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和日军的轻武器有代差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个问题问的没办法回答。

因为国军的武器非常庞杂,既有军阀部队的老式装备,也有中央军相对先进的轻武器。

以中央军精锐部队来说,轻武器同日军没有代差。

就步枪来说,中央军精锐以中正式步枪为主,是毛瑟M1924步枪,同三八式步枪差不多。

轻机枪是捷克式轻机枪,相对日军的歪把子轻机枪、九六式、九九式轻机枪,性能也不占下风。

重机枪是二四式重机枪,原型是德国一战的MG08水冷式重机枪,相对日本的92式重机枪也不差。

但,这是中央军少数精锐部队的装备,绝大部分国军的轻武器都是五花八门。

以黔军为例,很多部队使用贵州土造步枪,200米外子弹就不走直线。

以川军为例,诸如邓锡侯部队连轻机枪都没有,只有一些老式重机枪。

以西北军为例,很多官兵连刺刀都没有,必须用1米长的大刀拼1米6的三八式步枪加刺刀。

而且,二战已经是重武器时代,在平坦地区伤亡的八成甚至九成,都是火炮或者炸弹造成的, 轻武器的伤亡微乎其微。

国军和日军的轻武器有代差吗?

#聊聊战争史#说国军的轻武器并不弱于日本,这种说法是错的。这种说法只考虑了单件轻武器的性能,而没有考虑轻武器的弹药补给数量、武器的配备率,和武器的使用效率。其实在这些方面,中日两军差距很大。整体轻武器领域中国,是非常落后的。下面我分别讲一下:

首先我们要承认,从单件武器的表面性能来看中国并不落后:

不论是盒子炮对王八盒子,中正式对三八步枪,捷克式对歪把子,马克辛对三年式,中国军队轻武器并不落后,有的甚至性能还有超过。

但是从武器的装备数量和弹药基数来说,双方差距就很大了:

国军的弹药基数(见下):

1. 步枪弹,1日60发,1月(按5日计)300发

2.轻机枪弹,1日1000发,1月(按5日计)5000发

3.重机枪弹,1日2000发,1月(按5日计)10000发

4.高射机枪弹,1日2000发,1月(按10日计)20000发

5.轻高射炮弹,1日200发,1月(按10日计)2000发,

6.中高射炮弹,1日200发,1月(按10日计)2000发

7.步兵炮弹,1日60发,1月(按5日计)300发

8.战车炮弹,1日60发,1月(按5日计)300发

9.野山炮弹,1日60发,1月(按5日计)300发

国民革命军陆军最精锐部队之一:第89师汤恩伯 12517人

共装备中正式79步枪4500支,哈乞开斯轻机枪324挺,24式马克沁重机枪48挺,24式马克沁高射机枪24挺,二十响自来得手枪218支,十响自来得手枪314支,勃朗宁手枪14支,左轮手枪29支,信号枪83只,宁造82迫击炮24门,6年式75山炮12门,欧力根小炮12门,37毫米战防炮6门。刺刀4500把,大刀1017把。

参加南口战役前:步枪子弹平均每支280发左右,按国军的弹药补充基数是近一个月的基数(国军每日60发,一个月份按5日计),轻机枪每挺4000发左右,合国军4个基数(国军每日按1000发,每月5000发),重机枪每挺(包括高射机枪)近13000发,合国军6个基数(国军每日按2000发,每月10000发),共拥有79步枪弹1 197 500发,79轻机枪弹1224 000发,79重机枪弹837 500发,79钢芯弹143200发,79曳光弹4 800发,信号枪弹4 127发,驳壳手枪弹76 700发,勃朗宁手枪弹4 400发,左轮手枪弹2 990发,20毫米机关炮弹600发,37毫米反坦克炮炮弹1800发,82毫米迫击炮弹2 352发,75毫米山炮弹1 482发,手榴弹28 200枚,另外还有部分手雷、地雷等。

我们来比较一下日军的弹药基数:

日军师团武器和会战份弹药中日精锐部队对比下就发现:

国军精锐师每支步枪有266发子弹,4500支。日军步枪11000,每支300子弹。

每挺轻机枪有3 777发子弹,哈奇开斯324挺。日军轻机枪314,每挺8000子弹。日军备弹超出一倍。

每挺重机枪和高射机枪有近13 000发子弹,48+24=72挺。日军重机枪270,每挺20000+3000穿甲弹。日军备弹超出近一倍。

每支驳壳枪有144发子弹,218+314=532支。每支勃朗宁手枪有314发子弹,14支。每支左轮手枪有103发子弹,29支。日军手枪800,每支40发。

每门20毫米机关炮有50发炮弹,12门。日军掷弹筒340,每具备弹250发。

每门37毫米反坦克炮有300发炮弹,6门。日军37速射炮14门,每门200榴弹+1000穿甲弹

每门82毫米迫击炮有98枚炮弹,24门。日军70大队炮18,备弹1500。75联队炮12,备弹1300。

每门75山炮有123发炮弹,12门。日军山野炮24,备弹各2000。105榴弹炮12,备弹各1500。

手榴弹28200枚。日军每个中队2400共36中队86400枚

即使不算炮弹数量的天壤之别,仅双方轻武器差距就已经很大了。更不要说绝大多数中国军队,根本达不到这个武器配备和弹药基数。中日两军射击训练差距更大:

《步兵射击教范》规定,日军新兵(初年兵)的训练划分为6期:

第1,2期将近半年,这个阶段的术科主要是包括射击在内的基础训练以及小队、中队教练,这期间的射击是较多的。

第3,4,5期将近5个月,这个阶段的术科除了一些基础训练的复习外,主要是大队、联队、旅团教练,射击训练相对较少;

第6期超过1个月,这个阶段为年度秋季演习,即旅团对抗,或师团对抗演习。

在这期间,一般初年兵(新兵)步枪手每年的用弹数为:步枪实弹97发+45发+75发=217发。如果加上140发空包弹,则有357发子弹的练习机会。

侵华日军在训练一般初年兵(新兵)步枪手的同时,还训练特等射手。主要是在一般步枪手训练科目的基础上,增加了3个基本射击练习(15发)、1次应用射击训练(16发)、3次个人战斗射击练习(30发)、1次“分队战斗射击”(15发)。因此日军特等射手一年共计射击433发子弹。

而国军嫡系中央军不过是60发铁头弹上战场!普通部队和杂牌军有20发就不错了,甚至有的刚学会开枪。

因此,虽然中国军队在部分单件轻武器性能上并不落后日军,但是这些较先进武器配备数量较少,弹药基数不足,而且射击训练不足。所以,哪怕是不说大炮飞机上的重武器巨大差距,就算是只讲轻武器,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也是远远不如日军的

国军和日军的轻武器有代差吗?

单纯从性能上来说,中国军队的武器并不落后。

所谓轻武器通常是指各种由单兵或班排级携带的武器。一般包括各类枪械(手枪、步枪、冲锋枪、机枪)、手榴弹、枪榴弹、榴弹发射器、单兵火箭筒和小型无坐力炮等等。当然抗战时期轻武器主要是指枪械、手榴弹、枪榴弹、掷弹筒这些,其他的还没有出现。

如果单从性能上来说,虽然当时中国军队中有些杂牌部队还装备了一些诸如单响毛瑟、老套筒等等旧式步枪,不过绝大部分枪械和日军的是属于同一时代的产品。至于手枪、冲锋枪、轻机枪可能还是中国军队好一些,其他则是大家半斤八两。

所以单就轻武器的性能来说,抗战时中日双方并没有什么的代差。

然而中国军队使用的枪支型号繁多,后勤较为麻烦,加上子弹数量不足,士兵训练有差距,因此即使在只使用轻武器的战斗中,往往也很吃亏。

因为工业底子薄弱,加上自清末洋务运动时购买武器就缺乏足够的规划,因此到抗战爆发时,中国军队装备的枪械绝对是真正的万国造。根据1934年统计,当时国内装备的手枪有16种,步枪有44种,马枪有6种,冲锋枪有7种,轻机枪有6种,重机枪有8重。

