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美军谢尔曼坦克为何需要配一名站在坦克炮塔后侧的重机枪操作手?这种方式好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968条回答。
谢尔曼坦克性能数据很一般,似乎大大不如苏军的T34,德军的黑豹。
其实,谢尔曼是二战中综合性能最出色的中型坦克,性能也最平均。
就火力上来说,谢尔曼M4坦克除了1门75毫米坦克炮以外,还有多达3挺机枪。
其中2挺是7.62毫米M1919A4型机枪(备弹6000~7000发),分别是火炮并列机枪和车首机枪。
车手机枪不能移动位置,只能对准车体前方射击;并列机枪虽可以转动,但必须依靠炮塔转动才能实现,反应较差。
而且这两挺机枪都是7.62毫米,威力有限,尤其是射程有限,实战中一般压制四五百米距离内的敌人。
除了这2挺机枪以外,谢尔曼还有1挺12.7毫米M2HB型重机枪(备弹300~600发)。
M2重机枪大家应该很熟悉了,美军用了差不多100年,今天还在大量使用。
这挺12.7毫米重机枪,设计初衷是高射机枪。由于机枪长度太大,超过1.6米,只能安装在炮塔顶部靠后位置。
如果坦克兵从炮塔顶部打开顶盖,探出半截身子,是无法直接操纵这挺机枪的,必须爬到坦克外面。
最初美国坦克兵,都认为这是脑残的设计,让坦克兵花样送死的方法。
然而,实战中,美国坦克兵却发现了这挺不伦不类高射机枪的巨大好处。
第一,对空自卫能力。
美国坦克兵上战场后就发现,德军攻击机和战斗机打坦克,一般都是进行俯冲投弹或者用机关炮扫射。因为当年没有精确制导武器,德军飞行员只能低速俯冲以提高命中率。
如果在高空胡乱扫射或者投弹,根本就不可能击中坦克这么小的目标,除非采用大量轰炸机秘籍投弹覆盖。
而此时看起来很鸡肋的12.7毫米M2HB重机枪,就牛逼起来了。
它的对空射程在1200米左右,有效射程也有600米以上。
大家不要小瞧这挺高射机枪,它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只要采用高射机枪进行对空射击,虽很难击落敌机,但可以通过火力拦阻,导致敌人被迫改变俯冲投弹的动作,大大降低了炸弹的命中率。
如果没有这挺高射机枪,坦克基本就是任人宰割,毫无对空自卫能力。
而实际上,战机俯冲投弹时,需要保持一个固定的轨迹,而且螺旋桨战机时代的俯冲速度较慢(快了有危险),高射机枪只要操作得法,完全可以击落敌机。
著名的斯图卡恶魔鲁德尔,击毁了500多辆苏军坦克。他并不怕苏军坦克,却非常厌恶美国援助给苏联的一些坦克,因为他们都有高射机枪。
而苏军发现高射机枪非常有用,也开始大量装备坦克,几乎每辆都有。
1945年2月,鲁德尔轰炸一辆苏军坦克狭路相逢,对方拼命用高射机枪扫射。虽然鲁德尔炸毁了坦克,但战机也被击中,一发高射机枪弹射穿了他的右腿,最终截肢,导致了终生的残疾。
第二,出人预料的对地压制能力。
其实,这一点在1979年中越战争期间,解放军也意外的领悟到了。
在实战中,我军59式坦克、62式坦克都发现,大口径机枪的压制力甚至强于火炮。
