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战车只能防御机枪和机关炮吗,在战场上是不是就是消耗品?
德国“美洲狮”步兵战车 一辆价值900万欧元!比两辆“豹2A5”坦克都贵!所以它绝不是一般装备那样的消费品。
步战车是1960年代之后在装甲运兵车基础上改进的装备,目的是增强机械化步兵班伴随坦克协同突击作战的能力,而研制的装甲车辆。
叙利亚战场上的苏制BMP–1步兵战车,它是世界上第一型真正意义上的步兵战车,安装有73毫米低压炮和反坦克导弹,理论上可以对抗坦克,1960年代苏军机械化部队全面升级换代,原先在二战期间的T34坦克已经被T54A/55型坦克全面替代…问题是坦克是升级换代了,步兵怎么跟随坦克进行“步坦协同”战斗的问题又出现了,总不能长时间迈开腿跟着坦克狂奔吧?一旦步兵跟不上坦克造成脱节,这对步兵和坦克都是危险的。
问题是二战期间那种步兵搭乘在坦克上,伴随冲击的作战方式更危险!为了提高步兵防护需要一种自卫火力较强,有一定装甲防护的战车运载步兵班伴随坦克一起突击,所以BMP–1步战车就出现了。
我们在真实的车臣战争纪录片或者俄罗斯拍摄的阿富汗战争题材的影片当中,都能看到苏军/俄军在搭乘步战车的时候都没在车内,而是作战步战车的外面…其原因就是步战车装甲太薄了,正面装甲勉强在500米内抵挡住12.7毫米穿甲弹的打击,最薄处装甲不到10毫米,只能防7.62×51毫米子弹和炮弹弹片的打击。
1960年代步战车虽然是装备了,但是为了降低造价它们的装甲防护措施都很低,因为增加装甲防护厚度,整车的车体重量就会大增,不但制造工时多还要提高发动机功率,造价就会扶摇直上接近一辆主战坦克的造价,冷战期间东西方都大规模制造武器装备,步战车这种武器属低档品,战场上存活时间在一个小时之内,却实不适宜复杂化制造,说它是大规模战争消耗品也确实不为过。
车臣战争中被单兵反装甲武器击毁的BMP–2步战车,乘员尸体被烧成了焦炭,由于过于血腥只能用马赛克遮挡…知道士兵们为啥不愿意坐在车里了吧?一枚RPG就像“锥子扎豆腐”一样,非常容易就打进入到步战车里,人这个时候在车里待在一个都别想跑出去…完全是“皮薄馅大,十八个褶”!还不如坐在外面安全,不但易于观察周围,遇袭后可以迅速跳下来马上进入到战斗状态。
以色列“雌虎”步兵战车,是由“梅卡瓦3”坦克改造而成的,它是世界上最重的步兵战车之一,战斗全重超过了45吨、德军“美洲狮”全防护厚也重达40吨,都超过了T55坦克的38吨重量,重装甲防护所带来的安全感也大增。
冷战结束后,大规模野战条件的坦克装甲车辆集群战争打不起来了,作战样式往城市战方向发展,城市内高楼林立,街区狭窄时包括坦克在内的高机动装备移动变得较为迟缓,而且随着单兵反装甲武器的大规模扩散,坦克装甲车辆被击毁的概率也大大超过野外战场,所以必须要提高步兵战车的装甲防护水平,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能防子弹和弹片的水平,最起码可以防一枚RPG破甲弹的打击!否则防护就等于零,和没防护一样。
俄罗斯新一代T15“阿玛塔”重型步兵战车,装了一门57毫米速射炮,战斗全重达46吨,超过了43吨的T72B3坦克,看来俄国人经过了两次车臣战争,吃尽了装甲防护极差的苦头…痛定思痛了!
坦克刚刚问世的时候分成了“雌雄”两种坦克,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雄性”成为了现代各种型号的主战坦克,如果以发展原点来说,步战车应该是“雌性坦克”,历史上它的装甲防护措施与“雄性坦克”标准一样,只是火力方面弱一些,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步战车也确实应该回归到它最初“雌性坦克”的模样,火力比主战坦克弱可以理解,但装甲防护措施一定不能降低,反而要加强。
步兵战车只能防御机枪和机关炮吗,在战场上是不是就是消耗品?
步战车它本身就只是为了防御大口径机枪乃至机炮而存在的...它打出生开始就没想着去扛反坦克炮...所以这和步战车是不是消耗品没关系。 按照这样的逻辑,一切军事装备都是消耗品...
