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传位给傻子司马衷,他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
司马炎是历史上最昏庸的开国皇帝、他传位给白痴儿子主要是希望聪明的孙子能传承下去!至于后果还是没有想到吧!
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传位给傻子司马衷,他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严格来说,司马衷不是傻子,只是智力偏低,但也不到弱智的地步。
可以这么说,司马衷应该就像郭靖一样,属于较为迟钝的普通人。
为什么精明、狡猾的司马炎,会将位子传给不聪明的司马衷?
第一,长子继承制。
传承汉代的特点,晋朝还是很讲究长子继承的。
正常来说,除非长子实在不成器,不然其他儿子是没有机会的。
司马炎有18个有名有姓的儿子,其中长子司马轨2岁就夭折了,那么次子司马衷其实就是长子。
一般来说,司马衷如果才能尚且可以,就不会选择其他人做皇帝。
第二,妻子贾南风的作弊。
司马炎当然知道儿子不太聪明,但究竟智力到什么地步,他也不清楚。
司马炎曾多次对儿子进行测试,曾有一次让他做一个试卷。
而皇后贾南风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找了个枪手回答。开始枪手引经据典,将试卷写的很好。但贾南风认为皇上知道司马衷不聪明,这种卷子一看就是假的,不能用。于是,她找了个粗通文墨的太监写了一份卷子。
司马炎看到卷子,觉得虽然文笔粗陋,但回答还是比较有条理的,所有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虽然答案不是很高明。
司马炎认为儿子虽不聪明,但思维还是清楚的,能够做皇帝。
第三,司马炎痛爱孙子。
其实司马炎是想将位子传给孙子司马遹。
司马遹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年幼时候深受祖父司马炎的喜爱。一次宫廷内失火,司马炎亲自带着孙子去看火势。年仅5岁的司马遹却拉着祖父到暗处,怕他被火殃及。司马炎认为孙子心地很好,对他非常疼爱。
他认为司马遹将来肯定会有大的成就,找了很多师傅培养他。在立司马衷为继承人的同时,他将司马遹立为皇太子。
第四,晋朝的大乱不能归罪于司马衷一个人。
虽然司马衷说过何不食肉糜这种话,但晋朝大乱的根本原因,是司马炎设立的王爷制度。
司马炎自己是篡位上台,逼迫魏元帝禅位,所以对这种事很警惕。
他当权以后,为了巩固皇权而大封宗室,尤其是自己的儿子为王。这些王爷人人都收我兵权,理论上可以防止汉朝末年外戚或者权臣拥兵自重。
这不是司马衷可以解决的,属于根本制度问题。八王之乱持续了16年,导致晋朝元气大伤。
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传位给傻子司马衷,他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
他知道儿子司马衷不聪明,也很清楚传位给他会有危险,但他依然要这么做,他只能这么做。
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当时跟司马衷竞争的,不是司马衷的弟弟,而是司马炎的弟弟!
