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要吃饭的,为什么古代战时粮草消耗不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不是承受不了粮草消耗,而是难以持续不断的运输到前线。
不要说古代,就算是现代的淮海大战。“淮海战役”打响后,中共地方政权曾征用了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四省五百四十多万民工,充当解放军的后勤补给大军,到战役后期,民工与参战力比例竟高达九比一。
这主要是将粮食运输到前线。
古代没有铁路、汽车,运输能力极差。
基本大规模战役,首先会尽量利用水运,因为这样的运输量比较大,一船就可以不少吨的粮食。
但敌人不太可能就在水道边同你作战,这样就涉及复杂的运输。
如果采用挑夫运输,如果是走长路,不过挑几十斤而已。很多挑夫在组织下行走,一天能够走二三十公里就很了不起。
而粮食运输,往往需要从后方运输到前线,最起码也有一二百公里的距离,多则几百公里。
这样,挑夫将粮食运输到前线,最少需要一周到大半个月,而且还要返回,时间要加倍。
期间,挑夫自己还要吃喝,往往一旦粮食运到前线就少了三分之一甚至一半。
而这一担子几十斤粮食,最多维持10个士兵几天的作战。
那么如果是10万大军,为了维持军队的军粮不间断,民夫就要数万人。
当然,如果使用骡马效率会高一些,但高不了太多。
而民夫自己没有抵抗能力,还需要军队进行掩护,防止被敌人攻击。
这种情况下,粮食运输困难是极大的。
所以古往今来,至少一半以上的军队是因为缺粮而崩溃的。
人总是要吃饭的,为什么古代战时粮草消耗不起?
一、古代战争是常规战争,拼的是人力、体力。而人是需要吃饭的,一般打战的人都是青壮年,正是饭量大的时候。
二、打仗是体力活,体力付出越多补充得也越多,需要大量的粮食供应。
三、古时候受生产条件限制,生产力低下,田地种不出多少粮食。同样由于生产力低下,日常鸡蛋、猪肉等富含蛋白质与脂肪的副食品较为缺乏,士兵们基本是就着咸菜汤吃白饭。饭量特别大。
四、“古来征战几人回?”,古代战争军人的伤亡率之高。士兵上了战场就相当于是把脑袋别在了裤腰带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掉了。这样一来他们自然就把每顿饭当作是最后一顿,不吃个饭饱绝不会罢休。如果在做饭时敌人掩杀过来,可能就要把锅碗瓢盘连同饭菜都扔了,这样也会浪费一部分粮食。
五、古代的运输能力低下,而在战争中,由于士兵单独携带的粮食不多,从而需要从后方,从各地征发粮草。从粮草的征发地,运至交战地点,或者附近的粮站,要知道古代粮食运输靠人力与牛马等牲畜,而不是机械化车辆。无论是人还是牛马,都要吃东西才有气力运输。特别是古代王朝在边疆作战,一般离产粮区远,万里传输,粮食损耗更是大得惊人。一般来说,有一半以上的粮草,要在运输过程中消耗掉。
综上所述,古代战时粮草确实消耗不起。
人总是要吃饭的,为什么古代战时粮草消耗不起?
你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所谓消耗不起更多的是一个补给密度的问题。军队战时集中到了一起,对集结地的补给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就好比平时学生在家都能自己料理吃饭,来到学校由学校统一供应午餐,那这几千个人吃饭的问题就都集中到校长身上了。
军队也是一样的。平时的军队是分散驻扎的,由各个不同的地方来供给军队,虽然消耗的量是一样的,但是提供物资的地区广大,每个部队都能在各自的驻地各取所需。
但是一旦部队集结,在古代甚至还要征发百姓入伍,集结地域的人员数量突然暴增,那可能征收了该地所有的粮食都不够这些人吃的,那就必须从外地调粮,而古代运输条件落后,运粮往往需要大量的民夫与牲口,结果是大部分的粮草被消耗在路上。所以由于转运困难加之运输效率低,粮草在前线就显得尤为珍贵。
况且,和平时期要多少粮都可以慢慢运输,军队也可以向周围老百姓求购。可一到战时,粮食的运输线时刻受威胁不可能像平时一样大大咧咧的进行运送,必须由专门的部队护送下运达目的地,如果运输过程发生差错就难免要出现粮食紧张的情况。而且在战区老百姓都逃难了,你也无法向周边地区求购粮食了。
其次战争中军粮的配给额度肯定是要高于平时的,将帅们还经常要用酒肉犒劳三军。这意味着消耗要比驻扎时更高。
不仅仅是人,连战马为了保持在战斗中的体力在战前会不再喂食草料而改为粮食,吃粟米的战马在战斗中能坚持更长的作战距离保持骑兵部队的战斗力。
最后,从三国时代开始屯田是中国军队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士兵在非战时状态时是要种地的那当然可以自己自足,而战时他们便不事生产,当然这部分供给的需求就完全需要后方来供应了。甚至如果战争时间延长他们屯田的这部分生产力便无法得到发挥,那到来年这部分军粮缺口会更大。
以上是我的一些认识,欢迎一起探讨。
人总是要吃饭的,为什么古代战时粮草消耗不起?
