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卜世仁开着铺子,为什么半斤米半斤面地买着吃?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826条回答。
这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不愿意帮人还装模作样舅舅的嘴脸。
卜世仁其实就是“不是人”,他的所作所为确实有些 不是人,连街上的泼皮混混倪二都看不过。
卜世仁和贾芸这一段虽只有寥寥几行,却体现了一个六亲不认、自私刻薄的灵魂。
第一,卜世仁的吝啬。
贾芸用尽心思想要借助自己的贾家身份,去贾府承包一些工程。
贾府承包工程,是有很大油水的。
后来我们看到,贾芸承包了种树的工程,得到200两白银。
而买树只要50两,估计雇佣工匠等其他费用,最多也就是几十两,加上打点贾府各色人等的行贿费用,贾芸可以赚到至少50两以上银子。
而刘姥姥说,20多两银子,够庄稼人用一年。
贾芸这一次收入至少可以维持一年的开销,不算少了。
自然,这种好事并不是什么人都能搞到的。
贾芸好歹也是贾家的一份子,同贾琏、贾宝玉关系又不错,才有这种机会。
能够一次赚到这么多银子,当然不能心疼那些行贿的钱。
而对于王熙凤来说,种树是贾府公家的工程,她安排给谁都一样。
所以,谁给她一些好处,王熙凤自然倾向给谁。
贾芸虽能言会道,但空手是办不成事的,只能向舅舅卜世仁借一些名贵的药材。
他知道这种药材是王熙凤常用的东西,后者会比较乐于接受。
那么,卜世仁的行为又是什么样呢?
很多人不理解清代舅舅的意义。
在古代,舅舅是非常大的,往往被称为舅爷。晚辈对舅爷是非常尊重的,就如同爹妈一样。但舅爷也需要照顾晚辈,必要时候该出钱出钱,该出力出力,尤其是要讲道理。
所以,即便贾芸没有什么事情,只是单纯的贫困,舅舅卜世仁按照当时的习俗,也应该主动贴补一些给孤儿寡母。
而卜世仁听说贾芸要借一些药材,顿时用了一些前后矛盾的说辞回绝,说的还非常难听。
卜世仁冷笑道:再休提赊欠一事。前儿也是我们铺子里一个伙计,替他的亲戚赊了几两银子的货,至今总未还上,因此我们大家赔上,立了合同,再不许替亲友赊欠。谁要赊欠,就要罚他二十两银子的东道。
大家注意,如果是一个伙计为亲戚赊欠药材,在当年也是寻常事,几乎所有铺子都会赊账。
既然有赊账,就肯定有账还不上,这也是经营铺子必然会有的损失。
而大家注意,只是一个伙计帮亲戚赊欠了货,没有还上。那么,显然应该由伙计自己承担赊欠的损失,而不是店铺承担,同其他人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要整个铺子的人都来赔?
天底下有这种道理吗?这铺子里面就算都是傻瓜,也不能白白吃这种亏。
所以,卜世仁说的这番话,很可能是谎话,而且说谎说的很低级。
另外,贾芸并不是向店铺赊欠,而是向舅舅卜世仁赊欠。
如果卜世仁真的愿意借给外甥,完全可以自己掏钱去铺子购买,就完全不违背他自称的不允许替亲友赊欠的制度。将来贾芸将钱还给卜世仁即可,又是什么难办的事情呢?
唯一的解释,卜世仁根本不准备借钱给外甥,胡乱编了个借口,都无法自圆其说。
随后卜世仁又说:况且如今这个货也短,你就拿现银子到我们这不三不四的铺子里来买,也还没有这些,只好倒扁儿去。
所谓只好倒扁儿去,就是只能向第三方铺子暂时借货的意思。
这话也是不通。
既然说不允许赊欠了,为什么又提没货的事情?
看来,卜世仁又怕外甥顺口直接向他借钱,干脆将这条路堵死,直接说店里没货。
这又是胡说八道,开药材铺得连“冰片麝香”都没有,还做什么生意!
