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水,请问央视《水浒传》中梁山水军潜水凿船是可能的吗?

想都不要想,根本不可能。我有亲身体会。我农村人,50多岁了。小时候夏季,基本上都泡在水里,游泳绝对是一把好手,仰泳,潜水,踩水,无一不精,踩水可以短时间露出肚脐,小伙伴割草的草框,衣服胶鞋等要过河都是我踩水运来运去;仰泳可以露出四肢,头部,及小JJ。就是飘在水上一动不动;潜水可以在水下憋气一分多钟,可以在水下摸河蚌——在我村就游泳来说,我是第二,没人敢称第一,真的是。

电视里梁山好汉水下凿船,只是演义罢了,事实上根本不可能。首先人不可能憋太久的气。在水下这么短时间是无法作业的,反复几次不可能找准原来的作业点的;第二,水下砸锤子是有极大的阻力的,根本使不上力气,那么厚道木板怎能凿透呢?据说,在水下子弹才能运行8米,不知道真假。反正阻力很大。大家应该都有这种经历体会。第三,船若是不停地前进,人在水底也要跟着前进,这时候人体是倾斜的,一边要用力蹬水前行,一边还要凿船难度太大……所以我说电视里的梁山好汉凿船不可信。

我不会水,请问央视《水浒传》中梁山水军潜水凿船是可能的吗?

很有可能。

本人今年将近五十岁,小时候在河南老家长大的。那时候的豫东地区,可以说大河小沟坑坑塘塘里全是水,放到现在可以说每个村几乎都有湖。

我家就在一个大水塘边上,矮矮的破墙外面几棵歪柳树。几个小伙伴刚开始不敢下水,等大人回来后,胆子也跟着壮了起来,就这样慢慢的学会了游泳。虽然都是狗刨之类的姿势,但一般的水里,还真淹不着。

说来也奇怪,我们小时候村周边和学校附近全是水,但几乎没有听说谁被淹死。这说明水上运动,或者是其他项目,都需要锻炼。不像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北方的,几乎都是旱鸭子。

当时我们村有个游泳特别厉害的,一人多深的水,一个猛子扎进去,等再露头换气,已经在百米开外了。村西边那条水流湍急的大河足有七八十米宽,一般人游过去会被冲到下游好几十米开外,而他几乎是直着游过去。

像水浒中三阮和童家兄弟和张家昆仲,书上说能水中开目视物,这种功能是不是真的我不敢说。但当年我们村里那个人,确实能在水里换气,并且这人现在已经将近90岁,依然健在。

但是受水中阻力的影响,在水下拿着斧头凿子把船弄漏水,难度系数不是一般的大。首先是使不上力气,再就是能坚持多久不换气,还有就是那么厚的船底,想凿透并不是说句话的事。最重要的,在没有护目镜的年代,怎么能保证换气再下潜还能找到刚才凿的那个地方。如果没有水中开目视物的本领,或者是没有龙王的避水珠,估计很难办到。

所以说,不排除有这种人,但绝对属于凤毛麟角型。

我不会水,请问央视《水浒传》中梁山水军潜水凿船是可能的吗?

谢谢邀请!梁山水军潜水把船凿漏,这是不可能的。我可以算算时间,如果在旱地,斧、凿都是向下用力,在5公分厚的干木船板上凿个鸡蛋大的小洞,也需要两分钟,若在水下作业,湿木头柔韧就要四分钟;因为在水下,斧、凿要向上用力,功效必然要减半,必须再加两分钟,在水下还要受水的浮力影响,也要增加时间。所以说在水下打这样大的洞,最少要6分多钟。再讲,这样大的洞渗水,上面是可以堵上的,说明还要打大些,可见六分多钟是不行的,再加上两分钟吧!那就要八分多钟了。真正的好水性,在水下断氧最多只能坚持5分钟,若再不出水换气,就憋不住了。试想,一个洞打不成,就要换气,必然暴露目标,上面的人能愿意吗?何况那时潜水条件不如现在,现在人潜水有氧气设备,可以在水下时间长一些,古人怎行?这个时间还是操作熟练的,若操作不熟练,船板厚硬,操作时间恐怕还要长一些。所以说,梁山水军把船凿漏,估计是不可能的。

我不会水,请问央视《水浒传》中梁山水军潜水凿船是可能的吗?

