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穷知识分子也能妻妾成群?谁愿嫁他?如何养活?

这是个有点夸张的问题,古代什么人可称为知识分子呢?一般来讲最低也得有国家承认的学历,如秀才,举人,进士等,这些人是可以入仕为官的。

所谓穷知识分子是他们取得功名,没有被国家任用之前,尽管家境不同,也一律被统称为穷知识分子。

实际上有些知识分子家境富有,是名符其实的富知识分子。他们娶妻纳妾是正常现象,一房二妾,甚至于三房四妾也不算奇怪。要说妻妾成群未免有些夸张了。

古人纳妾虽然合法,但也不会没有止境。妾在古代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富人可随心所欲,去了穿红又来挂绿的,身为妾是没有选择权的,所以不存在愿意与不愿意的问题。

家境贫寒的知识分子,相对比富人而言是货真价实的穷知识分子。古代读书的目地是追求功名,读书是专一的。能读得书的家庭,吃饭肯定不是问题,娶妻纳妾也算正常。穷知识分子妻妾成群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妾的来源也不一定非要花银子买,也有赠送或自愿的。养得起则养,养不起了则休去或转卖,妻妾都是无权干涉的。

为什么古代穷知识分子也能妻妾成群?谁愿嫁他?如何养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575条回答。

这是一种误解。

因为古代家里的妾,基本是不可能出门工作的。

换句话说,妾是主人养的。

那么,你纳妾就得有实力,没实力就不可能纳妾,因为根本养不活,妾也不可能跟着你。

很多人有种误解,认为古代人人可以纳妾。

其实这就像今天中东一样,虽然教法规定男人可以娶4个老婆,但百分之九十几的男人仍然是一夫一妻。

不是说他们不想娶4个妻子,因为没有这种经济实力。

古代也是如此。

能够纳妾的人,都是有一定实力的,至少也是中产。

大家看《儒林外史》,里面那个非常富裕,家里有几十万两白银的严监生,也不过一妻一妾而已。而且还是因为妻子不能生育,他才纳妾。

很多人说什么穷秀才,穷秀才。

这也是一个误解。

确实,古代有一些知识分子出身贫寒,依靠科举考试出头的。

但这些是少数的少数,甚至可以说凤毛麟角。

而科举考试的绝大部分胜利者,都是家境富裕至少是中产阶级、富农家庭的孩子。

为什么?

因为古代教育可不是义务教育,不免费。

在古代,负担一个孩子上私塾到能够参加科举考试,需要好几年的时间,需要家庭承担教育费用。

随后,要让孩子去参加繁杂、漫长的科举考试,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以及大体脱产备考,也需要不少钱。

大家知道洪秀全为什么一度精神失常吗?

就是因为他聪明很聪明,是家里唯一的希望,让他去读书。

结果他第三次在广州落选后已经是25岁了,在古代已经是成家立业多年的年龄了,他还一事无成,弟弟妹妹还因此放弃求学。

由于觉得让家里人失望,洪秀全心理压力太大,由此得病。

所以,古代的读书人家里其实条件大多不错。

如果在乡下,秀才多是地主家的孩子,至少也是富农家,中农孩子一般不识字,贫农就更别说了。

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鲁镇的秀才赵秀才,就是赵地主家的儿子。

如果在城里也是一样,秀才至少也出自小康人家,而更多的是富户。

这样人家,纳妾是有经济实力的,也是顺理成章的。

穷秀才,有老婆就不错了。

为什么古代穷知识分子也能妻妾成群?谁愿嫁他?如何养活?

在古代知识分子,那可是稀缺产品。因为培养一个知识分子出来,需要花费巨额的财富。

首先你要供他吃喝,其次你要让他去读私塾,再者他还什么劳动都不能参加,最后还有落榜的巨大风险。因此古代穷秀才也能三妻四妾,那都是影视剧骗骗人的。

所以说一般穷人家,是绝对不会让儿子去读书的。咬咬牙让孩子去读书的穷家庭,要么是吃了不读书的亏,要么就是发现自己的儿子特别聪明,不培养可惜了。

因此,真正从穷人家走出来的知识分子,少之又少。家里最起码有白白养活这个孩子20年的钱,才能勉强让他去读书考取功名。当然了,这也要看不同朝代的录取率。

一、在唐朝,穷人家的孩子甭想走读书这条路。

唐朝是科举考试兴旺发展的一个时代,但是我们看看唐朝考上进士的人当中,有几个是从穷人家走出来的呢?很可惜,基本没有。

我们非常熟悉的陈子昂,这哥们很有才华,年轻的时候可谓是文武双全。那么他考进士之前做了一件什么荒唐事情呢?他花了一千缗买了一把胡琴,随后当众又给摔了!