况且后来贾芸从倪二那里借到了钱,随便去了一个药材铺,直接就买到了冰片麝香。
可见,卜世仁只是信口胡说罢了、
说来说去,他只是找理由不借钱。
第二,卜世仁不借钱还数落别人。
不借钱归不借钱,但面子上的事情还是要做做,你不能不给别人脸面。
而卜世仁不但不借钱,还把外甥损了一通:你那里有正经事,不过赊了去又是胡闹。你只说舅舅见你一遭儿就派你一遭儿不是。你小人儿家很不知好歹,也到底立个主见,赚几个钱,弄得穿是穿吃是吃的,我看着也喜欢。
看看,实际上贾芸恰恰是用尽方式,要去赚几个钱弄吃弄穿,完全符合卜世仁的数落。
但卜世仁不愿意借钱,贾芸的筹划就泡汤了。
卜世仁又说:我天天和你舅母说,只愁你没算计儿。你但凡立得起来,到你大房里,就是他们爷儿们见不着,便下个气,和他们的管家或者管事的人们嬉和嬉和,也弄个事儿管管。前日我出城去,撞见了你们三房里的老四,骑着大叫驴,带着五辆车,有四五十和尚道士,往家庙去了。他那不亏能干,这事就到他了!
看看,现在贾芸就是低三下四去贾家混,甚至自愿给比自己小的贾宝玉当儿子,真的是巴结到了极点,也非常不容易。
卜世仁不安慰、体谅,反而说他没用,才不能像贾芹那样得到工程。
其实,贾芹为了得到这个工程,不知道暗地里面送了多少礼。
贾芸就是因为没钱行贿,舅舅又一毛不拔,不愿意借钱,才失去了赚大钱的机会。
卜世仁这番话说的,真是让人又气又恨,一肚子恼火。
第三,卜世仁也不是什么好人。
大家注意,贾芸说了一番话很有深意:舅舅说的倒干净。我父亲没的时候,我年纪又小,不知事。后来听见我母亲说,都还亏舅舅们在我们家出主意,料理的丧事。难道舅舅就不知道的,还是有一亩地两间房子,如今在我手里花了不成?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粥来,叫我怎么样呢?还亏是我呢,要是别个,死皮赖脸三日两头儿来缠着舅舅,要三升米二升豆子的,舅舅也就没有法呢。
这番话,其实有很多隐含的意思。
一来,贾芸家里既然能够有小丫头,说明本来还是比较富裕的,至少也是中产人家。但是,经过舅舅们料理了父亲的丧事以后,家里就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了。
古代女人是不管家里财政的,所以贾芸母亲并不知道家里财务情况,都是委托兄弟去处理。
贾芸的意思显然是,卜世仁趁机贪污了不少财富,欺负孤儿寡母,搞得贾芸一穷二白,几乎是赤贫。
二来,贾芸虽穷,也是有志气的,平时很少找舅舅来帮忙。这次实在是遇到困难了,不得已才找舅舅帮助。
即便如此,也被卜世仁一口回绝,可见卑劣且无情无义。
第三,卜世仁老婆更是厉害。
人家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随后卜世仁夫妻的表演堪称一绝:贾芸听他韶刀的不堪,便起身告辞.卜世仁道:“怎么急的这样,吃了饭再去罢。”一句未完,只见他娘子说道:“你又糊涂了.说着没有米,这里买了半斤面来下给你吃,这会子还装胖呢.留下外甥挨饿不成?"卜世仁说:“再买半斤来添上就是了。”他娘子便叫女孩儿:“银姐,往对门王奶奶家去问,有钱借二三十个,明儿就送过来。”夫妻两个说话,那贾芸早说了几个"不用费事",去的无影无踪了。
谁都知道,卜世仁留外甥吃饭,只是说句客套话而已。
况且,吃顿便饭又能有几个钱呢?
