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式重机枪射速偏慢,比马克辛还重,日军为何依然坚持装备?

92式机枪是二战时期日军步兵主要装备的机枪,它的最大特点是重,当时各国的重机枪一般都在30公斤左右,机枪巨无霸也不过49公斤。(改进后的马克沁只有27公斤)但是92式重机枪重量高达55.3公斤(改进后的92重量达63公斤),是名副其实的“重”机枪。

92式机枪是以法国机枪哈奇开斯为蓝本研制而成的,具有散热性好(枪身和枪管布满散热片)、射击精度高(在200米外射击精度不低于70%)、威力大(动能3700J,500米内击穿8毫米厚钢板)等优点,所以一经问世深受日本陆军欢迎,一直服役到日本投降。

说起92式机枪,很多中国抗战老兵都记忆深刻,因为在中国战场上,92机枪作恶多端,罪孽深重。成千上万的抗日战士死在了它的枪口下,被它打死的无辜百姓更是难以计数。

但是熟悉92式重机枪的人都明白,该枪毛病很多。

二战重机枪家族中,它的名声不咋地,可以说是最垃圾的一款重机枪。那么,92缺点都有哪些?

一、重量太大,携带不便。

一挺92式重机枪,需要10多个人侍候,包括1名士官、8名士兵、2匹马的机枪分队,以及1名士官、8名士兵、8匹马的弹药分队。

在战斗中移动的时候,需要两个人抬着机枪,灵活性确实太差,因此也只能当做固定火力点使用。

二、射速太低,持续性差

由于92机枪不是采用比较先进的弹链供弹,而是采用较落后的弹板供弹;因此在射击的时候,要有一名副手在一旁更换弹板,而弹板容量只有30发。

这就意味着,每打完30发就要更换弹板。

这样一来,火力持续性就受到制约,射速也明显减慢。

92机枪理论射速很吓人,每分钟500发;但实际上很稀松,每分钟能达到200发就不错了,因为时间都消耗在更换弹板上了。

在战场上时间就是生命,当你更换弹板的时候,很可能给对手以反击机会,把自己秒杀。

三、操作麻烦、成本较高

弹板实际使用寿命短,一般来说使用2-5次就报废了。跟弹链相比,运行成本太高。

其次为了保证供弹顺畅,供弹手负担很重,还要不停地刷油。而且供弹手在机枪跟前,也容易成为对方的活靶子。

四、射程较近、安全性差

普通机枪射程大都在1000米以上,马克沁机枪射程甚至高达在2000米。

这就等于说,敌人的机枪可以在你的有效射程之外向你射击,对方可以打到你,而你却不能准确打到他。这就非常可怕,战场上不能有效保护自己,还如何消灭敌人?

可是就这样一款缺点多多的机枪,为什么能成为日军的香饽饽,被奉为至宝?

首先是射速低但精度高,日军射击水平高。

凡事有利就有弊,92正是采取了弹板供弹,机枪射速低,射击精确度才相对提高。

日本军队对士兵要求非常高,士兵军事技能很优秀,陆军的基本原则是一枪要一命,两枪要一命就是不合格士兵。

说白了,日军士兵射击水平很高,射程命中率在百分之几十以上。即使是每分钟只有200发左右的射速,也能消灭140名对手。

而射速高的机枪,稳定性差,射击精度没法保证,即使是发射600发子弹,也不一定产生这样的效果。这样一来,不但节省子弹,还减轻了后勤压力。

其次是面临的对手不同。

92机枪虽然火力持续性差,射速低,但是大多是在中国战场使用。

谁都知道中国军队装备落后,如果装备一样,日军就不可能在中国那么放肆。

当时国军装备不如日军,八路军就更不行了,有的连甚至都没有一挺机枪。

这样一来,对付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92机枪已经绰绰有余了。事实上这款机枪也大多用在了中国战场,是日军侵华作战主力重机枪。

二战时92机枪一共生产了4万多挺,其中有3.5万挺投入到中国战场。说白了,日寇就是欺负中国军人手里没像样的武器。

最后一点是改进力不从心、不太重视。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不久,就受到了美国一步步制裁,日本的战争资源出现短缺。

