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首艘飞航式导弹潜艇?

在R级潜艇上改装而来的33G潜艇,他在潜艇的舰桥两侧各增设了3座箱式鹰击-8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而且还是当时最先进的反舰导弹,连水面舰艇都没有装备。这艘潜艇从外型上相当好辨认,只要看到舰桥周围那几具倾斜导弹发射装置就是他了。

鹰击8反舰导弹射程达到了40公里,在80年代这已经算比较先进的了。但是33G潜艇的雷达不给力,最远才能探测30公里,这是不是相当的尴尬,因此雷达不能突破有些拖了这款潜艇额后腿。不过从33型潜艇进行改性的33G明显是一款试验潜艇,就像一艘验证机而已,因为其他的先进技术并没有应用在这艘潜艇上,比如声纳还是和33艇一样的,并没有进行升级!

而33G潜艇虽然安装了6座鹰击8反舰导弹,但是并不能在水下发射,只能探出水面,当时的海军也没有水面或者天空雷达能够提供支持,战斗力并没有得到本质的提高。而这种在水面发射反舰导弹的潜艇设计,早在50年代的美苏海军就已经尝试过,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反而暴露潜艇的位置!

因此这款中国首艘飞航式导弹潜艇33G潜艇只是一艘试验艇,也并不适合现代战争的需求,并没有进行量产。

然而,当时的中国海军的装备发展虽与美苏相差巨大,但正是因为33G飞航导弹潜艇的诞生,让连水上舰艇都没装备的鹰击-8反舰导弹现在潜艇上得以装备,并进而发展,更为中国中国海军发展水下潜射导弹的相关技术提供了相当多的经验,这就是中国海军装备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如何评价中国首艘飞航式导弹潜艇?

潜艇发射巡航导弹是军事大国实施远程精确打击的主要手段之一,比起其他发射平台,潜艇的隐蔽性更强,更容易发动令对手猝不及防的饱和式打击。因此美国、俄罗斯都研制了专门发射巡航导弹的核潜艇,比如美国的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将原有的三叉戟弹道导弹发射管改装成了同心圆布局的战斧巡航导弹发射管,可以一次性携带154枚战斧巡航导弹,可谓是不折不扣的水下武库舰。

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的战斧巡航导弹发射管

俄罗斯也有大名鼎鼎的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携带射程超过550公里的花岗岩超音速反舰导弹,作为反航母作战的核心主力。然而中国在潜射巡航导弹领域却是一个姗姗来迟的后生晚辈,在美俄两国巡航导弹核潜艇已经大行其道的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着手将巡航导弹搬上潜艇,在此之前我军潜艇部队的主力武器还是二战级别的直航式鱼雷,只有几艘核潜艇才配备了制导鱼雷。

号称航母杀手的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

这样的武器装备打打没有自卫能力的军用辅助船只或者民船还凑合,一旦遭遇对手的正规舰队,很难对其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本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国决定先解决潜艇发射反舰巡航导弹的问题,以弥补反舰能力不足的燃眉之急;然后再实现潜艇发射对地巡航导弹,提高远程对地支援能力。于是选择了033型常规潜艇充当实验平台(核潜艇太少太宝贵,舍不得用来做实验)。

这艘实验潜艇被赋予033G的编号,也是该型潜艇的唯一一艘。最初选择了当时最拿得出手、尺寸也最适合上艇的鹰击8反舰导弹作为改装对象,要求做到在水下从鱼雷发射管发射反舰导弹,以便于鱼雷和反舰导弹实现共架通用。但是折叠弹翼技术和水下运载器技术这两大难关迟迟无法突破,033G无法在潜航状态下发射鹰击8反舰导弹(鹰击8反舰导弹不折叠弹翼也根本塞不进鱼雷发射管)。

