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有多少兵马?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公元1644年是我国历史上转折的一年。

在此之前,明朝在关内的最后一支生力军,孙传庭的陕军被李自成消灭,自此李自成在关内所向无敌。

吴三桂对抗李自成的原因

年初,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开始进军北京。

一路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

明朝最后的皇帝崇祯困守孤城,最终“君王死社稷”,明朝玩完。

此时李自成基本是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而留在山海关的吴三桂部就成了一支孤军。

此时的吴三桂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投降李自成,要么投降关外的清朝,放清军入关。其实吴三桂很明显他首选的是李自成。因为李自成是汉人,既然已经灭了明朝,那就意味着改朝换代,李自成也是开国的皇帝了。对于中国历史来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在这种时候投降李自成既不会担着不忠的罪名,也没有民族情感上的包袱。

李自成也知道吴三桂的重要性,所以第一时间就派人联络了吴三桂,希望他能够投靠到自己这一边。

吴三桂很快就同意了,把山海关交给了李自成派来的部队,由唐通带领的8000人。

但是只能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有组织而无纪律,进了北京城之后就开始大肆逮捕明朝官吏,严刑拷打他们,逼着他们交出自己的家产。主持这个工作的是李自成最亲密的战友,权将军刘宗敏。刘宗敏干的非常起劲,竟然把吴三桂全家也给办了,抓了吴三桂的老爹,逼着他交出家产,还抢走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

吴三桂闻讯,立马就改了主意,回兵山海关,把唐通的部队给打跑了,重新占据山海关。

这也能理解,毕竟此时的吴三桂才刚投降李自成,兵权还没有交到李自成手上,李自成就这样对待他全家,如果真的投降李自成,兵权给了他,自己也只能受死了。生存的本能让吴三桂选择了不投降李自成,而是和李自成对抗。

李自成和吴三桂实力对比

但是不投降李自成,那么李自成一定会带兵过来进攻山海关,以李自成的军力,自己手上这点兵是扛不住的。

当时的吴三桂有多少人马呢?

我认为关宁铁骑不足一万人,只有数千。如果吴三桂手下的兵马都是关宁铁骑,那么他也不会怕李自成,毕竟关宁铁骑是明末的三大主力之首,在北京城下,袁崇焕曾经带领9000多关宁铁骑正面硬钢了十多万皇太极带领的八期军,战斗力不止是彪悍了。

在袁崇焕死后,关宁铁骑分成了三部分,祖大寿带了一部分,但已随祖大寿投降了清朝;一部分进了关内镇压农民起义军,在农民战争中最终也玩废了;最后一部分就到了吴三桂手上。当初组建的时候也就2万人不到,此时吴三桂手上也就几千吧。除主力关宁铁骑外,剩下的都是关宁兵(不是关宁铁骑),也就是辽东一带的士兵,他们的战斗力和关宁铁骑比起来不是一个档次的。

吴三桂的总兵力,大约在3-4万左右。

而李自成的部队,我认为大约有20万人。史书上记载李自成进攻北京是百万大军,但实际上能够作战的不是百万人,应该是加上了后勤人员在内。

而进攻山海关的部队为20万人是一个很靠谱的数字,那个时候李自成也是拿的出这么多部队的。

吴三桂放清兵入关

吴三桂知道自己对抗不了李自成,此时的李自成,刚拿下北京,兵力和士气正旺,可以说是他的巅峰时期,而吴三桂手上,只是一支偏师。

为了对抗李自成,吴三桂只能选择找关外的清军帮忙。

多尔衮知道吴三桂只能找他帮忙,但是代价就是入关。吴三桂一开始是不答应的,因为如此,他就成了汉民族的罪人,他还是想保住自己的名誉,他提出了让清朝和明朝平分天下的提议。

多尔衮知道吴三桂不会轻易放他们入关,也就没有轻易地出兵,只是答应了吴三桂会帮助他们,条件暂时他接受了。

得到了援助承诺的吴三桂兴冲冲地回到了山海关,开始部署自己的军队。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的行动,深知山海关的重要性,他希望清朝还不知道这个事情。他带领着20万农民军主力开向了山海关。

当时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三支军队,一下子都集中在了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

刚刚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军主力,约20万人,以关宁铁骑为主力的吴三桂部队,约3-4万人,以及清军的八旗军。

