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改变了历史的小人物?

这里就要提到为救毛泽东而牺牲的警卫员胡昌保了。

毛泽东红军时期高清修复图

他就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为掩护毛泽东主席而壮烈牺牲的警卫战士——胡昌保。

01默默无闻的警卫员

提起胡昌保这个名字,相信很多朋友都不清楚,是一个非常陌生、根本不引人注目的的名字。

确实,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胡昌保只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凡的名字。

不光如此,其实我们现在对胡昌保的人生履历也非常陌生,完全不清楚他短暂的一生经历了。

我们甚至不清楚他确切的姓名,他叫胡昌保,又叫胡长保,昌和长基本同音,具体哪个才是真名,现在已经无法考证;

他的家庭,我们也不清楚,只是知道出身普通,具体有什么亲人,已经无法查证。

我们只知道,胡昌保是在1912年出生于一个江西吉安一个贫寒家庭。

1930年,当红军解放他的家乡,这支为中国穷苦百姓而奋战的人民子弟兵给他的家乡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18岁的胡昌保在父母的鼓励下参加了红军。

当时红军有30余万将士,他就是其中最普通的一个。

我们已经无法知道他参加过哪些战斗,又有着怎样英勇的表现。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勇敢的战士,这是一个决心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中国革命的英雄。

胡昌保入伍参军后,表现很出色,很快就担任了警卫员。

警卫员其实要求特别高, 如果不是战场表现英勇,战斗素质优越,对革命无比忠诚,为人机智,体贴入微,反应及时,谨小慎微,是很难担任警卫员的。

谁也不知道胡昌保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才获得上级的认可,才能担任警卫员。

从这一刻开始,胡昌保开启了自己最伟大的警卫之路,他成为了一个改变中国历史的警卫员。

他只是一个小人物,却用自己的一切拯救中国革命,改变历史进程。

02艰难的1934年

1934年初,胡昌保奉命担任毛泽东的警卫班长,他开始和毛泽东有了最亲密的接触。

1934年是毛泽东最为艰苦的时期,是他人生的最低谷。

1932年10月,红军举行了宁都会议,会议以所谓“批准毛同志暂时请病假,必要时到前方”为由,排挤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撤销了他的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由周恩来兼任)。

毛泽东被安排到后方做一个没有实权的政府主席,而后又剥夺了他的工作权利,他平时只能做做调研。

1934年7月,毛泽东曾通过电话,指导红22师政委方强,伏击歼灭了粤军的一个营,取得大胜。

结果王明、博古马上追究红22师的责任,代师长魏协安、政委方强、红22师65团政委商辑伍全部被撤职。

因此,毛泽东后来回忆道:

“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浸到粪缸里,再拿出来,搞得臭的很。

那时候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

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

工作上不顺心也就算了,毛泽东生活也很不如意。

这一年他患了严重的恶性疟疾,连续高烧40°,一直在养病。

而且贺子珍生下的第二个儿子毛岸军(乳名豆豆)由于体质太弱,不幸夭折了。

当时贺子珍为孩子找来了几块木板,请人帮忙制作了一个小棺木,把孩子安放在了里面。

即将入土时,毛泽东止不住地落泪说:“伢子,爸爸对不住你啊!”

这就是毛泽东当时的现状,因此当王震拎着鸡和酒来看望他,他记了一辈子。

毛泽东个人不顺心也就算了,他从来就不是一个计较个人得失的人。

重要的是,红军此时也遭遇严重挫折。

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重兵,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红军进行大规模“围剿”。

红一方面军被迫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战役。

第五次“反围剿”形势图

这时,王明、李德、博古的“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

1934年4月中旬,蒋介石调集11个师的兵力向广昌城发动了猛攻,广昌保卫战失利,

得知消息后,毛泽东一连几天说不出一句话,只是一个人走到一棵百年老樟树下,有时一坐就是半天,一支接一支地吸烟。

有时他也会走去埋葬着幼子毛岸军的坟地上看一眼,站在荒草丛中发呆。

每当这时候,跟在他身后的贺子珍和警卫员们便会停住自己的脚步,站在远处看着他的身影,偷偷地掉眼泪。

到了1934年8月,蒋介石的100万军队和200架飞机一齐出动,四面八方向中央苏区进逼。

在这万分危机的紧要关头,毛泽东再次向博古、李德等人建议:

“敌人从一路来,我们应避开他的先头部队,也不打他的后续部队,而只需打他最后的接应部队,敌人从几路来,我们同样不打他的先头部队,只要集中兵力打他侧面的一路,敌人必败!”

