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沙陀人入主中原为什么没有遭到汉人的反抗?

沙陀人见着中原汉人,会紧紧地握住他们的手,喊一声:老乡!自己人!

这就是为啥沙陀人入主中原以后,大家不仅不反抗,反而觉得顺理成章的原因。

自己人嘛!干嘛要反抗人家呢?这就是沙陀人比较聪明的地方。

沙陀集团的人说汉语,穿汉服,留着汉人的发型,走在大街上,你永远都不可能分得清,哪个是汉人,哪个是沙陀人,也只有他们自己搞得明白而已。

这就是沙陀人的厉害之处,从异域他乡远道而来,结果却很好地融入到了汉人的生活中去。这或许就是传说中的生存能力吧!

一、沙陀族从哪儿来?又去哪儿了?

在唐朝以前,似乎大家没有听说过沙陀族这个民族。的确如此,沙陀族的祖先,其实就是突厥人,来自于西突厥处月部。

早年他们生活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天山山脉一带,这地方有一大片沙漠,称之为沙陀。所以他们最早被中原人称之为沙陀突厥。

可是我们都知道,突厥人在唐朝小日子很不好过,他们有建制的国家组织,都被唐太宗、唐高宗给消灭干净了。沙陀突厥那是距离偏远,所以躲过一劫,也无法称之为一个国家,最多就是个部落。

唐高宗年间,唐朝大军讨伐西突厥的时候,沙陀突厥二话不说就举手投降了,而且还成了带路党,带着唐军揍了西突厥一顿。因此沙陀突厥从这个时候开始,就被唐朝给收编了!他们的酋长沙陀金山也就这么成了唐朝的金满州都督。

按道理沙陀是不是就成了唐朝境内的一个民族了?可惜当时唐朝旁边还有一个很牛掰的吐蕃。这个吐蕃阴得很啊,只要看到一丢丢缺口,就要来挖唐朝的墙脚。

吐蕃看沙陀突厥距离唐朝比较远,就打算吞了他们,结果逼着他们迁徙到了北庭。等到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朝把西域的兵马都调回去平叛了,这个时候吐蕃这家伙把河西走廊一堵,沙陀突厥彻底跟唐朝断了联系。

自此沙陀突厥分成了两大部分,其中一部分归顺了吐蕃。还有一部分不断迁徙,一直到了甘肃张掖。我们所熟知的沙陀族,其实就是迁徙到甘肃张掖的这部分沙陀人。

这部分沙陀人打算投奔唐朝,结果相继被吐蕃、回纥、吐谷浑等部所袭击,日子别提多苦了,甚至连他们的领袖都被吐蕃人所杀。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沙陀人终于再次回到了唐朝的怀抱之中。

可那时候的唐朝我们都知道,自身难保啊!所以说沙陀人到了唐朝以后,继续帮着唐朝镇守边疆,还组建了一支强悍的沙陀军团,负责对付吐蕃、党项、回纥。等于说沙陀人,已经成了唐朝的雇佣军。

二、李克用反反复复,只为了沙陀族的生存。

李国昌是沙陀族第一个拥有汉名的领袖,他的儿子李克用,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这对父子手握兵权,发现唐朝虚弱,所以打算拥兵自立。

结果他们俩被唐朝胖揍了一顿,逃到了鞑靼境内。可惜此时的唐朝又遭到了致命一击,黄巢起义爆发了!

黄巢起义算是解决了李国昌父子的麻烦,毕竟这个时候黄巢才是最大的敌人,所以唐朝召集天下军队勤王的时候,李克用还厚着脸皮带着沙陀军和鞑靼军前来。结果还真的立下了大功,这下好了,土匪成了正规军,李克用一眨眼就从反贼被洗白成了唐朝的大英雄。

李克用因为这次立功,所以被封为河东节度使,负责镇守太原。此后李克用又拽起来了,长期不把唐朝皇帝放在眼里。

比如说朱温总是跟李克用过不去,所以李克用8次上书要讨伐朱温,可惜唐僖宗又不傻,自然是拒绝的。为此李克用开始仇视唐廷。

等到平王重荣不服唐僖宗管教时,李克用也要添油加醋,带着大军公然击败了唐僖宗的人马,带着沙陀军到长安烧杀抢掠,甚至把唐僖宗赶跑了。

唐昭宗上台以后,打算利用朱温收拾一下李克用,结果李克用就更加疯狂了,带着沙陀军团到处横冲直撞,看到城镇就烧杀抢掠,显然是要造反了。

而且李克用搞完这一切以后,还特地把实况转播,以奏折的形式发给唐昭宗看。吓得唐昭宗无奈,只好低头向李克用认错。

好在唐朝还有更龌龊的将领朱温,朱温直接废了唐昭宗,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梁朝。这下子好了,李克用“精忠报国”的机会来了,他打起了恢复唐朝的旗号,果断和朱温厮杀了起来。

这就是李克用的聪明之处,虽说李克用没多久就去世了,可是他儿子李存勖上台后,严格按照李克用的部署,以唐朝为正朔,灭亡朱温的后梁,建立了后唐政权,也就是延续了唐朝的江山。

三、李存勖建立的后唐,是延续了唐朝的生命。

李存勖建立的后唐,其实跟唐朝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可汉人就是买账,你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要打着唐朝的旗号,又自称是老乡,那中原人普遍都愿意接受。

不接受又能咋地?人家好言好语跟你说,你要是不买账的话,难道要等人家翻脸不成?所以说中原人只好选择接受了沙陀族建立的后唐政权。

再说了,朱温是汉人,难道你愿意支持朱温吗?李存勖的人马连朱温的后梁都给灭了,谁还能在中原地区成为他的对手呢?