这是因为火炮其实是点杀伤武器,主要精确炮击消灭敌人。
但如果遇到一些复杂情况,敌人隐蔽起来或者不断转移阵地,坦克炮就难以有的放矢。
相反,高射机枪却能够进行面压制,通过扫射进行火力覆盖,掩护步兵作战,也保护坦克自己的安全。
在59式坦克的一些攻坚战中,坦克兵不断使用高射机枪平射,对越军可能在的位置进行压制性射击。越军在这种火力压制下,还击的强度大为减弱,我军才能比较顺利的占领敌人阵地。
谢尔曼的12.7毫米M2HB重机枪也是一样。
该枪具有无与伦比的压制能力,所以今天美军仍然大量装备该枪,在全世界各地使用。
12.7毫米M2HB重机枪平射有效射程高达1800米,敌人除非也用高射机枪平射,不然任何机枪都会被压制。
它的射速也高,坦克上的这种高射机枪每分钟射速可以达到600发,作为压制来说足够了。
更牛逼的是,12.7毫米M2HB重机枪威力极强。
资料这么写:在发射穿甲弹时,在91米距离上可以穿透22毫米的硬化钢装甲,在500米距离上的穿甲能力可达19毫米。而德军Sd.Kfz 251半履带装甲车的最大装甲厚度不过14.5毫米,根本无法抵挡12.7毫米机枪弹在近距离的直接打击,至于对付步兵或简易土木工事威力更是绰绰有余的,一枪就洞穿。
第三,有有得有失
上面说了,12.7毫米M2HB重机枪有万般好,却有一点不好,就是枪的位置不对。
由于枪长超过1.6米,坦克兵操纵时只能爬出坦克,站在坦克后部使用机枪射击。
那么,傻子也知道,这是很危险的。
敌人的机枪或者迫击炮,对付不了厚重装甲的坦克,打一个暴露的坦克兵还是完全没有问题。
所以,使用12.7毫米M2HB重机枪是比较危险的。
太平洋战争中,日军装备派狙击手,射杀这种美军坦克机枪手:坦克随后向山岭冲去。不幸的是,当琼斯正借着炮塔掩护搜索目标时,一发子弹击中了他的左肋。巨大的冲击力将他打下坦克,一动不动地伏卧在地上。有人大声召唤医护兵,但却惊讶地看到琼斯挣扎着站起来,又跌跌撞撞地跑向坦克。血已经浸透了衬衣,很明显伤得非常重,也许无法忍受的疼痛已经让他意识混乱。他最终再次爬上那辆“谢尔曼”,而且不再躲藏,就那么直直地站在坦克上。又一声枪响传来,子弹正中中尉心脏。
尤其倒霉的是,坦克绝对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任何一个成员被打死了都不行,坦克战斗力会大减。
所以,操纵高射机枪搞不好就会送命,而且让坦克失去重要的成员,得不偿失。
于是,美军有两种变通的方法。
第一,在步坦协同作战时,由步兵出一个机枪手,使用坦克高射机枪进行压制。
但这种情况很少见,因为他们不属于同一个兵种,步兵也不是傻瓜,为什么要踢你保险?
第二,就是进行改装。
比较常见的改装,是在炮塔顶部加装1挺7.62毫米机枪用于平射压制,坦克兵只需要从顶盖探出身子就可以操纵,身体暴露较少,相对安全。
还有就是直接将12.7毫米机枪转遇到顶盖前方,也是只需要探出部分身子。
但这种改装有缺点,就是高射机枪的重心不稳,很大影响射击精度。
总之,二战美军谢尔曼坦克的12.7毫米高射机枪,是很有用的,但也很危险。
二战时美军谢尔曼坦克为何需要配一名站在坦克炮塔后侧的重机枪操作手?这种方式好吗?