可是博古、李德依然我行我素,竟然命令红军“分兵把口”,形成“六路分兵”、“全线防御”。

结果,红军进一步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到9月初,中央苏区已濒临绝境!

毛泽东不禁咬牙垂泪道:

“天亡我也!”

而胡昌保就是在毛泽东这个最困难的时期,来到毛泽东身边,和贺子珍等人一起,陪伴毛泽东度过这一段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光。

毛泽东和胡昌保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战友情!

03携手长征路

1934年10月,在李德、王明、博古等人错误指挥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胡昌保和毛泽东跟随中央红军踏上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湘江战役结束后,8.6万中央红军锐减至3万余人,中央红军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1934年12月15日,毛泽东在黎平会议建议红军,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

这次他的主张得到了认可, 就是这次黎平会议,为毛泽东复出奠定了基础。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逐渐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指挥地位,这成为扭转中央红军的命运转折点。

长征地图

此时的胡昌保也承担更重要的使命,他守卫的不仅仅是毛泽东一个人,而是整个中央红军。

因为毛泽东就是中央红军的魂,中央红军的安危系于他一身。

遵义会议结束后,中央红军撤出遵义城,逐次向北转移,在川黔交界的赤水、土城地区集中。

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分3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向土城方向开进。

土城战役失利后,红军在1月29日分三路从猿猴场、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四川省古蔺、叙永地区前进。

就此拉开四渡赤水的序幕。

“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

毛泽东终于率领中央红军化被动为主动,争得先手,最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25日,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后,面临一个困境,红军要用仅有的几只小船将几万红军渡过河去,最快也要一个月的时间。

然而国民党的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竣。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

承担此重任的就是红四团!

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当即率领全团将士,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

这就是著名的飞夺泸定桥!

红军创造了一次世界军事奇迹!

飞夺泸定桥后,红军终于巧妙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将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甩在身后

04壮烈牺牲

飞夺泸定桥后,蒋介石的部队围追堵截已然失败,只能被红军牵着鼻子走,步步失了先机,步步都是后手。 为了消灭红军,蒋介石开始更加充分利用空军优势,派遣飞机对红军的狂轰滥炸。

不知道有多少红军将士牺牲于罪恶的炮弹下。

当时毛泽东继续率领中央红军向四川天全、芦山前进,准备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中央红军分兵两路,陆续经过四川荥经县境。 1935年6月2日至8日,毛泽东亲率军委纵队翻越二郎山附近的甘竹山。

行军过程中,毛泽东和警卫员一起艰难地往山上爬。

乐观向上、幽默风趣的毛泽东不时地讲笑话,逗得大家直笑。

走到半山腰的开阔平坦地带时,他叫众人先歇歇,说着,就在一块光溜溜的石头上坐了下来。

正当众人说笑之际,忽然,胡昌保摆手示意大家停下。

这时,大家才听清天上响起了嗡嗡的马达声,抬头一看,从东南方的水子方向飞来了几架敌机。

很快,敌人的飞机敌机在警卫营队伍上空盘旋扫射、狂轰烂炸。

毛泽东急忙让大家隐蔽。

可来不及了,这个地方太开阔了,没有掩体,完全暴露在敌人的视线内。

只见大家还没来得及跑开,敌机便俯冲下来,呼啸的炸弹成群落地开花,爆炸声震耳欲聋。 其中一颗炸弹落在离毛泽东很近的地方。

众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就在这时,机警的胡昌保看眼疾手快,大喊一声:主席……。

随即猛地向毛泽东扑去,趁势将他推向一边。

影视剧胡昌保扑救毛泽东

毛泽东刚一被推,敌人飞机扔下的炸弹,就落地了。

落地的不是哑弹,是一颗能夺取英雄性命的罪恶炮弹。 炮弹刚一落地就爆炸了。

瞬间,毛泽东刚刚休息的地方腾起了烟柱。

所幸,毛泽东没有受伤。

但是这惊魂一刻,非常耸人,如果不是胡昌保反应快,第一时间推开了毛泽东,后果不堪设想。

等爆炸的气浪烟尘,消散以后,大家不顾一切地围了过来。

只见胡昌保双眼紧闭,浑身是血,倒在地上。 毛泽东冲了上来,一把抱住了胡昌保,用手抚摸着他的头,轻轻地呼唤着:“小胡,昌保同志……”

在毛泽东和陈昌奉等一众警卫员声嘶力竭的呼唤下,胡昌保缓缓地苏醒过来。

他微微睁开双眼,看到毛泽东就在身边,他忘了自己的伤势,焦急万分地问道:“主席,您受伤没有?”