而且,人家沙陀人此时此刻,已经和中原汉人没有任何区别的,文化、生活、习俗等等,都跟汉人一模一样,既然如此,又何必排斥他们呢?

总结:沙陀人在五代十国,那是相当牛掰的。

五代十国里,最牛的肯定是五代了。毕竟他们占据了中原大部分地盘,是正儿八经的实力派,其他十国都只是小马仔而已,割据一方,成不了气候。

这五代当中,其实建立后唐的李存勖、建立后晋的石敬瑭、建立后汉的刘知远全都是沙陀人,包括后来的北汉开国者刘崇也是沙陀人。

现在你知道沙陀人在五代有多强了吧?其实他们在不断向唐朝靠拢的过程中,已经被严重汉化了。

参考资料:《旧五代史》、《旧唐书》

历史上的沙陀人入主中原为什么没有遭到汉人的反抗?

五代时,沙陀族曾在中原建立封建王朝,统治北方27年。

不过,与辽金元清不同。不管是当时,还是事后,大家似乎都没把他们“当外人”。

如果我们了解古人对“华夷之辨”的态度,这就不足为奇了。

入主中原27年,但没被当“外人”

沙陀是北方少数民族,原属西突厥的别部。

在大唐征讨西突厥时,该部归顺大唐,后来还从征铁勒各部。

安史之乱后,大唐自顾不暇,罩不住他了。沙陀不堪吐蕃统治,遂迁徙,再次归附大唐。

唐朝末年,沙陀参与镇压庞勋起义、黄巢起义,立下大功,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

923年,沙陀人李存勖建立后唐,灭后梁,后又灭了前蜀,统治了大半个中国。

此后,后晋、后汉,也都是沙陀族作的皇帝。

直到郭威建立后周,才结束了这段历史。

不过,中原人对这几个沙陀王朝,丝毫“不见外”。

相反,在后世的一些文学作品中,沙陀人李克用、李存勖还被视为“中兴大唐”的正派,几乎就是三国刘备的翻版(其实是加强版),朱温反而变成了曹操这样的反派。

甚至: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把割让幽云十六州的沙陀人石敬瑭骂作“汉奸”。

这是全然没把他当“外人”呀。

华夷之辨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原道》(韩愈)

古代区分四夷与诸夏的,不是血缘,而是文化认同。

到晚唐时,又发展出“华心说”。

“华心说”认为:是华还是夷,关键看他的心。你生在中华,不讲究中华的礼义,表面华人,实际上是夷狄,生于夷狄,讲究中华的礼义,实际上就是诸夏。

当时,沙陀族虽然保留了一些自己的古老习俗,但总体上,汉化程度非常高,且一心向汉。

他们很早就改用了中原的姓氏,使用中原的语言(同时保留本民族语言)、文字。

在伦理上,他们逐步放弃了游牧民族“父死娶母”、“兄亡娶嫂”的旧俗,接受了汉人的孝道伦理。

作为统治者,他们没有要中原人作“留发不留头”之类的风俗变更,相反,他们是自己作调整,来学习中原文化。

这完全符合古代“华夷之辨”中,“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要求。

沙陀人的汉化,有一个明显的证据。

在沙陀人的统治结束后,沙陀人的记载迅速骤然减少,北宋以后,就只有“沙拖遗民”。

这说明:沙陀人汉化程度极高,已与中原人基本上无二致。在统治结束后,强调其沙陀族身份已无特殊荣耀,遂迅速融入中原了。

民族歧视较少

北魏、辽、金、元、清,多有一些民族歧视政策。

比如:清朝施行“满汉不通婚”的政策。

而几个沙陀王朝则没有这类限制。皇帝的后妃、皇后,多是中原出身,民间通婚也极为常见。

比如:辽宋金元清的政府高官,大多数时候以本族人为主。

但是,沙陀王朝的高官中,中原人士的比重极高。《新五代史》中,记载的后唐官员147人,汉人90人;记载的后晋85位官员,其中73人是汉人;记载了后汉39位官员,汉人占有33人。