关于清军参加这次战役的部队人数,据各种史料记载应该在8万人左右,是八旗中的绝对主力,以骑兵为主。

一片石大战

一片石大战,同时出现了三方。李自成认为清朝对这个事情还没反应过来,应当全力进攻吴三桂部,迅速击败吴三桂,拿下山海关,自此高枕无忧;吴三桂希望清军能马上和他一起投入战斗,这样就能对抗住李自成;而多尔衮则认为,应当要让吴三桂和李自成死磕,等到吴三桂基本快不行的时候再出击,这样获胜之后,吴三桂基本已经打残,他也没办法阻止清军入关,同时也击败了李自成的主力,如此一石二鸟。

战役从1644年4月21日打响,经过一天的激战,李自成和吴三桂都伤亡惨重。打到了4月22日,吴三桂眼见不支,率领部分亲兵杀出重围,找到了多尔衮,多尔衮令吴三桂按满清习俗剃头,然后才出兵相助。

到了4月23日清晨约8时,清军才出现在战场上。此时吴三桂部和李自成部都已精疲力尽,吴三桂部被李自成部歼灭也只是时间问题,这个时候突然杀出的大股生力军彻底打破了战局,农民军经过一阵抵抗后逐渐不支,战场上出现了溃败的迹象。

在这个紧要关头,刘宗敏中箭受伤,大顺军也在满清骑兵的冲击下溃败,李自成撤出了战场,回到了北京。

之后,李自成杀了吴三桂全家三十八口以泄愤,在4月29日匆匆登基称帝后,于次日离开了北京,向西安撤退。

此战之后,李自成一路败退,吴三桂则成为了清军的先锋,一路猛追猛打李自成,最终李自成在次年丢失了西安,在转战到湖北的时候被当地地主武装杀死(一说李自成没死,而是隐居在了一个寺庙当和尚)。

这场战役对于李自成来说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他能够善待吴三桂的家人,也不止于此。如果李自成能够团结好吴三桂,那么接下来的明朝江山就基本是李自成坐了,也就不会有清军入关的事情,历史就会改写。

这也只能说李自成的志向并不是改朝换代,也没有作为改朝换代的开国皇帝应有的胸襟,而历史却偏偏开了个玩笑,让他扮演了改朝换代开国皇帝的角色。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有多少兵马?

吴三桂是大明辽远镇的总兵,是蓟辽总督洪承畴的部下。

总兵是明朝高级将领,全国也不过二十人左右,相当今天省军区司令员。

总兵在朱元璋的洪武二年开始设立。但镇守蓟镇的不得称将军,挂帅印。

总兵官为镇守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是大明专门指挥作战的将领,后期在辽东改变,吴三桂总兵有上方宝剑形成军事专权,称霸一方,拥兵自重局面。手下有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游击将军之下,还有巡抚,守备,把提调官。正常时代管辖军力是一万伍干人左右。

吴三桂是宁远总兵,担负抗击满清重责。崇祯十四年(1641年)前二年,为挽救辽东锦州危局,挽救锦州。巩固锦一一宁抗清防线,洪承畴调为蓟辽总督,他从陕西而来,领辽东和山海关马科,宁远吴三桂,两镇合兵守锦州。1641年又率大同王朴,密云唐通,蓟州白广恩,玉田曹变蛟,前屯卫王廷臣八镇总兵马,领兵十三万人马,匹四万多,加上还有辽东巡抚方一藻在锦州与皇太极率领后金军决战。解救锦州之围,却在松山战役中失败。