卜世仁不愿借钱,也不愿意留外甥吃饭,只是客套一下。
然而,卜世仁的老婆更绝,竟然连最基本的礼貌也不管了。
这个婆娘说话极为难听,比如“这会子还装胖呢.留下外甥挨饿不成?”““银姐,往对门王奶奶家去问,有钱借二三十个,明儿就送过来。”。
这些话,其实非常侮辱人。
作为一个药材铺老板,在当时做药材是很赚钱的,卜世仁也算是中产阶级,怎么可能家里连米都没有、只有半斤面。退一步说,就算真的只有半斤面,也不至于连二三十个铜钱,也要去对门邻居家借。
就算是乞丐,这二三十个铜钱也能拿得出手吧。
这摆明了就是恶意羞辱贾芸,赶他离开。
说来说去,卜世仁夫妻真的不是人。
卜世仁以前欺骗自己姐姐的孤儿寡母,贪污了姐夫留下的遗产,导致外甥成年以后穷困潦倒。
明明知道外甥用尽心思自立,却因为没有本钱而屡屡失败。
现在贾芸仅仅要借几两银子买一些药材去行贿,卜世仁不借也就算了,还同老婆一唱一和,用一些无法自圆其说和相当恶劣的语言,恶意埋怨、羞辱外甥。
相反,倪二只是一个地痞流氓,看到邻居贾芸有了困难,却毫不犹豫借钱给他,还不要利息。
这一对比,卜世仁尼玛还是人吗?
真的不是人呢!
《红楼梦》中,卜世仁开着铺子,为什么半斤米半斤面地买着吃?
当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时候,我读这一段红楼梦文本里说的话也没觉得什么。卜世仁也穷,但是仅仅是这样吗?如果仅仅是这样,作者又为何谐音说贾芸母舅“不是人”。
当我随着年龄渐长,经历一些人事,再到自己做了母亲,有些事情才渐渐看出不同,卜世仁的确不是大富大贵,但他好歹开着铺子,自己亲外甥上门求帮忙,临走客气一下,为一口吃的,夫妻两个还演双簧,真让人叹息与感到不堪了。
我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人,我的一个同事,她家父母是个体户,开一个店铺,每次出礼,她会说,总以为我们做生意的人家钱多,谁知道我们穷的的时候,还不如上班的人家。但是,当她和别人炫耀的时候,又是另一番语气了:我们家怎么说也是做生意的,一个做老板的人家------你懂我要表达的意思吗?俗话说,人嘴两块皮,有的人就是会说,而且总是说得有理,这时候,我们就不能被表面所迷惑,而是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言归正传,我们来看一下贾芸与他舅舅的关系,按照文本来说,贾芸是非常懂事,隐忍,会说话的一个人。作为贾府的旁支,贾芸虽然是个爷,但是很穷困,父亲死的早,丢下孤儿寡母。
贾芸父亲去世时候,贾芸还小,家里还有两间房子一亩地,母亲一个女流,丧事由舅舅来帮忙料理。在贾芸和舅舅的谈话中带出一段重要的信息:经过舅舅卜世仁料理父亲丧事,家产都没了。这些话他的舅舅并没有辩驳,可以说有很大一部分是真实的。
贾芸和舅舅的关系肯定是不亲的,因为贾芸来到舅舅铺子里赊香料,头一句话就说清楚8月份立刻就会把银子送过来,已经是说把钱说在前面了,但是他的亲舅舅仍然一口回绝。
舅舅卜世仁不但不给外甥帮忙,还教训了他一顿。说贾芸不会做人,不会做事。又说起贾芹,在贾府谋了个事,骑着大驴子,带着四五挂车子,几十个道士。这个其实,说道贾芸的痛处了,本来这就是他跟贾琏谋的差事,贾琏也答应了他,结果被凤姐抢去做人情了。贾芸没办法,看清求贾琏不行,才要赊香料走凤姐的路子去求事的。
舅舅卜世仁接着又教训外甥,见不到贾府大房的爷们,就去和管事管家的人嘻和嘻和弄个事儿管管。这就更让贾芸伤心难过无语了。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要知道贾府里面下人都是“两只富贵眼,一直体面心”,邢夫人的侄女岫烟住到大观园,还要当掉棉袄去打酒给婆子吃;元春归为皇妃,太监还到贾府来打秋风。贾芸两手空空,嬉皮笑脸去和管家就能谋到差事吗?这基本不现实。
