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因为勇敢,突然间一举成名天下知的?
刘双是个傻乎乎的壮丁,当年如果不是哥哥逃脱的话,哪轮到他名噪一时?
一九三七年冬,家有两男的刘家必须出一个壮丁,按说哥哥年满二十,轮不到刚满十五的弟弟当兵,但哥哥百般推脱,甚至以死相逼,弟弟只好顶上。
部队在大别山一带转战数月,武汉失守后只好化整为零,深入敌后。刘双随班长及十来个兄弟在白雀园一带活动,负责锄奸及敌后破袭。当时,白雀园驻扎一个汉奸中队,在几个日军的带领下“清乡”,汉奸中队长叫李兴固,和刘双是同乡,按辈分,刘双该叫他表叔。班长听说这层关系后,觉得可以利用,便问刘双是否想立功,立功就可以领赏,可以娶媳妇,刘双咧咧嘴,谁不想立功呢?班长说,改日让他带着枪,去“投靠”他表叔,然后见机行事,来个里应外合,端掉这帮狗日的。
那时,敌我都在争相瓦解对方,我们在争取伪军,说是投诚的赏大洋,带枪的赏官;敌方也在争取我们,扬言带人带枪来投的赏金条、赏女人!于是,一天夜里,刘双带着枪去找表叔的父亲,说是受不了山上的那份罪,要投奔“皇军”,见有人引见,鬼子们热情起来,表叔也显得十分有面子。刘双留了下来,但鬼子们不让他参加战斗部队,甚至连枪也不让他摸,只能在队部里当“火头军”。日子久了,伪军们再也没有提防刘双,队部可以随便出进,甚至是放弹药的地方也能随意出入!很快,刘双藏了十来颗手榴弹,他在寻机大干一场!
当日离开班长时约定,如果决定动手,刘双便把鬼子队部面前山上松树上的一个喜鹊窝拆掉,大约腊月初二,外出的鬼子伪军陆续回来,并且据说最近没有外出的任务。于是,刘双决定动手,中午拆掉了喜鹊窝,说是弄些柴火烧锅,鬼子伪军没有一个人在意!入夜,除了几个站岗的伪军,其余的都呼呼大睡,按例,刘双要为站岗的弄夜宵,于是,假装洗菜,悄悄拿出手榴弹,溜到屋的后墙边,那里有提前扒松的一块土坯,又顺势扒下几块,直到露出一个大洞,可以清楚地听到鬼子和伪军们的鼾声,那里并排睡着三十多个鬼子和伪军!没容多想,刘双将十来颗手榴弹悉数塞进去!随着几声巨响,埋伏在四周的自己人冲了上来,很快解决了漏网的敌人!
刘双出名了,当时战区的主官甚至和他留影纪念,一时名声大振!本来可以提干,弄个一官半职,但刘双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加上又在另一次战斗中负伤,于是,带着一些奖赏复员回乡!
如果这一次是勇敢让他出名的话,抗战胜利后他的表现更让人称奇!刘邓大军南下时,战乱又起,人们纷纷逃难,但刘双又主动支前,并大方地献出了自家的财产和粮食,算是参加了革命队伍,直到一九七九年以正处级离休,而他的哥哥六八年去世,到死还是一个农民!
勇气成就了傻乎乎的刘双,不服不行呀!
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因为勇敢,突然间一举成名天下知的?