无奈之下,只能采取在指挥塔围壳两侧加装导弹发射筒和液压起竖装置的笨办法,033G上浮以后保持水面航行状态,导弹发射筒竖起一定角度,以倾斜发射的方式将鹰击8反舰导弹打出去。这种简单粗暴的设计风格严重破坏了潜艇的流体外形,增加了阻力面积,导致潜艇的航速大打折扣,航行噪音更是雪上加霜。更加要命的是,鹰击8反舰导弹的射程只有40公里,潜艇在这样的距离上浮攻击水面舰艇,危险系数更是呈数量级上升。

如此不成熟、不实用的潜艇当然没有投入批量装备的价值,仅仅用于技术储备便早早退休。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掌握了“无动力干式水下发射”技术(也就是反舰导弹装在桶状水下运载器里面从水下发射,运载器浮出水面,随后导弹点火起飞),才列装了第一代潜射巡航导弹鹰击82。如今更是鸟枪换炮,新一代的鹰击18反舰/对地两用巡航导弹已经成为我军潜艇部队的克敌利器,打击范围高达数百公里。吃水不忘挖井人,033G身为开路者的功劳也将永远被我们所铭记。

作者:刻雨无痕

如何评价中国首艘飞航式导弹潜艇?

人民海军历史上,有一艘非常特殊的潜艇,专门用来发射鹰击-82反舰导弹,就是北海舰队大名鼎鼎舷号351的常规动力潜艇。

351艇,系033型潜艇的改进型号,因此冠名为033G型,1985年海上发射鹰击-82反舰导弹成功,1986年6月通过设计定型。

现已完成了历史使命退出了现役,351潜艇在瓦房店被切割,据网络上未经证实的消息,最后一任陈姓艇长当时就在现场,心里头满不是滋味。

以当下军迷的眼光来看,351艇当然非常落后了,但却是那时海军最先进的常规潜艇了,除了装备前6后2共8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和布设水雷以外,比别的常规潜艇好歹有了6枚箱式鹰击-8反舰导弹,尽管采取了非常奇葩的发射方式。

351潜艇必须得浮在水面,才能发射鹰击-82反舰导弹,导弹被布置在潜艇指挥台围壳两侧的发射管内,采用和水面舰艇一样的倾斜发射方式,无法实施潜艇水下隐蔽发射。

且发射鹰击-82反舰导弹时,条件非常苛刻,除了只可水面发射以外,发射时的海情不大于四级,航速不大于8节,在具体发射过程中,用液压装置将发射筒上扬15°,可单发、2发或6发齐射。

但无论如何,351潜艇是海军反舰导弹上潜艇的先锋艇,尽管其发射方式非常落后,必须将潜艇浮出水面发射,然后紧急下潜逃之夭夭,以避开固定翼反潜巡逻机或反潜直升机以及敌水面舰艇的打击。

毫无疑问,351潜艇反舰导弹的发射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海战的需求,因此033G型艇未曾批量生产,351艇就成了033G型的一棵独苗,但351潜艇却为发展潜艇水下发射反舰导弹设计技术积累了有益和宝贵的经验。

现在,鹰击系列潜射反舰导弹除了鱼雷管发射以外,还能实施艇载垂直发射,提高了常规潜艇对海上目标的打击能力。

如何评价中国首艘飞航式导弹潜艇?

我国首艘飞航式导弹潜艇是033G型潜艇,其实际上是一艘实验性质的潜艇。虽然其在技术上并不先进,甚至有一些落后于时代,但其对于我国反舰导弹技术、水下潜射导弹技术和潜艇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促进作用。因此,033G作为我国第一艘飞航式导弹潜艇,对于我国海军潜艇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促进作用。

033G潜艇是我国为了弥补潜艇反舰能力的不足而研发的一艘实验潜艇,其研发于1976年。在当时美苏等大国都已具备由核潜艇反射巡航导弹或反舰导弹的能力,如当时苏联的奥斯卡级核潜艇就可以发射射程为650公里的花岗岩超音速反舰导弹。这令当时还在使用二战级别的直航式鱼雷作为潜艇反舰武器的中国海军,在技术上有着巨大的差距。为了提升我国潜艇的反舰作战能力,研发一艘可以使用反舰导弹的潜艇可谓是迫在眉睫,在这样的背景下,033G也就应运而生了。

