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被枪打中后会立即失去战斗力吗?
村里的董大祥,民国9年生人,曾是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机枪连的重机枪手,战场上见过无数中枪的敌我士兵,在陕西潼关一带同日军激战时负伤昏迷,幸被老乡搭救,伤愈后部队早已转移,后来回到老家务农一生。
当年在村里,我们小孩子们经常问他打仗的那些事,他一般都一句“小孩子知道那些吓人事儿干嘛”后一笑置之,我们追问,电视上打仗片很刺激很好看,可你为啥不喜欢看?
每次一听小孩子们说打仗刺激好看,嬉笑的他都马上严肃下来,平时淡然的脸上顿时凝重起来,告诉我们“那基本上都是假的!”
我们不服,有点“激将法”式挑衅性地问“那你说说真的啥样?”他果然“上当”,认真地说道,电视上演员有的中几枪还能接着跑,还能平静地一直说话,冲锋士兵中弹后像木偶一样栽倒一动不动,这都是哄你们玩的。
中枪时,一头栽倒的极少,除非一枪致命。别说中几枪,就是一枪你也会哇哇大叫,那是真疼、真流血呀,也不会有闲情逸致平静地说什么话,更别说还能接着跑着战斗了,当然被子弹擦破皮的不算。
其实当年的我们听到他所谓的“实话”,内心并不高兴,因为这打破了热血少年们对于战争的激情幻想和对荷尔蒙的绝对自信。
凭着当时那个年纪对战争的激情,大家纷纷表示不相信董老头所言。他却说,你们现在才是最幸福最幸运的人,生在了一个和平的好年代。不管你们信不信,我给你们讲一下道理和亲眼所见,你们自己想吧。
都见过杀年猪吧,一头猪扎在要害部位还要几分钟挣扎嚎叫着才死去,一个人在战场上被乱飞的子弹随意击中,可能一下栽倒吗?
除了致命处其他绝对不可能,真正的战场上,起码我机枪打中的那么多,还没发现一个倒下就再也不动的,机枪够厉害的了吧,我原来也给你们讲过,二四式重机枪300米能穿透两顶钢盔。
机枪弹穿过身体,后面是个拳头大的洞,所以打中大动脉之后根本就无法止血,要是打到四肢还可以绑扎止血,一旦打中躯干,除非马上送战地医院还要命大,否则很难活下来,事实上激战开始哪里还有什么担架队后送,连抬担架的都被打死了。
有不少冲锋的士兵是被对方步枪打中,如果打中四肢但没有伤到骨头,包扎止血后基本上没有生命危险,但如果是上肢,一只手也很难再打枪了,打到下肢也很难再冲锋了,所以进攻方士兵一旦中枪基本上就算失去战斗力了。
防守方要好一些,中枪后只要不危及生命,还是可以负隅顽抗的,这也是影视剧里很多阵地上防守的士兵,即便在地上来回爬着也还在抵抗,这一点是真实的。
而且关键时刻,伤兵抱着“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赚一个”的心态,会与攻到身边的敌军同归于尽,这种事在抗战的战场上屡见不鲜,因为落到鬼子手里下场更惨,远不如“拉几个垫背的”划算,这一点电视里演的也是真实的。
他在讲这个时看不到丝毫的兴奋,更多的凝重与哀伤,他说战场上听到最多的一开始可能是喊杀声,但后来就变成了哀嚎遍野。
受伤的士兵在死去之前,会从不停的大声嚎叫到哀嚎,再到低沉的呻吟直到最后寂静无声的死去,很多士兵的尸体都是面目狰狞,扭曲着缩成一团而不是身体舒展,这是长时间疼痛时的本能反应和痛苦表现。
而且,战场上进攻方阵亡士兵的尸首基本上是冲着反方向倒下,就是被枪弹特别是机枪打中后,猛烈地冲击下仰面栽倒的。当然近战混战时的确是横七竖八倒下的。
董大祥16岁参军,家中独子,是自愿去到部队想闯一条门路的,可不久就赶上抗战爆发,21岁负伤回家,腰部和臀部被掷弹筒弹片击中,最终也没有全部取出来。
回家后,身体落下障碍,重活干不了,几亩薄田之外贩些针头线脑的日用品维生,之后娶妻生子,子女儿孙绕膝,晚年还算幸福,终年91岁。
以上原创回答,码字不易,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评论、转发关注吧,感谢支持!
