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坦克基本打不过美国,而且太平洋战场很多都是小岛打游击偷袭比较合适。那日本为什么不造火箭筒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萨沙第8364条问答。
很多人认为,火箭筒是用来打坦克的。
这本身没错,但只是保证步兵不至于被坦克任意屠杀,却没有反抗能力。
大家玩过《近距离作战》的游戏吗?
只要玩过就应该知道,步兵想用火箭筒打坦克,难度是非常大的。
尤其是在野战,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啥?
一味二战火箭筒射程只有一二百米,有效射程其实只有100米左右,精度较高。
而正常来说,坦克不可能靠近步兵100米内,而是距离较远距离开炮开枪。
如果火箭筒打坦克,要么就是巷战,要么就是坦克突入对方阵地,没有看到反坦克小组,要么就是被对方借助复杂地形突袭。
正常野战中,火箭筒基本对坦克没有什么威胁。
巴顿将军也说了:让步兵用火箭筒打坦克,是极为愚蠢和荒谬的。敌人坦克应该由我们的坦克、反坦克炮和其他重武器来对付。火箭筒的作用,仅仅是不让敌人坦克在我方步兵面前过于肆无忌惮。
二战日本有着完整的反坦克步兵重武器,包括反坦克炮、平射炮、小口径速射炮,甚至92步兵炮也具有一定反坦克能力。
最常见的是94式37毫米战防炮,每个步兵联队都装备4门。
而日军的敌人中国,以及南洋的盟军装甲部队都很弱,这种火力配备就足够了,不需要步兵反坦克武器。
在太平洋岛屿作战时,美军也曾使用过坦克,但效果不好,主要用于滩头突破。
日军同样也是用反坦克炮甚至重炮对付,实在不行就让步兵拿着反坦克手雷,炸断履带。
但这不是说日本没有步兵反坦克武器。
比如97式20毫米反坦克步枪,200多米内可以击穿30毫米装甲,对付美军轻型坦克足够了。
上图是4式7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
日军曾经研究了4式7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五式45毫米无后坐力炮,一式81毫米无后坐力炮。
上图是81毫米无后坐力炮。
但由于战场没有迫切需要,这些反坦克武器都是战争后期才研究成功,后来全部用于本土决战。
但日本并没有本土决战就投降了,所以它们没有发挥用处。
二战日本坦克基本打不过美国,而且太平洋战场很多都是小岛打游击偷袭比较合适。那日本为什么不造火箭筒呢?
这是个误解,全都是误解。
日本当然造过火箭筒,也装备过火箭筒,但他们研制的时间慢了点,没能赶上趟。
他们从20世纪30年代就在尝试研究火箭武器,在二战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储备。
但日本军队对火箭筒表现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这阻碍了日本火箭筒的发展和装备。
1942年,一个叫保罗·尼梅勒的德国国防军上校来到日本。
他为日本带去了当时最新的HEAT锥形装药炸弹技术的图纸,以帮助日本提高反坦克能力。
HEAT技术是美国人门罗1880年发现,在1898年让德国人诺依曼注册了专利,故而这种利用漏斗状成型装药的爆炸技术原理,也被称为“门罗效应”或“诺依曼效应”。
今天的导弹、火箭弹、穿甲榴弹等,都属于HEAT技术,它能在装药不变大的情况下,形成更好的穿甲性能,同时还不会受弹丸速度的影响。
当年美国的“巴祖卡”,德国的“铁拳”、“坦克杀手”,英国人的“PIAT”弹弓都属于早期HEAT武器,锥形装药是火箭武器最好的搭档。
日本人得到相关技术后,很快开始了“对战车用成型炸药弹”的研究,并将之命名为“タ子弹”。
日本人首先试制了步枪使用的HEAT枪榴弹,随后又开发出了可用步兵炮射击的HEAT炮弹,继而开发出了用火箭筒发射的HEAT火箭弹,他们称之为“ロタ弾”(洛塔弹)。
“ロタ弾”被深化开发之后,便制造出了日本的“試作四式七糎噴進砲”。
说人话就是:“实验型四式70mm火箭筒”。
为了给空降部队开发反坦克装备,在这个基础上又做出了更大的“試作九糎空挺隊用噴進砲”,即空降兵用90mm火箭筒。
尽管火箭筒的结构很简单,还有德国、美国的同类武器参考,但日军仍然废了很大力气研发,直到1944年火箭筒还停留在研究阶段,迟迟无法实用化。
“四式喷进炮”口径70mm,能打穿100mm的装甲,比美军皮卡汀尼60mm“巴祖卡”火箭筒150mm的破甲深度要差,但仍然让日本人为之雀跃。
