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孔子的弟子,在战场上因帽子没戴正,想戴正帽子体现美德,却被敌人给杀死了?

因戴帽子被杀死的孔门弟子是子路。子路大概是孔子弟子中知名度最高的几个之一。他性格直率,为人勇武。也是孔子比较喜爱的弟子之一。关于他戴帽子被杀之事。我个人认为,确实体现了他的迂腐,但这迂腐不是他个人的问题,恰恰也是儒家思想的问题。儒家的拥护者看到这儿不需动气,我觉得自己也是儒家的拥护者,尚有下文。子路的于腐,体现的是一种对规则的遵守,对原则的坚持,是一种道德原则。宁可放弃生命,决不放弃原则,本身就是儒家的一个特点。而这迂腐,也正是儒家的可敬之处。这种宁死不放弃原则的精神,我个人觉得,似乎有点类似于职业道德的东西在里边。

孔子办私学,教育学生做君子。当然也是教他们谋生的本领。这就是辅助有国有家者,也就是天子、诸候、大夫们齐家、治国、平天下。既然是为东家打工,就要讲职业道德。子路的死,体现出一种职业道德精神,儒家思想在后来的两千多年里能成为官方的主流的统治思想,与儒家身上这种职业道德精神是不无关系的。既,宁可牺牲生命,决不背叛东家。

至于戴帽子的问题,那就是小事情了。既然问得提这个,那就先谈谈。在戴帽子这件事情上。体现的是儒家的重规则,重仪表。比如,孔子也有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等。以现在的话说,这是提倡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其实,席子摆的不正,坐上之后不见的不舒服,但在别人看来,就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这就好象你的裤子拉链没拉上,对自己并不影响什么,别人看来就不雅了。文明的生活方式,是遵守礼仪规范,使得在群体生活中,自己舒服,别人也舒服。子路戴帽子,体现的就是这个意思。君子即使死了,也要死的有尊严,有体面。在规矩之中。

从儒家对规矩的坚守上,恰恰也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弱点,它是治世之道,而非乱世之术。也就是说,儒家的思想,是用来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的。而不是用来在乱世之中争权夺利的。乱世用的是道家兵家法家,儒家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兵者,诡道,在瞬息万变的态势中,把握大局,取得胜利,以死板的原则做指导,是绝不可能的。所以,汉高祖刘邦在夺天下的时候,对待儒生的态度是很不尊重的。据说曾经拿着他们的帽子撒尿。刘邦用来撒尿的帽子和子路所正之帽子,是一个东西。子路的死前不忘正,与刘邦的撒尿,体现了不同的态度。

但刘邦在取得了天下之后,对儒家的态度就不一样了。当大儒叔孙通为他制定了礼仪之后,他自己也说:“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的快乐。”当国家从战乱之中走出来之后,国家的治理,必须要靠规矩。这就是儒家的价值。

《周礼》是儒家礼仪汇总。它规定了儒家方方面面的规矩,是规范社会秩序的原则。仅仅有了原则,没有坚定的遵守和执行,也是没有用的。子路的死,就体现了对原则的坚持与遵守。

“正冠而死”的故事发生时,子路是在卫国大夫孔悝家中做家臣。孔悝是卫庄公的外甥,卫出公的表哥。是卫哥的贵族,子路是它的家臣,当然也是卫国的臣子。这与诸候是周天子的臣子,各诸候国的大夫同样也算是周天子的臣子,是一样的。

故事时间很长,原因是卫国上层的政治斗争。而且还与当时著名的美女南子有关系。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虽然名声不太好,但在那个时代,确实是有能力的人,卫国的权力,她掌握了很大一部分。因此与太子发生矛盾,展开斗争,太子失败,逃到国外。卫灵公去世后,太子的儿子继位,当了国君。太子不服,便联和自己的外甥孔悝一起推翻自己的儿子卫出公,自己当了国君,是为卫庄公。

在儒家的观点看来,卫出公既然已经正位为君,他与孔悝之间的君臣名分己定。他联和舅舅打跑表哥,就是犯上作乱。在明明可以置身事外的情况下,出面反对卫庄公与孔悝。因而被杀,在临死之前,他不忘正冠,表现的是儒家誓死不忘规矩尊严的特点。

子路的死,说他迂腐是一点不为过的。但儒家的令人可敬,也正在这里。《中庸》中,有一段话恰恰与子路相关,大概可以解释子路的行为:子路问强。子曰:……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国有道,不变塞,国无道,至死不变。在这段话里,孔子连用了四个“强哉矫”。大概在儒家看来,真正的强,是有至死不变的原则和信念。

在子路之后的两千多年里,儒家的身上,始终保持这种精神。它在战争的年代来用来克敌制胜,争土争利,是绝无用处的。在和平年代,维护社会秩序是用用的。儒家人物很多,不一一列举了。在明代,有位历史人物的结局与子路的结局很像,我觉得相似度在百分之九十。这个人就是方孝孺。

明朝靖难之役过后,明成祖朱棣叔叔夺了侄子的位。这与卫庄公夺了儿子的位很像。方孝孺认为,朱棣夺位,是犯上作乱。绝不承认朱棣的合法性。于是,被灭了十族。方孝孺不能不说是迂腐的,但他坚持自己理念,不为利益所动,不背叛自己东家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比那些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人,高尚上百倍。

诸葛亮在历史被称为“千古贤相”也与此有关。在刘禅才能不及中人的情况下,诸葛亮一心一意的辅助。这一点,与子路身上体现的“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是一脉相承的。

子路正冠,是对社会规则的尊重。在危难之时不忘正冠,虽有点迂腐,更多的是可敬。

怎么看待孔子的弟子,在战场上因帽子没戴正,想戴正帽子体现美德,却被敌人给杀死了?

儒黑们的一贯手法,无非就是断章取义和颠倒黑白。蒯聩之乱,子路明知必死之局,却不肯私自逃亡,选择了轻生重义,慷慨赴难,临死之际,冠冕被石乞挥戈打落,子路怒斥:“君子死,而冠不免。”整理冠冕后从容就义。到了儒黑居然成了为戴帽子被杀死。这颠倒黑白之能果然是毫无廉耻,儒家的礼义廉耻没了,才有你这等无耻之辈的猖獗,难怪要黑儒家到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