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号称“亚洲最强舰队”!是这样的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北洋舰队确实只能自称是亚洲最强。
而无论是日本还是满清,都知道联合舰队的实力其实更强。
如果不是这样,日本也不可能发动甲午战争,他们并没有疯。
其实,在著名的长崎事件1886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的8年前,北洋水师勉强可以说是强于日本。
当时北洋水师已经有了定远和镇远号两艘铁甲舰,还有诸如济远号穹甲舰、超勇号、扬威号等辅助军舰。
当时联合舰队实力较弱,最强的仅为扶桑号战列舰,根本不是铁甲舰的对手。
不过,虽然日本联合舰队开始持续的购买军舰行为。
然而,北洋水师从1888年自英国购进2300吨的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自德国购进2900吨的巡洋舰“经远”号、“来远”号,随后6年再也没有购买一艘军舰。
在在这段时间,日本则不惜血本购买军舰。
排水量高达4000多吨的三景舰,也就是桥立号、松岛号、严岛号,全部是战前1年才下水的新军舰。
而还有排水量4000多吨吉野号,1893年服役;排水量3000多吨的秋津洲号,1894年服役;排水量2500吨的千代田号,1891年服役。
也就是说,联合舰队有5艘主力舰,全部是战争前2年内购买的最新式军舰,战斗力非常强大。
而排水量3500吨以上的浪速号和高千穗号,虽然是1887年购买的军舰,但经过多次改进。浪速号的一个重大改进就是在主炮的炮侧加装了电动击发装置,时间是1891年。
在开战的时候,联合舰队已经占有绝对优势。
日本主力舰8艘,除了千代田以外全部超过3000吨,其中4艘超过4000吨。
相反,北洋水师除了2艘铁甲舰以外,其余6艘主力舰都是2000多吨,差别还是非常大的。
整体实力上,
北洋水师195门火炮,联合舰队268门火炮。
排水量是32100吨:40840吨。
航速是10节:14节
而双方最悬殊的就是火力和航速。
双方海战期间,证明大口径火炮的命中率低,射速慢,造成的伤害有限。而海战关键,是在100到200毫米的中口径速射炮。
然而,当时北洋水师仅有3门速射炮,而联合舰队12艘军舰装备的速射炮多达67门,其中120毫米口径的59门,152毫米口径的8门。
因为速射炮差距太大,双方炮弹投射量竟然是1:20。
也就是说,北洋水师发射1炮,对方发射20炮。
这种情况下,海战根本没办法打,必败无疑的。
更夸张的是,双方航速还有很大差距,北洋水师打不赢也不容易逃走。
如果不是拥有两艘防御能力超强的铁甲舰,日军依靠中口径速射炮无法彻底击沉,北洋水师可能当天就覆灭了。
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号称“亚洲最强舰队”!是这样的吗?
每当人们回顾甲午海战和马关条约的历史,有一支海上力量就总是被提起,那就是北洋海军。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廷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时至今日,还有很多学者试图寻找当年北洋舰队战败的原因。很多人认为当时北洋海军的规模位列世界第五,远远超过日本海军,为什么还战败呢?
