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人能够独自推翻清朝吗?

我认为如果在辛亥革命中没有袁世凯的话,清朝最终还是会被推翻,只是战争的时间线会被拉的很长。在清朝结束后,中国将会陷入类似于东汉末年的状况:中央政府名存实亡,地方军阀割据混战,最终决出一个老大。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要先说一下武昌起义时期的形势。

▲被革命军逼着当了都督的黎元洪,竟然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武昌起义爆发后,被革命军逼着当了都督的黎元洪知道自己的命运是跟革命绑在一起了,如果革命不成功,他就会被清廷诛杀九族,在这种情况下他就只能竭尽全力促使革命的成功了。

对于当时的武昌革命军来说,他们要乘着清朝集中力量围剿他们之前先发展起来,如果始终困守武昌一城那只有被剿灭的份。这个时候黎元洪就起了个关键作用,当时清政府有笔税银留在了武昌,他就充分利用这笔税银和自己的影响力联系了各省,要求各省跟着湖北一起造反。当然,要造反的话没钱是不行的,对此黎元洪表示只要造反马上就给钱。在黎元洪的运作下,全国一下子就有15个省宣布脱离清廷独立,跟着湖北一起造反了。

15个省独立后,本来只是武昌一地的起义,一下子就变成了全国性的大革命,整个大清王朝在中原的统治被基本架空。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清廷的军力部署,清廷总共有七十万左右的军队,其中十多万的八旗兵驻防在各中心城市,二十多万的绿营兵和二十多万的巡防营驻防在各地,这些部队都有守备任务不能调动。二十多万新军中,除了驻扎在各省的新军外,战略机动部队只有北洋六镇,而且即便是调八旗军、绿营兵或是巡防营去攻打武昌,他们也不是武昌新军的对手,能打赢武昌新军的,只有北洋军。

如果没有袁世凯的话,那么我们假定即便清廷调了北洋六镇去镇压武昌新军,结果又会如何呢?按照历史事实来说,武昌新军干不过北洋军,在北洋军进攻武汉后,汉口和汉阳很快就被北洋军给拿下了,最后武昌起义军只剩下了武昌一地。如果北洋军继续进攻的话,武昌也会不出意外地被拿下。

不过就算北洋军拿下了武昌,革命的火种也已经播撒到了全国,北洋军已是无能为力了。袁世凯复出后,他就带着北洋军到处灭火,在武昌方面投入了2个镇的兵力对付武昌革命军;陕西和山西独立后,袁世凯安排了部分北洋军进入陕西和山西剿灭当地的起义;对于革命势头最盛的江苏,袁世凯调了1个镇的兵马配合张勋的巡防营镇压革命。此外袁世凯还要留下部分北洋军看守京城,全国到处都是革命,就北洋军这几万人马,到处去跟人死磕也迟早会耗光。

没了袁世凯,清廷派出的北洋军虽然拿下了武汉三镇,但是面对全国的革命形势,北洋军也只能疲于奔命。这样下去没两年,这支清廷花重金打造了精锐部队估计就没剩下多少了,清廷失去对全国的控制在当时来说已经成了必然。在出动北洋军都无法控制局面的情况下,清廷只剩下了一个选择:鼓励地方办团练,这就与太平天国时期清廷无力剿灭太平天国,允许曾国藩这些人出来组建湘军是一个情况。

但是这次的情况与太平天国时期完全不同,太平天国时期清朝还掌控着全国绝大部分地区,而武昌起义时期,清廷对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已经失去了控制,这次起义的结果会导致类似于我国东汉末年的情况,中央政府在大起义中名存实亡。

接着就是各地军阀割据时期,各个地方的实力派人物就会涌现出来,仗着手上的军队割据一方,这其中实力强劲的有:

1、革命党。即便失去了武昌,革命党的实力也并不弱。比如当时的安徽都督李烈钧就是个坚定的革命党人,此外江苏也是革命党的大本营,革命党人在江苏拥有较强的实力,在清廷对全国失控后,革命党人可以占据江南部分地区形成一个强大的割据势力。

2、北洋军内部会分裂出直系、皖系、奉系这三大派系。在武昌革命时期,奉系还没有成气候,最先起来的是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这两大派系会基本占据我国的北方,他们争夺的焦点是北京,谁能占据北京就能“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北方地区展开激烈的争夺,同时他们还要对付南方的革命党。

