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退位后,在当时还有多大的影响力?

1922年5月,溥仪在紫禁城刚刚按上电话,一时兴起,给当时的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打了个电话,两人寒暄两句之后,溥仪说道:

“我还不知道你是什么样儿,你有空到宫里来叫我瞅瞅吧。”

很明显,溥仪这一通电话,是在开玩笑。

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封建王朝的皇帝;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领袖、是推翻旧秩序的倡导者。这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着两个人,如果真什么关系的话,也应该是“敌视”的关系。

在旁人看来,胡适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借口去紫禁城让溥仪“瞅瞅”。

令人咋舌的是,胡适马上就答应了溥仪的召见。不仅如此,胡适在去紫禁城觐见溥仪之前,还特意向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打听皇帝的脾气、宫里的规矩、觐见皇帝是否需要行三叩九拜大礼等等。

胡适回去之后,对于此次召见非常激动,并且非常郑重地在写给庄士敦的信里说道:

“我不得不承认,我很为这次召见所感动。我当时竟能在我国最末一代皇帝一一历代伟大的君主的最后一位代表的面前,占一席位!”

足见,溥仪的召见。对于这位新文化运动领袖来说,非常重要。

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此时的溥仪虽然已经退位十年,在民间,他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召见胡适只是一个非常小的侧影,更多的是表现在政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张勋复辟”和“伪满皇帝”。

1917年6月14日,张勋趁着北洋军阀内部矛盾之机,率领5000“辫子兵”,借“调停”为名进入北京。随后,张勋紧急给各地的清朝遗老发电,拥戴已退位5年的逊帝溥仪复辟。

这次复辟,在当时引起了多大轰动呢?

整个北京城的遗老遗少纷纷出动,满大街举着“纸糊”的龙旗拥护满清;北京城之外的中国,则满大街举着另一种旗子——反对复辟。

复辟当日,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愤然南下,供职于教育部的鲁迅也提出辞职抗议。

当时正在上海的孙中山,听闻溥仪复辟的消息之后,表示极为愤慨,并立即发表讨逆宣言、组织了一批革命党武力讨伐张勋;与此同时,孙中山还号召全国各地的革命党,召开讨逆大会,呼吁各大报纸一致讨伐张勋。

在孙中山的呼吁下,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强烈反对。

北洋三杰之一的段祺瑞得知溥仪复辟之后,立刻在发表讨张的通电和檄文,组织讨逆军向北京出发。

在全国各界的一致抗议下,溥仪复辟闹剧仅仅持续了12天,便匆忙下马。溥仪本人,也写下了人生中第二份退位诏书;北京城里那些个遗老遗少好不容易搞来的“纸糊”的龙旗,也纷纷弃之如敝履。

按照这个阵势,溥仪是不是也应该像那些被抛弃的“龙旗”一般,被国人弃之如敝履?

从胡适受溥仪召见的时间来看,溥仪仍然具有十分的影响力。

1922年12月1日,溥仪大婚。

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任皇帝,溥仪的大婚,无疑举世瞩目。一方面,所有人都想看看皇帝的婚礼究竟怎样;另一方面,北洋国民政府对溥仪大婚又是什么态度呢?

大婚当日,民国政府破例批准迎亲队伍从东华门进宫,而根据《清帝退位诏书》规定,东华门属于民国政府管理;出动陆军官兵近2500人次,护送迎亲队伍入紫禁城;时任大总统黎元洪等政要,更是亲自送礼,并在礼单上写到:“中华名大总统黎元洪赠宣统大皇帝”。

最让人讽刺的是总统府侍从武官长荫昌(正白旗),他在向溥仪鞠躬之后,又行三叩九拜大礼,并宣布:

“刚才那是代表民国的,现在奴才自己给皇上行礼。”

退位十年之后,还能让当时的大总统喊“皇上”、让总统贴身保镖队长下跪、让文坛巨匠召之即来,这种影响力,在所有的亡国之君里无出其右。

新中国成立之后,溥仪作为战犯,被关进战犯管理所。

这一关,又是十年。

就在溥仪快要淡出所有人视线的时候,溥仪因改造良好获释,幸运地成为共和国的一位公民。此时,溥仪的影响力仍在——许多人慕名而来,只为一睹“逊帝”风采,其中不乏外国友人。

据说,溥仪有一次走在北京的大街上,忽然蹿出一个人给他跪下磕头,嘴里不住地喊着:“皇上,您可算是出来了……”把溥仪吓了一跳,问了半天之后,溥仪方知此人乃是前清宫里的一名太监。

最后,留个小问题:溥仪都已经退位50年了,溥仪为何还有如此影响力?

