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清朝坚持到二战时期,会有何改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那就彻底完蛋了,很可能中国今天还是四分五裂,被各列强扶持成七八个国家。
大家看看1912年辛亥革命时候,清朝是什么样子的。
第一,外蒙古实际独立。
当时外蒙古已经在沙俄扶持下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和政府,将满清的官员完全架空。
俄军哥萨克部队甚至进入了外蒙古,随时可能对这里少量清军发动进攻。
到了辛亥革命期间,外蒙古就直接宣布独立。
随后派兵反复进攻内蒙古。
第二,内蒙古也保不住。
当时外蒙古的军队进攻内蒙古,稍后日本扶持的满蒙军队也进攻内蒙古。
如果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突然爆发,日俄都忙于战争,且北洋军有一定实力,内蒙古肯定是保不住了。
即便如此,到了抗战之前以后,日本仍然扶持内蒙古王公,几乎将内蒙古独立出去。
如果是满清执政,他哪里有北洋军后来的战斗力,内蒙古肯定没了。
第三,西藏也完全失去了控制。
英国入侵西藏,占领西藏全境以后,实际上已经将西藏脱离了中国控制,只是形式上归属而已。
在民国时期,西藏多次出兵攻打四川和青海,等于和中央政权是敌对的。
第四,新疆肯定保不住。
新疆在民国时期是很乱的,国民政府控制的其实只有新疆的主要城镇,农村地区基本放弃。
而新疆的武装叛乱非常多,少数分裂分子甚至独立建国。
之所以新疆能够保得住,第一在于中共掌权以后,苏联撤销了对三区叛乱的支持;第二解放军不惜代价,出动几十万大军进入新疆,消灭了分裂实力。同时,在这里进行屯垦,才能长治久安。
试问,满清连北京城都驻扎洋人军队,有什么能力控制甚至夺回新疆?
第五,东北估计也没了。
实际上,满清灭亡的时候,东北北部是沙俄地盘,南部是日本地盘。
这两个国家通过租界和铁路,已经控制了大半个东北。
后来日本九一八乘虚袭击,摧枯拉朽就击败了张学良,占领东北全境。
以满清的腐败,两国会不断扩大在东北特权,最终基本把东北吃掉,就像其他地方一样。
第六,台湾早就没了。
台湾在甲午时期就没了。
第七,西北保不住。
即便民国时期,军事实力尚且可以,而且很重视西北的建设。
由于满清时期胡乱扶持当地穆斯林军阀,让他们形成了地方势力。
最终,青海省是穆斯林军阀马步芳控制,宁夏(当时宁夏要大得多)是穆斯林军阀马鸿逵控制,甘肃部分则有穆斯林军阀马鸿宾控制。
这些地方回族军阀,根本不听中央政府的一套,在自己地盘实现政教合一的统治,是国中之国。
只是因为他们之间勾心斗角,加上毕竟回族的族群较小,汉化深厚,才没有彻底独立出去。
以满清这个挫样,估计西北这三省也早就独立建国了。
第七,云桂未必保得住。
大家也知道,法国人曾经攻打过广西、云南,因为过于轻敌才失败了。
但即便镇南关是满清胜了,法国人损失并不大。
只是当时法国人继续强迫满清签订条约割地,才没有继续向北进攻。
而民国初期,法国人对于云贵两省都有很强的渗透,甚至修建了铁路。
后来云南滇军的武器高度法式化,军阀龙云也和法国人保持很好的关系。
如果满清继续衰败下去,法国人肯定会继续陆地入侵,最终后果很难想象。
第八,到处都是租界和殖民地了。
当时即便中国腹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哪里没有租界和殖民地。
最东的上海,最西的成都,最北的哈尔滨,最南的香港、广州,租界、殖民地遍地。
国家也不像个国家,长江成为洋人内河。
这样再维持20多年,恐怕所有租界都会扩大,甚至直接向战败后的德国一样,中国分为若干区域,直接由不同列强管辖。
所以,满清还是早死早超生,对国家民族都有好处。
赖狗是扶不上墙的。
假如清朝坚持到二战时期,会有何改变?
