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的影视剧中,有的人身上中了一箭就死了,你认为一箭真的就能杀死人吗?

我认为是可以的,比如在没有盔甲保护的情况下,利箭射在头面部、颈部或者胸腹部的某些位置,都能带来致命的伤害。

冷兵器时代,弩箭是最重要的单兵远程武器,制作简单,操作方便,作战的损耗成本很低,所以有很长的使用历史。

在集团作战时,集中发射大量弩箭,箭矢如雨,可以形成强大的火力压制,给对方造成巨大杀伤,同时摧毁对方的对抗意志。

另一方面,弩箭也可以造成精准的杀伤,达到一箭毙命的效果。

比如元末明初,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陈友谅率领几十万大军围攻洪都,朱文正、赵德胜等大将率军顽强守卫。

双方激战多日,有一天晚上赵德胜坐在城楼上指挥,被一支弩箭射入腰部,“镞入六寸”。利箭被拔出来,赵德胜自己叹息说:“吾自壮岁从军,伤矢石屡矣,无重此者。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扫清中原耳。”说完,赵德胜伤重而死,时年三十九岁。

按照《明史》记载,赵德胜被射中“腰膂”,也就是被射中了脊椎,一箭毙命。

明末清初,清军入川长途奔袭张献忠,事先挑选箭术高超的射手,用斩首战术,一箭射中张献忠的额头。但张献忠当时没有死,带着箭伤藏身在一处柴堆之下,被擒而处死。虽然不是一箭毙命,也使他丧失了战斗力。

《闻见近录》中说,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宠爱一位金城夫人,有一次宫中宴会,宋太祖命令金城夫人去给弟弟赵匡义折一枝花,赵匡义等她走远,张弓搭箭,一箭把她射死。然后赵匡义翻身跪倒在宋太祖面前,哭着劝他为了社稷而自重。宋太祖没有任何表示。

这个故事还有不同的版本,真实性让人怀疑。后来到了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御驾北征,在高梁河大战中大败,宋太宗侥幸逃脱,腿上挨了两箭,无法骑马,只能乘坐一辆驴车潜逃。那以后,他的箭伤年年复发,宋太宗的死,据说也与这些箭伤有关。

有些箭伤不致命,但带给人的伤害非常大,特别是一些箭头残留在体内,或者嵌入骨头当中,过去的医疗水平有限,无计可施,让人生不如死。

有时,人们还会配制毒液,浸泡箭头,造成更大的伤害。

古代打仗的影视剧中,有的人身上中了一箭就死了,你认为一箭真的就能杀死人吗?

冷兵器时代,弓箭就是王者级的存在。

然而,一箭就能把人射死,着实费点儿劲,但也不是没可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你只要有真本事,一箭射死人,就不是什么难事。

古代训练一个弓骑兵,至少要花费三年的周期。这三年时间都操练什么科目,就是操练怎么一箭射死人。

匈奴入侵上郡,汉景帝派了一个宦官到边地跟李广整训士兵。这个宦官以为战争就是人多欺负人少。于是,带了几十个骑兵,就出去“打猎”了。结果,正好撞上三个匈奴人,关键是这三个匈奴人连匹马都没有,走路全靠两条腿。

几十个大汉骑兵VS三个没骑马的匈奴人,那还等什么?冲上去、狂揍至死,揍死了、割脑袋报功。结果,这三个匈奴人,却不紧不慢地掏出了弓箭,然后是三个人屠杀几十个人。大汉骑兵,还没等冲到人家跟前,就被射得差不多了。匈奴人,当真是一支箭消灭一个敌人。

宦官也不猖狂了,赶紧跑回去找李广。李广一听这架势,立马知道这三个人就是匈奴的射雕手。李广怂了吗?李广肯定不会怂,匈奴人能弯弓射大雕、而飞将军却能射箭入石棱。

李广带了一百骑兵,分两翼包抄,但主要是不让这三个人逃跑了,大家谁都不能直接往上冲。然后是李广自己一个人冲上去了。射雕者还没来得及张弓搭箭,李广的大黄弓就射死了两个。另一个要么是没箭了、要么是吓呆了,就被李广生擒了。匈奴射雕者怎么不嚣张了?给你射雕的距离,你才能张弓搭箭杀伤敌人。但不给你这个距离呢?李广可是能把箭射到石头里的人,再加上骑马疾驰的助力,就只能是李广射你而不可能让你射李广了。所以,三个匈奴射雕者,要么被射死、要么被活捉。