这个弟弟,叫司马攸。
为什么他的弟弟有资格竞争继任人?我跟你说,司马攸不止有资格,而且是险些要成功;他不止现在有资格,甚至在司马炎没当上皇帝的时候,就差点要成为司马家族的话事人。
这一切,都要从司马师没有儿子说起。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所以他从弟弟司马昭那里领了个儿子过来当自己儿子养,这个儿子,就是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作为司马师名义上的儿子,司马攸本来就是司马家族毫无疑问的继承人。
可是,司马师很年轻就病死了,他是死在平定淮南叛变的军旅中的。这个时候,司马家族仍然处于紧张激荡的政治斗争之中,不可以将家族之位传给年幼的司马攸。
因此,司马昭代替哥哥司马师,接替了他在魏国的职务。
司马昭忙里忙外终于把忠于曹魏的势力全部铲除干净之后,就开始动坏心思了。他有时候对着司马攸说,我那个位置,迟早还是要还给你的。但转过头,就钦定司马炎做自己的接班人。
谁都明白,司马昭就是想要把江山基业,记录在自己的名下,而不是哥哥司马师的头上。
他想把将来迟早要抢过来的皇位,通过嫡长子司马炎,百年千年地流传下去。让后人祭拜的列祖列宗皇帝,是司马昭,而不是司马师。
最终司马昭用“立长不立贤”的规矩,在一些大臣的支持下,终于选定司马炎作为继承人。支持司马昭这么做的人之中,有一个,叫贾充。
他是司马衷的老婆,贾南风的老爹。
当你知道了司马炎的帝位是怎么来的,你就会明白他必须只能选司马衷做太子。
司马衷是嫡长子,由司马衷来继承帝位,是尊崇神圣不可动摇的铁律——就像司马炎当初击败弟弟司马攸那样。
但是,当越来越多大臣也认为司马衷不能担任国君之后,他们居然提出司马炎最痛恨的一个想法。
他们提议,由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来做皇太弟,将来接任江山。
司马炎一听到弟弟的名字就急火攻心,他用尽一切办法排挤挤兑司马攸,最后逼得他不明不白地死了。司马攸死后,那些大臣总算死了心,然后司马炎又要想尽办法替司马衷这个傻儿子铺好后路。
他委托司马衷的外公杨骏作托孤大臣,希望他在未来好好辅佐司马衷;
他给司马衷迎娶贾南风,不是图她丑,也不是图她不洗澡,而是因为她是开国重臣贾充的女儿;
他给司马衷立了许多叔伯兄弟在王国境内做藩王,并且领有兵权,希望这些藩王能帮助司马衷戍卫京畿;
结果,司马炎苦心孤诣安排的、所有保护呵护司马衷的保险丝,全都在司马炎死后相继跳闸,熔断,着火,甚至爆炸。
然后这些人,全部变成祸乱西晋王朝的乱根:外戚专权,贾后乱政,八王之乱。
司马炎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不。他可以说什么事都想到了。
能这么精准、这么短时间地把一个新兴国家完美爆破,也就司马炎这样旷世难遇的政治天才能做到了。
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传位给傻子司马衷,他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
我认为晋惠帝司马衷不是傻子,顶多就是智力水平稍低而已。
他具有一定的智力水平,明好坏,知是非。只是他的的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不如普通成年人,或者说心地过于善良,最终造成了其在政治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大权旁落。
比如八王之乱时,司马衷虽然长期是诸王争权的傀儡,但他并没有完全像傻子一样完全任人摆布,也曾做出过反抗。
永兴元年是晋惠帝司马衷反抗最为激烈的一年,其先是下密诏给刘沈和皇甫重,希望他们能讨伐河间王司马颙,解救自己。后来司马衷又在东海王司马越的帮助下,率领大军讨伐成都王司马颖。当然了,这里面司马衷并不是主角,他更多的是司马越争权的一颗棋子。
但当时司马颙和司马颖专权,司马衷选择与司马越合作,也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讨伐司马颖的时候,晋惠帝所在的大军于荡阴大败,当时司马衷身边的侍从百官纷纷逃窜保命,导致司马衷面部受伤。唯有侍中嵇绍,持刀护在司马衷驾前。
最终嵇绍被杀,鲜血溅到司马衷的衣服上。后来战事平息,侍从要为司马衷清洗衣服,结果司马衷吩咐道,这衣服上有嵇绍的血,不能洗。
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由此可见,司马衷对于嵇绍忠心护主的行为是明白的,他分得清什么是忠臣,这就比较能说明问题。
