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以后,汉人政权的扩张欲望是不是降低了,如果是,因为什么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并不是如此,实际上明代中国的版图还是很大的。
至于汉唐的雄风,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明代放弃河套地区,主要是北方蒙古人仍然具有强大的实力。
河套地区长期驻守根本就难以守住,所以鏖战多年,还是被迫放弃。
至于越南当时人口已经有千万以上,大明紧靠10万军队想要长期控制越南,根本就没有可能。当年强大的蒙古人也没有这种能力。
汉唐时期的强盛,其中汉代主要是游牧民族还比较弱,当时甚至没有发明马镫,骑兵面对步兵的优势不明显。
所以,大汉军队才能扬威大漠,杀得匈奴亡国灭种。
但唐代随着马镫的发明,北方异族其实实力就很强了。
突厥如果不是内部分裂内斗,大唐对付他们难度还是非常大的。
而且唐代真正的鼎盛时期,著名还是李世民到李隆基的30多年时间。随着安史之乱爆发,大唐就开始衰败,领土也有很大减少。
而明代对于蒙古人的防御大体还是成功,除了中后期有几次蒙古人杀入关内,大体上北方的威胁性有限。
最终,大明也是被满清捡了便宜,而不是蒙古人。
其实,当时东亚最好的土地,基本都控制在大明手中。
至于北方蒙古高原,不适合农耕,在大明看来毫无价值。
而西域虽不错,却要通过河西走廊狭长地带联络中原。不但军事上极为被动,物资运输也是极为困难,想要掌握西域难度极大。况且这里是少数民族厮杀场所,大明也不想牵制其中。
东北方面,大明直到灭亡前,仍然控制东北南部地区,也算不错。
而南方的领土,更是渗透到今天的边境线。
可以说,大明在领土上做的已经不错了,就国力来说没什么可以指责的。
毕竟明朝鼎盛时期人口只有1亿多,同满清4亿人口还是无法相比的。
唐以后,汉人政权的扩张欲望是不是降低了,如果是,因为什么呢?
古代战争
这样的口气一看就充满了浓厚的理想化书生义气。在现实中,任何一个国家对领土的追求都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基于自身的实际需求。唐代之后,汉人政权的宋、明虽然在对外扩张中比不上汉唐,但有效的统治范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却是空前的加强,这是一个国家、民族逐渐走向成熟稳定的标志。
第一个问题:一个国家为什么要扩张自己的领土,唐代之前中原的汉人政权真的热衷于扩张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一个国家为什么要进行领土扩张呢?是因为人类对土地天生的贪婪吗?当然不是,至少是在自己国内的土地不能满足自己人口需要之前不是如此,因为任何扩张战争都是具有危险和需要支付巨大成本的。翻开中国历史,从夏商周到汉唐,甚至直到明清,以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水平,没有任何一个朝代把自己控制的领土进行有效的开垦,又为什么要进行领土扩张呢。
既然唐之前的汉人政权也不热衷于领土扩张,为什么中国领土又一再扩大呢?事实上如果翻开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国领土的扩张实际是一个人类文明不断前进、各个政权之间不断竞争,各个民族之间不断融合的过程。商人因为夏的压迫而灭夏;周人因为商朝的压迫而灭商;春秋战国因为列国之间的竞争而相互攻伐;秦汉因为匈奴威胁而出击河套;隋唐也因为周边四处的烽烟而用兵。也就是说这些朝代领土的扩张实际与资源无关,也与人对土地的贪婪无关,只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有关,是一个在竞争中自然扩大的过程,与热衷于扩张无关。
通俗一点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在原始社会因为各个民族相距很远人口很少,彼此也不知道对方的存在,所以根本就没有领土这个观念。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原来彼此孤立的各个民族一旦产生了联系,也就产生了竞争,继而产生了战争。唐代之前的中原王朝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发起的战争都是如此,要么是害怕别人威胁自己的生存,要么是遭遇了别人的侵略,总而言之绝大部分都不是因为对领土的渴望而进行扩张。譬如说隋炀帝征高丽,真的是看重高句丽的领土和资源吗?不是,而是这里形成了一个沃野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已经具有了和中原王朝一较高下的实力,威胁到了中原王朝的安全,只能抢先一步将他扼杀在摇篮里。
古代战争
第二个问题:唐代之后为什么汉人政权为什么不热衷于领土扩张?前文已经说过,古代战争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与领土无关。在唐代之后,以宋明为代表的汉人政权包括满清之所以不热衷于扩展战争,有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和农业政权武力值退化不思进取的因素,但这不是主要因素。主要是因为:
一、中国的领土已经接近极限:一个国家能够统治多么大的领土,与当时的技术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以越南为例,虽然越南在宋太祖时期正式成为中原王朝的藩属国,脱离中国。但是其实自越南并入中国版图开始,秦、汉、隋、唐,即使是在中原王朝空前强盛的时期,也没有真正完全控制过这片土地,只是名义上隶属中国,中原王朝也很难享受这里的赋税财富。原因很简单,太远了,从越南到中国腹心,有几千里之遥。即便是骑快马,也要几个月的行程,这还不算中间山、河、道路等特殊因素。所以在技术没有产生变革之前,宋、明所统治的领土已经接近极限,已经没必要扩张,很难扩张。
为了说明问题,这里我再分享一个小例子。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中国的版图不要说是在宋明,即便是在近代也让统治者头疼。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曾有一支四川的部队奉道光皇帝的命令赴前线和英军交战。结果等这支部队走了几个月,走到前线战争已经结束。为什么道光皇帝宁愿拉下天朝帝国的面子给英国人赔款也要停止战争?财政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帝国过于臃肿、庞大,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已经让朝廷疲于奔命。勉强维持已是难事,何况是再扩张?
二、扩张战争危险性和成本急剧上升:唐代之后随着人类文明的水平效应,尤其是随着周边少数民族和中原王朝技术代差的缩小,中原王朝发动扩张战争危险性和成本急剧上升。这里举一个例子,汉征匈奴可以国家为动员单位来碾压匈奴松散的联盟,取得资源上的优势;可以强弓硬弩、坚甲利刃碾压匈奴的劣质弯刀,取得战场上的优势。区区李陵以5000步兵就可对匈奴数万精骑,除了武器因素,匈奴部队之间不能高度协同也是重要的原因。但到了宋时期,所面对的辽、金、西夏、蒙古,不仅在国家组织形式上已经与中原王朝无异,在武器装备上也已不弱于宋朝,甚至反超。譬如,金人所依仗的铁甲连环马重甲骑兵,就让宋军难以企及。
这里我也分享一个小例子,去过西北的朋友应该发现一个问题,从西安向西,一路上到处都是“定西、西固、西宁”等带有强烈平安愿景的地名。我们的祖先为什么希望“西宁、西安、西固”而不发动扩张战争呢?这是因为无论在任何社会,战争都是一件劳民伤财且具有极大危险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轻易都不会发动战争。
古代战争
三、中国特殊的地理情况:翻开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宋明两朝虽然所控制的领土有一定的差异,但无一例外都控制着人口密集、土地肥沃、适于耕种的中原地区。在这些地区之外,向北、向西是荒漠、草原和苦寒的冻土,向东是大海,向南则是丛林。控制这样的地区除了能为中原王朝提供安全屏障之外,对一个农业国家来说并没有实际的意义,也很难长期坚守。这也就是历代汉人王朝在强大的时不断北征,却始终没能把这些地区有效纳入自己版图的原因。不是不想,而是条件不允许。以汉为例,曾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几度筑城,但却没有一个能够长久。
四、国家民族已经发展成熟: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古代,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领土都不是越大越好,因为这涉及一个统治成本的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对一个区域不能实行有效的统治,不能获得稳定的赋税,给国家实力带来实质的增长,那么这个领土就会成为整个国家的负担。在历史上,河套草原和西域,包括今天的越南,中原王朝几度易手,失而复得,得而复失,为什么不全力进行开拓?难道真的没有这样的实力吗?当然不是,究其根源就是一个统治成本的问题。发动大军劳民伤财,而且打过仗之后还要持续的进行输血、经营,不仅会给整个国家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而且还会给国家带来潜在的危险。在国内没有遭遇土地危机,大片土地没有有效开垦,人口增长没有造成生存压力,又没有面临具体安全威胁的情况下,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劳民伤财,去扩张一些毫无意义的领土呢?所以唐朝之后,汉人政权没有不切实际的大规模的扩张领土,不是丧失了进取心,而是国家民族逐渐发展成熟的体现。在唐朝之后,宋明对实际控制领土都实行了更加直接有效地管理和经营,不仅增加了中央的控制力,而且增加了文化上的粘性,使原来很多前朝管理松散的地区,成了今天中华民族牢不可破的一部分。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少数民族的蒙元会热衷于扩张领土呢?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没有金人的残酷压榨成吉思汗也不会暴起反抗。在对花拉子模的战争中,成吉思汗也是一再忍让,可见发动战争对任何民族都是一件慎之又慎的大事。当然由于蒙元游牧民族的特性,在一段时期内必须不断发动战争来抢夺财货和生存资源。但这并不是少数民族的特性,汉人政权在渔猎时代也是一样。当蒙元的扩张达到当时技术和人口所能承载的极限,克服民族生存危机之后,也像汉人一样逐渐趋于了稳定。
所以综上所述,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汉人还是少数民族,对领土开拓都不是某种天真的理想追求,而是基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实际生存状况。如果仅仅是为征服更多的土地而制造杀戮和扩张,又与那些暴君和法西斯何异?