射雕者、李广,都是能一箭射死对手的人。但英雄从不孤单,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就不是战术级的“打猎”了,而是战略级的核武器。

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

大唐征战西域,九姓突厥不服。这伙人就是当地的土霸王,只有自己欺负别人、从来没被人欺负。大唐来了又能如何?强龙也压不过我们这些地头蛇。但大唐这条强龙,可不是一般的彪悍。

九姓突厥派出几十个骁勇健儿,阵前挑战。先别搞什么大军厮杀,我让你们大唐见识一下我们九姓突厥厉害。敌人阵前挑战,大唐名将薛仁贵根本就不跟你费什么话,直接冲上去单挑。哪有什么温酒斩华雄、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单挑就是比弓箭,能远距离杀死你,就不会跟你比马快、比刀法。薛仁贵连发三箭,箭无虚发,三个突厥健儿应声落地,根本就没有还手的机会。

十几万九姓突厥,立即就怂了。这仗还怎么打?你的射击半径是100米,人家的射击半径是200米,关键是200米开外,一箭就能射死你。于是,九姓突厥立即下马请降:打不过、不打了,我们投降。这就是: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所以,你得承认:薛仁贵的战斗指数要比李广厉害。至少得说,薛仁贵知道怎么把自己的战斗力发挥到极致,从战术级给搞到战略级。

一箭射死人,也就精兵武将能做到;真正的战场较量,怎么也不可能靠几个特种兵或狙击手吧?当然不能。但是,神射手却可以为己方赢得士气。而如果人人都是神射手呢?那就只能让弓箭当王者。

项羽与刘邦成皋荥阳对垒,项羽要野战、刘邦当乌龟。知道你们楚军能打,所以我就不跟你打,我要跟你玩消耗。于是,项羽怒了,派出勇士阵前挑战:有本事出来单挑。

都被人家追到家门口骂了,刘邦再当乌龟,那汉军就真成乌龟了。于是,派出麾下一个楼烦将去单挑。楼烦是北狄人的一支,后来主要活动于山西的西北部。就这个地方、就这群人,专出神射手和特种兵。于是,汉军楼烦将出马,当真是一个顶仨,项羽派出几个勇士、楼烦将就消灭几个。

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

逼得项羽没办法,直接自己出马了,冲到刘邦的壁垒前,要刘邦阵前答话。楼烦将当然也不会惯着项羽,张工搭箭就要为大汉立不世之功。然后呢?然后是项羽气场太强,一个眼神就把楼烦将给吓没了半条命。

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

楼烦将真得怂了吗?这家伙贼的很,知道项羽来者不善,估计是怕自己再不回来就真回不来了。但刘邦不知道啊。刘邦嘚瑟着跟项羽骂阵。刘邦肯定能骂赢,因为骂人就别谁更不要脸。而在不要脸的世界中,刘邦是王者、项羽是青铜。但项羽才是真正的心机BOY,一边看着你牙尖口利、一边暗置弓弩,即“项王伏弩射中汉王”。这一箭当真不轻,还好刘邦穿得铠甲够厚,否则必须死。

的确,一箭不能要你性命,但关键是两个因素:一个是距离太远,力度和精度不够;一个是铠甲太厚,所以才会出现大将被射成刺猬但仍旧不死的。但是,只要失去这两个因素,弓箭还是当然的王者。最可怕的就是那种全军皆是神射手的,这种仗就没法打。

满清与明军作战,其最强战法就是搞近距离贴脸射击。因为明军的装备太好,远距离根本不起作用。即便是近距离也没用,因为明军的铠甲就是牛,面对面你都射不死。但是,可以贴脸啊。

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

你就是武装到牙齿,也不能不漏脸吧。好!我就专门射你脸,五步的距离,直接贴脸射,那基本上一箭就毙命。

古代士兵真有这种技艺吗?箭无虚发,一箭就能射死你?古代士兵的功课作业,就是练这个的。业余的我们,也就别为专业人士发愁了。只要距离够,那就一定要让对手领教什么是专业水准。但是,就没有怎么射也射不死的吗?

