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一直闭关自守,为何鸦片却能大量输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闭关锁国不是完全不和国外交流。

当时中国的邻国朝鲜、日本其实都是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目的,主要是禁止本国老百姓随意和外国接触,避免外国会造成国内民变,已经本国老百姓勾结外敌祸乱国家。

但是,国家和国家之间进行正常的贸易,那是任何国家都必须有的。

日本江户时代闭关锁国比我们还要厉害,渔民私下和外国人交易,就是死罪。

但是,日本仍然在长崎等地设置港口,集中用于和大明、葡萄牙、荷兰等国的贸易。

满清在顺治和康熙时代都进行海禁,甚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采纳了黄梧的“迁界令”,将东南沿海居民内迁三十至五十里,村社田宅悉皆焚弃。

但打垮了台湾以后,康熙在1684年以后开放海禁,允许老百姓对外贸易。

不过,1717年康熙又禁止同东南亚进行贸易,但没有禁止和日朝,以及欧洲人的贸易。

到了乾隆时期,却进一步限制海禁,命令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广东通商。

而当时东南亚几乎都被西洋占领,东南亚贸易断绝,日朝贸易规模也不大。

实际上,清朝对外贸易主要就是和西洋商人的贸易。

乾隆时期,对于西洋贸易几乎都被十三行垄断。

政府规定,西洋商人必须和十三行进行贸易,不得同普通商人私下贸易。“外洋红毛等国番船”、“番商”只能将广州作为指定通商口岸,不得再赴浙江等地。外国商人销售商品和购买上货都必须通过特许“行商”之手。

实际上,满清通过十三行,完全管理了这些贸易,等于取消了民间对外贸易。

而十三行作为中间商,其实将几乎所有利润都交给朝廷。

1773年至1832年广东商行总共捐款高达400万两,大家注意这不是上税,完全是将自己利益捐掉。

而十三行的贸易商品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药片贸易。

而鸦片早在明代就开始卖入中国,不过当时主要是作为药材。

到雍正时期,中国已经开始有吸食鸦片人群,数量越来越多。

嘉庆元年,满清开始公开禁烟,因为吸食鸦片不但费钱,还会导致吸食者成为废人。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由于鸦片利润极大,无论洋人还是中国商人、官员,都私下进行贸易。所以,1800年(嘉庆五年)起,鸦片不但没有禁止,反而开始大量输入中国。

晚清一直闭关自守,为何鸦片却能大量输入?

先纠正一下问题,就是清朝并不是“一直闭关自守”,乾隆朝之后,仅限于“一口通商”的时代,经过广州与西方贸易的额度也是非常大的。

这就形成了第一个理由, 就是中国人有钱买鸦片,毕竟买卖买卖,如果没有买,也就没有买了,前提仍是当时的中国人具有购买力。

17世纪中叶,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平均每年只有2万磅(1磅约合454克),半个世纪后的171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15万磅,已经能够满足全国的消费需要,又是100年过去,增加到了2100万磅,其中有400万磅用于再出口(北美殖民地是主要对象之一)。至1812—1830年间,英国每年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已经达到了3000万磅之多。

1847年英国议会发表的蓝皮书数据显示

19世纪以来,英国消费中国茶138500万磅,征税16764.4万英镑。

1英镑约可兑换4元本洋,也相当于6亿7057万银元,4亿8281两白银。

平均到每一年,就是1049万两白银,这个数字相当于清朝全年岁入的1/4。

随之而来的就是中英贸易的巨大逆差,英国为了购买中国茶,平衡贸易,最早是通过直接运输西班牙、墨西哥的白银来广州,同时销售一定的欧洲产品,比如呢绒、钟表等等,但是杯水车薪。

在19世纪初,广东本地的棉纺织业需求大量的棉花,英国人选择从印度出口棉花到中国,结果还是没有办法填补巨大的逆差。

最后,他们找到了鸦片。

其实鸦片贸易的历史还是比较悠久的,根据许乃济1836年所上《鸦片烟例禁愈严流弊愈大应亟请变通办理折附片》:

乾隆以前,海关则例入药材项下,每百斤税银三两,又分头银二两四钱五分。其后始有例禁……乾隆以前,鸦片入关纳税后,交付洋行兑换茶叶等货。

可见,乾隆朝之前,清朝采取的是官营易货的鸦片贸易,直接收税。

虽有法律规定民间不得吸食鸦片,刑罚也只是“枷杖”(罚戴二十五斤或三十五斤重枷或打板子,相对较轻)。

嘉庆、道光年间开始施行严厉的鸦片禁令,主要是针对吸食者。

从徒、流最高达到绞监候(徒刑或流放,乃至于绞刑),吸食者反倒“几遍天下”。

同时,禁令之下,“不敢公然易货,皆用银私售”,也就是绕开清朝官方的海关—十三行贸易系统,大肆走私,而且直接换取的就是现银。

到鸦片战争前,每年流入中国的几万箱鸦片,并不是经过官方贸易的渠道,走海关进入的,而是经过走私,具体就是鸦片船到广州外洋洋面停泊,与广东水师勾兑之后,放行本地的鸦片趸船和小艇,蚂蚁搬家一样地搬入广州内河,再经过广州本地贸易网络集散。

