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年轻的黄忠没什么突出表现,是怀才不遇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黄忠没有突出表现,主要是刘表的原因。

黄忠在刘表麾下服役了超过16年,也就是青壮年都是刘表的部将。

黄忠也是刘表心腹,在192年,荆州刺史刘表出任荆州牧时,黄忠就被任命为中郎将,辅佐刘表侄子驻军长沙。

但是,直到208年,刘表去世,曹军南下,黄忠仍然在长沙担任裨将军,归长沙太守韩玄统属。

可见,这16年内,黄忠似乎没有什么功劳,几乎是打酱油的,其实完全不是这样。

汉代的国家情况不同,地方豪强门阀才是实际的控制者。

当时表面上刘表是荆州牧,其实荆州的军政大权控制在张家、蔡家、蒯家等几大门阀家族手中。

比如荆州的军队,完全是张家、蔡家控制,大家都听过蔡瑁张允的名字。

而刘表其实只是朝廷派来的大管家,并无实权,还需要同蔡家的女孩结婚,才能获得当地门阀的信任,得以在荆州长期执政。

等刘表也不是泛泛之辈,不可能愿意永远做一个管家。

而黄忠就是刘表夺取军权的一个手段。黄忠和韩玄都是刘表心腹,被派到当时并不发达的长沙地区,其实是为刘表建立自己的实力,尤其是军队。

黄忠就是刘表建立嫡系军队的关键人物,后来也拉起了数千到近万武装力量。

然而,黄忠的行为显然大大得罪了门阀家族。

这些家族虽然不敢公开和刘表作对,却事事针对黄忠和韩玄等人。

黄忠常年受他们的打压,根本不让他领兵作战。

因为黄忠只要领兵,就会实际上控制更多的军队。

所以,黄忠之所以16年似乎没有战功,却有很高的名气,也就是这个原因。

后来黄忠攻打四川、击败夏侯渊,足可以证明他能力超群,只是常年被压制而已。

三国时年轻的黄忠没什么突出表现,是怀才不遇吗?

在《三国志》中对黄忠的记述很简短,只有区区不到三百字。但是就在这三百字中,我们可以窥见老将黄忠的不凡经历。他在加入刘备阵营后屡建奇功,在汉中之战里还斩杀了曹军主帅夏侯渊,奠定了汉中之战胜利的基础。可是,就是这样一员虎将,为何在年轻的时候默默无闻呢?

一、前后表现截然不同的黄忠。

从黄忠的传记可以看出,黄忠是荆州本土的人士,属于南阳郡人。他一直在荆州效力,到刘表统治荆州的时候,被他任命为中郎将,随同刘表的侄子一起守卫长沙攸县。在曹操南下荆州的时候,他随同刘琮投降了曹操,被曹操任命为代理裨将军。随后他仍然回过去任职的旧地长沙任职,归曹操任命的长沙太守韩玄指挥。

我们看黄忠的这一段经历,可以看到他没有什么出色的表现。他在前期漫长的生涯中,经历了三位主公,可都没有得到重视。刘表任命他为中郎将,刘琮则根本没有对他有什么封赏,自己也归降了曹操。而曹操对黄忠也没有什么兴趣,只不过按照惯例对归降人员给点封赏,连一个实职的裨将军都没有给黄忠。

可以说,黄忠的前半生是十分失败的,他始终是在中下级将领中徘徊。而黄忠走向辉煌是在加入刘备阵营之后。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为了刻画黄忠的形象,专门写了战长沙的戏份。在这场战斗中,黄忠和关羽大战三天,不分胜负。而在现实中,刘备夺取荆州的江南四郡时,长沙是拱手而降的,黄忠自然在战场上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

在刘备发起益州之战时,黄忠是第一批随同刘备入川的人员。在夺取益州的战役中,黄忠的表现与以前截然不同。史书说他在作战中,“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在夺取益州后,刘备论功行赏,封黄忠为讨虏将军。从此,黄忠从一位中级将领开始了向高级将领的迈进。

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汉中之战里,黄忠建立了辉煌的战绩。在这场战役中,黄忠在决定性的定军山之战里,在战场上斩杀了敌军主将夏侯渊。由于夏侯渊是曹魏在这个战区的最高指挥官,使得曹军彻底失去了胜利的信心。即使是曹操亲自率军来援,也无法挽回局势,只能承认失败而撤军。

由于黄忠在战场上的表现,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黄忠为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同列。但是这个封赏让诸葛亮提出了异议。他认为黄忠的功劳很大,但是他的名望平时就不和关羽、马超相提并论。马超、张飞都亲眼目睹,不会有什么异议。但是关羽远在荆州,如果听说黄忠与自己同列,恐怕会不高兴。

虽然刘备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可是关羽在听说黄忠被封为后将军后,果然十分不高兴。他当着使者费诗的面,说什么“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在使者的劝说下,关羽才接受了刘备的封赏。从关羽的表现来看,黄忠之所以不被关羽看重,也是他前半生默默无闻造成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黄忠埋没至老呢?