按理同为HEAT设计,口径比巴祖卡大10mm,穿深怎么也不该低出50mm才对,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主要原因是陆军部在闹拧巴,他们希望这种武器能“一发入魂”,能在更远的地方以更高的精度打击敌人。
因此研究人员为了迎合高层决策,竟然去掉尾翼,给火箭弹尾部钻了6个孔,通过制造弹体自旋的方式增加精度,这当然降低了穿深。
有些说法则称:日军是为解决火箭药柱推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将尾翼稳定的弹体改为了喷气自旋,众说纷纭。
但日军高层依然没有给火箭筒的发展放行,头脑死板的大佬们总在用火炮的数值去比较火箭筒,他们承认HEAT的先进性,但又放不开传统火炮的能力,继而提出各种不靠谱的难题给研究人员,再然后就不管了。
90mm的也差不多,这种火箭筒更像无后坐力炮,但从结构上来说它就是70mm的放大版,它发射的火箭弹能击穿120mm的装甲板。
1944年7月,两款火箭筒被拿到伊良湖试验场进行最终测试。
日军基层的反响很差,参与了试用的部队普遍给出了负面意见,或者干脆表示“不感兴趣”。
实际上,许多测试的士兵根本没搞清楚这是什么玩意儿,他们似乎也不屑于去懂,抗拒心非常重。
因此日军的火箭筒研制最后基本成了被挂起的状态,人们声称:“相比技术因素,组织性的因素才是根本毛病”。
直到战争陷入了绝境,日军高层才像捞救命稻草一样,把近乎停滞的火箭筒项目拿出来救急。
但小仓兵工厂最后一共只生产了3500个火箭筒,还没等它们被送到前线军人手里,战争就结束了。
后世有些研究者认为,日军高层之所以表现的那么怠惰,主要原因是已经认知到这种武器无济于事。
日军如果要重新生产一种火箭筒去对付盟军,那就不会是一个小数目,否则它们根本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战斗力,那何必去费劲呢?
即便1943年当年就完成定型工作,日军也最多赶在硫磺岛或冲绳战役时进行装备,毕竟日本不是美国,没有那种工业实力。
即便是当年的苏联,在取得“巴祖卡”和各种德式反坦克武器的图纸后,也没有急于将之投产,因为他们不缺反坦克火力,缺的是生产力和时间。
不过,为了迎合大佬们“取代膛压火炮”,制造出火炮替代品的想法,日本研究者们还是拿出了一种200mm口径的“四式二〇糎噴進砲”,将之送上了战场。
“四式二〇糎噴進砲”参加了硫磺岛战役,它被装备给了栗林忠道的小笠原兵团,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喷射炮中队”,具体数目不详。
据日本资料称,该型喷射炮能打2400米,给登陆美军造成了巨大损失,暂时阻止了敌人的进攻。
在全弹射击完后,因为没有补充炮弹,喷射炮中队用缴获的步枪与敌人继续作战,最终部队被打散。
战后一些军国主义的死剩种,为了“慰灵表彰”,在平成年又重新制作了一门复制品,将其供奉到了靖国神社遊就館。
日本陆军兵器行政本部在1942年末到1943年6月这段时间里,还得到了德国人转让的反坦克火箭和LG40型无后坐力炮技术,这也算是火箭筒的近似体。
日军仿制的无后坐力炮被称为“試製八十一粍無反動砲”,继而又开发出扩大口径到105mm的版本,称为“試製十糎半無反動砲”,它们直接使用了92重机枪的枪架。
这些HEAT无坐力炮的性能同样感人,射程30米(参数指标200米),穿深100mm,还不如四式火箭筒。
据说当年日军为莱特岛之战生产了300门81mm“無反動砲”,送到岛上才发现连瞄具都安反了,根本用不成。
105mm“無反動砲”性能更强悍些,有效射程1000米,穿深120-130mm,还有模型爱好者YY出了双联装战车版。
所有的这些炮“试制”到1945年都没能完成,后来国破临头的日军虽然下了200门的订单,但工厂也懒得当回事儿了,81mm的还有前期的300门量产,105mm的根本没有任何投产。
在“无反动炮”和“喷进炮”研制的时候,日军还利用无后坐力炮技术,制造了一款简化版的“試製五式四十五粍簡易無反動砲”,即五式45mm简易无后坐力炮。
它更接近火箭筒,摈弃了那些车轮、枪架,可以由士兵扛着单人发射。
日军将这种简易的无后坐力炮当做是“末日武器”使用,企图依靠粗制滥造的武器完成最大化武装,以迎来最后的“玉碎”。
但还没等真正造出来,天皇就宣布“朕给跪了”。
日本人真正实用化的HEAT技术,只有那款坑人不偿命的“反战车刺雷”。
将一个锥形装药的触炸药盒戳在长杆上,让士兵们拿着它直接去捅坦克装甲。只要能捅上,这威力怕比火箭筒还大些。
反正只要士兵板载猪突的速度够快,谁说他们不是“最终兵器人形自导喷进炮”呢?