为了稳妥起见,海军选择了当时主力的033型常规潜艇进行改装以搭载反舰导弹,改装后的潜艇被命名为033G型常规潜艇,舷号351。033G潜艇于1978年完成改装设计,1980年开工,1982年下水,1985年成功完成海上导弹发射任务,1986年设计定型。相比于033潜艇,033G最大的特点是在指挥塔两侧各加装了3座箱式导弹发射装置,共可携带6枚鹰击-8反舰导弹,同时还增加了方位水平仪、自动测风仪和射击指挥系统等设备。相比于033潜艇,033G的艇宽增加到了6.7米,艇长76.6米,潜深可达200米,最大排水量达2100吨,航速15节。除了装备有6枚鹰击-8反舰导弹,其还装备了8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可携带16枚鱼雷或28枚水雷。

从技术的角度看,033G潜艇的性能难言先进。首先,由于我国在折叠弹翼技术和水下运载器技术等方面难以取得技术突破,因此无法利用鱼雷发射管发射导弹,这就使得033G采用了将导弹发射筒放置在指挥塔两侧的设计。在导弹发射时,液压装置将发射筒上扬15度角,才能发射导弹。这不仅破坏了潜艇的流线型外形,还使得潜艇的导弹发射过程变得非常复杂。其次,033G对导弹的发射条件要求比较高。由于033G将导弹发射筒放置在指挥塔两侧,这就使得033G在发射方式上只能采用水面发射的方式,无法进行水下发射。而且还要要求发射时的海况不能大于四级,航速要低于8节。此外,受限于国内潜艇声纳和雷达技术的不足,033G的最大雷达探测距离仅有30公里,声纳探测距离仅有10公里,而鹰击-8反舰导弹的射程却为40公里,再加上当时世界各大国的水面舰艇反潜能力的提升,这些都使得033G潜艇的恐怕很难完成靠近敌方水面舰艇,浮出水面发射反舰导弹并下潜脱离的任务。

不过,033G潜艇的出现也是我国海军在探索潜射反舰导弹和巡航导弹领域迈出的第一步。虽然以今天的眼光来看,033G的确非常落后,但我国利用它探索了很多关键技术,找到了不足与缺陷,为后续相关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033G的研发也带动了我国相关研究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在80-90年代陆续接触了国际先进技术,并在无动力干式水下发射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我国潜艇的潜射导弹能力才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033G潜艇虽然技术相对落后,但作为开启我国飞航式导弹领域的首艘潜艇,其意义和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评价中国首艘飞航式导弹潜艇?

其实中国的飞航式导弹潜艇是一种实验性质的常规潜艇,我们只建造一艘,编号为351,内部编号为“远征51”。它是我国的33G型潜艇,目的就是实验验证我们能否制造类似于苏联的“奥斯卡”级飞航导弹潜艇。但是就目前这么多年来看,总体上我们并不需要这样的潜艇,而且也是整体性能并不具有我都想要的优势。

33G型飞航导弹潜艇于1976年由701所研制设计,1978年完成改装设计,1980年12月10日正式在武昌造船厂开工,因此被称为“武汉A”。1982年11月27日下水,1983年11月20日离厂测试,1985年才在海上发射导弹成功,1986年6月设计定型。并且开始对33G舰体上进行改装,使其能够发射反舰导弹。

33G型改装方式为艇体上层建筑内两侧各增设了3座箱式C-801反舰导弹发射器,并为导弹发射增加了方位水平仪、自动测风仪、和鱼雷导弹合用的射击指挥系统并且对雷达做了相应的改造。改装之后艇长76.6m、宽6.7m、最大排水量2100吨、潜 深200m、2台4000马力37-D柴油机和4台2700马力电机、航速15节、装备的6枚C-801反舰导弹射程40km、战斗部165kg,另外还有8具533mm鱼雷发射管带16条鱼雷或者28枚水雷,自持力45天。

