊,对坦克,土木工事,甚至是混凝土工事都有奇效,他也想有,所以就向美国要求购买这种无后坐力炮。
当时美国的无后坐力炮也就两款,一款是M18和M20。
M18的重量是四十二公斤,战斗重量是二十公斤,长度一米五六,一分钟可以连续发射十二发,最大射程达到了惊人的四千米。可以穿透七十六毫米的装甲,或者二百毫米厚度的混凝土建筑。
至于M20总重量在七十二公斤,一分钟可以发射八发,最大射程达到了六千五百米,他可以贯穿九十二毫米的装甲。
1945年的时候,国民党拿到了这种无后坐力炮之后,就想着要进行仿制,直到1946年七月份的时候,这才定下了用M18作为蓝本进行仿制研发。
后来美国人还提供了图纸,直到1947年的时候才算是仿制成功,当时仿制成功的炮被叫做三十六年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
虽然这款无后坐力炮研制成功了,但因为当时中国的工业底子太过薄弱,所以生产出来的材料和这门炮就不匹配。
最终造成使用镍铬合金钢材料制作的炮闩,以及其他部件,我们是没法生产出来的。
所以到了1949年解法战争都结束了,才生产出九十五门这种无后坐力炮,但经过检查没有一款质量过关的,不是扳机的杠杠断了,就是退壳钩子变形了,不能达到列装部队的需求。
至于M20其实也进行了仿制,但整个过程并不顺利,到了解放战争结束的时候,也仅仅完成了一部分图纸的测绘。
那么苏联手上的无后坐力炮如何呢?苏联人的技术相对来说比较落后,毕竟美国是开创这一领域的第一家,虽然实战列装靠后,但这技术积累就摆在哪里。
所以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因为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缴获了美制无后坐力炮以及相关的图纸,所以我们就继续进行仿制。
尤其是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很多军工企业都开始支援志愿军,想法子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在1951年的时候,还召开了专题会,确定了仿制无后坐力炮的事。
所以在1952年仿制出了五十二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以及五十二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并在随后就开始大量的生产,列装到了部队里。
咱别的不说,就说这五十二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他其实就是美国的M18仿制过来的,一分钟可以发射八发炮弹,最大射程达到了三千米,直射距离是三百米。
因为三脚架采用了国民党时期研发的轻型三脚架,所以整个炮的重量在二十二公斤,比美国的M18轻了一半。
至于五十二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当然是仿制美国的M20无后坐力炮。
您还别说,有了这么大威力的武器,把美国着实打的抱头鼠窜。
举个例子您就明白了。
在1953年五月份的时候,发生了一场大战——西方山狙击战,当时志愿军手里就两门五十二式无后坐力炮,还搭配火箭筒使用,一共击毁了美国人六辆战车。
当时五十式无后坐力炮被叫做万岁炮,您就知道志愿军有多么喜欢这门炮。
咋说呢?五十二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后来在1956年进行了改进,所以后来这款产品就被重新命名为五十六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这款炮在以后的发展中,还有两款改进型。
那么问题来了,最初仿制的这两门炮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您单要说整个无后坐力炮的结构,这两门无后坐力炮其实没有太大的区别,可以说是一样的。
那么最为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开闩杠杠上了,五十六式的开闩杠杠,他是一个小握把,类似于自行车的刹车装置,通过握放来完成开闩的。
而五十二式无后坐力炮,他的开闩杠杠是短销样式的。
而列装过程中,解放军选择五十六式无后坐力炮的数量相对来说比较多。
那么这些无后坐力炮有没有实战呢?
还真有,具体是那场战斗,小编这里就不说了,当时参加战斗的是五十六年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
最终的结果是击毁对手六辆装甲车,一辆坦克。
那么在这场战斗中,也突出了五十六年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的不足之处。
炮弹打到T62上确实击穿了对手的装甲,在车体上留下一个洞,但作为军迷都知道,穿甲弹的作用不仅仅是击穿,他必须在击穿之后,用金属流去击毙坦克车里头的乘员。
但五十六年式无后坐力炮,在击穿对手装甲之后,射入对手坦克车里头的金属流不够,没能达到全员击毙的效果。
那么攻击坦克不能击杀里面全部乘员,这意味着这辆坦克依然有攻击能力,甚至是逃跑。
所以在这次实战之后,对于这款反坦克武器的威力不足,进行重新研发,这就是后来的六十五式和七十八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了。
不过很可惜的是,不管哪款无后坐力炮针对的目标都是坦克,那么随着坦克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的复合装甲的使用,无后坐力炮那点破甲能力,就显得相当的虚弱了。
再加上当兵反坦克火箭筒和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的装备,无后坐力火箭筒就显得有点鸡肋了。
所以就目前来看,无后坐力炮,已经从解放军一线部队退出,列装到了二线部队。
这也是为什么题主说的无后坐力炮要淘汰。
但您要记住了,我们中国是一个和平的国家,没事不会去别的国家,也就不存在特种兵扛着火箭筒出去的事,所以无后坐力炮就显得没什么用处。
但您要记住,随着我们国家的影响力增大的情况之下,那么到时候特种兵的作用就会凸显,无后坐力炮到时候就会枯木逢春了。毕竟一切都要以实战为重心的。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小编写的,您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为什么四五十年代很流行的无后坐力炮后来被淘汰了?
