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作为宦官,为何他不仅可以娶妻,而且还得到唐朝社会认可?
事实上,在高力士之前,已经有很多太监娶妻之事,只不过高力士的名声太大了。
唐朝规定,凡入品的太监都可以娶妻成家。
高力土本不姓高,他是唐朝潘州刺史的后代,原名冯元一。
高力士成为太监后,被太监高延福收为养子,随之姓高。高延福在宫廷任宫闱令,正六品,按例可以成家。高力士娶妻成家,不过是步其养父后尘罢了。
高力士30多岁的时候,晋升为右监门卫将军,三品官。
有个叫吕玄晤的人,40多岁了,却还是七品官,于是为了“出人头地”也就豁出去了,他主动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高力士为妻。
既为太监,当然已失去普通夫妻之乐,所以太监娶妻,仅是个形式而已。
高力士作为宦官,他可不可以娶妻是一回事,能不能得到唐朝社会的认可又是一回事。
太监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从人道的角度出发,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没有禁止太监娶妻。所以高力士也可以娶妻。据说,汉武帝以卫长公主为宦官栾大之妻,宦官左倌等人,多能够取良家美女,以为姬妾,栾巴之子栾贺,曾经官至云中太守。
甚至有“常侍、黄门,亦广妻娶”,“竞立胤嗣,继体传爵”之记载。
唐代的高力士娶妻吕氏,李辅国娶妻元氏。
明代是“宦官有妻者多矣”,“内臣有妻女,相沿成俗”。甚至屡次发生宦官“逼奸”、“配耦宫人”等事。
事实上,内官娶妻,前朝都有故事。
汉朝的大太监石显,有妻有子。
唐朝高力士娶妻吕氏,李辅国娶妻元氏,见于史册可据。
杨贵妃让比自己岁数大的安禄山做“干儿子”,“母子”情深,不时从宫中传出绯闻。
这时即使发现有假太监,也“英雄无用武之地”,大环境如此,高力士娶妻还不是小事一桩?
当然,高力士不太可能是假太监,但也有人对他的太监身份,持怀疑态度,就另当别论了!
唐朝社会“认可”还是“不认可”,就得看有没有人来捧场,据说给高力士捧场的特多,高力士娶妻迎亲时,送礼道喜的人接踵而至,马路充塞对高力士来说,他的喜事,都一样热闹非凡呀!
高力士娶妻迎亲时,送礼道喜的人接踵而至,马路充塞。
高力士也是色不改,心不跳。
所以唐玄宗觉得,太监也真是个好东西,他介乎男人与女人之间。当你需要他成为一个男人的时候,他就是一个男人;当你需要他成为一个女人的时候,他就是一个女人。
高力士的种种优点不必去说,玄宗认为对他的赏赐也对得起他了。
高力士娶妻安家后,发生的一件事使玄宗震撼,也使玄宗从此对高力士另眼相看。那是高力士娶妻以后,高力士更加有精气神了!
有一些善于钻营的人,乘机送上一份不菲的奠礼,高力士照单全收,来者不拒。
办完喜事,高力士非但不赔,还大大赚了一把。高力士在皇帝那里越是得宠,对他溜须拍马、趋炎附势者便越来越多。
高力士娶妻安家以后,便不断有人上门。
年龄相仿者,要与他结为兄弟,年龄尚幼者,要过继给他为养子、养女,甚至还有襁褓之中的婴儿,要过继给他为养孙、养孙女。
高力士先后与程伯献、冯绍正二人结为兄弟。程伯献的祖父是一代名将、骠骑大将军程咬金。
清代此风俗还在,太监李莲英有四子:福恒、福德、福立、福海,皆捐三品街郎中。
就婚礼的操办来说,唐朝社会也是认可的根据娶妻的民俗,三天之后,高力士披红挂彩,命人抬了八人大轿、全副执事,来迎新人,吕氏就此嫁了过去。
高力士娶妻,那种热闹和高级别的排场,不亚于为皇子册妃、公主出降,真的是贺客盈门,高官显宦满座。
可怜的新娘子,可能要慢慢找感觉了!