“没有,小胡,我很好!”

当胡昌保听到毛泽东熟悉的声音后,脸上露出放心的笑容。

但是,毛泽东看见这个看了无数次的笑容,他更急了。

他连忙严厉地大声喝道:“胡昌保你要坚持住!”

因为,毛泽东知道,这个时候,胡昌保全凭一口气在支撑着,一旦松了这口气,他可能就要牺牲了。

毛泽东怎么舍得让这个优秀的战士就此牺牲。 他刚说完,赶紧喊卫生员过来就为胡昌保进行了包扎。

但是可惜,胡昌保受了太重的伤,已经回天乏术。 他有气无力地说:“主席,不要管我,把药省下来,你们继续前进吧。 ”

毛泽东心痛不已,板着脸喝道:

“不行!咱们再坚持一下,前面再有医生,叫医生再给你治疗一下。 ”

胡昌保这个时候由于重伤,说话越来越困难,他说:

“主席,我不能保护你了,我不能跟着您到新的根据地去了。”

毛泽东只能抽噎着安慰道:

“没问题,你一定能治好的。”

这时,胡昌保断断续续地说:

“我是江西吉安人,你们将来告诉我的父母,我是在长征中为革命牺牲的,我没有辜负他们的希望。”

然后他又对其他的警卫人员说:

“你们的任务很重,你们要保护好主席和党中央。 ”

说完以后,他就闭上眼睛,头一歪,倒在了毛泽东的怀中。

年仅23岁的胡昌保就这样壮烈牺牲!

他太年轻了,年轻得令人心疼,他还没有成家立业,没有娶妻生子,就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所有人都哭了,警卫班的战士们哭得泣不成声,就连一向很少落泪的毛泽东再也抑制不住悲痛,泪水从宽阔的脸颊上不停地流了下来…

在漫长的长征路上,毛泽东在公开场合总共哭了四次,这是其中一次。

毛泽东在坟前为胡昌保默哀

过了很久,毛泽东轻轻地把胡昌保放下,叫人取来一条毛毯,盖在胡昌保的遗体上。

他脱下了自己的帽子,带领警卫班的战士向胡昌保同志致哀,而后开始就地掩埋胡昌保。

简单掩埋后,毛泽东心中充满了不舍,久久不愿离开。

哪怕离开了之后,他又回来,亲手拿过一把锹,把胡昌保的坟墓土拍得结结实实的,最后才不舍地离开。

结语

其实事后来看,胡昌保哪怕犹豫一分,晚了一秒,他都极有可能无法救下毛泽东。

没有了毛泽东,中国革命的前景还用多想吗?

胡昌保只是一个小人物,可用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勇敢改变了中国历史!

很多人看到了毛泽东以及开国元勋们建立的伟大功勋,认识到了他们卓越的才能,突出的道德品质。

却总是轻易地忽视了毛泽东以及开国元勋们革命过程中经历的艰辛,付出的心血,和那些默默无闻的胡昌保们。

中国革命之所以能成功,正是有这些胡昌保们的牺牲和付出。

他们不仅改变了中国历史,更创造了中国历史!

