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条约是中国获利了还是俄国获利了?

双方都没吃亏,但清朝获利更多

《尼布楚条约》是我国与西方国家签署的首个边界条约,从法律上确认了我国对黑龙江流域的统治,为维护了我国东北两百多年的安定。

不过最近几年,网上对《尼布楚条约》提出了许多批评的声音,认为该条约对沙俄的让步太大了,不仅放弃了整个西伯利亚,还将贝加尔湖以东的大片土地割让给沙俄,简直是丧权辱国。

(图中橘红色地区被认为是《尼布楚条约》割让地区)

但是对于这种质疑之声,本人觉得清廷有点冤枉,其实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清军主力从来没有涉足过黑龙江以北的地区,更没去过西伯利亚,也谈不上放弃西伯利亚。

(西伯利亚在古代是极寒的蛮荒之地,连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都不去涉足,没有人会对这里有兴趣,即便是今天,也没人愿意去这里生活)

清朝的前身建州女真生活在今天的辽宁北部、吉林东部和黑龙江南部一带,例如后金的首个都城赫图阿拉就位于今天辽宁省抚顺市新宾县。

而在后金成立之后,努尔哈赤主要向西向南扩张,而对于北部寒冷的地区,努尔哈赤只是降服了当地的海西女真,保证自己身后的安全,然后就集中全力跟明朝和蒙古、朝鲜作战去了。

到皇太极建立大清之后,清朝在关外的实际控制范围包括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地区。至于黑龙江流域,清朝并没有实际控制,仅仅是要求当地部落首领称臣纳贡,属于羁縻统治。

(清朝入关之前的实际控制范围)

1644年清军入关,此时清朝的主要方向是关内地区。而就在清军入关的同一年,已经扩张至东西伯利亚的沙俄开始入侵黑龙江流域,并和当地土著爆发冲突。

由于当地没有清军驻扎,仅仅百余人的沙俄远征军便沿着黑龙江一路顺江东下,如入无人之境。

说实话,当时清廷并不想和沙俄发生冲突。早在沙俄远征军刚刚入侵黑龙江的时候,宁古塔将军就接到了消息,但鉴于黑龙江流域不是清朝的直接控制区域,也暂时威胁不到辽东的清军,因此清朝没有立即反击沙俄。

如果沙俄只在黑龙江以北地区活动,那么清朝可能就忍了。但是沙俄远征军在横扫黑龙江之后,居然进入松花江,逆流而上,进入了清朝的实际控制区域,这下子把清朝给惹火了,驻守在吉林的清军与俄军爆发了多次冲突。

但是当时清军主力都在关内和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南明军队作战,根本没有心思顾及黑龙江地区。

(清兵入关后开始与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以及南明王朝争夺天下)

清军入关之战共计打了20多年,直到吴三桂攻入缅甸擒杀永历帝朱由榔才算告一段落。然而和平并没有持续多久,在康熙亲政后不久又爆发了为期八年的三藩之乱。

后来为了彻底剿灭明朝反扑的力量,清廷再度用兵台湾,最终在康熙二十二年平定台湾。至此,关内汉人的反抗才算是彻底被平息。也正是在收复台湾之后,康熙才将目光投向东北。

在经过多年准备之后,康熙二十四年,清军从宁古塔等地出发,与俄军在雅克萨一带爆发激战,史称“雅克萨之战”。

雅克萨之战一共打了两次,最后以清军获胜而告终,紧接着俄清双方展开了边界谈判。

在谈判之初时,双方不肯相让,但由于准噶尔部入侵喀尔喀蒙古,迫使康熙放弃了与俄罗斯划定中段边界的想法,最终双方签署《尼布楚条约》,正式划定两国东段协议。

在《尼布楚条约》中确认了外兴安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属于清帝国,而在此之前,清军从来没有染指过外兴安岭以南到黑龙江以北的地区,事实上清朝绝对没有吃亏。所谓“赢了战争,却输了土地”的传言并不存在。

尼布楚条约是中国获利了还是俄国获利了?

历史无法考究。强大才会谱写历史。

尼布楚条约是中国获利了还是俄国获利了?