贾芸知道求贾琏没用,得去求凤姐,但求凤姐不能空着手去呀,两手空空连凤姐见也见不到呀。所以他想法子来到舅舅这里来赊香料,但是舅舅完全不理解他。还拿这些话来刺激他。舅舅一口回绝,他也没有办法,只能告辞去了。
在贾云告辞的时候,他舅舅教训外甥说话还没说痛快,还要挽留一下。让他吃了饭再走。结果就出现更加不堪的假客气:贾芸的舅舅不是人,舅舅娘子又隔了一层,连饭也不想给外甥吃。直接就跟他舅舅说:你又糊涂了,自己家都没有吃的了,留在外甥挨饿不成。
舅舅也觉得不太像话,外甥上门连口吃的也没有。就说那再花钱去买一点吧,他舅母还在这里弯弯唠唠的,让女儿去对门家借几个钱去买面,明天再送过来。这几句话写透了人情世故。贾芸都不要听,早就走远了。回家之后,他也没告诉母亲,免得母亲生气。至于母亲气什么?也不能找自己兄弟去吵,只能干气,最后气坏身子反而不好。所以贾芸是很懂事,隐忍,体谅母亲的。
对此我有体会。我高中时候放月假有时候去奶奶家吃饭,吃完还要去学校。一般在我走出奶奶家几丈远之后,奶奶就会站在屋后扯着嗓子叫我,问我要不要零花钱?奶奶的声音很大,左邻右舍都知道奶奶要给我钱,但是实际我从来都没有拿过。而我的妈妈,每次给我零花钱,从来跟奶奶不一样。
有一年我要去扬州旅游,兴冲冲地和妈妈描述我要去瘦西湖玩,在田里劳作一辈子的母亲,觉得花那么多钱去一个什么公园玩简直是浪费,但是她还是替我准备行李,临走前又给我一叠10元的票子,大概有30张。我有点莫名其妙,因为那时候我已经上班了,不再是个学生。妈妈还是让我拿着,她说,你带着吧,路上带点小钱花着方便些。这就是亲情,亲情跟亲情都是不一样的,也有远疏,随着你年龄渐长,你就会懂得这些。
贾芸的舅舅穷也许也是真的,但是这件事情他们做的太苛刻太难堪也是真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经历过家族的没落,接触过人情的冷暖,所以他淡淡地写出如此真切的文字。
《红楼梦》中,卜世仁开着铺子,为什么半斤米半斤面地买着吃?
红楼梦》中人物的名字很有讲究,有些人物的名字语带双关,暗示此人物的品行,卜世仁就是其中一个。
卜世仁,谐音“不是人”,脂砚斋批注“不是人”三字,意思是他的行为极其反常,非一般人能为之。
其实,卜世仁是个小人物,仅在二十四回出场一次,直接写他的文字不过六百多字。那么,作者为何为他取这样一个名字呢?我觉得,源自一个“吝”字,即卜世仁身上吝啬的品行让他“不是人”。贾芸向舅卜世仁称借,卜世仁把贾芸数落一顿后,贾芸起身告辞,卜世仁又假惺惺地虚让了一句:“你吃了饭再去吧!”话音未落,他娘子就说:“你又糊涂了!说了没有米,这里买了半斤面下给你吃,这会子还装胖子呢,留下外甥挨饿不成?”卜世仁随口一句:“再买半斤添上就是了。”可他的娘子却又说:“银姐,往对门王奶奶家去问,有钱借二三十个,明儿就送来还的。” 一个香料铺子老板,家里半斤面也没有,还要去借,开着香料铺子,竟然去借半斤米?谁信呢?
作者并没有说卜世仁是个见钱眼开的吝啬鬼,但这几句话却十分鲜明地显出了他吝啬的个性,真是入木三分!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我一直认为,曹雪芹之所以能用其犀利的笔锋刻画出卜世仁这一艺术形象,一定是与他有切身感受的。当年他穷困潦倒,到了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时,必定也尝尽了世态炎凉,要不,怎么会把卜世仁这个庸俗市侩的形象刻画的如此真实呢?
《红楼梦》中,卜世仁开着铺子,为什么半斤米半斤面地买着吃?
