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一般古代军队很怕骑兵呢?
网上有这么一个段子,说是自从机枪被发明出来之后,昔日彪悍无匹的游牧民族,就突然变得载歌载舞、爱好和平了。
这其实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热兵器时代之前,能完全克制骑兵的兵种和武器,确实不多。
在古代战场之上,大规模骑兵军团自高地横冲而下,挟着移山填海般的气势,动地的蹄声确实让对面的军队感到胆寒,那么为何古代军队对骑兵会这么忌惮呢?
不得不说,人家确实很强。
骑军的伊始,原来战争还可以这样玩中原王朝最先开始重视骑兵建制的国家,是赵国,赵国地接塞外,面对西面的强秦,只能向北扩张,这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匈奴游牧民族。在中原武卒与游牧骑兵的交锋之中,赵武灵王清楚地看出了,优势巨大的骑兵才是未来战争的主流趋势。
其长兵则弓失,短兵则刀郔。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故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
战国时期的中原王朝,已经摒弃了春秋时期的大兵车作战方式,能够适应各种地形的武卒成为作战主流。
因此赵武灵王初期的赵军,刚开始仍以步卒为主,然而当这些在中原表现勇猛的士兵踏入草原之时,却发现遇到的对手,是风一般的敌人。
来如风,去无踪,对方打得赢就追杀到最后一人,打不赢,就立即策马而去,追都追不上。
这种全新的打仗方式,让当时的赵武灵王顿时大开眼界,原来战争还可以这样玩。
于是胡服骑射便拉开了改革序幕,骑军建制也使得在七国之内一直表现平平的赵军,迅速成为了能够抗衡强秦的精锐。
秦国第一次惊奇地发现,赵国最近有点儿惹不起。
骑军的优势中古时期的骑兵,在没有马镫、没有优质钢刀的情况下,还不足以承担战场上的攻坚作战任务。而骑军令人胆寒的方面,在于极佳的机动性。
玩过《全面战争》或《骑马与砍杀》的小伙伴们,一定对骑兵作战记忆深刻,古代时期,骑兵作战最常用的便是锤砧战术。
简单来讲,就是正面步兵先上,与敌接战,然后侧翼骑兵等候机会,看准时机进行包抄背冲,也也是兵法所谓的“以正合,以奇胜”。
在这种战术当中,先上阵接战的步兵就是“正”,而后出击的骑兵便是“奇”。脑补就能产生这样的画面,双方正你一刀我一枪打得正嗨,突然旁边冲来一队骑兵,一惊一乍,吓死个人,即便没砍着人,也打扰了专注力,对方的战力自然大打折扣。
中期武器配套跟上来了西汉中期,冶金史上的重大突破——炒钢技术出现,使得大量原本不能制造兵器的生铁变成了低碳钢和熟铁,铁制兵器大量投入战场的同时,也使得适用于马上近战的环柄长铁刀应运而生。
厚实的刀背、锋利的刃口,既利于劈刺,又不容易折断,即便长度增加,也不会有像长柄武器那样,太重的感觉,于是背弩、持刀,这种攻击力十足的装备,大量运用起来。
随着马镫、马刀的普及,冲击战术就使得骑军军团成为了陆地之上,名副其实的移动堡垒。借着高地俯冲下来的气势,直接冲飞排在前列的步兵士卒,刘秀时期的骑兵往往需要敌军松懈之时,才能发起冲击进攻,而到了三国时期,哪怕对方步兵军团严阵以待,骑兵军团也能发起强行冲击,这个时候的骑兵已经接近bug状态。
布常御良马,号曰赤菟,能驰骋飞堑,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连战十余日,遂破燕军。
骑兵冲击战术起初是汉朝为了对抗匈奴骑射优势而发展出来的战术,随着五胡十六国的建立,民族大融合的同时,也使得骑军战术发生了优势互补,后来骑兵在冷兵器战场上逐渐无敌。
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宋朝时期,因为骑兵短缺,即便年年征战,宋朝依然给人以羸弱不堪的印象。随着蒙古的崛起,骑兵优势也达到了顶峰,在宋人的笔记之中,蒙古骑兵的战术是骑射和冲击并重,骑射骚扰敌军,而最后的冲击则是击溃敌军的主要手段。
故交锋之始,每以骑队轻突敌阵,一冲才动,则不论众寡,长驱直入。敌虽十万,亦不能支。不动则前队横过,次队再冲。再不能入,则后队如之。方其冲敌之时,乃迁延时刻,为布兵左右与后之计。兵既四合,则最后至者一声姑诡,四方八面响应齐力,一时俱撞。——《黑鞑事略》
成吉思汗之时的改良骑军战术,最终使得蒙古铁骑横扫天下,暴揍四方,向西一直打到欧洲,所向披靡。
在热兵器没有登上战争舞台之时,古代战场之上,骑兵作为一支机动性十足的兵种,确实也让其他军队对之忌惮非常。
为什么有人说一般古代军队很怕骑兵呢?