《尼布楚条约》基本上是个平等的条约,而且从外交方面来说,中国是胜利者。

之所以这么说,有以下原因。

先说一下《尼布楚条约》——雅克萨战争本身。

这场战争清朝并没有那么不堪,从战果上就可以看出来,两次清朝都打赢了。

俄国兵力不多,第一次450人,第二次826人。不要说俄国没有大举出动正规军之类,事实是当时的俄国根本无力向西伯利亚用兵,光是漫长的补给线就能要了它的命,更何况沙俄皇族正在内斗,彼得还没从异母兄弟伊凡的姐姐索菲亚手中夺得皇位。

在条件恶劣的西伯利亚,清军同样艰苦,也只是抽调了当地的兵力参战,第一次是3000人,第二次是2100人。

战争结果是清军完胜,俄军伤亡远大于清军。

对战争来说,打赢就是硬道理,打赢了才是签订条约的本钱,沙俄不是不想打,是打不动,只能认怂。

然后再看条约。

这片地区当时实控的是沙俄,崇祯年间沙俄就开始了渗透,康熙自己都承认,在在条约之前,当地已被俄罗斯控制了五六十年。

条约签订以后,以外兴安岭划界,东西伯利亚划归俄国,表面上看是清朝失去了东西伯利亚,但还不如说清朝挣回了外兴安岭以内的国土。因为当时并没有国界的概念,这么一大片地方本来就是无主之地,主要看的是谁在实际控制。

或许有人问,既然清朝这么强,为什么不打过去,把东西伯利亚也纳入统治?这就牵涉到另一个问题——准噶尔汗国。

《尼布楚条约》在康熙二十八年签订,就在同一年,强势崛起的准噶尔汗国已经打到了漠北蒙古,第二年,已经挺进到克什克腾旗(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同一年,与清军在乌兰布通交战,这里离北京只有800里。

康熙要是放着准噶尔不管,去和沙俄争夺当时冰天雪地,荒无人烟的东西伯利亚,那才是脑子被门夹了。

条约的意义不止于此,它事实是清朝和沙俄对远东利益的一次分配。

沙俄其实有选择,它不用亲自挺进东西伯利亚,只要向准噶尔提供支持,出钱出武器再派点教官,比自己到东西伯利亚啃冰雪方便得多。

准噶尔本来已经不可一世,得到沙俄支持更将如虎添翼,到时候就不是东西伯利亚的问题,而是蒙古能不能保住,蒙古保不住,下一步清朝就要面对明朝的老问题,蒙古骑兵时不时会到北京来溜达溜达,放放马顺便抢点东西之类。

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放弃东西伯利亚不是没有交换的,相当于清朝以东西伯利亚交换了沙俄对清准之战保持中立,以东北方向换取了西北方向的利益。

后果如何,今日大家都看得到。

放弃的土地固然不小,但灭了准噶尔之后,清朝的国土扩大了多少,下面两幅地图一目了然。

就算不承认赚了,至少也不能说亏吧。

事实上确实是赚了,至少在外交上来说。

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按国际法行事,与外国订立条约。

俄国方面,始终对《尼布楚条约》是耿耿于怀的。

18世纪40年代,沙俄科学院院士米勒认为:

(条约)是“戈洛文由于畏惧,迫不得已几乎完全按照中国方面提出的条件来进行谈判”,“这个条约使俄国人不仅丧失了一片较大的领土,而且也丧失了阿穆尔河的航行权...第一次遏制了俄国人在那些地区的武力扩张。”

著名历史学家和中俄关系专家何汉文说:

《尼布楚条约》是20世纪之前,“中国外交史上唯一胜利的条约”,“使五十年来,俄国人在阿穆尔河一带的侵略阴谋,都成了泡影。”

至于之后东北方向的失地,那和《尼布楚条约》没有关系好吗,就算《尼布楚条约》吞下了东西伯利亚,等到沙俄东进之后,也还是保不住。

就《尼布楚条约》本身而言,算得上是个难得的胜利了。

尼布楚条约是中国获利了还是俄国获利了?