由于步战车的出现是基于装甲运兵车缺乏足够的火力和装甲,因此而衍生的一款能协同坦克共同投入一线作战的车辆,因此它除了有基本的运兵能力,火力和装甲相较装甲运兵车有很大提升。虽然不如主战坦克那么猛,但它的武器搭载很有弹性,从大口径低膛压火炮、炮射导弹、反坦克导弹到中小口径机炮再到通用机枪,步战车的武器多样化且灵活,在支援步兵方面甚至比坦克还给力
再者,步战车的花样也很多。有轻型轮式的,只能防护大口径机枪,但也有基于坦克底盘的超重型IFV,比如以色列雌虎或者毛子T15,他们的防护能力不输给主战坦克
步兵战车只能防御机枪和机关炮吗,在战场上是不是就是消耗品?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要清楚步兵战车的定位。
以苏联为例,二战期间苏军没有装备履带式运输车,导致协同坦克作战的步兵伤亡惨重。
这些步兵只能乘坐无防御能力的卡车,甚至坐在坦克顶上到最前线,一发榴弹炮在头顶爆炸,就可以炸死几十人。
同时,即便一个游击队员用冲锋枪胡乱扫射,也可以打死一堆人。
二战结束以后,苏联开始仿造美国的履带式运兵车,制造出一些类似的东西。
这些履带式运兵车,本来也只是抵抗炮弹破片和子弹的,连机关炮也不能抵挡。
在当时来说,这已经足够,他们是所谓的战场出租车,可以说是消耗品。
然而,各国有发现了轻型坦克的问题。
二战各国都有轻型坦克,主要用于侦察、巡逻、掩护等任务,是主战坦克的帮手。
在缺少反坦克武器的二战,轻型坦克对于敌人步兵也是绝对致命的,必要时候可以挑大梁。
随着二战结束以后坦克开始重型化,以及单兵反坦克武器的发展,轻型坦克的意义逐步减弱了。
当时苏联人认为,制造专业轻型坦克的意义已经不大,还不如将履带式运兵车进行改造,安装上轻型坦克的炮塔。
这样一来,不但减少了轻型坦克的设计和装备,也大大减少了后勤维护。
自然,轻型坦克的防御力较强,然而在当时反坦克武器的打击下,其实轻型坦克比步兵战车也强不了多少。
所以,轻型坦克逐步消失,步兵战车就开始成为主力了。
美国的调查认为,步兵战车可以应付战场上百分之八十五的攻击,这已经足够了,毕竟它只是辅助坦克作战,不需要顶在最前面。
步兵战车只能防御机枪和机关炮吗,在战场上是不是就是消耗品?
步兵战车型号不同,防御能力也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以美国的布莱德利步战车为例,其正面装甲最多只能抵挡12.7或华约普遍使用的14.5毫米重机枪的正面设计,以及抵御在较远地方飞来的155重型榴弹炮的破片。
用美国大兵的话说,在战场上驾驶这种战车,无异于在“裸奔”。因为基本上敌方机械化部队都配备有大量小口径机炮,即使是布莱德利的正面装甲,也可以轻松被击穿。
德国造的“拳击手”战车,防御性能就出色多了,车体由全焊接轧制钢装甲构成,钢装甲上部还加装了防震螺栓固定的AMAP复合装甲,车内乘员舱完全被AMMNPL防剥落层衬垫所覆盖,能够抵御穿甲后弹片的袭击。
“拳击手”的车体装甲达到STANAG 4569第4级标准,可以阻挡从任何方向射来的14.5毫米穿甲弹;加装附加装甲的话,防护标准可达到STANAG 4569第6级标准以上,车体正面能够防御30毫米穿甲弹射击。
乘员舱防雷座椅与车内地板分离,则可以防止地雷和简易炸弹袭击;而“拳击手”车体的顶部装甲可以承受炮弹碎片和一定量的顶部攻击武器、如攻顶反坦克导弹配备的高爆反坦克战斗部打击。
更叫人称道的是,“拳击手”还可以配备反应装甲和主动防御系统。而瑞士“食人鱼”5轮式步兵战车,防护性能也非常优越,加装了复合模块装甲,正面可以抵御30毫米穿甲弹,其它各面可以防御25毫米穿甲弹攻击。
这样一来,我们对战车的防御性能就不能不刮目相看,就不仅仅像有人说的,只能防御机枪和机关炮。
但是,战车重量不能比坦克重,(拳击手战车空重24吨,食人鱼30吨)再好的防御性能,也无法超越5、60吨重的坦克。
在现代战争中,不要说战车,坦克也已经成为消耗品。说到坦克,很多人都会想到伊拉克的死亡公路。在海湾战争中,有1400辆伊拉克车辆被摧毁于高速公路上,伊拉克精锐的共和国卫队的数百辆坦克被石眼航空子母弹瞬间炸成零件。
美制的石眼航空子母弹,内装247枚双用途子母弹,每枚子弹重0.63公斤,在150米高度投掷时可杀伤5000平方米内的目标。
因此很多军事专家惊呼坦克时代结束了,未来战争中,坦克完全成为消耗品,只能任人宰割。坦克如此,更何况战车?
