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多炮塔坦克没有广泛运用到现实中?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473条回答。
多炮塔坦克是在坦克技术不成熟的时代,应急搞出来的产物。
之所以被淘汰,只有一个原因,不实用。
我们以已经算很先进的多炮塔坦克,美国M3格兰特李坦克为例。
严格来说,M3不算是多炮塔坦克,它只有一个炮塔和一个副炮塔。
它将1门37毫米M3反坦克炮,装在顶部的旋转炮塔中,同普通坦克没什么区别。
然而,在坦克诞生的40年代初期,37毫米反坦克炮似乎不行了。
然而,由于坦克车体设计原因,无法容纳更大口径的火炮了。
于是,设计师只能将一门75毫米M2坦克炮安装在宽大车身的右方,成为副炮塔。
这门活泼的威力很强,本来是法国M1897式75毫米野战炮,可以击穿当时所有坦克的正面装甲。
这个设计表面上还不错,然而实战中很要命。
首先是37毫米顶部炮塔火炮,需要双人操纵,炮手和弹药手,这就是2个人。
而75毫米火炮也需要炮手和弹药手操纵,还是需要2个人。
这样一来,20多吨的坦克成员高达7人之多。后一代的M4谢尔曼坦克重30多吨,坦克成员不过5人。
大家要知道,坦克外表看起来很大,内部空间其实非常狭小,多2个人是什么概念?
另外,火力强大的75毫米火炮,很快成为鸡肋。
因为它不是装在顶部,而是装在坦克正面车体内,因此只能小幅度转动。
只有坦克正对着敌人时,这门火炮才能够锁定敌人。
由于转动角度有限,坦克一旦突然遭遇敌人,又不是正对着敌人坦克。如果想要使用75毫米火炮,就必须转动车体。美军坦克转动炮塔速度极快,但转动高达20多吨的车体速度就奇慢,而且导致坦克移动、晃动,对于瞄准非常不利。
这种情况下,如果遭遇敌人单炮塔坦克,M3坦克几乎必死无疑。
所以,到了M4谢尔曼时代,直接就废除了这个副炮塔,将75毫米火炮装入顶部炮塔,取代了37毫米火炮。事实证明,这才是实用的。
时至今日,多炮塔坦克早已消失,而坦克的主要结构设计同M4谢尔曼其实也没有什么区别。
事实胜于雄辩,实战才是唯一真理。
为什么多炮塔坦克没有广泛运用到现实中?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多炮塔神教永存!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坦克装甲飞速发展,多炮塔坦克确实红火了那么一段时间。
但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开打,人们就马上把这些多炮塔坦克扔垃圾堆去了。
所以,说多炮塔坦克没有广泛运用到现实中肯定是不对的。
它们是纯粹不堪大用,被严酷的战争淘汰了。
比如苏联T-28坦克,这是一型典型的多炮塔坦克。
T-28前面是T-26轻坦,后面是大名鼎鼎的T-34中坦。
无论T-26还是T-34,都在二战的战场上表现的很不错,生产数量极多。
唯独T-28给苏联抛弃了,从1933年上马,到1941年停产,一共只生产了500多辆。
曾经苏联是真的很看好这型坦克,它是苏联红军的象征。
但1939年苏芬冬季战争一开打,T-28们傻眼了。
尽管重达27.8吨,但T-28的前装甲只有20-30mm。
最厚的是炮塔正面,有50mm,其它部位全是20mm。
芬兰人当时生产了1900具L39反坦克枪,这些枪配用穿甲弹头,能在300米打穿30mm的装甲。
他们还得到了德军PaK36 37mm战防炮,以及更厉害的瑞典博福斯37mm反坦克炮。
这些武器被广泛运用到苏芬战争中,给苏联坦克部队造成了沉痛的打击。
苏联的T-28坦克被芬兰人嘲笑为“邮政列车”(post train),还因为其又傻又长,称其为“Kivitalo”,这是当地一种石头建筑。