致力科学、科幻,专注深度,欢迎喜欢科幻的朋友关注:深度科幻!唐以后,汉人政权的扩张欲望是不是降低了,如果是,因为什么呢?
唐以后的汉人政权的扩张欲望是不是降低了,应该说,从安史之乱后,整个中国的扩张欲望就消失殆尽了,安史之乱后,西域河西诸镇,有大量的边兵内撤,为了平定叛乱,大大减弱了西域的力量,而相对于唐朝的弱势,土蕃的就更加强大起来,攻占了甘肃陇右地区,这样事实导致,唐皇朝的中央和西域敦煌一带就变成孤悬海外一块飞地,被土蕃切断了联络,中国西域在没有中央政府的消息情况下,几万兵马孤悬海外达半个世纪之久,后来才重新回到中央政府。历代中央政府经营西域,一个就是保证丝绸之路的通畅,第二个就是控制西域是为了分散北方的游牧民族的联合对中原进攻态势,保证陇右和河西走廊等安全,一旦这个地方被土蕃占领,中原王朝就失去了控制西域的意义。
中原扩张的态势无非就是西域,东北就是朝鲜那一带,辽东那一带,隋唐全盛时期尚且无法彻底解决,不要说后来的皇朝,宋的时候是金国盘踞,宋也没能力动它,宋朝西域也是宿敌,那个方向就是西夏,宋朝为了不打战,经常要上恭给西夏的。也要上贡给辽东那个地方的政权,不要说扩张了,能守住就不错了。
明朝对外是闭关锁国的,它对沿海禁海,丝路也是限制的,除了在西域修建一座嘉峪关把住自己大门,没想过扩张。西藏那一带是想都不去想的,就是封了一个大宝法王管理西藏,其他想法没有。
接下来就是清朝,清朝应该说还是大大的折腾几回合的,就是它不属于汉人政权。
唐以后,汉人政权的扩张欲望是不是降低了,如果是,因为什么呢?
