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你知道渣滓洞白公馆的历史吗?

说起重庆渣滓洞、白公馆,凡是看过小说《红岩》的读者都知道,这是两个连阎王爷都害怕的地方,把他们叫做“魔窟”或“人间地狱”,一点也不为过。对于几十年前的许多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进步人士来说,这里曾经是他们终生难忘的梦魇,因为他们亲眼目睹过、或者亲自感同身受过这里发生过的无数让人刻骨铭心和悲痛欲绝的往事。

(渣滓洞集中营)

渣滓洞和白公馆,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这就是两个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的旅游景区。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两个地方都曾经是国民党所属一个叫军统局特务组织的集中营,关押过无数的中共地下党人和追求进步的爱国人士。

下面简要回顾一下渣滓洞、白公馆这两个提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

一,渣滓洞集中营

渣滓洞集中营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麓,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为里面的煤质差、渣滓多而得名。渣滓洞三面环山,一面临沟,位置特别偏僻,但空气清新,风景秀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强行霸占了煤窑,在这里设立了一个集中营。

(渣滓洞集中营)

为什么叫集中营,而不叫监狱呢?这里有个说法。

监狱和集中营,同样是关押犯人,但是监狱的犯人,是经过当局法院正式判决以后关押的犯人,都是有关押期限的;而所谓集中营,主要以关押和国民党当局政见不同的“异己分子”,就是国民党当局说的所谓政治犯,而且关押期限不定。被逮捕、关押的这些“犯人”,都是以“莫须有”的罪名抓进来的,既没有经过任何法律程序明确判定所犯何罪,也没有关押期限。显然,这些“犯人”的所谓罪行,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因此,集中营也被称为秘密监狱。

渣滓洞集中营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

(渣滓洞集中营一角)

这里关押的“案犯”主要有1947年“六一大逮捕”中被捕的教育、新闻界人士,“小民革”地下武装案被捕人员,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被俘、被捕人员,《挺进报》事件被捕人员,民革川东、川康分会成员等。比如小说《红岩》里江姐的原型——江竹筠烈士、小说人物许云峰的原型——许建业烈士等,都曾关押在渣滓洞。渣滓洞最多时关押的共产党人、进步学生、革命群众达三百余人。还曾居住过“小萝卜头”和他们一家人。

1943年白公馆被改为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后,所关押的政治犯也被迁移到渣滓洞集中营关押。

1946年7月,息烽监狱、望龙门看守所撤销,两所秘密监狱的被关押人员、看守特务也都迁移到渣滓洞集中营。

说到息烽集中营,这里需要补充说明一下。息烽集中营是抗战时期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所在地,与重庆白公馆、渣滓洞集中营、江西上饶集中营同为抗战期间国民党设立的四大集中营。息烽集中营被军统当局内部称为“大学”,而白公馆、渣滓洞、上饶集中营被称为“中学”,另外还有一个望龙门集中营被军统局称为“小学”。息烽集中营的“犯人”,是“七七事变”以后,军统将以前秘密逮捕关押在国民党南京“军人监狱”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后来都迁移至息烽集中营。在国民党当局看来,息烽集中营里的犯人,对他们来说,是最危险的。

(渣滓洞集中营外景)

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的共产党人、进步人士1220多人,其中被军统特务秘密处决和折磨致死的有600多人,后来下落不明的400多人,有资料记载的幸存者仅100多人。我们比较熟知的罗世文、杨虎城、杨拯贵、宋绮云、小萝卜头、黄显声、马寅初等人都曾囚禁于此。

另外,江西上饶集中营,则是以关押1941年“皖南事变”后被俘的新四军官兵为主的集中营。

中美合作所撤销后,犯人于1947年4月又回迁,渣滓洞监狱被合并到白公馆看守所,暂时废弃。

1947年12月,渣滓洞集中营重新又开始关押犯人,称“重庆行辕二处第二看守所”。

1949年11月底,在新中国开国大典过后,在解放军解放大西南的隆隆炮声中,仓皇出逃的国民党军警宪特,在溃逃前夕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把囚禁于此的二百多位革命志士残忍杀害。仅有15人脱险。这15位幸免于难的共产党人,就包括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两人。