打仗的时候征召的人多,不单是前线需要士兵,补给线上更需要人。
但是这些本来可以种地生产粮食的人出去打仗,田地要么减产,要么荒芜。所以粮食就不够了
人总是要吃饭的,为什么古代战时粮草消耗不起?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战争都是一项非常烧钱和资源的活动。
首先,劳动力大量减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被从生产活动中抽调出来,这些人不仅不再生产粮食,反倒还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这是造成战争尤其是古代战争当中粮草不足的重要原因。
其次,生产秩序遭到破坏。战争造成社会动荡,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生产。试想下,即便一个人运气好躲过了兵役,在家里老老实实地种了几个月的庄稼,结果兵马过境,一下子就给踩没了。不是每支军队都有八路军那样高尚道德情操的。
再次,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化,辛辛苦苦种地,不如上阵杀敌来钱更快。在战胜时期,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被更多人所接受,就会有更多的人从生产中脱离出来,参与到包括战争在内的各种非生产活动中来,这也会使农产品的产出降低。
人总是要吃饭的,为什么古代战时粮草消耗不起?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之所以耳熟能详,就是因为它道出了古代战争中最大的制约因素,即远距离粮食运输问题。
对此问题,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有详细描述,详述如下:
“余尝计之,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即一民夫携带六斗米(75斤,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极限的重量)供应一个士兵,士兵自带五日干粮(士兵有盔甲及武器负重,还需作战,五日干粮已不少了),由于士兵和民夫都属于强体力劳动者,故一人一天吃两升米(2.5斤),六斗米两人可吃15天,加上士兵自带五日口粮,共可支撑18天,考虑到返程,则前进范围为9天路程。
“二人饷一卒,一去可二十六日”。如两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则一次可以维持十六天。(一石二斗米,三个人每天要吃六升。八天以后,其中一个民夫背的米已经吃光,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考虑回程时负重已大为减轻,所以八天路程给六天口粮)。以后的八天,二人每天吃四升米。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能前进十三天的路程。(前八天每天吃六升,后五天及回程每天吃四升米。这个有点类似长二捆火箭,助推器燃料耗尽后丢弃,主火箭继续前行。)
“三人饷一卒,一去可三十一日......三人饷一卒,极矣。 ”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三十一天。(三人背米一石八斗,前六天有四个人,每天吃八升米。减去一个民夫,给他四天口粮让他返六日程。再往后的六天有三个人,每天吃六升。第十三天再减去一个民夫,给他九天口粮让他返十二日程。最后的十八天两个人吃,每天四升。)如果要计回程的话,只可以前进十六天的路程。
所以说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了。
“.....更有死亡疾病者,所负之米,又以均之,则人所负,常不啻六斗矣。”在运输的路上,经常会有人病死,死者身上的粮食,又被分配给了其他人。故每个民夫所背负的粮食,很可能不止六斗,这反之又加剧了人员损耗。
“若以畜乘运之,则驼负三石,马骡一石五斗,驴一石。比之人远,虽负多而费寡,然刍牧不时,畜多瘦死。一畜死,则并所负弃之。较之人负,利害相半。”骆驼、骡马等大牲口,比人能背负更多粮食。但路上未必常有水草,还得拉它们所吃的饲料。一旦水草饲料不济,牲口病死,所负粮食还得抛弃。总的算下来,运输效率比之人力各有千秋。
对照沈括的论述,结合徒步驴友在山区的实际经验,民夫长距离运输粮食,按单人负重75斤,一天单人吃掉2.5斤粮食,一天徒步前行20公里计算,得出结论是:
一个民夫供应一兵,耗粮87.5斤, 可达作战半径9天,约180公里;
两个民夫供应一兵,耗粮147.5斤,可达作战半径13天,约260公里;
三个民夫供应一兵,耗粮207.5斤,可达作战半径16天,约320公里。
以上只是部队能够行军到达的距离,尚未考虑作战时间,如遇坚城不下或战斗胶着,则军粮运输问题马上凸显,需持续从后方运粮。对此也比照《梦溪笔谈》做了估算,过程太过冗长,不再录之,感兴趣的读者可细研并讨论。此处直接说结论:
一民夫运粮,可前进14天,280公里,送达前线5斤,耗费 75斤,运输耗费比1:15。
二民夫运粮,可前进19天,380公里,送达前线5斤,耗费150斤。运输耗费比1:30。
三民夫运粮,可前进21天,420公里,送达前线5斤,耗费225斤。运输耗费比1:45。
四民夫运粮,可前进23天,460公里,送达前线5斤,耗费300斤。运输耗费比1:60。
五民夫运粮,可前进24天,480公里,送达前线5斤,耗费375斤。运输耗费比1:75。
可见粮食损耗很大,能运输到前线囤积起来的更少,而且随着距离的增加,运输耗损成倍增加,大部分都要损耗在途中。
以诸葛武侯第一次北伐出动十万军队为例,就要用三十万民夫运粮,作战半径才可以达到400公里,这对蜀地九十万人口来说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这也说明诸葛亮选择祁山道的原因,他意图利用西汉水漕运运粮。他发明木牛流马应该也就是类似独轮手推车之类的物件,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可使民夫单人运粮负重大幅增加,但对于这样的运粮黑洞,依然是杯水车薪。
所以古代军粮运输,只能考虑漕运,秦始皇开凿灵渠,隋炀帝修大运河,无不是为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