这不是给坦克手用的,是给跟随步兵使用的二战初期,美国坦克设计思想还是相当落后的。谢尔曼坦克虽是在1940年开始设计,但是没经历过德军闪电战快速穿插的体验,所以谢尔曼坦克在设计时依旧作为掩护步兵进攻的工具,其背部后方的那挺M2机枪并不是给坦克乘员用的,是让伴随的步兵作战时爬上来使用的。步兵使用谢尔曼坦克背部机枪的大致效果谢馒头作为美国二战时期产量最大坦克,战斗全重达到33吨,比苏联的T-34和德军的四号坦克还要重。虽然设计有点古板,但是基础较好,改装潜力大,再加上易生产性和维修非常方便,依旧不失为一款较出色的坦克。炮塔上的机枪是可拆卸的,需要时装上,步兵要用可以拿走作为支援武器。从某种意义上说谢馒头炮塔上就是一个机枪支架,步兵需要时跑过去装上作为移动火力平台,而上面机枪手死活不关坦克乘员的事,由机枪手自己选择要不要莽一回。二战美军财大气粗,投入西线的所以步兵师都达到摩托化步兵师标准,机动能力强,能够跟的上坦克推进步伐。所以这一设计还是利大于弊。其实不光是谢尔曼,二战美国相当多坦克都是这种设计,这是M2轻型坦克。M5斯图亚特,背部的机枪设计时其实还有高射机枪的作用,但是对于美国来说,很少用到。到了M24霞飞,还保留这一功能。
二战时美军谢尔曼坦克为何需要配一名站在坦克炮塔后侧的重机枪操作手?这种方式好吗?
谢尔曼坦克车顶上的机枪如果是遥控的就好了,它唯一让人费解的地方就是机枪手没有任何保护,这似乎就是让人送死。其实它主要用来打击远处的目标,当敌人很近的时候,也不会有人傻乎乎的去使用它。
谢尔曼车顶上的12.7毫米M2HB型重机枪,是一种防空高射机枪,电影观众的视角来看确实不太好用,毕竟它安装在车体之外,需要有机枪手站在坦克上使用,这名机枪手的生命安全似乎难以保障,但在战争中这一挺12.7毫米的机枪绝对是火力输出利器,而且被后世的多种主战坦克借用,比如苏联装甲部队装备的T系列坦克。
二战后各国的主战坦克上,几乎都能找到防空机枪,不仅仅是苏军的T系列,我们的坦克上也有,如下图:
现代化战争中,防空机枪根本起不到防空的作用,更多的是用来压制步兵、装甲车辆和小型堡垒,尤其是武装直升机的大量出现,让坦克高射机枪的作用不可能被忽视,比如国产56式四联装高射机枪,可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20毫米厚的钢板,对付直升机非常够用,几乎所有的装甲车上都有它的影子。但是随着反坦克导弹的大量出现,这种机枪的效能显得捉襟见肘,只能用了反步兵了。
二战时期,谢尔曼身上的12.7毫米M2HB型重机枪是防空、反步兵两用的机枪,其最大射程往往能达到2000米左右,狙击手卡罗斯·诺曼·海斯卡克二世甚至用它创造了2286米的狙杀记录,远远超过一般狙击步枪的射程,这款机枪至今都在美军当中服役,既能用来狙击远处的目标,又能用来反器材、防空和反碉堡,是M1坦克上的标准配备。
上图是M1坦克上的M2机枪,与谢尔曼身上的机枪还是有区别的,但基本作用几乎没变,请注意上图这辆坦克身上安装扫雷套件,说明它正在执行的是治安战,这是战场情况极度复杂的作战,外置机枪仍然能发挥出火力压制的作用,毕竟小口径步枪的有效射程大多只有几百米,想要袭击坦克上的机枪手有一定难度。
二战时期仍然如此,别以为机枪手站在坦克上就很危险,毕竟坦克不是单独作战的赵子龙,而是多兵种协同作战的载具,就算是在二战时期,放任敌方步兵靠近坦克都是十分危险的失误,坦克周边往往有大量的掷弹兵保护,而坦克的主炮、机枪必不可少的要为掷弹兵提供火力支持,受制于炮塔旋转速度、火炮射速和射界的限制,主炮开火较慢,车顶的防空机枪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电影《狂怒》当中就详细刻画了谢尔曼坦克进攻德军阵地的画面,机枪不仅起到火力压制的作用,同时也为炮手提供指引,这是开阔视野给予的优势。
上图是在城市中作战的苏军坦克,火炮和车载机枪都没用上,发挥作用的却是车顶上的防空机枪,坦克上还爬满了士兵,他们就不怕被狙击手击毙吗?很显然这个概率是非常低的,城市巷战中都能这样,如果是在野战当中当然也是没什么问题的。