目前我军的无后坐力炮已经大量退役了,可能还有少量在武警部队服役,当然也会有一部分封存。
无后坐力炮相对于火箭助推榴弹(RPG)它的射程和打击精度要高很多,因为无后坐力炮的炮弹和炮管内径相同,所以助推的发射药筒直径也与炮管内壁等同,这样就可以装更多的发射药,产生更多的推进气体,并且炮弹在炮管内有束缚作用(有些型号的无后坐力炮有膛线),出炮口后弹丸初速更大,弹道也更加的平直,在较大口径的弹丸发射到500米外仍然有很高的打击精度,而炮弹的打击距离甚至超过6000米,比如说:美军的M30型107毫米无后坐力炮发射M329A2榴弹打击距离6200米,这个射程远高于RPG这类火箭助推型榴弹。
在反坦克导弹技术没成熟之前,无后坐力炮是营连分队主要的反装甲/反硬目标武器,图片里是美军M18型57毫米无后坐力炮,炮弹壳上有许多小窟窿眼 ,之所以叫无后坐力,是因为炮弹在被击发后,底火点燃药筒内的发射药,产生气体当中的一部分要通过这些小窟窿释放出去一些,并从炮闩将气体和火焰排除发射药室,进而降低很大的后坐力。
三脚架发射状态的M20型75毫米无后坐力炮,它尾部的药室口径要大于75毫米炮弹,炮弹装填之后两者间有很大的间隙,便于气体排出。
我军仿制的M20无后坐力炮,有52式和改进型56式两种,后者在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当中大显神威,不但射程远,还由于有膛线使得该炮在2000米外仍然能够准确击毁印军土木工事。
但是到了1960年代中后期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技术成熟后,无后坐力炮的地位开始下降了,主要原因就是这种武器占编制,比如说:56式炮班编制不是上面图片里的4人,而是8人,战时为了保证一个弹药基数要多出4人背炮弹(30发),一个连要是有两个炮班占编至少10人,而且无后坐力炮是很重的武器,翻山越岭徒步行军对战士的负担太重了。
65式82毫米无后坐力炮,炮身重34公斤,炮架重7.6公斤,背这么沉重的装备急行军5公里确实难以接受。
更严重的问题就是随着坦克装甲的进步,无后坐力炮的破甲能力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图片里是珍宝岛反击战我军参战56式无后座力炮,打击苏军T62坦克效果很差,所以随着单兵反坦克导弹的技术进一步提高,无后坐力炮的地位也越来越下降。
到了1990年代末随着更先进的重复使用的火箭筒和一次性使用的火箭筒相继装备到部队,无后坐力炮开始全面退役了,新型重复使用火箭筒不但口径更大,发射筒也采用轻型材料制造,重量要比过去的钢管轻了很多,大幅度提升机动性。
而一次性火箭筒不占人员编制,一个连100多人可以做到人手一支的水平,使用之后就抛弃了,并且100多人每人手里都有火箭筒打击灵活性也大大提高,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一个连队里才有2门无后坐力炮加上2具40火箭筒,100多门“大炮”短时间对敌一个连防御阵地进行火力急袭,不需20分钟就能消灭大部分守敌,打击猛烈性和高效率远不是过去可以相比的。
总之,科技进步推动了武器装备的升级,任何装备在一个时期内都是高效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进步终将被淘汰。
为什么四五十年代很流行的无后坐力炮后来被淘汰了?