杨育才奇袭白虎团。
1953年7月13日,韩军首都师第一团,也就是“白虎团”团部突然来了一个“美军顾问”和十几个随员。由于当时“白虎团”正在准备撤退,团部人来车往煞是热闹,十多辆运物资的汽车大剌剌停在公路上,堵住了“美军顾问”的去路。
搬运物资忙成一团的韩军对“美军顾问”习以为常,都没人上去打招呼,结果这位人高马大的“美军顾问”脾气也挺大,一拔枪就赏了两颗子弹,顾问的随员也纷纷拔枪开火,韩军的车队没有任何防备,顿时死伤惨重,一片混乱。
陕西汉子杨育才
“美军顾问”和他的随员们飞快地冲过了抱头鼠窜的韩军,冲向了正在开会的“白虎团”团部,“白虎团”团长陆根洙和美军顾问正在会议室召开作战会议,结果几颗冒着青烟的手雷直接扔在了会议桌上,这个团长当场被击毙,剩下的韩军也被“美军顾问”和随员照顾了一顿冲锋枪,非死即伤,挂在会议室的“白虎团”团旗被一把扯下,至今收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在打掉“白虎团”团部后,牛逼哄哄的“美军顾问”又带人炸掉了附近的韩军油库、弹药库,爆炸声此起彼伏,熊熊烈火映红了天空。等到韩军回过神来组织反击时,这个“美军顾问”和他的随员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在一个多小时的战斗里,化妆成“美军顾问”的人民志愿军20兵团68军203师607团侦察连副排长杨育才和他的战友们共毙伤敌军223人,包括“白虎团”团部97人,并缴获李承晚亲自授予“白虎团”的“优胜”虎头旗,令人称奇的是,在作战过程中志愿军战士无一人伤亡。
杨育才和他的战友,看起来憨憨的,其实个个都是百战精兵
这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最后一场大战金城战役序幕的经典战斗,给了妄图继续战争的南朝鲜李承晚政权当头一棒,当年27岁的陕西小伙子杨育才和他的战友们一战成名,1953年10月1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记特等功,侦察班荣立集体特等功。1954年,杨育才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归国之后,杨育才深藏功与名,整整十年都在基层担任侦察连副连长,直到1964年根据他和战友奇袭白虎团事迹改编的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走上舞台,毛主席亲自向总政治部主任肖华上将询问主人公“严伟才”的情况,杨育才终于闻名全国,并升任副师长。
被杨育才一把夺来的“白虎团”团旗
1981年退休后,杨育才担任了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和德育顾问,给孩子们讲述抗美援朝的艰苦斗争故事,他作革命传统报告的足迹遍及全国,被山东省评为精神文明先进个人。
1999年5月26日,杨育才在北京病逝,张万年上将和迟浩田上将两位军委副主席亲自到场向杨育才家属表示慰问,并赠送了“英雄一世,精神长存”的挽联。
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因为勇敢,突然间一举成名天下知的?
三个中国士兵打印度一个营的兵力,打的对方夺路而逃。战后,这个中国士兵报告说;“印军非但不投降,还胆敢还击!”这个人就是庞国兴,一个在中印战争中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人。
贫苦子弟庞国兴
1940年1月,庞国兴出生于陕西子洲县庞家沟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本该上学的他却突遭家庭变故,父亲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母亲不仅为此哭瞎了双眼,还生了一场大病,导致卧床不起。
看着父母的情况,以及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也被国民党抢走的情况,幼小的庞国兴不得不放弃上学的念头,拿起了锄头、鞭子干起了农活儿。
这时的庞国兴在心里暗暗发誓;等自己长大了,一定要为父母报仇!
1948年秋,庞国兴的家乡迎来了解放,父亲也回到了家,一家人的生活逐渐步入了正轨,日子也有了盼头,到了1955年,家庭状况有了一定好转后,庞国兴还到了学校读了一年多的书。
后来辍学后在家务农。期间,庞国兴干活儿是有多大劲儿使多大劲儿,看着别人每次从山上背两捆柴下来,他就卯足了劲儿背三捆、甚至四捆。村里修水渠的时候,他从山上背石头也是如此,每次都是那个干活儿最多的小伙子。
看到这儿,或许很多人会笑他傻,但人生没有付出,又怎会有收获?老天爷终究不会辜负那个有心人!
1959年,国家开始征兵。这时,庞国兴动了念头,想去参军。
一天晚上吃完饭,庞国兴和父亲坐着板凳聊了起来;
“父亲,我想当一名解放军。”
父亲听后一愣,心想刚大就走?但这天晚上父亲并没有说任何话,既没有同意,也没有反对。
晚上熄灭了灯,庞国兴在想父亲是否会同意,父亲在和母亲商量是不是应该让孩子去参军。一家三口就这样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夜晚。
第二天黎明,天还没亮,父亲把庞国兴叫了过来,只说了一句话;“娃子,你去吧,家里有爹就行了,记住,去了部队好好干。”
就这样,庞国兴第一次离开家乡辞别了父母,来到了千里之外的青海。
在部队上,庞国兴还是那个踏实肯干、不服输的小伙子。每次部队生产、训练任务都是最突出的那个,因此他也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生产标兵、投弹能手、神枪手等等、等等,很多很多。也正是其突出的表现,他成为了班长。
印军非但不投降,还胆敢还击!