这个观点应该是正确的,唐以后的的汉人政权不再追求领土的无限扩大,扩张的欲望降低,而更注重对固有领土的有效治理。
中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看似都是皇帝专制,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国际关系演进密切相关。
具体到唐宋分野而言,唐之前可称古代,宋朝及以后算是近代。唐之前可称为皇权表象下的军事专制社会,皇帝有没有权力完全取决于是否掌握军队,没有军权的皇帝啥都不是,常常被手握军权的权臣废黜甚至毒杀,皇帝是高危职业。宋朝及以后是官僚帝国时代,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帝国的运行主要依赖于士大夫阶层,皇帝的生命比较安全,很少发生皇帝被废黜甚至莫名其妙死亡的情况。
唐朝及以前,社会阶层是固化的,贵族是世袭的,寒门几乎毫无升迁和改变命运的机会,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贵族和权臣可以毫不吝啬的征发寒门农夫作为士卒,成为豪门将领升迁的“炮灰”,成就自己的光辉伟业,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就连汉武帝,所任用的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将领,说不好听都是小舅子,这不是诋毁,也不是否定他们的军事能力,只是说汉武帝有成就他们封侯伟业的意愿。
宋朝及以后,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知识分子精英人才,有效打破了相对固化的社会阶层,这些精英垄断了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管理职能,成为帝国实际的掌权人。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些人更务实,更注重在现有的土地上更有效的治理。明朝在西南的“改土归流”,是为了加强皇权,更是文官剥夺土司权力的斗争。
与开疆扩土最直接的事件是北宋时期的“熙河开边”事件,经过王安石变法,北宋朝廷财力充裕,为了对付西夏的侵扰,剪断西夏与土蕃的联络,在王韶主持下北宋在熙河地区用兵,拓地2000余里,设置六州。
熙河开边经数年经营,到熙宁六年(1073),收复熙、河、洮、岷、迭、宕等州,幅员2000余里,斩获不顺蕃部199000余人,招抚大小蕃族30余万帐。北宋在河湟新边之地设郡县、建堡寨,河湟区域出现了新气象。
北宋对河湟地区的军事行动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当地吐蕃不断的反抗活动更使朝廷非常被动,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维护统治,削弱了北宋的国力,也是造成北宋后来灭亡的原因之一。
王安石的政敌司马光反对变法,司马光担任丞相后,反对继续对河湟地区加大投资和用兵,导致六州之地逐渐被土蕃占领。类似的情况包括北宋放弃交趾(越南),同样是在王安石时代占领,司马光时代放弃。
司马光放弃的原因并非是司马光卖国,而是执政理念的转变。开疆扩土,必然伴随着对周边民族的征服与杀戮,必然会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必然会加重现有地区的人民负担,甚至引发反抗和暴动,也必然会触动官僚阶层的利益。所谓一动不如一静,官僚阶层尤其不希望因为开疆扩土,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搞的民怨沸腾,民不聊生。
事实上宋朝以前的开疆扩土,也都伴随着内部的急剧动荡。汉武帝开疆扩土,是在文景之治长期休养生息和财富积累的基础上,即便如此持续的用兵也造成海内虚空,人口减半,只是汉武帝运气好才没有造成灭国。而隋炀帝三征高丽,造成国内烽烟遍地,群雄并起,直接颠覆了大隋王朝。
宋朝以后,文人士大夫主导了帝国的话语权,甚至以文驭武,剥夺了武将的决策权,文化也演变为农耕文化,逐渐变得内敛和保守,只对可以耕种的土地感兴趣,对周边无法耕种的草原、沙漠、高山、戈壁毫无兴趣,汉族政权的基本盘也就固守在长城以内的汉地十八省,直到另一个关外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唐以后,汉人政权的扩张欲望是不是降低了,如果是,因为什么呢?
你说的不全对,唐以后是乱世所谓五代十国,提到宋总有人说宋是因为唐朝藩镇做大,宋节制边军才导致唐以后汉人政权实力不行的,大家往往忽略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社会发展,历代经济社会发展完全不同,所谓汉唐雄风,不好意思,泼个凉水,昙花一现,汉建国初是一直无法与匈奴对抗的,最典型就是高祖邦白登之围,然后经历多年治世,到汉武大帝时一口气把国家家底尽出,几乎彻底解决匈奴问题,但是也耗空了国力,武帝以后历代也想这样揍人家,奈何实力不允许啊,至于唐,唐代的雄风离不开两个人,一个是李世民,一个是武则天,都说房谋杜断,其实不然,李世民其眼光至少后看了几十年,唐立国之处,满朝文武皆说要文治,德化天下,李世民看的清楚,即使统一以后还是连续战争,迫使突厥投降内迁,后来的西夏,正是这时汉化,契丹也是唐朝成为唐的边军,唐两个最强大集团,其实就是西夏和契丹,连节度使都是胡人,后来所谓西夏辽,本就是唐的一部分,李世民平定天下后才有了后来的德化,然后咱说宋,宋尤其北宋,其实是我国文化进化的里程碑,比如我们现在用的铁锅,是北宋时期才生产出来的,虽然早在秦就有了铁器,但是老祖先在宋前,主要吃烧烤,还有瓦罐煲汤,北宋是冶金技术大规模进化的时期,还有我们日常使用的油,汉朝虽有,但是北宋才进百姓家,北宋十分强大,一度要夺回幽云十六州,可惜,这个五代埋的雷,即使北宋只是趁金灭辽短暂拿下部分,但是金灭辽后直接挥戈南下灭了北宋,徽宗如果不信郭药师,说不定历史能改写,金灭北宋后果很严重,这直接导致了近千年才形成的冶铁技术落入金手,这就是岳家军事要面对的铁浮屠,就是北宋重甲加上骑兵的结合,在后面几百年,几乎无敌,直到明代,才短暂回复汉人政权,但这有个很大前提,明军很多其实就是元军,继承了元代几乎一切,明代终于夺回幽云十六州,但是明代国土真的一言难尽,其实明朝坐拥整个中国史最好的形式,你可以对比历代立国时啥样你就知道了,可惜明代内部大部分时间都在党争内耗,唯一比较实际的领土扩充是利用土司制度,几乎彻底解决了西南地区问题,总结一下,不是唐后不想扩充,是实力不允许啊,步兵去对抗重甲骑兵,自己想想后果
唐以后,汉人政权的扩张欲望是不是降低了,如果是,因为什么呢?
