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为什么子弹贵不仿制夏塞波步枪?

抗战时期为什么子弹贵不仿制夏塞波步枪?我是金兆鑫,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夏塞波步枪在抗战时期已经完全落后,是一种早被淘汰的过时枪型。如果军队用夏塞波步枪去对抗日本军队,就像用自制的猎枪去打装备先进的日本军队一样,可以想像,那将是一面倒的屠杀。

一、先来了解一下夏塞波步枪。夏塞波步枪属于一种转栓步枪,发射的是黑火药带底火的纸包弹,技术改进是在机头位置用橡胶密封圈来弥补了纸包弹后膛闭气效果差的问题。

全长130.5厘米,枪管长度79.5厘米,重约4.6千克,口径.433英寸(11毫米),初速410米/秒,有效射程800米。另外,由于高初速的关系,夏塞波步枪使用的铅弹在飞行中较易变形。

夏塞波步枪属于1860年代的法国枪型,也就是对应当时的中国清朝时期,一种主流的后膛单发步枪。

二、来了解下当时的步枪发展情况。夏塞波步枪,在1870年代就落后被淘汰了。因为真正能解决后膛闭锁问题的不是枪,而是全金属定装弹。1871年,德国军队装备了毛瑟1871,法国军队也随后在1874年装备了基于夏塞波改金属定装弹的格拉斯步枪。

德国毛瑟兄弟以法国夏塞波后装枪为基础,设计了一种旋转式闭锁枪机的后装单发枪,这种步枪命名为71式步枪,这就是历史上第一支毛瑟步枪的诞生过程。从此在世界轻武器领域,毛瑟步枪成为一种标杆和高水准的代名词。在不断的改进,优化,再改进的漫长过程中,最终产生了我们所熟知的Kar.98K步枪。

三、抗战时期中国的步枪技术情况。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德来往密切的时候,毛瑟98K步枪也被派去德国考察的国军军事代表团选中作为制式步枪装备到全军。南京金陵兵工厂仿制成功后命名为79式步枪,也叫中正式步枪。口径7.92毫米,基本继承了毛瑟98K步枪优秀的精度和500米内大威力的特点。

日军三八式步枪枪管长,精度高,而且圆头弹初速很高,造成穿透力极强,一名训练有素的日军可以在300米距离使用三八式步枪实施非常精准的射击。700米内射杀集群目标。这个射程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大多数步枪不能做到的。

然而中国当时工业水平太差,中正式始终未能在全军普及,如果能有更多的中正步枪参战,相信对日军的杀伤数量会更加可观。但还是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手里唯一能压制日军三八式步枪的单兵武器。

所以,如果抗战时期军队用夏塞波步枪去对抗日本军队,就像用清朝的步枪去抗击装备了三八式步枪和大炮的日本军队一样,那将是一面倒的屠杀。

抗战时期为什么子弹贵不仿制夏塞波步枪?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夏塞波步枪是一种采用纸包定装子弹的老旧步枪,早在1870年普法战争以后就迅速淘汰。

这种步枪的加工难度并不低。

步枪什么部位最难加工?

就是枪管。

二战步枪都是线膛枪,加工膛线需要专门的车床,加工难度很大。

如果有本事加工枪管,制造子弹相比来说就是小事情。

也许大家不知道,八路军在二战期间很多子弹都是复装的。

也就是将打过以后的子弹壳收集回来,八路军兵工厂的工人手工更换底火,装上发射药和弹头,就是一发新子弹了。

这种子弹的可靠性相对较差,但也是子弹,一样可以打死人的。

所以八路军战士有收集自己子弹壳的传统,目的就是为了复装。

这样生产子弹的难度有限,学徒工也能制造。

同时,八路军新四军是游击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了,打仗以短平快为主,很少有阵地战和消耗战。

而在红军时代,红军战士很多只有三五发子弹,打一场伏击只能开两枪,还要留下一发子弹追击用,一样可以作战。

相反,夏塞波步枪就加工来说,难度不低于二战普通步枪,唯一是制造子弹较为容易。

但这种子弹装填速度极慢,同农村单发土枪差不多。

大家知道,使用这种单发步枪去对付武装到牙齿的日寇,会有什么结果。

萨沙看过一个游击队的战例,一个村子7个小伙愤怒于日寇在村里烧杀奸淫,自发的带上土枪去伏击一个日军6人小分队。

结果双方刚刚开打,小伙子们的单发土枪刚打了一枪,对方子弹立即密集的飞过来。

前后才5分钟,他们有5人伤亡,剩下2人拖走了2名伤员,几乎一瞬间就失败了。

其中有一个小伙,是本村著名的打猎好手。他爬在树上,对准下面日寇开了一枪,打伤了其中1人。但土枪装弹速度慢,他还没来得及开第二枪,就被多发子弹中,头骨都被射穿,跌倒树下牺牲。

打仗不是好玩的,胡乱使用武器是非常危险的。

抗战时期为什么子弹贵不仿制夏塞波步枪?