T-28这种多炮塔坦克的设计思维源于英式坦克战思想,它们负责伴随步兵冲锋,对步兵阵线提供火力支援。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不少T-28还比较惯用,它们一路都在清除芬兰的碉堡。
但芬军的反坦克火力上来后,多炮塔们便不管用了,它们的装甲屡屡被击穿。
苏军的解决方法是临时加挂装甲板,将T-28的前装甲提升到了80mm,这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但全重也增加到32-35吨,这让它的500马力汽油引擎不堪重负。
依靠这些增加了装甲的改型T-28坦克帮忙,苏军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
但笨重的T-28依然是芬军最喜欢打的目标,整个战争中有200多辆T-28被毁,还被芬军靠莫洛托夫鸡尾酒瓶俘虏了2辆,后来一共俘虏了7辆。
所幸苏军人多,这200多辆坦克中只有20辆被完全损毁,能拖回去的都得到了维修。
最倒霉的一辆T-28前前后后被后送修了5次,可见它们的脆弱。
28吨的重量,大部分都让给炮塔系统拿走,留给装甲的很少,这些多出来的炮塔还发挥不了威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武器、战术也不是一战时可比,如“风暴突击队”那样精锐小股突击队的渗透作战已经很普遍;自动化武器的普及,也让士兵的作战间隙大大拉开。
所以多炮塔坦克很难发挥自己的火力,它们被炮塔分薄的装甲没法挡住战防炮,又找不到可供堑壕平推的阵地,不断运动的敌人还很容易出现在侧后方。
除了T-28坦克,苏联还在冬季战争的战场上实验了T-100坦克和SMK坦克,这两款坦克都算是当年刚刚研制出来的新型装备。
T-100坦克重达58吨,属于重型坦克,然而这个比后世T-72主战坦克还重(41吨)的玩意儿,装甲厚度只有45-75mm,T-72猴版都有240-300mm。
俩坦克性能半斤八两,人员要求也差不多,一个要8个人,一个要7个人操作,挤在狭长的车体内简直乱七八糟。
这不叫坦克,这叫移动火力碉堡,真打起仗来,车长光指令就得发一堆,要不就只能靠各个炮位自由发挥,实战性能很低。况且它们还很贵。
苏军后来再也不提T-100坦克了,而那个SMK坦克则压上一颗地雷,苏军直接将其扔了。
多炮塔坦克一经检验,就被人们果断放弃,如同期发展的T-35多炮塔坦克,仅生产61辆就下马了。就连最初捣鼓这玩意儿的英国,也早就放弃了自己的A1E1“独立号”和A6E2多炮塔坦克。
德国也停止了这方面不靠谱的研发,尽管他们曾与苏联一起研发多炮塔坦克。在先进军事理论的指导下,他们更需要那些能迅速组织成集群的坦克,组成钢铁的机械化洪流。
“巴巴罗萨”行动展开后,苏联的441辆T-28坦克被德军集中使用的坦克群打得极为凄惨,2个月就已经损失殆尽。
残余的T-28要么被留在列宁格勒的孤城里,要么被拉到莫斯科郊外凑数,就如前面所说,它们在战争中的表现甚至远比不过T-26轻坦,这型坦克生产了5500多辆,一直活跃在前沿。
就连对付步兵都够呛的多炮塔坦克,如果遇上虎式、豹式呢?绝对是一炮一个千层酥。
也就美国傻乎乎的将自己的M3格兰特将军坦克开上了非洲战场,不过这辆坦克多出来的那门大炮其实是临时补救措施。美国人不得不给它增加一门大炮,否则原车的37炮根本别指望能打仗。
实际上,也有些玩意儿藏的挺好的,比如英国的十字军轻坦,这么小的东西居然也是信奉多炮塔神教的。
其实细究起来的话,现代坦克、步兵战车的遥控武器站其实也可算作炮塔,合着就连VT-4这浓眉大眼的都入教了。
为什么多炮塔坦克没有广泛运用到现实中?