其实,甲午战争时期的北洋舰队,作战实力已经远远不如日本海军了。海军发展,不仅仅短期有钱才能暴兵。百年海军不光是指海军官兵精神的养成,也不光是有钱任性,还需要持续的有钱,需要长时间高强度的投入,包括军舰、武器、人力资源的大规模保障,才能打造一支能够与本国海权要求相适应的海军。
在1874年,这一年发生了日本入侵台湾岛的事件,之后清政府下令南北洋大臣各自编练一支海军,并决定每年拨款400万两白银给两洋水师。北洋水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舰队,购置了当时世界先进铁甲舰和巡洋舰,载有克虏伯重炮。
实际上,北洋海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完全近代化的海军舰队,花巨资购置了当时世界最先进铁甲舰和巡洋舰,在军队制度上也完全袭承西方。采用西式海军的训练方式和作战条令,清政府颁布的《北洋海军章程》,主要内容与英国皇家海军条令基本一样。北洋水师采用洋军事顾问,聘用洋教习,甚至以英式口令操练水手,作战方式完全照搬英国皇家海军。
而且,北洋舰队的各舰舰长均是留洋学生和福建水师学堂毕业的,掌握着先进的战术理念。这支军队在表面看是世界一流的。
1891年,北洋舰队访问日本,由丁汝昌亲率“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和“来远”等舰,当时日本报纸曾这样报道:清国定远舰盛装示人,舰上清洁异常,各种活动很有一番西洋作风”。这显然表现出北洋海军官兵的高素质。
北洋海军就舰队本身层面而言,已达到欧式海军标准,是那个时代中国最先进和最训练有素的武装力量,在对装备技术的掌握上并不弱于日本海军。北洋舰队顾问英国人琅威理曾说:“国与国关系中最有效的声音是大炮”。琅威理对北洋海军的操练倾注了大量心血,表现出很强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
在1885年,北洋海军拥有了两艘亚洲最强大的装甲舰——定远舰和镇远舰,是19世纪工业文明的产物,由德国伏尔铿船厂建造,安装两部水平式三汽缸往复式蒸汽机、8座圆式燃煤锅炉,航速高达15节,水线装甲厚度365毫米,主炮为4门305毫米克虏伯后膛炮。
定远和镇远两舰的满载排水量为7670吨,在一百年内都是中国排水量最大的战舰,即便是1949年起义归来的重庆号巡洋舰,满载排水量也仅为7200吨。直到2000年,我国海军从俄罗斯引进的满载排水量7940吨的现代级导弹驱逐舰,才在吨位上超过了定远和镇远。
因为武备强大、防护完善,定镇两舰一度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遍地球一等之铁甲舰”,象征了中国海洋上一段辉煌的往事。
这是北洋舰队致远舰在英国的下水典礼,这是一艘穹甲防护巡洋舰,1887年服役,排水量2300吨,航速18.5节,是北洋水师主力战舰里,航速最快之战舰。图中可见舰首的冲角,以及吃水刻度线上方的鱼雷发射管。
19世纪的北洋水师比较像今天的印度,因为没有独立自主建造大型主力军舰和舰载武器的能力,对本国海军真正的需要又研究不足。在采购军舰时,特别喜欢最新式的武器,主动充当英国和德国等洋人的试验白鼠,大多数军舰都是当时世界海军的最新式概念产品,然并卵... ...
但是几艘主力舰打造完毕以后,北洋海军就停止了持续投入。清政府认为北洋水师实力已经超过了日本海军,因此满足已有成果,不再添购军舰。北洋水师此后只得到了1艘福建船政局自造的“平远”号近海防御铁甲舰,发展止步不前。相比之下,光绪大婚花了白银500万两,慈禧修颐和园花了白银上千万两。
海军技术的更新非常快,打造海军远洋舰队和维持海军远洋舰队,都是需要花大钱的,但最重要的是持续的花大钱。从1885年到1895年的十年间,让日本海军在高速巡洋舰和速射炮领域超过了中国,这是1895年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一时期正好是世界海军技术大发展时期,海军新型武器装备层出不穷,停下脚部就会立即落后。日本海军则利用北洋水师停滞不前的时机大肆购买军舰。从1888年到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海军增加了“松岛”、“严岛”、“桥立”、“吉野”、“千代田”、“秋津洲”等舰,在总吨位上反超了北洋水师。因此在实力对比上,甲午战争时日本海军占据了优势。
黄海海战的结果证明,大口径火炮的命中率非常,而且射速慢,造成的伤害很有限。而海战的关键是在100到200毫米的中口径速射炮。当时北洋舰队仅有3门速射炮,而日本联合舰队12艘军舰装备的速射炮多达67门,其中120毫米口径速射炮59门,152毫米口径速射炮8门。
北洋舰队在甲午的失败,一个是战略上的保守和错误,二是当时整个国家很烂,三是海军建设的中断。北洋水师是一支在短期内,依靠高投入,花钱烧出来的海军。是一个典型的海军建设虎头蛇尾的失败案例。
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号称“亚洲最强舰队”!是这样的吗?
