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没有海洋文明历史吗?5000年文明为什么不重视海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说中国古代不重视海洋,是不对的。

早在公元前485年,吴国就曾经派出海军,乘坐船只攻打盘踞山东的齐国。

这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献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场大规模海战,应该也是东亚和太平洋历史上第一次海战。

结果,以齐国海军的胜利而告终。

也就是说,在2500年前,中国人就有可以在海上作战的舰队了。

到了秦代,中国的航海技术也就很大的提高。

谁都知道,徐福带着3000童男童女,乘坐楼船出海,一去不回。

实际上,根据日本考证,徐福的船队应该是在日本的九州登陆。因没有找到仙人不敢回国,他们就在日本定居。

而日本的文明在这一时期,突然有了很大的进步,推测就是徐福船队带来的。

而从山东到日本九州长崎,也有接近1000公里的路线。

而且众所周知,这条航线的难度较大,经常遭遇大风和逆风,到清代这条航线仍然频繁海难。

而在秦代徐福就能到达日本,可见中国航海技术是过硬的。

而中国汉代又开发了海上丝绸之路,通过海路可以达到东南亚、南亚和中东,大量货物辗转再到欧洲。

同时,汉代三国时期,东吴就多次出动海军长距离进行军事行动,比如向北到达辽东,同公孙渊达成联盟。甚至还向东到达台湾、琉球,抓捕了不少当地老百姓回到本国。

而到了隋唐以后,中国海上力量就很强大了。

大家都听过白江口海战,当时大唐海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歼灭了日本海军。

那么,为什么好像中国不是太重视海洋呢?

主要是大陆国家的特点决定的。

大陆农耕国家,一切东西都可以自给自足,对于海洋没有太多兴趣。

对于他们来说,海洋只是能够提供海上贸易,对国家经济有所补充和增强而已。

但即便没有海上贸易,国家也没有太大影响,一样可以正常运转。

有人说,那捕鱼呢?不是需要控制大洋吗?

其实古代任何一个国家,捕鱼都是近海捕鱼,甚至用小舢板在岸边作业。东亚历史上,压根没有什么远洋捕鱼船队,顶多日本人有捕鲸船。但捕鲸是一种高风险职业,中国人不做这种。

所以,渔业只需要控制近海即可,对大洋毫无要求。

中国古代没有海洋文明历史吗?5000年文明为什么不重视海洋?

中国自古就向海而生、向海求富和向海图强。可以肯定地回答:“中国没有海洋文明历史和不重视海洋”,这个判断是不成立的!中国古代不仅有海洋文明,而且很重视海洋,围绕着海洋开发的技术和实践长期领先于世界。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首先,面向海洋的地理环境。中国雄踞亚欧大陆东端、太平洋西岸,自古就是向海而生。中国大陆海岸线全长18000多公里;岛屿岸线长度14000多公里。从北到南依次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东西横跨经度32度,南北纵越纬度44度。另外有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等三大海峡。海域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其间分布着星罗棋布的岛礁。至少从区位和地理地势来看,中国的生存发展自古就离不开海洋。

(中国自古向海而生,近三分之一的国土被蓝色的海洋所包裹。)

(蓝色为中国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达广西的北仑河口。)

其次,长期领先的航海知识和技术。航海,风险大、技术含量高。茫茫大海辨别方向是首位的,当年李约瑟博士所说的“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就为航海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此外船舵和水密舱,都是领先于世界,传播推广后推动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

船舵之于船,相当于马镫之于战马,是操控方向所必备的。舵桨大约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就已经出现。《说文解字》中把它们均解释为“象舟之旋”,这意味着它是使船改变航向的一种装置,这可能是关于舵桨的最早文字记录。根据对出土文物的考证,东汉时期我国的船舵装置已经相当先进了。

水密舱,在东晋时被称为“八槽舰”,利用水密舱壁技术将船体分解成了八个船舱,即便其中某一个船舱漏水,也不会影响船的行进。《义熙起居注》中有这样的记载:“卢循新作八槽舰九枚,起四层,高十余丈。”《宋书.武帝纪》也记载:“循即日发巴陵,与道覆连旗而下,别有八槽舰九枚,起四层,高十二丈。”这一技术为我国的船采用多桅多帆提供了可能。这项被中国人使用了上千年的技术,到了十八世纪的时候才逐渐的被欧洲人所效仿。