多炮塔坦克过于复杂了。这或许不仅是苏联,也是世界坦克制造史上的一个独特案例——T-28坦克。上世纪30年代,苏联和很多国家都热衷于制造笨重的多炮塔坦克,以增加火力,坦克像是一艘陆地巡洋舰,由几门火炮组成。
T-28坦克是一个10米长的庞然大物,有五座炮塔,外观十分威猛,看起来非常厉害。然而,在战场上T-28的作战效果模棱两可。其他多炮塔坦克也是如此,如苏联的T-100,法国的Char 2C、英国的A1E1“独立”号坦克,以及日本95式Ro-Go等等。
同样是多塔布局(3个炮塔),T-28坦克能够出人意料地脱颖而出,其实是英国维克斯A6型三炮塔坦克的翻版。但也不是完全照搬,1930年前苏联想购买维克斯A6进一步生产(同时也买了维克斯6吨坦克,后来成为T-26坦克),但结果苏联没有买坦克,决定自己努力开发类似的坦克。新的设计吸收了维克斯A6型三炮塔坦克的一部分经验。
1932年,开始生产新T-28坦克,研制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困难和坎坷,到1933年4月第一批坦克生产就绪。1933年5月1日劳动节阅兵,10辆T-28坦克通过了红场。苏联在1933年至1940年间共生产了524辆T-28坦克。
T-28是一种三炮塔坦克,武器采用两层布局,中央炮塔安装一门76毫米主炮和机枪,下层的侧炮塔各装备一挺机枪。坦克车体长7.36米,车宽2.78米,车高2.62米。乘员由6人组成:包括驾驶员、机械师、指挥员,主炮塔炮手和装填手、无线电报务员(兼任第二装塔炮手)。与当时许多其他前苏联坦克不同的是,所有T-28都破天荒地配备了无线电台。
虽然T-28被认为是中型坦克,但却配备给重型坦克旅。T-28坦克的首次作战是在1939年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的解放战役期间。T-28能够轻而易举地在80-90厘米深的积雪中行动,很容易跨越战壕、悬崖和其他反坦克障碍。76毫米火炮的火力也相当充足,可以有效地打击碉堡。
T-28的机枪火力凶猛,最多能搭载5挺7.62毫米机枪,想接近它的步兵绝对会吃尽苦头,大量的机枪可以对敌人制造真正的“枪林弹雨”。当然,T-28的缺点很非常明显,主要部位的装甲厚度仅为15~30毫米,这种装甲对于中型坦克坦来说是很弱的,因为它不能有效地抵御反坦克炮,特别是西欧和北欧国家装备的37毫米“博福斯”反坦克炮的火力。但不管怎么说,与T-26等更弱的坦克相比,T-28坦克的战场表现出乎意料地好。
到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初期,T-28坦克已经过时了。不过,就其性能而言,T-28还是优于1941年德国国防军的所有坦克,只有Pz IV坦克除外。但问题是,苏军这些T-28坦克大多已经很破旧,备件非常短缺。严重的磨损是导致苏联红军T-28坦克在战争最初几个月几乎全部损失的主要原因。
后来,少量T-28坦克参加了莫斯科战役,还有几辆坦克在列宁格勒附近与纳粹对峙。T-28的最后一次作战是在1944年,解除列宁格勒的围困战役。此后苏联生产的T-34坦克在火力、机动、防护力、尤其是可靠性上全面超过了T-28。于是这种陆地巡洋舰就彻底地退出历史舞台。
为什么多炮塔坦克没有广泛运用到现实中?
增加防护能力,例如“阿奇扎里特”是以色列根据从实战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再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以生存能力为最首要条件而研制出的一种重型防护突击运兵车,其战术应用的灵活性远远超出现役的其他步兵战车。
“阿奇扎里特”是以色列根据从实战中获得的经验教训,再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以生存能力为最首要条件而研制出的一种重型防护突击运兵车,其战术应用的灵活性远远超出现役的其他步兵战车。
为什么多炮塔坦克没有广泛运用到现实中?