捅完还有福利,不死的话奖励再来一根!死了赠靖国神社香火栏一个。
啥?残了?残了就用剩下的生命写回忆录嘛,臭骂那些当年死也开发不出火箭筒的米虫们。
其实,日军很看重反坦克,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也不怎么缺反坦克能力。
美军对坦克的使用并不比日军高明多少,况且岛小林密,构不成大规模使用坦克的条件。所以美日的坦克真正大规模对战的情况不常见,多以激烈的小规模的战斗为主。
而且美军的坦克并不厚实,主要以M4谢尔曼和M35“斯图亚特”为主。
“斯图亚特”只是个轻坦,它的装甲在一定距离甚至能被重机枪贯穿。
“谢尔曼”也只能在日本人面前找虎王的感觉,放欧洲战场它被嘲笑为“打火机”。
总之,日军在美国坦克面前并非一筹莫展,他们习惯于通过密林和复杂地貌解决掉美军的战车。
自己有坦克,也吃尽了坦克亏的日军,其实相当的重视反坦克,只是受限于技术能力,他们没有什么标准的针对性装备。
所以,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最简单也最灵的反坦克法子是拉近距离,再爆破。
要么用木壳水雷,要么用炸药包,要么用集束手雷和燃烧罐组成燃烧弹。
然后在关键地段做成起爆陷阱,或者干脆让士兵背着去炸坦克。
有时候,日军还会让自己的坦克与美军交战,打成混战后,再让士兵出去伺机自爆。
炸完就迅疾发动白刃冲锋,在近距离将美军歼灭,残余的美军坦克则用步兵经典的揭盖子打法干掉。
有时候之需要点燃几棵大树,或者在河滩上发动混乱的突袭,美军坦克便只能变成不会动的木桩,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此外步兵炮也是日军反坦克的一大主力,在很多岛屿战场上,日军炮兵也是美军坦克最头痛的东西。
他们最怕的并不是美军的坦克,怕的是美军的喷火坦克和喷火器。像“钢锯岭”就是让喷火坦克打下来的。
冲绳战役时,在“钢锯岭”(前田高地)之前还有另一个高地战斗,日军依靠几门炮,硬是打退了美军轮番的坦克突击,让对方死伤枕籍。
在某些区域,美军还得时刻小心日军的坦克,它们再菜也是个带大炮和机枪的钢铁碉堡。
实际上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并非如提问者标题所述那样,在“小岛上打游击”。
日军与美军的岛屿争夺战是血雨腥风的正规攻坚战,双方打的都是硬碰硬的斗争。
比如瓜岛,仅长145千米,宽40千米,总面积约6500平方千米,陆地面积约5302平方千米,海拔2400多米,人口达10万。
美日双方在瓜岛上投入的兵力相当多,还围绕瓜岛连续打了6次大规模的海战,沉船无数,双方损失飞机1000架,日军损失2万多人。
像这种仗,就算有火箭筒也没辙,美军实施的战略是“蛙跳”,日军的战略则是“岛链防御”,日军想依靠岛链拖住美军,美军想依靠“跳跃”拿下要地。
所以在那些最关键的岛上,双方都是杀得天昏地暗头破血流。
最后日本的残军在后勤断绝、战略失陷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退守岛屿一隅顽抗,一般不主动出击。
美军则乐得个清净,将日本残军围困到绝境中了事,该修机场修机场,该做驻点做驻点。
这其实根本不是什么“游击”,但给了许多人以片面的观感,觉得双方都在密林里打CS。
后来美军登陆菲律宾的战斗,尽管战场规模更大,但日美军依然承接的是之前的套路。
美军不想承受伤亡干掉马尼拉的日军,日军也没信心打赢美军。
于是日军将菲律宾人劫掠一空,躲进深山“留待有用之身”,最后饿死大半,有人还在山里当了29年土匪。
美军则干脆不管,逼着这些人跑进深山,战争结束后押着日军的长官山下奉文写投降的命令。
也就冲绳岛上的牛岛满,贯彻杀一个是一个的理念,布下了绝户阵,引着美军往坑里耗。
日军在这里依靠的是满岛的火力高地,以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作战。
比如钢锯岭,日军在山顶修筑了很多地道,山脊又没法站住太多人,根本发挥不了美军的火力。
等美军一上山他们就打,美军一攻过来他们就派人钻后面包饺子,将美军杀得尸横遍野。
总之,日本人通过动脑筋,一定程度上破除了美军的火力优势,转而将战争节奏带到了自己熟悉的方向。
哪怕没有火箭筒,只要战略方向对,一样让美军血流漂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