1962年6月,奉行前进政策的印度趁我国经济暂时困难时期,竟悍然发起武装挑衅,入侵我国西藏。接下来,我军迅速向西藏集结,准备捍卫领土完整。
战争爆发之前,周总理当时本着两国友谊为重的心态致信尼赫鲁;为避免两国发生战争,建议两国士兵立刻从实际控制线向后撤退二十公里。但当时的印度不但不予理会,而且还在当年6月——10月期间,悍然在侵占的我国领土上迅速修建了43个据点。
显然,印度把我国的宽宏大量理解成了软弱可欺。接下来让人更惊讶的一幕发生了,印度当时竟然主动发声明;要以武力对付中国!
面对这种给Lian不要Lian,且蛮横的入侵行为,我国果断开始了反击。
当年11月,庞国兴所在的连队接到了夜袭西山口的任务。
当时,庞国兴所在的连队面对的是号称悍勇善战的印度“王牌”部队——锡克族第一、第二营,而且对方还配备了炮兵营,火力强大。除此之外,印度军队还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据险而守。可以说是占尽了优势。
面对强大的敌人,庞国兴和他所在的部队每一个士兵都没有退缩,他们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表现出了最勇敢的一面。
17日晚,副连长王元兴选择好了突破口,带领着士兵匍匐前进,很快悄无声息的摸到了印军的一个高地之下。面对突然出现的中国士兵,印军慌忙还击,但我军士兵异常勇猛。最终,该高地在黎明前被我军攻下。
高地丢失后,印军慌忙的逃跑。此时,庞国兴、王世军、冉福林追了上去,意图将他们消灭。但三人也因此和大部队失去了联系。
就这样三个人组成了战斗小组。
追击的路上,三人发现两侧山头之上有残余的印军,于是果断隐蔽,然后商议作战计划。由庞国兴和冉福林从侧面迂回包抄山上射击的印军,吸引火力,由王世军从东面爬上山,将他们消灭。
行动开始,庞国兴手持冲锋枪开始还击,但庞国兴发现冲锋枪射程不够,于是果断换步枪。以前部队训练时,庞国兴本着“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心态,已经成为了神枪手。此时,庞国兴的枪法更是出神入化,一枪爆头对方指挥官。
此时,对面的几个印军都吓傻了,赶紧躲到山后,结果后面王世军又冲了上来,三人合击之下,对方夺路而逃。
很快,三人到达该阵地,发现了山下正有一队印军通过,且是开着吉普车,后面还挂着一门火炮。
看到这种情况,庞国兴也不在乎他们人数比自己多了,大喊一声“追”。
三人迅速向印军冲去,此时,吉普车上的印军也不知中国军队虚实,赶紧抛下了大量物资,加油门跑了。
冲到公路上之后,庞国兴发现山旁有一支超过200以上的印军,形势陷入危机。不过,经过战争洗礼的三人并不害怕,准备伺机而动。
三人先躲进了一旁的树林,开始盘算。大部队暂时联系不上,三人又该如何击败这200多人人印军呢?
此时,天已经黑了,三人又冷又饿,顺手抓了地上和树上的雪,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吃了几口后,王世军说;“咱们三个之中,庞国兴是正式党员,又是班长,就由你做组长,带领我们吧。”
说完,面对严峻的形势,庞国兴也没有推辞,立刻就说;“虽然我们和连队失去了联系,但同志们一定会打过来的。现在,如果我们遇上的敌人少,那就直接消灭他们,敌人多,咱们就打游击。”
说完,三人休息了一会儿,之后马上走出了森林,开始寻找战机。
刚从森林走出来之后,三人便遇到了印军的射击。此时,三人果断隐蔽并还击,瞬间三个印军倒于三人枪下。
其他印军见状,在一个指挥官的指挥下四散开来,庞国兴瞅准时机,一枪就把这名军官击毙了。
接下来三人无所畏惧的冲向西山口,占领了制高点。此时,三人看到我军的大部队已经赶来,摘下军帽用力的摇晃,顺利的回归了队伍。
此战,庞国兴战斗小组异常勇敢,孤胆深入敌人纵深15里,攻占了两个敌军炮兵阵地,还击毙了敌军官兵七名,缴获火炮七门、汽车、推土机四辆,荣立一等功。
战后,庞国兴在战斗报告上写了这样一段话“(遇敌后)印军非但不投降,还胆敢还击!”
