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初期,纳粹德国打胜了那么多战役,为何一场斯大林格勒会战就元气大伤?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乃至于欧洲战场上的转折点,都被认为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什么一场战役就能成为整个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呢,为什么一场斯大林格勒战役,就能够使得横扫天下的纳粹德国元气大伤?

斯大林格勒战役

苏德战争开战以来,在莫斯科遭遇第一次大规模惨败之后,曾横扫欧洲大陆的德国军队终于力不从心,希特勒的全面进攻计划因此破产。但是显然,骄傲固执的元首绝不甘心失败。

一方面,希特勒开始全力在本国和仆从国收集炮灰,集结了200多个师,超过600万的部队。另一方面,又开始变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决定集中兵力,进攻苏联南翼,夺取斯大林格勒和南高加索,在包抄莫斯科的同时,夺取德国最需要的高加索油田。

1942年4月5日,在希特勒第41号作战领的要求之下,苏联境内的德国纳粹军队集结了150万人,约97个师,1600多架飞机,1200多辆坦克,1.7万门火炮,开始对苏联南线战场发动进攻。

斯大林格勒战役示意图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德国军队就横扫苏联南部,兵锋直逼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作为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部经济区的交通战略要道和苏联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地,斯大林格勒绝不容有失。因此,在斯大林“寸步不退”的命令之下,惨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正式爆发。

面对90多万进攻的德国军队,此时的苏联守军只有38个师,这其中还有20个师严重缺编。在这种劣势之下,苏联军队视死如归,与德国军队展开了惨烈的厮杀,占据优势的德国军队一度突入了斯大林格勒的市区,双方开始了惨烈的巷战。

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房屋,每一幢工厂,都反复争夺。而与此同时,离德军只有几百米的工厂,勇敢的工人们依然在冒着炮火坚持生产。例如,“红十月”冶金厂的工人,就是在一边抵抗敌人进攻,一边冒火生产,仅战役最激烈的9月份,他们就制造了200辆坦克,150辆牵引车。

斯大林

工人们甚至经常驾驶着刚刚装配好的坦克直接冲出工厂大门,进入战场与敌人战斗。这样惨烈的巷战,持续了三个月之久,德国始终未能彻底占领斯大林格勒。战斗到1942年11月,加上增援部队,德国军队依然拥有80个师约100万军队。

但是此时,集结在斯大林格勒地区的苏联军队已经高达三个方面军,110万人,苏联军队在人数、装备等诸多方面开始超越对手。尤其是苏联最新装备的一千多门喀秋莎火箭炮,威力极为恐怖,给德国军队带来了巨大的伤亡。

1942年11月19日,终于喘过气来的苏联军队凭借自己人数、装备、后勤等全方面的优势,开始大举反攻。反攻的苏军不但收复大量失地,还直接将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德军22个师包围了起来。

苏联红军

虽然希特勒尽竭力的搜罗兵力,组成顿河集团军,援救被包围的德军第六集团军,但是,这些行动都被早有准备的苏联军队挫败。

与此同时,多次击败德国军队并给德国带来巨大伤亡的寒冷再次降临,被包围的30万德军(包括仆从国军队),每天只能获取1/7所需的给养物资,不但伤员大量死亡,许多健康的士兵也因为饥饿和寒冷奄奄一息,被包围的德军已经进入穷途末路。

即便如此,德军依然坚持到了1943年。但是,由于希特勒拒绝军队投降,苏联军队发动了全面进攻。1943年2月2日,被包围的德军全部被歼灭,其中,被俘虏的德军有9.1万人,其中包括了24名将军,在战役最后时刻被希特勒提升为元帅的保卢斯也在俘虏之列。

斯大林

为什么一场战役就可以让德国军队元气大伤,乃至已成为苏德战场上的转折点?