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造成黄忠空有一身军事才能,却没有用武之地,一直到加入刘备阵营才得以施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遭到了荆州世家大族的倾轧,二是黄忠的军事才能的偏差,三是没有伯乐的提拔。正是这三个方面的原因,使得黄忠前半生默默无闻。

首先,黄忠在荆州是属于刘表的势力,在与世家大族的斗争中遭到了压制。刘表在接管荆州的时候,是单骑上任的。他拉拢荆州的世家大族,依靠他们的帮助才占据了荆州。为此,出于自己统治稳定的原因,刘表对世家大族百般迁就,并且还娶了蔡氏作为妻子。

黄忠是荆州本土的人士,他本应该属于本地世家大族。可是从他的表现来看,并非如此。刘表任命黄忠为中郎将,选拔他为中下级军官,并把他派去辅佐自己侄子刘磐。在刘琮投降的时候,黄忠没有像有些人那样逃跑,而是选择随同刘琮投降,并且得到了曹操的封赏。从黄忠的这些表现来看,可以看出黄忠对刘表父子是十分忠心的。

但是,黄忠的这种态度是那些世家大族所不容的。当时荆州内部的权力倾轧,使得诸葛亮都无法立足,只能躲避到隆中去“躬耕陇亩”。像黄忠这样的一介武夫,又怎么能抵抗那些世家大族的倾轧呢?我们可以看到黄忠传记中所提到的,黄忠的儿子早死,自己死后连继承家业的人都没有,可见当时生活的凄惨程度。

其次,黄忠的军事能力主要是表现在冲锋陷阵上,他并不是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我们可以看到,他在益州之战中经常“先登陷阵”,在汉中之战中“推锋必进”,是一把撕裂敌方军阵的尖刀。在《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和赵云一样“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滕之徒鄙?”

由于黄忠的军事能力的偏差,使得他的表现受到了限制。黄忠本来就是一位冲锋陷阵的猛将,却英雄无用武之地。刘表统治荆州期间,没有对外用兵的意愿。他只想保守荆州,坐观天下的变化。他把黄忠派往长沙攸县,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防御东吴的侵袭。在这种情况下,黄忠哪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就更不要说建功立业了。

第三,在荆州没有赏识黄忠的伯乐,只有在加入刘备阵营后,黄忠这匹千里马才被刘备发现使用。由于刘表统治的荆州,表面上比较安稳,实际上是一副苟延残喘的景象。有识之士想要投靠明主,来挽救当前的形势。以诸葛亮为首,越来越多的人才都投靠到刘备的门下,得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黄忠在加入刘备阵营后,遭遇多年冷眼的他又焕发了青春。我们可以从黄忠的表现感受到,虽然他长期处境不佳,但是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他虽然年事已高,可是依然担任着中级军官的职务,这说明大家对他的能力是认可的。自强不息的黄忠,缺少的只是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刘备则是给黄忠这个机会的人。也许是黄忠与自己的遭遇有相似的地方,刘备十分赏识黄忠。他也清楚知道黄忠军事能力的优缺点,对他知人善任,不让他去独当一面,而是放置在自己的身边,把关键性的突击任务交付给黄忠。

黄忠得到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天地,自然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在益州之战和汉中之战中,黄忠都建立了奇功。尤其是在定军山之战里,率军袭击夏侯渊的主将是刘备。刘备先是袭击张郃,使得夏侯渊分兵救援。然后刘备烧毁曹军的鹿寨,突袭了来指挥修复鹿寨的夏侯渊。

正是有了刘备创造的战机,黄忠才得以在战场上斩杀了夏侯渊。为此,刘禅还专门向夏侯霸解释,说夏侯渊不是刘备亲手杀死的。正是有了刘备这样的伯乐,黄忠才得以走向辉煌。在黄忠的前半生,他何曾遇到过刘备这样的主公,只能默默无声无息的忍耐。

结语:

黄忠作为刘备的后将军,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他在投入刘备阵营中,冲锋陷阵,勇不可当。在益州之战和汉中之战里,他屡建奇功,还在战场上斩杀了对方的主将夏侯渊。可是在他的前半生中,却一直默默无闻,在中下级军官中徘徊。他的前后半生,完全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造成这个反差的原因,主要是黄忠在荆州投靠刘表,遭到了当地世家大族的打压,再加上他的军事能力主要是表现在冲锋陷阵上,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再加上刘表时期,没有能够指挥黄忠的主帅,让黄忠空有一身本事却无用武之地。在遇到刘备后,黄忠才时来运转,才能得到发挥,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三国时年轻的黄忠没什么突出表现,是怀才不遇吗?

黄忠没突出的表现一是因为没有表现机会,二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上司。

在演义中黄忠虽然出场时已经年近六旬,不过还是顶尖级别的高手之一,后来和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并列五虎上将。

而正史中黄忠也非常了得,在刘备手下“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屡建战功。刘备手下的关羽、张飞有万人敌的美名,赵云也“强挚壮猛”,武力出众。黄忠能胜任先登一职,可见他的武艺应当非常出色。

后来汉中之战也是黄忠在定军山下率军杀死了夏侯渊,为刘备夺取汉中立下首功。因为这个功劳,黄忠被刘备封为后将军,成为四方将军之一,和关羽、张飞、马超并列,还超过了跟随刘备多年的赵云。

然而黄忠当初在刘表手下时,却只是区区一个中郎将,和刘表从子刘磐一起镇守长沙郡的攸县。中郎将是中低级军官职位,还在裨将军之下,上面是偏将军、杂号将军,然后才是包括四方将军在内的重号将军。

黄忠在刘表手下一直没有得到重用,首先是因为没有什么表现机会。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要升官快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军功。但是军阀混战主要是在长江以北,荆州相对比较太平。也就是和江东有一些战事,但是规模都不太大。没有战争就没有军功,没军功自然也就没什么升迁机会,黄忠长期只能在低级军官的位子上徘徊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一方面,黄忠在刘备手下也是以骁勇出名,并非统兵打仗。这种人适合为将,遇上一个优秀的统帅才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而根据《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刘磐同样以骁勇出名,经常进攻江东。后来太史慈坐镇海昬、建昌等地,击败刘磐,刘磐才不敢再来。

由此来看,刘磐和黄忠一样以骁勇出名,两人能力有些重叠,而指挥能力一般,黄忠在他手下难以建功立业也就不奇怪了。

所以黄忠后来能被载入史册,还是要感谢遇到了刘备,有了发挥能力的舞台,才脱颖而出。

三国时年轻的黄忠没什么突出表现,是怀才不遇吗?

黄忠早年职位不算低,也参加了多次作战,只不过,他当时不在历史的主线上,故不太容易出名罢了。

黄忠早年经历:大战太史慈荆州牧刘表以为中郎将,与表从子刘磐共守长沙攸县。——《三国志.黄忠传》

黄忠很早就作了中郎将。

考虑到他主公刘表自己也只是一个荆州牧,中郎将已经算是个不小的官了。

吕布帐下,高顺是中郎将;张辽投奔曹操时,一开始也是中郎将。

黄忠干了什么呢?

刘表从子磐,骁勇,数寇于艾、西安诸县,策于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磐。——《三国志.太史慈传》

刘磐、黄忠数次进犯,孙策令太史慈督诸将迎战。

次要战场的角逐,引发出两个谜团

刘磐骁勇,黄忠、太史慈都是一时良将。想来此处作战不应缺少故事。

尤其对于喜欢“斗将”的《三国演义》来说,完全可以分出半个回合来描写黄忠、太史慈两位顶级射手斗法呀!

可是,老罗似乎也看不上这里。

很简单:这个战场,在当时是次要战场。

对整个汉末三国历史进程来说,刘表、孙策(孙权)的争战,相对于北方袁绍、曹操、吕布们来说,就显得比较次要了。

而就孙策、刘表的角逐来说,长江沿线的江夏等地的角逐,才是主要战场。

而黄忠、太史慈们斗法的建昌、海昬,由于山地限制,非用武之地,只是小规模冲突的场所。

因此:虽然黄忠、太史慈足够牛逼。但两位猛人在这个次要战场角逐,也就没有什么大动静了。

由此,也就引发了三国历史中的另外一个谜团:太史慈的定位问题。

《三国志》中,太史慈与刘繇、士燮这些军阀列在一个传中···

想来,孙策也是实在没工夫来打理这个战场,干脆悉数委托给了太史慈,让太史慈在这里“高度自治”吧。

黄忠、太史慈在建昌一代的斗法,想来是爬山涉水、十分辛苦的。

不过,两位猛人在此的斗法,却因影响太小、太次要,而显得鲜有人提及了。

看来:要想有影响力,还是要去时代的主战场。

三国时年轻的黄忠没什么突出表现,是怀才不遇吗?