这时候日本军方把重心放在了提高海空作战能力上,因为偷袭珍珠港就是联合舰队完成的,太平洋战场上它们也是主角。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不想将有限的资源用在92式重机枪进行改造升级,即使想,也做不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92式这款缺点很多的重机枪就伴随着日军侵华,也见证了日军灭亡,直到最后日本战败才寿终正寝。

92式重机枪射速偏慢,比马克辛还重,日军为何依然坚持装备?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原因还是比较复杂的。

最初日本使用的也是马克西姆水冷式重机枪,都是购买而来的,价格非常昂贵。

当年义和团,就吃了日本重机枪的大亏,大家看图

但当时马克西姆这老家伙很聪明,把所有关键的技术都申请了专利。

日本开始是购买重机枪还好说,无非是花钱而已。

但随后日本开始武器全面自产,就涉及到一个设计问题。

重机枪其实非同小可,以马克西姆水冷式重机枪为例,零件高达一二百个,比火炮还复杂。

以当时的日本来说,没有全新设计的能力,只能仿造。

经过研究以后,日军认为马克西姆水冷式重机枪的性能更好,但价格昂贵,制造复杂,水冷系统维护难度大,需要保持冷却水供应。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价格高,制造难度大。

相反,日本却认为当时购买的一批法国重机枪性价比更高。

这是著名的哈奇开斯水冷式机枪,结构简单,只有几十个零件,造价较低。

哈奇开斯机枪因马克西姆申请了很多专利,被迫使用了性能较差的弹板等东西,性能有一定下降。

但是,哈奇开斯机枪仍然具有不错的压制性,射击精度,加上价格比较便宜,制造又简单,法国人还愿意低价转让技术和生产许可。

最终,日本选择哈奇开斯机枪,仿造了著名的明治三十八年式重机枪。它最大特点是以30发装保弹板供弹,采用气冷式,不用冷却水。

随后在明治三十八年式重机枪基础上,自行研发改进,推出了大正三年式重机枪,后来有改进出口径更大、威力更强的92式重机枪。

客观来说,92式重机枪的压制性比马克西姆水冷式重机枪,还是差了一大截,主要是它是气冷,射击一二百发后枪管开始变热。

另外就是这个要命的弹板,它不但只能容纳几十发子弹,需要射击副手不断装填,影响射速,更重要的是弹板还容易变形,导致机枪卡壳。

这是一个很垃圾的设计,二战后也没有人再使用。

客观来说,92式重机枪性能中庸,不算出色的机枪,比起马克西姆水冷机枪有一定差距。

但实战性还是可以的,能够大体满族日军作战需要,而且还可以完全自产。

92式重机枪射速偏慢,比马克辛还重,日军为何依然坚持装备?

其实“马克沁比92重机枪好”是21世纪以后的网络文学炒作起来的东西,实际情况是,马克沁没人说得那么好,92式也没人骂的那么差。

92式重机枪最大的意义在于,日本通过仿制改进,完全吃透了一款国产重机枪,完成了装备的自主化。

马克沁机枪虽好,但除了水冷和弹链模式提供的持续射击能力,整体性能并不比92式高到哪去。

有人可能会说了,这持续的泼水能力难道不好吗?我射击不断线,不像垃圾92式还要弄个保弹板换换的上。

实际上这个关于重机枪持续性的问题需要分时间看待,重机枪是一种阵地防御武器(如果不使用载具的话),它最闪耀的时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战让重机枪崛起,协约国与同盟国大量使用重机枪增加阵地防御的火力密度,让进攻的一方始终处于火力薄弱的境地,收割了无数人命。

但一战后期人们已经开始军事改革,成连排的集团冲锋被班组协同、小分队以点破面的突击形式取代,炮兵观察战术和自动武器技术也得到了进步,重机枪已经无法再像战争前中期那样恣意泼雨了。