电影《狂怒》动用12.7毫米M2HB型重机枪的镜头恰恰就是野战当中,在巷战中的情节并没有机枪手站在车顶上,这个细节很好地说明了谢尔曼防空机枪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作为主角的“狂怒”号战车,车顶上同时安装了2挺机枪,这意味着坦克上一共有4挺机枪,其中有3挺7.62毫米机枪,车长只需要探出头就能操作其中一挺,口径较大的M2HB型重机枪则必须站在车外操作。
上图就是车顶防空机枪操作手的视角,可以看到车长指挥塔前方的7.62毫米机枪,车长只需要探出头就能操作这挺机枪,因此在激烈交战中被击中的可能性较小,代价就是视野和灵活性大大降低。
上图就是在巷战中的谢尔曼车长,可见他身后并没有操作12.7mm机枪的人员。
通过分析电影《狂怒》不难发现,车顶上安装机枪的方式至少有两种,让机枪手站在车体上明显是比较危险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机枪手隐蔽在坦克装甲内部,至少像皮特车长那样只露出肩膀以上的身体,尽管这也是有一定危险性的。
现代化坦克完全能够克服这个问题,坦克普遍装备了自动化技术加持下的遥控武器站,就像上图展示的那样,车顶机枪开火完全自动化,机枪手躲在车体内遥控指挥,非常安全。回到谢尔曼坦克身上,它车顶的机枪到底好不好呢?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如果真的没用,主战坦克又为什么要花心思安装遥控武器站呢?谢尔曼叱咤风云的那个年代技术有限,才不得不让机枪手冒险。
二战时美军谢尔曼坦克为何需要配一名站在坦克炮塔后侧的重机枪操作手?这种方式好吗?
4馒头炮塔后这挺重机枪,就是美军至今还在使用的著名老太爷M2重机枪。
最初加装这挺重机枪,因该是谢尔曼原本的设计有问题,美国设计谢馒头,考虑的是当步兵支援坦克,也就是掩护步兵部队冲锋用的,但是在设计时不知怎么想的,似乎又是按主战坦克设计,看上去是专门跟对面坦克作战用的,这一点看坦克上原本的两挺7.62轻机枪的设计就知道,一挺是副驾驶用的车首机枪,装在车首只能向前进方向射击,另一挺是炮塔上与坦克炮的并列同轴机枪,这挺机枪的主要作用就是给坦克炮指引弹道,虽然可以调整射击方向,却需要转动炮塔,随炮口一起调整方向,这种方向调整功能,对机枪来说,只能说比没有要好一点。这样,谢馒头在行进时,除了对正前方,几乎就没有什么机枪火力压制了,这么明显的缺陷,简单粗暴的在炮塔后加装一挺老太爷,就解决问题,显然已经很完美。
要说这挺机枪射手很危险,那也是相对的,战场危险原本就无处不在,而美军的战术一贯是实力火力强推,真遇到坦克大战,谁还傻傻站炮塔后用那挺机枪?肯定是搭载步兵时,有那么挺机枪,安全感更高啊。这家伙12.7口径的,都可以当高机用,只是在美军序列,犯不着坦克防空,这个作用倒是支援给英国、苏联的谢馒头上常用,美军自己都出坦克了,制空权早就妥妥的,所以平射敌方步兵、步兵工事更多一点,12.7哎!连射巴雷特就问你怕不怕?美国步兵的德性不就是几辆坦克一起出动,几挺老太爷指着各个方向,有动静没动静先来几梭子吗?这个世界上,能顶着美军几个波次火力,还能伏击美军谢尔曼上暴露的重机射手,还跳车朝里面丢手榴弹的,就我所知,只有志愿军那么一支部队,所以这个位置危险不危险,不能光看看美军自己,先要看是谁跟美军打,才能对其造成威胁。
M2有效射程1800米,对步兵的杀伤力,可以先让你两公里,对战场车辆、工事、器材的破坏,基本上我们影视作品中看见的那些,都挡不住M2,在二战能挡住M2的,需要防炮等级的工事,有效射程内,坦克都需要后期出现主战坦克级别,装甲车到现在,都没几家有能挡住这家伙的,当年但凡八路有几挺这玩意,华北日军那些炮楼就全是笑话,哪怕那种楼顶真布置九二步兵炮的炮楼,没有时刻准备,都别想赢12.7的机枪,有准备的都得靠运气才有机会赢上一把。
二战时美军谢尔曼坦克为何需要配一名站在坦克炮塔后侧的重机枪操作手?这种方式好吗?