人被枪打中后会立即失去战斗力吗?
一般有三种情况:
1.有效杀伤距离内直接被子弹击中,99%概率死亡。
因为子弹进入人体后,翻滚会产生“空腔效应”,腹腔以上部位含大量脏器,被音爆震伤都会完蛋,更别提子弹造成的内部直接损伤。
而且弹头在体内造成的出血点无法预测,且不止一个,很难第一时间进行救治,大量失血和内出血感染同样致命。
2.与上一条相比,近距离被手枪弹击中非致命部位(无主要血管),生存几率相对较高。
由于初速还未达到最大,有概率会导致弹头嵌入肌肉或骨骼,或者是直接造成穿透伤,主要依据口径判断,口径越小速度越快,初速动能越高。
但侵彻力不足,所以需要加大口径造成更大杀伤力。
3.子弹溅射后形成的伤害(所谓的流弹),这种伤害最小,但也是战场上最常见的。
由于溅射子弹已失去主要速度和动能,所以通常情况造成的是割裂伤,只要不损伤主动脉和重要脏器,且及时救治,就没太大问题。
以上列举的只是常见情况,战场上造成人员伤亡的其实主要源于炮弹破片和震伤。
即便以目前科技水平制造的光学瞄准具,想在200米距离上命中移动目标依然很不容易。
人被枪打中后会立即失去战斗力吗?
神剧里的桥段现实中也有不少,不少人近距离中枪后依然具有战斗力,近些年国内外不少这样的案例。
在国内随便打开搜索网页输入“中枪后逃跑”的关键词就能发现不少这样的案例。中枪后能逃脱说明并未立即失去行动力和反抗力,如果手里有武器是具有战斗能力的。
相关医学统计数据表明:在现有医学条件下,被子弹直接击中头部,生存率约为9%,心脏被击中生存约为3%!而一般性的枪击,有80-95%的生存机会,有的时候会超过95%。因为,人体80%的部位是不致命的,当然,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因为失血过多而死!
2006年9月26日美国海豹突击队队员麦克在打击塔利班武装分子时,搜索到一个房间时遭遇4名手持AK47的武装分子的疯狂扫射而身中多枪,后来又有一个手榴弹在离他不到3米的地方爆炸,在他几乎失去知觉前用自己的手枪击杀了2名敌人。
剩下的两名武装分子面对已经失去知觉的麦克唯恐他“死不透”,抽出他身上防弹衣中的陶瓷板,对准锁骨又补射两枪后转身跟外面的美军交火。大约1分钟后,麦克在激烈的交火中清醒,他抓起手枪又击毙2名敌人。
(👇美国前海军陆战队员麦克)
当枪声停止后,队友冲进来把麦克送救援直升机医抢救的过程中,发现他先后中弹27发,11发被陶瓷板拦下,16发命中身体,2发直接打进胸部,还有1发击中睾丸。
他在形容自己的这次重伤时称,“我的大腿、胳膊还有臀部,各个地方都中枪了”。他说有一枪打在了自己的腹部,这让他不得不在一年之内都带着结肠造瘘袋,而左手的大拇指也几乎被截掉。
(👇康复后的麦克)
在防弹衣被打得粉碎之后,他的肋骨断裂,肺部受伤,但幸运的是,所有子弹都几乎错过了重要器官。麦克活下来了,而且康复得非常好,也让在零距离挡下11发AK子弹的中国产IV级防弹陶瓷板,成了各国竞相购买的抢手货!
2001年的阿富汗战场中机枪手西蒙脖子中单形成贯穿伤,子弹穿过了气管避开了动脉,经过医疗兵的简单包扎后继续投入战斗,90分钟后西蒙和战友接到撤退命令全身而退!