溥仪退位后,在当时还有多大的影响力?

我是七哥。

作为我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君王,溥仪的存在,在当时的巨大影响力,是后人难以想象的。

首先,在退位后的初期生活的逊清小朝廷中,溥仪依然保持着往日不变的君王权威。

溥仪作为君王,按照清朝皇家制度,君王自然要穿明黄色的衣服,其他臣子则不能穿戴。一次,溥仪与自己的亲弟弟溥杰、大妹韫(yun,第四声)媖(ying,第一声)一起玩捉迷藏。起初,大家玩的比较拘束,溥杰、韫媖对溥仪也十分恭敬;但毕竟是小孩子,玩着玩着就玩开了,大家就一起嬉闹。

忽然溥仪发现溥杰的衣服,似乎是明黄的衣服,顿时发了牢骚,指责说:溥杰,这是什么颜色的衣服,你也敢使?溥杰刚开始还在争辩,说是杏黄。但小溥仪不依不饶,严厉指责,最后使得原本放开了胆子玩的溥杰、立马又恢复了奴仆的身份,连忙对溥仪说嗻。此时,溥仪的大妹韫媖也因为溥仪这小小的发脾气,吓哭了。

(溥仪 溥杰兄弟两)

连亲兄妹之间,都还需要保持着君臣身份和礼仪,自然那些满清遗老、小太监等等外人对待这位小皇帝的礼仪之敬重,就更不再话下了。

对于这些忠于清室的遗老而言,倘若能在寿辰得到溥仪的恩赏、或者死后得到溥仪送的谥号,那就是无上荣光了。

如教授溥仪念书的陈宝琛老师傅,在七十大寿的时候,一次忽然念到“老鹤无衰貌,寒松有本心”的诗句,便请小溥仪将这句诗写作对联,当做自己的寿礼,小溥仪照做了。事后,陈宝琛对此事十分自豪,直言这是万岁爷的好手笔啊,溢美之情油然而生。

(陈宝琛)

所以,从民国元年到民国十三年,偌大的北京城就有了两幅完全不同的景象,一边是鞠躬、敬礼的民国新风尚,另一边却是溥仪小皇帝宫里的,磕头、跪拜的君臣之礼。

也正是因为袁世凯等人,对逊清小朝廷的放纵、容忍,才使得这末代皇帝溥仪的威严逐渐蔓延开来。其实就袁世凯这些清朝旧人而言,他们自身也残留着不少的封建气息。溥仪即使已经退位了,他们也依然对这位皇帝十分恭敬。最明显的便是,逢年过节的时候,袁世凯等等民国时期有头有脸的人物,总会派来礼官来道贺,以示尊崇;即使像大军阀张作霖这样的实权派,见到溥仪也依然下跪叩拜。

(张作霖 )

在宫墙之外,一些抱有守旧思想的人纷纷赶来拜见溥仪小皇帝,只求谋得溥仪赏赐的一个谥号、黄马褂、有名无实的一些虚名罢了。在已经是共和的民国时代,可无数人还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溥仪皇帝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这无数人中,还包括了不少民国实权派人物。旧桂系的首领陆荣廷到京师与段祺瑞商议事情的时候,也不忘到紫禁城拜见溥仪,还孝敬了溥仪一万元的崇陵植树费用。为了表示对忠臣的嘉奖,溥仪在内务府、几个师傅的协助下,赏赐了陆荣廷不少东西,还给予他了一份莫大的荣耀——赏赐陆荣廷紫禁城骑马,在历史上,陆荣廷成了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民国将领。陆荣廷十分感谢,托人捎了一封书信给逊清小朝廷,表示请世续“代奏叩谢天恩”。

(广西王陆荣廷 旧桂系首领)