骑兵机动性强,可长距离奔袭,达成战役的突然性,一忽甲地,一忽乙地,打了就跑,很难用步兵去御敌,也很难使用步兵远距离攻敌。所以古代骑兵是一般步兵的劲敌,步兵与来无踪去无影的骑兵交战胜少败多,这是一般军队畏惧之处。
中国古代军队装备作战方式分步战,军战,骑战。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以车战步战为主,那时看一国军队强大,讲具备战车多少乘,如百乘之国,千乘之国,象秦,晋,齐,楚这些大国,战车都百乘以上,这才称得上大国。其作战方式,两军对垒先排兵布阵,一声号令,先以战车发起冲去,然后伴随步兵冲锋杀敌,这象现代战争,先炮火准备,步兵伴随坦克冲击。中国大规模组建骑兵是在西汉武帝时期,当时汉朝是农耕文明,民间饲养马匹量少主要供农作役使,故汉朝前期军队组建还是以车乘步兵为主,而北方的游牧民族一匈奴是以畜养为主,其军队主要以马匹构建的骑兵。当时汉匈交战,汉朝步兵就比匈奴骑兵机动性差,汉匈战争前期吃亏不小,才产生和亲之说。汉武帝看到这弱点后,官民大力养马,提出:服胡服,师骑射"大力发展骑兵,最终去败勾奴。
随着热兵器登场,在机关枪的威力下,骑射成为过往历史。但骑兵在我国尚存少部分,不是主要用于作战,而使用在边彊巡逻上…
过去有两部影片,一部是前苏联的电影叫《夏伯阳》,另一部是中国的抗日影片《回民支队》,这两部影片描绘了大规模使用骑兵作战的镜头画面,十分精彩,什么叫骑射?通过观看两部影片就可略知一二,朋友可曾了解。
为什么有人说一般古代军队很怕骑兵呢?
不要说古代,就是近代甚至20世纪初,骑兵都是陆战主力,对战争的胜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战刚爆发的时候,俄国有29个骑兵师,德国有11个,英国有9个骑兵师。随着战壕的出现,骑兵才渐渐让位于步兵,做起了冷板凳。
看看有关战争的成语:金戈铁马、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横刀立马、马踏楼兰、千军万马等,哪一句跟骑兵没有关联。
人类古代战争史,相当长一段时间骑兵主宰着战争的命运;如果说坦克是20世纪前期的陆战之王,那么骑兵就是20世纪前,古代近代战场上当之无愧的陆战之王。
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个时期,骑兵都是神一样的存在。说到骑兵,大家很自然会想到历史上,几个少数民族的统治中国的北魏、元朝和清朝时代;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契丹部队和辽兵、金兵。
这些民族靠的什么,就是战马种类优良,骑兵马术精湛。
明朝为什么能苟延残喘,因为有关宁铁骑;清兵为什么无往不胜,灭亡明朝,就是因为有八旗骑兵。
东汉英雄霍去病,带领800名特种部队深入匈奴腹地,斩首两千匈奴士兵;在两次河西之战中,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封狼居胥,高奏凯歌。靠的什么,自然也是骑兵。
有位军事专家说: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可是纵观人类战争史,谁拥有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骑兵才能取得政权;所以还不如改成“得骑兵者得天下”。