看来,沙陀王朝在权力分配上民族偏见、歧视都不明显。

可以说,尽管沙陀王朝的皇帝是沙陀族,但无论是权力体系,还是日常生活,沙陀王朝与一般的中原王朝并没有太大区别。

有利的宗法关系

唐懿宗时期,沙陀首领朱邪赤心镇压庞勋起义有功,被赐名李国昌,属郑王籍。

因此,尽管李国昌、李克用、李存勖是沙陀族,但他们在宗法关系上已被纳入大唐宗室。

后唐一直宣称自己是大唐的继承者。

唐朝灭亡后,李克用、李存勖一直沿用唐昭宗的天佑年号。

后唐建国后,沿用唐的国号,列七庙,分别是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以及李存勖的父祖三代。

因此,很长时间内,世人视李存勖为大唐的“中兴之主”。

宗法关系,使中原人可以“不过于计较”沙陀族的身份。

“华夷之辨”,并非狭隘以血缘区分,而主要以文化认同区分。

沙陀统治者进入中原前后,改变自己的习俗,而没有改变中原习俗,符合华夷之辨中“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观念。

由于李存勖与大唐的宗法关系,沙陀族进入中原时,有其合法性。

而沙陀统治者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民族歧视,其统治与一般中原王朝差别不大。

所以,不论是当时,没有太多中原人士因沙陀族的身份而反抗;后世,人们也没有把沙陀王朝与辽金元清相提并论。

历史上的沙陀人入主中原为什么没有遭到汉人的反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很简单,沙陀人已经高度汉化,甚至比汉人还汉人,以汉人正统自居。

汉人对于胡人的态度,并不完全看血统,不是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是看文化认同感。

我们看看五代十国时期的沙陀人。

沙陀将领最有名的就是后唐的李家父子。

大家注意,相比后梁汉人朱温父子废除唐朝,建立自己朝代,李家父子可不是不同。

李家父子一直用后唐作为国号,甚至在消灭后梁之前,一直使用沿用唐昭宗时的“天祐”作为年号。

这不仅仅只是形式上的东西,李家父子完全是以唐朝继承人自居。

当时汉人也把后唐当做中兴大唐的救世主,实际上他也沿用大唐的旧制,实力很强大,版图是五代各国最大。

而李家的祖父朱邪赤心,还勉强算是沙陀酋长,但父亲李克用已经高度汉化,他的母亲也是汉人。

到了李存勖时代,更是汉化的无以复加。

大家都知道,李存勖不但熟读四书五经,酷爱汉人戏剧,到了痴迷的地步,连朝政都不管了。

后唐如此,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汉刘知远也是沙陀人。

但石敬瑭还算有点沙陀人的影子,刘知远也是比汉人还像汉人。

有意思的是,这两人根本不承认自己是沙陀人,而攀附汉人祖先,说自己是名门之后。

比如刘知远之前根本没有汉族姓氏,他自己改为刘,以谎称是大汉刘家后代。

刘知远不是自己抢夺了皇帝位置,而是后晋灭亡以后,他众望所归,被大家推选为中原皇帝。

五代十国时期的沙陀人,同汉族通婚,使用汉族制度,学习汉族文化,甚至全部改为汉人姓氏。

为什么会这样?

一来沙陀人本来就是野蛮的游牧民族,自己也没什么文化,人口又少,如果搞民族压迫汉人等于自我毁灭;

二来其实游牧民族绝大部分都很实际,什么汉人沙陀人,自己过得好才是第一位。如果能够免于成日厮杀流血,让子孙过安稳的日子,从沙陀人变为汉人又有什么关系?

简而言之,这些沙陀人也差不多是户口本少数民族而已。

历史上的沙陀人入主中原为什么没有遭到汉人的反抗?

五代时期,沙陀人在中原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和北汉一个割据王国,特别是有名的儿皇帝石敬塘就是沙陀人,有人骂他是“汉奸”,其实是骂错了的。

历来异族入主中原,都会遭到中原汉人的强烈反抗,但沙陀人的入主中原却很顺利,基本上没有汉人起来反抗,这是为什么呢?

沙陀人最早生活在今天的新疆地区,《新唐书》说,“沙陀,西突厥别部处月种也”。可见他是西突厥所属的“处月部”的一支,居于金娑山(博格达山)之阳,“蒲类海(巴里坤湖)之东”,因为这一带有大沙漠,所以称为“沙陀”。

画红圈的地方就是沙陀人的以前的游牧之地

沙陀是从西突厥的处月部发展出来的,沙陀人最大的“姓”叫“朱邪”(后唐的皇室本姓朱邪,后来唐朝给他们赐姓了李),朱邪就是处月的另外一种汉字的音译写法。

沙陀人跟唐朝关系一直很好,公元808年的时候,沙陀人遭到吐蕃人的打压,从西北万里投唐,辗转抵达当时唐朝的北部边防重镇“灵州”(今宁夏地区),不久,唐朝将沙陀人编组为边防精锐骑兵,称为“沙陀军”,移驻山西太原,归河东节度使管辖。之后部族散居于大同、太原一带。

