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冷兵器时代,如果刚打完仗,立刻把盔甲脱掉散热,真的会死人的。
古代战争中,士兵们为应付冷兵器,往往穿着厚重的盔甲防身,而军官们的盔甲,甚至更厚重。
据史料统计,古代的铁质盔甲,轻则30斤,重则达到了50斤上下,大部分是用铁片编织而成,能将周身上下裹的严严实实,目的就是为了防御冷兵器的进攻。
如此厚重的铁质盔甲,在穿上身后,就会有一个显著的效果,那就是冬凉夏暖,金属的特性就是极易传导热量,再加上密不透气,因此,盔甲穿在身上极为不舒服。
冬天还好点,到了夏天,铁质盔甲就化身烤炉,如果再经过激烈运动,那人就如同置身于桑拿中。
穿盔甲再热,但是古代的将军或者随行的军医都会严正警告大小士兵们:“结束战斗后,万不可立即脱掉盔甲!"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命令呢?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之所以不能脱掉铠甲,大致有两方面原因:
1、将军之所以下此命令,是从战斗层面来考虑。
在冷兵器时代,没有铠甲上战场,如同寻死,那种身怀绝技的武林人士,毕竟只是存在于小说中,大部分还是血肉之躯。
一场战斗结束,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危险,敌人有可能奇袭,有可能反扑,卷土重来,如果贸然将盔甲脱掉,敌人却突然出现,那么第一个死的,绝对是南哥没穿盔甲的人。
2、军医之所以由此要求,是因为军营里有一种可怕的疾病
据传,开平王常遇春,原本体壮如牛,是明初难得的猛将之一,自跟随朱元璋开始,身经百战,但却在正值壮年的四十多岁,突然暴毙。
常遇春就是死于这种可怕的疾病:卸甲风!
所谓“卸甲风”,是指士兵军官们,在长时间剧烈战斗后,由于沉重且密闭的盔甲导致身体散发的热量和汗液无法及时排除,身体就处于高温状态,同时,激烈的战斗会引起肾上腺素迅速飙升,心跳也随之加快,血管同样流苏增加,而战斗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人就容易缺氧。
如果此时将盔甲脱掉,那么汗津津的身体遇上凉空气,汗液就会大量蒸发,导致提问急速下降,突然手冷的身体就会马上收缩血管,很有可能就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
心脏供血不足会怎样?脑卒中随之而来!即便是现代社会,脑卒中也是一种棘手的疾病,更不要说在古代医疗条件落后的战场上了。
常遇春就是在大战后,迫不及待的将闷热的铠甲脱去,想着凉快一下,被草原上的冷风一吹,马上就出现问题,医疗技术个条件又不允许对他抢救,因此,这个横扫天下、大破蒙古的常胜将军,窝囊的死在了卸甲风之下。
中医理论记得小时候,小孩子在外面疯玩,总会弄得满头大汗,回家前,家人总会不让马上进来,让待一会,把汗“落一落”才行。
包括现在,如果在酷暑天气,又外面回来,正值满身汗液,在进入空调屋之前,我们也会在阴凉处,先把身体温度降下来,才敢进屋,不然,被空调的凉风一吹热身子,很快就会不舒服。
这种注意事项与古代战场上的“卸甲风”原理一致,都是怕凉风入身,中医有云:“功后一身汗,避风如避箭。”讲的同样的道理。
正是明白其中的利害,古代的军医们才要求士兵将军们,在战斗结束后不要急于脱掉铠甲凉快,中医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说过,中了卸甲风,轻则肌肉酸痛、遍体发凉,重则当场中风,不治而亡。
时至今日,爱好体育运动的人,如果不注意,也会得上卸甲风,因此,我们在锻炼身体后,绝对不可以立刻吹电扇和空调,应该是用温水擦洗身子,逐渐降温,循环渐进,才能身体健康,远离脑卒中。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哈哈,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前几天刚有人更杨角风讲,现在的古代战争片太假了,一场仗刚刚打完,大将就把盔甲给脱了,这不是找死吗?
事实上确实如此,还真是有这么一个说法的:
在冷兵器时代,正规军行军作战的常识就是即使再热,盔甲也不能想脱就脱,那么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呢?
