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古时中举,相当于今时考中什么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874条回答。
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当然是有原因的。
读书人在古代需要过五关斩六将。
第一步,就是要考取秀才。
秀才类似于今天的本科生,你只有成为本科生才有资格继续往上考。
至于秀才本身其实没什么了不起,虽然有比如见官不跪、家里免徭役、免除部分赋税等特权,但并没有什么大的用处。
你家境不好,秀才仍然很穷,因为秀才距离当官还有十万八千里。
秀才唯一的优势是,可以教书,以此为生。
基本上只要考中秀才,就不愁没有学生,但这也没什么了不起,因为古代私塾学费不高,只能糊口罢了。
即便如此,考秀才的难度也是极大的。
且不谈考试的难度,全国每年秀才录取率不足2.5%。
也就是说,100个人去考,只有2个人考上。这种录取率比今天考名牌大学要低的多了。
不过,考秀才有个好处,就是可以一直考。比如范进,从18岁考到54岁,前后考了36次,直到考上为止。
古人经过计算,如果你一直参加科举考试,靠一辈子,录取率大概是10%。
所以,这个录取率还是凑合的。
不过普通读书人,考到30岁如果还没有中秀才,一般就不会考了。
这是因为科举考试,也是需要花费很多财力和精力的。
比如洪秀全考到25岁还没有中秀才,就生了一场大病,差点死掉。
秀才难度已经很高,举人就更不低。
满清200多年时间,一共只有15万被录取的举人,平均每年600多个。
要知道,这600多个是全国,如果分到30多个省,每个省只有30个。
分配到每个县市,只有1个甚至还不到1个。
这是什么概念?
绝对比今天考博士难100倍,今天中国每年有5到6万博士毕业。
举人的地位完全不同,主要在这几个。
第一,举人享有很多特权,比如田赋的完全减免。
很多人会将田地假装卖给举人,举人以此不用交税,每年就可以赚到一大笔钱,丰衣足食。
第二,举人已经可以做官。
举人只要愿意,可以在本县从事县丞或者主薄之类的副县级工作。
虽然级别不高,但都是肥差,捞钱容易,也有实权,在本县是属于一流人物了。
第三,举人距离做大官一步之遥。
举人是有资格考进士的。虽然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几,但也算不错了。
一旦考取进士,就很有可能成为高级官员。
古往今来无数一品大员,都是进士出身。
所以,范进一旦中举,立即有周乡绅一伙来拍马屁,给钱给物。连本县的汤知县,也必须摆宴席招待。
说来说去,范进中举等于今天的本市高考状元,加上公务员考试状元,还可以破格提拔为县政府副局长职务。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古时中举,相当于今时考中什么了?
古时中举,相当于考中国家级公务员。
[灵光一闪]
举人最初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通谓之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而明清的举人则较为优待,一旦中举就永远具有继续赴会试的资格。明清的举人还有一个不同于前代的地方:可以因此进入仕途。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进学后仍然贫穷,被人瞧不起;一旦中举,亲戚邻里都去奉承他,连张乡绅也去攀世交、送银送屋,就是因为范进中举人,不仅取得赴会试的资格,而且也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
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但其中也不乏举人。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古时中举,相当于今时考中什么了?
这个算什么?解读的版本太多了,我只记得我高中的老师告诉我们说,你们都是高中生了,在过去科举制的年代,你们就都是属于举人了。
不管算现在的什么,但在古代中举人了,就是有功名的人了,可以称之为举人老爷,如果朝廷有了空缺,也是可以外放为官的,摊上官司了到了衙门,是可以不用下跪的。过去打官司去衙门,有功名的不用下跪,就算是被告都可以不用下跪。
举人应该算作是现在的高中生。
回答完毕!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古时中举,相当于今时考中什么了?