沙陀人迁移示意图

沙陀人以前在新疆的时候,主要是从事畜牧业,牧马技术很高,沙陀马是唐代的名马,沙陀骑兵也是闻名天下的“劲骑”。沙陀人在唐末一直是唐朝在山西的主力军团之一,替唐朝打仗也很卖力,唐朝也很信任他们。868年在帮助唐朝镇压了庞勋起义后,沙陀人的首领朱邪赤心被唐朝皇室赐予国姓,赐名国昌,即后唐皇室的先祖“李国昌”。唐末五代著名的晋王李克用就是李国昌的儿子。

沙陀人在五代时期入主中原,先后建立了三个王朝,一个割据王国,但当时的人却并不把他们当成“外族”,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唐代后期已经“汉化”。

首先是沙陀人迁居唐朝的山西、大同一带后,渐渐就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沙陀人本是突厥人的一支,母语应该是突厥语,但唐末的沙陀人基本上都是说汉语,沙陀人中的知识分子也都写汉文,跟汉人没什么两样。

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传世画像

第二是沙陀上层贵族基本上都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改造,在精神上和汉人相通。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13岁时即已熟读《春秋》等儒家经典。

后唐明宗李嗣源更是熟知经义诗词,有一次他召见儿子秦王李从荣,问他平时有什么爱好,李从荣说自己有空就和儒生们讨论经书的大义,李嗣源说,儒家经典里面有君臣父子之道,是好东西,但要和真正道德高尚、学问精深的大儒们一起研习。表明他对儒学有相当的理解。

第三是沙陀到了宋代迅速被汉人同化,消失在历史中了。我们在宋代以后的史书中,基本上都见不到沙陀人的活动了,所以在宋人眼中,沙陀人并不算“外人”,而是自己人。五代的历史,差不多都是宋代的人写的,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尤其出名,他们在写沙陀人的王朝的时候,基本上都不强调他们的“外族”属性,所以后人一般也不会有什么感觉。

历史上的沙陀人入主中原为什么没有遭到汉人的反抗?

说起沙陀人有点陌生,但提起唐末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我们就不陌生了,李克用就是沙陀人,而且还是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后汉三个王朝的奠基人。

那么作为外来者,沙陀人是如何一步步渗透到汉人政权的呢?故事还要从沙陀人与唐朝的缘份说起。

沙陀人入主中原:从沙陀姓氏朱邪到李唐国姓

说起沙陀人入主中原,都怪他们太强悍了,沙陀军在历史上素以雇佣兵著称,逢战必所向披靡。既然这么厉害,为何还要依附别族呢?

按照《新唐书》《新五代史》等史书的说法,沙陀出自西突厥,是处月部一支极小的力量。

当时的西突厥有几十个部落,力量强势的有铁勒、延陀、阿史那等;次之的有同罗、仆骨、拔野古等;而力量弱小的则有处月、处密诸部。可见其当时的势力很弱。

他们的活动范围在“金娑山之阳,蒲类之东”,也就是今新疆阿尔泰山东南,巴里坤以东地区,因当地有大漠,名沙陀,故号沙陀突厥。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处月部跟随西突厥攻打伊州,被安西都护击败,处月首领朱邪和西突厥阿史那贺鲁见势不妙,两人率众投降。

至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阿史那贺鲁与处月部起兵造反,被唐军再次击败,处月部首领被杀,九千人被俘。

之后唐朝在处月部的领地设立金满、沙陀二羁縻州,正式收编处月部,隶属于北庭都护府。此后,处月部也逐渐以沙陀为名。

高宗龙朔年间,沙陀人跟随薛仁贵征讨铁勒,其部落也被迁徙到了瓜州一带。至武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沙陀人又回到了原领地。

唐玄宗先天年间,吐蕃崛起,强势进入西域,沙陀部又被迫迁徙至庭州一带,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再次回迁。

至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沙陀部又迁徙到伊州地带,之后又被玄宗要求回迁至原地。

从上述沙陀人的反复迁徙来看,大唐并不希望他们进入中原,而是希望他们最好就呆在原领地。那么沙陀人之后为何又入主中原了呢?都是形势所迫。

安史之乱爆发后,沙陀人有了他们的第二个主人--吐蕃。

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镇唐军主力入援平叛,趁此时机,与大唐长期争斗的吐蕃大举入侵,很快攻陷了河西、陇右大部分军镇,从而隔断了安西、北庭与中原的联系。

虽然沙陀部与北庭留守唐军,联合回鹘给吐蕃制造了一些麻烦,但到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吐番还是攻陷了北庭都护,沙陀人只好归降了吐蕃,从此,他们成为了吐蕃人的马前卒,“每战,以为前锋”。

由于“沙陀劲勇冠诸胡”,其骑兵的骑射本领比吐蕃人更强,因此吐蕃倚仗沙陀人的武力,经常入寇边疆。

直至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吐蕃与回鹘大战,丢失了重镇凉州。沙陀人由此受到了吐蕃的严重质疑,认为他们与回鹘有染,于是,吐蕃打算将沙陀人迁至河外。

沙陀部落提前收到消息,首领朱邪尽忠与其子朱邪执宜认为,“我世为唐臣,不幸陷污,今若走萧关自归,不愈于绝种乎?”