我是云闲方外雨,我来谈谈个人看法:
《红楼梦》中,卜世仁出现在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痴女儿遗帕惹相思”,描述了贾芸向舅舅借钱遭拒,路遇倪二仗义出手,又与小红一见钟情的事儿。
梗概:为了元妃省亲,贾府正在声势浩大地修建大观园。这种大工程,自然肥水不流外人田。贾芸呢,想向凤姐儿谋个差事儿,就打算跟舅舅赊些冰片麝香送去。不料,舅舅不仅不赊,还把他奚落了一顿,就连一顿饭都没留他吃,还跟妻子来了一出双簧,着实把他羞辱得够呛。
原文如下:
卜世仁道:“怎么急的这样,吃了饭再去罢。”一句未完,只见他娘子说道:“你又糊涂了。说着没有米,这里买了半斤面来下给你吃,这会子还装胖呢。留下外甥挨饿不成?”卜世仁说:“再买半斤来添上就是了。”他娘子便叫女孩儿:“银姐,往对门王奶奶家去问,有钱借二三十个,明儿就送过来。”夫妻两个说话,那贾芸早说了几个“不用费事”,去的无影无踪了。
夫妻俩的对话,可谓滴水不漏。既断了贾芸的念想,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的,又借机羞辱了贾芸一番,好不牙尖嘴利。
可卜世仁当真是因为穷吗?还是因为作者赋予他“不是人”的名字,暗示他本性如此?我想大概不至如此。他之所以拒绝,原因如下:
1.卜世仁做的是小本生意,概不赊账
2.卜世仁的铺子不是私有,合伙开的
3.卜世仁和妻子是守财奴,故意哭穷
4.卜世仁看不起贾芸,等级偏见严重
卜世仁是小本生意,概不赊账我们知道,小本生意需要资金流动。这麝香冰片,又是高档品,本身价格就高,赊出去就意味着好几个月不能回本。
这卜世仁,不是官宦人家,没有人撑腰,也不是富商巨贾,没到财大气粗的地步,做生意不过涂个糊口。这样的情况下,他自然精于算计,小算盘一打就知道孰轻孰重,自然不愿意“花钱买好”。
身为一个商人,迎来送往的顾客,进货运输的工人,上上下下的打点。这种环境里,加深了卜世仁的算计心性。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环境影响人。比如书中的薛宝钗,出生皇商之家,虽是个饱读诗书的女儿家,但那份精明算计,自幼耳濡目染。
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识宝钗小惠全大体”中,因为王熙凤病了,王夫人照管不过来,于是就让李纨、探春、宝钗一起管理家务。探春受了赖大家的花园子的启发,决定把大观园的绿化业务承包给仆人们,宝钗在管理归账问题上,给出了相当大的建议。
“众婆子听了这个议论,又去了账房受辖制,又不与凤姐儿去算账,一年不过多拿出若干贯钱来,各各欢喜异常”,“那不得管地的听了每年终又无故得分钱,也都欢喜起来”。
宝钗的精明算计,不仅让贾府得了利,更让下面的婆子丫鬟们得了好处。还有王熙凤,虽然不是商人,但管家之能、算计之才可真比男儿还强几分。
李纨笑话王熙凤说:“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这东西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他还是这么着;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
所以,不管是他的职业让他精于算计,还是生活环境影响,卜世仁对于钱财这块,是实打实地精明,很像个守财奴。毕竟,身处底层的人,见惯了地痞无赖也,也怕一旦沾上,自己一家都朝不保夕。
卜世仁的铺子非私有,是合开的私有铺子,自己当家做主还好。但合伙开的,必然要听大家的,遵守规矩。何况还出过,赊账没还上得先例?
