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重用赵高?
赵高是秦国著名的奸臣,是大秦帝国灭亡的罪魁祸首。那么,一向有识人之明的秦始皇为什么要重用赵高呢?
第一,赵高出身寒微,凭自己的本事闯出一片天地在历史上,赵高是一个著名的小人。不过,不应该简单看待一个历史人物,赵高能登上权力的巅峰,自然有其道理。
根据史料所载,赵高本是赵国王室的远房亲属,不过到他父亲这一辈时,家道中衰,母亲也被判了罪受了刑,沦为卑贱阶层。尽管出身卑微,赵高却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硬是以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片天地。
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赵高是一个宦官,因为在《史记》里有这么一段记述:“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后世便认为赵高是从小便受了宫刑,成了一名宦官。不过,现代有些历史学家指出,“隐宫”实为“隐官”之误,赵高是个正常人,并非受了刑的宦官。
赵高在成年之前,至少是个正常人,这点是无疑的,因为他还有一个女儿。后来有没有当宦官,这个不好说。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赵高是从社会最低贱的底层,靠着自己的奋斗,一步步爬到高位。
那么,赵高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第二,赵高的三大长处赵高有三大长处。
第一,身强力壮,孔武有力,从这点看确实不太像宦官。当然,宦官里孔武有力的人也是大有人在,比如东汉的蹇硕,曾经坐上西园八校的第一把交椅,地位在袁绍、曹操之上;比如宋代的童贯,曾带兵镇压过方腊的起义。
其二,精通狱法,显然是自学成材的。大家都知道,秦国是一个注意法制的国家,秦始皇更是重视法家,他深受韩非法家思想的影响,同时重用另一位法家人物李斯。赵高在理论法学上的成就虽然不及韩非、李斯,但是重在实用,这正是大秦帝国所缺乏,这也是秦始皇所重视的。
其三,写一手好字,是秦代书法大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也统一文字。秦始皇着令李斯等人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并写成范本。小篆是由大篆演化而来,笔画更加简单而均匀,易于识别。为推广小篆,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分别编写《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以为范本。由此可见,赵高是很有本事的,字写得漂亮。正因为如此,秦始皇临死前写的遗书,就是由赵高代笔的。
第三,在秦始皇生前,赵高是比较收敛的,故而得到皇帝的信任赵高靠自己的奋斗,从低层爬到高位。这时他贪婪之心开始显现,终于有一回犯了事。秦始皇让蒙毅去审理,蒙毅刚正不阿,判处赵高死罪。不过,赵高的运气不错,生死关心,秦始皇出手救了他。由于秦始皇向来偏爱有才华的人,特赦了赵高,并让他官复原职。
这件事之后,赵高明显是收敛了。有几件事可以证明秦始皇对他的信任。其一,秦始皇让赵高担任公子胡亥的老师,教授他书法以及狱律法令;其二,秦始皇东巡时,赵高作为中车府令,与皇帝同行;其三,秦始皇临死前,写了一封信给长子扶苏的,内容是:“回来参加丧事,在咸阳安葬。”这封信是由赵高代笔,并交给赵高发出。由此可见,秦始皇是极其信任赵高的。不过,秦始皇没能想到,赵高竟自作主张,把这封信给扣下,未发出去。
到秦始皇死后,赵高开始原形毕露,他说服李斯立公子胡亥,并矫诏勒令公子扶苏自杀。及至秦二世上台,赵高以帝王师的身份,控制呆头呆脑的秦二世,自己在政坛上呼风唤雨。他设计杀掉秦始皇其他儿子,杀蒙恬蒙毅兄弟,倒行逆施,人神共愤,最终导致陈胜吴广起义,令曾经无敌天下的大秦帝国在短短数年间便土崩瓦解。
秦始皇为什么重用赵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无非是这几个。