而这些鸦片贩子在广州本地的官方贸易系统里又有席位,再购入茶叶等紧俏商品,以及白银等货物回程印度,周而复始。

说到底,不是清政府是不是闭关自守,就算它真的“闭关”,这种走私行为,以清政府的能力也是禁止不了的,因为他们的水师师船根本连人家的商船都打不过。

另一方面,清政府的薄弱控制力,对于国内的贩卖、吸食鸦片,也一样管不了,哪怕是林则徐在广州厉行严禁,一样没有办法根除遏制,他的禁烟举措的效果,从鸦片的价格来看,只是造成了广州省城的价格高企,而且这个价格是随着距离广州省城越近而越高,换句话说,贸易和买卖,在广州城内外依旧存在,只是多少的问题。

所以,本质上,这是个政权管理能力的问题,能力低下,再有道德制高点的事儿,最后也办不成。

最后再补充一个例子:

从1842年到1859年,全国各地“涉毒”案件奏折有173件,其中吸食鸦片案97件,贩卖鸦片案49件,种罂粟案仅11件,综合毒品案16件,其间还有一案多报的情况,实际上所论案件只有94宗。(见《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禁烟的困境》,作者:王宏斌,刊于《历史研究》2013年第1期)

全国4亿人口,几万箱的鸦片进口,几百万银元的货值,平均1年5宗“涉毒案”,你信吗?

晚清一直闭关自守,为何鸦片却能大量输入?

晚清确实闭关自守,但这并不意味着清政府不与外界交流,其中一个重要的窗口就是当时的广州。此外,闭关锁国更多的是对于民间而不是政府。就像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一样,针对的也是民间的限制,而从来不对政府有任何限制。所以鸦片以及其他的经济作物才可能在广州附近大量输入输出,完成商品的交换。

但是问题在于广州地区山高皇帝远,皇帝确实是只想要民间闭关自守的,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是在广州地区他大量的民间商人,地方官其实都是所谓的狼狈为奸,实际上是最早的经济自由派支持者。他们最先与外国商人通商,最开始是茶叶,之后是银子,再以后则是鸦片。这些人可以说他唯利是图,也可以,说追求资本也行,总之他们也在官方所指定的13行范围内主持对外部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经营。

鸦片的历史其实远比我们近代史更早。在1840年之前的数十年里,鸦片就已经进入我国,并且成为上层人士和官僚人士的生活奢侈品。随着运输量,产量和交易量的迅速扩大,鸦片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在那个让所有人都当奴隶去跪舔皇权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麻木和傻气,而是真话不敢说,真事而不敢做,所以贪图享受,致命于虚幻梦境则成为了很多人的精神寄托。

当然,也有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为了不愿面对现实,鸦片也是很好的选择。而且地方政府还有意无意地向民众兜售鼓吹鸦片,进而打开了很多牙片需求市场,这也给地方官,地主士绅以及外国商人提供了硕大的消费群体。说白了,也就是当时的中央权力与地方经济权利相冲突,进而导致的在鸦片问题上,清朝政府屡禁不止的基本现实。

但是拥有地方经济大权的地方官其实也不敢忤逆当时的中央政府,所以很多事情都是两面三刀,背地里做。而到最后开始真正禁烟的时候,地方官已经无法在庇护外国商人,所以大量鸦片被查禁,外国商人投诉无门,寻找自己的欧洲政府寻求讨回公道,为什么投诉无门呢?

因为地方官曾经向外国商人许诺保护他们的基本利益和特权。但是当中央政府一纸行政令地方官个个缩头,不承认自己曾经的许诺。对于这种不重视契约出尔反尔的行为,将契约和承诺看得很重的欧洲商人自然要是这个无耻政府付出代价,历史总是相同的。读史明智,仅此而已。

同时,当时的中央政府对于禁烟的态度并不像我们那么纯粹,他们想要禁售的是外国鸦片,在中国的市场占有量,而不是禁止鸦片。当时包括林则徐在内的很多清朝官员都强烈要求地方大量种植,争夺鸦片市场,民国时期,鸦片市场实现国营垄断至今。

晚清一直闭关自守,为何鸦片却能大量输入?

我是沧海拾珠录,我来回答。对于"闭关自守"这四个字要有正确的理解,其实中国自明代开始就奉行闭关自守的外交政策,到了清代继续沿用明朝的这个政策。尤其当满族统治阶层逐步汉化以后,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产生了“华夷之防”的观念,于是对闭关自守的外交政策就执行得更坚决了。但是这个“闭关”主要针对的是本国的国民。就是严格限制和控制本国的国民出国,中国人也不能随意同来华的外国人接触。外国人进入中国也要经过严格的审查和登记备案,并限定活动区域和行事范围。外国人在华经商还是允许的,但是必须在中国政府划定的指定区域内经商。在清代,外国人来华经商只能在广州,并且不能直接面对中国人开展贸易,要通过政府指定的代理商做贸易。乾隆时期的“广州十三行”就是这种政府指定的代理商、中间人。也就是从这个时期起,鸦片开始流入中国。鸦片最初作为奢侈品、时尚品只在中国上层社会流行,售价高、销量不大,社会危害性也有限。但是上层社会对时尚是有很强的带动能力的,上行下效,导致鸦片逐渐被中、下层人民所接触和消费,价格也越来越“亲民”,最终形成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清政府不得不下令禁烟,禁烟的主战场当然就是广州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