于是,沙陀人开始谋划再次回归大唐。同年六月,沙陀率部众三万余人,一路东行,准备投靠镇守朔方的名将范希朝。

吐蕃在得到消息后,立即排除追兵,沙陀部且战且走,先后经历了数百大小战,首领朱邪尽忠不幸战死,部众损伤过半。

范希朝在得知沙陀人投靠的消息后,亲自率部众迎于塞上,并将沙陀残部安置于盐州附近,并为其购买了大量的牛羊,让他们放牧生产,休养生息。

之后唐朝在盐州设立了阴山府,朱邪执宜的叔叔朱邪葛勒阿波被任命为阴山府都督,朱邪执宜则被任命为兵马使。

得到沙陀军的效忠后,灵盐节度使每每有征讨任务,必有沙陀军参战,且逢战必胜,灵盐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范希朝转任河东节度使,受命镇守太原。朝廷认为,沙陀所在灵武与吐蕃太近,担心他们复叛,于是决定让沙陀人跟随范希朝一并迁至河东。

就这样,沙陀部到了河东,并在范希朝的组织下成立了一支千人的精锐部队,号称沙陀军,而这支部队也很快就显示出了它的威武。

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叛乱,宪宗以二十万唐军征讨,范希朝受命出征,并以朱邪执宜所率的七百人为先锋。

沙陀军与王承宗的两万人马狭路相逢,只见朱邪执宜快速穿过密集的箭雨阵,竟横贯而出,随后唐军跟进掩杀,一举大败敌军,斩首万级。

尽管与王承宗的战争,唐军最终无功而返,但沙陀军在其中所显示出的战斗力,也令朝廷大吃一惊,以至此战后想方设法遏制沙陀军。

比如让沙陀军分散十府而居,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沙陀人反而因此赢得了更多合法的生存发展空间。

再比如,新任的河东节度使还采用订立盟约、以贵族子弟为人质的手段,对沙陀人进行防范和控制。

但沙陀人还是在唐朝的遏制中不断地发展壮大了,他们与“六州胡”(鲁、丽、含、塞、依、契,为粟特人)一起形成了“沙陀三部落”。

在此后的岁月里,沙陀军相继参与了防御回鹘入侵,讨伐淮西吴元济、成德王廷凑的战事,均立下战功,给朝廷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朝廷设立阴山都督、代北行营,朱邪执宜出任阴山都督、代北行营招抚使,居住于云、朔两州的边塞,负责守护北方边境。

就这样,沙陀军正式获得了代北一带的地方权力,这对沙陀部的发展极为重要,标志着他们正式成为唐朝的一个具有合法地位的行政机构,同时还掌控了恒山山脉下广袤的牧场。

朱邪执宜死后,由其子朱邪赤心袭位,他的首次出场便导致了回鹘汗国的衰亡;之后又参加了讨伐昭义节度使的战斗,事后因功升为朔州刺史。

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七月,西南边陲发生桂林戍卒兵变--庞勋之乱,官军控制不住局面,只好又请出了沙陀军。

朱邪赤心不辱使命,大破庞勋叛军。之后,唐朝为了更好地拉拢沙陀军,朝廷特意升云州为大同军,任命朱邪赤心为大同军节度使,并赐国姓李,为其改名为李国昌,纳入宗室。

这一事件标志着,沙陀人正式摆脱了夷狄的身份,从此以“汉人”自居,自视为唐朝人。同时,李国昌的宗室身份也消除了汉族士大夫与其合作的心理障碍,为他日后建立后唐王朝赢得了身份上的合法地位。

沙陀人到底还是“飘”了

唐末国力下降,皇帝没了威望,内政混乱,再加上藩镇割据局面的不可控,各地节度使也越来越骄横,就连曾经依附大唐的沙陀军,也趁乱起来造反。

归顺大唐的沙陀军,逐渐意识到朝廷的虚实,也逐渐对王命失了应有的恭敬,取而代之的是“恃功恣横,专杀长吏”。

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黄巢在长垣起兵,一路攻城掠地,强势进击,而唐军对他们的镇压,不但毫无进展,还屡战屡败。

就在这节骨眼上,李氏父子还起兵造反了,这不是火上浇油吗?