社会认不认可,这且不讲,单说新娘子吕氏,为了父母兄弟嫁给了个阉宦高力士,华年玉貌,一生的幸福,也都成为镜花水月,因此,临上轿时,哭了个气断声噎,吕玄晤的妻室,也自抱了女儿,其哭声震耳欲聋。
这那里是婚嫁,女儿嫁得这等样人,吕玄晤也暗中垂泪。
可是每当贵宾临门,他只得强颜欢笑。吕女临上轿前,他借口催妆,走进女儿房中,叮嘱了一句:好好保重自己,要成为贤妻良母,以后别忘了多多关照娘家人!
总的来说,高力士作为宦官,是可以娶妻的,很大程度上,唐朝社会也是认可的,就算是现代社会,也有“少了夫妻,老来伴”之说,对高力士这样的宦官来说,他们夫妻俩更加是伴侣而已。
高力士作为宦官,为何他不仅可以娶妻,而且还得到唐朝社会认可?
高力士虽然是宦官,但最后却娶了妻子。不光娶了妻子,他娶得这个妻子,还是个美女,堪称大唐国家级美女。
要想说清楚这件事,我们就得简单说一下高力士这个人了。
高力士原本其实并不叫高力士,而叫冯元一。高力士出身极高,他的曾祖就是唐初号称岭南王的冯盎,天祖母是那位被后人尊称为‘岭南圣母’的冼夫人。
冯家从南北朝那会儿开始,就扎根于岭南。岭南地区,山高皇帝远,地形复杂,打又不好打,所以只能招抚。就是隋朝末年那会儿,整个中原都打成了一锅粥,冯家在岭南那边,却一直是安然无恙。到了唐朝之后,冯家在岭南依然是割据一方。就算是李世民这种雄主,对于冯家也只能以招抚为主。
不过,到了高力士他爹那一代,出了点小插曲。当时冯家在岭南虽然依然势大,但到底还是臣子。武则天在位期间,滥用酷吏,有个叫万国俊的酷吏御史,到了岭南那边之后,诬陷当地的流民造反。
不管在哪个朝代,造反都是大事。在这个御史上奏之后,朝廷很快下旨,诛杀当地的流民。而高力士的老爹,作为当地的主管官员,也被问责,直接抄没了家产,家人被收为官奴。
这一年,才刚刚十岁的高力士,就因为这样一桩冤假错案,从一个官N代沦为了官奴,然后有一个官宦子弟,变成了一个宦官子弟。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入宫之后,高力士因为年幼貌美,加之出身世家,姿仪不凡,所以被武则天看中,选为身边的近侍。不过,高力士原本也算是官宦子弟,以前都是人家侍候他,他根本就不会侍候别人。所以没过多久,高力士就在宫中犯了错,被赶了出来。
从一个家世显赫的官宦子弟,沦为一个没人要的宦官。这一切,仅仅只在几年之间。
如果是一般人的话,经历这种人生剧变,心理方面估计就要出现大问题了。不过,就在高力士处于人生当中最低谷的时候,他终于等来了一个贵人。
这个人,就是当时宫内的一名大宦官,高延福。
高延福出身岭南高氏,大概正是因为同出岭南的原因,再加上看高力士特别可怜,于是便收了高力士做义子。因为被高延福收做了义子,所以自此之后,本名冯元一的可怜人,就改姓为高,改名高力士。
被高延福收为义子之后,高力士终于苦尽甘来。
因为高延福是出自武三思府中,所以高力士此后也就和武三思这边搭上了线。一年之后,高力士被再次召入宫中,然后步步高升。
几年之后,武则天去世,唐中宗李显即位。李显即位后,自然要在宫中进行换血,换上自己的人。所以原本武则天时代的一些宦官,就面临着下岗分流的危险。这其中,也包括高力士。
然而,这次下岗分流,却成了高力士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机会。因为离开皇宫之后,他被分去了临淄王府。
临淄王,名叫李隆基。
此后的几年里,高力士一直陪伴在李隆基左右,小心侍奉,成了李隆基的近侍。后来,唐中宗李显被皇后韦氏毒杀,李隆基趁机联络禁军,联合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这场政变之后,李隆基一举夺取了最高权力,拥立他爹李旦做了皇帝。
而在唐隆政变的过程中,李隆基虽然只是一个宦官,但却以李隆基亲信的身份,直接参与到诛杀韦氏的行动当中,立下了大功。所以,李旦即位后,直接封高力士为太子太保。
高力士由此一步登天。