第一,赵高是宦官。
虽然史学界有争议,但总体认为赵高是太监,被阉割过。
这是秦始皇和秦二世信任赵高的重要原因。
因为宦官篡位的可能性极小,因为做皇帝的主要目的是世袭传给子孙,不然只需要做个地方豪族就足够了。地方豪族一样可以有钱有权,称霸一方,骄奢淫逸。
而成为皇帝的唯一目的,就是世代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但宦官没有这方面的条件。
同时,宦官通常都是社会底层,没有强大的家族力量,紧靠自己力量不可能玩出多大花样。
所以,皇帝对宦官比较信任,秦始皇也是如此。
第二,赵高才能出色。
赵高不是伺候人的太监,他有着很强的能力。
他在23岁进入秦宫时,就以能力出色而著名,被封为尚书卒史、
赵高被秦王任命为中车府令,成为公子胡亥实际老师时,才40岁。
期间赵高犯罪,应该斩首,秦始皇因为赵高办事勤勉尽力赦免了他,恢复了他原来的官职。
第三,赵高颇有政治能力。
从他不动声色整死了李斯,还有指鹿为马的毒辣手段,就可以看出他有政治能力。
赵高最终杀死了秦二世,但却被秦二世信任了几十年,可见他非常擅长掩饰自己,是个非常老辣的政治家。
秦始皇为什么重用赵高?
赵高精通律法,而且小篆写的不错,还会来事,会应和秦嬴政所想
秦始皇为什么重用赵高?
历史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不是某位君王的独角戏。
秦始皇何许人也?扫六合,开帝制,修长城,立郡县,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正式格局,怎么也该为其寄上一朵小红花并歌颂一句“牛掰!”
但就算是碰上了这样的CEO,秦朝也不过二世而亡,朕的梦想,黄了!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一个人,更离不开与这个人形影不离的犯罪团伙,那就是凭借指鹿为马名扬天下的赵高同志。
第一阶段:从巧言善变到指鹿为马赵高,虽然是宦官起家,但也确是秦国的宗室远亲。
抛开大舅二舅都是他舅这些无从考证的亲戚关系,最初赵高受到秦始皇的侧目,并未因为血亲关系,而是因为他的勤勉与精通法律法规。
于是秦始皇便册封赵高为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更为重要的是令其作为少子胡亥,也就是我们的秦二世的老师,专门教其判案断狱。
如果说蝙蝠侠的超能力是有钱,那赵高的拔群之处便是他察言观色的能力。他也真正做到了巧用能力,很快和少子胡亥打成了一片,成为了秦二世身边不可或缺的好基友。
与如今养儿防老相悖,古代朝廷政变大多源自于皇帝的子嗣之争,秦始皇时期状况尚佳,仅长子扶苏与少子胡亥二人,但这同样阻止不了子嗣之争的浪潮。
以赵高、少子胡亥为首的鬼混军团,有幸战胜了蒙氏兄弟、长子扶苏组成的真龙军团,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少子胡亥成为了秦二世,赵高同志成为了秦朝丞相,皆大欢喜。
对赵高来说,选择大于努力;对少子胡亥而言,友情大于一切。
于是,在赵高的一阵忽悠之下,方有了语文课本上的“指鹿为马”,等秦二世胡亥感觉不是滋味儿时,早已变了天,朝政由我赵高说了算!
第二阶段:小聪明者并非治国之才耗走了始皇帝,赐死了扶苏、蒙恬兄弟,诬陷了李斯,控制了胡亥,除了没有皇帝之实,赵高嫣然就是皇帝之势。秦二世玩的开心,万事皆交予赵高处置,一时间也算到了一种至高境界的君臣一心。
对于弄权之术赵高天下第一,对于治国之道赵高两眼一抹黑。
从陈胜、吴广起义,到刘邦、项羽的崛起,除了时不时地高喊“同志们冲,我断后”一类无任何实际价值的口号外,大多数时间都呈现了缩头乌龟的状态。
第三阶段:我赵高真没想亡秦我是赵高,玩弄皇权于股掌的第一奸臣什么的称号,都是有缘之人的谬赞,我不贪恋这些虚名。
都说我是亡秦的凶手,对此我很不开心。
对于秦朝的覆灭,我的内心同样也在滴血,想我赵高一生篡夺权利冠冕,大秦一亡,一切努力付之东流。
现在回忆起来,大概是朝中过于安乐了,我也没想过陈胜吴广、刘邦项羽之辈真能成事儿。
说实话,刘邦攻下武关之后,我是真的慌了,毕竟近在咫尺啊。
逼胡亥自尽真的是无奈之举,人心都是肉长的,况且胡亥还是我看着长起来的,说是亦师亦兄亦友一点儿都不过分。
但是在生死存亡之际,命都要丢了,兄弟如手足,断手足而保命,它不香吗?