可是我们总结一下当时我们所实验的C-801反舰导弹,人家苏联海军早就在50年代做了相应的尝试。而且我们所设计的反舰导弹其射程只有40公里,而且苏联海军奥斯卡级核潜艇所携带的反舰导弹拥有500公里的射程。前苏联利用奥斯卡级核潜艇携带大量的飞航导弹对敌航母可以实试饱和式攻击。可是反观我们自己所涉及的飞航导弹潜艇,射程无法优势就是在数量上也无法做到饱和攻击。这就导致一个重要的结果,我们所设计的飞航导弹潜艇并不具有多大的战略价值。俄罗斯奥斯卡级飞航导弹核潜艇

而且33G潜艇的雷达却一直不能满足军方需要,即使改装后探测距离也仅有30公里左右,这样的飞航导弹潜艇根本无法突破敌方航母的防御范围,甚至无法发现敌方航母的位置。在33G潜艇上的声纳技术方面也没有什么重大突破,整体技术依然十分落后,当时33G潜艇所使用声纳系统与33型潜艇并无区别,探测距离仅10公里左右具体。而这样的探测距离,根本就无法进入任何驱逐舰的近程范围。

所以整体上33G,飞航导弹潜艇在整体战略上并不具备任何战略优势,最终我们还是没有发展这样一型潜艇。而33G型也最终只是作为我们的实验潜艇而存在了,并没有像苏联日期大规模发展飞航式导弹潜艇。

如何评价中国首艘飞航式导弹潜艇?

那些年为了打航母,我们究竟都做了什么?这是潜艇吗?这不就是会潜水的导弹艇吗!

这位网友的题文看似有点荒谬,不过实际上确实如此。该型潜艇就是我军装备的“33G1型”飞航式导弹常规潜艇。原本来说,该型潜艇应该被成为“巡航导弹潜艇”,只不过33G1型潜艇装备的鹰击-8反舰导弹,射程只有40公里,还远远构不成巡航导弹潜艇的等级,因此只能算作一种搭载了反舰导弹,飞航式导弹潜艇。(如果是东南某省的提问,那应该是“飛航式導彈潛艦”)。

至于“飞航式导弹潜艇”本身,美苏在上个世纪50到60年代,都有类似的潜艇存在。苏军的就是651型常规动力巡航导弹潜艇,使用П-6反舰导弹。

看起来加装了反舰导弹的潜艇,火力猛增。可实际上,由于早期反舰导弹不具备水下发射能力。所以所有的飞航式导弹潜艇,都需要到上浮状态进行反舰导弹发射,这使得潜艇的最大隐蔽性就会丧失。如果对手的反舰火力够强,那这无疑就是一种“自杀性作战行动”。

中国当年改装的基于苏军引进的R(罗密欧级)潜艇的仿制版033型,改进而来,舷号351,内部代号“远征51”,正式型号33G型。装备6枚鹰击-8反舰导弹密封发射装置。1980年开工建造,1983年交付,可以说的当时中国海军反舰理论的一次尝试。因此只有一艘。从实际来看,该艇担负的任务无非就是在合适时机上浮对敌航母或者大型水面作战舰艇进行致命一击。如果一击不中,那这艘潜艇基本死无葬身之地了。

因此,现在的鹰击系列反舰导弹,都采用了鱼雷管水下发射反舰导弹模式,确保了自身安全,并可以发动多次打击。而33G型潜艇的做法,还是思路局限于反舰导弹,一波打完的想法。更多还是“空、潜、快”的核心策略指导下发生的情况。

我是“头条号:无名高地”,长期关注军事装备及相关领域,希望我的解答能给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今天是2018年的最后一天,预祝大家在新的一年万事如意,身体安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