平心而论,现代战争形式已经改变,掌握制空权,向对方军事、战略目标发动外科手术式的打击,直至摧毁对方的战争能力,摧垮对方意志,是战争的主要形式。
在这个阶段,无论投入多少坦克和战车,都是如泥牛入海,没有任何意义,只能做牺牲品和消耗品,因为任何一种坦克都经不起大口径穿甲弹打击,坦克的装甲升级速度,永远赶不上穿甲弹的研发速度。
坦克在现代战争中就如此弱势,战车就更无助了,任你机动性再好,能逃得过制导炸弹袭击,做梦去吧。
但是虽然坦克和战车那么可怜,各国依旧非常重视,没有放慢研制的步伐,这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到无用的时候。
首先大规模的冲突越来越少,类似于土耳其跟库尔德武装、胡塞武装跟政府军、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这样的局部冲突越来越常见。这类冲突的特点就是区域小,地形复杂,重武器很难发挥作用,战争武器使用也在一个可控范围。
其次,即使是大规模战争,如伊拉克战争,战争目的如果是征服这个国家,推翻该国政权,最后一定会出动地面部队,短兵相接的战斗就可能发生,甚至还会开展阵地战和巷战。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坦克,战车也会派上用场,有了用武之地,甚至唱起主角。战车很多是轮式的,重量轻,便于飞机空运和投放,坦克空运起来就麻烦得多。
战车的车轮设计,让它提速更快,机动性更强。
除此之外,战车的速度也是坦克无法比肩的。
以德国拳击手战车为例,“拳击手”动力单元使用一台MTU 8V199 TE20柴油发动机,功率720马力,采用艾里逊HD4070全自动变速箱,七个前进档和三个倒档,拥有全8×8驱动,最大公路时速达103公里/小时,(比时速最快的坦克还快20公里)最大行程1100公里(坦克行程350到400公里)。
而且步兵战车还能涉水,1.5米深的水,对它来说不在话下。有的步兵战车在进行密封处理之后,还能在水上漂浮起来。
战车还有一个比坦克好的地方,就是维修方便。
在战场上难免发生意外,如果是坦克的履带发生断裂,维修起来非常耗时。而战车在车轮放气后还能行驶80公里以上。必要的时候,只需要换一个车轮就能继续执行任务。
在实战中,战车表现不俗,可圈可点。
在沙漠军刀行动中,美军两辆布莱德利战车用配备的武器击毁了五辆共和国卫队的T-72主战坦克。
在另一次军事行动中,装甲骑兵2营E连的布莱德利总共击毁了28辆伊拉克坦克、16辆各型战车、30多辆运输卡车。由此可见,战车还是有不少长处的,并非一无是处,只能作为牺牲品。
所以各国并没有放弃战车生产和装备,战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被淘汰。
步兵战车只能防御机枪和机关炮吗,在战场上是不是就是消耗品?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步战车是消耗品?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要知道,过去就有步坦协同战术战法,不要看坦克的装甲有多么多么厚实,通常就是作为突击力量来使用的。
但正是因为这一点,针对坦克的武器也有好多,所以坦克害怕的东西也多,这就需要步兵跟随扫清危机坦克的人员和武器。
而如今战场上坦克推进的速度快,所以步兵想要靠着两条腿跟上坦克,这个难度有点高,这就有了步兵战车。
毕竟步兵战车速度也跟得上去,也有一定的装甲,火力也不错。
所以说,现在说步坦协同,其实说的是坦克和步战车之间的协同作战。
接下来,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步战车,说完就明白,步战车在战场上的重要性了。
步战车话说步战车这件武器,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国外很多国家都开始列装了。
在国外军事专家眼里,步战车是一种具有一定运兵能力,同时还兼具大威力的武器系统。
所以他们对于步战车的战术要求是,车载武器可以击毁有一定距离的对手轻装甲目标以及低空飞行物(比如伞兵,直升机等等)。
对步战车的这种要求,目的是为了给下车和乘车作战的士兵,提供一定的火力支援和掩护。
比如,在现代化的战争中,都是先用火炮和飞机对对手实施轰炸。