(集中营刑讯室)

二,白公馆集中营

白公馆集中营,原来是四川军阀白驹建在郊外的一个别墅。白驹自诩是白居易的后代,就借用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把自己的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后来,戴笠用重金将它买下,改造为关押迫害革命者的监狱。它和渣滓洞一并被人们称作“两口活棺材”。但是它们又有所区别,白公馆里关押的都是军统认为“案情严重”的政治犯。显然,白公馆的关押、警戒级别要比渣滓洞高一些。

不过,由于地形复杂,三面临山,一面靠沟,不管军统局看守级别高低,不管是渣滓洞,还是白公馆,这些“犯人”越狱的可能性都是没有的。

白公馆从1938年起被国民党特务机关当作秘密监狱。1939年军统特务头子戴笠出于保密原因,将白公馆定为军统局本部直属看守所。

1943年5月,为了共同对付日军的情报战,“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正式成立,白公馆改为来华美军人员招待所。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中美合作所”撤销,白公馆又作为特别看守所重新关押共产党人和爱国进步人士。

(白公馆集中营)

白公馆集中营最多时曾有二百多名“政治犯”被关押于此。 抗日爱国将领黄显声将军,同济大学、国立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今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幼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小萝卜头)后来也被从渣滓洞移禁关押在白公馆。

上面提到的几位,其他人大家都熟悉,需要特别介绍一下黄显声将军和小萝卜头两位烈士。

黄显声将军,原东北军爱国将军,日寇入侵以后,黄显声将军积极抗战,在跟随张学良进入到西安以后,为促进张学良思想的转变,发动“西安事变”做了不少工作。黄显声将军是东北军中特别有思想的爱国军人。他认为:“只有共产党能够拯救这个国家”。故此,不管是蒋介石直接给他下达的命令,还是张学良的指令,只要是“剿共”行动,他一律“抗旨不从",拒绝执行。因此,他所率领的部队从没有和共产党所领导的部队发生过一次摩擦和冲突。不仅如此,他还积极和共产党联系,商量抗日救国大计,因此遭到蒋介石忌恨。1938年春,黄显声受邀准备去延安参加抗大的领导工作。就在他决定动身离开武汉的前夕,国民党特务秘密逮捕了他。1949年11月27日下午,黄显声将军在离白公馆约半里路的步云桥附近被刽子手枪杀,他的遗体后来被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近些年来,有学者考证,“九.一八”以后,究竟是谁打响中国抗日救国的第一枪?其中有五个东北军爱国军人,都有可能是第一人。他们是:王铁汉、马占山、吉星文、黄显声、关玉衡。

(黄显声将军)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是杨虎城将军秘书、共产党员宋绮云的小儿子。他和家人曾在渣滓洞关押,后来又迁移至白公馆。随着他慢慢长大,父母亲努力为他争取到学习的机会,在狱中,小萝卜头一边随同黄显声将军刻苦学习文化知识,一边不断帮助狱中难友秘密地传递情报和纸条。在解放前夕,小萝卜头和他的家人及集中营的其他“犯人”一起被杀害,年仅9岁(也有说8岁),是我国最小的革命烈士。

《挺进报》案的陈然烈士也被关押在白公馆。他就是小说《红岩》里成岗的原型,《挺进报》的主编、印刷者、发行人。或许有些朋友忘了他是谁了,不过,只要提起这位牺牲时只有26岁的共产党人在军统特务严刑拷打面前写下的那首大义凛然的《我的自白书》,你就会想起他: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挺进报》负责人陈然烈士)

至解放前夕,白公馆关押的除息峰秘密监狱撤销后转移来的“政治犯”如黄显声、许晓轩等二十余人外,还有重庆行辕二处第二看守所寄押的刘国鋕、周从化、周均时、张泽后等三十人。另外,叶挺将军在皖南事变中被俘后,先在江西上饶集中营关押,继而是湖北恩施集中营,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白公馆。在白公馆,叶挺将军写下了那首不朽的著名《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道人的躯体哪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那一天,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关押过叶挺将军的囚室)