李克用是李国昌的第三子,骑射功夫了得,早在李国昌征伐庞勋时,十五岁的他就随军参战了,而且表现不俗,一路上“摧锋陷阵,出诸将之右”,因此而有了“飞虎子”之称,此外还有个外号“鸦儿”。

策划兵变得主使人是李尽忠,是李国昌的弟弟,也就是李克用的叔叔。时任云州兵马使,他起事的理由是:天下大乱,朝廷号令不复行于四方,扶持李国昌父子,以图大业。

那么对于造反,李国昌父子又是一个什么态度呢?史书称他们对此一无所知,根据之后父子二人的反应,足以说明,他们早就有此野心了。

当时的李国昌虽然担任了振武节度使,成为一镇藩侯,但由于朝廷对沙陀军本着既利用又防范的态度,导致沙陀人在代北虽经营已久,却始终无法完全控制这一地区。

同时,朝廷还不时地调动其防区,不断征发沙陀军戍守各地,这让李国昌很不是滋味。

沙陀起兵的目标是:夺取云、朔、蔚三州,此三地“地控边陲,境联蕃籍”,乃是北边军事重镇,也是农耕与游牧民族的杂居之地。

如果收编了此三州,对沙陀人的发展意义非凡,既可收取三州劲兵,又可联合塞外游牧民族势力,从此,雄据代北不是梦。

于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沙陀军也趁乱起兵造反了。消息传到朝廷,虽有些意外,但随即朝廷也迅速组织了反击,但效果不佳。

起先由于河东内部兵变不断,几任节度使屡被乱兵所杀,对李氏父子的镇压反击不力。直至郑从谠[dǎng]上任河东节度使后才稳住局势,之后对李氏父子也展开有效打击。

最终,李氏父子偷鸡不成蚀把米,在兵败之后,带着余部投靠了达靼部。这一次战败,也使得李氏父子认识到,唐王朝虽然日薄西山,但仍有一定的号召力,也还未到大厦将倾之时,日后沙陀势力要有所发展,也还是要打着朝廷的旗帜。

李氏父子虽暂居达靼,但朝廷不断找机会游说达靼部首领,说他们迟早要对达靼部下手,以至于达靼部对李氏父子起了杀心。

不过聪明的李克用很快就化解了这一危机,并表明自己无意久居,而且唐朝天子迟早也要赦免他们的罪过,再次启用他们。

此话倒是不假,随着黄巢起义的形势的不可控,唐王朝到底还是赦免了李氏父子的罪孽,请他们出山平定黄巢起义。

公元883年,李克用把黄巢赶出了长安,朝廷给他记了首功,拜为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河东节度使。李国昌则拜为雁门以北行营节度使,在他死后,李克用又被封为陇西郡王。

从此,沙陀军正式合法地入主中原,做了唐朝的藩镇,并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云、朔、蔚三州,实力大增。

李克用雄据河东后,以代北人为核心和骨干,并吸收了河东及周边的汉、回鹘、吐谷浑等各族豪杰,建立起了一个军政集团,由此奠定了沙陀三王朝崛起的基业。

此后,沙陀人与其他藩镇一样,都不肯听皇帝的话,也一样傲娇得很。所以,他们也谈不上是什么忠臣!

沙陀人退出政治舞台

唐末,像李克用、朱温等这些藩王都成为唐亡的加速器,相互争斗,最终朱温终结了唐朝,建立了后梁。

虽然李克用生前为表自己是唐朝忠臣,并没有称帝,但在他死后,其子李存勖于923年还是称帝,恢复了唐朝“社稷”。但史学家们并不认为这是复辟,故称其为后唐。

后唐之后是石敬瑭建立的后晋,石敬瑭与沙陀李氏是郎舅关系,所以,石敬瑭篡位可以说属于犯上作乱,而他起兵的靠山就是契丹人,没错,就是他,把燕云十六州拱手送给了契丹人,目的就是为了保他的命。

他的命的确也保住了,也当了后晋的皇帝,不过因此而丧失的燕云十六州,此后也成了汉人心中的痛。但后来,受到契丹人扶植的后晋还是被契丹所灭。

在乱世中,沙陀人刘知远崛起后,于公元947年又建立了后汉。直到郭威灭后汉,并建立后周,沙陀人才退出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

综上所述,沙陀人之所以能在中原立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沙陀人能征善战,但自身势力弱小,单打独斗难成气候,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要依附一个强权政权,以此赖衣生存。

他们选择了大唐,同时大唐也发现了他们的优势之处,彼此在利益上达成共识。

其二,如果唐朝实力雄厚,沙陀人也没有机会进入中原,他们曾反复迁徙,也一直被排挤在中原之外。

问题在于,唐末藩镇不听指挥,各自为政,朝廷可支配的资源并不多,再加之内政混乱,在军事存在瞎指挥的现象,导致军事实力严重下降。

而沙陀军的出现令朝廷眼前一亮,他们能征善战,勇猛无比,正好“为我所用”。朝廷给沙陀人赐国姓,改汉名,正式将他们引入中原,在身份上得到了汉人的认可,拿到了合法的身份证。

由于长期在汉人政权之下,沙陀人早已将自身汉化,学汉字,说汉话,读汉书,娶汉人家的女儿,与汉人打成了一片。可以说,他们在身份上和心理上都将自己看成了汉人,此后也一直以“汉人”自居。

所以,汉化是沙陀人立足中原的重要因素,有官方的推动,也有自身的主动性。

其三,由于沙陀人的骁勇善战,他们在入主中原后,逐渐获得了一席之地,逐渐成长为与其它藩镇一样霸道的作风,在五代十国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虽然沙陀族建立的国家,没有像蒙古族的元朝、满族的大清那样在历史上大放溢彩,但能在历史舞台上留下足迹,也已经证明了他们自身的强大。

历史上的沙陀人入主中原为什么没有遭到汉人的反抗?