额...仿夏塞波?认真的?

夏塞波的黑火药纸包弹的确比较容易用手工制造,但你要考虑夏塞波好歹也是一把线膛,转栓式闭锁的武器,仿造一把夏塞波的综合成本并不比汉阳或者中正便宜,还得专门开辟一条适合这种1860年代老步枪的生产线?就为了能用上黑火药纸包弹???

都1930年了,黑火药纸包弹这种没射速,弹道渣,大浓烟,没打几发就需要清理的玩意根本是不可能出现的。

无烟火药又不算贵,即便是民国时期,大规模生产金属定装弹的能力还是有的,无烟火药和底火的技术含量也不搞,即便是敌后根据地没有造金属定装弹的能力,自己复装弹也比用纸包弹来的成本低。

所以说,完全没必要因为纸包弹可以简单自制而生产夏塞波这种老古董,这对当时而言就是个废品。但缺枪少炮的时候,一些猎户家中的黑火药猎枪,这些都是派的上用场的。

抗战时期为什么子弹贵不仿制夏塞波步枪?

人还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否则就是刻舟求剑,郑人买履,最后是愚昧的是自己!

所谓夏塞波步枪,是19世纪中叶的步枪,还没出19世纪就已经被淘汰,到抗战的时候已经被淘汰几十年的老产品了。

拿一款彻底从战场被淘汰的步枪去应对现代战争,简直就是开玩笑。

陈思诚2018年自拍自导的网剧《远大前程》,虽然口碑拉稀,但是至少讲了不少故事,这一时期的历史也被挖掘了出来。

其中有一个梗也挺有意思的,青帮作为反清复明的组织,江湖传言青帮先祖留下一个宝藏,让青帮后人找到这些财富,用作反清复明的资本,一直成为上海滩人尽皆知的秘密。

只要寻找到这批宝藏,任何人都能拥有富可敌国的实力。

在各国势力的共同努力下,洪三(陈思诚饰演)靠着聪明的才智,最终成功的找到了这批“宝藏”,看到“宝藏”的一刹那,这些寻宝家们彻底傻眼了,原来他们苦苦寻找的“宝藏”,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明末清初的一些火器,我从剧中看应该有三眼火铳一类的火器。

所谓三眼铳也算是最早的火枪之一,就是那种在铳管内添加火药,然后装填钢球或者碎铁砂,通过引线点燃火药后,通过火药爆炸的威力将钢球或者碎铁砂一类的填充物发射出去。

在明清易代的战争中,火铳还算是发挥了不少功能,但是后来基本被淘汰了,等到清末洋务运动后,明清战争中的火器基本也被淘汰了。

《远大前程》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也正是全面抗战爆发前,在这个时候,弄出来的几百年前的火器,能有什么作为。

其实夏塞波步枪,真正到了全面抗战的时候,几乎跟三眼铳这一类的火器差不多,打猎什么的还算能够有一拼,真正要用到现代战争中,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火枪的发展,最早的时候应该就是火铳一类的武器,不管是中国还是欧洲,大多数都采用上述用引线点火的发射装置,被统称为火绳枪,中国一直到清朝中期还在大量使用。

但是到16世纪中叶的时候,燧发枪开始出现,这种利用燧石加弹簧打火,大大简化了填装过程,提高了发射成功率和射击精度,逐渐引领火器潮流。

比如在康熙时期的抗击沙俄,平定准噶尔战争,以及乾隆的“十全战争”中,都可以看到西方燧发枪的影子,而清军的火绳枪,实在是太过落后。

当然,燧发枪从装填方式来说,属于前装步枪,一直到1840年之前,都还算可以,但是在19世纪的时候,由于世界各地战争此起彼伏,大大刺激了军工的发展,枪械发展很迅速,后装步枪迅速取代了前装步枪。