那么在这种轰炸过程中,会留下残存的对手,或者对手事先隐蔽起来的部队。
而这些对手的目标就不言而喻了,就是随后跟进的装甲部队。
所以这个时候,对手的手里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坦克武器,尤其是事先隐蔽起来的部队。
这个时候就需要步兵来配合,保护坦克。
而步战车不仅可以让步兵紧紧跟上坦克,有必要的情况下,还能下车进行作战。
坦克在战场上的推进过程中,要照顾好步兵,显然是不可能的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步战车,为步兵提供一定的装甲保护和火力支援了。
所以步战车和坦克,以及步兵是这么一种关系,战场上三个单位是互补的,缺了谁都不好使。
后来外国的一些军事专家,在战场上总结经验,认为步战车上最好的武器搭配就是小口径制动炮以及车载机枪。
当然也有不同观点,比如苏联认为步战车也应该具备击毁坦克的能力,所以为他们的BMP系列的步战车,装备上了反坦克导弹和自动装填火炮。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步战车上的火力。首先是车载机枪,这款武器主要是给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以及车辆进行自卫的武器。
其实早期所谓的步战车,就是装甲运兵车,然后在装甲运兵车上开上几个射击孔,让乘坐在里边的士兵可以对外进行射击,为了增加火力,安装上一挺7.5毫米机枪而已。
比如法国的AMX—VXI步战车,就是这样改造出来的产品。
初期的步战车,西方国家的机枪主要是12.7毫米的勃朗宁M2HB机枪,或者干脆就是7.62毫米的机枪。
所以一开始的时候,步战车的目标主要是戴着头盔穿着防弹衣的对手步兵,以及起到一个压制火力点,封锁对方交通线的目的。
随着步战车的发展,以及在战场上的摸索使用中,步战车上的机枪已经不止一挺了,有三挺,加装了并列机枪,甚至是在车体外边还安装上可遥控射击的外部机枪。
但在步战车在战场上使用机枪的过程中,各国国家发现他们的步战车不仅要面对步兵,也有面对对手的步战车时候。
而这个时候机枪对上对手的步战车,显然是破不了防御的。
所以到了七十年代的时候,各个国家的军工,就把突破对手步战车装甲的想法放在了子弹的类型上,研发起了12.7毫米高速脱壳穿甲弹,以及14.5毫米高速箭形穿甲弹。
试图通过新材料的使用,让机枪打出的子弹具有强大的破甲效果。
但实践证明,这么做确实是提高了破甲效果,但效果有限,毕竟口径就摆在哪里,再加上机枪的结构就那样,没法进行更深入的改造。
比如美国曾经做过实验,用他们新型的机枪子弹去攻击苏联的BMP步战车的前甲板,五百米远的距离上,子弹打上去和挠痒痒差不多,根本就穿不透MBP步战车的装甲。
所以后来机枪作为主要武器的步战车就消失了,各个国家开始在步战车上安装起二十毫米的机关炮。
比如美国的M113A1步战车,上面安装的就是一门HS820型的机关炮,法国,西德也紧随其后,给他们自己生产的步战车安装上了20毫米机关炮。
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苏联想要让步战车也有摧毁坦克的能力,他们给BMP—1安装了一门七十三毫米的滑膛炮。
到了BMP—2上安又装上了反坦克导弹,至于BMP—3上更是换上一门一百毫米的滑膛炮,就这门一百毫米滑膛炮炮弹不仅能打四公里以外的目标,还可以发射激光制导导弹,攻击六公外的目标。
怎么说呢?步战车去抢坦克的活,在当时看来有点不伦不类的,但这其实也是一个发展方向。
不管怎么说吧,在这个时间段里,西方国家还是使用二十毫米机关炮,当然他们使用的是新式子弹,效果也不错的。
比如法国的AMX—10P步战车,他的主要武器就是一门二十毫米的M693机关炮。这门机关炮使用旋转稳定硬芯脱壳穿甲弹,可以在一公里之外击穿一块倾斜六十度角放置的二十毫米厚的钢靶。
再比如德国的“黄鼠狼”步战车,主武器同样是一门RH202型二十毫米的机关炮,如果使用脱壳穿甲弹的话,可以在一千二百米的距离上击穿苏制的各种轻型装甲。
所以在当时西方这些国家看来,步战车还是干步战车的活是最好的,装上一门滑膛炮的话,虽然能打坦克,也能打步战车,但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步战车的空间被压缩了,里面的乘员会减少,这同样会影响战斗力的。