未必是怀才不遇,而是没多少仗可打吧。

根据黄忠传的记载,他是南阳人,和刘表侄子刘磐一起守长沙攸县。曹操来了之后,长沙一带是自动投降的,黄忠成为韩玄手下一员将领。刘备夺取南方四郡的时候,黄忠又投靠了刘备。

整个长沙城能有多少兵,坐守长沙,远离政治中心,自然也没有太多的政治立场,没必要反对曹操,也没必要反对刘备。

大约在建安二、三年,长沙有一场仗。当时的长沙太守张羡听桓阶的建议,投效曹操,反抗刘表,但不久后被平定,应该是平定之后,刘磐、黄忠守长沙攸县。黄忠是否参与了平定张羡的战争,亦或是张羡的部众,投靠了刘表?记载不全。

就算黄忠参加了上述所有的战争,那战争规模也不大,烈度也不高,黄忠当时没有表现的机会。

入蜀之后,表现机会多。

自从加入蜀汉集团,黄忠表现机会确实多了,历史记载:

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渊众甚精,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黄忠这样有能力的人,加入蜀汉集团,应该有一定的归属感,毕竟自己最大的成就在这个集团完成。尤其是斩杀夏侯渊的功绩,使他与关、张、马、赵并列写入三国志。

黄忠不是个例,或许真是刘表的领导方式有问题

刘表主政襄阳的时候,重用的大将只有黄祖。孙坚攻襄阳的时候,是黄祖带兵抵抗,并成功击杀孙坚。孙家在东吴兴起之后,江夏成为抵抗孙家的战略要地,襄阳一带已经比较稳定,所以刘表又派黄祖到江夏镇守。黄祖是刘表治下第一大将,表现也还行,毕竟面对一帮东吴猛将,成功抵挡孙家大约十年的进攻,很不容易。

但是刘表治下还有很多猛将,当时都不显眼,如文聘、甘宁、魏延等。

甘宁的故事网上讲的比较多,他从蜀地流落到荆州,不得重用,到了东吴方展现自己的实力。演义中他带领一百多人偷袭敌营,在历史上确实有记载。

文聘归曹操后,驻守江夏数十年,“有威恩,名震敌国,贼不敢侵”,其能力当在黄祖之上。

魏延到了刘备麾下,也是非常勇猛,算是关羽、张飞去世后,最会带兵打仗的武将(丞相算文官)。

刘表治下确实有些人才,用这些人才谋取北方固然是很难,但是要谋取江东,只怕不难,尤其是孙家在江东立足不稳的时候,更有机会。可惜了,刘表本人胸无大志,自然没兴趣甄别人才,这些人也就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三国时年轻的黄忠没什么突出表现,是怀才不遇吗?

三国里的黄忠直到老年 才辉煌腾达,而在年轻的时候,一直默默无闻,没有什么突出表现,我觉得应该是怀才不遇。

黄忠在年轻的时候怀才不遇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个就是时机不对;另外一个就是遇到的上司不对。

我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年轻的黄忠为何在一直没有突出表现,从而导致怀才不遇呢?

年轻的黄忠遇到的时机为何不对?

三国时代如此的灿烂无比,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各个英雄人物都能够在这个舞台之上展现自己的才能,从而留下浓浓的一笔,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有才能的人能够有机会展现自己卓越的才干,这个就是时机问题。

没有合适的时机,即使再有才干也只能默默无闻,甚至于淹没于尘埃之中也没有机会出来露个脸,而三国时的黄忠就是这样的人。年轻的黄忠本是南阳人,可是在整个年轻时代一直没有什么突出表现,直到遇到刘备之后才大放异彩,这个就是时机问题了,那么他的时机为何不对呢?