为了“自强”和“求富”,也为了进行封建统治的自救,清王朝开始了洋务运动。
在恭亲王的支持下,在李鸿章的积极推动下,终于建成了近代中国的海军——北洋舰队。当时,北洋舰队的纸面实力不容小觑,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仅排在英国、法国、俄国、德国和美国之后。
作为落后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作为洋务运动在军事领域的重要标志,北洋舰队的意义和影响可谓深远,而且远远超出了军事的范畴。
身为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李鸿章率先提出建立新式海军的构想和主张,更是力排众议建立了北洋舰队。如果说李鸿章是“北洋舰队之父”的话,相信没有人会有异议。
北洋舰队成军后,不仅引进了一批先进的船舰和装备,而且还着力培养了一批专门的军事人才,建成了旅顺和威海两个固定的海军军港。其中,旅顺港主要负责军舰的维修,而威海港主要负责军舰的停靠。
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落后的满清越来越认识到了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力。于是,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派,比如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终于说动掌权的慈禧太后同意进行洋务运动。
1874年,身边的弹丸小国日本凭借刚购置的几艘二流军舰,悍然侵略我国的领土台湾岛。这件事虽然没有造成太大危害,但对满清政府的触动甚大,感觉老丢面子了。
一直打不过西方列强,比如英法等国,这也就罢了。如今,就连一直都屈服于自己的小日本都敢跳出来找茬,这以后还怎么在这片儿混下去。
在此背景下,李鸿章上疏朝廷提议兴建新式海军。紧接着,恭亲王奕訢也代表总理衙门上奏,请旨筹划海防事宜,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条紧急机宜。据《清史稿》记载,清廷在1875年发布上谕:
海防紧要,既为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
光绪帝正式下旨筹建新式海军,但因国库紧张,决定先由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的事宜。就这样,在北洋舰队成型后,中国近代海军之路开启了。
李鸿章认识到,对于近代海军而言,先进的战舰和弹药都是必不可缺的。为了迅速弥补空白,他坚持“外购”和“自造”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但在前期只能以外购为主。
1875年,李鸿章终于从英国订购了8艘小型炮艇。不过,这些炮艇非常轻小,甚至就像蚊子一样灵活,被形象地称为“蚊子船”,成为了北洋舰队的第一代战舰。
1879年,为了扩大自己远海作战的能力,李鸿章又另外购得了“超勇”和“扬威”两艘重型巡洋舰,全部投入北洋舰队服役。
1884年,随着马尾海战的失利,福建水师被法国佬全歼。在这个惨痛的经历中,清廷更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海军势力和西方国家依然相去甚远,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1885年初,光绪帝就增强海军力量和扩建水师颁布上谕:
自海上有事以来,法国恃其船坚炮利,横行无忌。上年寻衅,迭次开仗,我陆路各军屡获大胜,尚能张我军威;如水师得力,互相援应,何至处处牵制。自始,以大治水师为主。特谕!