打个几下就得换阵地,不注意暴露问题就会被炮火和狙击手轮番教育;对面烟雾弹、毒气、散兵线和坦克辅助的步兵让重机枪无法有效地发挥火力,除非安放它们的碉堡足够坚固。

再经历二战前的一系列机械化和机动军事理论的变革,重机枪已经不像一战时期那么牛气熏天了,它们要么老实地守御坚固工事,要么成为载具的携带火力。

反倒是轻机枪因为适合运动作战和班组行动,成为了二战的轻武器明星。

二战的特点就是运动战打破阵地战,比如德军以MG3442通用机枪构成的班组阵型,以大规模装甲集群构成的机械化突击力量,连日军都不例外,他们组成了五人一伍,配合轻机枪突击的班组战术,相当犀利。

所以,在二战时期单纯地掰扯重机枪的“持久射击”能力其实没多大意义,单纯地强调“92式不如马克沁持久”也同样没多少意义。

二战时期的重机枪已经变化为“强一级支援火力”,日军通过“重机枪中队”的形式,将92式重机枪配备为中队下属小队级的单位,1小队4挺92外加弹药后勤分队,战斗时会被师团分配到需要的地方去。

有些地摊文学经常拿92式的操作人数说事儿,说什么“22个人操作一挺机枪”,这显然是不对的,正常情况下日军的92式机枪只有3个操作员,逼急了1个人打并无大问题。相反马克沁的帆布弹链不要副射手照顾的话,卡弹问题会直线上升。

脱胎自哈奇开斯1914机枪的92式并不需要承担一战堑壕里那种级别的高强度连射,它的性能足够保障轮番高强度的战斗。相反气冷式的设计还带来了更高的便利性,绝大多数时刻日军不需要为水和水冷套操心。

哈奇开斯1914

如果机枪的持续那么重要的话,二战时期德军的MG42通用机枪也就打不出什么赫赫威名了,它才是过热小王子。

马克沁机枪的水冷系统是个毁誉参半的事物,一方面水冷套的确带来了持续的射击能力,但另一方面,水会带来巨大的暴露目标的蒸汽(通过接循环桶可以解决),还需要持续不断地得到补充的水源。

如孟良崮上张军长,因为山上水源缺乏天气干燥,加之我军攻击节奏极为紧密,导致水冷机枪纷纷歇菜甚至爆管,可算是撑不下去了。

而法国一战时期凡尔登一支被隔离的孤军,依靠两挺哈奇开斯死硬固守,与下面德军一群MG08打得有来有往,几天打掉十几万发子弹,硬是等到了救援。

可别小看气冷哈奇开斯机枪的上限,它们逼急了一样能浇水降温,还可以采用降低射击频率,轮换停火降温的方式坚持,歇两口就能继续上,自带生命之泉。

而且水冷套还非常薄弱,会被炮击和流弹打漏,会因为维护保养得不到位而锈蚀甚至破裂,会因为意外的磕碰变形损坏,总之马克沁的水冷套绝非一个省心的设备。

采用散热片的92式重机枪就没这方面的问题了,当年一战时期法国人的哈奇开斯气冷已经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它们同样能应付高强度的战斗,而且不需要一滴水。

金属弹板的设计其实也没人们想象的那么差,一个熟练的机枪副射手做到让机枪持续射击没有任何问题,日军副射手只需要从专用纸盒里拿出金属弹板,然后源源不断给机枪续上即可。只要弹板没完,它可以就这么不断续下去。

马克沁的弹链看着风光,但一条250发的弹链打完,它就需要打开滚烫的盖板,压上新的弹链,再重新上膛。现实中这个步骤可比《战地》里面忙乱和缓慢得多。

况且重机枪再能“泼水”,战场上的实际打法也不是捞住扳机不动,它同样需要机枪手去瞄准,并且操纵机枪打出合理的火力扇区,以及掌握正确的射击方式和节奏。

供弹方面,采用弹链的马克沁机枪一样存在很大问题,卡壳得比比皆是。金属弹链还好,帆布弹链毛病特别大。这东西使用次数极为有限,然而战场上的士兵基本没有频繁得到新帆布弹链的可能。再加上泥水浸泡、腐蚀腐烂,以及不正确的散装子弹插放,这些织物不出点问题才怪。

