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武大郎卖炊饼为何卖一天?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武大郎卖的是馒头,不是烧饼。
宋代的炊饼就是馒头,馒头则是包子,烧饼才是真正的烧饼。
我们先看馒头。
武松来到孙二娘店中,孙二娘介绍说:“本家有好酒、好肉,要点心时,好大馒头。”
结果,武松发现馒头肉馅里面有几根阴毛。
由此可见,这种馒头就是包子,是有肉馅的。
而炊饼不是烧饼。
鲁智深因为饥饿难忍,被崔道成和邱小乙两个强盗打败,逃了出来,正好遇到史进。
史进见状,将自己的干肉烧饼拿出来给鲁智深吃。
这种干肉烧饼,才是真正的烧饼。烧饼在汉代就有了,是从西域传来的一种面饼。
这种面饼因为脱水,可以长期存放,适合游牧骑兵携带,不会变质。
而史进的这种烧饼比较高级,还夹着肉,类似于今天的肉夹馍。因为史进本来就是地主家的大少爷,享福惯了,就连干粮也买高级的。
而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馒头。
武松离开阳谷县赴东京公干前,特地对兄长说:“你从来为人懦弱,我不在家,恐怕被外人欺负。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每日迟出早归,不要和人吃酒。如若有人欺负你,不要和他争执,待我回来,自和他理论。”
大家注意扇笼,这就是蒸笼了。烧饼不需要蒸笼,只有馒头才需要。
因为阳谷县也是北方,小麦很多,所以面食是主食。
而馒头是比较高级的面食了,不过自己家做的比较麻烦,又要和面又要蒸煮。
所以很多人家,直接购买做好的馒头,武大郎做的就是这种生意。
武大郎是卖馒头,不是开小吃店,所以没必要保持馒头是热的。
他一般天没亮就做好馒头,然后上午就去卖,一般卖到晚上才收摊回家。
古人都吃两顿饭,买了馒头是冷的也没关系,自己回家加热或者直接冷着吃就是了。
古人没有那么讲究的。
这倒不是武大郎刻意要多卖,主要馒头利润太低,不多卖一些不足以养家糊口。
武松就是知道武大郎白天不在家,才让他只卖一半馒头,流出大量时间在家看着潘金莲,不让她有机会勾搭男人。
可惜,潘金莲这种人,有半天时间就足够了。
《水浒传》武大郎卖炊饼为何卖一天?
限高兴参加讨论这个问题,武大郎卖炊饼为什么得卖一天?这是很好理解的问题,武大郎虽然长得矮,但也是个男人。男人的义务就是养家糊口,自从武大郎娶了漂亮媳妇,生活的担子就更重了。
没娶媳妇之前,武大郎卖炊饼肯定是自己做自己卖。炊饼做的也会太多用不一天,也就卖完了,犯不着起早贪黑的干。
如今,武大郎添人进口娶了媳妇儿,就得努力多挣钱,尽量满足媳妇儿。
再说媳妇儿潘金莲也不是等闲人物,自从嫁给了武大郎,开始也极尽妇道(与西门庆苟且是后话)。
潘金莲每天早早起来就蒸好了炊饼,打理好炊饼担子,送武大郎出去。武大郎有了媳妇儿的帮助,生产规模也会扩大不少,炊饼数量也会大大增加。
这样一来武大郎家的炊饼肯定不止一担了,这担卖完,还得回家上货继续卖。
武大郎原来卖一担炊饼,是绝对不会用上一天功夫的,可现在却不知一天要卖上几担,才能对媳妇儿交差。所以武大郎必须得卖一整天,直到当天做好的炊饼全都卖完才行。
《水浒传》武大郎卖炊饼为何卖一天?
我是炒米,我来回答。
《水浒传》里武大郎卖炊饼,炊饼是什么?有必要去讲明白。不要以为98版《水浒传》里面拍错了,炊饼就是馒头。现在很多景区里那种“武大郎炊饼”都是挂羊头卖狗肉,卖的都是些芝麻烧饼。
其实严格来讲,炊饼也不完全是馒头,只能说非常接近馒头。炊饼原来叫“蒸饼”,由于要避讳宋仁宗赵祯的名讳 所以改成了“炊饼”。总之也是未发酵、无馅的面团用笼屉蒸出来的,跟现在北方馒头是一个性质。
北方的馒头和南方馒头不同,都是死面馒头。炒米记得十几年前校园餐厅里,两毛钱一个可以砸死人的馒头,风干以后,扒开皮一搓全是粉末。到毕业炒米才能勉强吃两个,而北方乡下丫头们都可以整四个。
所以北方馒头这东西,从古到今很便宜且扛饿。每到月末的时候,就指着老干妈就死面馒头了,再也没有比这个更便宜的食物了。
所以武大郎为什么明明住在阳谷县最繁华的紫石街,却要担着炊饼转遍整个县城卖一天?