1885年底,光绪帝下旨设立海军衙门,由其生父奕譞亲自出任总理海军大臣,还任命李鸿章兼任会办海军大臣。自此开始,近代中国的海防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时期,可惜这段时期非常短暂。
1886年,李鸿章又在德国订购了“镇远”和“定远”两艘最新型的铁甲舰。此外,还有一艘名为“济远”的重型巡洋舰,以及数艘鱼雷艇,全部投入到北洋舰队服役,极大地充实了舰队的实力。
在北洋舰队的基地建设方面,李鸿章着实费了一番功夫。起先,他将天津的大沽口定为临时基地,准备日后建设成为北洋的海军基地。但是,大沽口的河道太浅,原有船坞的设计和建造规模都十分有限,完全不能满足大型军舰的停靠。
最终,李鸿章只得放弃大沽口,只将其定为备用基地,改选旅顺口和威海卫作为北洋舰队的永久性基地。
1888年时,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致远”舰和“靖远”舰,从德国订购的“经远”舰和“来远”舰,共计四艘先进的大型军舰,全部抵达天津的大沽港,交接给了满清政府。
当年底,北洋舰队在山东的威海卫刘公岛宣告成军,据统计,当时北洋舰队共有各类型的作战军舰25艘,辅助舰50艘,运输舰30余艘,官兵合计4000多人。
正是仗着这些纸面的实力,使得清廷认为自己亚洲第一,所以才在甲午战争前自认为有实力与日本一战。
可惜,北洋舰队在开战后先是受挫于丰岛,后又在黄海遭受到重创,最后竟全军覆灭。
虽然,在当时和现在的一系列记载中,李鸿章都被描绘成了“避战求和”的软弱派和“低贱可欺”的卖国贼。而且,在北洋舰队的覆灭问题上,李鸿章的确存在许多的失误之处。
但是,李鸿章在兴建北洋舰队的问题上,却是非常积极和主动的。北洋舰队尽管全军覆没了,但它却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海防实力,是我国近代海防的一次积极尝试和探索。
欢迎点击关注@文史不假,我们一起学习历史!
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号称“亚洲最强舰队”!是这样的吗?
北洋水师,也叫北洋舰队,是大清后期建立的一支非常先进的海军舰队,同时也是大清建立的四支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
北洋水师亚洲第一,不仅大清军迷这样认为,也得到了洋人认可。《美国海军年鉴》曾经把世界各国的海军力量进行排名,前八名分别为:英国、法国、俄国、普(鲁士)、西、 奥(斯曼)、意大利、美 国,第九名自然就是我们大清。
但是这个排名是1888年的,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北洋水师的确是亚洲第一,无人匹敌。
这个成就是慈禧老佛爷跟李中堂共同努力下取得的,也是有目共睹,确实是值得骄傲的。
而且在重要的历史时刻,北洋水师表现非常出色,经过了严峻考验,给炎黄子孙长脸,让举国为之欢腾。
1882年7月朝鲜发生“壬午之变”,李鸿章派丁汝昌率“威远”、“超勇”、“扬威”编队与广东水师战船运兵赴朝,与日本兵狭路相逢,把日军吓得魂飞魄散,不敢轻举妄动。
在这场对峙中,北洋水师闪亮登场,真正做到了扬我国威,长我志气,灭敌威风。四年后发生的长崎事件,再次让北洋水师扬名天下,让日本海军闻风丧胆。
1886年8月,中国北洋水师在李鸿章的指示下,由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四艘铁甲舰,对日本进行访问。
水师在日本长崎停靠,官兵上岸放松,酗酒嫖妓,(李鸿章大人也承认“争杀肇自妓楼”)跟当地居民发生冲突,中国水兵在长官的鼓动下,聚众400多人,杀向当地警察局,而舰上的12寸巨炮则调转炮口,对准了长崎市区。
面对坚船利炮,日方吓得面如土色,只能乖乖的低头,不但放人,还要道歉赔偿。
这下大清一片欢腾,发出“犯我大清者,虽远必诛”、“真理永远在大炮射程内”豪言壮语。
长崎事件成为日本国耻,举国震惊。参观过中国战舰的日本法制局长官尾崎三良写道:“巨炮四门,直径一尺,为我国所未有。清朝将领皆懂英语。同行观者在回京火车上谈论,谓中国毕竟已成大国,竟已装备如此优势之舰队。反观我国,仅有三四艘三四千吨巡洋舰,无法与彼相比。皆卷舌而惊恐不安。”
长崎事件之后,日本国民痛心疾首,痛定思痛。天皇发出了我们也要有一支强大海军的号召。
建设一支强大海军,对付大清海军威胁,成为日本全国的共识。
日本明治天皇身体力行,宣布为了购买军舰,一日只吃一餐,并且拿出了60万两私房钱;王公贵族也不甘落后,纷纷将自己的珠宝捐献出来。
