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是如何建成的?
图为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圆明园,是一座清朝时期的皇家宫苑,它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毗邻颐和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所以也称之为圆明三园。园林面积有三百五十多公顷,建筑面积达二十万平方米,园内景观一百五十余处,素有“万园之园”之称。
圆明园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与雍正时期,康熙四十八年,康熙皇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的一座园林赐给其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禛,并亲自为园林题名“圆明园”。
雍正时期,雍正皇帝下令对圆明园进行了扩建,工程大体包括三大部分:仿照了紫禁城中轴对称的形制,向南延伸了中轴线并修建了宫殿区,新辟了大宫门等。第二部分,向北、东、西三面拓展,修建了亭、榭、楼、阁等。第三部分,修建了福海及其周围的建筑群。至此,经过扩建后的圆明园,占地面积达到三千亩左右。至此,圆明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乾隆帝继位以后,又对圆明园内的园林的景观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新建筑群,并且在圆明园的东面和东南面修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圆明三园。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对圆明园内抢掠和焚烧。同治帝时欲修复,但开工不到十个月就因财力的枯竭被迫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进行了多次的考古发掘以及修复工作,并在1988年6月29日,正式对外售票开放。目前,圆明园遗址公园内现存的主要景观有西洋楼遗址、大水法遗址、狮子林、万花阵等。
圆明园是如何建成的?
圆明园——在北京市西郊海淀附近,为环绕福海之圆明、万春、长寿三园之总称。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至乾隆九年(1744年)基本建成,嘉庆、道光、咸丰各代屡有修建。园内有亭台楼阁一百四十余处,仅圆明园内即有勤政殿、九州清宴、安佑宫,文源阁等四十八景,长春园亦有三十景。其中“西洋楼”为一组中西结合之建筑群,系参照欧洲宫廷式样建造,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74年),为时十余年始完工,其主要建筑皆上覆琉璃瓦,中为巴鲁克式骨架,下有罗马式汉白玉雕刻。主要景区有远瀛观、海宴堂、蓄水楼、线法桥、万花阵等处。远瀛观南端有观水法,为观看喷水景色处。该处有放置宝座之台基,台后有石雕屏风及左右两则之巴鲁克式门。西洋楼景区之铜塑、石雕、喷水池、围墙、道路铺飾,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西方建筑特色,同时也利用我国砖雕、琉璃飾件与叠石技术,体现中国建筑艺术风格,可谓别具一格。另一著名景观为“南景北移”,园内有仿西湖、桃花源等景观,汇集了江南名园的胜景。圆明园经一百五十余年不断修建,挖湖造山,种植奇异花草,叠砌名贵山石,建成具有各种风格之楼台亭阁;收藏极为丰富之文物珍宝,被称为“万园之园”。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宝,并纵火焚园,这一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遭彻底破坏,现仅存部分建筑物残迹。圆明园是如何建成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圆明园本来就是一个行宫区,也有寺庙道观之类。
元代开始,蒙古人在这里修建园林,明代也有建设。
圆明园这一代有很多水泊,树木也很多,同北方其他地区景色有不同。
满清康熙帝多次南巡到江南,对江南的湖光山色非常迷恋。
回到北京以后,他选择很像江南的圆明园地区,修建了畅春园。
随后,历代皇帝都开始修建,尤其以乾隆时期最多,修建了“圆明园四十景”。
打了嘉庆时期,圆明园还在修建。
不过道光皇帝比较节省,加上国家财政困难,也就中止了圆明园的新建,但还是维护。
圆明园的特点是大,周长就有10多公里,相当大。
而且,圆明园很强调水,院内一半面积都是水。历代皇帝为了圆明园的设计,花费了很多心血。
圆明园是东西合璧的,东方以江南的秀丽风光和建筑物为主,仿造了杭州、苏州、南京的景色。
至于西方风情,主要是长春园北部的西洋楼,是欧式宫苑建筑群,占地约6.7万平方米。
它主要是西洋传教士郎世宁设计,是中国唯一的大规模仿建的西洋建筑和园林。建筑物完全采用巴洛克风格,同西方宫殿非常接近。
相比紫禁城、颐和园,圆明园的风格完全不同,也难怪历代皇帝都非常喜爱了。
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一把火将圆明园烧毁大半。
但圆明园还是有残存的不少建筑物,但因满清已经没有财力恢复,逐步荒废。
到了满清灭亡以后,圆明园残存的废墟也被周围居民利用,大量石材都被搬走,彻底成为废墟。
其实圆明园不值得夸耀,他只是皇帝的私人行宫,同中国老百姓并没有半毛钱关系。
在英法联军焚烧圆明园,大肆抢劫之后,周边很多居民并不来救火,反而趁机偷盗一些洋人抢夺剩下的东西。