这话虽然不无夸张,其实也从侧面印证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机枪、迫击炮没有诞生之前,骑兵确实是战争中当之无愧的王者。
客观地说,骑兵改变了中国古代战争的作战方式。胡服骑射的总设计师赵武灵王,被梁启超赞誉为,“黄帝以后的第一伟人--赵武灵王”。
到汉朝的时候,骑兵在迅速发展壮大,汉武帝时期已经有人工饲养的战马40余万匹,动辄可以出动数万骑兵。
从某种角度说,在骑兵作战方面,游牧民族一直是汉族的老师,中原骑兵的发展,是游牧民族骑兵倒逼的结果,师傅让徒弟吃够了苦头,才让徒弟奋起直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骑兵部队。
骑兵为什么厉害,一言以蔽之曰就是速度和冲击力,也就是说它的机械化程度。二战初期,纳粹德国的军队为什么肆虐欧洲,占领那么多国家,靠的就是钢铁洪流——装甲集群,装甲集群为什么厉害,就是坦克推进的速度太快。
孙子在《孙子·九地》说“兵之情主速。”三国时的军事家郭嘉说过“兵贵神速”。司马迁在《史记·七十列传·匈奴列传》中论述过骑兵的优点:
其长兵则弓失,短兵则刀郔。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故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
骑兵在运动战(远战)中可以使用弓箭;在近战即短兵相接的战斗中可以使用刀剑。
能进行长途奔袭,把握转瞬即逝的战机;还能进退自如,在战局不利的时候尽快脱身逃之夭夭。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作战的主要形式是战车,战车大的长宽在3米左右,窄的也有2.5米,车上乘载5名士兵,每乘战车4匹马拉着。由于受交通条件限制,行军速度超慢,只有骑兵的三分之一。
如果争夺一个战略要地,战车需要三天赶到,骑兵一天就到了。
战车只能走平地,如果战场地形较为复杂,战车不但转弯慢,而且还会侧翻;灵活性和稳定性差的缺陷暴露无遗;所以战车被淘汰是必然的。
尤其是到了汉代,冶炼技术日渐成熟,骑兵有了快刀利刃,进攻能力大幅度提高;再加上西汉时期马镫问世,骑兵的耐力和稳定性提高N倍;重甲的出现,让骑兵的安全性得到增强;这样一来,骑兵战斗力大大提升,备受交战各方重视。
骑兵在冲锋的时候,每秒钟速度可以达到8到9米,即使是靠冲击力,也能把步兵踏为肉泥,要是挥舞环形长刀,那更是刀刀见血、势不可挡。
所以魏晋之后的十六国时代,骑兵已经成为战场的主角,交战各方都大规模的使用骑兵,重骑兵的时代也悄然到来。
如前秦的苻坚南下的时候,竟然动用了骑兵二十七万;北魏太武帝侵犯中原时,骑兵兵力达到六十万,得以强渡淮河、直逼长江;梁魏钟离之战中魏军中骑兵比例也达到了三分之一。
其实在各方都重视骑兵的情况下,战争是胜负就是马种和骑兵素质的较量。
游牧民族的马匹长期放养、野性十足,奔跑能力和耐力都非常强;中原地区的马匹都是在马厩里长大,是温室里的幼苗,无论是奔跑速度和耐力都无法跟游牧民族的马都不在一个层次;游牧民族的骑兵的马术也技高一筹,再加上他们天生彪悍,中原军队跟他们较量只能甘拜下风。
毫不夸张地说,一部古代战争史,就是一部骑兵的崛起和发展史。
为什么有人说一般古代军队很怕骑兵呢?