▲段祺瑞与冯国璋

3、其他势力。就其他势力来说,阎锡山会乘着清末大乱的局面占据山西,张勋将占据苏北甚至进逼山东,唐继尧将占据云贵地区等等,但这些势力很难成气候。

综合来说,清廷在名存实亡后,天下主要将在革命党、直系和皖系中展开争夺,就盘面来说革命党最终统一的概率最大。虽然皖系和直系虽然实力都很强,但内部矛盾尖锐,两大派系各自的内部还分成了众多的小派系,很难拧成一股绳,很可能还没消灭南方的革命党,自己就开始了互掐模式。

而革命党则不同,虽然也有一些内部的纷争,但大的目标还是一致的——推翻清朝的统治,再加上革命党还有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一批实力派人物掌舵,革命党人也能在他们的带领下团结一致。同时革命的思想在当时已经遍布全国,很多人都心向革命,这就成为了革命党实现全国统一的政治基础。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在我看来只是革命党获得最终胜利的概率更大吧。

如果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人能够独自推翻清朝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最终还是可以推翻的,因为满清是从内部的崩溃。

严格来说,革命党只是乌合之众,就军事力量来说不是北洋六镇的对手。

但是,当时即便是北洋六镇中的五镇,也不愿意为满清效力。

稍微聪明点的人都知道,满清政府已经失去对全国的控制。

当时经济崩溃,辛丑条约规定的4亿5千万两的赔偿金额,若包括利息支付则高达8亿5千万两。当时清朝预算不到1亿两,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还清。

当时主权尽失,距离紫禁城不远的东交民巷就有洋人的驻军,全国到处都是租界。

当时军力薄弱,紧靠区区北洋六镇6个师的部队,不可能对付任何一个列强。如果洋人全面入侵,满清根本无法对付,必败无疑。

当时朝政腐败,慈禧太后死了,隆裕太后没有政治能力,摄政王载沣性格懦弱,权贵大臣大部分是酒囊饭袋。

总之,满清崩溃已经是必然,有没有袁世凯,革命党都会成功,无非是时间问题。

如果没有袁世凯,根本没有人能够统帅北洋军和革命军作战,北洋六镇大部分会按兵不动。

所以,最终革命党还是会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人能够独自推翻清朝吗?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革命党人,袁世凯就更不可能独揽清廷大权,并达到利诱逼迫满清皇室退位的目的。因此,清朝的灭亡,最大的功劳应记在革命党人的身上,是革命党人发动的辛亥革命掀起的历史潮流,最终淹没了清王朝!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领导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并很快占领了武汉三镇,推倒了最终导致清朝灭亡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面对不同以往的危急局势,万般无奈的满清朝庭不得不答应一代雄主袁世凯的“要挟”。得到最大权利的袁世凯随即亲自指挥北洋新军南下,猛扑武汉,革命党人节节败退。但10月29日,北方的山西和直隶同时宣布起义,威胁京师重地;10月31日,云南革命党人起义,云南光复;紧接着,湖南、江西等省亦宣布脱离清朝独立……;在湖北武汉的革命新军还远未镇压下去的情况下,革命的火焰却纷纷在各地燃起。

大清这回算是没救了!大清的气数也到了!精确预判到大势的袁世凯又一次显示出他过人的见风使舵之雄才。他虽掌握了人数达7万的全国最精锐的北洋新军,但也无力四处救火。打起利害关系算盘的袁世凯逐抽身北返,把心思和军力用到控制住北方五省——这一关乎自身起家发家之基本盘上。于是,袁世凯一方面使用渲染革命党之可怕来挟迫满清等惯常伎俩,总领朝庭政务,编成北洋拱卫军“守卫”紫禁城;袁世凯另一方面又继续进攻南方革命党人,推进至长江以北,以此施压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造成有利的和战态势。

然而,对袁世凯玩弄两面手法揽权等种种行为不满的满清权贵宗社党,却不甘于失败,逆势而动,顽固反对共和政体,反对满清皇室退位,欲作困兽之斗。在这一紧要的历史关口,1912年1月26日,革命党人彭家珍发动炸弹袭击,炸死宗社党骨干成员肃亲王良弼。革命党人无惧生死的博命暗杀行动,吓得其他宗社党成员纷纷逃离北京,托庇于天津、大连、青岛等租界内。这一事件,宣告了实现共和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以清室王公亲贵为中心的宗社党,最后被革命党人彻底清除。

……

于是,在革命党人前赴后继,用无数的热血和生命铺就的推翻专制统治之人间正道上,既有雄才野心又有实力手腕的袁世凯幸运走向了‘成功’: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最后逼宫下,清朝皇室颁布退位诏书,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大清封建王朝最终消失在奔涌向前的历史大潮中!