第一,斯大林格勒战役,消耗了大量德军最精锐的部队。虽然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国依然拥有数以百万计的部队,单单苏德战场上,包括仆从国军队在内,德国兵力高达520万。但是,此时德国的军队战斗力比战争初期,却有天壤之别。因为,随着惨烈的战役,尤其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大量德国最精锐、最善战、装备最精良的部队被消耗,最具战斗力的老兵几乎都已战死。

第二,德军的对手,也就是苏联军队,开始恢复元气。苏联不但在战场上训练中大量英勇善战的精锐部队,同时,凭借远比德国潜力更为深厚的国力,苏联军队已经发展至640万人。而这640万的军队,不仅仅是人数,在大炮、坦克、飞机、后勤补给等多方面,都超越了德国军队。

巴巴罗萨计划

也就是说,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之后,已经喘过气来的苏联开始全面超越对手。德国面临的对手,再不是准备不足、战略误判的苏联,而是全面转入战时体制,不但工业实力、人力资源全面超越对手,战争初期不堪一击的军队,也转变为成了一支在战火中淬炼出的精锐大军。

第三,最重要的是,斯大林格勒德国最大的损失,并不仅仅是百万人员的伤亡。最重要的是,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军队并没有达到预先的战略目的,也就是夺取高加索油田,同时切断苏联的能源补给。

希特勒

因此,斯大林格勒战役之败,不但使德国军队伤亡惨重,同时,德国庞大的战争机器,依然饱受能源短缺之苦。不过,即便如此,苏德战场上,一直到战争后期,多数战斗和战役,虽然德国屡屡失败,但就伤亡而言,苏联军队反而要大于德军。

因此,德国军队最终失败,就军队本身而言,甚至可以说一句非战之罪。德军之败,而是由于石油和后勤补给的不足以及严酷的环境所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彻底破灭了德国军队补上能源短板的可能。自然,德国军队只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愈发短腿。胜利的希望自然也更加渺茫。

苏德战争初期,纳粹德国打胜了那么多战役,为何一场斯大林格勒会战就元气大伤?

二战中,彪悍的德军,为何输一场斯大林格勒会战就“无力再战”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发布第41号战争密令,要求“一但天气和地形条件具备,德军指挥官和部队的优势必将再次赢得行动的主动权,迫使敌人就范。目标是,最终歼灭苏联红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资源”。

在制定具体执行方案之时,希特勒的参谋们建议再次向莫斯科发起突击,完成去年因冬天太冷,而无法完成的战前既定目标,但是这个方案被希特勒坚定的否决了。

希特勒认为负责进攻的中央集团军群,在经历苏联人在莫斯科的反攻之后已经伤筋动骨,且苏联在反攻之时出动的军团依旧在莫斯科一线严阵以待。

若德军再次攻打莫斯科,莫过于去啃一根苏联人准备的“铁骨头”,从效率和产出比来说是极其不理智的。与此同时考虑到德军在经过1年的战斗后,国内囤积的石油、金属矿产已经陷入告急状态。

务实的角度出发,应该向石油以及矿产资源丰富的高加索北麓、高加索北麓以及顿河下游流域、库班河流域一线推进,找到德国可以把战争继续打下的补给。

当时高加索北麓以及顿河下游流域、库班河流域的土地是苏联在丢掉乌克兰之后,最重要的矿产区、粮食产区,因而假如希特勒能将其拿下,不但自己的补给问题迎刃而解,苏联将陷入“缺衣少粮”的绝境。

但遗憾的是苏联人看出了希特勒的想法,在通往上述地区的枢纽城市斯大林格勒集结重兵防御,试图以此为支点构建起保护高加索北麓地区的防护层。

历史的结果告诉我们,这一次战争苏联人胜利了,在整场战斗之中德国人先后集结1040000人进行疯狂的进攻,结果在付出841000人伤亡后大溃败,他们的元帅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在战争中被俘。

其领导的德军第6集团军残部数十万人全部投降,第6集团军是直接接受希特勒指挥,由各部队优秀士兵抽调构成,属于希特勒“御林军”的级别。

因而他们成编制的被俘,对于希特勒来说可谓晴天霹雳。招兵容易,但是培养一个精锐的老兵难啊!在之前的莫斯科战役、列宁格勒战役之中,德国人已经相继付出了581900伤亡、390000伤亡。

