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是不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汉民族是一个文化认同的概念,而不是单纯的血缘。
广义上来说,只要认可大汉文化,以汉文化的传承者自居的人,无论什么血统,哪怕是白人、黑人,也属于汉人。
将民族侠义的理解为血统,大部分都是极端民族主义者,试图煽风点火,搞乱国家的的。
以满清为例,虽然满族存在种族隔离制度,也以高一等民族自居,但实际上满族已经完全汉化,无论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已经比汉人还汉人。
在1949年,还能说满语的人所剩无几。
而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字消亡也就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消亡,这个民族也就不存在了。
以满清末代皇帝溥仪为例,英文有一定水平,还说一口非常地道的京片子,北京方言,但满语只会几个字了。
皇帝尚且如此,可见民族完全汉化,完全认同了汉文化,所以满族其实已经融入汉族,不复存在了。
但是,元代的蒙古人我们就不能这么说。
蒙古人并不认同汉文化,很多人仍然以游牧民族自居,保留着游牧部落的传统。
其实,看看蒙古人定的“九儒十丐”就直达搜,他们不把中国的读书人放在眼里,根本不接受汉文化。
自然,诸如忽必烈之流也有严重汉化,但汉化程度不够。
后来蒙古逃回大漠,建立北元王朝,恢复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蒙古人并不是汉民族,他们没有认同汉文化,也没有被融合。
这个概念是非常清楚的,也非常明确。
自然,就血统上来说,中国其实也存在非常纯正的汉族人。
中国最纯真的汉族人,多在南方。
这种族群有不少,其中客家人比较突出。
学者李辉等人在2003年发表针对福建长汀客家人所进行的遗传分析,结果是惊人的。
当地客家人的父系结构中,中原汉族约80.2%、畬族约13%、侗族约6.8%。
这个血统已经是非常的纯真了,超过所谓纯洁的犹太人、日耳曼人,更比斯拉夫人强百倍。
一般认为,客家人是中原汉人。他们从秦朝到宋朝初期,迁移到福建山区,与世隔绝,不和外界接触。
尤其重要的是,客家人是族内通婚。客家小伙子只能娶客家女孩为妻,这个传统在很多乡下一直维持到今天。
自然,由于存在男多女少的情况,总不能让家族香火断绝,客家小伙也曾娶过畬族、侗族女孩,但数量不多,从而保持了较为纯正的血统。
其实说来说去,认同汉文化的,就是汉族人,无论你的肤色和血统是什么,都算是汉族。
但不认同汉文化的,自然就是异族人了。
汉民族有着5000年悠久文明,在这5000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强国。
虽然近代被满清差点毁了,然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国,在20世纪后半叶则迅速成为世界强国之一,未来还会继续辉煌下去。
为什么会长盛不衰?
说来说去,还是汉文化的巨大的作用。
很多人认为,我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文化,当然也不动汉文化。
其实文化就是生活,渗透到你的衣食住行,你的一举一动都是文化的表现。
汉族是不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
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主体民族,如英国的主体民族是英格兰人,俄罗斯的主体民族是俄罗斯族(亚美尼亚族、车臣族、楚瓦什族均属于俄罗斯少数民族)。中国的主体民族是汉族。
而每一个民族要研究其构成必须追溯其源头: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这样才能明了该民族的形成、发展和后续演化历史。
汉族的构成有两大主源和三大支源,其中两大主源是炎黄族群和东夷族群,三大支源是苗蛮族群、百越族群、戎狄族群。这些族群是以血统为纽带连接起来的上古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夏人是炎黄部落后裔的一支,迁徙到了河南中原地区,率先从部族时代进入国家阶段,紧接着是出身于东夷部落的商人建立起第二个国家,取代夏人建立的夏朝。再接着是炎黄部落留在渭南的一支周人取代商人建立了周朝。这时,夏、商、周民族融混,比之于周边的民族,他们自称为“诸夏”,包含在诸夏范围内的还包括与夏、商、周同出一族群的方国或是由他们分封亲戚而形成的的大大小小的封国。
这样,由夏商周民族加同出一族群的方国、封国组成了汉族的前身华夏族。
齐、鲁、晋、燕、卫、宋、郑等都属于正统的华夏诸国,而被分封到楚国、越国、吴国偏远地区的王爵贵族虽与华夏族同一血脉,但所统领地区的民众主要还是以苗蛮族群、百越族群为主。而秦国则系西部华夏族的一支。
由现代考古学、语言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得出古羌人是现代汉族、藏族及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先。司马迁的《史记》及其他史料也指明夏人、周人等就是古羌人后代,大约在公元前5900年汉藏语系出现了分化,羌人、藏人、华夏人从同一祖先古羌人中分化出来,分化出来后形成了不同的部族族群,再之后华夏人率先建立了国家,发展出了比较先进的农业和文化。
秦朝统一六国完成了诸夏族(华夏族)的整合,并将苗蛮族群、百越族群吸收进来,这些华夏族不再是复数意义,“诸”字在民族自称上就很少用了,“华夏”开始代替“诸夏、有夏”等称呼。而史书《左传》中还保留有“夏、华、诸夏、诸华”等记载,如《左传•闵公元年》说到“诸夏亲昵”,《左传•襄公十四年》有“诸戎饮食不与华同”。