如果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人能够独自推翻清朝吗?

没有任何可能。当初革命党人的宣传口径统一且相当明确,包括发给列强的照会,攻击目标首推“共图讨满”,“杀尽仇人方罢手”。

假设:皇室拒不接受退位要求而直接落入革命党人手中的话,面临的将会是彻底的清洗,至少是财产方面的清洗,还想拿着家当走出紫禁城是不可能的,宗室觉罗们可以罢唱口号,然后轻车熟路地跑到东交民巷,或者跑到天津租界,但是他们的不动产肯定保不住。

但假设就是假设,不存在现实基础,事实上革命党人是无法独立推翻满清的。

列强们为何倾向帮助袁世凯

就当时而言,袁世凯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列强·尤其是美国政府对袁世凯非常推崇,而且推崇程度绝对比孙中山和清政府都要高,在袁世凯苦劝隆裕发布退位诏书的时候,包括侵略者日本在内的列强已经发话了,如果不退位,列强将不保证皇室的安全,意思就是你自生自灭去吧,因为如果没有列强的阻挠,革命军根本不会停歇哪怕一秒钟。当时小日本的政客说的更直白,清廷对时政的控制力能力为零!

列强的政客也有基本分析能力,一旦内战爆发,中国可能会面临长期的混乱,可能会造成暂时的地域分裂,这将一定程度的阻碍他们长期、统一攥取在华利益,虽然他们的目的并不单纯,但还是希望政权在统一的态势下平稳过度,所以他们对清廷和革命党人的弹压在所难免,只不过力度有限而已。

列强们的共识是“革命(革命党人)绝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而清廷当时已经名存实亡,很多朋友可能会说出当时清廷还有很多活路可走,但都是不切实际的,不用咱们假设,当时的人智商并不比现在差,他们亲眼看到的事比咱们更清楚,分析的更透彻,比如当初百日维新时期,美国私下对维新派做出的分析,拿到今天来看,直接贴上来就能用,分析得相当透彻。

这其中最卑鄙的就是日本政客,他们一方面勾结俄国准备出兵瓜分利益,一方面派出大量特工人员私下结交革命党,表达了对革命党人的“同情”和“支持”,其实无论是清廷还是革命党,也无论是谁最先落井,第一个扔石头的必然会是日本人。

总的来说,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英国和美国不希望任何国家独占中国,这种观点也得到了法国和德国的支持,只有日本和俄国对中国国内的革命党人产生无与伦比的兴趣,他们想凭借“接壤”的优势(当时朝鲜已经被日本实际管辖),利用战乱的时机,实际瓜分中国领土,一旦他们的势力推至长江一线,他们很可能借西方列强本土鞭长莫及劣势,撕破脸直接赶走美英法德等国家势力。

日本人的举动,西方列强怎会看不出来,美国、英国、德国多次对东京方面提出严厉警告,在华行动要达到一致,不允许日本“单干”,以此制约日本人无限膨胀的野心。

他们的最终商量结果就是“中立”。

列强真的中立了么?并没有。他们用陈默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各国都不发电承认南京政府,用南京外长请求承认的电文,也不做丝毫回应。

▲后续,英法始终不回应,美国不承认,日俄则表示不但不承认,而且要出兵干预。(借机获取我国领土利益)

为什么?《泰晤士报》解释过列强的态度:

“指望对中国国情一无所知的孙逸仙去争取外国对中国的尽早承认,那是痴心妄想,只有袁世凯才能得到各国的信任。”

请注意,列强都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当时他们对中国的恶毒攻击从不曾停止。

清廷内部的状态

列强们表示“清廷能够找到袁世凯这种内阁总理,中国就行了。”

在清廷内部,载沣回家抱孩子以后,论实权能制衡袁世凯的人已经没有了,非要说有,也不过就是给面子不撕破脸而已,袁世凯也不担心皇室的态度,因为他自己的态度非常明确,你可以不退位,我不掺和,你们去商量,你们皇室说怎么办就怎么办,意思很明确,送死你去,我不怕,几个有勇无谋的生瓜蛋子翻不了天,如果不是“空降”他们,怎么会惹毛了地方督抚,大清说不定还能多活几十年。