搭配上这次斯大林格勒的841000伤亡,战争开打2年的时间里德国人损失了1812900人的战斗力,而根据相关资料的披露,整个二战中德军兵力最多时,也仅有780万人在作战。

20%的“战损率”好比一个拳头少了一个手指,表面上看依旧“有力”,实则已经内软了。再而1942年的时间点太关键了,1941年末日本轰炸珍珠港,把美国拖入战争。

经过半年的工业机器全开,美国于1942年中期已经拥有干涉欧洲战场的能力,所以当德军受损,四处找补给之时,源源不断的美国货送到了苏联手中,此消彼长之下,德国又相对的弱了下去。

二战中,彪悍的德军,为何输一场斯大林格勒会战就“无力再战”。这个“无力再战”指的是苏德实力之差越来越大,至于为何会越来越大,一方面确实是德国伤亡重。

但更重要的是苏联在美国的加持下快速恢复,德军却始终在找补给的路上,且随着英美在西欧、北非联合反攻,德军捉襟见肘的兵力不得不双线作战,这样一来苏德战场的兵力又少了。

苏德战争初期,纳粹德国打胜了那么多战役,为何一场斯大林格勒会战就元气大伤?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超级大战。这场战役最终以苏联红军的胜利告终,德国遭到了东线战场中的最大失败。

这场战役之后,苏联军队进入了东线的战略反攻阶段。斯大林格勒战役,也被历史学家称为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

那么,纳粹德国打赢了那么多场战役,为什么一场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就让德国元气大伤,被迫转入防御阶段呢?

第一,德国损失比苏联大。

这场战役是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双方的参战总参战人数超过了300万,各种飞机坦克火炮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德军先后投入100多万兵力,而苏联方面则是投入了近260万军队。从人数来看,双方都是摆出了一副大决战的架势。

从结果来看,这场战役可以说是近代史上最血腥的战役。双方的死伤人数共超过了200万人,其中德国损失近90万,苏联方面损失120万。

也许只看数字的话,不少人会觉得德军厉害。竟然比对方少损失30多万人嘛!可实际上,德国是有苦说不出,因为这损失的,可大部分是精英啊。

由保卢斯率领的第6集团军,被苏联歼灭。除此之外,德国还有20多个师团遭到了严重打击,精英损失严重。

这里的精英,主要是指战场上携带大量先进装备,并且训练有素的战场老兵。随着这些老兵的大量伤亡,德国不得不调用一些新兵上战场。在如此血腥的战场上,德国新兵的仓促登场,只会导致更大的伤亡。

反观苏联方面,虽然武器装备稍逊,但在人数上却占据了优势。

最重要的是,哪怕是苏联新兵上了战场,但凡在这场战役中存活了下来,他就已经算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了。而苏联依靠人数优势,培养出的大量老兵,也在后来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卢斯旧照)

第二,德军赌博失败。

斯大林格勒是一个战略重镇,假如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他们就可以轻松地掠夺高加索地区的石油、铁矿、粮食等战争资源。这样一来,不仅能改变自身战线过长补给不力的窘境,同时还能让苏联军队的补给出现问题。

因此,德国才会在斯大林格勒筹备如此多的兵马,其目的,就是要一举掐住苏联命脉,让其快速死亡。

这是一场非常大的赌博,可惜的是,德国人赌输了。

这一赌,直接让德国损失掉大量精英,还葬送了1941-1942年以来,两年取得的胜利。同时,让自身战线过长的问题,暴露在了苏联面前,将战场主动权交给了对方。

(希特勒旧照)

第三,失败带来了消极影响。

德军向来在战场中所向披靡,很少吃败仗。但斯大林格勒战役,却使得德军在东线遭遇了最大败仗。这一点,严重地打击了德国士兵的信心,一部分精英军团在战役失败后没有了往日的锐气,开始逐渐走向平庸。