沙陀族,原名处月,是西突厥别部。最早分布于今天新疆博格多山以南,巴里坤湖以东的地区。由于他们居住的地方有沙漠,故而因地得名——“沙陀突厥”,简称“沙陀”。

唐高宗时期,唐军击败西突厥。沙坨部就此归顺唐朝。

在归顺唐朝近百年后,安史之乱爆发。

吐蕃趁虚而入,蚕食安西都护府辖区。

由于实力教弱,惹不起强大的吐蕃人。沙坨部便集体搬迁到了北庭都护府辖区。

但搬家没多久,在回纥人的打击下,北庭都护府也沦陷了。沙坨人不堪回纥人欺压,便转头向南迁徙,又投靠了吐蕃。

归顺吐蕃后,因吐蕃赞普不信任沙坨人。觉得这个部落总是来回横跳,说不定哪天又归顺回纥了。

于是在公元790年和799年,吐蕃赞普便两次让沙坨部搬家。

大约在公元809年前后。当时的沙坨部首领朱邪尽忠和其长子朱邪执宜感到吐蕃人迟早会吞并自己。便一咬牙,一跺脚,与吐蕃翻脸,率三万部众踏上了东归之路。决心归顺于唐朝。

沙坨部想跑,吐蕃人当然不同意了。于是一场大逃杀开始了。几万吐蕃兵对三万沙坨人围追堵截。

最终,沙坨首领朱邪尽忠战死。约两千部众在新首领朱邪执宜率领下,活着抵达唐土。

听说沙坨人不远千里来归顺,唐宪宗感到很高兴。他随即下旨,把沙坨部安置在了现在的陕西定边县,归灵盐节度使范希朝节制。

沙坨部首领朱邪执宜也被封为兵马使,负责收拢流散在各处的沙陀人。

几年后,范希朝被调往山西。唐宪宗担心沙坨人横跳成性,会背叛唐朝,便下旨,将沙坨人也一同调到了现在的山西山阴县。

自此,沙坨人也就在山西北部定居了。

唐宪宗统治后期,唐廷考虑到沙坨骑兵能争善战,就这么闲置着,太浪费资源了。再加上沙坨部休养生息多年,人数已然不少,担心再让其发展,恐日后难以遏制。

因而,唐廷便开始调沙坨人入伍,参与唐朝对外、对内的战争中。

比如唐宪宗时期,唐廷对成德、淮西等藩镇用兵。唐宣宗时期对吐蕃、党项用兵。就都看得到沙坨骑兵征战的影子。

公元859年,唐懿宗继位。此时的唐朝,阶级矛盾严重,老百姓民怨沸腾。但唐廷却仍然屡次对外用兵。老百姓被兵役、徭役祸害得苦不堪言。

起义的火苗,自此埋下。

公元868年,一个叫庞勋的小官员率先在广西桂林起义。立时间,全国震动。起义军发展到十余万人。

如此大规模的起义,唐廷镇压不住。于是唐懿宗便征召藩镇军队参与镇压。沙坨骑兵能争善战,自然也在被征召之列。

公元869年,庞勋起义被镇压。沙坨部首领朱邪赤心因立有军功,在被封为大同军节度使之余,还赐国姓“李”,改名为李国昌。

公元872年,由于李国昌居功自傲。唐懿宗担心他日后会很难控制,再加之,一些大臣也说李国昌是“戎羯胡夷”,对他的胡人身份表示了猜忌与不信任。

在因而这种双重因素推动下,唐廷下旨调任李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想把他调离老巢。

李国昌不傻,当然不干了。他故意称病,拒绝接受任命。而他的儿子李克用更恶劣,居然杀了大同军防御使段文楚,占据大同,还自称留后。公然造反。

这起事件,是沙坨部自归顺唐朝后,第一次大规模造反。

不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李克用杀大同军防御使段文楚,并非是单纯的民族矛盾。因为段文楚这个人,平时克扣军饷,且执法很严厉,他手下的士卒,无论胡人还是汉人,都看他不顺眼。

因此李克用杀段文楚时,是有民意支持的。

后来跟着他叛乱的士兵,有很多胡人,亦也有不少汉人。

至于唐朝对李国昌、李克用父子的围剿,其实更多的是为了维护中央权威,打击不服中央的强藩。并不是单纯的“驱逐鞑子”性质。

公元880年,在唐军的多路围剿下,李国昌和李克用战败,被迫流亡鞑靼部落。

他们父子习惯了中原的定居生活,不习惯在塞外天天吃沙子的日常。很想回来。

因而,当唐廷镇压黄巢起义不利,急招他们父子回国平叛时。他们也就屁颠屁颠的又回来效忠大唐了。

公元883年,李克用因镇压黄巢有功,被唐廷封为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任河东节度使。至于李国昌,也被唐廷赦免。此前犯的所有错误,一笔勾销。