M-4是二战时期美国开发的一种33吨的中型坦克,与吨位相差无几的苏军T-34坦克齐名,除了装备美军坦克部队以外,也大量提供给英国、苏联等主要盟国使用。
绰号“谢尔曼”,是英国人给取的名字,装备有1门75/76mm坦克炮,后期,量产的开始装备105mm坦克炮,因此,火力也称得上中规中矩了。
M-4坦克上,机枪真的非常多,装备有2挺1919A4型7.62mm机枪,发射7.62×63mmM1式重尖弹和M2式尖弹;1挺设置在车顶上,另外1挺设置在副驾驶员位置,可向坦克前行方向发射。
好莱坞拍摄的“抗德神剧”《狂怒》中,新兵诺曼初上战场,成为坦克乘员时,就用这挺机枪射杀了大量进攻的德军步兵,杀过人了就成了一名真正的战士。
1挺M2HB型12.7mm高射机枪(现在称重机枪或大口径机枪),发射12.7×99mm大口径弹,是“谢尔曼”坦克最强的车载机枪,发射M2普通弹时的最大射程可达2500米。
这挺车载高射机枪设置在M-4坦克的车顶上,车长指挥塔附近,坦克乘员必须站在坦克后部,对前方目标实施射击;必要时也能实施对空射击,以驱离战斗机、攻击机、轰炸机对M-4坦克的低飞攻击。
至于M-2HB高射机枪能否打下空中的战机,那只能是靠运气了,但1500米以上对空打击距离,足以驱离战机靠近了,能保障M-4坦克的安全。
M-2HB高射机枪,1.653米的枪身比较长,导致坦克乘员不能在车体内,探出头操控此枪,只能站在车体后部射击,无疑也暴露了身体,战时容易被流弹击中,导致坦克丧失乘员。
当然,这挺M-2HB高射机枪,很多时间作为车载机枪,是用伴随坦克前行的步兵来操控的,老美作战也强调步坦协同,或参与进攻或是防御作战。
所以许多时候,是步兵在替坦克兵挡子弹——不象其他的坦克,车上的高射机枪,都是由坦克乘员探出半截身子在操控的,非常容易被对方步兵尤其是前沿部署的狙击兵暴头,徒增了坦克乘员死伤的巨大风险。
这挺坦克上M-2HB高射机枪,也是随时可以拆卸下来,在坦克不方便到达的丛林、丘陵、山脉、沟壑等复杂地形伴随步兵作战,将其装到美军无所不在的吉普车上,就成了一挺大口径车载机枪,具备平面1800米的巨大杀伤力。
打在战场有生目标上,是非常残忍的,一弹能将人撕成两半,《第一滴血4》中,兰博操控M-2HB高射机枪,喷出持续不断的火力,将缅军撕成了两半,M-2HB机枪巨大的威力,成了战场的人肉“收割机”。
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经过血的教训以后,就拆了车顶上的那挺M-2HB高射机枪,原因是日本兵往往采取用凶猛的机枪火力,将美国的M-4坦克和步兵切割开来。
在“谢尔曼”坦克落单,或是误入日军事先挖掘的陷阱后,就会派出敢死队员,靠近M-4坦克车体,用磁性反坦克雷、集束手榴弹等破坏。
有些日军爬上M-4车顶,将M-2HB高射机枪掉转枪口,疯狂地扫射进攻的美军,让美军也吃了不少苦头,原先用于收割日军的M-2HB高射机枪,反倒成了日军的“帮凶”。
慑于M-2HB高射机枪的巨大威力,吸取了经验教训的美军,为了战时保险起见,后来就将M-4车上的那挺机枪拆了,不给防御的日军以有机可乘。