19世纪上半叶,普鲁士(德国前身)人德莱塞完成了从后面装弹药的针发枪射击,被普鲁士政府看重,并且收购为秘密武器,在1841年生产的M1841被普鲁士军队列装。

对于这种当时被当作非主流的后装步枪,一直被老式军人所掀起,据说一位老年普鲁士将军在临死的时候留下遗言,自己死后的葬礼鸣枪环节,一定要用前装枪来放,不然死不瞑目。

当时一位瑞士的军官到普鲁士参观学习,检阅了普鲁士刚刚列装后装枪的部队后,直言“瑞士士兵永远不会卑贱到从枪尾巴来填装火药射击”

当然,事实却是疯狂的打脸,在19世纪的内战中,无论是美国的南北战争,还是普鲁士的统一战争中,后装枪都大放光彩。

尤其是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中,普鲁士军队用M1841步枪直接吊打曾经的欧洲霸主奥地利帝国,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普鲁士在后装步枪上的成功,成功刺激了包括法国人在内的许多国家,虽然欧洲人对这种“非主流”武器性能有诸多质疑,认为性能不及前装步枪,但是摆在面前的情况是,后装步枪装弹更快,优势也很明显,尤其是普鲁士军队百战百胜的气势,实在是引发了欧洲各国的担忧。

作为普鲁士宿敌的法国,自然也要费尽心思的搞出一款后装枪来面对普鲁士。

在借鉴了德莱塞枪的基础上,法国人夏塞波步枪采用旋转后来式步枪,比普鲁士的步枪要先进很大一部分。

迫于普鲁士带来的压力,1866年法国将此枪械列装,在1867年与意大利的战争中,同样带来光彩。

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雄心勃勃的拿破仑三世认为法国陆军应该是吊打普鲁士军队,尤其是法军的夏塞波步枪,更是吊打普鲁士的M1841步枪。

事实上,夏塞波步枪的确是吊打了M1841步枪,但是遗憾的是普鲁士人在步炮协同作战上更有技术性,法国人的夏塞波步枪还没来得及打上几发,拿破仑三世就被俘虏了。

不管是普鲁士的M1841步枪,还是法国的夏塞波步枪,都是昙花一现,在步枪极速发展的年代里,更新换代是经常的事情。

通过借鉴夏塞波步枪的发射原理,德国在1871年推出了毛瑟步枪,此后逐渐改良成被中国奉为神枪的毛瑟98K。

可以说,夏塞波步枪就是昙花一现的产品,实际上,别说是二十世纪的现代战争中用不到它,就是夏塞波步枪流行的时候,当时中国正处于洋务运动的清政府都没瞧得起夏塞波步枪。

当时掌握洋务大权的李鸿章,主要从英国人那里购置了施耐德步枪,使得淮军完成步枪由前装到后装的升级换代。

但是老李看国家发展比较准,普法战争结束后,更倾向于德国制造,后来开始换装毛瑟71式步枪,又组建了汉阳造的生产线,算是仿照德国步枪,也算是走在时代的潮流。

一直到抗战爆发,在步枪的选择上,中国都倾向于德国制造,后来国民政府还引进1924年毛瑟毛瑟步枪生产线,仿制成为中正式步枪。

从性能上来说,中正式步枪应该是比日本三八大盖要符合世界潮流,但是在中国战场上,显然日本人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

三八大盖精准度更高,有效射击距离更远,意味着更节省子弹,中正式步枪虽然威力大,但是射击距离不如三八大盖。

而金属子弹虽然造价很贵,但是子弹壳还可以回收制造,精准射击也是有的,在利用率上来说,并不比夏塞波步枪成本高。

实际上,在金属定装子弹产生以后,当时法国还剩余的夏塞波步枪也开始放弃纸包子弹,而吃金属弹,性能提升不止一点点。

打一个比喻,我们不能因为高速公路收费就不上高速,相对于底道,高速公路虽然收费,但是能给你带来的安全效益、节省的时间效益,都是很划算的。

总结,这篇文章扯的很多,捎带讲述了步枪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我想说的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过于保守,终于会被世界抛下!

抗战时期为什么子弹贵不仿制夏塞波步枪?

纸壳弹也是有壳的,每次击发后都要用钩子清理弹仓,复杂气象条件下能清理干净就见鬼了。另外纸壳弹用的黑火药,虽然不是每次击发都要清理枪堂,但是个人建议每次都清了,防止炸膛。总结一下这枪适合打猎不适合打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