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在唐宋元明时期都有倭寇横行,为什么到了清朝却没有了?
唐宋元明时,沿海有倭寇横行,主要是相互谴使,以为贪便宜在海岸边横着吃饭轻松,充当倭寇的多。到了清朝,主要是把台湾控制了,戚继光征战台湾,把沿海治理的顺利,倭寇就没有了。
我国沿海在唐宋元明时期都有倭寇横行,为什么到了清朝却没有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这么几个:
第一,中日贸易被幕府官方垄断。
在清代,日本完全处于江户幕府的控制下,中日贸易被限定为在长崎港进行。
当时幕府的政策很严厉,除了萨摩藩等少数几个有特权的藩以外,不允许大名私下和别国做海上贸易,违者严惩。
至于普通老百姓,私下贸易是死罪,可以斩首。
在这种制度下,普通日本人,尤其是日本浪人和武士,不能随便出国去做海盗。
就算不被别国杀死,回来也会被幕府处死。
而明代是日本战国时期,当时天皇都是虚的,各大名就是土皇帝,谁管谁呢。
第二,清代日本人做倭寇的愿望不强。
倭寇主要是日本国内生存困难的浪人,以及一些想捞外快的底层武士。
说来说去,他们主要还是为了捞钱,才远渡重洋来做倭寇。
幕府时代,日本国内比较稳定,武士们都有稳定的俸禄,也就没有必要用命换钱。
大家要知道,做倭寇是非常危险的。且不谈作战,古代从日本乘坐木船航行到中国沿海,存在较大的危险性。
日本当年从中国回国的遣唐使,很多都死于海难。
日本武士也是人,喜欢老婆、孩子、热炕头,谁没事去拼命?
第三,倭寇大部分是中国海盗,他们又有新的势力可以勾结。
其中明代倭寇,大部分中国沿海的海盗。
他们同少量倭寇勾结,形成燎原之势。
《明史日本传》有云:“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
明史《筹海图编》中提道:“今之海寇,动计数万,皆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不过数千,其余则皆中国赤子无赖者入而附之耳。”
这些中国海盗熟悉本国情况,也有很强的武装力量。但为了防止大明对他们进行追杀,都谎称自己是日本倭寇。
在清代,由于真正的日本倭寇不来中国了,他们就找到了新的势力。
很多人不知道,清代南洋海盗勾结中国海盗,一度几乎掌控了中国沿海。
康熙时期,占领了台湾,似乎应该荡平了反清的海上力量。
然而,整个康熙时代,沿海海盗猖獗,到了乾隆时期更是夸张,连清朝水师都要躲着海盗。
比如著名的海盗头子蔡牵,这小子是清乾嘉年间的一个海盗头子,称霸于台湾海峡。蔡牵实力强大,部下海盗有2万人之多,有军舰上百艘,还向洋人购买了不少火炮。
当时蔡牵公然在台湾海峡收保护费,过往船只如果不交钱就会被抢劫,成为第二海关。
蔡牵牛逼到什么地步?他根本不把清朝水师放在眼里。
嘉庆七年(1802年),蔡牵率领舰队攻打厦门,占领大、小担山,夺取了很多火炮。
嘉庆九年(1804年),蔡牵舰队在台南掠夺,遭遇温州镇水师。结果温州镇水师被蔡牵几乎歼灭,溃不成军。
第二年,蔡牵又出兵围攻台湾府城。
而蔡牵这种大海盗,当时还有不少。蔡牵属于福建帮,而广东还有七大海贼匪帮,海匪总数超过7万。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清朝灭亡。
当年英国占领了香港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组建海军,开始和周边的海军作战。当时海匪肆无忌惮的攻击英国船只,甚至敢于同军舰交火。
大家还记得成龙的电影《A计划》吗,就是打海盗。
我国沿海在唐宋元明时期都有倭寇横行,为什么到了清朝却没有了?
感谢邀请 唐朝时期只有日本遣唐使,是来唐朝学习先进的文化,政治,科技制度的,当时唐朝在世界的影响也是威名远播,宋朝时因通往朝鲜半岛以及日本的陆路北北方,契丹民族所隔,因而交往也只能从海上进行,真正出现在我国沿海进行骚扰的始于元朝,在明朝嘉靖年间达到鼎盛,后被戚继光扫灭,因而清朝时期倭寇就绝迹啦。
日本遣唐使来华唐朝时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发展的顶峰,因而周边国家如日本,新罗,高句丽以及占城国纷纷派出使者和留学生来唐朝学习先进的政治,文化制度,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日本,从公元7世纪到公元9世纪半长达250余年间,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多达十几次。
元朝时期倭寇始现蒙古元朝时期,倭寇已经开始侵扰中国沿海。尤其元世祖忽必烈曾三次派军队远征日本,都因飓风而无功而返,据相关史料记载,元武宗至大元年,即公元1308年,在宁波进行贸易的日本商船,与元朝官员发生冲突,于是在庆元当地进行了抢掠。这是中国现存史料中对倭寇入侵的最早记载。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严重日本在十四世纪中叶发生了南北对峙局面,诸侯割据,互相攻伐不断,后来因南方势力战败,南朝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因而明朝政府派戚继光,俞大酋等著名爱国将领,将倭寇赶出中国东南沿海。
总结随着戚继光七战七胜,彻底将倭寇赶出中国后,中国沿海地区也恢复了平静,人民生活也安定下来,因而到了清朝,也就没有所谓的倭患,加之清朝以及日本因原城事件实行闭关锁国,所以没有来往。
我国沿海在唐宋元明时期都有倭寇横行,为什么到了清朝却没有了?