坚持到二战,那可是1940年代了,比他实际上结束的时间往后推迟了30多年。
如果大清王朝能够坚持到1940年代,这代表着一件事儿,那就是他在1910年代对整个国家还有着非常强大的控制能力,并且全国上下有一个极为庞大的拥趸,帮他一起维护这个王朝。
这是一个在1910年代不容易实现的事。
原因很简单,1910年代的大清王朝之所以会那么容易被推翻,是因为他早已经失去人心,所以才会出现武昌起义爆发之后,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东部地区几乎所有的省份都脱离了他的统治。
(各省独立情况)
之所以京师周边地区还在名义上隶属于大清帝国,和大清帝国本身没关系,而是因为袁世凯的压力。
但是,袁世凯严令京师周边推迟脱离大清的时间,不是他忠心耿耿,而是这里作为袁世凯的基本盘,名义上处于大清王朝的控制之下可以为他获取更多的政治资本,最终的目的照样是推翻大清。
至于东北、西北等地,虽说暂时还没有被革命党人完全控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是早晚的,所以大清王朝拿什么度过1910年代的危机呢?
已经失去人心的大清王朝早已经无力回天了。
那么,按照题主的设想,大清王朝竟然能够坚持到二战时期,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在甲午战争的时候大清王朝打赢了。
甲午战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之前虽然大清王朝输给了英法等国,由于这些国家都是工业革命的先行者,本身相对于世界其他地方就有着数10倍的人均生产力优势,无论是训练、武器装备、作战方式等都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而且,即使是在欧洲,甲午战争之前大多数地方也刚开始如火如荼的实现工业革命,所以大清王朝的洋务运动并不晚,他和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这些列强转型的时间相差无几,只是其他国家成功了,大清王朝失败了。
所以,甲午战争是一个分水岭。
经过洋务运动之后,大清的国家力量有了一个大幅度的增长,这就是著名的同治中兴。
别看相对于美日德等国家的工业化,大清王朝确实比较邋遢,但是甲午战争比的是综合国力,同时又是本土作战,大清王朝以日本的10倍人口,只要下定决心熬过日本早期的攻击,打胜是大概率的。
决心非常重要,而且在甲午战争的时候,小日本最大的问题是水土不服,战争期间总兵力大约5%的士兵因为水土不服而病死。
同时,深入内陆持续作战,可以增加日本的占领成本和运输成本,并且分散了日军的兵力,减弱了他们的攻击力,所以大清王朝只要坚持下来,打赢是大概率的。
一旦打赢了甲午战争,会带来三个好处。
第一,凝聚人心。告诉全天下,虽说打不过英法这两个超级列强,但是大清王朝在东亚仍然是无可争议的第1强国。
那么,大清的精英依然会对这个政权有强烈的归属感。
第二,加快工业革命的速度和深度。人们不会去日本寻找成功的秘诀,而是会向西方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制度。
并且,光绪皇帝想要改革阻力会非常的小,作为甲午战争的主战派,这场战争的胜利将会让他对朝廷的控制权大大增强,而他又是一个对西方极为关注的皇帝,那么在他的推动下甲午战争之后大清将会迎来一次深入的工业化。
第三,得到英国的帮助。英国一直想在东方找一个比较靠谱的盟友和他对付沙俄帝国,在这里只有两个选择,大清或者日本。
日本败了,在20世纪初英国会和大清帝国签订一个同盟协议,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提供进一步的帮助。
紧接着就是第1次世界大战,此时大清已经初步完成工业化,利用一战的机会和美国人一道大肆出口产品到欧洲,狠狠赚一笔,并且能够得到来自欧洲的技术转移,进一步缩小和西方列强之间的科技差距。
到了一战后期,作为英国的盟友当然不会错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了。
这一次派到欧洲的不是劳工,将会是全武装的数百万军队。
他们或者坐船登上法国,或者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去支持沙俄。
于是,无论是东线战场还是西线战场,都会有上百万清军作战,数千大清自产的飞机坦克在欧洲奔驰。
战争结束之后,大清会趁机废除各种不平等条约,甚至有可能利用英国实力削弱的时候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利益。