在此之前我们的首先介绍一下古代的盔甲,因为咱们平常看到的古装影视剧中的士兵所穿的盔甲和史实实在相差太多了,容易误导大家。中国在先秦时期首先出现了“甲”这个概念,当时主要以皮革制造,防御力不强,而在战国后期开始出现用铁制造的“铠”。这之后以皮质为甲,铁质为铠,一直延续到了唐宋时期,才将铠甲两字合称,当然也可以称作盔甲,这两个词意思相同。
在古代,正规军两军交战的时候铠甲是人人都配备标准装备,铠甲的制作工艺非常的繁琐。在不少影视剧中我们看到的将士身穿的铠甲,都是一个整体的和我们现在的背心差不多,这是不正确的。真正的盔甲一般都是用几百片小甲片运用“铆合法”、“销接法”等方法连接而成的,甲片多为铁片。
满城汉墓出土的铠甲铁片足有2800多片,淄博齐王墓出土的铠甲也有将近2200多片,甲片有6厘米左右长、3厘米左右宽,整个铠甲足足有近50斤沉。放到现在来说人们穿上行走就够费劲的了,更不用说穿着打仗了。
这种铠甲的好处就是可以防御冷兵器进攻,也可以防御弓箭,硬刚能力强。
到了明清时期的“铠甲”再次改变,因为那个时候冷兵器时代走到了末路,传统的铁甲对于当时兴起的火器防御效果堪忧。所以棉甲又登上了历史舞台,棉甲里面附带着铁叶,铁叶是人工锻造成的钢片,排列用铆钉固定在棉甲上,这种护甲在清朝前期开始在军营中普及。
明朝大臣朱国桢在其作品《涌幢小品》中记载了棉甲的制作方法:
“棉甲以棉花七斤,用布缝如夹袄,两臂过,用脚踹实,以不胖胀为度,晒干收用,见雨不重、霉鬒不烂,鸟铳不能大伤”
也就是说,这种棉甲主要防御鸟铳的,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防弹衣,质地较软,有一定的缓冲作用。而前面的铠甲由于太硬,被鸟铳打中之后,容易震成内伤,所以不太实用。
盔甲介绍的差不多了,咱们书归正传解释一下为什么古代的将士打完仗再热也不脱盔甲?
讲过上面的介绍咱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无论是铁质铠甲,还是棉质棉甲,穿在人身上都是包裹得密不通风。再加上重量不轻,士兵极易出汗,所以在军中常常存在一种叫“卸甲风”的疾病。以我们传统的中医解释那就是人在剧烈运动之后大汗淋漓,风邪极易入侵,拘束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而西医解释则是由于毛孔张开寒风的刺激,引起肌肉的一种叫做“腰背肌筋膜炎”的炎症。
我国古代不少将军就因此患疾甚至丢了性命,比较有名就是五代的名将李存孝和明朝的开国元老常遇春:
先说说李存孝,曾一日内连战五路诸侯二十八将,斩杀其之十五,其汗气穿甲而腾。李存孝回营之后卸去盔甲,连续喝了三杯冷酒,忽然就口中溢血昏了过去,患了卸甲风卧病在床。适逢敌将高思继连败众将无人能挡,晋王怕李存孝得知战况急火攻心卸甲风难以痊愈,所以一直对养病的李存孝隐瞒战情。
当时有一个名为“康君利”的大臣,其对李存孝的嫉妒之心甚重,在他给李存孝送药的时候故意激怒李存孝。说敌将高思继如何如何勇猛,连斩数员大将,恐怕我军没有人能够阻挡,就怕连你李存孝也不是对手。李存孝听罢大怒不止,竟然浑身生出汗水,遂披甲上马迎战高思继,两人走了几个回合,果不其然战神李存孝将高思继生擒,这一身寒疾也因此痊愈了。
再说说明朝的常遇春,他就没有李存孝那么好的体格和运气了。常遇春本也是一名悍将,归附朱元璋后充当大前锋,逢战必胜,人言能统领十万大军,在军中有“常十万”的称号。可惜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大败元军之后由于贪图吹风脱甲太快而患上了卸甲风,在凯旋班师回营的时候病逝于军中,死的时候仅仅四十岁。
想想连有头有脸的将军都可能因此丧命,那么死在“卸甲风”这种疾病下的无名士卒不知道有多少了。所以说在古代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打完仗之后,无论多热都不能直接脱下盔甲,都需要先下汗才再卸甲。不然肢体疼痛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古代的医疗条件有限,即使将士不会因此病丧命,日后在战场上也难免反应迟钝惨遭屠戮。
这倒让杨角风想起小时候,那时候住外婆家,每每出了一身汗想出门的时候,外婆总是拉着我,让我汗干了再出门,想想也是这个道理吧!