(👇被子弹击中脖子的西蒙)
(👇西蒙接受包扎)
(👇西蒙包扎后准备继续战斗)
2010年8月8日凌晨3点在纽约街头,安琪尔·阿尔瓦雷斯与一个小青年发生冲突,彼此拔枪互设射引来警察。阿尔瓦雷斯又与警察展开枪战,他打了4枪,5名美国警察集火射击,一口气回敬了46枪,有23发子弹击中阿尔瓦雷斯。
这23发子弹分别命中胸部、腹部、四肢和下颚。击中下颚的子弹没有击穿下颌骨,与颈动脉擦肩而过;击中胸部的子弹偏过了心脏,且远离支气管的中心位置;射中腹部的子弹没有击中肝脏。所有子弹都未伤及动脉和较大的静脉……
警察使用的执法枪械,正是使用9mm帕拉贝鲁姆子弹的格洛克17手枪!这种子弹美国警察一直不信任,因为黑人挨了几枪后还经常会攻击他们!
以上案例表明,有的人身中枪多枪后依然有战斗力,这取决于中枪部位,个人身体素质,意志力,痛觉神经。
为什么没有发生诸如很多网友说的恐怖空腔效应?
不是所以有的子弹都会在人体发生像搅棉花糖一样的剧烈翻滚,决定子弹对人的毁伤程度有多种因素。比如子弹的装药,弹头形状和材质;枪管口径和长度,膛线的缠度和数量,包括子弹在多少距离击中人体,击中的位置等等。
子弹的装药决定子弹的动能;弹头材质和形状决定击中人体后的创口;枪管口径、长度,膛线决定子弹的射程及弹道分布;中弹数量决定伤害力;距离决定弹头的动能和弹道运行。
我用大家一看就都懂的方式解释一下吧!
像我们的95式步枪口径5.8毫米,一个使用使用5.8毫米弹,同样在100米距离,如果采用钢芯弹击中人体腹部比采用铅芯弹活命的机会大。
因为铅芯弹的熔点比较低,出膛时弹头很软,而小口径步枪的初速接近1000米/秒,如此高速下,弹头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碎片炸裂,从而增加了杀伤力;而钢芯弹熔点和硬度都比较高,则是容易形成贯穿伤。
这是为啥小口径步枪在近距离穿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现在绝大部分军用枪支都采用钢芯子弹,因为现在军人的防护等级增强,大家更追求弹头的穿透力而不只是停止力。而之前在防护等级比较差得时候追求的更多是停止力!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冷知识,小口径步枪最佳穿透力不是在近距离,而是在距离200米左右,因为弹头的硬度相对得到了恢复。
比如美军的M16使用5.56毫米弹,最佳穿透力也是表现在200米距离上,25米内效果很差,在10米的距离击中目标后子弹因为巨大的压力而偏航破碎。因此,穿透能力往往取决于目标的距离和质地!