从上述三个航海所必须的关键技术,就能反映出中国在航海方面的长期领先性实践。此外,在航海知识、造船工艺、船壳设计、船体操控、天文导航、海图绘制、船间通讯和防腐耐盐等航海的关键技术领域都领先于世界,基本都是长期领先。

(八槽舰。水密舱的设计优越性在于,其一是在一个船舱漏水之后,不会让影响到其他船舱的使用,其二增加了船体的强度,第三点是为船体提供了坚固的横向结构,让桅杆可以与船体可舱壁紧密连接。)

再次,持续的开发利用实践。向海而生,自古就开始了解海洋、开发海洋、穿越海洋。春秋时管仲就充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用海水煮盐,鼓励老百姓下海捕鱼。尤其是海盐一项,他整顿盐业,将盐场纳入到国家管理,按照每年的收入进行纳税统计,一举将盐业转化为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极大地支持了齐桓公的霸业。

(齐国东临大海,管仲充分开发利用了海洋资源,留下了宝贵经验。)

而对整个世界影响深远的无疑是“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路萌芽于商周,发展于春秋战国,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登州、扬州、明州(今宁波)、泉州和广州等,长期是世界级大港。

(中国古代能开辟和维持长时期、远航程、大规模的“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而言,这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郑和下西洋,持续之久、频次之繁、航程之远、范围之广、规模之大、交往之深,是空前的,很长时间内也是绝后的。)

当然,中国在航海上的惊世之举就是郑和下西洋。1405年-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此举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正如史学家所评价的,“郑和的出使远航,在古代中国对外关系史和航海史上都是罕见的壮举,它增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此诗,是张九龄于开元二十四年即736年作于荆州。身居内陆的诗人以“海”开头,说明大海的形象和意象,早已深入人心。)

最后,“海”的形象和意向深入人心。历史久远的《山海经》不仅有对海内外各种奇异景象的描述,还有“精卫填海”等神话传说,更有对海外神奇物种和奇闻异事的写实性描绘。徐福童男童女渡海,表明自古国人对海的另一头是有所了解的。关于“海”的相关表述,早已深植于国人的心智模式:海枯石烂,以海的广阔和恒久象征爱情的忠贞;海晏河清,以海的平静比喻太平盛世;海内存知己,以海的豁达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海上生明月,以大海的雄浑阔达为基调抒发了亲人离别的愁绪,等等。

综上,从各个维度来看,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可以说,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海洋开发和经营的历史。“中国没有海洋文明历史和不重视海洋”,这个判断的存在,是与中国古代社会晚期的封闭保守以及近代的百年沉沦相联系的。相信,随着中国“向海图强”方略的持续、深入、稳步推进,这个判断是不攻自破的。

(2018年6月12日,在出席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习近平指出,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将来是一个重要主攻方向,从陆域到海域都有我们未知的领域,有很大潜力。)

同时,按照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主观点,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我们与其争论“中国没有海洋文明历史和不重视海洋”是否成立,倒是更应该探究这个判断是谁告诉我们的?这个判断是怎样形成和传播的?后者反而更重要。

中国古代没有海洋文明历史吗?5000年文明为什么不重视海洋?

我来谈谈这一方面认识:

首先中国古代存在海洋文明,造船业也极发达,航路之远,范围之广也远超其他文明,至少从秦汉时,已有船队至马六甲以西,并间接与西亚有了往来,赵佗的南越遗存出土的波斯银瓶可证。与东亚朝、日频繁来往更不必说了。

公元五世纪法显西游印度,以海上乘船回国,以印度经斯里兰卡,至山东登陆,正说明中印间海上通道已打通。隋唐至宋元明,远洋足迹已遍及西亚东非沿岸各地,海上丝绸之路十分繁荣。司南,观星术,航海图,造船术的进步与应用,最终促成了明中期郑和下西洋的世界壮举!

所以中国大规模利用征服海洋从事贸易与文化活动,记海图,测航路,建海船,观星观海水文记载,指南针的应用,各国际间地区间海上交往等以海洋为依托发展海洋文明是存在的。它在大中国文明没能占据主体地位也是事实!

那为什么中国没能成为海洋文明为主体的文明国家呢?这是中国内外两重因素影响所致。

外在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地理环境,中国北有草原,游牧民族时常南下,使中国历代重心放于北方。西是大山沙漠,东南面临海,仅有少量小岛,远处是浩渺凶险的太平洋,不利于早期发展。二是周边没有与中国等量水平的国家,互相竞争,在物质文化交流上不能形成同级别互补交流,不利于航海文明因素成长!