日本国民受到感染,各阶层人士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
正是在日本全社会努力下,日本完成了海军的扩张计划,购买了专为对付北洋海军“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购买的"岩岛"、"松岛"、"桥立"3艘海防舰,向英国订造了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号等。
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的海军建设突飞猛进,一日千里,无论是其装备的快射炮和船舰的航速都完胜北洋水师。
这时候大清在干什么呢,忙着修建颐和园,忙着给慈禧老佛爷筹办60大寿庆典,忙着歌舞升平,醉生梦死。
而那位国家栋梁李鸿章也不失时机讨好自己的顶头上司,获取了丰厚回报被赏戴三眼花翎,儿子李经迈,被任命为员外郎。
大清这时候也在号召捐款,也说是要筹集海军经费,美其名曰“海防捐”,即以海防的名义募集社会捐资。
不过海军衙门首长醇亲王奕譞,把各省督抚踊跃捐出的260万两巨款,都用在了颐和园修建。
修建颐和园确实没有挪用海军经费,但却以海军名义募捐,,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在颐和园工程修建期间,户部奏上禁止海军外购军火,北洋水师的建设陷于停顿,这也是有案可查的。
因为海军衙门首长醇亲王奕譞 ,还有一个特殊身份,那就是颐和园扩建工程总指挥,不光是工程监理,还全权负责该工程的款项筹集。
一个是为了海军强大,身体力行、省吃俭用;一个是为了享乐挥霍民脂民膏,盗用海军的名义做自己庆寿的经费。这样的王朝,不死都没有天理;为她效劳的军队,不败都没有公道了。附:甲午海战中日海军实力对比:
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号称“亚洲最强舰队”!是这样的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北洋舰队在1888年成立之初,确实称得上亚洲最强舰队。
成军之初,北洋舰队共有大小主要作战舰艇20余艘,辅助舰艇50余艘,官兵4000余人,堪称远东地区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
这其中,在当时号称“遍地球一等之铁甲舰”的定远级铁甲舰,绝对是北洋舰队实力的最大保障!
定远级铁甲舰一共两艘,即定远号和镇远号,这两艘铁甲舰的排水量均达到了七千多吨。当时全世界排水量在七千吨以上的军舰一共也就二十艘,清朝占有了俩!
(镇远号铁甲舰)
但是,一支近代化的海军,需要国家持续性地投入,但很可惜,当时的清政府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自1888年成军开始,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的这六年时间里,北洋舰队仅仅增添了一艘两千吨级的平远号钢壳巡洋舰,海军建设几乎完全停顿!(蚊炮船与鱼雷艇不给予统计)
(平远号钢壳巡洋舰)
而反观日本方面,他们这六年的时间里,他们一共增添了:千代田号、松岛号、桥立号、严岛号、秋津洲号、吉野号共六艘战舰。(蚊炮船与鱼雷艇同样不给予统计)
这六艘战舰排水量总和约为两万三千吨。仅仅六年,日本联合舰队便在总吨位上对北洋舰队强行完成反超!
(日本松岛号)
而除了总吨位外,其它舰船实力指标北洋舰队也几乎全面落后于日本,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舰龄。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的大部分主要作战舰艇的舰龄均已在十年以上,像定远级的两艘铁甲舰,舰龄均已达到十二年。
反观日本,其核心战舰舰龄基本在十年以内,最年轻的秋津洲号甚至在甲午开战前四个月才入役日本联合舰队。
二、航速。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参战舰船的平均航速在15·5节左右,其实15.5节和日本联合舰队本队相比,也仅仅落后0.1节;但是同日本第一游击队四舰相比,则直接被拉开到3.9节的巨大差距。
三、速射炮。我们来看一张表格: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北洋舰队在舰首的大口径重炮方面,是占有一定优势的。然而,在12公分以及15公分速射炮方面,北洋舰队同日本联合舰队的对比是惊人的0:97!惨遭完爆!
