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一句如何翻译?

《论语》的这句话中,只有一个字的意思不好理解,这就是“数“,“事君数”与“朋友数“在现代汉语中基本不用了。看了一下其它朋友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有解释为“数落”的,有解释为频繁琐碎的,也有解释为亲密的。应该说,这些解释大概都符合这个字的意义。个人觉得,在这里还是解释为亲密可能更准确一点。频繁与琐碎,接近数的本意,频繁和密积同意,君不密失臣,臣不密失身。密本身又有靠近亲近的意思。所以,数又可引申为亲近之意,再引申为迫切关心之意,《庄子·逍遥游》,及其于世,犹未数数然也。

弄明白了“数”的意思,这句话就可以这样翻译,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为领导办事,就要和领导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太过亲密,如果太亲密了,行为上就会越过必要的界限。一旦过界往往就会自取其辱。和朋友相交,也要保持一定距离,不能太过亲密,越过了界限,朋友就会疏远。

有人解释为,臣子事奉君王,不能频繁的对他进行劝诫,那样的话,就会自取其辱。朋友相交亦如此。这样的解释当然不错,但把这句话的适应范围缩小了。因为臣子事君,也就是下级为领导服务,很明显不只限于为领导提意见这一件事情。除了提意见和建议之外,臣子事君更重要的还是要干活,干活的时候,要尽心尽力的干好本职工作,不是自己分内的事,不要跟着瞎参和。如果瞎参和之后,一来分散了工作精力,二来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事情妄加评判,很可能说了外行话,办了外行事弄巧成拙,不但没讨到好,反而自取其辱。与朋友的交往,也要保持一点距离,太亲密了反而会导致疏远,这叫物极必返。举例说明,两个铁哥们儿关系很好,互相不分彼此。如果你到了人家家里喝酒吃饭,半夜不走,影响了人家老婆睡觉。他老婆必定告诫老公,以后少和你玩,这样,你和铁哥们儿的关系就会慢慢疏远。而你和他保持必要的距离,不要轻易打扰人家,不要觉得他的就是你的,这样友谊可能会保持的更加长久。

有人解释说,这句话表现的是中庸之道。这当然不错,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就是中庸,所以,《论语》所倡导的行为准则,都是符合中庸之道的。我觉得这句话更重要的是强调为人处世的另一准则,即事君交友中,应有节制,行事应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过界。

与领导保持适当距离,这样的说法大概与人们一般的理解不太一样。但在儒家来说,这是一个平常的事情, 《论语》中有一则就是孔子与某弟子谈论一个人,说他除了必要的工作接触之外,从不到领导那儿去,孔子认为,这是品德高尚的表现。

《论语》里“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一句如何翻译?

这句话出自《论语·里仁第四》 , 这里先讲〈里仁〉篇是《论语》的第四篇,是《论语》思想核心所在。

原文: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从字面意思看,子游说:「事奉国君过於频烦琐碎,臣下就会自取其辱。和朋友交往过於亲密烦琐,朋友的关係就会变得疏远了。」

「事君数,斯辱矣。」

这里的 「数」,读作“shuò”,意思是繁琐的意思。

这里需要提一下,〈里仁〉篇共二十六章,多数讲述「仁」,其中有几章讲述「孝」

而子游说的这句话,是本篇的最后一章,专门讲述君臣、朋友,亦仁道中之一节,故被编者特以附本篇之末。

「事君数,斯辱矣。」 是说君与臣之间的相处

事奉国君进退有一定的礼仪节度,即使关係很亲近,见面时间不适当,也会招来耻辱。至於劝谏国君次数过多,也易招来杀身之祸。殷朝的比干为了国家社稷,劝谏暴君纣王,纣王却命他剜心而死。

「朋友数,斯疏矣。」是说与朋友的相处,不能像「事君」讲「事」。

如果往来频繁没有节制,有涵养的朋友外表虽有礼貌,但内心已离心离德,朋友的关係无法维繫,自然就疏远了。所以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本章以君友连言,是五伦中此两伦为相近。何为五伦?

在古代讲究五伦社会, 父子、兄弟血脉相连是天伦,君臣、朋友道义结合是人伦,而夫妇结合兼有人伦及天伦。

《论语集译》(中华书局)中说:五伦之中,父子兄弟以天合,君臣朋以人合,夫妇之合人而兼天者也,父子兄弟夫妇在家庭之中,虽繁琐而不觉,则君与友,则生厌矣。

推荐书籍:《论语集译》(4册) 中华书局

《论语》里“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这一句如何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是,为君王做事总是列举他的过错。就会受到君王的惩罚。与朋友相交,总是列举他的过错,就会受到朋友的疏远。

这句话是论语当中子游的阐述。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我们读儒家经典,首先就要弄懂儒家思想的根本。儒家思想是从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入口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如何去和谐社会,适应社会,改造社会为出发点。事君数,朋友数出发点不是柬言而是指责别人彰显自己。这就违背了儒家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思想。不仅不能够让人接受,反而会遭来别人的怨恨。这当然是自取其辱。作为儒者要躬自厚,而薄责其人。这才是儒家的风范。也是做人的道德准则。在当今社会,同样是我们做人的道德准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