内在原因是自秦以来重农抑商与伦理道德治国,专制王权强大。从事工商的沦为社会底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受压制,小农经济独脚走路,使社会经济缺乏交换,科技得不成长,工业无法强大。不仅在抗击北方游牧中常疲于应付,也使国内经济缺少活力,唤不起外拓开辟原料和市场的强大动力。

重农抑商政策下的统治者在愚民的同时也完成了自愚,没有世界眼光,满足于自家一亩三分地的争夺,不知合力向外做大蛋糕来满足自我需求,而是沉醉于蜗牛角里生死相残的争权夺利。小农经济造就了社会安土重迁的保守狭隘意思。在感叹时光如水,功业未就中,从官员到百姓耗时费力的周旋于人情事故中,编织着貌似完美的而经不起风吹雨打的蜘蛛网几千的无穷时光与智力被生生耗光!

中国的几千年津津有味地构造蜘蛛网,不知能不能转换成钛钢丝?

权奴争锋的蜗牛角里

小农经济不能完成自我褪变升华,也就无力打破上层的专制王权,反过来保守愚民的专制王权无胆更无能,放开自我,寻找新的制度模式,建立如管仲确立的士农工商四柱支撑经济与社会的良好环境,也就只能退缩到争权夺利,保权保利。皓首穷经,竭智尽力,千般诡计,万种恶毒,都为那权与利。忘了抬头望向宏阔的星辰大海,实在是愧对智慧二字!

中国古代没有海洋文明历史吗?5000年文明为什么不重视海洋?

这里要澄清一个问题,海洋对外不是文明,而是掠夺,准确术语是“海外殖民掠夺”。

中国古代五千年以来,最为繁荣和富裕地区是黄河流域,到了东晋以后长江流域才逐渐开发,超过黄河流域。

古代比现在温度要高,黄河流域土壤非常肥沃,最适合农耕,物产丰富,是亚热带气候。

那么,在一个资源极度丰厚区域,没人愿意去别的地方生活,对海外掠夺也没有兴趣。

中国古代别说去海外生活,就是去草原上放牧也没兴趣。

举个例子,汉代匈奴人很厉害,但是也就两三百万,很难超过四百万,因为草原对人口的承载力有限。

可是,汉武帝时期人口已经达到3600万,西汉末期始终在6000万左右。

完全可以说,汉朝和匈奴的国力无法比拟的!

同样对比一下,宋朝神宗年间,中国人口是1亿左右,而当时欧洲人口在1100-1200万左右。

宋朝人口是欧洲的十倍左右,经济体量可想而知。

为什么欧洲要对海外开发,那是因为生活不下去了,去海外搞殖民掠夺。

欧洲历史永远不会告诉你,哥伦布这群人去海外所谓的开辟新航路目的只有一个:掠夺金银!

美国历史不会告诉你,所谓的美国伟大总统,托马斯.杰弗逊、安德鲁.杰克逊这些人,在往西部开发过程中,屠杀了大量印第安人,基本上都是一笔带过!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的每个毛孔都渗透着鲜血,因为他们对海外根本就不是什么文明,而是屠杀与掠夺!

其实历史书里其实写的很清楚,只是重点不突出而已!

最后推荐伟大的著作:威尔.杜兰特的《世界文明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中国古代没有海洋文明历史吗?5000年文明为什么不重视海洋?

中国古代怎么会没有海洋文明呢,千万不要这样讲!事实上中国的海洋文明,可能开始的比任何一个国家早。

在远古时代。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但是,近现代的中外考古学家大都认为。南海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和古人类是与亚洲大陆,特别是中国大陆,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在文化上属于一个大的传统。中国人应该属于最早与海洋接触的人类之一。中国5000年文明发展史,始终若隐若现的浮现着海洋文明的影子

在中国先秦典籍中,已出现了“南海”的名称,《禹贡》中记:“入于南海”;《诗经-江汉》亦说:“于疆于理,至于南海。”此“南海”是泛指中国大陆外所有海域而言,也包括今东海。《山海经》中关于海洋的描绘也很丰富。这个时候,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已经有基本的系统了。

中国的海洋文明史大概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殷商周时期:在我国南海一带有一种天然的海贝, 它一面有齿槽, 比较少见, 美丽可爱, 坚固耐磨, 有吉利的象征, 可作装饰品, 又便于计价。由于有这些特点, 我们的祖先就把它打磨成孔, 成为交换用的中间物。就这样, 天然海贝逐渐充当起 商品交换的特殊职能。它是中国最早的货币, 被称为“货贝”。