如此纷杂繁多的枪械对于后勤来说绝对是灾难。

此外工业底子薄弱还使得抗战时期的军工生产远不如日本。以子弹为例,抗战时期中国各军工厂共生产了步机枪弹10.62亿发,手枪弹1057万发,冲锋枪弹10万发。相比之下,日本一年的子弹产量就接近5亿发,差不多是中国的4倍。

子弹不足一来使得中国军队的实弹训练不如日军,二来战斗时火力持续性也受到了影响。无疑都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所以即使在只有轻武器的小规模战斗中,日军往往也占据着很大的优势。从这点来说,双方的轻武器还是存在着代差的。

国军和日军的轻武器有代差吗?

步枪基本没有。

日军的三八式步枪和国军的国造七九毛瑟步枪及进口步枪(如莫辛纳甘、M1917等)不存在代差,如果说有的话,可能打圆头弹的汉阳造要逊一些。

机枪也没有。

轻机枪方面,国军的捷克造,勃朗宁跟日军的96式,99式半斤八两,比歪把子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至于重机枪,日军气冷的九二式重机枪理论上要比国军水冷的马克沁重机枪优越。因为气冷重机枪一般要比水冷机枪质量更轻,更换枪管更加容易。但实际上,鬼子的九二式重机枪很奇葩的比国军的马克沁还重,所以前一个优势就不存在了,鬼子的九二式重机枪枪管可拆卸,但只做保养清洁用,战斗中不能快速更换,所以后一个优势也就不存在了。

除了步机枪之外,国军还有很多轻武器是侵华日军没有列装的,比如冲锋枪,半自动卡宾枪等

据国民政府军政部统计,截至1945年6月,国军全军共装备汤姆逊冲锋枪(即表中的汤姆生手提机枪)23987支。这一数字几乎相当于整个战争期间日本生产的所有冲锋枪数目的三倍。

同样,相对于国军在战争后期装备的五五战防枪和火箭筒,侵华日军也没有列装相应的装备。

所以,代差的话应该是没有的,就算有也不是国军差于日军。

至于数量的话,日军也未见有多大优势。在中日全面战争的第一年,日军步枪的产量仅为42600支,而国民政府兵工署1932年、1933年、1934年、1935年、1936年步枪产量分别是45830支,64418支,60174支,56572支,98948支。

也就是说,日本在战争时期第一年度的步枪产量还比不上国民政府战前五年任意一年的步枪产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的军工开始爆发,但国民政府也得到了外援,而且到了后来,日本的敌人也不止一个了,关内的侵华日军并不能优先得到装备补充。

在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国军计有步骑枪893334支,轻机枪65190挺,重机枪16309挺,掷弹筒45033具,迫击炮11972门。日军中国派遣军计有步骑枪638967支,轻机枪19260挺,重机枪4152挺,掷弹筒15000具,迫击炮4259门。国军步枪、轻机枪、重机枪、掷弹筒、迫击炮数量分别是日军的1.4倍、3.4倍、3.9倍、3倍、2.8倍。

综上,国军与日军的轻武器基本不存在代差,或者说不存在国军弱于日军的代差。

国军和日军的轻武器有代差吗?

国军和日军的轻武器有代差吗?

国军与日军的轻武器,光谈轻武器基本没有代差,国军的轻武器基本都是德国,苏联,捷克,进口的,或苏联援助的。中国制造的汉阳造要差些。

但是重武器代差特大。日军有飞机,坦克,军舰。但是日军的重武器在中国复杂的山区条件下使用很少,主要是燃油得不到保障,日本和国军作战,在水陆交通便利的地方,重武器用的多,比如日军在淞沪会战中,攻打南京时,都用了重武器。

但是在深入中国腹地的时间里,日军基本都使用和国军相当的轻武器。主要是重武器在狭窄的山区小道上运输困难,而耽误作战时间。

那么为什么日军在武器相等的情况下,日军总是占据优势呢?