四、炮弹质量。黄海海战期间,北洋舰队炮弹击中日舰而不爆炸的情况数不胜数!北洋舰队的炮弹有多烂?海战中,来远号追打日本仅有六百多吨的炮舰赤城号,打断了其桅杆,打死了他们的舰长,但是,硬是无法将其击沉!
反观日本,它们甲午期间,他们的苦味酸炸药可以说让北洋舰队吃尽了苦头,苦味酸炸药的威力有多恐怖?下图直接给出答案!
这是北洋舰队来远号在黄海海战后的受损情况,整个舰船的甲板被烧得只剩下个钢架了,这就是是苦味酸的威力!这种炸药爆炸时,中心可产生将近一千度的高温,连钢铁都能够点燃,简直就是燃烧弹!
当然,北洋舰队同日本联合舰队相比,至少还是有一样优势的,那就是官兵的素质!
应该说,整个甲午战争期间北洋舰队的绝大多数官兵都是同敌人战斗到最后一刻的。而北洋舰队的诸多将领,如刘步蟾、邓世昌等人,他们不仅有着坚强的战斗意志,其海战经验也令人称道!
(民族英雄邓世昌)
但,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甲午战争前夕,双方舰船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北洋广大官兵的浴血奋战没能换来理想的结果!
小结:从成军之初的亚洲第一舰队到甲午战争最终的全军覆没,仅仅只有六年多的时间!北洋舰队的覆灭是十分令人惋惜的,它的悲剧在于:它是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却没有一个近代化的国家体系作为支撑!
(全文完)
参考书目:
《甲午海战3D 图鉴》吴欲贤著
《甲午战争史》戚其章著
《甲午!甲午》马骏杰著
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号称“亚洲最强舰队”!是这样的吗?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北洋海军,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在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清廷每年拨款400万两白银给予其建设,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化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
北洋海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用西方新式军舰大炮和训练方法建设起来并正式成军的海军。它的出现,在当时的中国政界和知识阶层曾产生过一阵振奋,历次阅操,艨艟云集,舳舻相接,也给并不精通海军的朝廷权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舰队的实力曾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但是这也仅仅指的是海军的总吨位,而恰恰忽略了最关键的因素——人!表面的强大,却抵不了里子里的腐败不堪!
一、自我陶醉的强大海军
1886年醇亲王巡阅北洋海军后向朝廷报告,“各将弁讲求操习,持久不懈,可期渐成劲旅”。“各将领文武等均能勤奋将事,官弁兵勇,步伐整齐,律严整。枪炮雷电,施放灵捷”;“布阵整齐,旗语灯号,如响斯应”。连一向与北洋龃龉极深的湘系洋务派首领刘坤一,也承认南洋训练水平远不如北洋。
他请李鸿章“转嘱丁汝昌,于南船抵津后赐之教督,俟会操时,谕令南船一切进止,皆视北船为标准”。李鸿章自已也有些陶醉。
1891年巡阅海军后他说:“综核海军战备,尚能日异月新,目前限于饷力,未能扩充,但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人们被北洋海军显赫的声势迷惑,不仅承认其训练、装备精良,甚至寄予超越实际的期望。
甲午战争爆发后,以翁同穌为首的清流文士,依附皇帝,坚决主战,这种决心,显然同“北洋海军可侍一战”的判断有很大关系。
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实际表现验证以往的阅操,可以发现阅操并不能真实反映训练的实际情况。十多年里,北洋的训练确实取得了成绩,但在封建腐朽空气的侵蚀下,内部逐渐变质,原先规定的训练条令、科目成为具文。
二、训练流于形式,缺乏实战经验
各种弊端纷纷而生,最终在海战中真相大白。北洋舰队军官战后的总结呈文,揭露了训练中的隐私内幕,为准确评价其训练提供了重要论据。
“来远”帮带大副张哲溁指出:“我军无事之秋,多尚虚文,未尝讲求战事。在防操练,不过故事虚行。故一旦军兴,同无把握。虽职事所司,未诸款窍,临敌贻误自多。”可谓痛定思痛后悟出的教训。
军官们战后披露,舰队炮术训练的真相是“预量码数,设置浮标,遵标行驶。码数已知,放固易中”。“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裨益”。至于编队训练,“定远”枪炮大副沈寿坐总结说:“平日操演船阵,阵势总须临时应变,不可先期预定。预定则各管驾只頒默记应操数式,其余皆可置之。临时随意挂旗,示演各阵,则管驾不得不全图考究。”
后来黄海之战失利,就同平时训练弄虚作假、缺乏战术背景有很大关系。
以上弊端与训练时缺乏严格号令直接有关。海战时阵法号令至关重要,如果平时操练精娴,临敌必无踉跄误失之弊。然而北洋舰队平时旗号灯号多有迟久答应,一令即出,须催促再三,方能应命,用之已惯。及至战时,怎能不误事呢?