胡亥死后,有那么一瞬间,我是真想自立为王来着,群发了信息却没人响应我,也不知道这些平日里对我毕恭毕敬的一帮臣子是信号不好,还是故意没看见。
没办法,我只能临时拉来了子婴当秦王。也是我大意,没想到子婴这小家伙不到半年就设计要了我的命。
始皇帝对我有知遇之恩,少主胡亥视我为亲人,子婴也算是我扶持上位的,我承认危难之际内心动摇过。
但我内心深处还是一心朝拜我大秦王朝的,更何况我赵高多少也算个三朝老臣,所以大家以后能不能不要老是将指鹿为马与我赵高划等号了可好?
其实我还是个书法家,不信你看。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爰历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
关注@笔炮君,我们一起吃香的喝辣的,唠更多的历史文化嗑儿~
秦始皇为什么重用赵高?
秦始皇重用赵高,是因为他的才干,不是因为别的。
有人说是因为赵高善于溜须拍马、阿谀逢迎,才仕途顺利,平步青云的,其实不然。
秦始皇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君王,如果一开始就被小人蒙蔽,重用鸡鸣狗盗,只会出坏主意的人才,恐怕秦国也不会崛起,消灭六国。
事实上,秦始皇不但残暴,而且非常英明,为了称霸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如果赵高没有真才实学,只会投机钻营,绝对不会受到重用。
我们评价一个人,要依据史书,可是史书上司马迁并没有单独为赵高立传,其它地方也没有赵高太多记录,我们只能从史记其他人的传记找到有关赵高的片言只语,了解一下赵高这个人。
史书中,有赵高指鹿为马的记载,此人确实独断专行,有狼子野心。
秦始皇驾崩后,赵高受到二世的重用,影响一步步在扩大。当时的赵高可以权倾一时,产生了篡国夺权的野心;但那是权力让他利令智昏,并不能说在秦始皇任用他的时候他就是这样的人,至少他还没有得势,隐藏很深,缺点没有暴露出来 。
秦始皇又不是神仙,不能未卜先知,怎么知道他后来会变坏?世界上再伟大的人,也不敢保证他不会用错人,不敢保证此人不会变坏。
赵高在秦国到底做了多大的官?根据现有文献的记载,他最初当过中车府令;后来当过郎中令;二世胡亥在位的时候担任了丞相,受封为安武侯。赵高任郎中令,是在秦二世元年。《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元年“赵高为郎中令,任用事。”也就是说,胡亥当皇帝之后,赵高才飞黄腾达。赵高平步青云,升职很快,第二年就荣升丞相,还受封安武侯。“赵高为丞相安武侯。”《史记·秦始皇本纪》
赵高得宠是因为政敌李斯等失宠,这时候,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先后下狱,赵高出任丞相。赵高出任郎中令以前,也就是二世元年以前的官职,是中车府令。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病重,为玺书赐公子扶苏,“书已封,在中车府令赵高。”
中车府令是太仆的属下,太仆是秦帝国主要部省的九卿之一,负责掌管帝国的车马交通,类似于今天的交通部长,下属有各类车府官署,苑马监令;中车府令专门负责皇帝出行事务,主要是车马调配,也要负责皇帝出行安保等方面的工作。
根据史料,赵高担任公车府令一职,是嬴政的推荐。
《史记》蒙恬列传说:“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临事不乱,坚忍执着。通于狱法,精通 法律 ”。
秦始皇就是主张依法治国的,赵高属于法律方面的佼佼者,当然会受到重用。
由此可见,赵高之所以受到秦王政赏识,是由于赵高有学问,业务能力强,主要是精通法律,办事干练,非常敬业,忠于职守。
《史书》又称赵高“精廉”,“敦于事。”
实事求是地说,秦朝关于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有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赵高是秦代法吏中的能吏,以通法行政之才干和品德得到举任。
赵高不但精通法律,而且书法方面造诣很深,是秦国的书法大家,他所著的《爰历篇》六章,被秦帝国官方列入识字课本,成为书法规范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赵高不但是个难得的法律人才,还是个书法高手,工作能力不错,所以他才得到秦始皇赏识!如果只会溜须拍马、没有真本事的话,在秦始皇这里会坐冷板凳的。
秦始皇为什么重用赵高?