事实上,纵观司马衷的相关史料记载,都没有直接表现其痴傻,或者智力水平低下记载。更多的只是在表明,他是一个无能的皇帝,无法掌控朝政,只能是当傀儡。
然而当傀儡可不是傻子的专利,这是需要和环境相匹配的,汉献帝不傻吧?不照样被挟天子以令诸侯。
当然了,我知道肯定会有人把“何不食肉糜”搬出来,但这根本不能证明司马衷是个傻子。
这个典故讲的是有一年地方是闹饥荒,官员向司马衷这个皇帝汇报灾情。司马衷听后,问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哭笑不得的问题。他听说灾民门饿得没有饭吃,就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
很显然,司马衷这个问题问得有点白痴,稍微有点常识的人就知道,灾民既然连饭都没得吃,哪还能吃得上肉粥?但是,这不能说明他智力有问题,只能证明他没有常识。
司马衷之所以没有这样的常识,不是因为他傻,而是因为他没有经历过。他出身于皇家,从小锦衣玉食,少有接触民间疾苦,自然缺乏这方面的常识。所以,站在在他的角度,说出这样的话,并不意外。
类似的话语,我们又何尝没说过、没想过呢?生活的环境不同,就会有着很大的认知差异。
比如一个从小长在城市的孩子,他可能不知道碗中的大米是田里长出来的。再比如一碗方便面,在有钱人家看来是不健康的垃圾食品,在穷人看来,或许是生日才能吃的上的好东西。
你甚至可以认为司马衷的这句话就是古代版的“先定个小目标,赚一个亿”,无关乎智商,而在于环境。
所以,总结来讲,谁也没法证明司马衷是个傻子,那么司马炎选他当皇帝就没问题。因为古代选择,大部分时候遵循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司马衷或许能力一般,但他的身份优势足以帮他争得皇位。
不得不说司马炎挺能生的,据说一共生了二十六个儿子,其中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有十八个。但是,司马炎的嫡长子只有三个,即他与武元皇后杨艳所生的司马轨、司马衷以及司马柬。
而嫡长子司马轨早夭,所以司马炎的嫡系一脉,排在最前面的就是司马衷,在其身体和智力没有明显缺陷的情况下,皇位就该传给他。
有人或许会不理解,就算是司马衷不傻,但他能力差是毋庸置疑的,司马炎那么多儿子,为何就一定要传给这个平庸之辈,嫡长子真的就那么重要么?
这其实就回归到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即嫡长子继承制为何能够长久不衰?或者说嫡长子的优势具体的在哪里?
作为一个贯穿中国历史数千年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自然有他的可取之处。至少其从制度上确立了继承顺序,以免大家为了争夺继承人位置而互相内斗,消耗家族实力。
而且嫡长子的背后往往有着强大的势力支持。比如司马衷的背后,乃是武元皇后杨艳。
她代表的是弘农杨氏,其不仅仅是名门望族,更是西晋王朝最强的外戚集团。杨艳的叔叔杨骏、杨珧、杨济三人,几乎揽尽西晋朝政大权,有着“三杨”之称。
虽然杨骏也是司马炎的岳父,其女儿杨芷在杨艳去世之后继任皇后,但是杨芷无后,杨家也就指望着司马衷与司马柬这两兄弟。
对于司马炎来说,选择继承人,杨家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选了嫡系一脉,杨家作为自家人,虽然有着外戚作乱的风险,但至少会支持司马家的统治。如果选择其他人,杨家的地位受到威胁,势必会站到新君的对立面,威胁司马家的统治。
当然,有人会问为何不传位给司马柬,他也是嫡子,同样能够得到杨家的支持。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长幼有序的原则。嫡长子继承制,不仅要分嫡庶,也要论长幼。如果废长立幼,那也是坏了规矩,这是对司马衷的不公平,更容易让人抓住把柄,借题发挥。
这其实也能从侧面证明,司马衷不傻。如果司马衷确实智力有问题,那么司马炎就可以以此为理由,传位给司马柬。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司马柬一直没有儿子,这意味着其下一代的皇位传承没有保障。而司马衷可是有个好儿子,愍怀太子司马遹可是连司马炎都惊喜的小天才,自幼聪慧,司马炎赞其有司马懿之风,丝毫不掩饰隔代传的意思。
这无疑是对司马衷的加分项。
当然了,其实传位给司马柬也不见得就能有好结果,虽然司马柬能力不错,身边也没有贾南风这样的弄权妇人,但他命不好。司马衷登基也就一年多,他就去世了,年仅三十岁,皇帝即位不久便英年早逝,而且还没有儿子,谁能保证不会发生内乱?