胡昌保烈士墓

毛泽东曾沉痛地说过: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了他们的生命,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

胡昌保就是这无数让人心疼的革命先烈中的一个。

是的,胡昌保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可是,历史不会遗忘他们,他们必将永垂不朽。

食堂谨以此文,向胡昌保致敬,向革命先烈致敬。

此致,敬礼!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改变了历史的小人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的第8435条回答。

说一个很搞笑的小人物。

1937年,在原中央苏区坚持游击战的政委陈毅,已经多次遭遇生命危险。

在4月,陈毅遇到人生最大一次危险。

当时大余县城的地下党负责人陈宏,在一次搜捕中被俘。

国军让陈宏选择是叛变还是枪毙,陈宏怕死,选择叛变。

他不但交代了所有的秘密,还表示可以诱捕游击队的最高干部陈毅。

当时大余县城广启安糖铺是红军游击队开设的地下交通站,陈宏就通过糖铺负责人黄亚光(也叛变了),写了一封信给陈毅。

信中说国共合作了,中共中央要陈毅去大余县城的面见陈宏,传递重要的命令。

当时陈毅和项英,已经和中央失去联络长达2年多,非常希望恢复联系。

项英认为有危险,但陈毅还是坚持冒险去接触一下。

他不知道的是,国军已经在大余县城部署了重兵,等待陈毅上钩。

陈毅带着中共梅山区委书记黄占龙,两人化妆为小商人,冒险进入大余县城。

虽然陈宏约他们在城南某茶馆见面(这里已经部署了大量特务),但陈毅认为还是慎重一些为好,就直接去了陈宏的家。

两人到了家门口,陈宏去国民党团部(驻扎县城内)开会,他老婆是个乡下妇女,正在埋头洗衣服。

陈毅询问陈宏在不在家,这个妇女忙于家务,头也没抬的随口回答“他去团部了”!

陈毅是四川人,不太听得懂赣南方言,误以为是“他去糖铺了”。

因为糖铺本来就是地下联络站,陈毅两人就转而去糖铺。

没想到快到糖铺的时候,发现这里有几个国军士兵背着枪巡逻走过来。

他们急忙停下,走入路边茶馆喝茶,等待机会再进去。

此时,茶馆中恰好坐着另一个地下党员老曾。

老曾发现是陈毅,大吃一惊,急忙走过来:“快走!快走!陈宏、黄亚光都叛变了已经叛变了!糖铺里面埋伏着特务”

陈毅吓了一大跳,急忙在老曾带路下,从一处偏僻的小路绕出县城。

这边,陈宏回到家,听老婆说有个四川人来找他,立即知道这是陈毅。

陈宏勃然大怒下,狠狠打了老婆两个耳光,随后带着一对国军士兵出来追赶陈毅。

但这里山区植被茂盛,陈毅发现有追兵以后,立即躲入草丛内,没有被捉住。

陈宏发现抓住陈毅,无奈之下只能让国军搜山。

当时负责接应陈毅的一伙人,项英、杨尚奎、陈丕显和警卫员都在不远的小山上。

警卫员在最前面,看到追兵以后来不及报道,立即开枪报警,随后冒险跳下山崖逃生。

项英他们也立即躲在草丛内。

国军数百人将小山包围,又是搜山又是防火,搞了2个多小时一无所获,这才撤退。

陈毅由此保住性命。

就因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陈宏的老婆。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改变了历史的小人物?

1918年9月28日,法国的马尔宽渡口发生大战,英军的炮弹铺天盖地般向德军的阵地轰炸。

那时,29岁的阿道夫·希特勒还是一个小小的传令兵,下士军衔,奉命来此传达上司的指示。当他刚刚进入德军阵地,躲进战壕,一发炮弹突然降落在他的不远处,随着“轰”的一声爆炸,希特勒浑身裹着血与泥土晕倒在了壕沟。

不久,希特勒悠悠地醒了过来。当他睁开迷茫的眼睛,发现四周静悄悄地,已看不到战壕中的一名德军士兵的身影。

突然,希特勒发现远处一名英国士兵正拿枪向自己瞄准。而他只是一脸懵懂的望了对方一眼,便一瘸一拐地仰着头向远方走去。

当时,不知这名英国士兵处于什么样的心理,或许是人道主义情节吧,也可能是突发恻隐之心,竟然没有忍心扣动扳机。不一会儿,希特勒便消失在了他的视线之中。

就是因为他没能射出的那颗子弹,后来竟然让世界变成了地狱。

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应邀来到希特勒的伯格霍夫别墅(Berghof),打算商谈“慕尼黑协定的细节”,他忽然发现客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副一战英国士兵的画像。当时,他很好奇,问起缘由。