顺便指出,北洋舰队口令皆用英语,外国观察家将此作为衡量训练水平的标尺,其实徒具形式。新上舰的水手听不口令,便导致指挥失灵。
甲午战前,郑观应即指出:口令“依照西音,徒劳无益,不若改习华音,易习得体”。战后舰上军官更提出应当将各器械名目操演号令译成中文,既易学习,而且保密,临事亦不致舛错。说明根据中国国情修改增补外国规章条令十分重要。
虚应敷衍,训练松疲,同海军日益腐败,纪律懈弛有关。中法战争之后,李鸿章重聘英籍顾问琅威理时,袁保龄认为或可助丁汝昌整顿海军一番。他说各管驾太纵恣,丁汝昌又太软弱,他和周馥为此深忧。当琅威理离开舰队后,军纪涣散的情况更为明显。
三、考核擢升与兵源招募中的弊端
此外,考核擢升制度的废弛也直接影响训练质量。海军官弁士兵的训练,是同考核、晋升直接联系的。但在封建官场裙带作风和拉帮结伙恶习影响下,军官中形成闽人圈子,士兵则有北方人圈子,造成“在军中资格较深,才力较胜者,久任不得升。而投效之人,入军便膺其上”。
各种训练自然变成空话。这同李鸿章也有关系,他派丁汝昌主管海军,丁不习海军,威令不行。琅威理去职后,对于部下训练是否得法,全然无从考察。
周馥回忆说:“余订《海军章程》,赏罚各有条例,而将官多不遵行。相国阅操亦示宽大,谓此武夫,难拘绳墨。”
练勇训练日益腐化,使北洋海军丧失后备兵源。练勇是正规水兵的后备军,按章额定250人,但后来却大大突破。1891年招募即达1400人。沿海百姓,将其作为吃粮拿饷的所在。许多年龄不足的少年,也设法走门路投军,造成老少强弱,敏钝不齐。
训练则流于形式。甲午战前经过两个月训练的练勇,皆仿绿营习气,不但船上部位不熟,大炮不曾看过,且看更规矩,工作号筒,丝毫不谙。舰上官兵斥其“只充死人之数”。
由此可知,和平年代耀武扬威的北洋海军,骨髓里早已存在导致失败的基因。因此,薛福成在1893年发出警告:“今日海军,不在骤拓规模,而在简核名实;不在速添船炮,而在增练材艺。”
郑观应也在1894年指出:“船既坚矣,图既精矣,而驾驶未习,仍与无船同也。火器利矣,而施放未习,仍与无火器同也。水军成矣,水营立矣,而士卒未习;士卒习矣,而将领未得其人,是以军与营资敌也。”
这话同美国外交官何天爵所说“中国有一天的钱,就可以买一天海陆军所需要的任何东西。整个文明世界都情愿把武器供给他。但是中国不能在任何市场购买有训练的军官和有纪律的士兵”的意思是相吻合的。
四、北洋海军上下的贪腐之气
不可否认,丁汝昌对于北洋海军建设起过重要作用,简单地说丁是陆军将领出身而任海军提督就是一大错误并不公允。从现存的丁汝昌函稿中,可以看到他从军舰弹药燃料保障、航道疏浚,到人事调动,薪水发放等海军日常管理事务,无不亲力亲为,倾注丁大量精力。
但丁汝昌不能以身作则、严格治军,导致舰队管理混乱,却是不争之事实。