所以,虽然从结果来看,司马炎选司马衷,确实是选错了。但这也不能全怪司马炎,毕竟他无法预知未来,在当时从各方面考虑,选择司马衷,都是非常合适的。
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传位给傻子司马衷,他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
智力缺陷人群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愚笨、愚鲁、痴愚和白痴。后世对于司马衷的智商莫衷一是。有的说是白痴,有的说是智商欠缺,个人认为司马衷不是白痴,只是反应太慢,有些迟钝。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当时,大臣普遍认为司马衷精神不正常,对于司马衷能否驾驭一个帝国都持怀疑态度,不少人都希望司马炎改立太子。但司马炎执意不肯。
司马氏立国与曹魏一样,都是权臣篡位,但曹家父子具是一代豪杰,但司马炎不过捡现成,成为东晋开国皇帝。从当时情况来看,世家与门阀已经崛起,司马衷作为嫡长子具有天然的合法性,而一个弱势皇帝是符合世家利益的,这一点连司马炎也不敢轻易违背和触碰。从个人生理来看,司马懿,司马昭,包括司马炎都是正常人,智商也都相当不弱,司马炎的皇后杨艳也是名门闺秀,二人咋就生下个傻儿子司马衷?再说他们夫妻生了好几个孩子,就老大司马衷是个傻子,其他子女都很不错,大概是基因突变。司马衷在九岁时被立为太子。也并没有“特意”功能,司马衷也识字会书写,也会那啥,生的孩子还异常聪慧。司马衷被太子关键在于身后有两股势力:皇后的杨氏一族和太子妃的贾氏一族(贾充,贾南风)。
太子司马衷智商欠缺司马炎是知道的,为此。司马衷的媳妇大傻娘们贾南风(这一点他们夫妻很般配)经过种种运作。终于使得司马衷太子的地位得以保住,但后来,司马衷最大的竞争者齐王司马攸被司马炎给挤兑死了,岳父贾充也死了。此时反对司马衷的势力再次崛起,但又被司马炎给否决了,实际上司马炎还是不想换太子?司马炎知道太子智商不行,关键是司马衷有个好儿子司马遹。司马遹的母亲不是大傻娘们贾南风,母亲是谢玖也就是谢淑妃,谢玖是司马衷的第一个妃子。贾南风后来把司马衷的嫔妃统统杀戮,唯独不敢动谢玖,可见这为谢淑妃的本事,隔辈最亲,司马炎很喜欢这个孙子,司马遹非常聪明。司马炎如果想让司马遹当皇帝,必须让司马衷先当才行。司马炎想的是,有大臣辅佐,地方有大量的宗师维护,傻儿子完全可以平稳当皇帝,可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朝臣无能,儿媳妇贾南风太能作。宗师更是混蛋,司马炎一死,东晋就彻底完蛋了,可以说中国大一统王朝中,两晋最无能。
这里司马衷长子身份不过是一个立主脚的借口而已,立嫡立长有礼制支持也不过是在理论上。所谓礼制无非一座牌坊,只有对当权者有利时才能产生作用。也就是只有当掌权者想要立场的时候,正统论者才会体现出价值。汉武帝和曹丕都不是长子,但依旧是皇帝。再就是心里作用,别人都可以认为自己的儿子傻,但唯独自己当一个宝。而且自己孙子很聪明,抱以侥幸心理,起码认为其可以当个太平天子。但没有想到太子妃是个人物。司马家的江山丧于妇人之手。公元290年,司马炎病危时候,遗诏让镇南将军汝南王司马亮辅佐太子。但当时局势已经失控。司马炎的岳父杨骏已经控制皇宫和洛阳军政,皇后假传遗诏。让自己的父亲杨骏辅政。
晋武帝驾崩以后。司马衷登基是为晋惠帝,年号为永熙。尊继母皇后杨芷(杨艳的堂妹)为皇太后,贾南风为皇后。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强大的西晋就就此二世而绝。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要传位给傻子司马衷,他难道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
司马家族经过了三代苦心经营,不但夺取了曹魏的江山,而且最终还打败了蜀汉和东吴一统天下。可以说,司马家族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为成功的家族,在历史上留下了成功范例。如果历史就到司马家族统一全国为止,那么司马家族的成功,可能会被后人用来反复不断地学习,当成一个榜样。
但是可惜的是,当司马家族获得江山,统一全国以后,却在第二代就把江山给丢掉了。由于司马衷这个傻子当了皇帝,自己在朝廷中没有威望,因此造成了身边的皇亲国戚们互相不服,为了争权夺利,互相内耗。再接着往下,就形成了“八王之乱”。而“八王之乱”,更是引发了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最终使得新兴的西晋统一政权,很快就覆灭了。