再之后,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因为权力之争而闹翻,高力士依然坚定站在李隆基这边,为李隆基冲锋在前。两年之后,李旦因为怕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闹到不可收拾,于是提前禅位给李隆基,希望以此让太平公主收手。然而,在李隆基即位之后,太平公主依然不肯罢手,阴谋发动政变,废掉李隆基。李隆基察觉之后,决定抢先下手,诛杀太平公主一党。
在这个过程中,又是高力士率领禁军,替李隆基干了不少脏活。
就这样,李隆基顺利掌握了唐朝的所有大权。而高力士作为近侍,又在两次政变当中,立下了大功,自然深得李隆基的信任。
开元初年,高力士任右监门卫将军,执掌内侍省事务,权倾朝野。
开元年间的高力士,权力大得吓死人。外地官员呈递给李隆基的奏章,都得先经过高力士之手,然后小事高力士可以自行处置,大事再交由李隆基来决断。因为是靠政变起家,所以李隆基特别忌惮手底下的那些大臣,于是高力士便帮助李隆基,建立起一套庞大的宦官监视制度。唐朝宦官监军的传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对于这时候的高力士,所有人都得巴结他。太子李亨私底下得管他叫‘二兄’,普通的王爷公主得管他叫‘阿翁’,驸马们干脆就直接称他为爷。至于那些大臣们,那就更是变着法的去拍高力士的马屁了。
既然都要拍高力士的马屁,那就得看谁更能拍得准了。
某次,高力士出门散心,无意中在长安城的街道上,看到了一个特别漂亮的女孩。这个女孩漂亮到什么程度?《新唐书》对于这个女孩,只有三个字的评价:女国妹。意思就是说,这女孩是国家级的顶级美女。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就算是个宦官,也是一样的。见过这个女孩之后,高力士稍加打听之后,便得知这个女孩是长安城内一个名叫吕玄晤的小官之女。
这个叫吕玄晤的小官,本事实在一般,四十多岁了,还只是一个七品官。眼看升迁无望,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但就在这个时候,吕玄晤忽然听说,高力士看上了自己的闺女。为了自己的仕途,吕玄晤主动上门,将闺女嫁给了高力士。
据说高力士和吕氏成亲那天,整个长安城的达官显贵,都前往高力士府上祝贺。就连唐玄宗本人,都送上了一份不轻的贺礼,实在是荣耀至极。
至于吕姑娘本人,到底是否幸福,这点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吕姑娘嫁给高力士之后,高力士确实对她极好,而且从一而终。据说吕小姐的母亲去世的时候,长安城内的达官显贵,看在高力士的面子上,都去吕家祭奠。一时间‘中外争致祭赠,充溢衢路;自第至墓,车马不绝’。而吕小姐的家族,也因此而飞黄腾达,成为长安城内的一流家族。除了吕姑娘之外,高力士似乎也没有再娶过其他人。
除了不能生育,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之外,这样的生活,似乎也挺美满的。至少嫁给高力士以后,吕姑娘这辈子的荣华富贵是不愁了。
宦官娶妻,听上去有点不切实际。但实际上,古代太监娶妻其实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越是地位显赫的宦官,就越是对这件事热衷,而且还特别愿意娶美女。究其原因,大概就是‘缺什么补什么’的道理了。没钱的总想着赚钱,没权的总想做更大的官。而作为宦官,既然跟普通的男人不太一样,自然……更渴望过正常男人的生活。
至于当时大家对高力士娶妻这件事的态度,也谈不上什么认可不认可。一方面,唐朝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宦官娶妻并不稀奇。另一方面,高力士娶妻的时候,已经堪称位极人臣了。估计很多想要巴结高力士的人,还后悔没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高力士呢!