后来,庞国兴升任排长,被国家授予“战斗英雄”称号,在第二年10月还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因为勇敢,突然间一举成名天下知的?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有些不相信地问:“谘议局推举,那革命党会同意吗?黎元洪是新军协统,革命党如何能够放心?”
杨度解释道:“正是革命党请谘议局推举黎元洪。黎元洪虽是新军协统,却是汉人,革命党要借他的名头,因为起事的革命党在军中只是正目、队长这样的小官。”
“小官能兴此大波澜,真是不可思议!”
袁世凯感叹后又问,“那就是说,如今的湖北,革命党已经与立宪派合为一家了?”
杨度道:“能不能真的合作无间,尚无法得知,不过,两家的确是在共同维持。您当年曾说,朝廷如果不选择宪政,百姓就必定选择革命。
通过袁世凯与杨度的对话,可知,武昌起义,就是所谓的“小人物”最先搞起来!武昌起义后,很多新军中的队长级别的“小人物”,因为勇敢,突然间一举成名天下知。
革命的第一枪。
熊秉坤率领10多名革命士兵,直奔楚望台军械库,守库的本营左队士兵鸣枪配合,顺利地占领了楚望台。
各处闻声响应的起义士兵一齐拥向楚望台,当即决定进攻督署,捕杀总督。
但这时起义规模不断扩大,熊秉坤指挥不了,于是找了工程营左队队长吴兆麟,也就相当连长,他让吴兆麟担任临时总指挥。
在吴兆麟的指挥下,当天夜里11时左右,革命军以工程营为主力,分三路向督署发起猛攻。
督署守兵1000余人以强大的火力阻击各路大军的进攻。午夜时分,革命军发起了第二次进攻,瑞潋听见炮声吓得魂飞魄散,从督署后墙打开一个洞逃跑了!
历史上的这些小人物因为勇敢,确实突然间一举成名天下知,咱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看他们当年的精彩故事!
其一、熊秉坤、吴兆麟等人就是袁世凯所说的“小官能兴此大波澜”的小人物,他们确实是翻江倒海的英雄据说,武昌起义那天晚上,参与起义密谋的士兵抱着枪,穿着衣服睡觉,令他们的排长产生了疑心。
晚上8点多,二排长陶启胜带2名护兵闯进一排来巡查,看见程正瀛、金兆龙等人正在换枪装子弹。
排长一把揪起一个,厉声道:你们难道要造反吗?
老子就是要造反,你能怎么样?