因为炊饼都是穷人买了当饭的多。紫石街多的是花几两银子吃酒的主,所以炊饼不适合在繁华的商业区卖,而是分散在县城的每个角落里下苦力的人买得多。
死面馒头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吃冷的,就是硬了点,所以买馒头不需要赶饭点。宋朝有钱人也是一日三餐,不过和现在不一样,白天两餐,夜宵一餐。普通穷人到晚上就只能睡觉了,就剩白天两餐。
比如一个扫大街的,早上碰到武大郎,买了两个炊饼,上午10:00吃一个,下午3:00吃一个,这一天的饭食可能就都对付过去了。一个打更的,下午3点遇到武大郎,买两个炊饼,一个就便吃了,一个留着夜里打更时吃。
而武大郎每天出去,要多赚点钱养金莲,必须早出晚归,两个担子,8个笼屉,怎么也得有80个炊饼。早上几个固定客户在城东,中午几个固定客户在城西,剩下一半靠运气。就得多走路,碰个尝鲜的,比如西门大官人明明自己不可能去死吃,也让小厮过去买两个 ,好歹是金莲做的。
所以武松刚到阳谷县的时候,大家都挤着去看打虎英雄,反而这天武大郎的生意并不好。因为看热闹的老百姓也没人去买炊饼吃,而人挤人,以前几个固定客户也没碰得着,生意不好是正常。
武松去东京办差临走时,让武大郎,晚出早归,把篱笆院扎牢点。武大郎每天只做一半炊饼,只做固定生意,卖完就回来了,卖不完也回来了。钱自然会少赚一些,但是时间倒节省了一大把。
这就是为什么大郎卖炊饼可以卖半天,也可以卖一整天的原因。
《水浒传》武大郎卖炊饼为何卖一天?
这个问题要分几方面来回答。
第一、武大不是开饭馆的,所以卖炊饼不用等饭点。
武大不是在开饭馆,要等到饭点儿才有人来吃饭。他是在家里手工蒸炊饼(就是现在的馒头),挑着担子去街上卖,属于流动商贩。而炊饼这种食物既可以凉着当时就吃,也可以拿回家,等到饭点时热了再吃。所以在街上流动着卖炊饼,和是不是饭点没有关系。
第二、卖一整天炊饼,是为了延长营业时间,多卖点增加些收入。
流动商贩,营业时间自然可以自行掌握,想卖多长时间就卖多长时间。但是,为了养家糊口多卖一点增加收入,就必然要走街串巷地整天在外吆喝着兜售。否则,你卖半天就回家了,做好的炊饼还没卖完,自己又不能全吃掉,既减少了收入,又浪费了粮食,岂不得不偿失。
第三、在家门口卖和走街串巷卖,销售量是不一样的。
按理说,武大住的小二楼是临街房,如果他在自家门口弄个摊床卖炊饼也未尝不可。但是与走街串巷去卖毕意销量不同。在家门口卖,人家要跑大老远的跑来买,炊饼在当地又不是什么紧俏货,销量肯定要比走街串巷低。所以武大才宁可多吃点苦多受点累,也要挑着担子走街串巷。
第四、炊饼是武大自己做的,潘金莲只是个帮手。
武大的炊饼就是馒头,所以才挑着蒸屉。如果是饼,就不用蒸屉了。另外蒸屉也能起到保温作用。阳谷县是盛产小麦的地方,面食是主食,是大众食品。但是不要小看这种大众食品,想做好也是需要手艺的。比如街头早点卖的馒头和我们自家蒸的,无论是品相,松软度,味道等都要优越,这就说明,和面,揉面,发面都需要技术。武大以前就是做炊饼的,是手艺人。而潘金莲原先是张大户家的使女,就是个仆人,不是厨师,她不会做炊饼,她和武大结婚后,就是给武大搭个帮手。
第五、武大的炊饼是每天早上起来现作的。但发面估计得要头天晚上发好。
武大的炊饼都是每天现作现卖,以便能保证新鲜。每天卖完为止,如果剩下,第二天就不好卖了。所以他每天要起大早蒸好炊饼,再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吆喝,顶风冒雪,饮露餐霜,十分辛苦。而潘金莲就是作后勤工作。
总结:
以上五个问题,是回答题主提出的要点。还有一点应该补充一下。
有读者说,武大有个小二楼的房产,应该算中产阶级。这是不正确的。《水浒传》原著说得很明白,武大和潘金莲为了躲避泼皮无赖的纠缠,特意从清河县搬来阳谷县紫石街赁房居住,赁就是租,说明武大住的小二楼他没有产权,他还是贫民阶层。
《水浒传》武大郎卖炊饼为何卖一天?