和吕姑娘成亲之后,高力士的日子也算美满了。虽然不能生育,但除此之外,世上所有的荣耀,高力士也都享受到了。这里要多说一句,高力士虽然是历史上有名的宦官,但他其实是个好宦官。高力士掌权期间,不坑人不害人,勤恳工作,将他负责的工作打理得井井有条,还经常向唐玄宗举荐一些确实有能力的人才。所以,后世对高力士的评价也是极高,甚至称其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但就是这样的一代‘贤宦’,最后的晚景却有些无奈。
天宝十四年,随着安禄山起兵造反,安史之乱拉开序幕,唐朝自此由盛转衰。
这一年,高力士已经是七十二岁高龄。
安禄山造反,其实和高力士没什么关系。安史之乱爆发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当时唐朝的制度出了问题。
安史之乱爆发后,叛军一路打到了潼关。后来因为唐玄宗瞎指挥,潼关也被叛军攻陷,长安城危在旦夕。面对叛军的到来,唐玄宗选择逃往蜀地躲避。而七十二岁的高力士,依然选择陪伴在唐玄宗身边,前往蜀地。
在逃往蜀地的路上,高力士亲眼见证了那场马嵬驿兵变,亲眼看着唐玄宗下令,赐死了杨贵妃。
到了蜀地之后,唐玄宗暂时安稳了下来。与此同时,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再之后,又经过两年的战争后,长安被再次收复。此后,李隆基在高力士的陪伴下,再次返回了长安。
都说患难见真情。高力士在安史之乱期间,依然忠心追随唐玄宗,不离不弃。这样的表现,绝对堪称忠臣了。可惜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英明神武的李三郎了。尤其是在经历了马嵬驿兵变之后,李隆基性格变得极为古怪,开始对身边亲近的人发泄自己的怒火。
后来在一次登楼的时候,高力士因为被人陷害,有违礼仪,于是唐玄宗一怒之下,直接将高力士远远流放到了黔中道。
两年之后,已经79岁的高力士,恰逢朝廷大赦,得以从黔中道返回京城。然而在回京的路上,高力士得知了唐玄宗的死讯,伤心至极,最后吐血而亡。
至于那位嫁给高力士的吕姑娘,后来史书上再没有更多记载。不过按照时间计算,此时的吕姑娘,应该也已经是快七十岁的高龄了。说不定早在安史之乱以前,便已经去世了。
高力士作为宦官,为何他不仅可以娶妻,而且还得到唐朝社会认可?
有人说宦官不一定就是阉人,这话没错,因为东汉以后的宦官才“悉用阉人”,但这与高力士没任何关系。《旧唐书》明确记载,高力士于长寿二年(693年)因岭南流人谋反案而被阉割,所以他这个宦官是实打实的阉人。但好像有一件事令后世费解,即高力士不仅娶妻,还是娶了“国花”吕氏,这究竟为何呢?
阉人的心里扭曲与人性需求且不讨论高力士娶妻的话题,近些年网络上多有太监“对食”的讨论,许多人认为这是太监与宫女缓解久居深宫的心里寂寞,也有人认为是这两个群体为以后出宫搭伙过日子做打算。这两个原因确实可信,但还有一个客观原因往往被“阉人”二字给遮掩了,即生理需求。
如果读过《金瓶梅》(好书,不要带有色眼镜对待这本书)的朋友,一定对花太监这个人物映像深刻,此书主人公之一李瓶儿的不幸遭遇就与花太监有关。李瓶儿本是大名府梁中书的小妾,梁山李逵杀了梁中书及其夫人后,李瓶儿带上养母前往东京投亲,就在这个时期,花太监为侄儿花子虚重金娶下李瓶儿为妻。但花子虚娶李瓶儿后,花太监不准此夫妻同房,实际上李瓶儿沦为了花太监的玩物。李瓶儿后来因为得“崩漏症”而死,这是一种子宫出血的妇科病,说明花太监是一个极度心里扭曲的变态狂,所以太监不仅有生理需求,而且会通过器物的方式发泄这种扭曲的需求心里。
(李瓶儿剧照)
虽然《金瓶梅》是一部小说,但这里反应的现象却在历史中真实存在,像花太监这样的案例也不难找,电影《霸王别姬》里的张公公不是有着一样的癖好吗?这种扭曲的人性需求其实在电影中说的很清楚,程蝶衣打小就一直被迫练习那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而对于张公公而言,一个老太监的晚年,大操大办寿辰是在享受晚年最后的“荣光”,在“强暴”程蝶衣的时候,随手拿个玉碗都是大清皇帝亲赐的,荣华已经带不走,膝下又无儿孙,这样的处境再不“伤天害理”,怎对得起为奴一生?这种心里正好与程蝶衣相反——“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所以张公公的行为也可以看成一种男人的本性需求!