当然有。

关羽就是个中箭专业户,打仗没少吃弓箭的亏。但受伤了可以治,所以才有刮骨疗毒。为什么都要到了刮骨的程度?因为弓箭的威力足够强,一箭就能射到骨头里。而且,弓箭再配合金汁,也就是人的粪便,那就无敌了。关羽是大将,铠甲装备绝对是一流的,但这还得刮骨。如果是士兵呢?有铠甲也没用,因为华佗不可能连士兵都给治。所以,不死也没了战斗力,战场不死、战后也不见得能活。

好多人,受了箭伤,却还能上阵搏杀。因为那主要是大将,士兵根本就没这种等级的装备。关羽战庞德,脑门上中了一箭,但还是把庞德给生擒了。原因是什么?关二爷肯定不是戴顶绿帽子就上战场了,一定是顶盔掼甲,有装备就不怕。但没装备,或被人贴脸射,就只能死了。

关键是也没必要非一箭就射死你,射到你没有战斗力,这就等同射死你了。如果你们装备实在太好,那就射马,只要马被射死,那就等着对方步兵来收尸。

英法百年战争,英国的长弓手就没少让法国骑士吃亏。

1346年,在法国北部的克勒西,英法两军遭战。英国人率先抢占了一个制高点,然后摆开阵型。英国人的主力是由一万英国农民组成的长弓队,排成了三个V字形的阵容。而英国的贵族骑士呢?直接连马都扔一边去了,拿着刀剑保护这一万多农民。

法国这边基本上就是一副稳赢的态势。原因是兵多,而且还都是精兵。法军有一万两千名骑士,这些人可都是贵族啊,平民当不了骑士。另外,还有两万多步兵,但也都是精锐的职业军人。而这还不算完,另有从意大利雇来的六千多弩兵。

那还等什么?法军立即搞冲锋,就是要冲过去、揍死英国佬。结果:英国的这帮拿着长弓的农民,硬是把法国骑士射得满地找牙。的确射不死你,但能射死你的马啊。身穿几十公斤铠甲的法国骑士被射下马,那就等着英国步兵屠宰了。此战,法国骑士被干死一千五百多人,步兵和弓弩兵被干死一万多人。而英国呢?就死了300多人。

蒙古人远征欧洲,吊打中世纪的重装骑士,也是这个套路。游牧骑兵配合弓箭,那就是一副无敌的存在。的确不能一箭射死你。但你架不住箭雨漫灌。即便人受得了,马也受不了。漫天花雨式的弓箭漫灌,总能射伤你。射伤你或射死马,然后再过来收拾你,那就想怎么收拾就怎么收拾。所以,蒙古人能够吊打欧洲。

所以,古代打仗,一箭真能射死人。射死大将,可能费点儿劲,因为大将的装备好。但也不是不可能。

比如汉高祖刘邦,成皋荥阳之战,挨了项羽一箭,但这次只是受伤了,并没死。而平叛英布,中了英布一箭。战场上是没死,但回去之后,就是在扛不住了。

比如北周十二大将军的王雄,跟北齐斛律光单挑对射,结果被射中额头。当场的确没死,估计是装备了三级头,但回去之后却伤重不治而亡。

但是,如果遭遇的是特种兵操弄的特种弓箭,那就什么大将、什么装备也没用了。如宋辽澶渊之战,北宋的床子弩,发出去的箭,就不是箭,而是一根长矛,一下就干到了契丹统帅萧挞凛身上。这基本就放弃治疗吧,即便是干到肉最厚的屁股上也没用,一箭就必须死。

而这只是大将。大将可以不死,但小兵就必须死了。因为小兵不仅没有装备三级头而且也没有装备三级甲,更没有那么多华佗给刮骨疗毒。所以,别被射到,射到就先没半条命,剩下的半条命要么被敌人收走、要么等着阎王收走。肯定也有受伤不死的,但打不了仗、失去战斗力,也就算被人家给消灭了。

弓箭之所以不行了,就是因为比弓箭更厉害的武器出现了。那就是枪,从火绳枪到燧发枪,再到来复枪、毛瑟枪和半自动步枪,这可比弓箭厉害多了。所以,弓箭也就只能退出战场了。

古代打仗的影视剧中,有的人身上中了一箭就死了,你认为一箭真的就能杀死人吗?