而且当时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时间推移坦克装甲将会越来越厚,各种复合装甲的应用,不见得一门七十三毫米或者一百毫米的滑膛炮能够把坦克怎么样了。
具体说个数据就明白了。
苏联在六十年代制造的BMP—1步战车,它使用的是一门七十三毫米的滑膛炮,这门炮是不能发射穿甲弹的,而且备弹也只有四十发,射速可以做到一分钟十五发,再有就是直射距离比较近。
所以虽然安装了一门炮,但这种火力显然是不够的,如果第一发没有命中,对手二十毫米的机关炮有足够的时间,利用新式弹药和射速摧毁BMP—1步战车的。
所以到了BMP—2的时候,主武器就被换成了一门三十毫米的机关炮和SPandrel半自动反坦克导弹。
显然,苏联在实战感受到了BMP—1的火力不足问题。
不过后来的BMP3又改回了滑膛炮,而且还是一门一百毫米的滑膛炮,还是没有放弃攻击坦克的想法,毕竟这门滑膛炮可以一炮两用,不仅可以发射炮弹,还可以发射导弹。
当然了,这种想用步战车打坦克的想法,是超前了一点,超前的东西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毛病。
好了,我们接着说。
那么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就知道了,步战车从一开始只装备机枪,目标是针对步兵和封锁交通,压制火力点。
随着在战场上的不断实践,对手也在使用步战车,于是步战车的主要武器从机枪,换成了机关炮,甚至是滑膛炮。
接下来,我们具体举一个步战车的例子,看看如今的步战车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德国的美洲狮步战车。之所以说这辆步战车,第一因为它的价格昂贵,一辆就卖到了七百多万欧元,比豹2都贵出两倍。
第二,这款步战车,在研发的过程中,因为实战的需求,经过了好几次的变动,非常的具有代表性。
话说德国最早构想美洲狮步战车是在1996年的时候,当时的德国军方想要一种通用装甲来发展步战车,装甲运输车,自行式防空战车等等。
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呢?德国军方认为,坦克在现代化的战场上很重要,那么与之配套的各种装甲车辆,也应该具有坦克一样的防御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战场生存能力,最后才可以更好的和坦克进行配合。
苏联想的是强大的攻击力,德国想的是强大的防御能力,孰优孰劣还真就不好说。
那么最终德国军工人员,就按照德国军方的设想,把这种装甲车辆的平台给设计出来了,但他们的战斗全重直接就飙升到了七十吨,当然也有轻一点的,但再轻也只能控制在五十五吨的分量上。
这种重量,哪里是和坦克配合的装甲单位,根本就是坦克好不好。
美国的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也就六十二点五吨,德国自己的豹2也就五十五吨多一点而已。
所以这款通用型平台设计的也太实诚了,没打一点折扣。
不过这个设计最终没能通过,原因是在1998年的时候,德国的国防预算被砍掉了好多。
而这个看起来相当不错,但很费钱的项目也就被理所当然地砍掉了。
那么德国陆军在随后,又搞了一个缩小版的想法,想弄一个装甲人员输送车辆以及装甲平台的改进项目。
这两个计划,最终在2000年的时候就被确定下来了,当时德国陆军都有了采购一千辆的打算。
虽然之前的一个项目被改成了两个项目,而且要求也缩水了不少,但这连个项目出来的东西,战斗全重依然在五十吨。
本来这个事发展得还不错,但到了2001年的时候,这种想法就被彻底地打破了。
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过去的传统战争变成了一系列的反恐战争。
那么这种战争环境的改变,就要求部队能够快速地布置完成,而且各种装甲车辆可以用运输机进行运输。
显然五十吨的重量,以上两个要求很难符合,最终这上面的两个项目被取消了。
最终德国军方干脆想要采购瑞典的CV90步战车使用,不想在开发什么新型步战车了。
结果这个要求又被否决了。
后来,德国这才决定继续研发自己的新型装甲车。