希特勒告诉他,画中右下角的那位士兵是个英雄,也是自己的恩人。原来,1918年的一天,希特勒在看英国的报纸时,发现一名因作战英勇荣获“维多利亚十字勋章”的英国二等兵,对方的名字叫亨利·坦迪,出生在英格兰的雷明顿小镇,1910年加入英国陆军步兵团。在马尔宽渡口的战役中,亨利·坦迪(Henry Tandey)完全有机会将他射杀,但是善良的亨利·坦迪却放过了他。

因此,希特勒委托张伯伦回到英国后,向亨利·坦迪转达他的谢意。

数月后,张伯伦回到英国,便致亨利·坦迪转达希特勒的谢意。谁知,亨利·坦迪对此事竟然没有一点印象。

1940年,当记者采访亨利·坦迪并提到此事时,他说:“假如我曾经确实放过了这个魔头的话,那么我真后悔没有当场射杀他。”

如果,当时亨利·坦迪手指能稍稍动那么一下,那里还有后来的希特勒,世界格局也不知会变成一副什么模样?

图片来源网络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改变了历史的小人物?

秋收起义前的毛主席被捕,险些被处死,幸亏有人借给了他几十块钱,买通了敌人

毛主席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和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很难想象,要是没有毛主席,我们的中国革命该往哪里去,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又该往哪里去。

实际上,毛主席在革命中遇到过一次次生死危急的时刻,每一次都幸亏有勇敢的“小人物”挺身而出,保护了毛主席。

栋子今天要讲的,就是秋收起义前毛主席的惊险遭遇,被捕的他已经在押往刑场处决的路上了,又是怎样逃脱的呢?

秋收起义前,毛主席奔波各地,在浏阳被国民党手下抓住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白色恐怖达到顶峰,反动派大肆搜捕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无数革命人失去生命。

当时的共产党临时政治局讨论决定,在南昌实行武装起义;秋收时节,组织湘鄂粤赣的农民与工人进行暴动。

这时的毛主席被组织派往湖南,组织各地工农群众,准备起义事项,领导秋收起义。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做军事工作,本是个“书生”的他在敌人的强迫下,终于拿起了枪杆子。

秘密潜回长沙后,毛主席继续展开农村调查,听取农民工人的意见,组织起同志召开暴动会议,辗转长沙、萍乡、安源等多地通知起义队伍。

1927年9月9日,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秋收起义按照原计划准时爆发。

这时的毛主席却遭受了生死危机!

在安源安排好暴动注意事项后,毛主席化妆成安源煤矿的采购员,前往铜鼓县通知起义队伍。

哪知走到浏阳县张家坊村时,毛主席被国民党手下的民团巡逻查房队抓住了!