由于弓箭告别战场和日常生活已经好几百年了,所以普通人往往缺乏对古代弓箭的认识。

我就来简单介绍一下古代的箭头什么样吧!

以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的秦代长铤三棱箭镞为例,一种通长41cm左右,镞首长4.5cm,重50克,一种甚至重量达100克。

我们的作者曾经复原过这种箭头,然后使用25磅层压汉长梢弓,在12米的距离上,直接击穿了1.44毫米厚的冷轧钢板。

试想,一根锋刃4.5CM长,全长90CM,全重超过100克(算上箭杆)的箭支,被古代上百磅的战弓射出,然后插到人体要害处,可能插不死人吗?

更别说,以巨大而著名的清代战箭了。

梅针箭,箭杆以桦木制成,长二尺八寸,杆首包黑桃皮,末端裹黑桦皮;箭镞长三寸二分,宽四分。

鈚箭,箭杆以杨木制成,长三尺,杆首包黑桃皮,末端裹白桦皮;箭镞长三寸五分,宽四分

以上两种,都可以被称为小标抢了……怎么可能一下扎不死人?明军可没少吃这种重箭的苦头,徐光启的奏折上可是说,八旗兵“专射面胁,每发必毙。”

而且实际战场上,哪怕是穿了铠甲,能顶住弓箭的射击,但要是倒霉,中了一箭就死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比如在北宋攻打太原的战役中,宋将李汉琼“矢集其脑”,却活了下来。可他的同事,宋将王廷乂却“流矢中脑而卒”。

古代打仗的影视剧中,有的人身上中了一箭就死了,你认为一箭真的就能杀死人吗?

刘邦对此表示有话说:“别说什么影视剧,我堂堂大汉太祖高皇帝,就是被箭给射死的”

在社会学中,人的存在是“金字塔最顶端”的,而人之所以是“人”,那是因为会对工具利用,从以前的懵懵懂懂制作简陋石器,再到后来精心制造木、金属等工具,而这些工具里,也有“远程武器”的存在。

原始人类用石头或者坚硬的物体“投掷”敌人、猎物,这是远程攻击,之后的人类进化,打磨出更“尖锐”的投掷物,这是远程攻击,而后开始有人考虑到人的“投掷力量”会受到手臂的限制,何不再创造一个工具,来代替投掷的过程。

这就是“弓箭”的原型。

弓箭出现在什么时候,具体时间不可考,但也没有考究的必要,因为这不是很复杂的工具,只是人类深度使用工具的变化,真正要对弓箭考虑的,是其使用“材料”、制造设计变化的历程,因为这些因素很直接影响一个问题:

杀伤力!

在牧野之战中,“弓箭”就有形成专门一个兵种的雏形,但是实际上的效果却不强,这是因为在商末这种工具还属于比较“原始”的时代,弓箭在大型平原团战中的射程不远,主要还是依靠双方军队的正面交锋。

但弓箭成为削弱敌人实力,打击敌人士气的一种手段,必然是要继续精深发展的,因为弓箭在逻辑上,是能够起到很高伤害意义的,在大型战争中还难以起到作用,那是因为:

射程不够远。

描得不够准。

箭头不够硬。

当时的“弓箭”设计是很简陋的,历史记载是: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

所谓弦木,指的是单薄的“木片”以及一些“动物筋”组成的弓体,这种弓在如今看来,甚至连一些“玩具”都比不上,但却是当时最为“先进”的设计了,而最重要的“箭”,也只是“剡”木而成,就是把木条的头部“削尖”,对于这种形态的箭,杀伤力可想而知。

弓之蜕变:“六材”改革。

为了改变这种制造工艺、材料上的不良,古代弓箭的一代代设计者总结出了一套严谨打造弓箭的方法,俗称“六材”。

六材,指的是“干、角、筋、胶、丝、漆”这六样‬东西‬。

:指的是弓箭的弧形主体,也就是“躯干”之意,弓的干最好选用“柘木”,因为柘木的韧性较好,本身又很耐保存,弓身的弹性范围很大:

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檍木、柞树等,竹为下。

角:指的贴在弓身内侧的一块“牛角”(动物角),这块角一般是被打磨成了薄片状后,贴合在平时弓受力最多的部位,目的是为了加强弓身受力部分的韧性,本质是增强弓箭的发射力度:

“角长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理,谓之牛戴牛”

筋:筋就好理解了,这是弓身的核心,筋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动物的种类和年岁,当然除了动物器官以外,也有用韧性植物作为弓筋的,只是没有动物那么普及和方便。

胶:胶的作用是“粘合”弓身的筋、角等各部件,胶一般选用的是动物胶,都是将动物捕杀后,对高蛋白高脂部位进行“熬炼”,然后大量涂抹,起到粘合作用,在古代历史上,“马胶”、“牛胶”、“羊胶”都是常用的,但最好用的,还是“鱼胶”。

丝、漆:丝的作用在于加强弓本身的稳定性,用一般的丝线即可,而且丝随着发展,也起到了“保护”外表的作用,跟丝有着可以保护弓身同样作用的是“漆”,这个漆正是涂抹在弓身上“防腐”、“防潮”作用的,保证弓不会因为天气从而变软或者变硬。

六材之艺的诞生,意味着弓的杀伤力不再低能,因为弓身的强大,保证了弓箭手的稳定性,只要弓箭手是接受过训练的,那么输出的伤害要更甚于一些披甲上阵的精锐士兵、骑兵。

而“箭”,又经历了“箭头、箭身、箭羽”三部分区分的改革。

若是按照“剡木”箭的制造来说,箭本身就是一体的,那么最不稳定的一个问题就是,箭会受到风、阻碍等等一系列障碍,甚至没有太强大的“惯性”,所以箭想要杀伤力大,必须要“惯性大”,最好的办法,头较重,中间和脚较轻。

因此,“箭头”和箭身区分开了,箭头可能是木的,也有可能是骨的,最好,自然是用铁,反正和箭身有所不同,如此就保证了箭的整体力量。

箭身本身没什么好谈及的,最重要的还是“箭羽”。

箭羽以前是没有的,但箭羽的出现,直接让箭的“精准度”和“伤害”进行了一个质变的跨越。

箭羽存在的意义是对箭的整体进行维稳。

射箭最怕风,有时候不是不够准,而是被风影响了,而箭羽在尾部,于箭矢射出,在旋转的同时,对箭矢起到了“稳定”的作用,可以视为“调节器”。

一旦箭矢稳定,那么就会更准,减少了偏向,积累的动能就更大,杀伤力就更大了。

所以弓和箭的改变,是很大了,那么问题就是:

“蜕变”之后的这一箭,谁敢接住?

一生被射中两箭的刘邦。

历史上被记载因为“受伤”而死的皇帝不多,但刘邦绝对是其中一个,刘邦受的伤也不是什么刀伤剑伤(因为刘邦可能根本没怎么参与过搏杀),乃是被人远远“射中”的箭伤。

刘邦第一次被箭射中,乃是跟项羽的“成皋之战”中,这一战也被誉为“骂战”,因为刘邦的父亲老婆都被项羽抓住了,刘邦对阵和项羽对骂,两边的弓箭手纷纷“放箭”,而刘邦则是不小心被射中倒地。

不过这一箭很大概率没射中刘邦什么致命的部位,不然的话以刘邦当时的年纪,估计就扛不下去了,当然刘邦还要感谢这箭上没毒,距离太远,不然的话,小命不保。

不久后,通过兵仙韩信的操作,项羽兵败乌江河畔,项羽自尽,刘邦大获全胜。

公元前202年,秦末诸侯汉王刘邦称帝,建立大汉朝,其余诸侯臣服,被分封为王。

可这却是暗流涌动的。

因为诸侯们还是想造反,大家都在想,皇帝你刘邦,那么我们为什么做不得,于是以“陈豨、英布”为首的叛乱开始了,而刘邦这一次“御驾亲征”,却不知道刚刚好就是栽在了平定英布的战场上。

公元前196年,英布叛乱,刘邦亲自指挥平乱,这一战打得其实非常不错,也给刘邦“军事一般”的名声洗去了一点耻辱,可刘邦没想到的是,这一场战,代价太大了。

高祖击布时,为流矢所中,行道病。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

射中刘邦的箭可不是专门瞄准刘邦的,而是“流矢”,也就是乱箭,刘邦逃得过七年前那一箭,却注定逃不过这一箭,这一箭估计是射中了刘邦的要害了(据说是大腿),刘邦虽然没有当场死去,但留下了很严重的后遗症。