可怕的是,不仅士兵失去了信心,整个德国对元首希特勒的信心也产生了动摇。德国第一次露出了战败迹象,国内的高层贵族开始对元首产生怀疑。

而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军方高层中有越来越多质疑元首的声音,因而才引发了1944年著名的刺杀元首案,包括隆美尔在内的大批优秀将军被处决。

德国国内出现了严重矛盾,失败已经是在所难免了,而这一切的直接起因,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参考资料:《第三帝国的兴亡》)

苏德战争初期,纳粹德国打胜了那么多战役,为何一场斯大林格勒会战就元气大伤?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元气大伤的原因如下:

第一,德军损失惨重。

此次德军使用了大约100万军队,包括40万德军,23万意大利军队,20万罗马尼亚军队,20万匈牙利军队。

而此战德军25万人死亡,50万人受伤,还有9万人被俘,损失高达84万人之众。

这就等于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几乎拼光了。而德军本来兵力就大大少于苏军,长期保持苏军二三分之一。

这次成建制损失了80多万人,德军前线兵力在巴巴罗沙计划初期,一共也就380万。这种近百万的损失,德国人一时是弥补不了的,导致德军攻势被迫停止转而防御。

第二,瓦解了希特勒夺取高加索油田的计划。

希特勒曾经说:如果不能取得迈科普及格罗兹尼的石油,我必须结束这场战争。

此次攻打斯大林格勒的重要目的,是进而攻占高加索地区,彻底夺取苏联的巴库油田。

当时苏联的石油主要来自巴库,一旦被德军占领,苏军就是灭顶之灾。

然而南方集团军本来攻打高加索很顺利,却因为斯大林格勒吃紧,被迫北上导致失败。

此后,德军再没有能力占领高加索,切断苏军石油供应。

第三,事实证明苏军防御战略是正确的。

苏军当时还不具备和德军在野战中对攻的能力。

但苏军可以依托斯大林格勒这种城市防御,同德军打消耗战,抵销德军的战术优势。

在德军攻击到筋疲力尽的时候,苏军在将大量援军用于反攻,可以有效打败德军。

这种方案后来屡试不爽,包括著名的库尔斯克会战,成为苏军的杀手锏。

苏德战争初期,纳粹德国打胜了那么多战役,为何一场斯大林格勒会战就元气大伤?

首先,在斯大林格勒损失掉的5个军部,20个德国师的28万军队是德国陆军的精华部分。另外第6集团军上级的顿河集团军群的主力,赫特集群、霍利德特集群两大装甲集群,也遭到了严重损失。

其中,赫特集群是以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部为基础组建的。它下辖基希纳的第57装甲军等部队,这都是德国发动闪电战的精华部分。三个月后,德军又遭到第二个失败:5月,25万德意联军在突尼斯被歼灭。

现在,丧失了大量精锐力量的德军,已经丧失了全面进攻能力。开始转入防御阶段。要想重新建立起这样高素质的军团,需要大量时间,而德国已经没有这样的时间了。只能把一个又一个训练不完全的师,紧急投入战场,填补窟窿。

过去1个精锐集团军可以完成的任务,现在需要23个新兵组成的集团军来补窟窿,而且新兵集团军损失速度更快。就变成了不断填窟窿的过程。

另外就是,德军的信心遭到了严重打击,这么多精锐部队遭到重创,严重打击了德军的自信心。就如同,孟良崮战役全歼整编第74师,一战以后完全打掉了敌军的信心,从此心胆俱落。

另外就是,德军的重型武器,特别是重炮在斯大林格勒损失太大。一时半会,无法补充完毕。可以临时征招新兵,但是这些重炮生产,需要大量时间。等德国恢复这些重武器以后,苏联的重武器生产也提升了。

苏德战争初期,纳粹德国打胜了那么多战役,为何一场斯大林格勒会战就元气大伤?

苏德战争期间,纳粹德国打胜了那么多场战役,为何一场斯大林格勒会战就让其元气大伤?其实这个问题按战役数量去衡量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一场1万人参加的仗可以叫战役,而一场1000万人参加的仗也可以叫战役,所以虽然前面那是无数场战役,但从实际对双方的影响上,确实都赶不上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重要?