在一些商代墓葬里, 曾出土了不少海贝、骨币, 先民们把“贝币”作为货币, 从现在的中国文字中, 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与钱币产生关系的事物, 如货、贾、贿、财、贪、贫、费、 赔、赎等, 这些字的含义多与“贝”字联系 着。这也充分说明我国在创建和使用文字之时, 贝已经是货币了。

二、秦汉时期:秦始皇时期。曾派遣数批方士出海,最有名的徐福出海,不仅携带3000童男童女。还有兵士、后勤、马匹……数量巨大的物资。可以想象,那个楼船应该相当巨大,据说还成了日本人的祖先🙄。

汉朝更是不含糊。数次派出大军渡海横扫南海、交趾地区。

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使汉朝与南海诸国, 甚至南亚、 欧洲等,通过海上交通的中转,已有了交往。历史文献关于这方面的情况没有明确记载,但从考古发掘南越国时期墓葬出土文物中,可以窥见一二。广州象岗南越王墓中出土了一些海外诸地有关的文物。如墓中出土五枚完整的象牙,经鉴定非洲象牙,可能是经南亚、南海诸国辗转运到南越国的;另有一小漆盒,内装有类似乳香的香料,乳香产于今红海地。还有出土的银盒,器身用捶揲法压出蒜瓣形花纹,整个器型和制作不同于中国金银器传统工艺,而与西亚波斯帝国(前550- 前330年)的金银器风格相似。这些实物均证明南越国时,其国已通过南海诸国建立起了与南亚、欧洲的贸易关系。

三、唐代,中国东南沿海有一条叫作“广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这便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叫法。这条航线全长1.4万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途经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后世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

四、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顶峰。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由于西夏阻隔了西北的丝绸之路,加上经济中心的南移,从宋朝开始,东南沿海的港口成为新的贸易中心。唐朝时期,全国仅广州设有市舶司,负责外贸事务。宋朝在广州、杭州、明州、温州、泉州、密州、华亭海,共设了7个市舶司,从大量的进口货物中获得税收。1131年到1162年,南宋海上贸易税收已达200万贯,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对宋代经济繁荣起了重要作用。宋朝海外贸易分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两种方式,其中民营外贸又占大宗。

宋代成为我国古代经济史上最发达的历史年代,海上贸易起到了最强有力的支撑。

五、明代——中国航海史上的极盛时期:郑和下西洋,使这一时期的明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已扩展至全球:

(1)向西航行的郑和七下西洋:这是明朝政府组织的大规模航海活动,曾到达亚洲、非洲39个国家和地区,这对后来达.伽马开辟欧洲到印度的地方航线,以及对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都具有先导作用。明永乐年间,郑和前后共7次下西洋,率军2.8万名、船62艘,由江苏刘家港(现浏河镇)出发,经海路到达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半岛、印尼、菲律宾、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印度、伊朗、阿曼、也门、沙特和东非的索马里、肯尼亚,用携带的金、银、手工业品,交换回珠宝和香料、苏木(药材、贵重红色染料)等奢侈品。

(2)向东航行的“广州—拉丁美洲航线”(1575年):由广州启航,经澳门出海,至菲律宾马尼拉港。穿圣贝纳迪诺海峡基进入太平洋,东行到达墨西哥西海岸。这样,开始于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经唐、宋、元日趋发达,迄于明代,达到高峰。郑和远航的成功,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的共同发展。中国输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货物,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透过意大利马可·波罗和阿拉伯伊本·白图泰等旅行家的笔墨,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热潮。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还传播着民族工艺和儒道思想,对“海上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欧洲各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掀起了“中国热”。其中,瓷器和茶叶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是做为一个农业国家,陆地文明始终是中国人发展的主线。尤其在清朝中后期,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错过了向海洋发展的大好时期。真使吾等后辈扼腕叹息!

中国古代没有海洋文明历史吗?5000年文明为什么不重视海洋?

试想一下,你的帝国疆域西跨葱岭,北接西伯利亚,东临大洋,南包诸岛,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从帝国的最西端到最东端最快也需要一个月。周围的国家都对你表示臣服,海外的吕宋甚至做梦都请求能够加入你,都被你视为蛮荒之地而不要。

在这个年代,海洋对你而言,又有多少吸引力呢?农业社会的扩展已经到头了,帝国的疆域已经空前强大。这时,搞好自己国家,让人民安居乐业才是正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