潜水时间可以3~5分钟甚至更长,但凿船是不可能的,首先水下阻力大,锤子挥不动,其次大船船底很厚,还有防水工艺,就算陆上也要凿很久,而且还是行船中属于运动物体,如果换成手摇钻哪怕是电钻,也得花费不少功夫,但凭借钻出来的孔洞想短时间内把船弄沉,就算官兵放任着不去填堵,就凭这些许小孔小眼,大船一时半会也沉不了,所以小说演义里就是说着玩玩的,别当真,庸子写的武侠小说还能左脚踩右脚梯云纵呢[泪奔]

我不会水,请问央视《水浒传》中梁山水军潜水凿船是可能的吗?

我会水,在吃饱的情况下,天气好的时候,汉江稍宽的地方往返两次问题不大。

愚以为,央视《水浒传》中梁山水军潜水把船底凿穿,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完成的一种操作。

但,在小说中,万事皆有可能。

流量为王的时代,“有看点”才是最重要的。古典小说同样需要“看点”,而夸张就是小说为了增加“看点”而进行的一种艺术渲染,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吸引读者坐在“冷板凳”上,“啃完”那96万字左右的旷世大部头。

首先,不要低估古人的造船技术以及船体用料

《水浒传》故事原型发生的时间是在北宋宣和年间。

而宋朝恰恰是中国古代造船业发展的一个高峰。

据沈括《梦溪笔谈》里记载:早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官宦黄怀信就已经主持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船坞——金明池船坞(今河南开封西郊)。

从沉睡海底2米多深淤泥里已经800多年的沉船“南海一号”的中,我们就能够窥宋朝造船水平之一斑。发掘显示,船体残长达22.95米,宽9.85米,高8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设有14道舱壁分隔成15舱,排水量约600吨,载重近800吨。

无论是船体尺寸,还是制造技术(已发明水密舱结构)、亦或是排水量均为当时世界的NO.1。

能造如此巨大的船,想必用料也绝不会含糊。

参考央视《国家宝藏》里的专家访谈得知。宋代大型船舶,其船体部分一般选用楠木,松木,多采用榫卯结构进行拼装。根据排水量的不同,船底厚度在8——18cm左右。船舵选用乌婪木,船橹用橙木,这些材料均木质坚硬,又极耐腐蚀。同时,船体缝隙用桐油、石灰、麻丝调成腻子,填紧腻实(捻缝),最后船底再涂上一层桐油、石灰或松脂的混合物以做二次防水处理。

如此来看,莫说在水下,就是在陆地上,即使给你一把凿子和大锤,你都很难将其破坏。

其次,不要高估人体肺活量。

一般人,无氧潜水的时间在1分钟至2分钟之间,运动员或者相关潜水从业人员可达到3分钟以上。

想要在4分钟之内,把一个厚度约8cm、经过多次、多层防水处理的战船船底凿穿,那无异于痴人说梦。

最后,更不要小看水下作业难度。

学过物理学的人大概知道,通常状态下,物体运行在水中的阻力大约是其在空气中的800倍。常有人拿子弹做比较,在空气中一颗子弹的射程如果为800米的话,那么它在水中的射程可能不会超过2米。

水里的摩擦力和粘滞阻力非常大,因此想要克服水的流动性,悬浮着(无法像在陆地上站位)一手拿凿子,一手抡起大锤在水中凿船,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了。

倘若阮小二力气大,运气好,凿穿了船底某个薄弱处。那对不起,你凿穿的只是一个船底的其中的一个水密舱,前面还有10几个这样独立的舱室都等着你兄弟阮小五、阮小七……去凿穿,那么,高太尉乘坐的船才会下沉,而且这个过程也绝对不会短。

考虑到高太尉的特殊身份,也不排除他的战船经过“特殊处理”——双层船底+水密舱结构。那恭喜,好汉们,你们就可劲儿凿吧?

……

潜水凿船,活捉高俅的桥段的确是人心大快,痛快淋漓,可那毕竟只是艺术创作,不必太较真。

要知道,《水浒传》里,朝廷才是最后的真正赢家!

我等吃瓜群众,还是早早洗洗,睡了吧?

我不会水,请问央视《水浒传》中梁山水军潜水凿船是可能的吗?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潜水凿船是在宋江三败高俅的时候,那一次,梁山好汉从水路捉了高俅,也把高俅彻底打怕了,从此不敢再打梁山。无论是小说中还是电视上,都有水军凿船的情节,这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在小说中却是十分简单的事情。

先说小说影视剧中的情节。这一段,在电视剧里,下水凿船的是阮家兄弟,而在小说里,则是张顺带着一帮手下去凿船。

张顺是水浒中水性最好的一个人,位列天罡。他的水性有多好呢,可以在水下潜伏七天七夜,水面随随便便就能游个四五十里,跟鱼差不多。有人说,水底下潜伏七天七夜,这不是瞎编吗,七天七夜在水里,饿也饿死了。但是呢,这就是张顺哥哥张横的亲口描述,可能会有夸张的成分,但足以说明张顺的水性有多么厉害。

