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云从小就没有了父母,为何没长成林黛玉,迎春,惜春那样的缺陷性格?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史湘云性格也是有缺陷的,同林黛玉、迎春、惜春差不多,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黛玉的性格缺陷是过于敏感,到了疑神疑鬼的地步,人获得很累。
迎春则是软弱无能,装聋作哑,一味委曲求全。
惜春则是将自己的内心包裹起来,对其他人冷血无情,不动任何感情。
史湘云则是另外一种模式,她的性格比较暴躁,虽不是很容易动怒,但一旦生气很难劝解。
比如史湘云说话得罪了林黛玉:一次看戏,凤姐儿指着戏台上的一个小旦说:“这孩子打扮起来活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凤姐指的是黛玉,就怕得罪她,便不肯说出来,湘云却直言不讳地说:“我知道,像林姐姐。”
贾宝玉去劝林黛玉,劝了一段也就好了。
但史湘云却不听贾宝玉的劝,直接甩手回家去了。
正常来说,这是小事,也不需要这么发作。
这事其实和贾宝玉并没有关系,史湘云却迁怒于他,说明性格过于刚硬。
这应该是史湘云没有亲生父母,长期在较为压抑环境产生的性格。
她天性刚硬,不像迎春那么没用,被欺负的时候不会委曲求全。
这种性格的人,比较容易得罪人,尤其是得罪一些心机较深的人。
另外,听说邢蚰烟受婆子欺负时,她直接说:“等我问问二姐姐去,我骂那婆子一顿,给你们出出气。”
看看,这也是一样的表现。
但这不是说史湘云一味强横,谁都不怕,其实她也受到了不少委屈,主要是来自叔叔婶婶。
这种委屈是无法抗争的,至少在没出嫁之前,史湘云只能接受。
史湘云要请客吃螃蟹,结果却是薛宝钗出动出钱。这是因为史湘云虽出生在侯门家庭,自己却做不了主,每月只有自己的一些零花钱,也可以客套的送人一些礼物,根本没钱请客。
同时,无论什么原因,一个侯门小姐却要做针线到深夜,这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
所以,史湘云也有心理压抑的一面,所以性格才如此明显。
话说回来,这些女孩中,也就是史湘云性格最正常,也最可爱。
史湘云基本没什么小心眼,当然也不存在害人,直爽开朗,身体健壮,又颇为讲义气。
同这样的女孩做朋友和做恋人,应该都是比较轻松的。
同时,史湘云对人还是不错的,她的丫鬟同她关系很好,几乎形同姐妹,这是别人不存在的事情。
其实,史湘云也许就是年幼的贾母,性格颇为相似,所以贾母才这么疼爱她。
史湘云从小就没有了父母,为何没长成林黛玉,迎春,惜春那样的缺陷性格?
其实,比起黛玉迎春惜春,史湘云的性格缺陷才更可怕。
林黛玉敏感清高,迎春怯懦不争,惜春孤僻耿介,这都算是性格缺陷,但是,比起史湘云,她们都比较自制克己,并不会麻烦别人。如果生活中出现了不如意的事,她们可能会烦恼,会愁闷,会痛苦,会失落,但是她们不会抱怨别人。
但是史湘云不一样,当现实与她的理想发生了冲突时,她不会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而是如一根刺,刺向别人。大约是因为从小就没有父母,大家对她的怜惜比较多,这让她喜欢以自己为中心,喜欢什么便索要什么,得到了就喜欢,得不到就抱怨。
如袭人曾调侃她小时候“姐姐长姐姐短哄着我替你梳头洗脸,做这个弄那个”,后来黛进了贾府,与宝玉青梅竹马,常常形影不离,史湘云就不满了:
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玩,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
当然,在湘云的要求下,宝黛湘在一起愉快地玩耍了,但是,与黛玉比起来,湘云还是疏远些,从此以后,史湘云就处处看林黛玉不顺眼,把矛头针对林黛玉。
如果史湘云仅仅是针对林黛玉,我们还可以看做是史湘云是对林黛玉占有童年玩伴贾宝玉的感情的一种嫉妒。但是她对曾经一向推崇备至的宝姐姐最后也产生了怨言,这就让确定她的性格缺陷有了充分的说服力。薛宝钗是史湘云极力推崇的,史湘云曾经说过如果有薛宝钗这样的亲姐姐,就是没有了父母也无所谓的。但是,后来薛宝钗搬离大观园,史湘云却对薛宝钗有了怨言。第七十八回,甲府举行八月中秋宴饮,史湘云和林黛玉到凹晶馆联诗,曾对林黛玉说:
可恨宝姐姐姐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我们,自己赏月去了,社也散了,诗也不做了。倒是他们父子叔侄纵横起来,你可知宋太祖说得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他们不做,咱们两个竟联起句来,明日羞他们一羞。
当然,这里的"恨”不是"仇恨",只作遗憾讲,但里面史湘云的怨气却是很真实可感的。
人非圣人,自然各有各的缺陷,《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日引人入胜,就是《红楼梦》中的人物从来不贴标签,不模式化。好人会有缺点,坏人也有优点,这样写出的人物既真实又生动。史湘云和林黛玉贾迎春,贾惜春等都是这样。史湘云从小就没有了父母,为何没长成林黛玉,迎春,惜春那样的缺陷性格?