所以,古代行军打仗,一场大仗结束,并不是因为防止敌军偷袭而不脱盔甲,而是需要冷静下来,等身上的汗出的差不多了,再脱。
当然,如果这场战争发生在夏天,再不脱的话人都要中暑了,那当我白说!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古代每逢打完仗,将军都会特意交代士兵们不要立刻脱掉身上的盔甲。有人表示不解,打完仗热死了,身上都是汗,为什么不让脱甲散热呢?其实将军的话是有依据的,他是为士兵们的生命安全着想。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就是因为打完仗贪图凉快立即脱甲,结果染病,一命呜呼了。
古代战场上的将士为了最大程度地保全自己的生命,都会穿上铠甲。铠甲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古代军中的铠甲不止一种,有用棉花和布料缝制的棉甲,也有用金属制作的铁甲。铁甲耐砍,棉甲则有一定的防弹效果,它们都是战场上的护身服。无论是棉甲还是铁甲,都是紧身的,因为如果穿的太松垮的话,会影响作战。
无论士兵身上穿的是哪一种铠甲,无疑都会增加士兵行动时的体力负担。铠甲的重量并不轻,即便士兵们穿着铠甲走路,时间久了也会大汗淋漓,更不用说打仗的时候了。所以古代打仗过后,将士的身上是热气腾腾的,而且会大汗淋漓。这种情况下,有些士兵为了贪图凉爽,会直接把身上的铠甲脱掉。
实际上,这种做法很不可取,也很危险,它很容易诱发疾病。古时候有一个名词叫做卸甲风,它就是用来描述将士为了贪图凉爽,打仗后急忙脱掉铠甲而引发的疾病。古代因为卸甲风而染病或者身亡的例子不在少数,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就是其中之一。
明朝史料关于常遇春之死的记载是这样的: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攻取元朝上都开平,同年8月9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军南归,当行军到柳河川的时候,突然病逝了。加上有记载称常遇春病逝前曾经历过一次作战,从这些情况来看,常遇春死于卸甲风的可能性很大。那么卸甲风究竟是什么样的疾病,它为何能让人染病甚至死亡呢?
严格来说,卸甲风并不是指具体的哪一种疾病,它是仗后脱甲引发的一类疾病的统称。卸甲风致病或致死的机理主要有两种情况。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人在大量出汗的时候,不要马上脱掉衣服或者冲澡。但是很多人对这句话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实际上,卸甲风致病的机理之一和人大量出汗后不能马上脱衣冲澡是一样的道理。人在剧烈运动后,体内的代谢产物是比较多的,这时候人体的毛孔是处于扩张的状态,会大量排汗,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突然脱掉衣服或者冲冷水澡,那么人体体表的温度就会迅速下降,会刺激毛孔闭合。这样一来,人体内产生的代谢废物就没办法排出体外,容易诱发各种疾病。
卸甲风致病或致死的另一种机理与铠甲本身有关。古代将士们为了不影响作战,他们身上穿的铠甲都是紧身的。穿着紧身的铠甲长时间作战,会导致人体血管受到挤压,血液循环不畅通,容易形成类血栓症状。这种情况下,如果迅速脱掉铠甲,那么血管里的血栓还来不及融化就开始随血液运行,容易造成脑血栓。古代医学理论不如现在的完善,古人认为卸甲风脑血栓是外感风邪所致,所以把它称为中风。
由此可见,古代将士打完仗是真的不能贪图凉快而立刻脱掉铠甲的,否则很容易致病。而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因卸甲风(中风)而死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否则常遇春一个体格健硕的习武之人是不太可能猝死的。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很多古代背景的影视剧里,往往一场大战结束,血染战袍、蓬头垢后的将士们就忙着卸甲。盔甲穿在身上的确不舒服,一身的臭汗憋在那里又重又闷,脱了多舒服。
但真实历史中,这种场景基本上是不会出现的,那是找死。
古代战争通常具有连续性,不会说今天打完这一仗,明天就不打了,只要还打,战场上就存在危险。哪怕是最后一仗,哪怕清理过战场,也不代表就真的干净,万一哪个角落里还藏着刺客呢?
