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时代中国打战到底有没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作战?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有了。
古代尤其是时代较远的古代,军事技术差劲,兵力多少还是很重要的。
也就是毛主席说的:人多好办事。
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军约四十五万、秦军约六十万,双方激烈交战1年多,最终赵军被合围,导致军粮耗尽。
最终赵军45万全军覆没,不是被杀就是被俘,秦军伤亡约20万。
当时适龄的男丁只有六七十万,然而还要去种地,不然吃什么。
这次损失45万男人,等于赵国适龄男人死了大半。当然,赵国还有一些不适龄的男人,比如少年和中老年人,也可以作战,但战斗力就差远了。
当时赵国40多万军队全军被杀后,一时间战国几乎亡国灭种,全国到处都是哭声,母亲哭儿子,妻子哭丈夫,女儿哭爸爸。
这种大规模作战,还有著名的项羽的彭城之战。
当时刘邦全部主力,共56万汉军抄掉了项羽老巢,驻扎在彭城地区。
然而,项羽以3万精锐骑兵,采用冒险的长距离奇袭方式,突然从山东杀了过来。
刘邦主力如果正面硬打,肯定不会打不过3万人。
然而,由于认为项羽至少10日内无法赶来,汉军麻痹大意,没有做出战斗部署。
遭遇项羽猛烈袭击时,汉军力不能敌,很多部队见状直接溃散。
项羽的骑兵战斗力非常强悍,连续作战,各个击破。
而刘邦当时失去了对军队的指挥,汉军各部兵败如山倒。
最终,汉军被歼灭30万,全军崩溃,余部四散溃逃。
刘邦靠乘坐一辆马车,丢弃老婆和老爸不管,才勉强逃走。
淝水之战,前秦出动了30多万大军,而东晋则有8万主力。
其实,当时前秦兵力高达80多万,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
不过,前秦是氐族人的政权,内部民族复杂,各民族各怀鬼胎,不愿意为苻坚卖命。
而被强迫征集来作战的汉人等民族平民,根本不愿意来打仗做炮灰,士气低落。
所以,这80多万部队兵力虽多,但都是乌合之众,只有苻坚嫡系二三十万人战斗力较强。
相反,东晋的汉人是保家卫国,一旦战败就亡国灭种,当然要拼命了。
而东晋的北府兵非常精锐,经受过长期训练,士气高昂。更重要是,北府兵强悍善战,对前秦作战几乎全部胜利。
前秦军队对北府兵颇为畏惧。
而淝水之战中,北府兵真正击溃的是苻坚的大约二三十万部队。剩下的前秦军队是不战而逃,根本不愿意打仗,所以苻坚才会败的这么惨。
其实早在汉代,中国人口已经突破6000万,出兵几十万并没有什么大的难度。这同人口只有几十万的欧洲小国,是完全不同的。
冷兵器时代中国打战到底有没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作战?
当然是没有了!一般情况下号称十万大军或是百万大军的,基本上都是吹牛,毕竟古代人比现代人还能吹牛,而且古代也没有无人机之类的航空设备,所以只要将士兵铺开,一万还是十万从远处看起来都差不多。
一般情况下古代打仗士兵基本上也就3~5万左右,毕竟要惯着这3~5万名士兵吃饭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更何况还需要更多的人来运粮草,而这些运粮草的人也是需要吃饭的。
可像是三国时期,为什么说曹操拥有百万大军呢?其实是因为这个算法将驻屯军都算进去所导致的。所谓驻屯军就是不打仗时就种地,等到需要打仗时就出征,说白了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民兵。
这些古代士兵基本上每个州都会驻守几万或十几万,前线的基本上就是正规士兵,而后方军事压力不那么大的州,基本上就驻守大量的驻屯兵,基本上都是十几万以上的规模,但毕竟能自己种地,所以对于那些驻屯州也不算是负担。
所以说古代冷兵器打仗时,出动的一线士兵根本就没有几十万或上百万的规模。
冷兵器时代中国打战到底有没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作战?
我是小南史,我来回答。
中国古代战争中每次都是出动几十万的军队,甚者百万的军队,真的有那么多么?