以下的这些障碍物可以在50米内防护5.56毫米子弹。比如一层沙带、无钢筋加固的2英寸厚混凝土墙、胶合板砖、汽车车体等,但是超过50米距离则可能被轻松易击穿。
很多人一直在扯子弹进入人体后会发生剧烈翻滚,理由是子弹是螺旋状进入。理论上是没错,实际上尖头弹在高速阶段进入人体后依然动能强劲,阻力也相对比较小,肉的阻力和摩擦力也没有那么大,实际上所谓的翻滚并不明显。这两年有不少被狙击枪近距离爆头的歹徒并没有出现头少了一半或者被炸开,有的甚至还会送到医院抢救,足以说明问题。
相对来说,圆头弹和低速弹击中人体以后形成的翻滚伤害会比较明显,因为动能相对小而阻力比较大。
因此,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理解空腔效应。
空腔效应指的是弹道学创伤,通常指一般枪弹的两种主要致伤作用中的一种。近距离射击时,弹头进入肌体后,当弹头贯穿人体时,由于运动介质发生突然变化,弹头发生失稳,但仍存速很高,弹头经过的创道周转的组织受到弹头的动力作用形成类似切割分离的创伤,这样创道就要比弹头的直径大好几倍,这是弹头造成的瞬时空腔创伤。
同时,随同弹头高速进入人体的气体遇到人体骨头这类硬组织后受阻会从弹头射入孔反射出来,这会使射入孔被冲击成炸裂创口,可能会比刚刚射入时形成的创口增大几倍到一二十倍,如果没有遇到这样的反射则不会。
还有就是射击距离过远,子弹的动能和稳定性都相对减弱了,击中人体时因为受到顿挫阻力会产生相对慢的翻滚,这时候形成的撕扯伤害面会更大,这样一来也会产生空腔效应,但原理完全不同。
而大部分人理解的空腔效应和弹头在身体里翻滚的弹头在相对低速下形成的伤害。有用筷子搅过麦芽糖的朋友就知道,转动速度太快是搅不到多少麦芽糖的,得慢慢转动筷子才能搅一大坨。
至于大口径枪械和反器材重狙击就不说了,霸王龙也受不了……
总体来说,凡胎肉身肯定是经不住枪械子弹的伤害,而且不是每个人都有那么好运气,体质以及意志力!
人被枪打中后会立即失去战斗力吗?
我说两个当兵时真实的打靶走火的事。一个是95式步枪走火,5.6㎜子弹在100米的距离上击中糊靶纸的战士的屁股上,贯穿飞出……全单位献血救人,隔天还是死了。另一个是友邻单位的12.7㎜重机走火,100米距离打在糊靶纸的战士的大腿上,当时整条腿就飞出去了。这个战士当时还转身骂了一句“踏马的,谁开枪”,然后哐当一下就倒在地上,人就这样没了。
这两起事故中,子弹貌似击中的部位都是大家说的“非致命”部位,但都造成了致命的结果。有些人可能会说,那抗战和解放战争甚至是朝鲜现场上的那些战斗英雄难道都是假的吗?我只想说,那时的枪械和子弹制造水平远远无法与当今的技术相提并论。当时有名的“三八大杆”,射出的子弹就是直进直出,不会在体内翻滚造成二次损伤的。
人被枪打中后会立即失去战斗力吗?
立即失去战斗力都是轻的!
看很多影视剧里,有枪战的场面,人被击中后了,还可以自由运动,甚至还可以奔跑,让很多人误认为子弹的威力,很小,人被击中后,还可以做出肢体动作,这都不是真实的。
真实的被枪击中的人,就算不打中要害,也动不了,甚至在短短几秒钟,就会失去意识,昏迷不醒,现在的子弹,钻进身体里,穿透力强,子弹是在高温下运行的,进到身体里,会燃烧血液,在血液的刺激下,弹头会在身体里发生爆炸,所以真实枪伤,是前面进弹口小,出弹口大。
前面进弹口,铜钱大小,后面出弹口就得碗口那么大,人身体要是被撕开这样大的口子,得有多少血够流的。
对死刑犯执行枪决的时候,都是用步枪,有的打心脏,有的打头被步枪打过头的死刑犯,基本上半个头部,都会被子弹的惯性作用,带飞了,所以这子弹击中人体,有的弹头从死刑犯嘴里飞出去,虽然能保持头颅的完整,嘴基本上看不见了。
人被枪击中后,是不可能在有战斗力的,能幸运的活下来,就不错了,手枪的杀伤力能稍微小点,如果要是被步枪击中,不死也得残废。
人被枪打中后会立即失去战斗力吗?
以前在边防武警呆过,有次缉毒抓捕行动。毒贩抬手就是一枪,54式手枪。打在我旁边战友右胸,战友穿的老是的军用防弹衣,插钢板那种。当时战友就倒地上了,足足半个多小时缓不过劲,还是我们抬下山的。回到营房,右胸一片比碗口还大的淤青。肋骨断2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