作为中国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朝使汉族基本成形,因秦帝国的声威远震四域,古代较早发展起来的印度、希腊、罗马帝国就此开始称呼中国为Cina(秦的音译)、Thin、Sinae等,即使大秦帝国仅十五年就在陈胜吴广起义中陷于崩溃瓦解,以至于将近十年后刘邦建立起来的汉朝,其民众仍被四域各国称之为“秦人”,而汉朝人自己也不避讳称为秦人,比如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载“贰师与赵始成、李哆等计:“闻大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食尚多”,这里“新得秦人”就是指被大宛国抓住或收留的汉朝人。
自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开通西域以来,此后来往于西域、中亚各国的汉朝使节、商人均自称为汉人和大汉帝国臣民。在汉代,华夏族因汉朝的开创而由之转为汉族,尽管此时虽无汉族之名却有汉族之实,就像彼时之人虽不常自称为中国人,实为中国人无疑。
在西汉汉元帝时,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开启了匈奴人内附汉朝的脚步,《晋书•匈奴传》中言魏国时迁入的匈奴人共计三万落,以一落五口计,约有十五万匈奴人内迁。晋朝时入塞匈奴大约二十万余口,从魏至晋,两代相合内迁匈奴人达三十五万口以上。在内迁的少数民族匈奴、氐、羌、鲜卑、羯中大约以匈奴迁入时间最早因而人口也最多,西晋时迁入的异族人数总计在百万人以上。现代学者在统计西晋人口总数时考虑到部曲、佃客、奴婢、兵户、匠户、乐户、内迁外族等等人群大多未纳入户口统计而认为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实际人口应有3500万人。按此比例看,异族人数与汉人相比仍算少数。而在北方爆发匈奴贵族刘渊之乱后,各族人口损伤殆尽,异族中的匈奴人、羯胡人几乎被其他异族灭绝,其他异族之间及与北方汉人之间也因相互斗争而人口下降了许多,但总体来讲,异族人口损失比例比汉族更高,少部分融入汉族,少部分重新西迁和北迁,至隋唐时北方又重新由汉人所主导,汉人数量又开始远高于其他外族。
纵观中国古代文明史,汉人数量一直都超过周边民族,一是因为率先进入农耕文明带来的先发优势,二是汉族重视孝道与宗族传承,繁衍后代一直被当作极为重要的事情看待,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率先进入农耕文明必然导致人口的迅速膨胀,因为农耕文明生产的粮食和积聚的财富高于游牧文明两个等级,古代游牧部落养活一户五口人须300头牛羊马,这三百头牛羊马又至少需要2000亩草场。牛羊马不比农耕文明养的猪属于杂食动物,食物单一仅以草为主食。而游牧部落一户人养的300头牛羊马除开自身食用外,还有用来进行货物交易、上缴给游牧贵族,同时在畜养300头牛羊马也是将牛羊马因极端气候、疾病带来的损失计算在内。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这种差异导致人口相差巨大,在汉武帝时汉朝人口达到3200万以上,在汉末人口已有5000万,而匈奴尽管疆域比汉朝还辽阔,其鼎盛时期的人口最多也不过300万。农耕文明国力富强,而游牧文明自身习于骑马射猎,长期保持骑兵优势,双方常处于均势状态。史书上,游牧民族不仅有劫掠农耕民族边境畜群、粮食、铁器用具等的记录,也不时有掳掠汉族人口出塞的举动。
中原汉人也常因战乱而逃往四方,如三国时北方汉人或者西迁至陇右、西域地区,或者有出塞入异族与其混居,习其风俗,但比较多的中原汉人则是选择南下。曹操征伐乌桓斩其单于蹋顿,获得胡人、汉人人口二十余万。公元907年阿保机建立辽国后,便大举侵略汉族地区。公元921年,入居庸关、良乡、遂城等地俘获大批汉族居民而还。在辽国的统治区域内,契丹统治者“以国制待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在西夏国则大力学习汉朝制度、管理方式,聘用汉人。值得一提的是,建立西夏国的党项族的文字是以汉字为模板创造的,而契丹文字也是在汉人帮助下创建的。
总结而言,汉族是一个以炎黄族群、东夷族群为主体融合其他民族发展而成的民族,其人口数量自创建夏朝以来一直远高于周边民族。现代分子生物学检测出的《全世界各民族基因图谱》显示,在所有大民族中英格兰民族的基因纯度最高,达到74%,其次是汉族,北方汉族基因纯度达到73%,南方汉族基因纯度达到71%,并且基因检测表明,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基因高度相同,只不过各自融入了少量别民族的基因。
其他大民族,俄罗斯族基因纯度为47%,意大利主体民族基因纯度为42%,日本大和民族基因纯度为50%,阿拉伯人基因纯度为48.5%,印度主体民族印度印欧语人基因纯度为39.5%,德国主体民族基因纯度为46.5%。
汉族是不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
不是,汉族是单一民族,有清晰的历史脉络,伏羲神农、炎黄二帝、尧舜禹,从夏商周开始,华夏一族一脉相承。
秦汉晋唐宋明,我们读史时会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所谓华夏有史以来就不是一个民族国家的论断,是出于某种政治正确和某些历史残余的故意捏造摸黑。
人性是见到老乡尚且两眼汪汪,试图通过舆论洗脑抹杀华夏民族认同岂不是枉然?虽说是枉然,但被辱及父母,还辱及祖先,难道不该正一正本源?