圆明园是如何建成的?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即圆明园和两个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名万春园)。均修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之前。
明朝的时候,在北京的主要宫苑是紫禁城,明帝还对金元时期的离宫“太液池”,就是现在的北海、中海和琼华岛,进行了扩建,在“太液池”南端开凿了南海。
清代,除继续扩建以北海、中海、南海“三海”为中心的官苑之外,还在北京西北郊兴建了大批宫苑,其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即后来的颐和园)等。
清代在北京西北郊的离宫,被称作“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
“三山五园”中,圆明园已包括了长春园和万春园,且是“三山五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圆明园始建于康煕四十八年(1709)。
这一年,康熙复立胤礽为太子,同时封皇三子、皇四子、皇五子为亲王。康熙赐圆明园给皇四子胤禛作别墅。
康熙逝后,胤禛即位,于雍正三年(1725)将圆明园扩建,使其成为皇家苑囿。
乾隆年间,继续对圆明园大加扩建,于乾隆九年(1744)竣工。
乾隆又在圆明园东侧,新建长春园和绮春园。两园分别于乾隆十六年(1751)和乾隆三十七年(1772)建成。
“圆明三园”,占地5000多亩(350公顷)。园内湖泊密布,水面占35%。
处于园内前部中轴线上的正大光明殿和后面的九洲、清宴两组建筑,具有明显皇家宫殿性质。九洲、清宴的9组建筑,建于后湖四周的9座小岛之上。
此外,还有上百组大小建筑群,均为分布于湖边岛上的园林建筑。福海10座岛上,散列大量楼台轩馆;湖心建有象征蓬菜三岛的3个小岛,在三园中景物最密集。
三园之中,圆明园是核心;绮春园属于小园集锦;长春园则为较开阔,以中心大岛上所建的淳化轩为主体。
三园的景观设计,遍仿天下名园和取尽历代苑圃精髓,并突出了满清皇家的雍容华贵风格,代表了清代园林艺术的最高水平。
长春园中,有法国洛可可风格的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由意大利著名画家郎世宁设计,体现欧洲式建筑特色。
圆明三园,在当时是顶级的皇家行官别苑,乾隆赞之为“天宝地灵之区,帝王游豫之地无以逾此”。其还是一座大型的清代皇家博物馆,收藏着众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被誉为万园之园。
通过传教士的介绍,圆明园曾蜚声欧洲,对18世纪欧洲自然风景园的发展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1709-1860年间的各代清帝,每年很大一部分时间,在此处理政务,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劫掠园中宝物,并纵火焚毁。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圆明园再遭洗劫。现仅存长春园西洋楼的部分石雕残迹。
1956年,圆明园遗址开始绿化。1983年,进行了一定程度整修,定名为圆明园遗址公园。1988年,国务院公布圆明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圆明园是如何建成的?
出北京西郊,万寿山之北方向约二里路,一望无际的废墟在夕阳下发呆。这片地的面积约达七十多里,其间青苔碧瓦、颓垣断壁、荒野蔓草,极尽荒凉之感。这处废墟就是距今161年前穷尽奢华壮丽的清王室皇家園苑圆明园的遗址。在没有遭到英法联军兵燹以前,其中只有一小部分为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西洋建筑。当时清朝釆取西洋形式的所有建筑,莫不以圆明园为典型。
圆明园建筑经过圆明园遗址最早是明朝皇亲国戚废弃的别墅,康熙48年(1709)赐与其子世宗雍正(1723~1736),雍正登基后,立即在这片土地上加大建设力度,从此以后,楼台亭阁,曲水弓桥,初具规模。
(圆明园遗址)
雍正在位十三年,之后的乾隆皇帝享国最久,在父辈建筑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变换不同风格建筑,当圆明园“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时候,法国教士王致诚(ferieattiret)在国际上惊呼:“这是一座“万园之园”。它的意思就是说,范围之广,你们一万个花园都抵不过它的规模。”
乾隆皇帝很文艺,尤其对于书画诗词的研究,自然重视对于庭苑玩赏之处的建设。他每年夏季之初,就要驻进园内,百官随之。一直要入冬后才回到北京。所以圆明园又称为“夏宫”。
他有一帮善于绘画供奉于书院的外国传教士,如马国宾、郎世宁、王致诚、蒋友仁等等。圆明园西洋建筑的设计、蓝图、审核、监理基本上都是这批人。
上面讲了,他们都是传教士,所以建筑的井栏、屏风、栏柱上都有甲冑𡽪章的装饰。比如圆明园中的海源堂、远澜观、谐奇趣、万花阵、都是极其精美的西洋建筑。
这些建筑的风格与十八世纪意大利巴拉克式相仿,但又多少加入了中国固有的建筑形式,于是造就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正如传教士、建筑设计者之一王致诚在与友人信中所说的那样:“进入山谷,就能看见宫室,正面有柱有窗,凡属间架,滿塗金漆彩色。墙体用灰砖”。