现实中的人在水底潜伏七天七夜是绝不可能的,但是在小说里,张顺就是这么一个人设。这个人设表达了什么呢,其实就是说明张顺跟鱼差不多,完全可以无视水的障碍,在水里跟在陆面上没什么两样。

有了这么一个人设,那张顺潜水凿船,似乎就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了。实际上,在小说里,他也确实没费什么劲,很快就把高俅的船凿穿了。

等到了电视剧里,凿船的人换成了阮家兄弟。阮家兄弟也是水军头领,而且都位列天罡,他们水性可能没有张顺那么厉害,但是既然都是天罡,那也绝对是一等一的水中高手。张顺可以在水底潜伏七天七夜,他们三兄弟打个大折扣,那就算七个时辰吧,那也足够在水中完成凿船工作了。

不管水下凿船在现实中有多么不可思议,但是在水浒里已经把这些水军头领的人设立好了,他们就是跟鱼差不多的水性,所以安排他们凿船也是合情合理的。

那么现实中有水性这么好的人吗,关于这个,马未都先生曾经亲自讲过他少年插队的一次经历。那时候他插队的地方有一个水塘,没有活水,所以十分浑浊。然后有天不知怎么就死了一个女知青,大家都知道有人死在里面了,于是有水性好的人就下去打捞尸体,结果几个人下去一会儿就上来了,压根找不着,因为他们根本就摸不到底。

这时候就有人说了,隔壁村有个人会捞人,号称一把捞,无论谁掉水里,都一把捞上来。于是就把这人请来,这人来了以后就看了看水塘,然后回头问一句“管饭不?”众人赶紧说管饭。然后这人就大喝一声,女人都离开。为啥叫女人离开呢,因为那时候没什么好装备,潜水最好的状态就是脱个精光,这人脱了衣服以后,就趟着水一点一点下去了,剩下男人在周围看着。

然后众人左等右等不见人上来,众人就开始担心了,别尸体没捞上来,再搭进去一个。按照马未都先生说法,他觉得时间都过去好几个钟头了。最后,大家都要绝望的时候,这个人上来了,一般人潜水个几分钟都会大喘气,这人啥事没有,然后手一提,一个惨白的脚心露了出来,捞人成功了。

马未都先生讲这个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应该不会假的,不过那个时间可能有点偏差,因为他当时也没有看表,完全是凭感觉的时间。但是从众人反应看,这个时间绝不是一般的几分钟而已,就算没有几个小时,大半个小时也是会有的。关键这人上来以后还特别自如,把马未都彻底惊着了。

可以说,现实中确实有些奇人超出常人的理解范围。像在东南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一带,有个海上民族叫巴瑶族,他们可以说终身生活在海洋里,每天都会下海捕鱼,可以不用任何工具下潜七十多米,他们的脾脏都比普通人要大许多。

不过无论是马未都先生讲的那个奇人,还是巴瑶人,他们想潜水凿船,几乎都是不可能的。为啥呢,因为水浒里高俅做的那个船可不是什么小船,而是一艘巨大的战船,有个名字,叫海泥鳅船,这船有多大呢,水浒里有描述:

最大者名为大海鳅船。两边置二十四部水军,船中可容数百人,每军用十二个人踏动;外用竹笆遮护,可避箭矢;船面上竖立弩楼,另造车,摆布放於上。如要进发,垛楼上一声梆子响,二十四部水车,一齐用力踏动,其船如飞,他将何等船只可以拦挡!若是遇著敌军,船面上伏弩齐发,他将何物可以遮护!

虽然是宋朝,但是那时候造船技术已经很高明了,何况还是专门打造的战船,这样的大船,想要凿穿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人在水里,由于阻力原因,力量会大打折扣,何况潜水也十分消耗体能。如果是一个小木船,凿穿还有可能,像这种大船,就算是马未都先生讲的那个奇人来了,基本上也无法凿穿。除非像张顺那样,在水里就跟鱼一样,可以潜伏个几天几夜。

虽然水浒是部讲宋江起义的小说,应该比较写实,但实际上,水浒中有许多超出常人理解范围的描写,公孙胜施法那些不提。就比如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在今天看来都不是人类所为。而像张顺这种凿船的操作,同样如此,都算是夸张的描写了。所以在小说里看,张顺的行为与武松、鲁智深他们是相呼应的,没什么不妥。而在现实里,是基本上找不出水性如此绝妙的人来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