其中一个战士针锋相对,正目、共进会支队长金兆龙跳下床,陶启胜猛扑过来,抓住金兆龙双手抢夺枪弹。
两人扭打起来,金兆龙同时喊醒了全宿舍的士兵伙计们,他说现在不动手,还等到什么时候,众人立即翻身而起,姓陶的想跑,程正瀛开枪射击,代理管带和队长等以杀家灭族威胁,程正瀛举枪射击,打死了两人。
陶启胜受伤逃跑,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第一枪就这样打响了。
顿时,营中人声鼎沸,枪声大作,革命党人与前来镇压的敌人混扰在一起。
起义的士兵们蜂拥下楼。
革命党总代表熊秉坤及时赶到,高吹哨笛,集合队伍,连放三枪作为起义信号,然后带着队伍奔向楚望台。
熊秉坤率领工程八营40多人来到楚望台,罗炳顺、马荣等出而欢迎。
后来,武昌城内第29标的蔡济民、胡效骞,以及第30标的方维、吴醒汉等各带100余人来会,测绘学堂的方兴、李翊东也率100余人来会。
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亦纷纷率众起义,一时间,革命军力量大增。
当时,聚集到楚望台的士兵有400多人,公推队官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
不久,熊秉坤集合队伍讲话后,在8时20分以总代表兼大队长的名义发布命令。命令中说本军应冠以‘革命军’三字,称湖北革命军。
其兵种队号暂袭用旧制,本军今夜作战,应以破坏湖北行政机关,完成武昌独立为原则,本军作战以清督署为最大目标,命令并规定了各排的任务。
他们的口号为“同心协力”。
金兆龙带队离开楚望台,首先抢占中和门。出城之后,在长虹桥与旗人楚英所率人马相遇,双方激战数分钟,楚英见兵无斗志而退。金兆龙率队继续前进,在南湖阅兵亭,与马队哨兵接火,马队不敌后退。
这时,天空飘起了小雨,由于天黑,炮弹难以打准。各路进攻队伍,虽然攻抵督署城墙下,由于督署城墙高大,防卸严密,难以攻克。
吴兆麟亲临前线,组织了100人的敢死队,到督署前放火。
一时间,火光冲天,督署旗杆在火光中映得很清,于是,炮兵向火光处射击,炮弹准确地命中督署目标。
蛇山炮台上的重炮,也开始向督署和司令部发起轰击。
至此,武昌起义顺利成功!
其二、历史上的小人物,谋略却非常高明,武昌起义,各种力量的协调和作战计划,居然都是出于“队长”这个级别的小官当年,熊秉坤吹响哨子,革命党人立即集中到他身边,他大声道弟兄们,我们举事了。
他们要查革命党,你们的名字都在名单上,走,跟我去军械库取枪,二百余革命党跟在他身后跑向楚望台。
楚望台由工程营左队负责守卫,队长吴兆麟并不是革命党,但平时为人宽厚,又被身边的革命党人劝说,立即打开大门,放大家进去,没进行任何抵抗。
吴兆麟这个队长,比熊秉坤官职要高,又有作战经验,熊秉坤主动让贤,让他出任起义总指挥,并在军械库设指挥部。
军械库被打开,里面军械堆积如山。
与此同时,起义军还获得铜元二百万,官票八百万张,未盖印的官票两千万张,洋元票三百四十万张,库银二十万两,现洋三十万元,累计总数折合四千余万元!
有楚望台的军械,又有巨额银钱,革命军不愁粮饷,但缺乏有威望的领导人。
他们决定推举军政府都督,统一指挥武昌的革命军。
当时无论是队官吴兆麟,还是熊秉坤,官职都太低,不足以出任都督一职。
当时在整个湖北影响最大的人物莫过于谘议局议长汤化龙,革命军希望他能任军政府都督。
其三、武昌起义的实际领导者都是“队长”这个级别的小人物,他们人微言轻,最后决定推举黎元洪我头儿,他们则一举成名天下知,成为铺助黎元洪的开国元勋起义军要找个有名望的人担任头目,可是,声高权重的人一时找不到,只有黎元洪名声大点,他在哪里?
原来,武昌起义枪炮一响,他担心被清算,躲到了幕友刘文吉家中。革命者找着去,他吓得躲到床底下去了。
吴兆麟和熊秉坤告诉他并无加害之意,而是想请他主持大计,他这才钻了出来。
吴兆麟等人将他带到谘议局,要他当军政府都督。
他吓坏了,惊慌地大叫道我不干啊,你们不要害我,千万莫害我。
汤化龙先开口道黎协统,革命军的目标是驱除鞑虏,你是汉人,所以请你出来主持大计,请协统放心好了!
黎元洪推辞道:你们放我一马就感激不尽了,主持大计实在不敢,也无此能力。
后来,面对起义队伍,黎还坚持说:“我平日待你们不薄,今日为什么要和我为难?”
马荣说:“我们是来请统领到楚望台的。”
黎说:“革命党人才济济,要我何用?”
马荣说:“无论如何请统领去一趟。”
黎无奈,穿一件藕色呢长袍,玄色呢马褂,随众到了楚望台,革命军特鸣枪整队致敬。
黎见到吴兆麟时还说:“你们为什么这样胡闹,革命是要诛戮全家的,你学问很好,资格也深,万不该闹革命!”