还有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大人物,张勋。张勋自溥仪退位之后,依然保持着清朝的传统,军队都留鞭子,自己管理的地方一切都是清朝的老规矩,以示对溥仪皇帝所代表的清室的忠臣。最后,在复辟行动中,张勋一度坐上了北洋派系的督军盟主高位,之后赶入京师,拥护溥仪复辟。

(张勋的辫军入城 拥护溥仪复辟 来源网图)

这两位极具影响力的实权人物,都忠于溥仪,便有了“南陆北张”的说法。如此一来,溥仪的影响力在这些实权派人物的加持下,显得更加强大。

自然,那些小人物更是尊崇溥仪,为得溥仪的恩赏荣耀,也是无所不用。

一次,年幼的溥仪在宫中骑自行车玩耍,忽然撞到了一个穿着太监服装、长着胡子的人。那人见到溥仪便请安,想要一个爵位,溥仪便将太监们说的一个守着桥头的乞丐的诨名给了他,封他叫“镇桥侯(猴)”。如此一个带有侮辱性质的名字,那人也十分高兴,忙着叩头谢恩,最后竟还找内务府去要了这“官诰”。

一个叫王九成的商人,因为给直系军队做军装发了大财,便想着求溥仪皇帝赏赐一件黄马褂穿穿。于是,花了大把的钞票,终于如愿以偿,得了件赏赐黄马褂的皇恩。

(父亲梁济,儿子梁漱溟全家福 来源网图)

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的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更是在1918年投水而死,留下了一份博取谥号的遗嘱奏折,最终博取了一个“贞端”的谥号。

……

溥仪作为末代皇帝,在旧时代人们心中,地位是很高的。尤其是在这些饱受封建礼仪洗礼的人群心中,更是可以舍生忘死的一个理由。

这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巨大影响力。

参考资料《我的前半生》爱新觉罗·溥仪著,等资料。

我是七哥,关注我,每天带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每天学习一点,每天领悟一点!

溥仪退位后,在当时还有多大的影响力?

关于溥仪退位后的影响力,这么说吧,溥仪在1967年因肾癌在北京去世后,他的骨灰就迁移了三次,最后一次更是在1995年被商人张世义接到清西陵旁边的华龙国家陵园安葬。虽说是圆了溥仪葬入清西陵的遗愿,但更重要的还是张世义利用溥仪的骨灰为自己的陵园做了广告。

死后近20年尚且有如此影响力,可想而知溥仪生前有多大的影响力了。

皇帝虽然也是一种职业,但相比于其他不想干就撂挑子的工作,皇帝不仅容易让人上瘾,更和人的影子一样,一旦坐上龙座,就再难褪去光环。

因为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皇帝“君权神授”的地位被逐渐确定下来,相比于对“皇帝”的畏惧,作为历史主流群体的士大夫阶层对皇帝头上的“神”更加畏惧,这使他们对“神”或者“道”选择的皇帝深信不疑,誓死追随,特别是蒙受清朝皇恩的遗老们。

而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官方承认),溥仪相比于历朝皇帝,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其他皇帝之后还有新的皇帝,但溥仪之后再无皇权。也就是说,溥仪是绝版皇帝。

就和绝版收藏物一样,溥仪的价值可想而知。

尽管溥仪退位时也不过6岁,正是天真浪漫的年纪,但溥仪却早已被各方“收藏家”紧盯,因为他的价值已经毫无疑问显现了。

虽然经历了辛亥革命,但民主共和观念还远未深入人心,这使得溥仪在广大民众心里,依然有强大的号召力,这也是各方势力紧盯溥仪的原因所在。

在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后,北洋政府允许普京在紫禁城内自娱自乐,还每年拨付400万白银作为生活费。

但北洋乱世也给溥仪的人生轨迹带来诸多变数。

1917年黎元洪和段祺瑞挑起府院之争,6月14日,张勋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5000“辫子兵”以“调停”名义进京,随即扶持溥仪复辟。在这场12天的闹剧中,连跑到海外逍遥十多年的康有为也专程跑来,被张勋封为‘弼德院’副院长,为天下人耻笑。

不过很快段祺瑞就组织讨逆军赶走了张勋,溥仪复辟宣告失败。然而溥仪没有受到牵连,继续在紫禁城内作威作福。

北洋时期的很多军阀,虽然蛮横,但基本识大体,除对外不侮国格,对内也将规矩。比如张作霖拜访溥仪时,仍旧对失去帝位的溥仪行臣子之礼。

不过冯玉祥就不卖溥仪这个面子了,1924年冯玉祥直接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再次扭转了溥仪的人生轨迹。