那么,司马炎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司马炎之所以会选择一个傻子来继承皇位,究其原因,其实已经被大家说过很多次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司马炎不认为司马衷是一个傻子。虽然一开始,他也觉得司马衷有点傻,但是后来他出过一些考题给司马衷做。这些考题,被司马衷的妻子贾南风作弊给代为回答了,司马炎又并不知道这是贾南风作弊,还以为是司马衷自己独立答出来的。从这些考题上看,虽然谈不上很出色,但司马炎已经可以判断出,司马衷不算一个傻子,把江山交给他,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二是因为司马衷是嫡长子。虽然司马衷的上面还有哥哥,但是这个哥哥早夭了,所以,说起来司马衷就是嫡长子。传位给嫡长子,一直就是古代传位的一种正确的方式。司马炎为了避免更多的问题,因此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三是司马衷虽然很傻,但是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却很聪明。司马炎想通过司马衷,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司马遹。由司马遹来掌控江山,司马炎很放心。
不过说起来,这三点理由其实都不是很立得住脚,为什么这么说呢?
比如司马炎出考题考司马衷,但并不是一种闭卷考试。就算司马衷的身边没有贾南风,也会有其他足智多谋的大臣。这些大臣代替司马衷答题,也是很有可能的。显然,司马炎想要把这次考试做好,获得成效,他就应该采用闭卷考试,而且要自己亲自监考,这样才能杜绝各种作弊的可能。但是司马炎没有这样做。
再比如关于嫡长子的问题。前面我们也已经说了,实际上司马衷并不是长子,既然不是长子,就不存在嫡长子的问题了。“嫡长子制”的威力,就发挥不出来了。
又比如传位给司马遹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很不靠谱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司马衷不行,江山在司马衷的手里就丢掉了,还能传到孙子司马遹手里吗?第二点,司马衷究竟能活多久?如果他甚至活得比司马遹还长(这在医疗不发达的古代,是非常正常的),那也就意味着,很可能传不到司马遹手里。那这样的选择还有什么意义呢?第三点,司马遹是太子,但是皇后贾南风不是司马遹的母亲,他们两人必然发生矛盾。根据贾南风的性格,他们两人必然发生矛盾。这不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吗?
总之,司马炎传位给司马衷,他提出的那些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说起来,司马炎虽然也算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是他在统一江山以后,却有些颓废,不思进取。他没有思考江山的建设问题,没有想过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别的不说,就从他所实施的分封制来看,就已经是一个历史的倒退。他应该知道,分封制对国家的稳定,会造成多么大的伤害!但他从来没有想办法解决过这个问题。
司马炎到了晚年的时候,天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乃至于搞出了“羊车望幸”这样的典故。他的后宫的人数达到了上万人,尽管这是继承了蜀国和吴国的“后宫遗产”的结果,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自己充塞进去的。
总之,当司马炎没有把心思用在治理国家上的时候,他当然也就没有认真思考过接班人的问题。他觉得已经统一了江山,又搞了分封制,整个国家都在他司马家族的手里,别人已经不可能对他的家族构成威胁了。他甚至可能还觉得,在天下掌控在他司马家族手里的情况下,谁当皇帝都无所谓,不会有任何问题。
但是,他没有想到威胁来自于他的内部。要是司马炎当年对这些问题,进行过深入的思考,相信晋朝会成为汉朝之后,又一个大统一的,影响深远的朝代的。
(参考资料:《晋书》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