最为熟悉的例子就是秦将白起坑杀40万赵军。我们来分析一下,真的有40万赵军吗?先我们不考虑到历史上夸张的问题,《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其中所云“长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赵”,而也有记载赵在长平之战后,所有青壮年几乎损失殆尽,所以秦国60万,赵国45万的数字基本是属实的,可能略有夸大吧。
只是我估计两边的军队,这个数字应该不可能全部是战斗人员,应该是包括了后勤部队。考虑到战争所在,也是三年的相持,是在上党,也是赵国最富庶的地方,所以赵国采用运输和自给自足的耕种,应该可以基本满足军队所需。而秦国应该是顷全国之力来打这场战斗的。
《吕氏春秋·应言篇》有“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缺字当为“匮”乏”之属),所以基本上估计60万里面可能有很大部分,可能达到一半以上是运输部队和后勤负责耕种的部队吧。这样可能比较能解释后勤补给的问题。
关于坑杀的问题
首先,坑杀的数字可以说肯定有夸大,当时赵国最多发动了有水分的45万人马,在经过激烈的战斗后,不大可能还有40万的剩余部队。而且考虑到当时天下未定,秦国又是众矢之的,刚经过一场那么激烈的战斗,虽然获胜但是损失过半,需要的是时间来恢复国力军力。而且养不起投降的赵国军队,又不可能放回去。
所以用坑杀的方式,一方面彻底削弱赵国,一方面也有杀给其他各国看的成分在,让他们在发动对秦战争的时候需要多多考虑。所以很有可能非常多的夸大了数字,可能只坑杀了10几万到20万的军队吧。所以30万剩余秦军,坑杀10-20万赵军还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坑杀的地点,根据最新研究,是很分散的,不是一次性集中在一个坑里面杀掉的,是分散的,所以白起可能是分开来,瞒着降卒多次进行的坑杀,可能是以叫他们进行挖坑的工作是坑杀或者用酒灌醉后坑杀的,以所以带着武器也可以理解。
中国古代战争人数真实情况分析情况一:
1、古代军队不像现在有这么明确的军衔、编制、序列,再者说很多古代军队都是寓军于民、军民一体,所以最高统帅自己也未必真正知道手底下到底有多少士兵。
2、冷兵器时代,人数的多少基本上就是决定战争成败的最核心要素,因此大家都喜欢吹嘘自己人多,手下有30万人的就敢号称百万之师,譬如曹操赤壁之战所宣称的80万大军应该就是虚的,吹牛的主要目的就是吓唬对手。
3、今天正规的军队都是职业军人或者至少是脱产的军人,由国家财政养着;古代则不然,很多就是地里的农民临时拉出来,一人发一根长矛了事,这种素养的军队就算死掉几十万,只要国家还有壮丁,总还是损失的起、可以较快回复的。古代真正精锐的军队很少,所以像阿金库尔战役那样一下子死掉五千贵族精锐军人,让谁摊上都也受不了。还比如明朝时倭寇闹事,百十个倭寇就敢进攻南京城,主要原因就在于明朝军队虽人数众多,但精锐的职业军人很少,并且这些宝贝似的部队都还放在北京或北方边境上,因此东南沿海一带的士兵都没啥战斗力,遇上倭寇这样的职业武装团伙就抓瞎了,最后还是得靠优秀将领专门练兵(培养职业军队)才能解决问题。
情况二:
组织一支军队,要先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如果把后勤,补给,运输,征收,这些问题统统虚化,那么实际上某个时代,某个民族能够组织起来的最大军队实际上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农业水平越发达,能够组织的军队规模越大。
以秦为例,如果在军事行为之外同时关注其在农业上的重视与投入(例如对耕牛与农具的一揽子管理与使用),就会发现组织起十几万的军队还真心不是什么事。
此外,由于军队的组织植根于普通人的生活,那么作为古代的主要生产形势,农业社会,的话,其生产越密集,组织大规模的军队就越容易。
关于辅兵具体来说,当宣称的时候,我们通常会将其算在军力之内,毕竟他们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但实际计算的时候,则会称之为民夫,毕竟抚恤是不同的,作为征发的民夫,抚恤与补偿是很少的。
最后说到砍头,这的确是个问题。但是换个角度想想,一个人砍100个头是件辛苦活,但100个人砍100个脑袋可能还有人砍不到
总结其实不难看出,人数是大致相当的,确有这么多人,但这些人并不全是战兵,很多都是民夫,这些都是运送物资的,不会直接投入到战争当中,当然了,如果战事进入白日化的时候,民夫也是需要作战的,
冷兵器时代中国打战到底有没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作战?