逗留的沙俄的100多万军队将会帮助大清帝国拿到半个西伯利亚,甚至半个中亚。
如果这支军队不够,大清还可以从本土再派过去百万大军。
于是,大清的国土面积将会扩大一倍达到两千万平方公里。
如此一来,第2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局势将会陡然一变。
会出现两个可能:第1个可能,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人痛定思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1940年代再次强大起来,准备和大清帝国争夺东亚地区霸权。
那么,二战所覆盖的范围将会和历史上真实的二战差不多。
不过结局却不一样,因为大清王朝将会用一个强大国家的方式和日本在太平洋进行一场大战,战争主要以海战为主,最终大清王朝将会依靠他强大的综合国力一步步反推到日本本土,把大清的龙旗插到富士山顶。
至于美国人,不需要担心东方战场,踏踏实实的帮助英国打赢希特勒就可以了。
第2个可能,由于大清王朝实力强大,所谓的第2次世界大战将会和第1次世界大战一样战场局限于大西洋周边。
至于太平洋地区,会保持宁静。
第2次世界大战将会和第1次世界大战一样,以西方人的战争为主,战争期间大清王朝由于远离战场,会成功接纳大批来自欧洲的技术,资金,人才。
在战争后期加入二战,派出几百万军队打败希特勒,在战争结束之后成为联合国五常之一。
所以,大清王朝想要坚持到二战,必须的前提是打赢甲午战争。
然后,一个非常可能的结果是坚持到二战的大清王朝大概率会和我上边说的一样,是一个完成了工业化,在世界上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强大国家。
当然,此时的大清王朝不会是一个封建帝国,而是一个类似于大英帝国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假如清朝坚持到二战时期,会有何改变?
会死的更惨,到了二战结朿时1945年将介石还打败仗,苏联出兵打日本把外蒙古国划出去,要是清朝在把故宫也划出去了!
假如清朝坚持到二战时期,会有何改变?
这个问题有意思,虽然学术意义上历史不容假设,但很多网络小说不就写的主人公穿越回去改变历史了吗?这跟假设历史又有啥区别呢?许他们假设,就不许我假设了?
所以,写着玩而已,大家不必当真。
我之前写过一个类似的问答,说假设甲午战争清朝胜了,中国会怎样。那么我们就从甲午战争开始来畅想。
假如甲午战争清朝取胜了,清朝就会成为东亚第一强国,成为英国在东亚既得利益的捍卫者,成为英国在东亚的战略合作伙伴。
然后,清朝会在英国的支持下,在东亚地区广泛建立殖民地,如朝鲜、日本等地都会成为清朝的殖民地。
接下来,俄国东进南下的步伐会被清朝阻止。历史上曾经的日俄战争会变成清俄战争,清朝力战胜之,收回外东北和西北部分领土,废除与俄国的不平等条约,其势力进军中亚。
辛亥革命是不会爆发了,因为清朝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导致清朝内部开始出现立宪的倾向。在英国的支持和指导下,清朝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皇室保留了很大的权力,但议会、内阁的机构已经开始行使其职能,清朝开始在军队的保护下渐进式走向宪政。
不久,孙中山见反清无望,客死他乡。
一战爆发,清朝作为英国的盟友,自然会站在协约国一方参战,但因其地理位置远离欧洲,所以免遭战火涂炭,经济继续发展。巴黎和会上,清朝代表团作为战胜国一方出席,收回了德奥两国在清朝的所有租界。清朝趁势提出废除与帝国主义国家之前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经过激烈交锋,英法美三国被迫同意,英法等多国在清朝的所有租界、租借地和殖民地被收回,所有不平等条约被废除,至此清朝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独立。
一战后,英国霸权开始衰落,美国企图进军亚太。1921年,美国召集英国、法国、大清帝国、日本、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九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商讨限制海军军备问题和远东太平洋问题,最终签订了多款国际条约。
通过《四国条约》,清英同盟开始松动,但清朝也借此获得了西方列强的认同,开始进军太平洋地区。