唐以后的中国发生了一个重要的转型,这个转型确实奠定了此后汉民族的中原王朝渐渐失去了扩张动机。
这就是边关武将和贵族官僚集团的分裂。
从唐朝以后的朝代就严厉打压军人集团。军人集团被打压的原因则是因为君主专制在加强。
在唐朝之前的皇权也只是贵族权力的一枝,其他贵族势力可以对皇权形成制衡,正是这种体制,也让某些贵族集团可能在对外扩张中获得利益,因此帝国内部有对外扩张的动力。
我们知道 ,中国的科举制度虽然起源于隋唐 ,但在整个唐朝,真正能够进入官僚集团的依然是那些世家大族 。并且录取的权力依然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这使唐朝的科举依然只贵族内部的选拔。
宋朝从赵匡胤就开始了殿试,录取的官员被称为天子门生,通过科举考试皇权完成了对官僚集团的彻底控制,那种豪强贵族也彻底失去了对皇权的制衡,这样帝国内部就形成了皇权一家独大的机制。
这相当于一家独资企业,没有利润分享机制,因此只有皇权对扩大再生产有兴趣,而文官武官都不再愿意去冒险,反正自己只是一个领工资的。
科举制之所以成为中国社会模式的分水岭,得益于一项技术的发明,那就是印刷术。
在没有印刷术之前,知识是很难向民间传递的,因为书籍的制作成本相当昂贵,普通人有的也许一辈子都没有摸过书,贵族子弟垄断了知识的传递和生产,因此自然地形成了贵族的统治。
在知识没法向民间传递的时代皇权总是在世家大族之间传递,印刷术造成了的这一次知识爆炸,也改变了帝国的权力基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最有名的励志金言,就是宋真宗赵恒所写,奇怪吗?明白了这个历史逻辑,就会发现一点都不奇怪!重文轻武就成了此后各朝的国策。
皇权绝对的一家独大之后,其实也让皇权没有了根基,皇权就演变成“一个人对所有人的战争”,他也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宋史载:秦桧做做宰相的时候,高宗赵构每次和他面谈的时候都要在靴子里藏一把匕首;岳飞在外统军取得偃师城大捷时,赵构同样又怕尾大不掉,连发十二金牌调岳飞回京,这说明皇权是建立在流沙之上,没有稳固的基本盘。
一次对外军事冒险的失败,几乎就意味着交出皇权。所以后世的王朝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输不起”!这就是人们说的“内战内行 ,外战外行 ”的现象。
明朝为什么从南京迁都北京,来到和蒙古对峙的前沿?其实和宋朝害怕军人篡权是一样的,因为找不到信任的人,皇帝也只有亲自下场,这就是土木堡之变的原因。也就是后世人们称道的崇祯帝“天子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 ”的由来。
当代的史家们通常用汉民族是农耕民族,不擅长战争来对历史进行解释,他们举的例子就是长城,其实这长城就是汉民族强大的体现好不好!
这就类似于美国在墨西哥边境修建的隔离墙。总不能说是美国搞不过墨西哥吧?而没有搞清楚这个其实是对游牧民族建立的封锁线,并不是什么的文化闭塞的象征!
所以,唐以后的中原王朝成为战五渣是不奇怪的,美国今天在军事上的牛气冲天,也就是全靠他的那个被我们无限制批判的“军工复合体”,如果把这个群体用革命革掉了,美国也很快就蔫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