1642年松山城破,洪承畴和巡抚邱民仰被清军俘虏。锦州守将祖大寿出城率众投降。塔山,杏山也相继落入清军之手。

明军锦宁防线崩溃。就剩下了宁远孤城,吴三桂收集大明的溃散残兵败将,使宁远镇军力到达四万多人。

吴三桂是原锦州总兵吴襄之子,世袭得位。当时是锦州总兵祖大寿的外甥,1644年吴三桂时年二十七岁。

明朝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攻破,京师陷落。崇祯在煤山自缢后。吴三桂就开始为自己寻找新的主子,同各方各种政治势力进行联络。进行政治投机。李自成多次招降,他都再三犹豫,有过投降念头。但更多是早就和舅舅祖大寿的清满多尔衮达成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保住南明的,向多尔衮求助的利用清军。才使得被胜利冲昏了头的李自成,对存在非常重大危险军事危机认识严重性看轻,没有既时东征,缓慢出兵征战遗误了战机。使吴三桂利用拖延战机,等待清军入关的阴谋得呈。等李自成发现吴三桂假投降真实托延意图后,晚了一个月,使清军大军在山海关外十五里集结,多尔衮利用吴三桂即将被李自成彻底打败危急的局面,逼迫吴三桂放弃条件,彻底投降清军。充当其走狗入关向导。在一片石战役中,李自成大军在两天激烈战斗仿若己经看见胜利了。清军突然袭击,击溃李自成率领六万精兵,和原先唐通率先带领去接收吴三桂的军队二万官军。使清军在吴三桂的帶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了京师。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满清政权。有了使中华大地三百年满清皇帝统治。

回忆历史,文学家说吴三桂是为陈圆圆,被李自成部下掳去,因而冲冠一怒为红颜,是不对的。

吴三桂和满清多尔衮早就有勾结,留出了降清的后路,也和明朝残余势力保持着联系,才提出以黄河为界,分割而治的条件,他看谁更为优厚条件,才和李自成托延战机,使李自成东征遗误了战机,没有能灭了吴三桂,反而一败再败失去一切。

吴三桂当然是卖国贼,臭名远扬。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有多少兵马?

吴三桂是明末清初时期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有人说他冲冠一怒为红颜,有人骂他汉奸走狗遗祸中原,其实吴三桂放满清入关陈圆圆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因素罢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自保,毕竟闯王李自成那群人真的不可靠,就算打下江山了也就是朱元璋第二,当然李自成在政治上还远没有朱元璋那么成熟,所以最终也就只能停留在了农民起义军这个阶段。

山海关之战是明末农民起义的终点,又是吴三桂正式投清的起点,也是清朝建立的开端之战,但是对于这场大战由于清史记载的水分很大,其中对各方兵力到底有多少,伤亡情况如何,战果怎样的记载存在着很大争议,清军数量虽然没有书面的记载,但是在顺治皇帝时期统计,满八旗男丁是6万左右,蒙古各部在3万左右,总兵力应在9万,考虑到之前在战乱中损耗的士兵数量,按照《沈馆录》的记载推测,多尔衮时期清军的兵力应该在10-12万左右。

而李自成的大顺军按顺治年间的《东华录》,《东明闻见录》等的记载,到山海关的应该是十几万的军队,但是不同的是其中很多并不是战斗力,只起到了壮大声势的作用,真正能打仗的部队只有6-10万,当然前面说到清朝的10-12万人是60以下的男丁都算在内,具有作战能力的清军多8万多人,那么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宁远团练总兵,崇祯亲封的平西伯吴三桂手上有多少部队呢?

在李自成的大顺军即将攻克大明的京师时,崇祯皇帝多次下诏让吴三桂火速率兵前去救驾,因为这个时候崇祯皇帝也真没法了,只能把希望押宝在关外握有重兵的吴三桂身上,结果吴三桂一拖再拖,直接把崇祯皇帝拖到上吊了,崇祯皇帝等人认为吴三桂率兵来就可以阻挡李自成的大顺军,那么就简单的进行数量运算,吴三桂的军队数量应该和李自成的军队数量差不了多少,吴三桂却一拖再拖,也许他另有企图,但是吴三桂长期驻守关外,对自己部队的情况应该是有所了解的,那么他拖延的原因就应该是认为自己手上的兵力可能打不赢李自成。

吴三桂的部队主要组成是四万多骑兵,当年他父亲吴襄就指挥过这支部队,但是在最后关头临阵脱逃,后来吴三桂接替了吴襄担任总兵,在这期间也和清军多次交战,立下不少的战功,吸纳了其他被清军打散的部队,所以在李自成征讨吴三桂时,吴三桂应该有5-6万的部队,但是这里的是实际作战部队,按照惯例还会有一些壮丁,根据记载除了五万多的部队,吴三桂还有三万乡勇,所以实际镇守三海关的至少应该有八万多人,要面对李自成的大顺军的确有些吃力。

在后来山海关大战之初吴三桂和李自成基本上打平了,就在双方两败俱伤的时候,多尔衮率军赶到,并一举击溃了远征的大顺军,这时吴三桂也无力阻挡清军,另外大顺军在关内还有十多万万精锐,于是吴三桂投降清军,清军率8万精锐部队入关南下。从此满清开始了长达276年的统治时期。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有多少兵马?