首先指明一点,黛玉之敏感,迎春之懦弱,惜春之孤僻,皆为三人最为显著的性格缺点,但不足以称得上是性格缺陷。所谓的性格缺陷,指的是“一个人不稳定的态度,是个人成长形成的人格习惯中的组成部分”。
这种性格里的不稳定性和反常性,黛玉、迎春和惜春都不具有,也就无所谓的性格缺陷。因而这个问题真正想要探讨的,是同样在各自不幸的生活背景下,为何湘云就能活得豁达开朗如霁月光风,而黛玉、迎春与惜春三人却如此悲观消沉。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根源上来看,曹雪芹更倾向于宿命论,每一个人物性格的展现多是天性使然。就如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贾雨村分析宝玉的乖张怪谲是由于正邪两赋。同样在湘云的判曲里写道,“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湘云的英豪疏阔,是天性使然。中秋赏月,黛玉因为自己的身世而伤心落泪,湘云却轻描淡写地说道,“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像你那么心窄”。由此见得,湘云没有如黛玉敏感多疑,多是由于天性里些许的天真与钝感,对于父母离丧的承受力要远高于黛玉。
同样,迎春的懦弱,惜春的孤僻,固然有复杂生活背景与经历的因素,但更多也是天性使然,命该如此导致。大观园里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千红万艳,皆为太虚幻境薄命司里的女子。她们的性格早已是命中注定,只不过展现方式不同,但又殊途同归而已。
除了天性使然,湘云之所以能保持如此阳光灿烂的天真姿态,还得益于她后天对魏晋风骨的推崇。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湘云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丝毫不顾及闺阁女子的矜持与体面。正如她所说,“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
在湘云看来,尽兴于腥膻,方不辜负这锦心绣口。诗兴与才情,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这种不拘礼法的豪放,是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魏晋文人才有的风骨。湘云受此滋养,自然也就对生死的看重要放诞通达了不少,将更多的精力关注于生活的美好事物上。
同样是清风朗月,黛玉看到会伤春悲秋,湘云却只会忘怀一切,在红香散乱的芍药花丛中醉卧,“直海棠春睡耳”。就连黛玉,也调侃湘云是“只恐石凉花睡去”。这种不拘礼法的放诞与烂漫,只有深受魏晋风骨影响的湘云才会拥有。
而幸福的人生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却各有各的不同。同样是父母离丧,黛玉寄居在贾府,尽管有贾母宠爱吃穿用度不愁,但始终以外姓人的身份存在,难免要忍受下人的说三道四。黛玉的生日袭人虽记得,却毫不留情地指出,“只不是咱们家的。”
而湘云被叔婶抚养长大,尽管也有缺憾,但终究符合封建社会的宗法伦理,外人没有资格对此指手画脚。《尔雅·释亲》有云,“父之党为宗族”。尤其在婚姻大事上,湘云的叔叔婶婶早已为她谋划了与卫若兰的美好姻缘,不用自己操心。