外国人在不停的否定中国的历史,还有很多中国人也在否定自己的历史,这得感谢袁隆平,让你们吃饱了,闲的!
你们的座右铭无非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你们往往就是拿着史书记载去证明史书的错误!难道这些作者有的你认识,觉得可信?有的觉得不可信?或者是觉得这个作者有时候可信,有时候又不可信?我看啊,其实就是符合你们凭空想象的,就觉得可信,不符合你们想象的,你们就觉得不可信!
当然,历史的记载有时候并不是那么准确,想做所有历史事件的主视角观察人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些记载有错误,也是可以理解!但是我相信史书的大部分记载都是可信的!
冷兵器时代中国打战到底有没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作战?
别国都是夸大自己的国家和历史,只有堂堂的大中国总有一部分人,不断的否定和抹黑自己的国家!
冷兵器时代中国打战到底有没有几十万上百万的军队作战?
喜欢历史的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好像确实经常看到数十万上百万规模的战争。比如说长平之战,淝水之战,就连刘备伐吴都号称七十万等等。难道古代真的有这么多规模如此宏大的战争吗?
可以说古代是有数十万,乃至百万级别的战争的。但是毫无疑问夸大的也是有很多的,比如说刘备伐吴,其实当时刘备带去的不过几万人而已,根本没有70万。但是长平之战,还有淝水之战的人数是很庞大的。
还有一场战争人数也是相当的庞大的,那就是杨广三征高句丽,军队动员人数达到了200万,但是由于是一些列的战争,并不是一次战争,所以今天就不说这场战役了。
其实淝水之战和长平之战的人数,双方加起来的人数都是达到了上百万的级别。长平之战,秦国动员了60万人,赵国动员了45万。淝水之战,前秦动员了27万骑兵,还有60万戎卒,东晋也有八万人。所以说这两场战争可以说是百万级别的战争。
首先来说这两场战争的可信度还是蛮高的,当然也不排除有夸大的嫌疑。其实古代记录战争的方式一直都是在变化的,而且军队制度也是一直在变化的。
先说记录方式的变化,其实在宋朝之前,古代史书对于战争的记载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在宋朝之前是把后勤部队和作战部队一起记载的。到了宋朝之后才把后勤部队和作战部队分开来记载,区别最大的一次就是宋朝五路伐夏之战,里面就清清楚楚的记载了后勤部队和作战部队。所以说在秦汉时期,以及魏晋时期,这个时候对于战争的记载都是把作战部队和后勤部队分开了的。而且按照《梦溪笔谈》里面的记载,冷兵器时代以500里为作战半径计算的话,一个作战人员需要3个后勤人员来保障。那么我们再来计算长平之战的作战部队,秦国应该只有15万左右,赵国应该就是10万左右。对于这个数字还是很可信的。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长平之战和淝水之战的可信度就不高呢?其实也不是。
我们再来说古代军队制度的变化,在唐朝之前各个朝代实行的都是府兵制,在唐朝的时候才开始出现募兵制。募兵制的出现也就意味着有了职业化的军人。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区别简单的说就是府兵制的军队就是战时为兵,和平时期就是老百姓,而募兵制的军队由国家来养,军人不再回去种地了。而府兵制时期可以说全民皆兵,只要是年轻力壮的男性在国家需要你的时候都是需要上前线的。这一时期没有职业化的军人。所以说长平之战秦国60万人,既可以说只有15万的作战部队,也可以说60万的作战部队,因为这些人虽然有后勤人员,但是这些人也是需要上前线打仗的。所以赵国在战败之后,秦国是坑杀了所有的赵国士兵,只是放走了200个年轻一点的收拾尸体。如果仅仅只是后勤人员,那么对秦国是没有威胁的,秦国也没有必要坑杀他们了,所以说这个时候的后勤人员也是需要打仗的。
历史的真相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去研究,去发掘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