不要以为赵高就是个不学无识的太监,他精通律法,擅长书法,还懂得武术。他并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像明朝的太监那样,完全靠着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才获得很大的权利。其实这个人很有才华,首先他的书法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他还精通律法,懂得驾驭之术。他在前期为人还比较正直,这才是秦始皇重用赵高的原因。
一般来说,我们都被明清时期的太监所误导。由于明清是皇权最集中的时期,天下所有事务,完全由皇上一人说了算。因此,皇帝身边才会有一大批溜须拍马的人,所以,这个时候的太监,都是不学无术的小人。
当然,赵高也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但从他前期的作为来看,还是可圈可点的。只不过秦始皇死后,让他抓住了权力的真空时期,他才顺势崛起,以至于颠覆了大秦帝国。
赵高在秦二世继位之前,他担任的职位是中车府令。据《史记》中记载,秦始皇是看中了赵高,临危不乱,坚忍执着,并且精通律法。才让他担任中车府令。
而且史书中还记载,赵高“精廉”、“敦于事”。就是说他敏锐廉洁,而且做事勤恳。这说明赵高是一名能吏,以通法行政之才,和勤廉的品德,才受到重用的。并不是像我们所认为的,一开始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小人。
同时,赵高除了精通律法以外,他还是当时第一流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曾经和丞相李斯,太史令胡母敬一起,主持制定大秦的文字书法教文。
其中,他还亲自编写了书法校本其中的6章。可见他对当时汉字书法的各种书籍,已经精通烂熟于心。在秦朝一个文人要掌握8种文体,包括小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可见,赵高文学造诣并不差。
据说,赵高可能是赵国留在秦国的质子后代。就像当年秦始皇的父亲子楚,被质押在赵国一样。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赵高的祖上,不属于找赵国的核心人物,也就终身滞留秦国,直到流落市井。
也可能是由于,秦始皇早年有在赵国生活的经历。加上他的母亲赵姬,也是赵国人。这才让秦始皇对赵国人士,有了天然的亲近。所以他才对赵高另眼相看,但前提是赵高是有才能。
赵工担任的是中车府令,他的职能是执掌乘舆,也就是皇帝坐的马车。他的职责一是掌管乘舆设备,二是为皇帝出行的随行驾驭,也就是为皇帝御车之人。
根据始皇陵车马坑出土的铜车马,可以看出,这种马车十分巨大,一般人驾驭不了,必须是体格强壮之人。
秦代对于车手的选拔训练,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对于马车的御守,至少要经过4年的学习训练,而且还要经过严格的考核,不达标者还要重罚。
古代对于车手的选拔,不仅要求驾车的技术。而且还对武艺有着特殊的要求。可见赵高不但驾术娴熟,体魄惊人,甚至可能还武艺高强。
也正是因为赵高有着一定的才能,他才能抓住时机,甚至压制住丞相李斯,让李斯甘愿和他一起狼狈为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