对此封赏,李克用父子感激涕零,终于不用再吃沙子了。

所以从此之后,他们父子便一直感恩大唐皇帝是自己的再生父母。以大唐忠臣自居。

公元884年,李克用率军击败黄巢,率军回师河东。在路过开封时,受宣武节度使朱温的百般邀请,停步留足,入城吃酒。

在酒席上,朱温极为谦逊,频繁主动拍李克用马屁。但李克用不领情,酒后乱言,大骂朱温算什么东西?一个投降的贼罢了,若不是投降的早(朱温是起义军出身),前几天干死黄巢时,连你朱温也一起弄死!

李克用骂完朱温后,见朱温没反应,他就更来劲了,表示今晚自己哪也不去了,就在城里最好的衙署睡下了。

朱温挨了李克用的嘲讽,起初不敢吭声,因为他打不过李克用,但当他听说李克用今晚不走了,要睡在城里后,心里就打起了小算盘。他觉得这是天赐良机,便连夜派兵包围了李克用的官邸,打算干死李克用,然后吞并他的沙坨骑兵。

李克用当时可谓是命悬一线。后来是他的卫士拼死保护,杀开一条血路,用一个箩筐把他从城墙上吊下,他才捡回一条命。

有了这件事,朱温和李克用也就杠上了。他们是既分高下,也决生死。打一开始就不存在妥协的可能性。

关于朱、李二十年混战,不做赘述。一言以概之:两拨人都是军阀,都不是啥好鸟,都把老百姓祸害的不轻。

李克用的部队,核心是沙坨人。但沙坨人数量毕竟太少,单靠本族肯定打不过朱温。所以他的部队中,也有很多汉人。比如后来的后周太祖郭威,就曾经是李克用儿子李存勖的亲兵。

朱温的部队,核心是汉人。但胡人有很强的战斗力,不招募胡人骑兵,是不可能的。所以他的部队中,也有一些胡人将领和士兵。

因此,朱温与河东军事集团的混战,固然有一些民族战争的影子。但更多的,还是两大军阀集团之间的利益之争。也包括谁才是大唐继承人的正统之争。

比如朱温篡唐后,他麾下的丁会等人就投靠了李存勖。在丁会这些人看来,朱温居然篡了大唐,简直大逆不道。而河东沿用唐朝年号,李存勖也尊重已故唐皇,他才是正统。

由此我们其实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沙坨族入主中原的过程,与历史上的匈奴、鲜卑、女真等民族,是完全不一样的。

历史上的匈奴、鲜卑、女真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是先凭借武力入主中原,然后伴随着汉人的抵抗,时间的推移,再慢慢汉化,最后才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

沙坨族则相反。沙坨人是先归附中原,在中原完成基础汉化,然后才起兵与各路群雄逐鹿中原。在争霸期间,沙坨人不断吸纳汉人实力派入伙。为了团结,历代沙坨老大都主动与包括汉人在内的各民族混融,接受儒家思想,皈依中原宗教,学习中原文化,采用汉姓,实行中原传统典制。

后来,后唐灭后梁,入主河南。沙坨族汉化的程度又进一步加深。

例如李存勖,熟习音律,推广汉制,以太宗皇帝自拟,从不以夷狄居之。他觉得自己就是中原人。

又后来的后晋皇帝石敬瑭,虽然对汉人的身份认同不及李存勖,但他也标榜自己是为中原名家之后。也不以夷狄居之。

值得一提的是。石敬瑭给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当干儿子时,耶律德光的母亲述律平曾以“南朝汉儿”形容石敬瑭。

这说明,在契丹人眼中,当时的沙陀人已经与汉人融合。正经的胡人已经不把沙坨人与汉人做特殊区分了。(这也正是后人以“汉奸”评价石敬瑭的原因。他虽不是汉人,但他出卖的是中原人的利益)

总的来说。沙坨人入主中原,没有遭到汉人的大规模反抗,有以下三点原因。

① :沙陀部进入中原的时间很早,在逐鹿中原之前就已经定居汉化了。虽然唐廷对沙坨人不信任,仍然觉得他们是胡人,不可以不防。但由于唐朝自建国开始,北方就有一百多年的胡汉混居史。汉人影响了内迁胡人的文化,同样胡人影响了汉人的文化。所以北方汉人对汉化后的沙坨人,并没有很强的敌视感。当时内迁汉化的胡人多了,沙坨族也只是其中之一。

②:沙坨部是小部落,人数极少。而且还自相残杀,这导致沙坨人的人数越来越少。他们若想与中原其它军阀对抗,就必须要吸收汉人入伙,与汉人融合。

③:沙陀酋长好汉化,其部众与汉人有长期联姻的历史。沙坨人的汉化很顺利,并没有像历史上匈奴、鲜卑人那样,出现汉化了又倒退再汉化的复反现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