而且,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经常有偷袭的案例,这边打了场胜仗,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那边就组织人马夜半偷袭。要想提高活命机率,武器最好在触手可及的地方,盔甲也不能脱。毕竟战斗力再强的将士也是血肉之躯,就算练了金钟罩、铁布衫,那也挡不住刀枪剑戟,还得靠盔甲。换言之,盔甲是保命的手段,谁不怕死?怎么可能一结束战事就脱下来!
看过央视版《三国演义》的观众可能还记得,定军山一战,法正和黄忠给夏侯渊下套,故意等到山下的夏侯渊熬不住正午的酷暑,忍不住脱掉了盔甲稍作休息,这时黄忠立马从半山腰杀下来,一刀将“裸奔”的夏侯渊劈成了两段。
因此看来,带兵作战必须得脱离战场,到达相对安全的地方,比如己方掌控的城池或关卡,才能放放心心脱下盔甲好好休息。要是野外行军,为小命着想,不脱为好。
盔甲这玩意儿,沉甸甸的难穿又难脱,一般需要别人帮忙,无论穿脱都需要点时间。脱的时候还好,时间再长也没关系,但若遇上紧急军情,说不定还没穿好敌人就杀到眼前,没有盔甲的保护,那就是个死。古代武林高手固然有,比如三国演义里的曹操的爱将许褚、东吴大将丁奉,都曾脱光过衣服“裸奔”上阵,但普通的士兵,单兵作战能力其实不强,在没有盔甲的防护下,被击中挂彩了基本就等于个死。
另一方面,刚结束战斗不立马脱掉盔甲,也是出于健康的考虑。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在外面疯玩一天,跑回家的时候热得满头大汗,就想脱掉外衣。家里的长辈必定出来阻止,说现在不能脱,会着凉生病,得等汗消了才行。
冷热交替,容易引起感冒,这在现代是个医学常识。一样的原理,打仗耗费力气,从前锋将军到管后勤的小兵丁,到战场上走一遭,谁都得浑身冒汗,这时候卸甲,后果比咱们小时候脱外衣严重得多。
要知道,外衣再厚,也不会有动辄几十斤的盔甲那么厚重,“捂”出来的身体热量是惊人的。
以宋朝步人甲为例,从头包到脚,严严实实,几乎护住了全身。整套盔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重量约在34公斤,还能通过增加甲叶数量来提高防护力,重量也就随之上升。
可想而知,将士们光穿着这套盔甲就是热的,因为身上的热量散发不出去。再酣畅淋漓地打上一仗,冬天还好点,要是夏天,那和身在蒸笼中没太大区别。
这要是一脱,凉快是凉快了,但身体机能根本受不了,要是再吹上一阵小凉风,不生病才怪。因而有经验的将军或军医,打完一场仗后会叮嘱将士们,回去不要急着卸甲,先休息休息。更严重的是,将士们经过长时间的战斗,神经紧张,且由于盔甲的存在,身体散发的热量和汗液无法及时排除,处于高温状态。同时,激烈的战斗会引起肾上腺素迅速飙升,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随之而来的是血管收缩。要是能缓缓平息,也没什么大问题。
如果这时候脱掉盔甲,大家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吗?高热的身体遇上凉空气,汗液大量蒸发,体温急速下降,血管将收缩得更加厉害,很有可能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心脏供血不足的下一步是什么?脑卒中,又叫中风、脑血管意外。
这种病别说是在医疗条件低下的古代战场,就是在现代社会,也极为棘手,能不能治好带点运气的成分。古代对此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卸甲风。轻则肌肉酸痛、遍体发凉,重则当场中风,不治而亡。
中医认为,人大汗之后,“腠里不固,风邪易侵,拘束经络,使筋脉拘急,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西医说得就简单多了,由于寒冷的刺激,引起肌肉的一种无菌性炎症,叫“腰背肌筋膜炎”。
普遍认为,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就是死于这种病症。