黎的话使革命志士很生气,原来黎和吴在参谋学校曾同学四年,黎很佩服吴的学问,但黎在清军地位高,故对吴讲话很随便。
后来,起义军讨论军政府组织条例,由汤化龙和居正起草,宣称是孙中山先生亲自拟定的,因此条文还没有念完,大家就一致举手通过。
根据这个条例,都督为一省最高文武长官,下设军政、民政两大部,军政部设总司令由都督兼任,下设参谋部,部长杨开甲、副部长吴兆麟,军令部部长杜锡钧,军务部部长孙武、副部长蒋翊武。
民政长汤化龙下辖政务司司长汤化龙兼、副司长张知本,外交司司长胡瑛、副司长王正廷,财政司司长胡瑞麟。
那个小队长吴兆麟等人,因此成为封疆大吏。
总而言之,历史上有些小人物确实因为勇敢,突然间一举成名天下知,熊秉坤、吴兆麟等人就是袁世凯所说的“小官能兴此大波澜”的小人物,他们确实是翻江倒海的英雄。
我是@龚柳辉 朋友们!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热心评论和分享!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因为勇敢,突然间一举成名天下知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588条回答。
恐怕就是杨三姐了。
杨三姐生于清末的河北滦县甸子村,本来没有名字,小名三娥,人家也叫她三妞,三姐。
杨三姐家里是中农人家,家境一般,共有兄妹4人。
大哥跟随父亲在外打工,其余是3个女儿。
杨家虽不怎么富裕,在当地也是正派人家,祖辈还是乡绅,也多少有点地位。
出事时候的1918年,杨家大姐二姐都已经出家,杨三姐16岁也要嫁人。
然而,此时突然二姐暴毙。
杨二姐嫁在高狗庄高姓地主家,丈夫高占英是地主幼子,从小就很宠爱,养成了好吃懒做、贪淫好色、好赌好嫖的恶劣品质。
高占英虽英俊潇洒,但游手好闲,平时除了赌博就是沾花惹草,从不做正经事。
高占英还曾多次殴打杨二姐,后者曾回家哭诉。
遇害之前,杨二姐曾偷偷告诉妹妹三姐,丈夫高占英竟然和五嫂金玉勾搭成奸,一次被她当场堵在床上。
谁知道两人都是无耻之人,毫无羞愧,金玉甚至嘲笑杨二姐“没本事管住男人”。
因杨二姐是性格懦弱之人,又要面子,不敢大闹,只能偷偷告诉妹妹。
杨三姐性格泼辣,当场就要去高家大闹,后背姐姐劝住。
而杨三姐劝姐姐要小心,因为金玉和高占英都不是好惹的人,自古奸情出人命。
但杨二姐认为自己并没有闹事,奸夫淫妇也不会把她怎么样。
谁知道,杨二姐突然暴毙,杨三姐和母亲痛哭着去吊丧期间,发现了怪事。
杨二姐手上有明显刀伤,深可见骨。
正常做家务,绝对不会有这么重的伤痕。
而且,杨二姐嘴角有明显血迹,杨三姐触摸后发现尸身似乎有异常,腹部好像有伤口。
但高家不顾杨二姐要查看尸体情况,借口时辰已到,草草埋葬。
杨三姐回家以后同亲友商量,都认为姐姐可能死于谋杀。
但高家是当地地主,有钱有势,不好对付。
杨三姐见亲友畏惧高家权势,不敢出头,在哥哥杨国恩(这个男人比较懦弱)的陪同下亲自跑到县衙告状。
县衙负责案件的是副县长牛楚贤,此人一看就知道是谋杀,却私下向高家敲诈了一大笔钱,随后指责杨三姐是胡乱怀疑,试图将案件不了了之。
杨三姐见状,跑到天津高等检察厅下跪。检察厅长杨以德是个清官,军人出身,最终接纳了案件。
高家和牛楚贤都慌了,开始制造舆论,阻止验尸。
杨以德感觉会得罪乡绅,也很难做。
此时,杨三姐在媒体宣布:说如果验尸证明我二姐是被杀死的,绞死高占英;如果不是被杀死的,绞死我!