回朝后,刘邦只能卧床,就是因为这支箭,而吕后请来良医,给病重的刘邦看看什么情况,医生说可以救治,但刘邦却忽然“暴起”:

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刘邦指着“御医”骂,说他乃是“天命”加身才一步步从微末凡尘崛起,如果天命还在,那么这点伤就不会死,如果天命不在,那么扁鹊来了也是没用的了,然后刘邦赐给这个御医五十斤“金”(可能是铜),就让他离开了。

其实刘邦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没什么救了,天命不天命的,终究是比不上自己对自己的了解,而这个御医被吕后找来,如果他救不活刘邦,下场可能更惨,全家遭殃,也只能说谎,因此刘邦才出言相救,只要是他放弃治疗,那么责任就怪不到这个御医头上。

而在不久后,刘邦在病榻前对陈平和周勃发出“擒杀”樊哙的命令就驾崩了,因此刘邦的“病崩”,根本原因就是中箭受伤而亡的。

什么样的箭最能一箭致命?

而随着弓箭的技术越来越发达,弓箭也因为材料的“局限”造成杀伤力达到了上限,这就是著名的“冷兵器天花板”理论,只有当伤害动力发生本质性改变的时候,才能创造出新的杀伤力天花板,不然的话,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改变伤害。

以前的弓箭是单纯追求穿透伤害,可问题来了,有矛便有盾,有箭就有甲,当相应的“厚甲”出现之后,“弓箭”就未必能起到致命作用了,那么,就需要在“箭”上做点小手脚了。

毒箭

如果光靠“箭”杀敌不死,那么加点毒行不行?

不让敌人死于箭伤,而是毒发。

这便是东汉耿恭的“毒箭”。

毒箭是应对“厚甲”出现之后弓箭威慑力暂时性降低的新变化,毒箭的逻辑很简单,不需要箭头深入敌军身体多厚,只要打开一点伤口,毒液渗进血液,那么这个敌人就会死于“毒发”,毕竟歼敌才是唯一目的,敌军死于何因;都没关系。

只不过“毒箭”的成本很高,因为箭头要保持尖锐,毒物的量与质地有着很严格的要求,如此一来,不是什么毒都可以用,这就造成了,毒箭并不是大量常备的,而且加上在战场外,双方都会有类似于“人道主义”的协议,毒箭这种会产生很多后续后遗症的武器,是一般不参与战斗的。

可不得不说,毒箭是必然一发致命的,只要被射中了,不论哪个部位,不论深浅,在古代的医疗环境,都是十死无生的,即便有人活了下来,那也只可能是毒性不够,可这种存活更可怕,因为会造成残疾和一系列不能生产却又极其消耗资源的恶性结果,这对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火箭

次火箭非彼火箭,顾名思义,就是带着“火”的箭矢。

火箭在某种程度上,是冷兵器时代最巅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最经典的使用战役场景就是“赤壁之战”,曹操大军在长江被烧成了丧家之犬,这里面东风起了作用,“火箭”也是趁着煽风,跟着点火。

火箭的致命不在个人,而是对敌人进行“包围性”打击,火箭最基本的原料就是“膏油”,在发射前点上火苗,一旦射到敌人的粮草之中,又或者是营帐之中,那么敌军的大后方就全部崩溃了,敌人也许会不攻自溃。

这个致命,致的是“战争”的命。

不过跟毒箭一样的是,火箭的制造原理简单,成本却不小,因为支撑一直箭矢高速飞行还不熄灭的膏油量是不小的,而膏油在古代的原料并不多,不想现代社会可以用许多石油的衍生物来做燃料,因此火箭也受到了生产力的局限。

最廉价的杀招:箭插大粪

又是毒,又不花钱,有办法吗?