一方面,荆州环境相对比较稳定,黄忠没有机会。

当北方各个州处于浓烈的战火之中的时候,荆州的环境虽然有些糟糕,可是从公元192年以后,刘表单骑入荆州,战乱基本停止,环境变得相对比较稳定。

荆州环境稳定带来两个问题:一个就是许多逃难的人士从其他的地方流入荆州,为荆州的发展添砖加瓦;另外一个就是让许多谋臣武将没有什么立功的机会,地方安定了,这些有才干的人士无法展示他们开疆扩土的能力,从而没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黄忠在刘表入荆州之后,就被任命为中郎将,随从其侄刘磐驻军长沙攸县,然后一直驻守在这里,没有什么事情做,直到公元208年,刘琮不战而降,黄忠又代理裨将军,依然留在长沙郡做官,只是上司换成了长沙太守韩玄。

从公元192年到208年的这16年的时间里面,黄忠从一个青年变成了老年,一直呆在长沙郡,几乎没有挪过地方,那么也就谈不上建功立业的了。

既然无法建功立业,怎么有突出表现呢?

另外一方面,荆州的权力结构比较特殊,黄忠没有出头的通道。

刘表单骑入荆州,表面看是以一己之力平定了荆州,实际上是借助荆州当地世家大族的力量来维持统治。荆州以蔡氏和蒯氏为主的世家大族才是刘表统治的基础,因此从上到下的权力基本上掌握在这两大家族的手里。

刘表作为主人,能够周旋的余地比较小,真正掌握在手里的权力也不多。既然荆州的军权和民政大多掌握在以蔡氏和蒯氏为首的世家大族手里,那么其他的人又怎么有出人头地的机会呢?

黄忠既然在年老的时候能够一鸣惊人,这也说明,黄忠确实富有过人的才干,只是无法发挥出来而已。荆州世家大族为了维持他们在荆州的利益,通常会做两项工作:一个就是保证所有的权力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权力不假手于人;另外一个就是不给其他人建功立业的机会,这样就确保他人无法染指荆州的权力,从而牢牢地控制着荆州上下的权力。

黄忠就是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即使获得刘表的赏识,也无法予他更多的权力,只能在这个偏僻的长沙郡中干耗着,因此也就出现怀才不遇的表现。

年轻的黄忠没有遇到正确的上司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说的大概就是黄忠这样的人吧。

一方面,黄忠的上一级上司不行。

黄忠的直接上司是刘磐,而他的上一级上司则是刘表。作为一州之主的刘表不是不行,而是在入主荆州之后就不行了。

作为一个守成之主,刘表还行,可是现在是三国时代,大概就是混沌初开的年代,各方势力整合的阶段,要么灭亡,要么更加强大。刘表借助荆州世家大族的力量消灭了盘踞荆州各个势力,完成了荆州的整合,成为荆州最大的诸侯,可是放眼到整个东汉末年的大地之上,还有更多的诸侯在混战,在整合。要么去整合他人,要么被他人整合,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

可是入主荆州之后的刘表一方面个人能力局限,另外一方面羁绊于域内世家大族,无法放开手脚去开疆扩土。

正是刘表后期平庸的表现,从而让麾下许多有才干的人士无法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能,只能默默的蛰伏,等待机会,甚至默默消失于历史。

刘表表现如此,黄忠又能有多大的表现呢?因此只能是怀才不遇了吧。

另外一方面,黄忠的直接上司不行。

黄忠的直接上司是刘磐,也就是刘表的从子,算得上是刘表的嫡系。刘磐为人骁勇,打起仗来刚狠。在刘表入主荆州之后,身为南阳人的黄忠被派到刘磐麾下为将驻守长沙攸县。

刘磐在驻守长沙的开始几年里,还是很想有所作为,并且时常侵犯临近的艾、西安各县。可是江东孙策也算是一个狠人,他分海昏、建昌为六县,并且以东莱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治所为海昏,专门来对付常常骚扰的刘磐。

几番战斗下来,刘磐被打得大败,甚至差点没有命回来,碰到太史慈这样更狠的人,刘磐也只能认怂,不得不安守本分,老老实实的呆子长沙再也不敢出去建功立业。

刘磐不敢出兵,那么其麾下的黄忠自然也只能呆在长沙郡里混日子了。上司被打趴了,作为麾下部将的黄忠当然也只能一起认怂。

可见,没有一个好的上司,年轻的黄忠即使再彪悍,也只能空有一身武艺也无从发挥。

从而言之,年轻的黄忠在没有正确的时间里面遇到正确的上司,因此只能一直空耗时光,慢慢消磨,一直到正确的时间里面遇到真正的明主刘备,也就是在他年老的时候才有机会发挥他卓越的才干,从而一鸣惊人,成为蜀汉有名的大将,在三国的历史上留下浓浓的一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