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道光不答应割地赔款,清政府会不会提前百年灭亡?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提前百年灭亡倒是不会,然而不签订协议认怂,损失也不会小。

第一次鸦片扎针,英军绝非只是沿海开炮,轰毁了一些炮台,而是扎扎实实占领了很多中国的领土。

比如,1840年7月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为前进据点。1841年8月又一次攻陷定海,前后盘踞长达2年,早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才退兵。

定海还只是英国人占领的地方之一,在1841年第二次北上攻击时,英军连续占领广东广州,福建厦门,浙江宁波,江苏的上海和镇江,直逼重镇南京。

只要英国人愿意,完全可以占领南京,扬州,一举切断中国内陆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

这对于依靠漕运维持财政的满清来说,就是灭顶之灾了。

同时,英军也完全可以沿着长江西进,攻陷包括武汉在内的中国腹地,而不是只在沿海作战。

到时候,中国可怕要伤筋动骨了。

另外,当时英军也打到天津大沽口外,如果必须,他们也可以沿着河西进,直逼道光所在的北京城。

到时候,连道光自己都保不住。

自然,客观来说,英军并没有征服中国的势力,甚至长期驻扎也不行。

但是,英军仍然可以让你元气大伤,损失被《南京条约》的赔款大十倍。

自然,如果满清不屈服,和英国人硬拼,打持久战,最终英国人说不定会服软,不要求割让香港之类,减少赔款。

但满清拖不起,因为国内问题就很严重,以鸦片战争主战场广东为例,这里反清复明的天地会实力很强,不断叛乱。

如果满清一味和洋人拼的两败俱伤,汉人很可能趁机复国,推翻满人的统治。

这种情况下,只能“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了。

如果道光不答应割地赔款,清政府会不会提前百年灭亡?

提起道光我就生气,你说他昏庸吧,也不是。据史料记载,道光这个人非常的勤俭,舍不得吃,舍不得喝,连媳妇平时吃饭,都没有太多菜,一般都是四菜一汤。后来皇后过生日,这才铺张浪费了一次,所谓的铺张也不过面条多来点,卤子花样多来点,其他的想都别想。

衣服破了,依着乾隆的性子早就换新的,缝补想都别想。可道光不一样,他宁可打着补丁穿上,也坚决不浪费。可惜的是全朝上下,就他勤俭。大清朝到了道光年间,已经算是腐朽了,地方官员鱼肉百姓,朝廷大臣中饱私囊,不大的朝堂俨然分成了几个小团伙。

道光的失败在与没有改革,很多人说清朝败在了家族制,可实际上家族之并非他落败的根本。清政府就相当于一个大型的集团,道光是集团的掌舵人,怪就怪在他没有制定出相应的企业文化,没有让他的员工们,也就是底层百姓+官员,对公司产生归属感,说的在直白些,就是福利不到位。

康熙为什么能搞出一个盛世,因为康熙时不时的就微服私访,体察民情。然后了解民间百姓所需,回朝后根据了解的行情,拟定一些方针措施,反观道光呢?除了批阅奏折,然后这节约点,那节约点,还有什么?翻烂了整部史册,我也没看出他有啥大作为,就两个字:节俭,然后没了。

如果道光能狠一些,能无情一些,能够效仿明朝搞点锦衣卫,将权利牢牢抓在自己手中,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会被钉在耻辱柱上。道光年间,官员肥的流油,百姓穷困潦倒,当西方列强打入时,指望老百姓卖命吗?想都不要想,可那些清朝官员呢?一个个怕的要死,能不抵挡,绝对不会使劲冲。

这也就造成了,一面倒的局势。仅仅不足2万人,就打到了紫禁城门口,多丢人!道光不答应行吗?他不敢,为了活命他必须得答应,否则脑袋就没了。

其实道光本可以扭转局面,奈何自己非得生闷气,最后翘辫子死了。如果在赔完钱后,大力整治朝纲,跟当年查出鳌拜似的,找几个有钱的大臣拉出来杀掉,不但充足了国库,甚至也奠定了威信。

所以道光的死,是一种窝囊的体现,不值得同情,赔款使的大清苟延残喘了百年,如果不赔钱,估计大清会分崩离析,就这么简单。

如果道光不答应割地赔款,清政府会不会提前百年灭亡?

整个清朝都是马上皇帝,西方早就进入热兵器工业时代,清军还在崇尚冷兵器,割地赔款算轻的,民族灭亡都有可能!如今的中国要是没有核武器威慑,后果也是任人宰割的份!

如果道光不答应割地赔款,清政府会不会提前百年灭亡?

相反,你把一个人快打死了他也不肯给给钱,下次你就不愿意去打他了。就是因为给了钱了你一拿的出来一点了我又来打了

如果道光不答应割地赔款,清政府会不会提前百年灭亡?

从当时清朝的角度来看这件时期,不可能不答应割地赔款的。当时大清和英国签定的《南京条约》总共五条: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

据记载当时大清的最高领导人道光大帝看到这份协议后,大方感叹:太划算了,这几个条款就把英国人送走了。赔款二千一百万两,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分期四年还请,而清朝官府的财政收入在4300-5000万两之间,还款压力不大。

南京条约

至于通商口岸,广州开放了一百多年也没出什么大事。

至于割让的是听都没听过,不知道在哪个地方的小岛香港,这种不毛之地,我泱泱大国送给这些蛮夷就是了。

协定关税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是最为吃亏的一个条约,中国本土商品的税收是非常严苛的,而外国商品的税收比例只有百分之一,这样对国产商品的发展是致命的。但当时晚期清朝的官员腐败不堪,中央规定的税率其实不到5%,可是地方海关盘夺的各种手续费,红包等什么的,加在一起就有20%,把海关交给外国人后,朝廷拿到的钱反而更多。所以这事让道光帝很高兴,一直搞不定的关税和反腐败问题也解决了。

而“领事裁判权”其实是中国人自己拱手奉上的,当时清朝负责谈判的官员主动提出:英国公使务必要管好自己的人,以后凡是有英国人在中国犯法,英国公使必须妥善处理,大清政府不再代为处理。这意味着英国人在中国犯罪不再受到任何中国法律的约束,英方冷不丁收到这样一份大礼,当然同意,而清方官员还将此作为一大功劳报到北京,道光帝大喜,对该官员予以嘉奖。

在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大清的出色表现,“人傻,钱多”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所有的西方国家开始涌向中国追求利益,大清签定了大把不平等条约。签定这些条约的国家,有为数不少的国家没有向大清派遣一兵一卒就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这些国家中居然还包括当时处在贫困线以下的瑞典和丹麦这些弹丸小国。

如果道光不答应割地赔款,清政府会不会提前百年灭亡?

如果是个汉人王朝,还有可能死撑下去。而英国由于相距太远,难以使出全力,有可能让这场战争半途而废。

不过,满清是个少数民族政权,他最大的敌人始终是广大汉人百姓。满清统治者最怕英国在占领了一块中国土地后,就在那里扶植一个中国汉人政权来和满清分庭抗礼。这是满清当局最害怕的,所以必须立即割地赔款,赶紧消除后患。

以后历次战争中,满清当局大多选择割地赔款了事,其实也都是为了这个缘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