在古代中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连考取秀才都要经过诸多考验,更何况是中举人了。
有了秀才的资格才能继续往上深造,秀才就相当于一块敲门砖,如果连这个资格都没有,举人就更是妄想了。
考取秀才之后才可以享受各种待遇,比如见官不跪、免除部分赋税等等特权,话虽如此,但这也带不来实质性的好处,范进在没有中举以前就是秀才,因为家境贫寒,娶了胡屠夫家的闺女,但他依然会因为没有钱而被胡屠夫而侮辱。
所以,只有走向更加高的位置,才会赢得更高的社会地位,那便是考取举人了。
范进中举后的前后差距范进多年来屡试不第,也正因为如此,他经常受到胡屠夫还有邻里的嘲笑、侮辱,他在那没有阳光的日子里忍气吞声。
没有钱赶考,去向岳父胡屠夫借钱时,还被啐了一口痰在脸上,邻里之间也不甚友好,他们还时常会嘲笑他的落魄。
在范进中举之后,那些嘲笑他的人开始各种奉承、逢迎,说他是文曲星下凡,胡屠夫的态度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这种前倨后恭的待遇,深刻的诠释了权力、财富所带来的好处,虽然范进才刚刚中举,这些人已经感受到了范进未来的前程应该是什么样子。
这些世俗的看法,让范进的心里产生了极大的差异,在面对大家态度的转变时,他的内心是矛盾的,在重重矛盾下,他自然无法控制住心里那份激动之情,对于正常人来说,谁也没有办法淡定的面对一切。
假如有一天,你从尘埃到了云端,也很难相信那一切的真实性。
科举考试的流程范进中举之后,突然就疯了,可能很多人会说他玻璃心,连这点事情都受不了。
虽然激动,但是也不至于把自己整疯吧,可假如是经历了他所经历的一切,可能大家就不会这样认为了。
穷尽一生的力量,终于在头发花白的时候中了举人,用读书改变了命运,不疯也得脱三层皮,那是经历了嘲笑、侮辱、寂寞的种种困境才走到的一步,就像现在的人们形容努力得到的一切时说,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到了与你平等喝咖啡的权力。
范进没有任何特权,也没有任何靠山,他是靠一步步考上去的,你说他能不高兴得疯掉吗?
范进中举之后,身份就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要经过县州级考试,这场考试被称为“童试”,考中者被称为“秀才”。
在这一场考试中已经刷掉了一个县里百分之七八十的学子,所以就算考上秀才也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有很多人做了一辈子童生,也未必能考得上秀才。
有了秀才身份之后,才算有了敲门砖,有了这重身份才能去进行“乡试”,“乡试”中了才是“举人”。
这又是一路拼杀下来,再淘汰掉一批人,能中举人者也并不太多,中了举人之后才有做官的资格,才勉强拿到了官场的入场券。
拿到入场券后,还不是最后的一步,还要经过“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
这四个流程下来就是童生——秀才——举人——贡士。
中了贡士后,还有一场“殿试”,依然是先笔试,再面试,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
第一甲称“进士及第”,第二甲称“进士出身”,第三甲称“同进士出身”。中了进士后,便会被朝廷分配到全国各地做官。
中举后等于一只脚进入了官场看过《孔乙己》的小伙伴一定知道有一个举人老爷,孔乙己去举人老爷家里偷书,被举人老爷打断了腿。
举人老爷为何敢打断孔乙己的腿,一是孔乙己自己犯了偷盗罪,二是举人老爷在当地是有地位的。
在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下,中举等于拿到了官场的入场券,享有了更多的特权。
古代的科举考试与现代还是有区别的,有些官职或者学历是没有办法对等比较的,毕竟制度是存在差异的嘛。
如果硬要对比,从童生开始,就像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到秀才就是中学毕业,举人相当于考上了大学,贡生就是研究生,之后的殿试,就相当于公务员招考,其严格程度也是难以想象的。
范进出身贫寒,没有靠山,没有金钱,被所有人嘲笑,没有一个人看得起他,他默默地忍受着人生路上的各种冷漠,他也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还有咸鱼翻身的一天,这让一个对未来不报有任何希望的他,如何去承受那突如其来的刺激呢?他的疯癫,其实是科举制度的严苛所造成的必然产物。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必删除,春风解语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古时中举,相当于今时考中什么了?