1644年三月初五,驻扎在宁远的吴三桂接到圣旨。

崇祯封他为平西伯,令他放弃宁远,火速入京。

当吴三桂放弃宁远,开始南进时,或许他还没有意识到:他接下来的这段旅程,对中国的历史有着何等重要的影响。

吴三桂的基本军力

在宁远时,吴三桂的基本军力是:精兵4万,辽民7、8万,“皆耐搏战”。其中,彝丁突骑数千非常强悍,“敌望之辄遁”。(《明季北略.吴三桂请兵始末》)

这只军队的构成很有边地特色。

数千彝丁突骑是吴三桂最为精锐的力量。

彝丁突骑是否就是关宁铁骑尚无定论(目前各类文章对此多以猜测为主,且都没有切实证据),但能够让强悍的八旗“望之辄遁”,足见其战力为天下数一数二。

以彝丁突骑为主要骑兵力量,吴三桂拥有4万常备部队,步骑结合。

此外,还有8万预备役,也就是辽民。他们从事生产,但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或在紧急时刻(如守城)参战,或及时入替折损的常备军兵源。

从精锐骑兵到常备军再到预备役,吴三桂的军队规模虽不大,但却是一个足以自成一派的武装系统。

吴三桂,已经成为大明王朝最后的救命稻草。

无奈的缓慢行军

然而,吴三桂行军的速度却快不起来。

当年,袁崇焕率数千骑兵,很快就回援北京,但如今的吴三桂却做不到。

因为:吴三桂接到了放弃宁远,撤至山海关的命令。

当时,宁远附近仍有50万民众。

明军在辽东奉行“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士兵大多为本地人,宁远的50万民众多为将士们的家人、乡里。

吴三桂如果不关照好这50万民众,将士们也不会答应。

要关照好这50万民众,吴三桂不但不可能自带步骑强行军,也不可能只带几千彝丁突骑离开!

以4万人护卫50万民众长途迁徙,没有机动力强大的骑兵掩护是不可想象的。

自松锦之战后,宁远已经成为一座孤城,宁远到山海关之间的工事已经全部被毁!

宁远迁徙的民众在抵达山海关之前,将长时间暴露于野外,没有任何防护工事可以依赖!

这种情况与当年刘玄德携民渡江非常类似。

当年,刘备携民渡江,在曹操少许虎豹骑的冲击下几乎被团灭。

换而言之,如果吴三桂不留下足够骑兵掩护,一旦清军来追,不要说民众,就是步兵也可能被围困歼灭!

因此,吴三桂不能带领机动部队先行离开,只能掩护民众缓慢行进,每天只能走数十里。

吴三桂三月十九日抵达山海关后,马不停蹄,次日即率精锐往援。

依常理,这样的速度已经足够了,毕竟:城高池深的京城不可能被迅速攻破!

然而,李自成只2日多就破城了!

吴三桂抵达玉田(属今河北唐山)时,得知京师沦陷的消息,陷入窘迫境地。

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兵力

前面啰啰嗦嗦说这么多,不是为了给吴三桂洗白,而是为了试着解析一个问题。

古代史书对兵力的记载多是出入极大。同一场战役,有的说有数十万大军,有的说不过两三万人。

是谁在信口开河呢?

其实,从吴三桂的例子就能看出其中缘故了。

以最宽松的统计口径看,你可以说吴三桂有五十万之众!

历史上,女子组织起来,给予敌人相当打击,改变战役走势(如朱棣的妻子带女兵守北平)的例子也不胜枚举。所以,将这50万统计入“兵力”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以不宽不严的统计口径看,你可以说吴三桂有十二万人,即:4万精兵+8万“皆耐搏战”的辽民(预备役)。

但是以严格口径来说,吴三桂只有4万精兵!而且,考虑到明末边军普遍存在的“吃空饷”问题,吴三桂的兵力还在4万之下!

口径不同,数字差异自然巨大,并不是有史家信口开河!

但是,此战,只有正规军的兵力才有意义。

原因很简单。

50万人一起驻到山海关,一天就能把粮食消灭干净!李自成打不需要打!