最后袁世凯连哄带吓的让隆裕发布退位诏书,那是几方势力撺掇的结果,时不我待,而且当时的袁世凯如果还是赋闲在家状态的话,皇室极有可能被吴禄贞血洗,袁世凯想的很明白,死不死都是你们的事儿,我的军队谁也控制不了,北洋六镇其中第一镇说是满清嫡系,说说而已,谁能支的动呢,没钱谁也不会动,晚清凑钱也费劲,靠捐款养军是不现实的。

事实是,虽然一群人说能搞来钱,但是外资银行都受本国政府控制,知道清廷的风险有多大,即便客气几句后续也不会真给钱,银行的钱也不是白来的,他们不愿承当这巨大的风险,尤其是政府不支持的情况下。

溥仪退位后,袁世凯清点国库没哭出声来就算不错,载涛不到一个月就找到袁世凯抱怨说没钱了,就这还凑钱,谁家都不宽裕,后来王爷拉黄包车也有。

就当时的态势来看,如果革命党人稍稍有些希望,也不会出让权柄给袁世凯,甚至冯国璋不被临阵调换的话,最大的可能是革命党被终结,这是实力上的差距,短时间内无法弥补。

冯国璋高歌猛进,袁世凯却想“养寇自重”,一旦自己的利用价值消失,自身也存在一定危险,除非完全没辙,袁世凯不想武力逼宫。

当时清廷的弱势,西方媒体的报道都呈现一边倒的评论,虽然他们也想借用软弱腐败的清政府攥取利益,但当时清廷的控制能力已经几乎完全丧失了,基本失去了利用价值。

换句话说,那么多年的“合作”关系,列强从清廷获取利益轻车熟路。但凡清廷对全国局势还有控制力,但凡他还有一丝利用价值,列强们也不会放弃清廷,而在那个时代,列强的态度对各方势力都很重要,列强不肯,无论袁世凯是孙中山,谁都不行。

当时南京政府的状况

列强们拒绝承认南京政府的原因很明显,他们对孙中山的财政纲领表示担心,因为其中包括取消厘金、收回海关管理权的意图,这是列强决不能接受的,而且革命党人一旦成功,会对尤其是英国在其他国家的殖民统治带来威胁,他们担心这会掀起反帝反封反殖民反侵略的浪潮。

虽然革命党人一再以宣告并以实际行动表示他们不同于以往的太平天国,但是国内外都存在着焦虑情绪,甚至包括支持和同情革命党人的派别、势力还是担心-政治上不成熟的革命党人最终会与太平天国殊途同归。

在当时,除满清势力以外,几乎所有国人都希望走向共和,但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明白,最关键的问题不是革命路径,而是首脑是谁,当时列强们的态度非常重要,所以很多人都在观望,而想要列强承认民国,就必须答应列强的要求,即·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替换孙中山,这样一来,既符合列强利益,又符合国内普遍的共和意愿,也正是因为这样,孙中山最终同意让位。

有望登临宝座的袁世凯就这样被各方势力强推到了隆裕太后的面前,一切在所难免。而做为支持,列强开始对皇室施压。

孙中山已经尽力了,无论是“周游列强各国”,还是表达态度都没有消除列强对他的敌意和忌惮,他可以付出权柄换回各方势力对民国的承认,但是他不放心交给袁世凯。

不止外部,内部的压力也非常大,当时的黄兴、宋教仁等主要领导人都力主尽快接受条件,汪精卫也不遗余力的企图说服各方支持袁世凯,以免节外生枝造成革命党人最终失败。

对此孙中山曾经总结,情势所迫,不得已才与专制阶级妥协。当时的孙中山非常无奈,他考虑的不是个人得失,主要还是担心革命成果。

列强支持袁世凯的由来和经过

袁世凯初次收获列强“好感”,是在1900年他对义和团进行镇压,做为列强的“可培养对象”袁世凯此后的一切行动都与列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武昌起义后,英美没有着急发表声明,而是着急忙慌的帮着袁世凯策划南北议和。

对于袁世凯的支持,不仅仅是因为关系默契,列强们希望中国采用君主立宪制,而非共和,如果共和不能避免,那么就让共和虚有其表,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袁世凯推上总统宝座。

列强对清廷已经忍耐到了极限,北洋军对清廷的威胁也愈演愈烈,革命党对清廷?那还用说么?