毛主席急中生智,找同志借钱,贿赂了国民党民团士兵

那天,毛主席在张家坊村的一家客栈准备吃饭,一帮民团士兵冲了进来,将毛主席同其他人以“共党嫌疑犯”的罪名抓捕了。

这些民团士兵不问青红皂白,拉起这些人就往民团总部去,准备枪毙他们。

毛主席回忆,“我从一个同志那里借了几十块钱,打算贿赂押送的人释放我。

应该是毛主席从安源动身的时候,借了一个同志几十块钱,这时正好派上了用场。

民兵们也许是看毛主席性情温和,态度不错,没有捆住他,只是抓着他走,正好让毛主席与他们套近乎。

他慢慢地说服这些民兵,枪毙了我对你们没有任何好处,相反,放了我,我还能给你们一些好处。

民兵们被毛主席说服了,也许是被毛主席塞给他们的钱给打动了,同意释放了他。

但是,这些人的头头民团队长却不同意,毛主席的计划落空了。

一行人已经走到了离民团总部只有二百米了,或许下一刻死亡的枪声就要响起了……

惊险追击,民团士兵大肆搜捕,毛主席躲在水塘里顺利逃脱

就在这时,毛主席看到路边是一片田野,正好可以藏身。

生死存亡之际,毛主席挣脱了抓他的人,拼了命往田野里跑去。

他在前面跑,民团士兵们在后面追,跑过了田野,跨过了高地,径直跑向一片池塘。

池塘里长满了很高的草,人站在里面基本看不到,筋疲力尽的毛主席躲到了那里面。

士兵们仍没有放弃追寻,还强迫一些农民帮他们找。

毛主席回忆:“有好几次他们走得很近,有一两次我几乎可以用手接触到他们。尽管有五六次我已放弃任何希望,认为自己一定会再次被抓住,可是不知怎么的我没有被他们发现。

也许是毛主席塞给民团士兵的钱起作用了,也许被强迫的农民向着革命人,直到天黑,毛主席都没被发现。

到了晚上,等搜寻的人走光了,毛主席跑出来,翻山越岭,连夜赶路,连鞋子都走掉了,脚也磨破了。

幸亏在路上有个农民,带着毛主席去他家休息了一下,还领着他到了县城里。

毛主席只剩下了七块钱,买了一双鞋子、一把伞与一些食物,在9月10号那一天,赶到了铜鼓县农民武装那里。

这时的毛主席,口袋里只剩下了两个铜板。

感谢借钱的同志,没有他借的钱,被抓的毛主席该怎么逃脱呢

这一番惊险的历程,毛主席从几十块钱只剩下两个铜板。

可就是这几十块钱,让毛主席顺利逃脱掉,拯救了他的生命。

我们不禁想象,要是那位同志没有借给毛主席钱,他该怎样逃脱呢?

并且,毛主席贿赂民团士兵的钱真得没有效果吗?

要不然近在眼前的毛主席,怎么没被他们找到呢?

历史啊,总是因为一群群小人物改变了轨迹。

要是没有借钱的那位同志,要是没有接受贿赂的那些士兵,要是没有那些农民,毛主席该怎样从民团手里逃脱呢?

基辛格说过,中国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最好。

毛主席保护了我们中国与人民,人民自然义无反顾地保护好他。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改变了历史的小人物?

1631年,皇太极兵围大凌河,已经开始仿制火炮的清军在围城战中依然有点不适应,未能短期内攻克。兵部令副总兵张焘领参将黄蜚及登州骑兵参将孔有德移师旅顺双岛,渡海解围。然而两个月过去了,张焘依然没有出海,他宣称自己遇到了万年不遇的、长达两个月的飓风。

海路既然不行,那就走陆地好了,登州巡抚孙元化又急调孔有德从陆地驰援大凌河。他给了孔有德800大军,孔有德表示老子虽然没文化,但还是会识数的,吴襄带着4万人过去都叫皇太极糊了一脸,我这800人上去还不是一样送菜?

识数的孔有德磨叽了一个月才把兵聚齐,用堪比乌龟的速度开始向辽东走。也该着这哥们倒霉,一路上不是大雨就是春雪,部队的给养完全跟不上。而且他带的辽东兵和当地人一直就有矛盾,说来还是毛文龙造的孽,当年他在皮岛没事就被断给养,毛文龙也是有脾气的,你不给钱我就自己去山东拿,一来二去仇就大了。

所以孔有德这一路和走敌占区没啥区别,没地方住宿,没地方买粮食。就这么饥寒交迫的到了吴桥,吴桥的县令更干脆,深知兵过如洗的毕自寅默许了县人闭门罢市。大头兵没饭吃自然要想办法,一个小兵偷了一只鸡吃掉了。然而那并不是一只普通的鸡,那是新城大户王象春别庄的鸡。

看守别庄的王象春从子王舆文表示这事儿没完,这小破孩动用了王象春的名帖,甚至亲自到军营找孔有德讨说法。在明朝当兵的绝对是不敢惹士绅大爷的,孔有德连忙表示加倍赔钱。王舆文鄙视的看着孔有德,你丫觉得我没读过书?他问孔有德“军法怎么说”?

话说到这孔有德也就明白了,依军法士卒行窃当“穿箭游营”,就是从耳朵里怼进一支箭,基本上怼完也就活不了了,人家这是奔着偿命来的。惹不起士绅的孔有德就把那偷鸡贼给穿箭游营了,然后一群大头兵也就果断的哗变了。

孔有德也是点背,本来士兵哗变他跑路就完了,这倒霉玩意还被花光军饷没法交差的李九成给抓住了。这下局面就无比尴尬,孔有德不造反就得被哗变士兵杀,造反估计得被朝廷杀,怎么都是个死。越想越窝火的孔有德一咬牙就开始报复社会,带着这帮辽东兵在山东大杀特杀,史书记载“糜烂百里,生灵涂炭,死者以十万计”。