至于重量,92式重机枪的重量其实并不像网上扯得那么重。为此我特意摘抄了楼下一段文字:

92式机枪是二战时期日军步兵主要装备的机枪,它的最大特点是重,当时各国的重机枪一般都在30公斤左右,机枪巨无霸也不过49公斤。(改进后的马克沁只有27公斤)但是92式重机枪重量高达55.3公斤(改进后的92重量达63公斤),是名副其实的“重”机枪。

这段文字很唬人,但写作它的人可能并没有搞清楚自己抄的资料,或者说故意要把日本人的东西写成垃圾。不然他不会写马克沁的时候去掉枪架重量,轮到92式的时候又要加上枪架重量。

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大部分马克沁的重量是略重于92式的,即便加上了厚枪管和散热片,92也没马克沁重。

马克沁分很多种类,以我们民24式“金陵马克沁”的原型德国MG08为例,它总重69公斤(加水情况下),不加水为65公斤(不计算水箱重量)。其中枪身重量为26.5公斤,加水4公斤,枪架为38.5公斤。

92式总重55.3公斤,其中枪身27.6公斤,枪架27.7公斤。枪身重量与MG08差不多,但总重比MG08轻多了。

换成俄国人的马克沁1910也一样,1910整重64.3公斤,拆掉防盾和索科洛夫轮式枪架为43公斤。

真正降低了重量的是马克沁自家与英国维克斯合资的维克斯机枪,空枪重量被缩到15公斤,加水18.2公斤,脚架22.7公斤。

所以,看怎么理解了,不到28公斤的92式重机枪,在马克沁面前绝对轮不到被贴上胖子标签。

射速也是个很有趣的问题,92式的射速为450-500发分钟,而各种马克沁机枪的射速则是有差别的。

俄制1910的理论射速为520发分钟,德制MG08也是450-500发分钟,英制的维克斯为500发分钟,它们并没有真的比92式快上许多。

而且还是前面提到的那个问题,重机枪不可能在战场上不停地突突,包括92在内,它们的战斗实际射速大多在200发分钟左右,谁都别说谁“偏慢”。

看完这些,你还觉得92式是个垃圾吗?它的性能当然谈不上什么“先进”,我们可以说92式很平庸,但它并不是个比马克沁差的武器,日军带着它从寒带一直打到热带,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甚至换一步说,气冷机枪就是战场的发展方向,相反水冷才是最终被淘汰的那个,92的气冷式是个迎合了潮流的设计,只是日本人的躬匠精神还是差了点意思,设计了一个三不沾出来。相比起同时代美国人搞出来的勃朗宁1919A4气冷机枪,实在是显得太拉胯了。

92式重机枪射速偏慢,比马克辛还重,日军为何依然坚持装备?

马克沁机枪是自打它问世以来全世界杀人最多的一把机枪,而92式重机枪在他面前连提鞋的资格都不够,既然如此,为何日军还要坚持使用92式重机枪?

其实日军早注意到了马克沁机枪,并且模仿过马克沁机枪,奈何自己技艺太差,最终也没搞出个像样的东西来。

日军曾仿照着英国版马克沁机枪的样子设计了一款机枪——98式重机枪,使用30发保弹版和弹链供弹,但因为只生产了1500挺,所以只存在于东北的永备工事之中。但是这样的机枪也只是达到了550发每分钟的射速,远远比不了马克沁机枪。

甲午战争后,日军开始模仿法国的哈奇开斯机枪,因为当时机枪的发展趋势逐渐由水冷式偏向气冷式,所以日本自然也往这个方向努力,其实说到底还是自己没有掌握水冷式机枪的关键技术。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军自认为掌握了哈奇开斯机枪的关键技术,并且觉得自己仿制的并不比原版差,因此决定在此基础上设计一款属于日军自己的机枪,92式机枪就此问世了。