当时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绝对是非常明智的,可悲的是宗室觉罗和死忠们都认为隆裕出卖了大清的利益,其实那种态势下,再不退位的话,面临的下场将会非常悲惨,而大清覆灭这个结果不会改变,如有改变也只是变得血腥而已。

英美本土高层相继电告在华领事全力调停,并于1911年11月29日提出议和三个条件:

双方立刻停战;

宣统皇帝退位;

袁世凯任总统。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人也无法推翻清朝,原因大致几点:

①武力上革命党人并不占优势。

②资金、财政上受到掣肘,港口税收等利益,列强绝不会交还孙中山。

资金来源有限的情况下,列强又不给革命党人任何形式的贷款。

资金缺口巨大,每年收入4000万,而支出高达1.2亿,难以维系,再不妥协很快就会面临势力不稳。

③袁世凯一方当然不会支持孙中山一方。

④列强的态度鲜明,出于自身利益,他们绝不支持孙中山最终出任正式大总统。

⑤内部纷争,黄兴等人要求妥协让位,汪精卫直接找到孙中山当面要求让位袁世凯。

······

过多的条件不提,连内部都难以搞定,又怎么能推翻清朝呢,以冯国璋的兵锋,革命军够呛能讨到好处,而且军费枯竭,一旦面临兵变,出了问题,到时候谁出面都无法收拾残局,而当时的袁世凯确实是众多势力均衡考虑下最合适的人选。

他有能力通过软磨硬泡威胁恐吓的方式达到目的,这种几乎可以说是最“善意”的“攻势”真的不好么,让段祺瑞上?况且袁世凯也不是威吓,而是陈述事实,即便撕破脸也有段祺瑞动刀,他不必亲自上阵,这方面袁世凯没压力,倒是当时的清廷如果一意孤行,后果堪忧。

有的朋友说袁世凯“窃国”,好吧,即便是窃国,这个国也只能他来窃---革命党不被支持,如果没有袁世凯,即便重新支持清廷,列强们也不会让孙中山控制全国局势,但这只是暂时,列强们会再次扶植起来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无数个“袁世凯”来,因为他们对清廷已经彻底不抱希望了,这在他们的内参中已经表露无疑。

如果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人能够独自推翻清朝吗?

自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响起后,南方各省相继失控独立,清朝陷入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各省督军之所以在此时独立,在于清王朝内忧外患的形势加剧,朝廷已经到了腾不出手和拿不出那么多钱来镇压叛乱的时候,于是一个个野心家不断冒出,打着民主共和的旗号,趁乱争得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割据。

虽然南方各省相继独立,但是也不敢贸然出兵攻击北方。一方面是因为清朝虽然国力衰微,但是在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斥巨资打造了装备精良的北洋六镇,北洋六镇是近代化的新式军队,主要目标是拱卫京畿腹地,也就相当于皇室的私家卫队,在南方动乱的情况下,清政府能够保有半壁江山,能让南方政权忌惮的,所凭借的就是这支武装的存在。

另一方面,南方十几个省虽然独立,但也都是各自为政,在财政和军力上远不如北方清廷,再加上各省督军之间心怀鬼胎,不时还相互攻伐,不把实力用于内耗上就不错了,谁愿意当这个出头鸟,费钱费力没有好处去招惹清廷,他们更愿意保存实力,伺机而动。所以南北双方在一段时期内,北方无力南征剿逆,南方也不敢涉险北伐,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只要清廷能够牢牢的把握住新军,有没有袁世凯南方都无力拿下清廷,起码在一二十年内灭掉北洋新军推翻清廷,基本上很难实现。除非南方形成统一的武装战线,拥有统一的军事指挥权和财政支配,这样才算拥有了与北方一战的可能,要不然一直会是乱世状态。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袁世凯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在南北双方战事胶着之际,袁世凯私下与革命党做了笔买卖,袁世凯为了民国大总统的高位,不惜出卖清廷,但很可惜,即便清廷消亡了,袁世凯也只不过是继承了清廷在北方的统治权,继续凭借着北洋新军维持着北洋集团的统治,并没有真正实现国家的再度统一。

还有一点不可忽略,那就是西方列强们对中国局势的态度,他们的意思是不希望中国内乱,这样会严重损害各国在华的经济利益,至于是谁当家做主都无所谓。为了调节清廷和南方革命党之间的矛盾,西方人特意扶持了手握大权的袁世凯替代清帝,给了南方革命党停战的理由,而革命党由于担心列强的插手,所以表面上认可了袁世凯。 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分化为了皖系、直系、奉系,三家将北方瓜分,彼此之间形成了割据态势。尽管北洋军一分为三,但南方依然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实力,由此可见,北洋军的军力之强和南方政权之间内部矛盾的尖锐。直到直系、奉系衰落之际,国民革命军才组织北伐,以武力实现了中国的基本统一。

如果没有袁世凯,革命党人能够独自推翻清朝吗?