而屋顶颜色呈现五颜六色的琉璃瓦,这种瓦的性质与北京故宫的一样,典型的明清用瓦。但其屋都是平房。离地二尺至四尺甚至八尺起建成一楼一底,上楼不用中式木楼梯,也不用西洋的铸铁花栏扶手楼梯,而是用不规则的,颇有美感的石梯攀登,取其天然生成的意趣。室外置有磐石阵列、沙碛铺地、小道崎岖、其径蜿蜒,别有洞天。
但是室内装潢之富丽与外观的天然搭配,别有风味。室内的陈设品,极其精美贵重,异域风情充斥其间。
桥一一介于严整与野趣的结合谈到中国的古桥梁,一般来说比亭台楼阁保存下来的多一些,尤其是江南水乡,它们或者一桥飞架形如彩虹,或者稳如泰山状似长龙。
民间的桥梁,一般都是实用价值,而圆明园的桥梁,打破传统宫室整齐划一的规律,充满天然野趣,更有幽隐之便,电影《火烧圆明园》中,咸丰帝与兰儿的邂逅,就是在这种隐便的环境中,作了一次历史性的会晤。
在这里,桥梁已经成为一种游玩场所,材料以砖木建筑,桥的中段必须高出河面,以便游船往来,桥用白色石材为栏杆,都会精心打磨雕琢起花,有的桥迥环曲折,一段仅有三、四丈的桥,可以弯绕达到二十多丈,有些桥在中段或者两端筑有四柱或者八拄的亭子休闲,桥的两端甚至建有木坊或石坊,形制谈不上雄伟却十分美妙。桥梁的设计建造,完全是中国传统式的风格,看来传教士们认为世界上没有可借鉴的桥梁用于圆明园。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京师,咸丰蒙尘热河离宫,圆明园只留几名宦官,十月十八日,英军率骑兵团一大队入圆纵火抢劫,大烧至第二天傍晚。灿烂夺目,扬名天下的帝王宫苑,化为一片废墟!
结束语
历经清朝三代帝王,耗时百年,用费浩大的“百园之园”毁于英法联军之火,这是对世界文明的轻视和破坏!至今思之极为痛心疾首!
圆明园是如何建成的?
在北京西北郊,和颐和园相邻的地方,有一座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有着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的皇帝每到盛夏就会来到这里避暑、处理军政事务,这就是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组成,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叫做雷金玉,是清朝建筑世家样式雷的第二代传人,圆明园主要建于康熙和雍正年间,圆明园就是康熙帝命名的,雍正帝时期,将圆明园扩建,完成了基本的格局,乾隆时期,在圆明园的周围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这三座园林,就是圆明三园。
乾隆年间,在长春园北界,还兴建了一座欧式园林,俗称西洋楼,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等人设计的,由十几个建筑和庭园组成,著名的十二生肖兽头铜像,就是在西洋楼中的海晏堂。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接攻占了圆明园,开始在园中抢劫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许多带不走的,就进行破坏,为了抢夺财宝,这些强盗甚至互相殴打,他们在园中进行了疯狂的劫掠。
英法联军抢劫之后还不满足,十天之后,3500名英军在圆明园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不灭,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万寿山、玉泉山、香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北京西郊一带的皇家三山五园,都在大火之中。
后来的同治帝想要修复圆明园,给慈禧太后居住,然而开工不到10个月因为没钱被迫停修,此后慈禧太后修复了清漪园,也就是颐和园,但是没有修复圆明园。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西郊的园林再次被土匪强盗破坏,清朝灭亡后,民国军阀们又将圆明园残余的木头、石头拉走,作为修建其它建筑的材料,圆明园最后仅存的建筑、林木、砖石皆荡然无存,这座举世瞩目的皇家园林,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12日,圆明园管理处正式对外发布,一直流落民间的珍贵古籍《圆明园匠作则例》重回圆明园,在圆明园正觉寺展出,展期10天。
《圆明园匠作则例》为当时营建圆明园时的成规定律该《则例》两函共48册,涉及建筑、园林、工艺、材料、人工经费等内容,为当时营建皇家园林圆明园时的成规定律。
北京市文物局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 侯兆年
过去建造古建筑没有严格的规范设计,因此在工匠师徒相传过程中以例为则。即以最好的建筑作为范例,为之后的建筑作为榜样,即是则例。
现世第一本最完整、价值最高的则例
《圆明园匠作则例》装帧精致,是始作于清乾隆年间、成书于道光年间的内府装帧手抄孤本,涵盖修建圆明园所用之木、石、瓦、土、油、漆、装修、画、裱、佛像等用料、用工规格,是目前现世的第一本最完整、价值最高的则例,并第一次出现西洋楼的记载。
北京市文物局古代建筑研究所原所长 侯兆年
这次回归的《圆明园匠作则例》价值太大了,是管家把工匠的几十个工程做法经验总结出来,形成一套完整的书。所以这部则例非常重要,包括建筑构造尺寸的比例关系,包括土的调料、基础的调料,包括彩画的做法,包括瓦的摆放,甚至糊顶棚的规矩,所有所有的都做了详细记录。
经专家论证,《圆明园匠作则例》高于清朝工部的建筑规则,是圆明园内建筑必须遵循的成规定律,为圆明园建造的重要依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