有人说,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过于夸张,或者是范进没有出息的体现,实际上范进中举的行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你是范进蹉跎半生一举高中,狂喜之下是完全有可能的。好比一个穷鬼用最后的两块钱中了2个亿大奖一样,你想想他能疯了不。当然,也由此展现了封建科举对读书人的制约。这种病态的体现恰恰是范进最大的悲哀,一个被科举制度所异化的读书人。
范进自己本身只是一个穷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偌大年纪才娶了一个谁都不要的老姑娘(应该比范进年纪大),妻子娘家是卖肉的,却连猪油都没有吃过几次。他考试从来就没有中过,却弄得家里有上顿没下顿。自己除了读书啥也不会。家中的妻子与母亲都饿了好几年,可谓家徒四壁,无隔夜之粮。家中上下包括岳父都叫范进不要考了,而且岳父还语带讥讽。但范进很执着,每次都去考试,范进能做到坚持不懈地参加科考,也实属难得。当他自己都要放弃的时候,屡试不第的范进突然中举,情况变化太快,让范进一时之间难以接受疯掉了。而后从范进疯了,到被岳飞胡屠户一个耳光打清醒了。再到各色人等纷纷登场,范进从一文不值到天下闻名。其中的人情冷暖让人感慨。
举人这个文凭是很值钱的,含金量很高, 但人不是官员,举人平均每年600多人,平均到每个省只有30个。再往下府和县分的话,一个县都未必有。所以说范进可能是当地县里这一科唯一的举人。而举人就有资格考进士的。一旦考取进士,就可以成为朝里的高级官员。范进后来就是朝廷高官。明清两代的高级官员基本都古往进士出身。
从范进前后所遭受的不同待遇来看,站在范进角度是可以理解的,范进中举的时代背景是明朝,而明朝对于举人有很高的待遇。实际上,明朝的举人和进士待遇都是一样的,进士和举人的待遇一样,可以获得国家每月发给的粮食和银两,称为食饩,不出公差和免纳田粮。免除徭役。进入士族。见了官员不必跪下磕头。犯了罪受审的时候也不会动用刑罚、这是国家给的正式福利,而隐性福利更高。有的人为了免税将自己名下的田产挂靠在范进的名下,范进每天收租就行了。就好比开分公司吃干股,分红而且免税,公司经营也无需去管,可谓各种财源滚滚而来。瞬间受到如此天差地别的对待,想想看要是你。你能不能疯。范进中举后发疯,看起来很荒唐,也很搞笑,实质很辛酸。大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意思。
范进五十四岁中举,之前二十多次屡试不第,但中举以后就实现了人生第二次飞升阶级的提升。胡屠户对女婿从期待到失望到不屑一顾。到最后就不认为范进也就这样了。但谁也没有想到中了举人 ,惶恐之下不敢打女婿。但却忘了 在此之前是如何数落女婿的。胡屠户虽然有俩钱,但属于纳税徭役的人,见了乡绅要磕头,上了大堂要下跪。所以他打范进一个耳光担了很大风险。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古时中举,相当于今时考中什么了?
大概相当于博士生考上了选调生。
其实用考试来比较的话并不准确!无论中考,高考,公务员,考研,考博都不能和当时的中举相比。因为中举以后是直接有机会做官的。
反对有人说高中生相当于中举,那时候举人秀才可以见官不跪,可是现代人见谁都不用跪,这是时代的进步。跟你是不是高中生没有关系。
在高考扩招之前,包分配的年代高考也许可以和中举类比一下。那时候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吃上商品粮,跳出农门,前途无限。可是自从高考改革加上无限扩招之后,大学生就遍地都是了。本科上线率高的省份都百分之七八十了。大学毕业都不一定找得到工作,拿什么和举人比。
举人享受的最高待遇是,有机会做官,而且可能性相当大。这也是范进中举之后连老士绅也上门攀关系的原因,更是范屠夫前倨后恭的理由。秀才虽说也比普通人强,但只是个私塾先生的水平,做官毫无希望。
这么看举人和考公务员有点像,但是仔细一想又不是那么回事,公务员刚考上就是干活的。类似于古代的捕快,文书之类的,要当官那还两说呢!
可是这几年对于硕士生,博士生的选调考试,可以让分别享受副科,副处的待遇。以中举以后可以当的官相比,硕士生级别好像还有点不够。因为副科差不多是武松那样都头的级别,不需要功名的。而博士选调生有很大概率可以定岗副处,这就是中举以后最接近现代考试的地位。
综上所述,中举相当于博士生考上选调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