但是黛玉,却要活在“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的担惊受怕之中。毕竟,这是封建社会女子选择归宿时必须要遵守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而无论从个人承受力还是实际的生活处境来看,黛玉寄人篱下的悲凉体悟远比湘云深刻。
至于迎春与惜春,抑或有父亲,抑或有长兄为之操持生活或婚姻。尤其作为贾府的正经小姐,吃穿用度即使比不上贾母对宝玉和黛玉的独宠,下人也没有资格此评头论足。只要足够勇敢,迎春和惜春也大可活成如玫瑰花的探春,给王善保家的一个大巴掌。
当然,湘云也非完人,也存在自己性格上的缺点。她争强好胜,常常得理不饶人,尤其对待黛玉时常常不知分寸,言语伤人。她说龄官长得像林妹妹,在背地里说黛玉刻薄小性,并屡次在众人面前含沙射影贬损黛玉,都是情商低的表现。
但不管湘云如何对待黛玉,黛玉从来不放在心上。戏子风波,让黛玉真正介意的却是宝玉有偏袒湘云之嫌。在黛玉心里,湘云永远是天真灿烂的的小妹妹,没必要与之置气。归根到底,黛玉和湘云性格虽有不同,心性却殊途同归。
总之,同样经历离丧,湘云的英豪疏阔多是天性使然,亦不乏魏晋风骨的后天影响和生活背景的参差差别。尽管湘云也存在自己性格上的不足或者缺点,但终究是一个可爱的人,真诚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闺阁女子,而非被礼法所束缚的行尸走肉。
史湘云从小就没有了父母,为何没长成林黛玉,迎春,惜春那样的缺陷性格?
答:我对《红楼梦》根本就不了解,不方便评论,否则就是乱说,而这部著作,听说挺长的,
我刚才看了一两个评论,还没看完,就失去了兴趣,婆婆妈妈的,勾心斗角的,没意思,不爱看,
所以,我也不想看,进而也不想评论,落得个一心清净,就完事儿了,
我倒不是说《红楼梦》里什么,而是说,没看过这部书,我就不要发言了吧,
看还没时间,为了写段评论,花大力气去看一部大部头的作品,自己又不是什么举足轻重的人物,评论的那些玩意,谁看哪,
所以,就不看了,也不评论了,清闲自在了完事儿,自己不想操那么多的心,就来他个悠哉悠哉吧,我可不是闲人幺,我是很忙的,说悠哉悠哉的,只是那么的一说,我是很忙的幺,
谢谢阅读理解和欣赏,谢谢
史湘云从小就没有了父母,为何没长成林黛玉,迎春,惜春那样的缺陷性格?
《红楼梦》里,史湘云从小就没有了父母,可是她不像林黛玉,迎春,惜春那样,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性格缺陷。
林黛玉的缺陷是敏感,伤春悲秋。花开了,她伤心,“惜春长怕花开早”;花谢了,她伤心,感叹“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迎春是缺陷是懦弱,奶娘和奶娘媳妇都欺负到头上了,她依然忍耐,不肯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即使其他人要帮助她,征求她的意见,她也模棱两可,没有主意。
惜春,就像一个蜗牛,平时藏在壳里。一旦有威胁,她立刻摒弃一切,维护自己,生怕他人牵连她。探春说:“这是她的僻性,孤介太过,我们再傲不过他的。”
史湘云的性格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的。她开朗活泼,不拘小节,“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史湘云的性格大体上比较完美。
那么史湘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性格呢?她的性格为何与黛玉、惜春和迎春不同呢?