那么一千缗到底值多少钱呢?唐朝的时候,1000文钱算一缗。那么一千缗就是100万文钱。兑付白银估摸着有1000两之多(唐朝无银两流通)。

而当时的购买力是5文钱可以买1斗米,差不多12.5斤。你看看陈子昂,手一挥就摔掉了价值250万斤米的胡琴,这是多么豪气?

那么为什么唐朝的知识分子一般都是富贵人家才有的呢?理由很简单,因为唐朝虽然普及了科举,却没有普及教育。

绝大多数地区依旧不重视教育,所以很多地方连个学堂都没有。没有学堂,你让学生们怎么去学习呢?

此外唐朝的科举录取人数,实在是感人。每一届的科举,唐朝一般只录取二十多人而已。全国那么多读书人,就录取二十多个,这不是要这帮读书人的命嘛!

由于录取率太低,而投入的成本又那么高,所以除非这个孩子是个神童,否则家里人是绝对不会花重金培养的。

所以考上科举,成为知识分子的人,在唐朝大多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他们能够三妻四妾,也就很正常了。而且他们没什么考试压力,考不上,大不了回去继承亿万家产罢了。

二、宋朝科举扩招,寒门子弟终于看到了希望。

宋朝是读书人的天堂,这句话一点也不假。除了宋太祖赵匡胤曾经立下规矩:刑不上大夫。此外宋朝的科举录取率还是相当可观的。

宋太祖时期,依旧沿袭了唐朝和五代时期的录取数量,每一届几十个人。可是到了宋太宗赵光义时期,情况就不同了。

因为赵光义存在得国不正的嫌疑,所以他必须要争取到舆论上的优势。而当时读书人才是宣传舆论的重要角色,所以赵光义必须要笼络读书人。

那么笼络读书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考上进士,出来做官。于是赵光义上台以后,开始大规模扩招。

当时每届都能录取四五百名进士,读书人们心里舒坦了。因为读书终于可以得到回报了。所以这期间,不少寒门子弟,也开始致力于读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那还不是因为自己缺少黄金屋嘛!所以穷人家的孩子,在宋朝读书的现象,就比较普遍了。

当然了,在考上进士之前,穷人们依旧没有资格三妻四妾。毕竟古代小妾是不能出来工作的,完全需要丈夫家里养着。如果公婆没什么钱,丈夫再不事生产,那这个家可就麻烦了。

赵光义的这一行为,自然也给后世造成了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冗官的现象。因为官员的数量是有限的,可每次录取那么多进士,时间长了,哪有这么多官职可以给他们做呢?

所以到了北宋后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冗官现象。而且时常是几百号进士,为了争夺一个实缺,各种找关系送礼。否则长期坐冷板凳,压根挣不到什么钱。能活下来就不错了,更别提什么三妻四妾了。

三、自古以来,寒门子弟出贵子的情况都很少见。

寒门子弟出贵子,这是多少家庭的希望。可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寒门子弟很难出贵子。

为什么呢?因为出一个贵子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首先需要大量的财富去培养孩子,其次孩子本人必须要足够聪明,而且孩子一定是那种刻苦学习的类型。此外还要有大方向政策上的支持。

这么多条件累加起来,真正能够同时满足的家庭能有多少呢?第一条大量财富去培养孩子,这本身就拦住了不少家庭。

现在内卷现象十分严重,我们可以看看如今的教育就能知道了。城里的孩子,有多少是没有参加补习班的呢?基本都参加了吧?这就把很多农村的孩子给比下去了。

此外教育资源上,城里孩子的教育资源,要远远超过农村孩子。为啥?因为师范学校毕业的高材生,人家苦读了很多年,都是想着能留在城里教学,基本都不愿意回农村教学。所以使得农村老师严重短缺。

所以说,这么搞下去,除了继续扩招,否则寒门子弟压根就没有成为贵子的可能。然而扩招的严重后果,我们目前已经初见端倪了。

大肆扩建各种高校,看似是教育的一种发展,实际上真的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吗?精英教育逐渐消失,高不成低不就的人,在市场上越来越多,早晚要自食其果。

总结:寒门秀才能娶一个媳妇儿,就谢天谢地了。

秀才是读书人的门槛,考上秀才,证明你是有科考潜力的。当然了这距离做官还有很遥远的路要走。

在考中举人或者进士之前,对穷秀才来说,这段路是相当难熬的。为啥?因为日常生活无法得到解决。这就是古代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

年纪大了的秀才大有人在,他们到了适婚年龄,自然想要娶老婆。可是老婆娶回来,生活负担就更加重了。

当然了,这里需要区分一下,老婆是家里的主人之一,也是有保障生活的责任的。小妾则没有保障生活的责任,养得起就养,养不起人家就跟别人走了。所以一般穷秀才顶多娶个老婆,小妾想都不要想。

为什么古代穷知识分子也能妻妾成群?谁愿嫁他?如何养活?