主要是日军的单兵能为,与日军作战的战术手段。

日军往往正面进攻,固定战场,然后两边偷袭,或者左,右,后,三面夾攻,使国军阵地很快瓦解。

国军士兵打仗没有自主性,全部是指挥官指挥放枪。日军不是!日军进攻三人一组,两人掩护,一人冲锋,而且是看准冲锋到达的下一个掩体,冲锋致这个小土包立即臥倒,国军土兵刚看见准备射击,日军不见了。突然另一个日军对准国军士兵射击,枪法奇准。

在射击中,另一个士兵已经冲锋到国军阵地前卧倒,瞄准国军阵地寻找目标,这时最后一个日军而看准前方的掩体冲锋卧倒瞄准寻找国军阵地上的目标。只要发现目标立即射击,不需要日军指挥官下命令。

日军只要发现国军的机枪阵地,或重机枪阵地,日军的炮火立即就会铺天盖地的打来。

国军的战场能力,是集团性的冲锋,成群的士兵蜂拥而至,指挥官在后面压阵,日军的枪弹如雨的射向目标明显的国军,当国军大量牺牲在前沿阵地时,日军的正面进攻,两面夹击,很快就能够使国军阵地瞬间瓦解,后面其它阵地的国军侧面失去保护与支撑,所有的国军阵地崩溃,国军立即溃败,而日军尾随长驱直入。

士兵的战场能力,与指挥官的战场能力,是两支军队在相同的武器作战下,致胜的关键首要。

国军和日军的轻武器有代差吗?

国军的轻武器和日军的轻武器有代差吗?

说老实话,谈不上代差,因为轻武器只涉及到步枪和轻机枪,手雷。重机枪和各式大小口径的炮,装甲车已经是重武器了。

一,鬼子的轻武器是比我们精良,包括维护保养,弹药运输也比我们有保障。国民党只有中央军嫡系的德械师,如宋子文的税警部队可以匹敌,国民党的一些精锐,他们用的中正式步枪是仿德械毛瑟步枪,战斗力也是非常强,如王耀武的74军等,号称“虎贲军”。其他杂牌部队,甚至是中央军,蒋介石的部队,用的枪支,什么“汉阳造”,老套筒,射程,精准度,比三八式步枪差得远了。但是,你怨不了别人,只有怨自己的工业落后,造好枪需要好的机械,核心部件甚至要精密机床。“抗日神剧”只有一个是真的,我们的枪膛线,撞针容易磨损,有些枪用了多少次后,膛线都磨平了。

二,即使是这样,国军的杂牌军都做不到人手一枪,象“川军”“西北军”“粤军”和桂系许多军队,恐怕二个人才有一支膛线都平了的汉阳造,老套筒,另一个恐怕只有拎一把冷兵器,腰间挂几个手雷。阎锡山的晋绥军都比他们强,毕竟太原曾经有兵工厂。就这样,杂牌军的编制还严重不足,一个师几千人很正常,只相当于德军一个团。如果这样比,国军比日军的轻武器确实有代差。

三,为什么“淞沪会战”国军前期与日军战斗,不落下风,因为有中央军精锐部队,尤其是德械师。后来两国都增兵了,日军增加的部队战力不减,而国军增加的都是川军等杂牌军,终于挡不住了!但是,我们仍然要感谢他们,毕竟他们也打出了血性,增加了他们的伤亡。据历史记载,日军许多部队已经缺员严重,被迫回国补员休整。日本人所谓的“祝捷”仪式上,阵亡家属的哭声压都压不住,连裕仁都动容流泪了(是不是真的伤心我不知道)。

四,仅是讨论轻武器,来说国军和日军的战斗力,是不完整的。国军的兵源许多是抓的壮丁,日军在战前都是士官学校毕业的下级军官训练了多少时间啊,士兵的整体素养,如精准射击,投弹,刺杀,不能比。日军的重武器配备,加上还有海军的舰炮,空军助战。

落后就要挨打啊,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吸取国军教训,简直就是得了“火力恐惧症”,步枪换成自动步枪,火炮家族庞大,口径越来越粗,看过《霹雳神兵》的自卫还击战电影的,越南人可吃了苦头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