这样一来,开棺验尸就是必须的。
没想到,此次牛楚贤比高家还着急,因为他的罪行也很重要。
牛楚贤用尽办法,用巨资买通了来验尸的法医。
法医说杨二姐只有手掌有伤,不能证明是死于谋杀。
眼见此案就要不了了之,杨三姐当庭拿出剪刀要自杀。
法医见状,权衡轻重,觉得不能为钱害一条人命,承认自己拿了黑钱,杨二姐身上确实有致命伤。
结果另外法医联合验尸,发现杨二姐尸体上有4处刀伤,其中三刀致命,显然就是谋杀。
1919年直隶高等审判厅,判处主犯高占英死刑。
高夫、牛楚贤另外宣判有期徒刑。
根据高占英交代,当天他和五嫂床上通奸期间,被老婆冲进来捉住。
三人发生激烈争吵,高占英对杨二姐进行殴打。杨二姐被打后,自称要去街上敲锣评理。
高占英虽是下流之人,但和嫂子通奸也是大丑闻,会严重影响高家声誉。
在淫妇五嫂煽风点火下,高占英用匕首对准老婆连刺数刀,将其当场杀死。
双方搏斗期间,杨二姐抢夺匕首,手指被划伤。
杀了人以后,奸夫淫妇也慌得一笔,急忙找到父亲高地主。
高地主发现儿子竟然做出淫乱杀人的仇视,差点被当场气死,
他虽对儿子痛打一顿,但事已至此,考虑家族名声,只能想办法遮掩,帮助儿子脱罪。
高家非常有钱,在当地居住百年,也颇有些势力。
相反,杨家则是中农家庭,正常来说是搞不过高家的,杨二姐就白死了。
谁知道杨三姐泼辣执着的性格,最终为姐姐伸冤。
虽然杀人犯得到应有的惩罚,杨三姐却也有很多麻烦。
其一是她16岁就四处抛头露面,传说她靠出卖色相才得到官员支持。
这种情况下,她未来的丈夫迫于舆论压力,退了婚。
杨家宗族认为杨三姐有辱门风,对她多次训斥,她在村里经常被人鄙视,还曾上吊过,以表示自己清白。
但杨家母亲是个坚强之人,将杨三姐许配给邻村勤劳中农薛庆和为妻。
夫妻感情和睦,生了5个孩子。
薛庆和曾公开去杨家宗族证明,妻子嫁给他时候还是处女,彻底打破了那些流言蜚语。
夫妻两人都是坚强勤劳的人,本来都是中农家庭,靠夫妻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建国时也有几十亩土地。
结果,土改时被定为富农,受到冲击,丈夫因此早早病逝。
杨三姐也曾被批斗,但文革结束以后也就平反。
她在1982年担任唐山市政协委员、滦南县政协委员,于1984年病逝,高龄83岁。
历史上有哪些小人物因为勇敢,突然间一举成名天下知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铁流两万五千里,直向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苦斗十年锻炼成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段艰辛从历程,在这段历程中,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很多原本寂寂无闻的红军战士,在这段艰苦的历程中,英勇的表现,最终流芳百世。
长征被誉为中国近一千年来,最能影响世界的三个事件之一,这次远征充满了艰险,充满了斗争,红军能够走完两万五千里本就是一个奇迹。这段时间红军不仅仅要面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还要与大自然抗争,最为关键的是还有内部的纷争。
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之后,张国焘依仗自己兵强马壮,不断的向中央要权,罔顾中央北上的决定,并且还想挟持中央南下。在此紧要关头,毛主席和党中央决定带领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单独北上。
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此时一共只有不到一万人,北上对他们而言是一个艰难、冒险又不得不进行的方案。因为张国焘坚持南下,若毛主席不带了党中央单独北上,那么张国焘一定会依仗自己兵多将广挟持党中央南下,依照后面红四方面军的遭遇来看,到那时候中国红军的命运就非常危险,所以足见毛主席坚持北上是非常正确的战略。
北上的道路并非畅通无阻,当时国民党在北上必经之地腊子口设下重兵,准备堵住红军去路,然后将红军包围在此地。对于红军而言,北上必须拿下腊子口,这不仅仅关系红军是否能突破包围圈,而且关系到红军北上战略主张的正确性。若是红军攻不下腊子口,那么就说明毛主席和党中央北上战略的错误,在政治上就陷入被动,张国焘则占据主动,那对中国革命都是极其危险的情况。