如果古代有将军这样问,那么给他的回答是:有,但是要劳烦各将士们贡献点“粪便”出来。

在古代的一些非正规军战斗中,很经常有一幕就是,那些非正规军们在射箭之前,会在面前放上一大缸“粪便”,有可能是人的,也有可能是马或者牛的,而后他们把箭头在这些大缸里搅上那么一搅,才松手射出。

这个原理也很简单,把粪便中的细菌用来做毒,简单粗暴。

这一招其实用好了,也是非常致命的,但可惜的是,一般用这种招数的,只有非正规军,正规军没必要浪费时间收集这些东西,而非正规军一般的弓箭都是达不到基本标准的,所以杀伤力不强,这就导致了没有什么“粪箭”一招歼敌的案例。

总结:

箭乃是古代兵器中的一大“特色”,即便后来的时代走向热兵器时代,首先借鉴的武器原型,也都是“弓箭”,可见远程攻击在人类的兵器史中,是稀缺的,也是最难被开发的,但一旦成功,威力就是最大的。

古代的箭术练到家了,的确是可以杀敌于一里开外,康熙的太子胤礽年少就是靠射箭杀死老虎,人安能跟老虎比焉,可知箭的可怕,是让人避无可避的。

从战国时期的赵国胡服骑射,再到宋代,宋朝依靠着“神臂弩”对抗着强大的、厚甲的游牧骑兵,各种场景中,弓箭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只是当热兵器的最终普及,才取代了弓箭的地位。

但弓箭乃是不论中外都曾制霸一个时代的东西,弓箭会落幕,精深却永远不会。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古代打仗的影视剧中,有的人身上中了一箭就死了,你认为一箭真的就能杀死人吗?

能问出这种问题的人,一看就是对箭的威力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

以清弓为例,如果是清弓中的战弓,那么其射出的一箭完全可以将人射死。因为清弓的威力极大,拉力都在80磅以上,许多都超过了120磅,由于弓的长度较长、重量较大,其所发射的箭重量也大,清弓使用的箭矢普遍长度在一米左右,重量在100克左右,就像一根小型梭矛一样,如此长而重的箭矢,让清弓拥有了更强的杀伤力。

清弓凭借出众的稳定性和杀伤力,深受士兵们的喜爱,用其射重箭的话,其威力甚至可以和早期的火药武器抗衡。清弓所用的箭矢也是比较特殊的,其中有一种箭矢被称为“铲形箭”或是“铲箭”,其箭簇铲状平头,杀伤力极大,狩猎可以用来射击大型猎物,战争时也可以使用,其威力惊人,如果是射中了猎物或敌人的腿部、手部、颈部,都有可能一箭将其射断。

而即使没有射断目标的躯体,也会给其造成极大的伤口,让其快速失血。需要指出的是,用这种箭对付战马,也非常好用,能够快速瘫痪敌人的战马,使其失血过多而死亡。另外铲箭在神箭手的手里,还可以完成一些特殊任务,比如射断敌方的旗杆、旗帜、绳索,甚至是风帆,以达到影响敌方士气和指挥的目的。

在作战时,八旗军会来到距离敌人三十步,甚至五步的距离才开始张弓搭箭,以精准射击直接射向敌人盔甲不能保护到的面部、腋下等部位。

而敌人若是在如此近的距离下,被力量强悍的清弓用这样的箭矢射中,其后果可想而知,被射中的人哪有不死的道理。基本上敌人只要中箭,就必死无疑。

就连明军西路军主帅杜松也被八旗军的精准射击一箭命中头部,铁制的头盔直接被射穿,杜松当场毙命。

清军入关之后,在平定四川、消灭大西政权的西充凤凰山之战里,清军中的一位名叫雅布兰的神箭手,见附近有人在侦查军情,就冲了上去,瞄准一箭射了过去,结果这一箭正好命中了前来侦查敌情的大西国皇帝张献忠的左胸,使张献忠当场毙命。多达数十万的大西军群龙无首,顿时大乱,被清军打得溃不成军。

古代打仗的影视剧中,有的人身上中了一箭就死了,你认为一箭真的就能杀死人吗?

纯粹的弓矢,如果不是射中头颅或者内脏,应该不会一箭致死。但是如果抹上毒药,那就是必死无疑。当然,在古代,毒药和淬炼毒药的技术相对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应该成本太大,而且原料较少,除非刺杀关键人物,否则在大规模战争中不会用毒箭。弓箭目的就是削弱步骑兵的攻击速度和力量,并使中箭的人暂时失去战力,当然,直接杀死更好,但是并不是绝对理想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