1949年11月27日,军统特务同样对关押在白公馆的革命者进行了大屠杀,后来仅有20人脱险。

三,后记

渣滓洞、白公馆,这两个当年国民党当局的集中营,现在已经成为普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然而,不管社会变成什么样,我觉得,我们都不应该忘记那些为革命出生入死的革命先烈。是他们以鲜血、生命的无私付出,才有了我们现在和平安宁的生活。他们的信仰,就是我们的初心,他们的信仰,就是我们永远奋斗和不懈追求的目标。

重庆,你知道渣滓洞白公馆的历史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渣滓洞,本来是重庆郊县的一个煤矿坑洞,创办于1920年。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是沟,位置非常偏僻。

军统局看中了这里,开辟为军统局看守所,时间是1943年。

本来军统局看守所是白公馆,但这里在1943年被刚做中美合作所第三招待所,不在关押政治犯。

所以渣滓洞从抗战末期开始关押政治犯,到1946年底又废弃,政治犯重新关入白公馆。

到了1947年12月,渣滓洞才重新关押犯人,主要是政治犯,比如947年“六一大逮捕”中抓捕的教育、新闻界人士,“小民革”地下武装案被捕人员,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被俘、被捕人员,《挺进报》事件被捕人员,民革川东、川康分会成员等。

渣滓洞最多时候关押300多人,包括江姐等人。

在重庆国军守军崩溃之前,1949年11月27日之前,渣滓洞的政治犯已经被分批处决,杀死了180多人,最终仅仅活了15人。

白公馆是四川军阀白驹在重庆沙坪坝郊区的别墅,本来是30年代建立的金屋藏娇之处,住着白的小妾。

白驹自认为是白居易的后人,所以将别墅称为“香山别墅”。

国民政府迁都以后,军统局使用30两金条将这里买下,改造为军统局本部直属看守所。

白公馆是关押政治犯的,而且级别较高。

同渣滓洞不同,关押在白公馆的政治犯生活上会有些优待,有的还允许夫妻和孩子住在一起,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小萝卜头宋振中。

白公馆的政治犯也基本被屠杀一空,最终只活了19人。这19人是军统主动不杀的,大多是有些背景的人。比如红岩坐着罗广斌,他的哥哥是四川军阀罗广文,时任第15兵团司令官兼108军军长。看在罗广文的面子上,才留了他弟弟一条命。

需要说明的是,白公馆和渣滓洞,同美国人没有关系。目前史学界并没有发现,美国人指导军统抓捕、关押、审讯、处决白公馆和渣滓洞政治犯的资料。

事实上,美国人对中国内战并无兴趣,他们甚至对国民政府进行了1年多军事武器禁运。

在抗战时期,美国人同军统确实有合作,但一律是对日。

中美合作所的所有训练和提供物资,全部是打日本鬼子。

重庆,你知道渣滓洞白公馆的历史吗?

渣滓洞外院标语:“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

内院标语:“青春一去不复还,细细想想”、“认明此时与此地,切莫执迷”、“迷津无边,回头是岸”以及“宁静忍耐,毋怨毋忧”等

白公馆标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如果说,这些是渣滓洞、白公馆所谓的历史“文明文化”。那么,金(刀砍)、木(棒打)、水(灌辣椒水煤油、浇开水)、火(烙铁)、土(埋)、 风(寒风中吊打)、站(站笼)、吞(吞臭虫虱子烟丝)、绞(绞索)、毒(下毒)这些惨绝人寰的十大酷刑,则是渣滓洞白公馆真实的历史“罪恶文化”。

然而,这样的“罪恶文化”只不过是其恶行的冰山一角罢了。

▲左:小萝卜头塑像;右:渣滓洞监狱(中美合作所集中营)