此外,在驾驶员舱盖、车长舱盖部位都加装了倒刺,以防止日军敢死队员所谓的“跳梁”攻击,即手持撬棍等辅助工具,强行撬开美军坦克车长舱盖,随后往车体内投掷手雷,炸死车组乘员。
另外,美军将M-4坦克的履带和侧面装甲,都使用了木板作为强化,以防止日军强行将炸药包塞进履带间的空隙,将履带炸掉,让M-4坦克丧失继承作战能力。
二战时美军谢尔曼坦克为何需要配一名站在坦克炮塔后侧的重机枪操作手?这种方式好吗?
美军二战时期坦克作战时配备一名M2重机枪射手是非常有必要的!二战期间的坦克观察就通讯设备性能都很低,坦克乘员若是待在坦克里面通过观察窗和潜望镜对外看视线角度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战场上是危机四伏的,说不定从哪个地方就打过来一发“铁拳”反坦克火箭或者一发呼啸而来的88毫米穿甲弹,挨上就没好!所以,在战场上特别是步坦协同作战时车长尽量要上半身探出车外,靠肉眼观察四周,并且还要给M2重机枪配备配备一名射手。
这样两个人两双眼睛对外观察的视野就很开阔了,同时发现敌人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而且车长前面就是一挺M1919机枪,与M2机枪配合构成了400~800米的打击距离,能有效压制敌方的“铁拳”火箭筒和MG43通用机枪,对保护坦克和紧随其后的步兵有很大的作用。
M2重机枪射手还有一个更加主要的任务,就是给坦克炮提供目标指示。
M2重机枪使用12.7毫米大口径机枪子弹,二战期间的坦克炮口径普遍在37~75/88~105毫米之间,12.7毫米子弹由于发射药量多,枪口初速大,在发射后弹道非常平直,在1000米的距离与坦克炮弹发射到1000米时几乎一样,也就是说M2机枪子弹发射到1000米处的弹着点和误差与坦克炮是一样的,也就给坦克炮射手的瞄准目标提供了参考。
坦克炮手通过观察镜观看M2机枪发射的曳光弹(目标指示),就能快速的测算出目标的距离和坦克炮的射击角度,才可以更准确的击中目标。否则凭炮手自己观察寻找到目标是很困难的,即便是发现了也要经过一番测算,在算炮的俯仰角的这个功夫敌方就可能打过来一发穿甲弹…所以,在环境险恶的战场环境下M2重机枪与炮手之间要严密协同,才能早发现和早消灭敌人,不使其有反击的机会。
另外,M2这种大口径机枪子弹威力都很大且射速很快,坦克炮击毁敌重要装备之后要用大口径机枪扫荡残敌,不使其有困兽犹斗的机会,同时重机枪要对可疑地段,比如说:小树林、蒿草过密的地方,敌占据的壕沟、机枪阵地…进行压制性射击,以减少己方步兵的伤亡。
坦克上配备一名重机枪射手是主要的步坦协同战法,充分发挥出坦克进攻和防护能力强的特点,利用炮和重机枪远程消灭进攻路线上的敌方重火力,保护步兵分队的安全,将敌人消灭大部分之后再由步兵发起冲击,将残敌完全肃清,这仗也就打赢了!但要想取胜就得研究出很好的战法,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