常遇春有个外号“常十万”,自称能率领十万之众横行天下,对朱元璋忠心耿耿,极得信任,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战役,大破陈友谅、攻取元大都北京,立下赫赫战功。
后来元军想夺回元大都,朱元璋派常遇春驰援,常遇春奉命,率军奔袭千里、大获全胜,又攻取了元上都开平,全歼留守的元军,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
朱元璋对他评价极高,曾说“计其开拓之功,以十分言之,遇春居其七八”,但常遇春却没享受到荣华富贵就死了。
他从开平胜利回师,行到柳河川时突然暴卒。这是很不正常的,因为当时他只有40岁,正是年富力强。所以有人根据常遇春死前的症状,推断他死于卸甲风。有此先例,之后的将士们再热也不敢脱盔甲了。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确实,常遇春就是死于卸甲风。
所谓卸甲风,其实就是重感冒引发的并发症。
古代的重甲是很沉重的,尤其将军的重甲最好,往往都是几十公斤重量。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全天穿着几十公斤的装备,是什么概念。
往往一天下来,将军都是疲惫不堪,尤其是一身大汗。
一旦将重甲脱下,很多将军会趁机乘凉。
常遇春也就是如此,当时只顾凉爽,用凳子坐在营帐外吹风,结果感染了风寒。
普通人不会这样,就是因为常遇春身体强壮,自认为不会有什么问题,这才中招。
常遇春一病不起,由此去世。
其实,这是因为常遇春得了重感冒,体内出现细菌感染,又引发了一些旧疾病,最终才死了。
在古代没有抗生素的时候,普通的感冒也可以送命,因为细菌感染根本无法控制。
《红楼梦》中的晴雯就是得了个感冒,最终就死了。
还有试图进入怡红院的柳五儿,也是感冒了一通就死了。
如果说他们都是普通人,慈禧太后自己是死于细菌性痢疾。这种疾病在今天,挂几天水就好了,但在当年就是不治之症,慈禧太后这种九五之尊也不能幸免。
所以,古人的生命其实很脆弱的。古代皇帝寿命也不长,皇子有三分之一根本长不大。
古代人打完仗,为何即使再热也不能脱盔甲,常遇春是因此而死的吗?
冬天卸甲还好,夏天刚打完仗就卸甲那就是自己找死!因为古代的军营中有一种可怕的疾病——卸甲风!
战国的魏王豹、五代的李存孝、明朝的常遇春都曾因为打完仗后贸然卸甲而患上了这一疾病。其中,魏王豹和常遇春因此病而死,李存孝被人一激之下保住了性命。
可怕的卸甲风:三人染上,两人身亡魏王豹是秦末汉初的群雄之一,是战国末期魏景湣王的儿子。秦国灭亡魏国后,魏王豹逃到了楚国,自立为魏王。秦朝末年,楚汉之争,项羽大封诸侯时,册封魏王豹为西魏王。
后来魏王豹在楚汉之间摇摆不定,他先叛楚归汉,后来又叛汉归楚,被汉王刘邦派韩信前往征伐。
在战场上,韩信与魏王豹大战了三天三夜,不分胜负。后来魏王豹回到军帐后,感染了卸甲风死亡。
李存孝是五代时期晋王李克用手下的大将,他骁勇善战、精于骑射,可谓是有万夫不当之勇!
有一次,他独自一人力敌五路诸侯的二十八员大将,将十五名大将斩于马下。这场战争之后,李存孝累得不行,回到军营的他立马脱掉了厚重的铠甲,并连喝三大杯冷酒。不一会儿,他就重重倒地、口吐鲜血、人事不知,原来是中了卸甲风。
李存孝患病后,只得卧病在床休息,他手下有一名副官名叫康君利,他嫉妒李存孝的勇武,想趁此机会激怒他,致他于死地。于是便对他说道:
“自汝染病之后,新来一将,姓高名思继,有万夫不当之勇,吾被他杀败七十二阵。今日老父引领五百家将,十二太保出阵,又被杀败大半。看来世上英雄,只有此人,兄弟虽然人称好汉,亦不及此人矣!”
李存孝听后勃然大怒,气得浑身发抖,谁知一场气生了后,他汗流浃背、遍体生津,卸甲风就这么好了。
明朝的开国大将常遇春就没有这么好运气了。
常遇春是明朝的开国将领,他早年跟随朱元璋南征北伐,凭借着自己的勇武和善射,常遇春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据说他一生未曾败北,其才干能统领十万兵众,所以也得了一个绰号叫“常十万”。
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率军攻取了元大都和元上都后,率兵班师回朝,在行军至柳河川时患上了卸甲风,不久便病逝了,享年四十岁。
到底什么是卸甲风?卸甲风这么可怕,那么到底什么是卸甲风呢?