1949年9月6日晚上11点多钟,20岁的杨拯中(有拯救中华之意)怀抱母亲的骨灰盒,与不到10岁的妹妹,随同56岁的父亲杨虎城将军,在国民党特务的押解下,离开渣滓洞,来到歌乐山松林坡戴公祠。但是,当他们刚一进门,特务的刺刀便突然刺向了他们的要害,父亲和妹妹当场身亡。

杨拯中刚喊出一声“爸”,一个特务便冲了上来,将倒在血泊中的杨拯中活活掐死,一声“爸爸”再也叫不出来了。

杨拯中和父亲死时,已在监狱中度过了漫长的12年之久,妹妹一生都未曾看到外面的精彩世界,而自己人生中最珍贵的青春年华更是埋葬在了渣滓洞、白公馆的监狱之中。

当时,一同遇害的还有宋振中烈士及其年仅8岁的儿子“小萝卜头”,而小萝卜头则是被特务用匕首杀死的。解放后,当他的遗骸被挖出来时,手里还抓着一个小小的铅笔头。他入狱时仅有8个月大,整个烂漫的童年都是在冰冷的监狱中度过。

▲1949年11月27日,渣滓洞遇难的烈士遗体

左绍英烈士入狱时,已有七个月身孕,并在监狱中生下了小卓雅。若非狱友用少得可怜的一点白糖和鱼肝油喂养,可能连存活的希望都没有。

结果,好不容易活下来的小卓雅,最终还是在1949年11月27日晚上,和母亲一同被特务杀害了。

当晚,一同遇害的还有王振华烈士和黎洁霜烈士一家四口,而且死得也最为悲壮,闻着无不落泪。当时,白公馆看守长杨进兴为了让王振华和黎洁霜这对父母“心疼到死,死不瞑目”,居然当着父母的面,先用匕首刺死了2岁的王小华,接着又掐死了不满周岁的王幼华。

虽然,黎洁霜在狱中生下了小华和幼华,并得到了特务头子的许诺:“黎洁霜,看在两个孩子的份上,你们写一个悔过书,就可以保取出去!”。黎洁霜也曾大义凛然地回答:“我,王振华和小华、幼华一家人,谁也离不开谁,死,也要死在一起!”

但是,当夫妻二人眼睁睁地看着两个孩子死在自己的眼前时,依旧流下了伤痛的血泪和无力地嘶喊:“孩子是无辜的,求求你们放过他们……你们尽管用刀刺向我们的身体,将子弹打在我们的身上……”

▲渣滓洞、白公馆中的刑具

同样在当晚,彭灿碧烈士怀抱9个月大的女儿苏菲娅,面对特务射来的子弹,试图用自己的后背来保护自己的孩子。

虽然,彭灿碧烈士牺牲了,孩子也侥幸逃过一劫。但是,当特务看到苏菲娅还活着时,又抬枪向其扣动了扳机。

这时,身受重伤的罗娟华烈士,从血泊中奋力爬起来,挡在了孩子的身前,并用自己的生命保住了孩子的生命。可是,特务们依旧不想放过这个年幼的生命,他们拖开罗娟华烈士的遗体,再次向苏菲娅幼小的身躯上连开数枪。

自此,苏菲娅成为了渣滓洞中遇害年龄最小的英雄。

据统计,在重庆解放前夕,仅死于渣滓洞、白公馆大屠杀的就有321人,其中:烈士285人、孩子5人,另有叛徒及暂未定性者31人。

1949年12月1日,重庆解放时,《大公报》在“蒋匪灭绝人性屠杀革命志士”一文中还记载下这样一幕:“在渣滓洞监狱里,有一位青年妇人,正抱着她的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在那里痛哭,找她丈夫的尸体。天!这怎么找得到!那么多焦尸,已没有一个还像人样,没有一个能认清面目……”

▲杨虎城将军一家三口一同遇难

同时,当记者看到渣滓洞遍地焦尸,血水和泪水居然有一两尺深的一幕幕惨景时,忍不住当场叹息:“这样惨痛的情景,叫记者怎能下笔,怎么能形容得出来呢!