这个问题其实跟日本内政息息相关,倭寇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骚扰最厉害的时期有两次。一次是日本历史上的南北朝时代,一次就是战国时代。
从1331年开始日本南北朝时代直到1392年后逐步结束,这一段时间洽好对应中国元末明初时期。从1467年到1600年关原合战属于日本历史上的战国时代,自1516年新井城合战到1582年织田信长被部下所害为止是日本战国时代最激烈的时期。这段时间对应明武宗后期,明世宗时期和明神宗初期。而明代倭患最平繁的恰恰就是明太祖洪武年间即公元1368–1398年,明世宗嘉靖年间即公元1522–1566年。
仔细对比就可以发现,明代的倭患的程度可以说是与日本的内政紧密相关。日本政局稳定中国倭患就少,相应日本越是大乱中国倭患越是剧烈。这个事情不是凑巧发生的,而是有深刻的内在原因的。
说到底,日本内战本质上是武士阶层为了争夺最高权利而发生的战争。由于日本古代是标准的封建制,其中央政权中的天皇不过是类似中国东周时周天子一样的天下共主,实际上政权归幕府将军掌握,而幕府于地方上亦无力掌握。那些地方大名各自蓄养武士,形成强大势力,只要时机成熟就会谋求最高权利。而内战的结果却是有人欢喜有人愁,那些失败的大名往往身死族灭,而那些大名旗下的武士从小接受的武士道教育使其往往不肯背弃旧主,这些落魄武士无以为生往往与日本沿海浪人联合起来赴领国抢劫,这就是中朝等国倭患的由来。
而赴领国抢劫并非一帆风顺,这些日本人并不熟悉中朝等领国沿海地区的地理水文气象等条件,需要向导。客观上为中朝等国沿海海盗及奸民提供了机会,这样一来由于内外勾结使得倭寇侵犯危害程度大大增强了。
为了防范倭寇使得禁海成为必然选择。随着时间流逝,日本内战于17世纪初落下帷幕。于1603年起建立的江户幕府重新统一控制了日本。由于日本政局日趋稳定,那些落魄武士生存的土壤也不复存在,到1633年江户幕府正式颁布锁国令一场困扰中国朝鲜等国超过三个世纪的倭患也正式宣告终结。
综上所述,为什么清朝没有倭寇不是什么清朝强盛而是因为日本重新获得了稳定局面的原因。
我国沿海在唐宋元明时期都有倭寇横行,为什么到了清朝却没有了?
明朝是倭寇横行骚扰东南沿海最猖狂时期,倭寇和中国海盗联合,鼎盛时期达数万人马,它们占据东南沿海,月黑杀人风高放火抢劫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严重动摇了明王朝的统治,如不剿灭后患无穷。
明王朝为了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是下了血本的,国库几乎被掏空。胡宗宪,戚继光,谭纶,俞大猷等抗倭英雄经过十余年努力,终于平息了倭患,迎来了河清海宴。
1592年,日本大名丰臣秀吉出兵15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朝鲜大部。为了遏制日本的侵略野心,明朝发兵抗日援朝,经过7年拼搏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军,丰臣秀吉因为失败一蹶不振,不久一命呜乎。最后取而代之的超级忍者德川家康。
德川家康在日本可是个人物,他把战后日本治理得井井有条,对中国和朝鲜釆取和为贵,互通经贸卓有建树。明令禁止日本浪人和武士出国抢掠,否则杀无赦。在他以后265年,基本上执行了这一国策,所以清朝前期和中期再也没有倭患。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应以和为贵。
我国沿海在唐宋元明时期都有倭寇横行,为什么到了清朝却没有了?
唐宋元时期应该倭寇不横行。明朝时期称呼的倭寇其实是海盗,清朝后期的倭寇就是侵略日军了。
元朝时期实行过海禁,好像四次海禁。明朝时期也实行海禁,那个时候日本的南北朝也搞海禁。13世纪末开始的吧。明朝时期的海禁严重影响了沿海居民的生活,而日本底层人民也因海禁失业。汪直的部下纠集了日本人对中国沿海进行了抢劫。亲戚光他们打的,其实主要是明朝子民带领的日本失业游民。而海盗主力还是明朝子民。
刘香,郑芝龙等海盗是盘踞日本平户和大阪的,而且当时很有势力。郑芝龙最后投靠了大清,而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是投靠了南明。明朝和清朝其实共存很久的,康熙时期才灭了南明。
郑成功其实是中日混血,他妈妈是日本人。在跟清朝对打的时候,不妨认为郑成功也是倭寇。再往后发展,日本经济可能转好了,再加上清朝继续闭关锁国,而且当时清朝实力远远强于日本。
清朝还是有倭寇的,而且非常厉害。这时候的倭寇就不是海盗了,而是日本整个国家。在清末倭寇占领了整个朝鲜半岛,那可是清朝的附属国。
明朝中期到1945年8月底,我国才彻底扫清倭寇之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