贾芸道:“有件事求舅舅帮衬帮衬。我有一件事,用些冰片麝香使用,好歹舅舅每样赊四两给我,八月里按数送了银子来。”
卜世仁冷笑道:“再休提赊欠一事。前儿也是我们铺子里一个伙计,替他的亲戚赊了几两银子的货,至今总未还上。因此我们大家赔上,立了合同,再不许替亲友赊欠。谁要赊欠,就要罚他二十两银子的东道。”
这话就算有水分,但估计也八九不离十。毕竟做生意的,就算再小气,也免不了赊出去东西。一来,仗势欺人的油滑人,得罪不起,说是“借”,其实跟抢也没区别。二来,情分这事儿,总有磨不开面的时候,“赊”出去拖上一阵也有可能。所以,卜世仁这话虽然难听,但也在理。
卜世仁和妻子是守财奴,故意哭穷老话儿说得好,“富在山中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这卜世仁,谐音“不是人”,就作者肯定有所寓意,这可能就预示了,卜世仁本性就是自私自利。
这点,能从作者命名的寓意看出来。大家熟知的贾府四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就对应了“原应叹息”。还有“贾雨村”对应“假语存”,这卜世仁也是如此。
尤其是,贾芸父亲早亡,又没几个财产。卜世仁和妻子,自然不愿意把钱借出去。又拿出家里没货的理由,搪塞贾芸。
“况且如今这个货也短,你就拿现银子到我们这不三不四的铺子里来买,也还没有这些,只好倒扁儿去。这是一。”
不管怎样,作为长辈不管是心疼小辈,还是想端架子,他看着晚辈不成器,又不免唠叨起来,颇有些恨铁不成钢得意思。
“二则你那里有正经事,不过赊了去又是胡闹。你只说舅舅见你一遭儿就派你一遭儿不是。你小人儿家很不知好歹,也到底立个主见,赚几个钱,弄得穿是穿吃是吃的,我看着也喜欢。”
不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贾芸,家里就一亩地两间房,孤儿寡母的也没本金。想谋个差事,赚点油水儿,又被如此羞辱。卜世仁看着别家小子混的好,又奚落贾芸不去找出路。这也真是为难贾芸了,“不给马吃草,又要马儿跑”。
卜世仁代表市井小民,揭示等级森严《红楼梦》中,阶层等级森严。从皇帝开始,依次往下的上层中层下层,都十分严明。每个阶层内,又存在小阶级。这卜世仁,处于下层又看不起比他更差的下层。
一,皇权势力。元妃贵为皇妃,即使是自家女儿,但身份高贵。家里一众长辈,爹妈都得遵守礼仪制度,下跪行礼问好,耳提面命也是自然。包括元妃省亲的时间,顺序,用度,样样儿都得按规矩来。
值得一提的是,太监因为贴近皇权势力,也能对贾府进行剥削。比如七十二回中的“来旺妇倚势霸成亲”中,旺儿家的正跟凤姐谈要彩霞,没说几句呢,就有人来禀告“夏太监打发人来,说看中一处房子,缺了二百两,过来暂借等一两日再还”,又说“上次还有一千二百两,要等年底一起送来。”凤姐不仅很快支了钱,而且笑着说了很多大方讨好的话。
二,上层官吏。贾史王薛四家,贵为朝廷重臣之后,因为世袭祖上爵位,身份尊贵又地位显赫。几家盘根错节,能在朝廷呼风唤雨。也因此有“护官符”一说。
比如林如海修书一封,就替贾雨村牵了线,谋了差事。只可惜,这贾雨村不是什么好东西,后来反倒抄了他们。不过这也是后话,就像依附贾家时,贾雨村胡乱判案,依附皇帝时,就能带头抄了贾家,直接体现了谁牛就帮谁办事。
三,中层阶级。官为吏,民为富。民众再有钱,也是小民。比如这冯渊,家中也是中产阶级,因为看中了被拐的英莲,就把她买回去。不料,被薛蟠看上了。不仅把人打死了,还不用负责任。这可不是官官相护,剥削民众吗?