卸甲风中的这个“风”字,不是指自然界的风,也不是指风潮、跟风,而指的是“中风”。
这种中风的原理说起来也十分的简单。
在古代,士兵们行军打仗都会穿上厚厚的铠甲来防御冷兵器的袭击,减少伤害。在战争或急行军结束后,由于剧烈运动,再加上铠甲不透气,士兵们的身体就会分泌出很多汗水,燥热难当。这时候,如果有士兵贪图凉爽立即卸下盔甲,甚至卸甲后立刻饮冷水、冷酒,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就会患上卸甲风。
在中医看来,这是因为人体在大汗之后,腠里不固,风邪易侵,继而导致拘束经络,使筋脉拘急,最终导致气血不通,是“中风”的一种。由于它的形成原因是卸去盔甲造成的,所以便被称为“卸甲风”。
从现今的医学理论和西医理论来看,这是因为人体运动之后,血液循环加快,陡然遇到寒冷的刺激后,肌肉会产生一种无菌性炎症,即“腰背肌筋膜炎”。
所以古代军队在行军或打仗完后,将军们都要求士兵们不能立即卸掉盔甲,即便是再热再累也得忍着,就是为了避免他们患上卸甲风。
知道有卸甲风,为什么还要卸甲?虽然古代医疗卫生水平比较落后,但对于卸甲风这种疾病,人们还是有所了解的,尤其是在军队中,那是必备的一个知识。
既然将士们知道有卸甲风的存在,那为什么还有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强行卸甲呢?这主要是因为太重、太累、太热的缘故。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铠甲就已经诞生了。原始人为了抵御野兽的进攻以及部分植物对人体的伤害,将藤、木、皮革等围在身上,这就是最初的铠甲原型。
到了先秦时期,人们用皮革制造铠甲的技术已经十分成熟了,做出铠甲能够覆盖身体的主要部位。战国末期,随着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的铠甲开始出现,后来成为了封建时期铠甲的主要形制。
那时候的人们将铁块锻成甲片,然后退火脱碳,使其具有韧性,最后再用皮条、牛筋、铆钉进行组合,一套铠甲就完成了。
铠甲的形制在历朝历代虽然有所不同,但逗离不开一个字,那就是“重”!
《释名·释兵》中有言:“铠,犹铠也,坚重之言也!”这句话正好说明了铠甲厚重的特性。
毕竟这玩意儿是保命用的,做得太水的话很可能会因此而丧失性命,所以是不能偷工减料的。
那么古代的铠甲到底有多种呢?
经考古发现,汉代的铠甲约有22斤重,唐代的铠甲超过了30斤,宋代的步人甲则重达58斤,明清时期的铠甲也多在40斤左右。先秦时期的藤甲、皮甲总体来说较铁甲轻。
这么重的铁疙瘩套在身上,而且还有长矛、弓箭等兵器,一个普通士兵身上的负荷怎么也得有个50来斤。
背着50来斤重的东西,到处奔跑和人打架,有多累是可想而知的。
另一方面,铠甲不光重,穿上它后不仅累,而且还热。这主要由两个原因造成的:
一、铠甲是由铁制成,密封性较好,透气性差,再加上铁是热的良导体,一旦阳光照射,铠甲内人体的温度会迅速上升。尤其是在夏天的时候,里面简直如蒸笼一般的存在。
二、铠甲不仅有铁片,其内部还衬有棉花、布料的,这主要是出于舒适性和保暖性两方面考虑。因为古代大多数在秋冬作战,所以让铠甲有保暖作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当将士们行军打仗完后,剧烈的运动会产生大量热量,再加上厚重铠甲吸热不散热,这种滋味是真的不好受。
而且将军的铠甲都是特制的优良铠甲,铁片更厚、铠甲更重、棉花更多,所以自然也就更热了。
在这种又累又热的情况下,便会有人忍不住卸甲,所以便会出现患上卸甲风的情况。
卸甲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出现卸甲风不仅存在于古代的军营中,在我们现今的日常生活中,它有可能会出现。
记得小时候在外面和小伙伴们疯狂的玩耍,累的满头大汗,回家后,奶奶都要叮嘱我们:再热也不能脱衣服,也不能喝凉水、凉茶,更不能吹电风扇、洗冷水澡,要等身体凉下来后才能干这些。
这就是害怕我们患上卸甲风!
现如今,很多人在夏天的时候热得满头大汗的时候,会吃冰棍、冰西瓜、冲凉等来给自己降温。但我需要叮嘱一句的是:
给自己降温要慎重,当心患上卸甲风!
【文/若木 图/网络】
(关注@若木小记,为您分享更多精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