(程蝶衣剧照)
说到底这都是封建社会的糟粕硬生生的将人分为三六九等,太监虽是残缺之人,却在等级制度下鸡犬升天。下九流的戏子伶人自然成了达官显贵的玩物,即使成了角儿,也不能摆脱高阶群体的玩弄!与其说阉人群体的扭曲需求是阉的不彻底,倒不如说是他们在封建等级制度中耳濡目染惯出了毛病。他们不可避免的染指了权力与财富,又拥有经济实力,故而就有模有样的学起了富贵人家娶妻纳妾,这种性质不能用心里扭曲来定义,或许只是一种攀比。这跟封建社会太监收养子一个道理,谁收的养子多,就说明谁位高权重!
(张公公剧照)
高力士娶妻的原因分析“竖宦之人,亦复虚以形势,威侮良家,取女闭之,至有白首殁无配偶,逆于天心。”——《后汉书周举传》
由上文看出,扭曲的人性需求、封建等级制度带来的攀比之心,都是太监娶妻的原因,高力士娶妻可能更偏向后者。而据唐史研究所杜文玉教授的《唐代太监婚姻及其内部结构》一文来看,唐代娶妻的太监,五品以上的高层太监占49.3%,六品以下的中下级太监占50.7%,有的甚至不止一个妻子。如果往前追溯,《后汉书》记载过“常侍黄门亦广妻娶”,这种现象还仅出现在高层宦官中。且据《周举传》记载,当时社会舆论是批评谴责宦官娶妻行为的,唐朝这种行为普遍存在,说明不一定是攀比之心导致的,而是一种社会认可的正常行为,这更像是唐代社会开放程度较高的影响。
(清代太监娶妻剧照)
而《周举传》中指出,东汉时期宦官娶妻之所以受批评,是因为很多正常百姓无力娶妻,好女子反而让太监这个不健全的群体占有,是一种不合理的“资源配置”。而唐代社会经济发展高度繁荣,普通百姓的婚娶率陡然提升,“饱汉不知饿汉饥”的现象逐渐减少,所以宦官娶妻受到社会认可,并无指责的声音。所以高力士娶妻首先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大家都能很自然的娶妻,其次才能谈及达官显贵之间的攀比和社交圈。
(清末大太监的生活,《霸王别姬》片段)
就女子而言,愿意嫁给宦官者,或是图财,或是遭受强迫,因为她们要牺牲一辈子的幸福来为一个太监服务。很多宦官娶妻养子后会将财产留于妻儿,儿子当然白赚,妻子则需要为“丈夫”出家守节,显然为财而嫁的成本太高。所以很多情况下是宦官凭权势要挟女子的父母,毕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决定封建社会女子婚姻的第一因素。如唐文宗时期的内侍李太监,官拜左神策军副使,于开成元年(836年)娶沧州饶安县尉戴某之女为妻,此女于出嫁这年“天不降衷,当年即世,终于长安辅兴坊夫人之私室”。虽死亡原因未记载,但年仅十九岁,非自然原因死亡概率较大,而且死亡之所不在夫家,很有可能就是戴氏以自杀的方式抵抗父母安排的婚姻。
上述案例其实反应了那个时代宦官娶妻的主要类型,即政治因素参合其中,此情况又分大官僚、小官僚的两种形态:
一种是大官僚与大宦官之间强强联合的政治联姻,如大宦官右神策军中尉孙荣义,其前妻是骠骑大将军、赠开府仪同三司郭全羽之女;军容使、内侍监仇士良之妻胡氏,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宾客兼御史大夫、赠户部尚书胡承恩之女。唐肃宗时期的权宦李辅国,更由皇帝亲自做媒,娶故吏部侍郎元希声侄子元擢之女,后直接将元擢迁为梁州长史,其弟元挹“时并引入台省”。看似元家以宦官联姻为荣,其实元氏乃北朝旧士族,李辅国正当红时,结盟元氏,实则加强了其政治后盾。
(李辅国剧照)
第二种是小官僚家庭主动巴结高层宦官,以女儿当做自身的政治阶梯。这些家庭不排除受到大宦官的强迫因素,当然也一定有人想以女儿当做政治阶梯,攀附巨宦!高力士娶妻很可能就是这个因素,当时吕玄晤在长安为刀笔吏,其女容貌美丽,《新唐书》评为“女国姝”,按今天的话说就是“国花”一样的存在。高力士娶了此女后,吕玄晤一路爬至少卿,刀笔吏可以理解为今天法庭上记录判决流程的文书,少卿则是正四品大员,可以说是平步青云。而且吕氏一门“子弟仕皆王傅”,吕玄晤很可能就是拿女儿做阶梯,主动向高力士献媚!