还有在学堂里,宝玉逼着金荣给秦钟下跪认错。这金荣是贾家一个不太富有的旁支,贾璜媳妇的侄子。璜大奶奶一听侄子受了委屈,便跑到宁国府想讨个说法。结果刚听尤氏说起这个事,便偃旗息鼓了。
四,下层民众。这个阶层也很复杂。
1、上层仆人和下层仆人
比如第六十一回,柳家的去看柳五儿回来时,一个看门的小厮说他虽在外面听差,里头却也有两个姐姐成个体统的,什么事瞒得了他们。这就暗示了,里面的贴身仆人,又比外面粗使仆人“高等”。
接着,司棋派小丫头让柳家的给她炖鸡蛋,柳家的听了很不乐意。说宝姑娘和三姑娘要吃油盐炒菜牙儿,都打发人给了她五百钱。后来司棋火了,仗着自己是正经主子的大丫头,直接就砸了厨房,柳家的这才吓得把鸡蛋蒸了送去。这就说明,虽然都是仆人,也存在阶级和弱肉强食。
2、下层仆人和下层人物
比如刘姥姥第一次去荣国府,守门人都能对她吆五喝六。最后一个好心人,给她请了周瑞家的。这周瑞家的,也不过是府里的仆人,可富贵人家的仆人不仅内里分个三六九等,在外也是高人一等。毕竟“打狗也要看主人”。所以,刘姥姥若想见贾府人,要经过周瑞家的,还得经过看门人。
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众人打量了她一会,便问:哪里来的?刘姥姥陪笑道:我找太太的陪房周大爷的,烦哪位太爷替我请他老出来。那些人听了,都不瞅睬,半日方说道你远远地在那墙角下等着,一会子他们家有人就出来的。
3、下层群众和下层群众。
这里指无权无势,正儿八经的普通人。一来,没机会趋炎附势,就图混口饭吃。二来,自己富裕了,很怕“穷亲戚”。就像这卜世仁,哪里就穷得至此了。不过是做生意,迎来送往的多了,眼界高了,人也实际了。对贾芸这种“穷亲戚”,一眼看扁了他。又要说出那些“巧话”,什么自己都没吃的,哪来的钱给你。他们也有鄙视链。
不管哪个阶层,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则。这种规则背后,影射的就是当时社会的腐烂。书里的恶人很多,但可怕的就是各个阶层都有自己的恶。
总结:卜世仁始终是目光短浅,势利眼不管怎么分析,找出多少原因,替他想出多少借口,始终抹灭不了他本性里的吝啬,面对亲情时的淡薄。
毕竟不借有不借的难处,不能上升人格侮辱,一边羡慕贾芹吃香的喝辣的,一边又借此羞辱贾芸不成器。也许,这正是作者的用意吧,借小人物的市井俗气,揭示封建社会里下层人物的悲哀,和大环境下的人心不古吧。
感谢您看到这里,我是云闲方外雨,欢迎在评论区一同留言探讨哦~
《红楼梦》中,卜世仁开着铺子,为什么半斤米半斤面地买着吃?
唉!我只想感叹一下:提出问题的这位朋友,您是有多实诚!并且我想声明一下,绝对没有想要取笑您的意思!如果非要怪,就怪《红楼梦》的作者太狡猾了吧!真是的,总想着偷偷和读者玩心眼、下绊子!
大家不妨再把“卜世仁”这个名字多念几遍,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吗?哈哈!其实这个名字取的是谐音——“不是人”。
既然连人都不是了,从他的嘴里说出来的话自然是“鬼话连篇”了!
贾芸是卜世仁的什么人?是亲外甥!卜世仁是贾芸母亲的亲哥哥,是贾芸的亲舅舅!
在农村有句老话说得好:“娘亲舅大”,当我身无分文最无助的时候,是我的二舅偷偷地背着舅妈给我塞的救急钱!
然而,卜世仁这个舅舅是怎样对待自己外甥贾芸的呢?
贾芸年纪小的时候父亲就亡故了,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同是贾家人,他却没有贾宝玉那般凤凰一般的金贵地位,他的父亲没有产业留给他,他从小受尽了人情冷暖,为了生计而辛苦奔忙。
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机会来了!
听说贾家的元妃要回来省亲,贾家正大兴土木地修建省亲别墅,聪明灵透的贾芸知道他咸鱼翻身的机会来了!
他先是去求了负责督造修建大观园工程的贾琏,贾琏答应了他,却暂时并没有把工程交给他。
贾芸深知机会稍纵即逝,他决定换个目标,而这个目标则是贾琏的妻子王熙凤。
但贾芸也知道王熙凤是个眼高于顶的人物,不是那么轻易就能被他拿下的。
左思右想,他想到了自家的舅舅卜世仁,他可不就开着香料铺子嘛!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如果能向舅舅借一些香料送给王熙凤,这事没准能成!
于是,他就找到了舅舅卜世仁说了自己的请求,并且保证一旦事成绝对会把钱还回来。
按常理说,外甥和亲妹妹孤儿寡母的,本就该多照应,眼下他又不是好吃懒做,只不过是想借点香料去谋一个工程做做,难得的一个上进年轻人,做舅舅的怎好袖手旁观?
然而,倒霉的贾芸偏偏有一个“不是人”的舅舅。
这位舅舅开着香料铺子,在那会,香料可是稀罕玩意,普通的老百姓根本用不起,能被富贵窝子里泡出来的王熙凤看得上眼的东西,自然价值不菲。
也就是说,这个卜世仁舅舅,是位卖奢侈品的主,家底丰厚着呢!