1888年6月,北洋海军派舰参与镇压台湾吕家望番社起事,事定之后,各地要求在请功奏折中附带保荐各自子弟亲朋的开后门信件纷至沓来,如九秋落叶,扫却不尽,丁汝昌告诉台湾巡抚刘铭传:“故每有托函当即婉谢,怨荡之言所不敢计也。”然而他自己,也写条子给刘:“余中子年已及冠,虽经童试,难以成名。昨承友人顾念,为捐江苏县丞,拟恳宪台附入后山案内,赏保一阶。……第以晚年一线之延,得不代图地步,为日后生发之路。”虽是舔犊之情,反映的是清朝军队立功奖励制度的失范,每次庆功请奖,必然滥用权力,夹杂进大批无关人员,与朝廷玩一场移花接木的游戏。
当事人明知别人无耻,却轻易地原谅自己。奖惩制度被亵渎了,军人的荣誉和责任感也就一钱不值。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相习成风,视为故态。每当北洋封冻,海军例巡南洋时,官兵淫赌于香港。北洋海军还用军舰载客跑运输挣钱,甚至利用军舰的豁免权,从朝鲜走私人参。另外,军舰应发之饷,应备之物,例由各管驾官向支应所领银包办,弊端由此而生。
各船每月包干的数百两行船公费,为购置灯油、机器房车油、棉纱绳,以及油船所用,管带常私扣归己,致使船舱机器擦抹不勤,零件损坏,大炮生锈。吴趼人在小说《二十年目睹怪现状》中揭露,南洋兵船在上海一家专供兵船物料的铺家买煤,账上记百吨煤价,实领二三十吨。给店里二成好处,管带就贪污那余下的煤款,所以“带上几年兵船,就都一个个地席丰履厚起来"。
1886年,北洋海军访问日本,因嫖妓与日方发生冲突。事后李鸿章说:“武人好色,乃其天性,但能贪慕功名,自然就我绳尺。”对违纪行为表现出一种宽大。但最终,由于没有进行必要的国家民族观念的教育和激励,养成其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传统和必胜信念,这支用新装备包裹起来的军队中的许多入,在封建军队的酱缸里,迅速地被同化了。
袁保龄在世的时候,曾担心“闽材辈出,学力不懈,几几争胜泰西。而’忠义廉节’四字似未专力讲求,大本未立,恐盘根错节,心志不能不变。数年来辍戎事之末,窃以此事为优,有心人当早计及之矣”此言真是不幸而言中了!
舰队内部人事关系也趋复杂。闽人小圈子排挤非闽系的矛盾已闹得公开化了。甲午战前,有人控告广东籍高级将领,“致远”管带邓世昌鞭挞水兵致死。据说邓世昌平时“不饮博,不观剧,非时未尝登岸,众以其立异,益嫉视之”。刘步蟾力主追查,因找不到死者的尸体才被丁汝昌压了下去。
总之,仔细观察北洋海军,便不难发现,这支新型舰队在封建毒素侵蚀下,正在日益腐朽。这样的军队,在和平年代,还算是种摆设,而当风云突变,它能打胜仗吗?
近代化战争,向将军和士兵都提出了高度的技术、训练要求。国防近代化不仅仅是装备更新。建立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必须用爱国主义精神做指导思想,施之以严格的训练,认真吸收先进技术,才能保持其战斗力。
李鸿章注重武器装备更新,对训练却放任自流,结果使得北洋海军成为沙滩建筑。这是历史留下的深刻教训。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