(高力士,吕氏剧照)
综上所述,古代太监娶妻太正常不过,尤其是到了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对于宦官娶妻已无非议,社会背景既已定格,则巨宦高力士娶妻再正常不过。就动机而言,高力士或许已无攀比之心,但就其墓志铭所评价,高力士看中吕氏貌美德贤,这个就是现实需求问题了。唐代宦官择妻一看门第,二看德行,三看姿貌,门第代表政治资源,德行则是“贤内助”的衡量标准,姿貌当然就是攀比性质的面子问题了!
高力士作为宦官,为何他不仅可以娶妻,而且还得到唐朝社会认可?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851条回答。
其实历朝历代,太监都是可以娶亲的。
国家法律并没有规定太监不可以娶妻。
而有权有势的太监,不但会娶妻,往往还会收养兄弟或者堂兄弟的孩子,过继为亲子,同样可以成立自己的家庭。
为什么会这么搞?
谁都知道太监是阉割过的男人,没有男人的性能力,不需要女人,也无法生育孩子传宗接代。
无论太监再威风,像高力士或者魏忠贤一样牛逼,大臣见到都要巴结,这方面也是弥补不了的。
所以,有钱的大太监就会尽量弥补这一点,一样要娶妻有孩子,弥补这些不足。
比如慈禧宠信的大太监安德海,曾经帮助慈禧传递秘密,搞掉了肃顺一伙上位。
可以说,慈禧的发达同安德海是密不可分的,自然得到宠爱。
慈禧默认安德海敛财,他借机搞到大量财富。
然而,安德海发达以后,因为文化程度低,本性粗鄙,开始肆无忌惮。
他不但大张旗鼓的在北京买豪宅买土地,甚至还花钱娶了一个年仅19岁的女戏子为妻。
安德海娶妻时,大操大办,不但京城三教九流的头面任务都来送礼、恭贺,王公大臣甚至亲王贝勒也纷纷赶来道贺。
慈禧太后也赏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
然而,由于安德海这么招摇,却引起了朝中大臣和亲贵的普遍不满。
他们认为安德海充其量只是慈禧的一条狗,现在狗仗人势竟然不把王公大臣放在眼里,倨傲万分。
况且,太监不能有男女之事,他娶妻岂不是糟蹋人家大姑娘一生,这是极不道德的行为。
所以,安德海很快就名声臭了,成为众矢之的。
最终被慈安太后支持的巡抚丁宝桢,一刀两断杀了,慈禧也厌恶他惹是生非,并没有说什么。
其实,太监的这些妻子都是很悲惨的。
她们大多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或者是社会边缘人物,比如席子。
就像安德海娶的这个女戏子,在清代是所谓娼优不分,也就是女戏子很多就是娼妓,地位可想而知。
而太监由于没有男性能力,加上阉割以后体内激素失调,有很多生理性问题。加上社会普遍的鄙视,也会导致太监的心理问题。
而按照规矩,太监娶媳妇回来也不是各睡一床,各睡一房,也是要同床共枕的。
而此时太监往往会对自己名义上的妻子,进行百般的虐待、折磨,以发泄自己的郁闷和不满。这些女人通常苦不堪言,上吊、投河也不稀奇。
总之,嫁给太监为妻,恐怕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了。
高力士作为宦官,为何他不仅可以娶妻,而且还得到唐朝社会认可?