当天,当解放军冲进渣滓洞、白公馆时,看到眼前的一幕幕惨景,居然惊得那些流血不流泪的铁血战士们失声痛哭:“我们来晚了…我们来晚了呀…”

写到这里,祥子也是心情深重、心绪难平,就以渣滓洞照片墙上“今朝我辈成仁去,顷刻黄泉又结盟”的这句话来做结尾吧,这应该也是在渣滓洞、白公馆牺牲的所有烈士的热血呐喊吧。

注:白公馆,因四川军阀白驹的别墅而得名;渣滓洞集中营(监狱),距白公馆仅有2.5公里,因重庆郊外一处存放煤渣废料的小煤窑而得名。

图片来源网络

重庆,你知道渣滓洞白公馆的历史吗?

渣滓洞和白公馆大家都知道,是曾经民国国民党政府关押犯人的两所监狱。首先我们来说说渣滓洞。

渣滓洞,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麓,距离白公馆2.5公里,渣滓洞以前是一个小煤窑,是一名叫程尔昌的商人,在1920年开办的,后来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地势险恶,三面环山,一面是沟。位置极为隐秘。在1939年,被国民党军统特务强行占领。设立渣滓洞集中营。集中营内分为内外两个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设16间牢房。其中有两间为女牢。

国民党军在此驻扎了有一个连的军队。在渣滓洞高墙外制高点设有岗亭六座,机枪阵地一处。

渣滓洞集中营是国民党学习法西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产物。依靠其隐蔽的环境,在这里长期关押屠杀共产党员。曾经被关押过的志士有:

江竹筠(江姐),李青林,杨汉秀,郑继先,吴正钧,罗先文等共产党员。最多时达七百余人。

白公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歌乐山,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私人别墅。白驹自称是白居易的后代。借用白居易的(香山居士)雅号,把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

1939年,国民党霸占渣滓洞后,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看中了此地,花重金买下了香山别墅。又在这里改造了第二所监狱。继续分解和关押革命人士。距离渣滓洞两公里左右的路程。

1943年,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成立。白公馆做为中美合作所的第三招待所,之前关押的人员全部移到渣滓洞监狱。

抗日战争结束后,1947年,国民党政府又将渣滓洞犯人迁回白公馆关押。

在此关押的爱国人士有:黄显生,周均时,廖承志,共产党员宋绮云,徐林侠夫妇,及其幼子小萝卜头等。最多时有二百多名(政治犯)在此关押。

至此渣滓洞和白公馆成了国民党特务屠杀迫害革命者的人间地狱。当时被人们称作(两口活棺材)。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特务在白公馆监狱,进行了一次疯狂的大屠杀。先从渣滓洞提出三批人押往白公馆附近枪杀。后以转移犯人为由,将男女牢房的中全部人员集合后分别锁在楼下的八间牢房中。丧心病狂的刽子手用机枪,卡宾枪进行了疯狂的扫射。屠杀完后纵火焚烧了牢房。

这次大屠杀遇难者达300余人。据说最后仅有15个人逃过一劫,成功脱险。

新中国成立后,渣滓洞和白公馆成了后人缅怀英烈的革命遗迹。

2008年3月26日起,渣滓洞,白公馆免费向中外游客开发。

重庆,你知道渣滓洞白公馆的历史吗?

渣滓洞在重庆,以前是一个小煤窑,是一名商人,开办的,后来因煤少渣多而得名。渣滓洞地势险恶,三面环山,一面是沟。位置极为隐秘。所以被国民党军统特务看中,39年,将商人赶走强行占领。设立渣滓洞集中营。

白公馆是国民党军阀第20军长白驹,《自称白居易的后人》建的别墅取名《白公馆》。后来成了国民党的监狱。

这两个地方都是关押革命进步人士和共产党人的地方。有名江姐,小罗卜头就是被关押在这个监狱。

重庆,你知道渣滓洞白公馆的历史吗?

我去年重庆玩了五天!到重庆玩是因为我看《红岩》小说!一个个革命烈士江姐,许云峰,成钢等……!他们都在重庆解放前壮烈牺牲渣滓洞白公馆!所以我一定要去渣滓洞白公馆看看,参观参观!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