所以,后来实际参战的,只有正规“精兵”以及紧急募集的少许乡勇。

到达山海关后,吴三桂会和了原驻扎在山海关的总兵高第及其所统的万兵。

高弟的万人是守关雄兵,也是比较能打的精锐部队。

此后,李自成、刘宗敏损坏吴三桂家族利益,吴三桂只得与李自成决裂。

决裂时,吴三桂进行了募兵,“益募兵至七千人”,多募了7000人。

此外,在李自成来攻时,山海关还有募集的2万乡勇参战。

综合来看,山海关之战时,吴三桂的兵力为5万多的正规部队,加上2万乡勇。

李自成军的规模

李自成军的规模,各类史书记载也是差异极大。

有的史书说李自成率军40万,号称百万,有的说率军10万,也有说率军6万,前后差异极大。

其实,这也不是有人信口开河,而是统计口径的问题。

李自成的军队分为两部分:中央直属部队(五大营)及地方部队。

地方部队不提了,主要担任守备任务。

中央直属部队,编制是清晰的。共五大营,除标营(中权亲军)下辖五营外,其余四大营各辖左右二营。每小营下有一百队。骑兵每队50人,步兵每队100-150人。

因此,李自成的机动部队在6、7万左右。

不过,“每一精兵,则畜司牧、司柴、司庖、司器械,不下二十人”。

负责后勤的人数,是精兵的20倍!

所以,李自成军的规模大约是“众实五六万,且百万人”,作战部队只有6万,但加到一起有百万人!

因此,各类史书记载的李自成兵力差异极大。

但是,综合起来看,从陕西带到北京来的作战部队兵力只有6、7万人,其余为沿途收编的响应民众和收降的旧明军队(如唐通军2万)。

换而言之,李自成的骨干部队并不比吴三桂多多少,只是总兵力的规模占据绝对优势。

因此,吴三桂最大的问题不是兵力问题,而是粮食问题!50万众迁到山海关吃什么?

对此,宋献策曾提出:大王去,大王不利;三桂来,三桂不利。反对大举用兵。

应该说,宋献策的看法看出了吴三桂的优劣势,但依然漏估了吴三桂降清的可能性!

或许由于优势不明显,刘宗敏等大将拒绝挂帅讨伐,正在准备登基仪式的李自成只得“百忙之中”亲征。

综合各类史书的情况看,参与进攻山海关的李自成军数字大约为12万人。

至于为什么说李自成军军为12万,我们结合下面的作战来看。

山海关:三方博弈

李自成的先锋4万精兵先抵达,吴三桂想趁李自成大军未集,先吃掉先锋。

但农民军精锐也不是吃素的,双方互有胜负。(《明季北略.吴三桂请兵始末》)

随即,李自成亲率的6万人抵达战场。(《国榷》)

吴三桂先“吃掉一部分”的计划破产,且精锐久战疲惫,遂施展缓兵之计。

一方面,吴三桂找到当地绅士,组成欢迎团,前去代表山海关百姓欢迎闯王。要争取人心,闯王肯定要接待的,磨一磨时间。

另一方面,吴三桂将精锐悄悄撤入城内休整,换上羸兵,多树旗帜,争取时间。

李自成识破其计,破吴三桂外营,斩杀吴三桂所留的羸兵,继续进攻。

旋即,李自成派本就在附近的明降将唐通率2万人驻一片石,切断吴三桂后路,又发大军进攻山海关。(先锋4万+本部6万+唐通2万,李自成军应为12万左右)

随即,李自成军攻破西北角,直抵西罗城,吴三桂形势危急。

此时,清军抵进,击败了唐通,解了吴三桂的后顾之忧,但仍没有入关。

吴三桂亲自出关拜见多尔衮,求援。

多尔衮相信三桂后,令三珪先回,令清军从南门关、北水关、关中门三路入关。

入关清军的兵力不多,只有5-7万左右。(一说为“入西水关、东水关的各万人,驻欢喜岭的3万人;一说为入西水关、东水关者各2万,多尔衮驻欢喜岭3万)

次日,双方列阵对战。

吴三桂能出来列阵而战的,显然只有4万精兵,多尔衮部为5-7万,一共9-11万,略少于农民军。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吴三桂先与李自成战,李自成占尽优势,吴三桂渐渐支持不住。

旋即,多尔衮趁机发动进攻,农民军大败!

三方博弈,农民军惨败!