无后坐力炮在单兵反坦克导弹大量使用后就被淘汰了。无后坐力炮实际上也是传统火炮,只是后座机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可以通过一定量的发射药从而配平炮弹后座力。从表面上看就是无后座力了。但是一旦后面有软目标诸如士兵等会被当场被后座的热能杀伤。
无后坐力炮也需要炮管加速,因此相对于无制导火箭筒射程要高,在没有单兵反坦克导弹之前是短距反坦克的有效武器,但是大口径的炮弹其也需要载具,或是三脚架,或是车辆等载体。相比火箭筒便携度不够好。当然这是反坦克导弹出现才有的后话。在之前无后坐力炮可以充当坦克反坦克火炮和单兵反坦克火箭筒的补充,射程够用,生存性又比反坦克火箭筒高。
反坦克导弹大量出现是替代了无后座力火炮发展的重要原因。反坦克导弹战斗部有更多的炸药,加上精准度更高单兵可携带不需要载具辅助毁伤力更可靠。
猎手变猎物。
口径越大发射弹头复杂,但是便携性消失,生存性降低。图为西德联邦德国曾使用的无后坐力炮
无后坐力炮在新型主战坦克的问世中也显得威力贫乏。无后坐力炮使用的都是化学能弹。反坦克,反工事步兵等。但是多层复合装甲和间隙装甲,爆炸式反应装甲使得装药有限的无后坐力炮地位逐渐尴尬起来,不再有充当中间补充的必要。因为使用更大口径的无后坐力炮显然重量会增加,加之其使用的不是穿甲弹,而是碎甲弹聚能战斗部等初速不高就意味着生存型也受到了挑战。主战坦克放手让着打,无后坐力炮不一定能够毁伤,而且在两公里以内是别人的猎物而不是猎手。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仍然没有放弃较小口径无后坐力炮的发展,只因为这种武器射程在两公里内成本仍然很低,也够便携。但是已经停止大口径的研发更新。
万能猎手:单兵持有的导弹。美军使用的标枪反坦克导弹
远近不管多少既可以反近空,低空武装直升机,坦克精准射程外(热成像及其他恶劣天气辅助瞄准火控设备有效工作距离)的率先打击能力,生存性有保障。也可也换装其他战斗部行使多种职能,装榴霰弹,常规炸药,碎甲弹等等。
为什么四五十年代很流行的无后坐力炮后来被淘汰了?
无后坐力炮的设想出现的很早,达芬奇就提出发射炮弹的后座力可以通过向后抛射另一颗平衡弹来抵消后座力。无后坐力炮的原理
不过现在实用的无后坐力炮到了1914年才由美国海军少校戴维斯设计出来,而到了1921年,英国人库克设计成功无后坐力炮以后,无后坐力炮开始大量使用。其中美军在二战中使用了不少的无后坐力炮,其中还作为军援物资提供给了中国,当时美军的57毫米和75毫米无后坐力炮在中国大量使用,并且在解放战争中大量被解放军缴获。
无后坐力炮相较于同口径的火炮,重量轻便于机动,威力大,象中国的的82无后坐力炮可以击穿350毫米左右的钢板,而且无后坐力炮使用方便。在上个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无后坐力炮大量作为反坦克火力配属给步兵。其中志愿军在朝鲜大量使用无后坐力炮对付美军的坦克,而且效果不错。
无后坐力炮最辉煌的的战例是在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印军在朗杰瓦阻击战中,只用一门无后坐力炮顶住了巴军一个坦克团的进攻,击毁59式坦克34辆,当然使用的这门无后坐力炮是安装在吉普车上的106毫米无后坐力炮。
不过,无后坐力炮最大的问题是发射痕迹太明显,容易暴露炮位。而且无后坐力炮由于要向后喷出火药气体,炮后的危险区很大,象82无后坐力炮发射时向后喷出的火焰经常可以有30米,在这个距离内,不能有人员和易燃物。
无后坐力炮的有效射程根据口径的不同而不同,象82无的有效射程一般是500米,106/105这个级别的无后坐力炮的有效射程一般是1100米左右,不过这种无后坐力炮都是要安装在车辆的底盘上。由于后座力小,作为轻型平台可以一下子装很多门,象美国的M-40上边一下子装了6门106无后坐力炮。73式105毫米无后坐力炮长期作为步兵团的主力反坦克武器。美国的106毫米无后坐力炮,安装到吉普车上
到了七十年代,随着反坦克导弹的成熟,步兵部队大量使用反坦克导弹取代了无后坐力炮的位置,不过无后坐力炮也没有推出历史舞台,比如到现在日军的步兵班中,每个班还有一门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而美军也在准备在海军陆战队的重武器连中增加无后坐力炮,作为廉价的火力支援武器。古斯塔夫无后坐力炮,口径84毫米,现在日军那个步兵班都有一门。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四五十年代很流行的无后坐力炮后来被淘汰了?
因为有火箭弹出来替代了。在早期因为火箭炮生产的难度大于无后坐力炮,造价上也便宜得多,这使得无后坐力炮成为热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火箭炮的普及替代了无后坐力炮。相比之下,火箭炮的打击威力大于无后坐力炮炮,打击精度也高于无后坐力炮。
其次,打击范围上面火箭炮远胜于无后坐力炮。无后坐力炮一般只能用在野战打防御工事,而火箭炮可以上打飞机中打坦克下打防御工事。这是无后坐力炮被淘汰的主因,毕竟适用范围太小了。
第三则是战场反应能力上面,火箭炮的大小更容易携带,重量也更加轻便,往往单人便可携带操作。火箭炮的准备时间往往只需要五秒钟,尤其是进入现代以后,大多数的战斗都是巷战,火箭炮这种快速反应能力可以大占便宜;而无后坐力炮这种明显是需要多人操作的,反应速度太慢,跟不上巷战的战争节奏。
第四,战场生存能力。由于现代的测轨头盔出现,只要有发射炮弹就会被发现位置。无后坐力炮的速度太慢除了导致难以攻击敌人之外还导致逃生能力太低,远不像火箭弹可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