中国,毫无疑问。

关于《尼布楚条约》,历史早有定论,这是我国历史上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边界条约,也是名副其实的平等条约,他在历史上第一次从法律上确定了外兴安岭以南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我国的领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对《尼布楚条约》的平等性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而他们怀疑的依据,在于《尼布楚条约》虽然确定了我们对东北的主权,却也肯定了俄罗斯对外兴安岭以北广大西伯利亚地区的主权,而这些自古以来就属于我们的土地,却被“崽卖爷田不心疼”的清朝拱手相让,我们彻底失去了200万、500万、800万甚至120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

静夜史认为,说这些话的人,应该先丢到西伯利亚冻上几个月。

我们都知道“自古以来”,那么自古以来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我们把历史上曾经提及的土地都作为自古以来的依据,那么我不仅整个亚欧大陆自古以来都是我们的土地,连嫦娥所在的月球也是我们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是名副其实的扯淡。

我国历史上统治西伯利亚的时期是在元朝,但其最北界也未曾超过北纬63度,这是郭守敬进行天文观测的“北极”,这意味着再向北的广大西伯利亚地区,自古以来就不是我们的土地。

而且在1648年《威斯特玛利亚和约》诞生之前,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主权概念,如果说元朝统治过西伯利亚南部就可以认定为这里是我们的故土,那么土耳其对几乎所有东欧地区都应该进行领土声索。

所以说意淫解决不了问题,如果先入为主地将西伯利亚作为我们的土地,那清朝不仅丧权辱国简直是罄竹难书。

但事实上,《尼布楚条约》却是清朝在东北地区疯狂开疆的结果。

虽然明朝初期在东北地区设置过奴儿干都司,对包括西伯利亚南部在内的东北地区进行过羁糜统治,但统治力相对薄弱且仅维持了25年,奴儿干都司被撤销后,明朝虽然在东北保留了大量卫所,但基本都是少数民族的占山为王,明朝的世纪统治力形同虚设。

在这样的情况下,沙俄在1582年越过乌拉尔山时,可以说行走在一大片无主之地上;沙俄疯狂东进时,陆续消灭了西伯利亚汗国和喀山汗国,并于1600年到达贝加尔湖周边,而此时的我国还处于明朝万历年间。

等到1643年沙俄侵入黑龙江流域,此时正值明清交替,清军倾巢入关,沙俄更是肆无忌惮,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1685年第一次雅克萨之战。

可以说,清朝的千里北上,是夺取外东北的根本条件,所谓当地的布里亚特蒙古倾向于清朝以及清朝确定半个西伯利亚的谈判底线,在清朝到达雅克萨之前,本质上都是扯淡。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取得胜利后,清朝谈判大臣索额图曾经要求以勒拿河为界,回敬戈洛文企图以黑龙江为界的无耻行径,但真正的底线则是格尔必齐河和尼布楚。

当时的清朝有意与沙俄划定包括贝加尔湖在内的中段边界,但遭到沙俄的拒绝。而且因为西北地区准噶尔汗国的咄咄逼人,以及徐日升和张诚两个外籍翻译的吃里扒外,清朝再一次作出了巨大让步,同意放弃尼布楚并以额尔古纳河为界。

但即便如此,清朝在东北地区开疆拓土的功绩也不容抹杀,在东北地区实行民族隔离几乎一片白地的情况下,《尼布楚条约》不仅确定了清朝对东北的主权,更至少带来了150年的和平。

而且,清朝通过一系列让步,换取了沙俄在准噶尔问题上的暂时中立,为清朝在1691年收伏喀尔喀蒙古以及最后彻底消灭准噶尔汗国铺平了道路。

相比于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清朝无疑对蒙古广大地区有更多的兴趣。

所以,《尼布楚条约》本质上不平等,但我们是受益者,所谓赢了战争输了谈判的混账话,听听就好,当真你就输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尼布楚条约是中国获利了还是俄国获利了?

应该说中国和俄国都获利了,本质上讲,尼布楚条约是俄国和大清共同瓜分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的条约,以条约的形式确定了双方的国界。

蒙古高原地广人稀,当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是几个汗王名义上领地,但当地居民渔猎为生,没有现代国家的概念。俄罗斯的殖民者探险队已经在主要河道建卡设点,与当地人进行鹿皮、药材等贸易,对当地的控制力比清政府更强。

而清政府虽然降服了内蒙古,但对漠北蒙古和西伯利亚这些苦寒之地很少涉足,基本上放任不管。更主要的是清朝还有个劲敌——准格尔部,这是瓦剌的主要继承者,与清朝长期竞争对蒙古的主导权。清朝如果失败将丢失整个蒙古,如果成功,则再无人可以挑战清朝皇帝蒙古大汗的地位。