《水浒传》武大郎卖饮饼为何卖一天?《水浒传》毕竟是古人施耐庵伙同罗贯中写的一部小说,据说施耐庵搜集了不少民间传说,风俗习惯,罗贯中也帮助整理了一些资料。
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劳动力低下,劳苦大应生活极其困难,糠菜半年粮,也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家家户户所谓粮食,大多也是高粱,玉米为主,小麦面粉吃上一顿就是改膳。当時吃上炊饼大多是老财,或者小本生意人赚了几个钱。
饥肠辘辘形容当時大多数人并不过分,饿殍遍野也并不奇怪。地主老财花天酒地,民毕竟是以食为天。穷人挣了俩钱首先解决吃,那時既没方便面,也没快餐,相对吃武大郎的炊饼,就比较方便。
再者如今吃饭時间几乎固定,大多分早、中、晚三餐。古代没有钟表,什么時侯饿了就什么時侯吃饭,武大郎卖炊饼,也要随行就市,以适应当時,风俗习惯,当然就要挑着担子出去卖,就是一天。
仅是依据传说,分析判断,有些也是个人杜撰。仅供网友参考,喷饭。《水浒传》毕竟是部小说,有些细节不必过于认真,就是穿帮也只能当个笑谈?毕竟是历史,距今也有七百多年。
《水浒传》武大郎卖炊饼为何卖一天?
炊饼是《水浒传》中人们反复咀嚼的一个梗。炊饼本可有可无,但在水浒中将底层的武大郎给生活化和形象化了。
什么是炊饼呢?基本上就是现在的馒头。这个大家说的就比较多了。炊饼古代称蒸饼。在宋仁宗时期,蒸饼改名为炊饼。蒸改为炊,主要是避宋仁宗赵祯之讳。
宋吴处厚《青箱杂记》:“仁宗庙讳贞(应作‘祯’),语讹近蒸,今内廷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
炊饼是蒸出来的,这点基本可以肯定。书中就有写道“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笼,就是蒸笼,主要是做馒头用的。这也说明了炊饼是蒸出来的。
但蒸出来的馒头,也分死面和发面。不过,从下文戴宗从怀里摸出几个炊饼来吃,说明这炊饼多半是死面的。死面的馒头就不必追求口感了,可以叫卖一整天。即便凉了,加热一下就可以吃了。
了解了炊饼。我们再来看看,武大郎卖炊饼为何一卖一整天呢?笔者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提高销量,维持收入武大郎虽然租赁了临街铺面,但还是挑着到处叫卖。一则考虑铺面人流不大,不是闹市区,隔壁的王婆也只是卖卖茶水,收入有限;二则无论什么时候做生意,都是坐着不如站着,站着不如跑着,服务到家最重要。武大郎所在的阳谷县,城区面积并不大。可以想象,古代一个县最高才十来万人,而且居住分散,县城城区能有多大呢?这就给武大郎上门叫卖提供了可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销量,维持收入。
走街串巷,合理避税武大郎有铺面,还要出去叫卖,一个最现实的考虑就是合理避税。其实,无论宋代,还是明代,甚至现代在铺面做生意都要交税的。具体到宋代,开店面的坐贾需要经过行商上缴税收。当然,水浒传反映的街头市情有明朝的影子。明朝的税收比较复杂,里面涉及商税。商税又分为过税和住税。其中,住税里有市肆门摊钞一说,就是对城乡市肆、店铺依据其营业额所征的税。武大郎走街串巷,可以合理避税,而且卖得越多,避得也就越多。
回家早了,怎么面对潘金莲?潘金莲比较漂亮,但并不怎么温柔,尤其是对武大郎。潘金莲曾经这样骂武大郎,“三分像人,七分似鬼”。由于这个设定的存在,两人的关系是比较僵持的。显然不能不像小情侣一样,你侬我侬一整天就过去了。试想,武大郎如果回去早了,难道要看夫人脸色吗?
所以,武大郎有N个理由一整天在外卖炊饼,但有一个理由早点回去就够了。武松嘱咐武大道: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每日迟出早归,不要和人吃酒。果不其然,那一天,武大郎只做了两三扇笼出去卖,回家就出事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