总的来说,单纯以军力而言,当时的吴三桂无论军队素质还是规模,都是极为可观的。

只不过,由于只有山海关一隅之地,军队难以长期独立生存,必须寻找依靠。

吴三桂原本倾向于投靠李自成,如果李自成能够稍微靠谱一点,收服吴三桂,其形势都会好很多很多!

然而,李自成集团实在太不靠谱!非要在招降的时刻去骚扰别人家人,迫使三桂反目!

崇祯、李自成,哪怕当时关内有一个靠谱的统治者,顺治又哪里有机会入主中原呢?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有多少兵马?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说实在的一个午觉醒来,叮口一毛一根的老烟,顺手就刷到了这题,这口老烟直接就顶老梁的肺泡里了,好悬没把俺叮趴下,眼泪哗啦啦的往下落。

吴三桂?这鳖.孙呀,咱大华夏让这货也算害苦喽。你也说大明后期名将他不多,混蛋却不少。前有李成梁这后有吴三桂,把个满人养的膘肥体壮。

满人拿下中原,这吴三桂吴大脑袋,就这主冲锋陷阵,剁起汉人的脑壳那叫个利索,抡起大刀片子血洗城池,满人第一,他第二。

往少了算,满清一半的天下就这货带着一帮子叛徒打下来的,捎带手最后把自己个原来的主子用弓弦活活勒死了。

这还是在满人的要求下,毕竟是皇帝的身份好歹留个全尸,按照他吴三桂原来的答案那准备是剁了脑袋献给他新主子的,跪地上准备再进一步用的。

当然,满清还是给了他很好的待遇,一顶异姓王的帽子妥妥的就扣在了这吴大脑袋的脑壳上,嘚瑟了老半天。

也对,满清时期能做到异姓王位置上的也就开头这几个,吴三桂嘚瑟嘚瑟他也算回事!不过俺还得说声:“不要脸!”

不过他这嘚瑟劲,让蹲在龙椅上的康熙咋瞅咋不待见,一个叛徒居然能捞这么大好处?本着兔死狗烹的原则,这就想拿这货当下酒菜,成就一世英名。

你还别说,康熙的眼光还是很毒的,就知道这货就是一纸老虎,瞅着是壮,但天下的老百姓可不咋待见他。

而吴三桂就不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一家伙下去没嘚瑟多久,在一帮子汉人的帮助下,满清把这主就给剁了。(特别说明,拿下吴三桂的可不是啥八旗大兵,是汉人的绿营,这个时间点上八旗大兵其实已经废了成了老爷兵)

写到这里,老梁就送他俩字——活该!一个没有底线的家伙想要坐拥天下,哪有那么美丽的事捯饬你身上,想多了吧!

哎!老梁就这毛病,一张开嘴他就把不住门,叨叨叨叨就唠叨远了,咱拉回话头接着聊。

话说这吴三桂他蹲山海关有多少兵呢?

不多!五万!有人说这五万人全是关宁铁骑,老梁咧着嘴就乐了,啥玩意五万全是关宁铁骑。

你快拉倒吧,吴三桂手上的关宁铁骑就几千人,没上一万。其余的大头兵那叫关宁兵,关宁兵和关宁铁骑这是两码事。

俺先给大家伙解释一下,这关宁二字是啥意思,这关他指的是山海关,这宁他指的是宁远。

这么说吧,这关宁铁骑是明末三大主力军之一,他可以拿来和那些个一出生就蹲马背上玩马术的八旗兵正面杠,而且还能捎带着怼死对方。

就是因为有这几千关宁铁骑的存在,再加上山海关的险要这才把那满清给挡在外边。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这关宁铁骑是咋来的?最后咋就落到吴三桂的手里?为啥只有几千?”

您这问题可真够多的,俺就一个个的回答。

这时间点咱得掐到明末的时候,袁崇焕小伙伴们应该知道,他认为“南兵脆弱”。这南兵指的是江南的兵。也就是说想要守住辽土,南兵是不行的。和满人拼还得是民风彪悍,善于骑马的辽人才成。

所以他就提出了辽人守辽土的主张,从归附的十万流民(都是辽人)中挑选身体强壮,塞到队伍里。所以这支军队人数不多,也就两万来人。

那么为什么选流民呢?这问题问的好,这是因为这些个流民就是因为满人的烧杀抢掠才流离失所,他们对满人的恨意是一点都不少。

想当年袁崇焕带着着关宁铁骑把满人的八旗大兵算是打怕了,但可惜的是,当年袁崇焕勤王救驾跑北京这地来,让崇祯帝感觉袁崇焕办事不利,用一竹筐把袁崇焕从城外吊到城里头,直接给弄死了。