这非常重要,熟悉历史的人都会知道,蒙古在明朝就分裂为鞑靼和瓦剌,后期瓦剌战败,西迁到新疆青海一带。鞑靼成为蒙古主体,王庭设在察哈尔,鞑靼的首领仍是成吉思汗后裔黄金家族,察哈尔的大汗名义上是整个蒙古的首领,但实际上只能直接控制察哈尔部,对西边鄂尔多斯等部、北边的喀尔喀部没有实际控制权。

后期后金征服了察哈尔的林丹汗,取得了蒙古大汗的地位。但同样不意味着所有蒙古部落就会彻底臣服。尤其是瓦剌(卫拉特)四大部落之一也是最强部落的准噶尔部,就有心与清朝竞争对蒙古的主导权,特别是准噶尔的葛尔丹称汗时,与康熙皇帝多次交手,是康熙皇帝的心腹大患。

准噶尔能够从俄罗斯等地购进先进的火枪,对大清形成了武器优势,俄罗斯对噶尔丹的支持,对清朝来说非常不妙。因此清政府与俄罗斯谈判尼布楚条约,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孤立准噶尔。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双方对西伯利亚的边界进行了确认,互相承认了对蒙古部落的占领,俄罗斯不再支持准噶尔,至少不提供武器。

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清廷与俄罗斯媾和,清廷成功孤立了准噶尔,可以放手与准噶尔交战争夺对其余蒙古的主导权。清廷与准噶尔断断续续交手79余年,直到乾隆皇帝时期才彻底征服准噶尔。而俄罗斯则逐步吞并了阿斯特拉罕、西伯利亚汗国、克里米亚汗国等蒙古人建立的国家,成为地跨欧亚大陆的面积第一的帝国。

所以至今,俄罗斯境内仍然有四个蒙古人为主体的共和国,中国境内则是内蒙古,中俄之间的蒙古国只是喀尔喀部的地方,而准噶尔则成了一个地理名词,成为新疆的一部分。

尼布楚条约是中国获利了还是俄国获利了?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国,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作为大国网民,心中都想拥有一部“大国史”,然而近代以来饱受列强欺辱的事实让网友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近代以来的中国实在是过于屈辱。

对于这将近百年的屈辱,自然要甩锅到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治者的头上,如果不是“满清误我中华三百年”,也许今天的世界都跪拜在我的脚下。

越想越气,越骂越狠,从清朝末期的统治者一直骂到前期,从最后一部《辛丑条约》一直骂到清朝签订的第一个条约《尼布楚条约》,反正是不管具体的史实,我就是要骂!

对于不理解《尼布楚条约》的人,很多人认为清朝割让了整个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其实这是扯淡。

当时的清朝还没有跨入到近代主权国家阶段,尤其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并没有明确的归属权,对于清朝来说,可控人口发展到哪里,我的界线就在哪里。

而对于沙俄而言,我的远征探险队探到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地盘。

本来远东地区是足够大,双方都没有碰撞,但是随着沙俄不断向东、向南扩张,逐渐与清朝发生了冲突。

因此才有了两次雅克萨之战,最终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事实上这个条约并非谁割地的条约,而是一个边界划分的条约,大概内容是将黑龙江、额尔古纳河为界线,河的北面为沙俄领土,河的南面为清朝领土。

因此,很多网友就认为清政府放弃了河北岸的广袤领土,事实上,如果说真正算曾经被清朝占据又在条约后被划出去的,大概只有贝加尔湖东岸的地区。

要知道一点就是,你曾经占据过不一定永远就是你的,而这块地方当时已经被沙俄所事实占据。

《尼布楚条约》对沙俄是肯定有利的,平白无故的白得那么多土地,肯定划算啊!

如果说对清朝没有损失,那绝对是扯淡,但是清朝的损失是,它标志着清朝放弃了当时被沙俄事实占领地区的索取权,也标志清政府彻底放弃对远东地区乃至西伯利亚地区开疆拓土的可能。

当时的情况是,清政府一直都把精力放到逐鹿中原上,并没有精力向北扩张,其实清朝政权即使在没入关之前,人口主要集中在现在辽宁和吉林一带,连黑龙江人口都十分稀薄,根本就没有北上的动力。

这就好比,如今黑龙江很多地区的房价已经不足一千块,花几万块就能买一栋房子,但是人们还是疯狂的往南方涌去,南方买不起房子的人更不会北上。

我们要掰扯清楚一个道理就是,不能把有机会开疆拓土的地方跟人划定了界限,当作割让出去的领土,如果那样的话,还真的心有多大,地有多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总结起来,《尼布楚条约》的确是吃亏的,也事实上丢失了一部分可能夺取回来的领土,但是为何康熙在击败沙俄后,反而做出如此巨大的让步,反而没有乘胜追击,直接将沙俄直接驱逐出西伯利亚,清军直接把这些领土全部占据呢?