92式机枪总共生产了45000余挺,是日军的主力装备之一。

虽然武器生产量大,可是92式机枪却被士兵吐槽不断,首先一个机枪小队需要十个人来负责,四个人负责抬运机枪,四个人负责搬运弹药,两个人负责枪管。光那散热片就有够笨重的。

92式机枪射速理论上是450发子弹每分钟,实际只能发射180发每分钟。92式采用了30发的铜弹板供弹,这个设计使得众多日军吐槽不已。

这是仿制的哈奇开斯机枪的供弹设计,主要是为了解决帆布弹链寿命短,易损坏而设计的。但是新的保弹版也有很大的设计缺陷,不仅容易磕损还容易供弹故障,这样法国人就放弃了保弹板,奈何日军一根筋地坚持到了二战。

之所以坚持如此换弹方法,是因为日军实在经不起如此大规模的挥霍子弹。日军对精准度的过分痴迷,导致机枪强大火力支援的特点成为妄想。因为在战斗中子弹时不时的故障,还有那傻缺的设计导致机枪声断断续续,因此被国军形象的称为“野鸡脖子”。

如果日军不是拥有步兵炮、掷弹筒、迫击炮等重火力压制我方部队,仅拼轻武器的话,凭借国军民二四式机枪就可以压制九二式机枪。

抛开日军92式机枪别的问题不说,光重量就够呛。

它需要四个人抬行,这还是不算配件、弹药的情况。这些都是为了提高机枪的稳定性而做的牺牲。而这些奇葩的设计都是源于日本的国情和军事体系制定的。马克沁虽好,可是奈何自身实力不允许,对于日军也只能是一种奢望。

92式重机枪射速偏慢,比马克辛还重,日军为何依然坚持装备?

92式重机枪射速偏慢,比马克辛还重,日军为何依然坚持装备?92式重机枪,见证了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铁证,它们就是用该机枪杀害了无数无辜的中国平民百姓。92式重机枪我们并不陌生,因为很多影视剧里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故事,日本鬼子都是用该枪与八路军交战,其威力巨大。

92式重机枪是二战时期日本的产物,该枪射程在1000米左右,连射持续性差,说的能连射500发子弹,可是连射200多发子弹后枪管就发热,不得不停下来。休息会儿再打。

92式重机枪最大的特点是威力大,在500米之内,子弹能穿透8毫米钢板。但是该枪二战后很少用于战场,主要原因是笨拙、太重,不算子弹板,光机枪就63公斤重,所以十来个人侍候一挺机枪。在战场上也不灵活,生存能力差,往往是狙击手的活靶子。因此二战后就把它打进了冷宫。

92式重机枪射速偏慢,比马克辛还重,日军为何依然坚持装备?

92也没比马克沁重,它带三脚架的总质量是55.3公斤,而马克沁系,比方德国MG08带三脚架重62公斤,毛子1910带轮架重64.3公斤。

就射速而言,92是450发/分,而MG08是450-500、M1910是550,也属于同种水平,差距不大。所以说,92整体参数上和马克沁差不多,只是供弹方式和冷却方式上和马克沁有很大差异。而这个差异来自于日军自身的需求

这么想,九二式重机枪属于三式重机枪的口径放大版(三式是6.5mm,九二是7.7mm),而三式重机枪设计抄的是法国哈奇开斯M1914。日本人当年的选择很少,毕竟在1914年那会,重机枪除了马克沁式就是哈奇开斯式。法国人之所以用气冷而非水冷的原因之一就是法国人考虑到他们有大片北非殖民地,那块地方不是那么容易搞到水。

反观日本,他们当时想抢的就是东北,那地方同样缺水,因此选择哈奇开斯而非马克沁是有道理的。

另外就是哈奇开斯式的保弹板供弹,很多人会觉得保弹板30发太少,火力持续性不够。其实这就当时来说,马克沁的帆布弹链经常会有供弹可靠性上的问题,而保弹板虽然持续性差,但可靠性高,况且重机枪组都起码有5-6个人伺候,副手供弹及时,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