这关宁铁骑,之后就被一分为三,一部归祖大寿,一部归吴三桂,最后一部被调进了关内和农民起义军玩起了花活。

好吧袁崇焕在的时候,崇祯帝那一百万两的军饷能维持这支军队的开支,并且保证他的战斗力,但袁崇焕一死,这每年一百万两的军饷就成了各部拥兵自重的本钱。

给钱可以,玩命没有,这事弄的。

镇压农民起义这支,最后也被玩残了,而祖大寿这支投降了满清。所以关宁铁骑最后一点血脉就留在了吴三桂的手上。

就这几千关宁铁骑才是吴三桂玩命的本钱。就这点人,吴三桂打头,跪地上领着八旗大兵,这就进了北京城,接着又是当先锋,把李自成这货追的满地球跑,最后彻底按在地上摩擦。

过了没几年的安生日子,又被吴三桂带着和满清的康熙玩夺江山的戏码。

康熙丢掉了整整五十万的兵马,才平掉三藩之乱,这关宁铁骑算是彻底的走向了消亡。

咋说呢?这关宁铁骑他就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角色,当年是明军的时候,因为是袁崇焕当老大,所以明朝对他只是轻轻的一笔带过。到了满清的时候,又因为和八旗大兵死磕过,而且八旗大兵九千对数万还被按在地上打,这脸丢不起,接着又反叛。

那么满清去记录关宁铁骑那也是一贬再贬的写了,而且还是能不写尽量不写的角色。所以到现在咱瞅见关宁铁骑的资料是很少的。

话说关宁铁骑是厉害,那为啥在和康熙对垒的时候,就没有替他拿下天下呢?

很简单,不得人心,加上当年的饶勇之将老的老,走的走,没几个了,所向披靡的战斗力也就下降了。

加一句苍天他老人家又饶过谁呢?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有多少兵马?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时兵力约为五万,这五万明军是威震辽东的关宁铁骑,是在正面战场上可击败八旗军的劲旅。关宁铁骑并不是明朝传统的军户卫所兵,而是跟戚继光的戚家军一样属于雇佣兵性质;关宁铁骑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戚继光镇守漠北时训练的戚家军。《明季北略》记载:三桂手下有"关宁铁骑"数千,皆敢战,建州为之惧。决定明清命运的一片石之役,李自成的大顺军有十万余众,吴三桂有辽兵五万,清军有兵七八万。

关宁铁骑指的是祖大寿的家将入关所带的军队,这些军队都是祖大寿的家丁,是他自行招募的军队。铁骑者,山北近河北、山西、辽阳人,俱控弦习战之士,许多蒙古善战者也被祖大寿招募到军队之中。由于关宁铁骑是雇佣兵的性质,因此他们打仗需要军响,士兵的荣华富贵全靠战场上立军功而得。明朝财政一向十分拮据,经常没有钱给军队发军响,这也是关宁铁骑最终降清的一个原因所在,没有钱谁给你卖命?

明太祖朱元璋设计的军户卫所兵,通常是没有军响的,卫所兵从军户中征召,军户们有专门田地供他们生产。军户们平时种地,他们种地不纳税;不纳税的代价就是战时军户们入军作战。这种制度就是朱元璋引以为傲的雄兵百万,却不费朝廷一粒粟;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军户们的土地被豪强兼并,不少军户逃亡;军户卫所制名存实亡,吃空响的军官越来越多,军户却越来越少。这就是戚继光不得不招募浙江乡勇组建戚家军的原因所在,因为卫所兵没有战斗力,数量也是十不存一,也就是在册军户有一万人,实际上服役的兵一千人不到。

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他在入关勤王时将军队一分为三:一部分留给吴三桂镇守山海关,一部分派到中原平定李自成叛乱,另一部分他自已率领抵御八旗兵。松锦大战之后祖大寿战败降清,关宁铁骑就只剩吴三桂一支了。吴三桂以关宁铁骑为班底,招募敢战之士,收拢辽东溃散下来的明军,苦心经营,最终有了一支五万人的可战之兵,这也是吴三桂叫板李自成,投降清军的资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