第一,史湘云襁褓之中父母违,她很小,不懂失去父母的痛。我有一个同事,他对我说过对父亲的感觉。他说,父亲死的时候,他年纪小,不知道哭,也不知道父亲死了是什么意思。他的哥哥、姐姐哭得死去活来,他不知为何。长大后,他对父亲没有什么印象,对父亲的思念也不深。他的哥哥姐姐却每每怀念父亲。
湘云就属于这种情况。她出生的时候就习惯了没有父母的生活,对父母也没有什么思念之处。
林黛玉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突然母亲重病。林黛玉6岁就给母亲端汤伺药,照顾母亲。她眼看着母亲从健康走向病弱,再走向死亡。眼看生命一点点从母亲的肌体里消逝,林黛玉的哀痛是无以言表的。
林黛玉10岁,父亲林如海病重。黛玉和贾琏奔回扬州,黛玉又陪伴父亲走过了他的最后岁月。被病痛折磨得不成人形的老人,给人的视觉冲击和感情冲击是巨大的,是深入骨髓的。
黛玉从此变成了孤儿,依傍外祖母和舅舅、舅妈生活。
迎春和黛玉一样,她对母亲有印象,母亲的死,令她的生活一落千丈,从此再也没有人疼她。为了能活下去,迎春只能委曲求全,时间久了,就养成了懦弱的性格。继母邢夫人对迎春不闻不问,后来迎春到了贾母这边生活,她的情况才有了改善。
惜春的父亲在道观修炼,母亲生了她。她的身世令好事者猜测不已。母亲早逝,惜春跟着贾母一起生活。惜春从小就知道自己的处境尴尬,所以养成了孤介的性格。
湘云没有思亲之苦,没有沉重包袱,性格也会开朗许多。
第二,天性使然,遗传因素。湘云是贾母的侄孙女,贾母小时候就是一个开朗活泼、淘气的女孩子,甚至贪玩掉到河里。史家人应该有开朗快乐的遗传基因,湘云继承了史家的优秀基因,成长为快乐的女孩子。
黛玉的性格与宝玉的性格类似,他们都伤春悲秋,和燕子说话,和鱼说话,惜花、葬花。他们二人有文人的情怀。这应该遗传自贾敏和贾政。
迎春和惜春的性格也应该有母亲的特点。
第三,生活环境造成几个人的性格不同。史家的家庭环境应该比较宽松,大家一起做针线活,聊聊天。或者大家一起接待客人,去其他仕宦家族做客。湘云和南安太妃可以开玩笑,说明她们相当熟悉。反观贾府的姑娘,与南安太妃就比较生疏。史湘云和黛玉在凹晶馆赏月的时候,她说如果是在家里,我就坐船喝酒了。可见在史家,史湘云是比较自由的。自由的家庭氛围,造就了湘云自由、不羁、幽默、开朗的性格。
黛玉和迎春、惜春则没有那么随便,她们的生活有刻板的模式,不能逾矩。迎春和惜春与黛玉一样,对于自己的习惯“少不得一一改了过来”。
第四,湘云得到的爱多于黛玉、迎春和惜春。史家对史湘云不刻薄,是宝钗自己揣度的,目的是袭人不让湘云做鞋,由她给宝玉做鞋。
湘云的婶婶没有让湘云进行政治联姻,也没有为了家族的利益把湘云送进皇宫。给湘云选择了一个“才貌仙郎”做丈夫。这是一门好亲事。如果不爱湘云,婶婶不会给湘云选择这么优秀的男子。
来到贾府,贾府上下人等也都喜欢湘云。湘云是幸福的宠儿。
黛玉虽然有贾母和王熙凤,宝玉对她好,但是王夫人不喜欢她。贾府的一干奴才们都嫉妒黛玉有贾母的宠爱。林黛玉觉得自己生活在风刀霜剑之中,没有安全感。黛玉的敏感由此而产生。她从不麻烦下人,免得下人说三道四。
迎春和惜春一样,她们姐妹没有人宠,只能过着平淡的日子。要么处处忍耐;要么像刺猬一样保护自己。迎春和惜春的生活环境造成了她们的性格。
结语黛玉的伤春悲秋是在潇湘馆,而不是在大家面前。我们从未看到黛玉在大家面前哭泣,都是在房里悄悄哭泣,或者在没有人的花冢旁,为落花一哭。黛玉在姐妹们面前还是很幽默的。大观园姐妹有活动,黛玉不是打趣这个就是打趣那个,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黛玉是除湘云以外第二个快乐的使者。湘云、黛玉、迎春和惜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哪一种性格是缺陷性格,哪一种是成功性格。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史湘云从小就没有了父母,为何没长成林黛玉,迎春,惜春那样的缺陷性格?
因为史湘云是作者曹雪芹笔下的客观人物,是人类的本来面貌,所以她是比较完美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