按道理说这次吴桥兵变最多也就是一次规模较大的哗变,在明末时有发生,并不足以改变历史。可是问题在于被击败的孔有德带着数万兵马乘船投了皇太极,同时带去的还有大量船只、火炮、造船工匠、火炮工匠、炮手,甚至还有葡萄牙籍火炮教官。不出数年,清军就拥有在质量上远超明军的火炮,并且补足了没有水军的短板。整个军事工业水平和明军完全逆转,清朝的崛起再无法阻挡。

吐槽机吐槽

就这样,一个刚有功名的小屁孩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让清朝从短板明显的地方割据政权变成了拥有完备军事制造体系的可怕国家。山东本来是进攻清朝的桥头堡和后勤基地,在清军拥有渡海能力后,完全变成了被劫掠的重灾区。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改变了历史的小人物?

1931年6月22日,向忠发的骤然叛变,使得周恩来、关向应,以及潘汉年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处于险境之中,而刚起步不久的中国共产党也即将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一位默默无闻的地下工作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拯救了周恩来等人的性命。这位地下工作者的名字叫黄慕兰,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汉口妇女部部长。

在1927年国共分裂后不久,年仅24岁的黄慕兰赴上海担任中共书记处秘书,以及交通员。而所谓交通员,其实就是特工。

因为黄慕兰长得漂亮,而且又有文化,交际广,有魄力。所以,在当时很受男士们的欢迎,而且和宋庆龄,何香凝等又有着不错的交际关系。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黄慕兰以一个令人瞩目的美女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周旋于旧上海的各种场合。其中,法租界大律师陈志皋就曾黄慕兰展开追求。

在1931年6月22日时,黄慕兰正和密友陈志皋在约会。途中,二人遇到了法租界的翻译曹炳生。陈志皋和曹炳生两人曾是同学,在看到曹炳生后,陈志皋很高兴地和他打起招呼,并且闲聊起来。

在陈志皋和曹炳生的聊天中,黄慕兰无意听到了一条消息。曹炳生说巡捕房抓到了一位左手只有四指,酒糟鼻子金牙齿的湖北疑犯,并且还说这个人可能是共产党的重要人物。这个人原本很傲气,但是一到了刑房,看到了一房间的刑具后,还没用刑就全招了。

听到曹炳生的话后,黄慕兰很是吃惊。作为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的交通员,黄慕兰敏锐地感受到了危险于是,当曹炳生离开后,她便以身体不适为由,让陈志皋送她回家了。等目送陈志皋离开后,黄慕兰立即向中央特工科的潘汉年密电,并且就对上海工作的湖北藉党员进行排查。

就在这个时候,黄慕兰发现了向忠发,并且得知向忠发在年轻时就曾嗜赌成瘾而欠下了债款,最后被债主断了左手的一根手指。

排查完后,黄慕兰立即感到事态严重,马上让潘汉年向周恩来密电。周恩来闻讯后,立即搬到四马路的都城旅馆,同时,还让身在上海的其余中共地下党的成员转移。

而后,为了确认向忠发的叛变事实,周恩来随后派遣特科红队的人到小沙渡路,也就是周恩来原先的住所附近埋伏和观察。当晚,事先埋伏好的特科红队成员发现,一队特务押着一个人到周恩来原先的住所,并且开了门进去搜查。

就这样,向忠发叛变的事实无疑了。因为周恩来原先住所只有三把钥匙,周恩来和邓颖超各持有一把,而最后的一把钥匙则在向忠发手中。

而向忠发之所以被捕,是因为不幸被人指了出来。在1931年的4月下旬,中共特科负责人之一的顾顺章被抓后叛变,并供出了周恩来、向忠发等人。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央决定将向忠发调到江西中央苏区工作。

为了安全,在向忠发临行前,周恩来曾特意安排他到小沙渡路和自己居住,并且嘱咐他不要外出,更不能到外过夜。但没想到的是,向忠发在22日晚跑去杨秀贞那里过了一夜,第二天到顺风车行要车的时候被人指了出来。

就这样,向忠发被巡捕房的人逮捕,而后便叛变了。幸好黄慕兰当时敏锐的发现事情不对,并且及时地向潘汉年和周恩来等人密报,成功的化解了一场危机。

在2017年2月7日,黄慕兰病逝于杭州,享年110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