唐朝时的皇权与相权之间的搏弈由来己久,作为皇帝的贴心太监,作用显著。高力士由于身份的特殊,位高权重,所以他虽是“阉人”却胜过许多王公贵族,依然娶妻生活。其实高力士并不是戏曲、小说描写的那种趋炎附势之人,更没有对李白排挤打压,二人连面都没有见过。这个问题展开如下:
一,高力士墓碑的出土
对于评价一个人,经常讲的一句话是“盖棺论定”,我的理解是因为一个人只有在生命的终结后,世人的评价才是最终结论。
而在古代,这种评论往往是隽刻在墓碑上的,上面的阴刻文字内容,就是一个人的简历和评价。
山西省蒲城县文化馆于一九八二年在本县出土的位于唐玄宗泰陵附近,挖掘出了高力士的墓碑下半部份,与已经出土的上半部份对接修复完好,这是具有史料价值的碑文。
碑的规格是:4x1.5x0.25米,大青石制作,由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碑额用篆字题:“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杨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正文由翰林侍诏张少悌所书。他是大唐书法家,与李邕齐名。当然,稍逊李阳冰。
二,一个真实的高力士
碑文首先记叙高力士的身世:“公本姓冯,讳元一。则天圣后赐姓高,改名力士。”我们在这二句话中可以理解为,高力士作为一个太监,由于身材高大,孔武有力,所以改成这个名字,其实是很正常的。高力士并不是下层草根出身,迫不得已去当太监,碑文说他出身于名门望族,所以武则天赐与了姓名,予以教育培养。
这就和唐史记载之太监高延福将其收为养子有矛盾了,不过姑且不论。
高力士为什么可以娶妻升官?墓碑作了进一步说明:武后于“神龙政变”不久就故去,这时候,中宗的皇后韦氏与自己的亲生女儿安乐公主嚣张跋扈,根本瞧不起已经立为皇太子的李重俊,母女二人想重复武后的故事,临朝称制。
墓碑记载:“......韦氏窥大室,己成祸梯,公实勇进,提剑而起,扶皇运之中兴。”高力士“一剑定乾坤”,助李隆基上位,作出决定性的贡献。
三,高力士的家庭情况
高力士墓碑:“......自是之后,恩遇特崇。公卿宰相,因以决事。”但是,高力士不骄不谀,勤勉事君。说明古代宧官也有好人。
如此的好官官,于天宝七年(748)封为大将军。参与朝庭大事,太子称他为兄,驸马称他为爷,高力士在当时的情况下,对大唐的哀落,也是有责任的,但并非大凶大恶大贪之人。
他的部下有个刀笔吏叫吕言晤,有女养在深闺人未识,于是与高力士成亲,结为夫妻。宦官结婚生活,虽然无法生子,但是,聊胜于无。可以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况且家庭生活并非是很单纯的男女之事,一样可以“举案齐眉”“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何况高力士这样的大将军,勃海郡公呢!
结语
墓碑后部份是高力士的晚年及身后情况。高力士受奸相李辅国的陷害,于七十七岁时流放巫州,途中听到二圣升遐,绝浆七天,衔哀而绝,享年七十有九,葬于泰陵陪葬玄宗。夫人吕氏,不幸先逝,𠻸子(亲戚过继)正议大夫(官职)悦礼(名字),养子泰陵使(李隆基陵园保安)承信(养子名)。
括号由本文作者所加。
高力士作为宦官,为何他不仅可以娶妻,而且还得到唐朝社会认可?
太监的老婆不就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嘛!这是人们下意识的第一反应。其实,如果我们把目光,从他们的下身移到上身,就会发现,太监的老婆,跟花瓶不能划等号。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的王朝,那个时代人们对两性关系的“豁达”态度,让我们今天的人都觉得辣眼。高力士娶妻其实根本算不上新闻,那时候,但凡稍有实力的宦官都会娶妻,高力士要是打光棍,那才是头条新闻。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他本是名门之后,他有一个非常牛气的先祖——岭南圣母冼夫人。长寿二年,高力士的父亲潘州刺史冯俊衡,遭到酷吏万国俊的诬陷,冯氏一族遭受灭门之祸。年幼的高力士,被阉割送入宫中为奴。
高力士长得帅,又聪明伶俐,口才好,为人谨慎,因此深得武则天喜爱。武则天去世后,高力士被分配到临淄王李隆基府中,从那时候开始他逐渐成了李隆基的心腹。
后武则天时期,大唐的玄武门前刀光剑影,八年间接连爆发了四起Z变,比菜市场还热闹。事变中心的李隆基,在波诡云谲的动荡中登顶,高力士就是幕后功臣之一。李隆基曾经说:有高力士在,我才能睡个安稳觉。
这段不平凡的经历,让主仆二人融入浓浓的情谊,超越了工作关系。从那以后,高力士的人生一路飚飞。
高力士娶妻发生在开元初年,那时候他三十出头,官居右监门卫将军,掌内侍省,授银青光禄大夫。如果不是因为不长胡子,这种“贵富帅”,估计得被人撕抢碎了。
国色天香的美少女吕小姐,进入高力士的眼帘。吕小姐的父亲叫吕玄晤,是一名不入流的小吏,河北瀛洲人士。对这位吕小姐的相貌,《新唐书》用了一个“国姝”夸赞,意思是倾国倾城之美。
高力士没有得志就猖狂,三妻四妾打包往府里装,而是与吕小姐从一而终。高力士对吕家也是不遗余力地擢拔施恩,吕玄晤从一介末吏,蹿升为刺史,吕家子弟一个个登堂入室,与京城王公贵戚打得火热。
吕小姐的母亲去世,葬礼当天,“中外争致祭赠,充溢衢路;自第至墓,车马不绝”。
吕家人享受着从前不敢想象的尊荣,可这一切背后的代价,就是吕小姐的活守寡。高力士无论有多“贵富帅”,他也只是“假公鸡”中的战斗机。
作为一个宦官,高力士娶妻岂不是对吕小姐的摧残?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社会舆论为何不群起而攻之?