而这次研发,德国比较小心了,新型装甲车,他们仅仅只研发了一款步兵战车型号,这就是美洲狮。
这件事算是稳定下来,没有了变化,到了2009年的时候,一份四百零五辆,价值高达三十亿五千万欧元的合同就签署了。
这款美洲狮步战车,主要火力是一门毛瑟MK30—2型三十毫米机关炮,备弹四百发。
这门机关炮的最大射速是一分钟七百发,射程达到3公里。不仅可以进行电控射击,还可以进行手动射击。
其中装备的一款弹药是MPC287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这种弹药的弹芯是钨合金,发射的时候,初速度可以达到一千四百零五米每秒,在两公里之外穿透六十三毫米的均质钢装甲。
值得说道的是,在美洲狮的炮塔两侧加装了长钉LR反坦克导弹,这种加装在外部的反坦克导弹,发射完毕之后,是没有办法在车里对其进行装填的。
不知道为什么,这款价格昂贵的步战车,使用的辅助武器不是通常的7.62毫米机枪,而是5.56毫米机枪,这造成了它的辅助武器的射程和威力不足。
美洲狮步战车的防护能力,分为三个型号,第一个是基础型号,体重只有二十九点四吨,它的防护力可以做到防御八公斤TNT装药量反坦克地理的攻击。
而车体的正面可以顶住十四点五毫米的穿甲弹,以及一百五十五毫米炮弹破片的攻击,至于炮塔的正面装甲可以顶住三十毫米穿甲弹的进攻。
A级防护美洲狮步战车,全重三十一点四五吨,可做到全车防御一百五十五毫米炮弹破片和十四点五毫米的穿甲弹,炮弹不仅可以防御三十毫米穿甲弹,还可以顶住空心装药的反坦克火箭筒。
至于地盘就可以顶住十公斤的TNT装药量的反坦克地雷。
到了C级防护,整个步战车的重量就达到了四十一吨,全车可以防御三十毫米穿甲弹和空心装药反坦克火箭筒,地盘不仅可以防御住十公斤装药的反坦克地雷,还可以防御住爆炸型侵彻型反坦克地雷。
美洲狮步战车还有一种超强型的,体重比C级防护要再多两吨。
具体数据就不知道了。
因为德国采购的美洲狮步战车只有A级和C级,这两款。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步兵战车只能防御机枪和机关炮吗,在战场上是不是就是消耗品?
一切武器都是消耗品,没有一种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存在。
同时还有一种观点就是——任何武器都是一种妥协的存在,没有完美的武器。
这点在步兵战车上其实就表现得特别明显了。
以美军为例,通常现在的情况下是M1坦克配合M2步兵战车进行统一配合的行动。
这样在M1坦克无法到达的位置们可以让步兵战车中的士兵尽快到达,或者是在需要在坦克周围进行警戒或步坦协同进攻的时候,步兵也可以尽快的到达坦克周围。
这样的任务其实可以采取我们之前的土办法例如:
或者:
再不济可以让士兵在越野吉普车里面和坦克一起协同行动。
但问题来了,无论是趴在坦克上还是做在卡车上甚至是在吉普车上的士兵,在面对坦克编队所处理的战场上,防护力都是不足的。
所以就有了装甲的步兵战车。
渐渐的,由于防护需求的提高,薄钢板装甲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露天的开放式车体也不够用的了,于是渐渐的就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装甲厚度的现代步兵战车了。
但是——做人嘛要知足!
已经给你们装了足够多的装甲了,能扛住一般的枪炮了,这件事对于步兵就基本上够了。
如果步兵战车的装甲太厚,就意味着要有更大的发动机、更高的耗油量以及更高的费用,最后换回来的则是更少的载员能力。这就有点不划算了。
所以目前世界上也就是以色列搞出来了一个介于坦克和步兵战车之间的东西——梅卡瓦战车
在这里面除了坦克乘员外还能额外再搭载6名士兵。
但这件事吧,也就有点不伦不类的感觉了。
士兵的展开,需要梅卡瓦坦克停车,这样就将自己“更贵”的武器直接暴露在敌人的火力范围之内。而且早期设计的梅卡瓦由于车体大小和发动机功率的原因也只能安装105mm火炮,就直接削弱了火力。
到最后更贵的(几乎贵了一倍)的梅卡瓦3、4才真正解决了火力问题。
但——与此同时,以色列就又整出了一堆
梅卡瓦的步兵战车。
所以说来回折腾个什么啊!
说会步兵战车,这东西能挡住机器扫射和炮弹破片就够了,剩下的事情坦克去解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