古代人打仗,不止用过战马,还用过牛车,大象等,无非就是让战争对自己更有利。古代人怕骑兵的原因有:
一、天然的畏惧。古代生产落后,普通百姓身材瘦小,且惧怕军官,普通军人都怕,何况是骑兵。能当骑兵的,一般是经过选拔并且经过训练的优秀士兵。他们身上的气势更威严。
二、骑兵装备好。步兵,身上能带的有限,到骑兵就不同了,在马背上,可以带干粮,带水,可以带至少两种的武器,使得士兵更好的作战。
三、骑兵速度快,战斗力更好。这个顾名思义,四条腿的比我们两条腿的跑的肯定更快。士兵不仅自己可以杀敌,坐骑也可以,战场上,士兵不仅得小心兵器,还得小心自己不被被马或者大象踩,或者被战车撞。
图片来源网络
为什么有人说一般古代军队很怕骑兵呢?
不仅古代军队怕,近现代军队也怕。
这种情况直至机械化战车出现,才一步一步得到缓解。
想想“亮剑“里,李云龙组织的第一个骑兵大队出现的时候,是多么令人激动,就可以得知。
直至现在,在某些边防团,还保留着骑兵,雪上边境线巡逻,也只有战马才行。
为什么怕骑兵呢?因为骑兵的特点!
用吃鸡里边的术语来说,就是有载具。
有载具就意味着速度快,突防能力强!
对于没有载具的步兵,你还没有准备好,骑兵就已经进攻到你眼前了,任人屠杀。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发展起来的国家。
从秦汉时代开始,就饱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秦蒙恬、汉卫青、霍去病,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抵御匈奴的将领。
但中国古代抵御骑兵的最好办法就是以骑制骑,依靠中原庞大的经济优势,举国之力形成骑兵,这也是秦汉能抵御匈奴的资本。
骑兵相对步兵,优势巨大的速度,被成吉思汗利用到极致,为大元朝的庞大领土,立下赫赫战功,一度让西方阿拉伯人闻风丧胆。
但骑兵在攻坚时,相较步兵的多变,少了那么一丝灵动。
墨家各类攻城器械,可都是为步兵准备的。
重骑兵,轻步兵,更多的优势还是速度带来的。
想象下一股洪流向步兵方队冲来,岂不胆颤!
还有一点,也是骑兵的速度带来的。
骑兵给古代的战略战术,带来了巨大的优势。
在军力部署,战略进攻等方面,骑兵可以快速切入敌后,对敌人形成合围之势,也可以袭扰后方,打击补给线,甚至直接杀向都城,造成后方空虚动乱。
这种战例,历史上颇为可数。
由此可知,一般古代军队都很怕骑兵。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有人说一般古代军队很怕骑兵呢?
骑兵包括车兵,很长时间里一直是战场的主宰者,直到二十世纪,骑兵还曾是很多国家的重要兵种,由此可见骑兵的受青睐程度。而古代部队之所以不愿和骑兵纠缠,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骑兵代表了更快的速度和更具威力的打击,一匹马的奔跑速度大概可以达到五十公里,可以想见一下,一辆时速五十公里的汽车撞击人体的场面——不死也残!如果把后视镜换成尖利的砍刀或沉重的铁骨朵呢?如果再算上马的甲具和重甲骑兵重达几十公斤的重量呢?重力加速度加击杀,那只能是血花四溅,头颅乱滚……而这就是古代骑兵冲锋的真实威力。
其次,在机械化时代之前,骑兵的存在,对于步兵来说,是个永远的噩梦,因为无论你是日行百里的魏武卒,还是打遍三洲无敌手的马其顿萨利沙长枪兵,你的路都在你的脚下,需要一步步挪动你的双腿才能前进,但骑兵不是这样。古代欧洲的骑士通常都有两匹以上马匹可以骑乘,一匹战马用于冲锋,一匹以上的驼马用来日常行军或代步,匈奴蒙古骑兵甚至有四五匹马来供换乘。步兵再厉害,一天行军不过三十公里(极端个案另说),而骑兵乗用马如果吃饱喝足劳逸结合的话,可以轻松实现以三十公里时速一天行军300公里以上的目标。步兵苦哈哈惨兮兮走上十天,结果敌人骑兵一个晚上强行军就赶在了你前年,而且人如猛虎马若游龙,反观你这边的战友急行军了十天,早已累的气喘吁吁,甚至伤残累累,马上还要面对对面无数五十公里时速冲过来的五菱宏光的碾压,请问,在这样的情况下你难道不怕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