作者:金满楼

从大历史、长镜头的角度看,历史的发展虽然有一定的规定性,但历史的本质其实还是偶然性决定的。

以袁世凯为例,如果正常的话,或者哪怕再给载沣兄弟5年时间控制军队,其实已经没有袁世凯什么事了,老袁估计也就在彰德终老,并可能活过60岁也难说。

然而,武昌城外一声炮响,不但改变了袁世凯的命运、改变了清廷的命运,同样也改变了近代中国和无数国民的命运。

当然,这种改变也未必是朝着人们说期待的方向发展,这个其实不必过早的欢呼。

以事理论,如果清廷以载沣为首的亲贵能够应付这场地方叛乱,他们就不会重新启用袁世凯;同理,如果造反的革命党能够独自推翻清廷,那他们也绝不会屈居于袁世凯之下。

武昌兵变后,不到两个月时间,南方诸省包括陕西、山西也都纷纷爆发新军兵变,由此脱离了清廷的控制。

这样的形势,虽然远不如当年太平军、捻军、陕甘事那么复杂那么危急,但对于年不过三十、并没有什么政治经验与阅历的的载沣兄弟来说,却已经超越了他们的能力。

最终,在徐世昌、奕劻等人的督促下,载沣不得不同意请出为他所厌恶而之前一脚踢回老家的袁世凯重新出山,而这也为袁世凯的长袖善舞提供了无比的良机。

从某种程度上说,袁世凯是满怀委屈的。在慈禧太后死后,曾为昔日红人、也确实作出了许多不凡业绩的袁世凯被新贵载沣一脚踢回。

类似的愚蠢之举,对袁世凯来说是不公,对载沣而言是不智。

袁世凯毕竟不是曾国藩这样的圣贤。袁非圣贤,岂能无气?

由此,出山后的袁世凯就在清廷和南方革命党之间玩弄平衡,最终将清廷出卖,并将南方革命党一并欺骗。

一方面,袁世凯不断在清廷面前鼓吹革命党如何如何厉害,而自己这边无兵无饷,指挥不动,除了退位,别无他法,否则就只好撂挑子不干。

另一方面,手握北洋重兵的袁世凯却边打边拉,一方面他威胁南方革命党就范,另一方面有对革命党的种种要求如清帝退位等作出默契的配合。

最终,毕竟载沣兄弟和革命党年轻,刚下山不久的袁世凯并不费劲的摘到了最大的桃子。

有人问,如果没有袁世凯的帮忙,革命党能够独立推翻清廷吗?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分解下。

首先,如果袁世凯没有出山,南方革命党或许还有机会推翻清廷,但这种概率并不大,最大的概念是国家分裂,提前进了混乱状态。

之所以如此,有革命党兵变并进而造成军阀混战分裂局面的,表面看是那些从日本回国的士官生,实际其背后主谋是日本军部和黑龙会,孙派革党只是配角,仅有宣传作用而已。

其次,袁世凯出山后,如果他想保住清廷并强力镇压革命党,这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

事实上,武昌兵变后,各省虽然独立,但其实是一盘散沙,兵弱钱无,在北洋军面前,这些所谓的南方革命军基本就是一击即溃。

如果对这个结论不服气,参考下两年后也就是1913年的二次革命就十分明了了。

事实上,北洋军已经拿下了武昌,而如果他们真想拿下南京的话,也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然而,袁世凯的自私和报复心理,最终葬送了清廷。

事实上,保留清帝而实行英国虚君制的制度可能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并可以避免之后的各种分裂与割据局面,为应付之后日本的大规模入侵提供更好的条件。

然而,事后再说,已经晚了。

对于楼主提出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革命党力量不够,如果他们有力量,试想他们可能妥协吗?

当然不会。只能怪自己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