然而,他一听说贾芸要借香料,就找各种借口搪塞拒绝,任贾芸磨破了嘴皮子,就是不借!
好吧,外甥好不容易上门一趟,东西不借,好歹留人家吃口饭吧?
于是,这位老舅假意留贾芸吃饭了再走。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以为这位老舅小气是小气了点,总归没把事情做得太绝吧!
然而!接下来请看卜世仁两口子的精彩表演!
听说自家男人要留外甥在家吃饭,卜家舅妈张口就说:“你又糊涂了!说着没有米,这里买了半斤面来下给你吃,这会子还装胖呢。留下外甥挨饿不成?”
家里有米没米,卜世仁会不知道?他一开奢侈品店铺的商人,家里会连米都没有了?鬼才会信呢!
大概卜世仁也觉得他老婆扯的这个谎太假,所以他想赶紧圆一圆:“再买半斤来添上就是了。”
要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他老婆和他的配合堪称天衣无缝,紧接着就来了一句:“银姐(卜家女儿),往对门王奶奶家去问:有钱借几十个,明儿就送了来的。”
大家听听,家里要米没米,现去买还要去借钱,一个人就算脸皮再厚,怕也不能再在这个家里呆下去了吧?
更何况,贾芸是个何等聪明灵透的后生,他舅舅舅妈的一唱一和他焉能品不出味道来?此刻他的脸怕都红透了吧?有一个铁公鸡似的一毛不拨的舅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反正若换成是我,我在有生之年是打死也不上他卜世仁家的门了!
看到这里,大家伙应该明白了卜世仁开着铺子,为什么半斤米半斤面地买着吃的原因了吧?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要赞叹一下,要不说《红楼梦》的作者高明呢,“卜世仁”这个名字,再配上他和他老婆的这一场封神级别的本色出演,真是绝了!
《红楼梦》中,卜世仁开着铺子,为什么半斤米半斤面地买着吃?
《红楼梦》之所以流传不衰,且不论其在诸多文学手法上的精湛之处,单就其中的人物名字就颇下了一番功夫。最有代表性的如:贾雨村,谐“假语存”,意”假语村言“,甄士隐,谐“真事隐”,意“真事隐去”,是不是很值得玩味呢?此处的卜世仁,明显也是个谐音,意为“不是人”。
既为“不是人”必然做些不是人的事。贾芸是亲外甥,且姐夫已亡故,只留下孤儿寡母的过日子。按情理来说,应该是多加帮衬才对。但是,他自己开着香料铺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外甥只是来赊四两冰片麝香,他却推三阻四的不肯赊,还讲出许多理由来:
- 因前儿有个伙计替亲戚赊了几两银子的货,总也没还上,因此定规矩,不准赊欠,而且店铺里没有现货,不要说赊,买也是没有的。
- 贾芸办事不牢,赊了去怕胡闹,与其来赊账,不如去干点挣钱的营生过日子。
表面看起来没毛病,舅舅教训外甥也无可厚非。但是贾芸不死心,仍然央告,卜世仁没有半点松口的意思,一味的还是埋怨贾芸不上进,并直言让他去贾府求个差事,才是正理,另唠叨了许多不知深浅的话。
贾芸知道舅舅是断不肯赊欠了,起身要走。卜世仁假意换留:怎么急的这样,吃了饭再去罢。
这才引出他娘子,也就是贾芸的舅母一番哭穷卖惨:“你又糊涂了。说着没有米,这里买了半斤面来下给你吃,这会儿还装胖呢。留下外甥挨饿不成?”
卜世仁明知道家里并非揭不开锅了,仍然顺着娘子的话往下说:“再买半斤添上就是了。”
这媳妇也是做足的样子,把女儿叫过来:“银姐,往对门王奶奶家去问,有钱借二三十个明儿就送过来。”
真真是把戏做足了,一唱一和,句句都是说给贾芸听的,下了如此决绝的“逐客令”,稍微有点自尊心的恐怕都要臊得赶紧逃出去了。
甥舅的亲情便在这半斤面中烟消云散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