《五国海军条约》规定了英、美、清、法、意五国战列舰总吨位限额,清朝屈居英、美之后,限额为31.5万吨。
《九国公约》维护了各国对朝鲜、日本等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在此之后,清朝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综合国力跃升至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仅次于美、苏、英。
但德国不甘被压制,野心开始膨胀,世界和平的晴空逐渐让位于阴霾,二战不可避免地打响了。
德国接连欧洲诸国,直逼英伦三岛。英国要求清朝参战,清朝本想保持中立,但此时苏联却与德国建成同盟,并立即入侵清朝东北,清苏大战打响。清朝立即对德、苏、意三国宣战。
清朝以一己之力抵挡苏军的入侵,并于1942年实现战略反攻,大军借道中亚,攻占莫斯科,斯大林自杀而死。英、法、清三国随即召开雅尔塔会议,提出战后三国制裁苏联,清朝承诺对苏作战结束三个月后对德作战。
最终,清朝与盟军会师柏林,希特勒亦自杀而死,二战顺利结束。清、英、法等国对德、意、苏等战败国进行分区占领。清朝获得了西至乌拉尔山、东至库页岛、北至北冰洋的广大领土,乌拉尔山以西的领土俄国领土由英、法、清分区占领,莫斯科也由三国分区占领。由此,清朝势力扩展至东欧。
不久,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美国趁机提出旨在恢复西欧经济的马歇尔计划,美清争霸开始。
很快,美国开始在背后策划清朝治下殖民地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清朝见招拆招,主动给予治下殖民地以自治权和独立权,组建清联邦,清联邦国家只需效忠大清帝国皇帝即可,大清帝国皇帝宣统遂因此获得1955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多年下来,由于美国与清朝争霸,穷兵黩武,消耗国力,引来国内大规模的反抗。从1989年开始,国内各州纷纷独立。清朝外务部发表声明,支持美国人民自己决定自己国家的命运。1991年,美国各州召开大陆会议,决定废黜美国联邦政府,各州各自组建新政府。早些时候,美国总统老布什离开美国,流亡加拿大。
大清帝国遂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第一大政治、经济、金融、文化强国,被称为继英国之后的新日不落帝国。
最后还得再强调一遍:本文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假如清朝坚持到二战时期,会有何改变?
没有这个假如!从鸦片.甲午、八国联军,太平天国,义和团的前奏开始,己注定清朝的天亡,对外屈膝,对内蛮横镇压,离人民渐远,高层腐败,种种现象足以说明这个假如根本不存在。
共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清朝的灭亡不是忽焉,是几十年的积垒。
假如清朝坚持到二战时期,会有何改变?
如果清朝坚持到二战,在武器装备上可以确定是超过国民政府的。清末海军七年规划,要重建大海军,要求购买和制造8艘战列舰和20艘巡洋舰。同时根据伯利恒计划,在1911年3月,已经与美国进行谈判,准备向美国订购第1艘战列舰。
在1909年8月,清朝对意大利,奥地利,德国和英国船厂和军校进行考察。订购巡洋舰2艘,驱逐舰4艘,江防炮舰3艘...随后去美国考察签署伯利恒海军合作计划。
对于陆军清朝第一期计划是建立36镇新军,还没有出第二期计划,在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灭亡了。虽然有代差,但是,清朝新军1个师直属炮兵力量是超过抗战国军大部分步兵师的。
论军工,清朝更是超过抗战时期,抗战时期才只能生产98门战防炮,军工能力还不如清朝军工厂早就可以生产山炮,野战炮和榴弹炮。清朝的克75山炮,沪75山炮到了抗战时期,还是主力炮兵装备。
如果清朝没有灭亡,将领还是清朝新军那些将领或者连营长晋升上来,主要是,皖系:淮军旧人直系:武卫军、禁卫军旧人。比如,吴佩孚,李彦青、王怀庆、王承斌、孙岳、胡景翼,于学忠。周荫人、卢香亭、陈调元、郑俊彦、邓如琢。
冯玉祥、王承斌、齐燮元、萧耀南、鹿钟麟、张之江,张福来..............
张作霖,段芝贵,徐树铮,张勋,陈光远,孙传芳,王成斌,蔡成勋...............
至于到时候清朝有多少约束力和统御能力则不好说了。因为,溥仪这个人就算没有退位,要想掌控这些人,也非常困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