能否攻下腊子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第1、第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为红军陕甘支队,时任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也深知腊子口的重要性,他派遣红四团为先遣团,企图趁敌人未防备的时候发起突然袭击。然而当红四团赶到之后,国民党新编第14师第6团早已控制腊子口。
腊子口号称“天险”,两边都是几乎九十度的悬崖峭壁,中间只有一条隘口长约30米,宽近8米,前面有水流湍急的腊子河由北向南,隘口处横架一座1米多宽的小木桥,实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门户。
国民党当时在桥头和山崖上筑有碉堡,以1个营扼守隘口,1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红四团到达之后,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立即准备进攻,他们计划第6连从正面强攻,夺取木桥,第1、第2连迂回到隘口守军侧后,两面夹击,夺占隘口。晚上攻击开始,杨成武指挥第6连在密集火力掩护下,向桥头猛冲,然而国民党军居高临下,凭借险要地形和坚固工事,固守桥头堡,第6连几次猛攻均未奏效。
此时在后方的毛主席发来电报,询问在纵队指挥的林帅,“进攻是否顺利”,“是否需要支援”等等,林帅并没有回复,而是到前线团指挥所进行指挥。战争的形势已经非常严峻,红军势必要拿下腊子口,不然后果将难以预料。
林帅将杨成武和黄开湘叫来,让他停止正面强攻,改为巧取,这时有人提出建议:由于国民党的碉堡没有封顶,要是能爬上悬崖,到达山顶,那么就可以绕道敌人的上面和后方,这样就能取胜。这个建议不错,但近乎九十度的悬崖峭壁,谁又能爬上去呢?
杨成武和黄开湘回到前线,希望找人爬上去,正当他们陷入困难的时候,一个十六七岁的小红军站了出来。没人知道这个小红军的名字,但是他有个的外号——”云贵川“,大家都知道,他曾经还是飞夺泸定桥的二十二人之一。
云贵川告诉杨成武,他能爬上去。据杨成武将军后来回忆,他听到这个消息激动的很。然来云贵川小同志小时候在家经常和父亲到山里采药,攀崖爬山那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他只需要一个竹竿,上面绑一个铁钩子,就可以。
杨成武立即让人准备好竹竿和钩子,并用战士们的绑腿做成了一根长绳子。然后带领部队掩护他到一个敌人看不到的悬崖边上,云贵川手拿竹竿,腰背绳子,就开始他的攀爬。只见云贵川用钩子勾住悬崖上的草根或者树根,然后人顺着竹竿向上爬,就这样云贵川渐渐的消失在夜色中。
不一会用绑带做的绳子被扔下来了,云贵川将另外一头绑在树上,悬崖下的士兵则顺着云贵川扔下的绳子一个一个的爬上山来。爬上山顶的是由团长黄开湘率领的第1、第2连,他们迂回到隘口守军侧后,突然发起攻击,守军腹背受击,一部被歼,其余溃逃。
第二天天刚刚亮,红军占据了腊子口,打开了北上的通道,后方一夜没有休息的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高兴的对警卫员说”我们开走“。剧毛主席后来回忆,从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以来,到红军打开北上的通道,是他一生最黑暗的时刻。
红军的胜利是值得喜悦的,但是云贵川却在这场战斗中牺牲,战斗结束后政委杨成武还特意找云贵川,却没有找到,从此云贵川便消失在红军的历史中。而云贵川也并未消失,他的英勇事迹流传千古,他是红军的一份子,‘云贵川’是普通红军战士的代表人物,他也是哪些英勇的红军将士的代名词。
时隔近60年,1992年杨成武将军在出版的个人回忆录中,详细记下了关于“云贵川”的记忆片段:“那个小战士只有十六七岁,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脸带褐黑色,眼大而有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