失去紫禁城及优待条件的溥仪到天津列强租界内的静园居住,溥仪在租界期间受列强尊重,这些国家领事、驻军司令尊称溥仪皇帝,在溥仪生日的会到场祝贺,并在各国国庆等节日的时候邀请溥仪出席。但溥仪不甘心就此度过一生,他的心中依然有君临天下的梦想,于是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溥仪在日本间谍川岛芳子的哄骗下,离开国民政府眼线前往东北,并于1932年就任伪满洲国皇帝。

作为日本的傀儡,溥仪虽然没有更多的人身自由,但日本人前期还是对溥仪给予了相当的礼遇,虽然伪满洲国千夫所指,但仍旧有大量清朝遗老追随而来。

1935年4月,溥仪被安排“访问日本”,受到裕仁天皇和皇太后的热情招待,日本借此向国际社会表达日本和满洲国的友好关系,为殖民伪满洲国造势。

不过溥仪在伪满洲国并不开心,因为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就是个傀儡,所以在1940年,溥仪秘密联系萨尔瓦多外交代表团人员,希望能逃亡萨尔瓦多,摆脱日本人控制,但1941年的逃亡计划泄密,日本与萨尔瓦多反目成仇,溥仪也受到了威胁性交涉和斥责。

而在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横扫东北后,溥仪和众多关东军士兵一样,成为苏军的傀儡。不过还是由于溥仪的身份,溥仪在伯力45号特别监狱受到特殊待遇,尽管监狱不断转换,但溥仪仍可单独用餐,不必参加劳动。

1946年8月10日,溥仪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声称受到日本摆布,减少了罪行。1950年,溥仪被引渡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了3年后,溥仪获得特赦,成为一名普通公民。

在改造期间,同为战犯的清朝遗老对溥仪三拜九叩,这些场景被电影《末代皇帝》再现。

溥仪的特赦,考虑到清朝遗老的改造进程,这也是溥仪为共和国做出的贡献。溥仪的“罪行”原本是达不到特赦标准的,但因为其身份的特殊性和巨大影响力,溥仪被特殊照顾。

后来,在总理的特殊关照下,溥仪在1962年和李淑贤结婚,一直到1967年因肾癌去世。

而溥仪去世后,随着改造运动的进行,皇权思想逐渐被连根拔起,溥仪逐渐失去了光环。

1995年的迁坟,是溥仪影响力的绝响。

黄土覆棺,世间再无皇帝!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溥仪退位后,在当时还有多大的影响力?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从一个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来。

溥仪退位以后,曾经在天津见到过张作霖。

当时张作霖是北洋军阀中最为强大的,他的安国军政府也是国际社会承认的中国政府。

而张作霖一直和溥仪保持较好的关系,对爱新觉罗家族在东北陵墓也较好的保护。

1925年,溥仪冒险离开天津日租界,去曹家花园面见了张作霖。

张作霖虽然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这件事,还是使用一个比较隆重的仪仗队迎接了溥仪。

就双方地位来说,天差地远,溥仪只是退位的过期皇帝,并没有任何实权。

而张作霖则是控制半个中国,握有六七十万大军的实力派军阀。

就年龄来说,溥仪才19岁,张作霖已经50岁。

溥仪曾经很犹豫,用什么礼节对待张作霖。

当时的惯例,民国高级官员见到溥仪,多是握手,最多也就鞠躬。只有旗人后裔每年节日去拜见溥仪,才需要按照以前的规矩跪拜。

然而,溥仪刚见到张作霖的时候,张作霖毫不迟疑,扑通一声跪在了溥仪面前磕了一个响头,并说道:“皇上好”,溥仪有点受宠若惊,赶紧弯腰把张作霖扶起来,说道:“上将军好”。

其实,从这个磕头就可以看出来,溥仪至少还是存在一定的象征性意义。

作为控制中国200多年满清王朝的正统皇帝,至少名气还是极大的。

而且,中国人在长达2000年时间都是封建皇帝制度,心目中皇帝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意思的是,毛主席也曾和溥仪接触过。