要弄清楚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重要,就还是要弄清楚桃花石杂谈曾经反复说过的二战究竟是为何而打。而这其中的一个关键词其实就是能源。二战的核心其实就是德日意这几个后发的发达国家因为自己发展所需要的能源被美苏英法等先发国家所控制,使其发展处处受制于美苏英法,进而使德日意的发展陷入瓶颈。所以这几个国家才会去挑动民众,发动对外入侵战争。

了解了这个核心,对于理解二战很多进程都会有很大帮助,比如德军为何要投入重兵发动斯大林格勒战役,又比如日本为何要南侵东南亚。具体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苏双方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双方重兵云集斯大林格勒,但其实双方真正的争夺焦点却是高加索地区的油气田,因为这些油气田才是德苏战争真正的胜负手。

上图就是高加索地区油气田的分布,其中绿色为油田,红色为气田,而如果德国得到了这些油气田,可以说在普鲁士统一德国之后始终困扰德国的发展瓶颈就会迎刃而解,德国将拥有完全超出其需求量的油气资源储备,再凭借其当时在世界上领先的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可以说不单苏德战争的胜负已定,而且后期即使美国参战,恐怕也很难最终战胜德国了。

斯大林格勒的位置,就位于高加索油气田边上

但要占领这些油气田,不解决掉在这些油气田北部屯集的上百万苏军是完全不可能的。而苏军的屯集地,就是斯大林格勒。所以这才是苏德双方共同在斯大林格勒集结数百万军队进行大战的根本原因,因为实际上双方真正争夺的是高加索油气田,而高加索油气田正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真正的胜负手,对于苏德两国来说更是如此,而这才是苏德双方都在此地下了血本,此战决定了苏德最终胜负的根本原因。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兵力规模

因为这里是不折不扣的二战胜负手,所以苏德双方都在这里把所有能够用上的兵力全都用上了。

1943年斯大林格勒激战正酣期间,一名苏联红军士兵在斯大林格勒中央广场挥舞红旗

在这里桃花石杂谈还要再说明一点,尽管我们平时说欧洲东线战场会说是苏德战场,但其实当时参战的国家却远不止苏德两国,在德国方面还有大量来自其它国家的仆从军队。而在决定两个阵营生死存亡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几乎所有德国的仆从国军队也都投入了战场之中。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轴心国方面总共出动了大约104万军队,其中德军至少40多万人,意大利军队则有至少22万,匈牙利军队20万,罗马尼亚军队14万,另外还有大约4万来自西班牙等没有公开参战的国家的“志愿军”。而苏联方面则投入了至少114万军队,以保卫自己国家的能源生命之源。

德国空军轰炸斯大林格勒时拍摄的照片,其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市区中在轰炸后升起的浓烟

在装备方面,轴心国方面先后出动了至少30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2万多门大炮,而苏联方面则先后出动了接近5000辆坦克,3800多架飞机和将近3万门大炮。

一名苏联红军士兵押送一名德军士兵前往战俘营

而战役最终结束时的伤亡数字就更能说明为何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就元气大伤了。斯大林格勒总共使轴心国军队伤亡约86万人,其中阵亡和被俘人数至少达到50万,而其中承受最大伤亡的就是德国军队,阵亡和被俘人员相加大约有30万到40万,几乎可以说是全军覆没。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军队的伤亡也分别达到了10万人左右。而这些伤亡数字几乎占到了轴心国二战在整个东线军队的四分之一。所以此战过后,轴心国在东线的军事实力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仅仅从兵员和装备的角度就已经出现了绝对不足的情况。

被俘后的德军元帅保卢斯

而苏联的伤亡情况尽管更加惨重,总共有110万人伤亡,其中阵亡和失踪人数达到了47万多人,但苏联的人口基数在当时比轴心国相加还要大出很多,而且是本土作战,兵员恢复很快,所以对于苏联来说虽然也损失惨重,但却并未伤筋动骨。

所以在斯大林格勒之战过后,苏德战场形势发生逆转,德国败局已定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