……那时候的普通女性,差不多是半个奴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玉在椟中求善价)——不像当代女的值钱、金贵!穷知识分子,不是相公,也是秀才,不定哪天中举或发了混财了,不就够成群妻妾吃香喝辣穿金戴银了吗?于是,等啊等,盼啊盼,——大多数美人眼睛盼起来“萝卜花”,到头来,总是一场空;已是人老珠黄时,乃知投错了胎~上错轿子嫁错了郎!

为什么古代穷知识分子也能妻妾成群?谁愿嫁他?如何养活?

大家有个误解,那就是穷酸秀才就是又穷又酸。

其实,所谓的穷酸秀才一般都是出现在话本里面,穷酸秀才是相对于大家闺秀的,对于那些父亲或祖父都是达官贵人的大家闺秀,秀才的确是又穷又酸。

实际上,只要得到秀才这个古代功名,就算半个知识分子了,也就已经是统治阶级的一员,可以见官不跪,可以不纳税收,可以不服徭役,在农村已经属于真正的人上人,大老爷。

咱们来看一组数据,这组数据是20世纪40年代西方学者对民国教育水平进行的一次统计。

图中的表2就是统计学概念表示1949年民国政府的教育系统,表3则是对同一年全体人口的教育水平作出估计。

这些全国性的大概统计可以大略知道古代教育的艰难,也显现了古代教育方面的差别。最明显的差别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是以下这些差别:城乡之间、贫富之间、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最闭塞的内陆之间以及男女之间的差别。

从基本的识字率看,男女之间的比率虽然模糊,但是公认的是之间的差距很是巨大。

20世纪最初几十年妇女占总人口的比率大概占到全国人口统计中的48.5%,全国范围内的妇女识字率估计为2%~10%。男性的识字率估计为占男性总数的30%~45%。

这些识字率里面还包括那些只认识几百个中国汉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

单就农村地区而论,当时对识字状况的估计大不一样。

最低数字是1939年对根据地陕甘宁边区闭塞地带所统计的比率,即1%。经常被引用的卜凯(《中国的土地利用》)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对中国农村的调查,很可能提供更可靠的估计,但他的调查不是专门集中研究贫穷和落后的边区。他的数据来自对中国22个省中308个县进行的抽样调查,说明在7岁以上的人口中,只有30%的男性和1%的女性具有能够读懂一封简单信件的文化水平。

被调查的8.7万人中,据称45.2%的男性和2.2%的女性曾上过几年学。

这批人当中,男人平均上过4年学,女人平均上过3年,这点时间足够达到基本识字的水平,但时间一长就不一定能够巩固。(伊夫林·罗斯基的《中国清代的教育和民间识字状况》)

另外在已经入学的男性中,66%受到的依然是传统方式的教育,这个数据可以再次验证民国与明清时期有变化,但是变化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那么这数据可以直接推测古代知识分子的数量。

还有一个数据统计

在民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时间内,中国的教育规模依然没比封建时期的明清相差甚小。

1932~1933年全国大专院校学生注册人数是42710名,1933~1934年增加到46785名。1933年大学毕业生总数是7311名,1934年为7552名。

在教育部1935年编制的26个国家高等教育对比一览表里,民国排在最后,1934年每万人中只有0.88名大学程度的学生。

从民国学生的老照片,就可以知道在民国,知识分子的地位有多高,怎么也是一个上流社会的人。

正在民国前面排在第25位的土耳其,1928年(凯末尔政权的第5年)每一万人中有3名大学生。总之,居于民国之巅的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依然构成顶上的薄薄一层现代精英,其人数几乎不超过往昔士绅阶级中的高功名获得者。

同时,现代高等教育的详细资料、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质量迄今知之甚少。

学校的记录几乎全部来自教授和行政人员,而不是来自学生。

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古代读书的艰难性,和知识分子的稀少。

这还只是普普通通的读书人,要知道在古代获取功名的读书人也只占识字人口很小的一部分,就像民国获得大学文凭一样稀少。

在晚清时期,全国有功名的人数还不到150万,而当时全国人口已经突破4亿,也就是说,就算到了封建社会的末期,全国每300人当中才勉勉强强有个有功名的读书人。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穷知识分子也能妻妾成群。

不是谁不愿意嫁他,而是大家挤破脑袋想嫁他,就算是官宦家族的女子也可以娶回家。

不是读书人无法养活自己,而是当他能被称之为知识分子的时候,他就已经是这个国家的统治阶层,虽然只是基层统治阶层。

为什么古代穷知识分子也能妻妾成群?谁愿嫁他?如何养活?

提问者有点夸大其词了,在古代穷秀才在没有取得功名之前大部分都是有妻无妾!妻妾成群只有巨商和大官才有资格拥有,穷书生妻妾成群闻所未闻,与当今社会一样靠实力说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