摘录一段:1962年的新春佳节,毛泽东在颐年堂内宴请章士钊、程潜、仇鳌和王孝范四位社会名流乡友。

入席后,毛泽东诙谐地说:“今天请你们来,要陪一位客人。还曾经是你们的顶头上司呢!”大家糊涂了。随后,一位高个儿、50多岁的清瘦男人,面带微笑,举止大方步入客厅。毛泽东显然也是头一次见到这个人,迎上去握手,拉他在自己身边坐下,用浓重的韶山口音微笑着说:“不认识吧,他就是宣统皇帝嘛!不是大家的上司吗?”原来,此人就是溥仪。

可见,虽然毛泽东是开玩笑的口吻说的,但也承认一个事实,就是确实溥仪曾经是他们5个人的上司,是皇上。而他们都是清代出生的,原则上都做过溥仪的臣民。

话虽如此,溥仪其实没有什么实权。

一来,他没有一兵一卒,没有军事力量;

二来,他没有什么政治势力,主要依靠旗人。然而革命以后旗人自身难保,因为绝大部分都是吃官饷的寄生虫,自己生活尚且困难。而旗人的贵族大多吃喝玩乐,不学无术,也没有政治能力。况且,旗人总数不过200万,相对于4亿人口也算不了什么。

三来,溥仪性格有弱点,是个懦弱胆小又残暴的人,部下对他也颇为不满,不愿意为他卖命。

所以,溥仪并没有任何实际权力,只有一些虚无的影响力。

而日本人就利用这点,让他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

溥仪退位后,在当时还有多大的影响力?

首先简答这个问题,溥仪退位后在当时的影响力仍旧极大,依旧是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许多民众以及部分军阀的意识形态上的领袖者,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历史书告诉我们,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但却有许多人不知道,溥仪退位初期,除了有每年400万两银元的费用之外,还住紫禁城内,宫中仍用宣统纪年,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触犯王法者仍由慎刑司处治。)并且城门照旧有护军把守,王公、遗老依旧进出,给溥仪下跪。甚至民国北京政府官员,进宫也称“皇上”。也就是说,退位初期的溥仪仍旧具有许多特权,并且在许多人意识中,仍旧尊贵。

此外,我们许多人知道盗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曾复辟封建帝制,但却可能不了解,在1917年溥仪曾在军阀张勋的帮助下复辟帝制,虽然只做了12天的皇帝,但此次复辟,绝非只是张勋一人之意,而是当时北洋军阀各路大佬在徐州会议上一致通过恢复清室的提议。其中可能有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因素在内,但也可映证溥仪帝在军阀意识中的领袖价值,侧面反映溥仪的社会影响力。这个价值也得到了日本的认可,故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拥立溥仪,建立伪满洲国,以部分阻力,同时还吸引了部分不知内情的忠君者投靠。

再者,我们知道,中国的封建帝制延承了两千多年,并且清王朝的统治也持续了近三百年,民众忠君思想深重,封建帝制深植心中,故而许多民众在面对民国政府推行的剪辫子风潮中表现出恐慌与抗拒。至于那些熟读八股的文人士大夫,则多数更甚。而且,溥仪在享受优待条件期间,一直关注民生疾苦,哪里发生灾害,他与皇后婉容都各自有捐款,在北京城,清皇室还设了几处粥场,给吃不上饭的人民施粥,此举更是使溥仪赢得相当大一部分下层民众的好感。

同时也补充一点,溥仪不仅在当时有社会影响力,新中国成立后,溥仪在精神领域的社会影响仍旧很好,党通过对溥仪的改造来带动鼓舞民众积极进行思想提升,接受新思想,新文明。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的交流或指正。

溥仪退位后,在当时还有多大的影响力?

谢谢特邀:

溥仪皇帝退位以后,在当时虽然没有实际上的行政权力,但影响力还是在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毕竟当过了三年的皇帝,而且又是让袁世凯让清帝退位的清帝退位以后还有很多的优厚待遇和条件。

由于本身是和平解决的,辛亥革命以后的这种状态,因此的很多人对他们行君臣之礼的话,也没有什么违规,因此好多人也是高度尊重溥仪的。

尤其是像东北的军阀张作霖等。也还要通过凸显与溥仪等人的关系,而在他们的部署面前展示出其正统的地位和影响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