历史上第一辆投入实战的坦克是英国人发明的MK1,它有“雌性”和“雄性”两种型号,主要区别在“雄性”坦克多了两门57㎜火炮(不是很懂英国人),左右两个炮塔一边一门。但是现在的坦克都没有使用多炮塔设计的了,现代坦克的始祖是同样出自一战的雷诺ft17,她第一个拥有了中置独立的可360度旋转的炮塔,还有经典的动力舱后置,车体前设驾驶席等,这些东西都成了现代坦克的标配(梅卡瓦步兵战车除外)。多炮塔坦克看起来很强,但是它徒有虚表,实战里速度火力和装甲都不行,还死贵,所以被迅速淘汰了。
最开始,大家都不知道什么坦克管用,缺乏指导理论,都在闭门造车,特别是一战结束后,坦克这种需要大规模战争进行检验的武器失去了实验平台,大家就都开始瞎搞了,半履带的,多炮塔的,甚至是炮塔上还不止一门炮的,还有的在车体上安装主炮,炮塔上的反而是小口径副炮,各种妖魔鬼怪都出来了。
但是多炮塔绝对是里面最蠢的设计,没有之一,就拿多炮塔邪教的巅峰之作t35为例,其有一门76毫米坦克炮和两门45毫米火炮,另配5挺7.62毫米机枪,拥有了整整五个炮塔!是当时世界上最复杂的坦克,秒了虎式,交替负重轮都实在是太简单了。
结果呢?这东西和其他多炮塔一样都是个废物,火力弱(50吨级才短身管75炮),机动性差(19km/h越野),装甲薄(最厚30mm,炮塔20mm,德国2号的水平),后勤噩梦(多种弹药,及其复杂的机械,恐怖的油耗),造价恐怖(甚至是kv1的好几倍),富集了轻型坦克和重型坦克以及瑞士钟表的所有缺点,除了意大利人和日本人的坦克,实在是找不到更完美的垃圾了,因为内部结构与人员配置问题,连放学校训练人员都不行,哇,语言难以形容这坨屎。
后来经过短暂的实战送了几波人头后,多炮塔自然就放弃了,而且你要第二个炮塔干啥?多塞一倍的炮塔成员?除非你找到霍比特人加入你的军队,并且研发出重量很轻的大口径炮弹。
为什么多炮塔坦克没有广泛运用到现实中?
多炮塔坦克属于坦克进化中的产物,不过这种看上去高大威猛的东西,很快就是暴露了原形,最终很快被战场淘汰。
英国的“独立”是多炮塔坦克在三十年代的标志,其实,一开始坦克象英国的马克1到4都是多炮塔的,不过到了独立是把多炮塔进化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境地。
坦克是海军的人搞的,自然一开始就是把各种军舰的思路往坦克上搬。一艘军舰上边就是有一大堆炮塔,可以说是自身能够在周边形成了环形的火力圈,也就是四周没有火力死角。而对于坦克来说,由于它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引导步兵冲锋,但是由于步兵毕竟是两条腿,坦克一脚油就超过去,坦克非常容易脱离步兵的掩护,既然这样坦克自身拥有一个环形的火力圈就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方案。
不过,看上去很美的是通常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坦克自身形成环形火力圈这个想法,很快在现实面前碰了壁。坦克不是军舰,首先坦克上边没有军舰上那么大的空间,按照军舰那种布置炮塔的方式,坦克里边就太拥挤了,里边的人操作武器非常困难;第二坦克行驶的环境可要比军舰复杂太多了,地面的起伏、弹坑、沟坎都是要坦克去克服,这样坦克经常是要上下起伏,这样的话,在使用武器的时候都需要坦克停车,而每个炮塔要射击的时候,坦克都需要停车,这样坦克就是一个固定不动的死靶,很容易被对方的反坦克火力毁伤;第三就是太贵、太重了。坦克是一个用钢板把人包起来的机器,里边的人越多外边的钢板需要的越多,但是钢板和重量是成正比的,而坦克的重量又是受到发动机的限制,不能太重,这样又只能削薄装甲,防护能力又差了。
苏联人的T28/35系列都是多炮塔的,而且这两者造的还不少,不过到了苏芬战争,就已经暴露出多炮塔坦克的缺陷,苏联人也放弃了多炮塔的布局,开始专心的去搞T34/KV这种单炮塔,剩下的多炮塔坦克在1941年中苏军的大溃败中基本上被消耗掉了,这些坦克给了德军士兵很多拍照的机会。剩下的就是在后方用训练坦克手,完了事就是博物馆了。
这种高大威猛的家伙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曾经出现过不少,以英国的独立为首,不过造的最多的是苏联人,但是到了二战前多炮塔坦克的缺点就已经暴露无遗,各国就已经停止研制新的多炮塔坦克,已经造出来的就继续发挥余热吧,随着机械寿命的消耗再加上战损,多炮塔坦克就只能在各种博物馆中露面了。
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