其一、高力士尊崇的地位,让舆论闭嘴
如果遮盖住高力士的宦官身份,单看他的社会地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齐国公。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宰辅重臣,都是他的小弟,连太子李豫都得叫他一声“二哥”。公主驸马们,一律称呼他为“阿翁”、“爷”。
这哪是个宦官,分明是“李力士”,皇家最尊崇的大爷!
关键是,高力士为人还非常低调,谨小慎微,又平易近人,天生就是个万人迷。地位和性格特征,让他人气爆棚。
本来政治圈就是名利场,遇上这么一个容易相处的长者,大伙儿削尖脑袋往他怀里钻都来不及,谁在乎他长不长胡子?
其二、大唐风气开化创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
高力士明知自己没能力“开发”吕小姐的功能,为何还要将她娶进门?因为他也是人,除了生理属性,他还有社会属性,生理特性的缺陷,不能磨灭一个人对社会价值的追求。
身处大唐上流社会的高力士,他需要有妻儿,有家,更需要通过家族的存在,与其它政治力量之间,通过联姻实现其社会价值和政治能量的发挥。
古代中国是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农耕社会结构,所以,家和家族是一个人的根,族群的繁衍,对一个人来说,社会属性远大于生理属性。正因为如此,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先成家后立业”、“多子多福”、“早成家早得福”等等的说法。
因此,吕小姐绝不是花瓶,她的存在,让高力士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事实上,宦官们不光要娶妻,还要“生”子,哪怕请人代劳。
宦官们的这个需求,其实一直并未泯灭,只是只有大唐的开放环境,才能让他们潜意识的需求,得到伸张。
其三、门阀没落与庶族崛起的空档期,让宦官集团道德压力骤减
中国历史上,除了唐朝,东汉和明朝,也是宦官势力最强大的时期,这三个阶段,都盛行宦官娶妻。不过,相对于唐朝的宽容态度,东汉和明朝宦官娶妻,则遭遇了道德压力,让他们的行为不得不半遮半掩。
东汉宦官比较嚣张,他们敢四处抢亲;明朝宦官比较“低调”,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偷偷摸摸搞“对食”。唐朝则不一样,他们是明媒正娶,正大光明。同样都缺,为何高力士之流就能生活在阳光下?
除了上述的社会风气开化以外,还跟政治力量有关,唐朝的宦官不像东汉和明朝,遭遇强大的对手。
东汉时期宦官集团有一个最强大的对手——豪门士族集团,明朝时期的宦官集团,也有一个死敌——庶族文官集团。这两个时期的宦官集团,本质上是皇权的“打狗棍”,因此他们被士族集团深恶痛绝。
士族集团有两个天然优势:掌握话语权,给历史定性。他们可以发动舆论,用道德的大帽子压死人,用道德大棒打死人,还可以用一支笔,把任何人钉上耻辱柱。那是一个皇权见了他们都哆嗦的时期,东汉皇帝你记得几个?明朝皇帝被他们喷得不敢上朝。
连皇帝都哆嗦的群体,宦官算什么?谁敢光明正大地把女儿嫁给他们?他们哪个敢明目张胆地用花轿抬新娘?
唐朝不一样,隋唐干掉了门阀士族集团,庶族集团是个初生的婴儿,北宋才是他们的独立期。所以,唐朝是个士族集团的空档期,力量太薄弱,他们对宦官最擅长的道德审判,显得很微弱。
魏忠贤哭了,拉着高力士的手:爷,还是你的命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