历史上最悲催的莫过于五胡乱华,但离亡族灭种还早的很。世家门阀隐匿的人口不下三千万,衣冠南渡时北方有很多大族并没有南迁,数量上北方仍是汉人占绝大多数。
而北方游牧民族并不是单一民族政权,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秦汉时北上和被掠去的汉人。且不说羌汉本一体,整个鲜卑也就不过百万人口,还很多在草原放牧,到底谁融合谁再清楚不过。
的确北方汉人被五胡统治并发生了很多人伦悲剧,但中国有史以来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农业人口占到95%以上的古代,统治尚且难以下到乡村,想要融合谈何容易。
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请务必守好自己的文化和历史,重拾自信,不让历史悲剧再重演。
汉族是不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
汉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即炎黄子孙,有8000多年的历史,汉族又叫华夏族。汉族的历史从未中断过,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说文解字》中对“汉”的诠释为,刚从山里流出来的泉水称为“漾”,意思是比较小,多股泉水汇流成盛大的水流后便叫“汉”。所以,“汉”字的原意是对大河的通称。神话中的天河就叫“汉”也称作“云汉”“银汉”“天汉”等,成语“气冲霄汉”就是这个意思。今天的汉中地区就是有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水发展而来的。秦灭后,项羽在汉中一带称“汉王”;刘邦得天下后,用发迹之地的地名作为王朝名,称为“汉朝”。汉王朝统治中原百余年,地域广大,声振海内外,周边民族习惯称中原人为“汉人”。
历史上出现过几个以“汉”命名的封建王朝,为了便于区别,史学家给了不同的称谓,比如西汉、东汉、后汉、南汉、北汉。这些封建政权统治下的民众渐渐成为一个个小的共同体。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小的共同体又逐渐形成了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生活以及共同的文化、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大的共同体,这就是汉民族的最终形成。所以说,汉族是一个有汉字、汉文化、汉姓融入起来的民族。汉族既来源于大河,又来源于地名,还来源于历史朝代,更是各兄弟民族交往的结果。汉族有很大的包容性,这一特点可能与多民族的融合有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族是不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
DNA看,不是。中国绝大部分人是六万年前当年从南海或者说从中南半岛进入中国的人类的后代(有部分和当地古人类非智人混血)。然后2万年前扩散到北方,由于农业发展,到五千前,黄淮流域的分支人口最多,伴随着农业帝国发展,人口不断溢出到漠北。这些携带了先进农业文明技术的人群,基本把原来漠北的游猎人群杀光了。这些来自中原扩展出去的人开始建立游牧民族。
再到衣冠南渡时代长江流域开始开发,北方战乱,人口重心南移。同时快速向南扩散一直到南海周边(包括东南亚,现在东南亚还有很多非华人,其实是古代汉人的混血后代)。大量屠杀当地还在采集社会的部落。
简而言之,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是中原地区在6000年来扩散出去的人后代。南部沿海主要是黄河到长江流域之间人员最近2000年向南扩散的后代。
其实就是兄弟姐妹的迁徙的过程。都是华夏族的后代。华夏这个概念出现在文献上是商周,大概2000年前。但考虑从东北到中原到吴越地区6000年前的文化已经非常接近了。这么大范围内的王族祭祀礼仪已经很相似了。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华夏族成型于5000年前。也就是“上下5000年”。
而很多民族,其实比华夏族要晚的多。以语系就可以看出来:比如苗瑶语系是汉藏语系的一支。3000年内。
而我们都知道,5个超级农民都在5000年以前。其中长江流域的“百越”祖先在6000年前,“东夷”所在的山东有个超级农民,也在6000年前。这些都比语系更早。比民族就早的更多了。
汉族是不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
霜露所均,不育异类;姬汉旧邦,无取杂种。几千年汉人面貌没大的变化,哪来的混血。南北汉族父系基因高度一致。文化上,血统上高度一致的民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