其实,清朝统治者虽然是渔猎民族出身,实际上更应该是看作农耕加游牧的结合体,既能够放牧,也能够种地,是农耕与游牧二元化的政权。

这样的政权就是对付游牧和农耕都没有太大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清政府能够成为少数民族大一统中国时间最长的政权。

这种政权有一点特点是,他不像传统的农耕政权对土地的概念比较保守,比如秦始皇虽然是中华民族上开疆拓土最大的皇帝,但是在开疆拓土后依然修筑万里长城来划定界限,虽然长城在一定程度上阻挠了游牧南下(其实大多数时候也没有多大效用),但是却完完全全遏制了农耕文明继续向北扩张的可能。

清朝统治者对土地的热爱是十分强烈的,平原对他来说能种地,山地对他来说能打猎,草原对他来说能放牧,所以从努尔哈赤到乾隆时期,清朝的版图一直在扩张。

正如我上面所说的,高纬度地区对于清朝统治者是缺乏吸引力的,一直处于待开发状态,当时有沙俄人向沙俄政府扬言只要派兵三百就可以完全征服黑龙江,极大的吸引了沙俄政府的兴趣,不久派兵入侵黑龙江。

在顺治六年时,沙俄强占雅克萨城,逐渐对黑龙江地区进行渗透,此后清廷与沙俄士兵进行了长期的对峙。

即使是如此看不上眼的土地,在沙俄入侵的时候,清朝统治者也极为重视,当时清朝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全国的统治,尤其是打击杀人军队的反抗运动,在此期间,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叛乱,并且收复了台湾。

一直到康熙二十四年,才完全腾出手来解决沙俄问题,当年五月,康熙派遣一支三千人的队伍从瑷珲出发,对雅克萨发动猛烈攻击,仅仅三天就挫败沙俄入侵者,在沙俄投降后,康熙将二百多俘虏释放,希望能够跟沙俄保持和平相处。

但是不久之后,沙俄在重新武装了先进武器后,再次卷土重来,并且修筑了更加坚固的堡垒。

以当时的火器来说,清军本来并不占优势,军队中持枪比列并不高,但是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清军仰仗火炮,直接就给沙俄轰懵了。

等到第二次雅克萨战争时,八百多人的沙俄军队,清一色配备了燧发枪,在坚固的土堡守护下,清军的火炮也丧失了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军只能采取长困久围的方式,切断沙俄补给,使得沙俄士兵大量死于坏血病,才不得不投降。

很多人说清军外战外行,那也是扯淡,面对如此武器劣势,最终依靠战术方法取得胜利,也算是相当不容易了。

应该说,这场战役让康熙见识到了沙俄的强大,只有不足一千人的军队,竟然让大清最王牌的军队都束手无策,只能采取这种笨方法获得胜利,一旦与沙俄全面爆发战争,那又是怎样规模的战争?

事实上,当时沙俄与清政府的争议并非核心利益之争,对于康熙来说,黑龙江以外的土地本来也不容易控制,更没有向北扩大的计划,不如划出去,而沙俄也承认了清朝在黑龙江以南的统治。

虽然事后表明,沙俄对远东地区是鞭长莫及,只不过是试水,但是谁又能保证沙俄的野心到底有多大呢?

相对于在远东乃至西伯利亚地区这样的苦寒之地与沙俄纠缠不休的边境冲突,康熙早就意识到清政府与准噶尔的斗争才是清朝的国本之争。

因此,康熙宁愿挟胜与沙俄签订“让利”的条约,给予沙俄极大的好处,避免任何发生的两线作战可能,才能够更专心的对付准噶尔。

所以,从东北局部情况来看,康熙在抗击沙俄的过程中,打的比较凶,但是谈的比较怂,然而从清朝国防一盘棋来看,以局部利益换取根本利益,也不失为“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我们的确在成为一个大国,我们的历史也是一部真正的大国史,有过巅峰,也有过低谷,只有正视历史,我们才能够看得更远,走得更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