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为什么不护永历皇帝去台湾?

郑成功缘何不护送永历帝退守台湾?非不愿为而实不可为!原因有三:

一、郑成功非拥立永历帝的部属。

郑成功一开始效忠的南明皇帝非永历帝而是隆武帝。隆武帝是郑成功之父郑芝龙在见南京宏光政权崩溃后拥立登基的。虽然后续清朝大军压境,郑芝龙不顾其子郑成功苦谏而降清导致隆武政权的覆灭,但显然可以从中看出,郑成功效力的对象是隆武帝。

对于郑成功效忠对象的另一佐证便是曾宣布监国的鲁王子嗣。郑成功虽优待但却未拥立,可见隆武帝在郑成功心中的地位。虽然后续出于共同对抗清朝的目的,承认了永历政权,但派系隔阂已然形成。这就导致了双方未能形成协同作战而失败!

二、地域相隔,导致郑成功无法出兵接应永历帝

郑成功退保东南,永历帝固守西南,双方中间相隔千里,其中省份诸如广东、江西、湖南、广西等均已被清军占领,如若出兵必定艰辛万分!

更何况郑成功军强在海军若在陆军。这一点可自郑成功攻南京失败可见一斑。因此若要通过陆战战胜清军并接应到永历帝,与郑成功而言几无可能!

三、“权臣”思想注定了郑成功不可能接应拥立众望所归的永历帝!

郑成功与其父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有大义,即认为中国应由汉家儿郎掌权(或者说朱家人做皇帝)。但他又与其父亲有一定类似,那就是“权臣”思想。

退保东南的均是郑家嫡系,是经过郑芝龙与郑成功两代苦心经营的成果。如若永历帝至,则郑成功必须得让出权利与皇帝、诸臣分权,显然这一点郑成功是不愿意的。这一点可以从张煌言配合郑军作战却始终得不到郑成功支援可以验证。为何?因为张煌言是鲁王一系非隆武帝一系!

  • 总结

综合以上三点,郑成功显然没有动力及能力去支援永历帝并迎接其退保台湾。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郑成功的早逝。1662年,郑成功在台湾病故,其部属直接拥立其子继位,而非还权于在台湾避难的朱明宗室,这背后的原因显然是郑家一系军阀思想!

郑成功为什么不护永历皇帝去台湾?

导语:郑成功是绝对不愿迎接永历皇帝到台湾的。

郑成功出身于郑氏海盗集团,他始终以维护郑氏集团的利益为第一要务。

在其父郑芝龙投降清廷以后,郑成功一直摇摆于南明和清廷之间,力图为以自己为首的郑氏集团谋求利益最大化。

只是因为当时天下像李定国、张煌言之类坚决抗清的英雄人物太多,清廷根本没有把私欲熏心、想与清方议和的郑成功放在眼里。

在郑成功与清廷的议和过程中,清廷一口拒绝了郑成功提出的议和条件,并且勒令郑成功无条件投降。清廷的藐视,使郑成功大为失望;为了反抗清军的进攻,郑成功只好打起了南明的旗号,虚情假意地加入到南明抗清的行列中。但是,郑成功的目的是明确的,那就是一切以维护郑氏集团的利益为主,必须保证自己在东南地区割据自雄,独断专行。

郑成功的这一目的极为确定。无论明、清,谁答应让他割据自治,他就投靠谁的一方。郑成功在给汉奸父亲郑芝龙劝他投降的回信中,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

“清朝若能信儿,则为清人;果不信儿言,则为明臣而已。”

清廷没有满足郑成功的欲望,所以,郑成功打出了南明的旗帜。

郑成功原本属于南明隆武政权,但是,由于以郑芝龙为首的郑氏集团把持隆武政权的大权,使得隆武帝空有大志,却无法施展。

郑芝龙在隆武政权中威福自操,祸国殃民。清兵一到,郑芝龙立马降清。而郑成功为人狐疑,不相信清廷,因此,他没有跟着郑芝龙一起去投降清军。

隆武帝遇难之后,清廷不把郑成功当成一回事儿,郑成功只得遥奉南明永历皇帝为正朔,心中所想的,其实还是要独霸东南,横行海上。

郑成功一心想割据一方,对进入他的势力范围的任何武装,不论明清,都极力排斥。就像鲁王监国政权的张名振、张煌言兵败舟山之后,前来厦门投奔郑成功。郑成功不但像收编他们的队伍,而且还曾一度妄图加害张名振和张煌言。

而堂堂的监国鲁王,也只不过是客居在厦门,一直到永历皇帝被杀死之后,郑成功也绝无拥立鲁王、继续抗清的意愿。

1653年到1654年,南明著名将领李定国两次率军进攻广东。李定国深明大义,给郑成功写了情真意切的信(就是今天我们读后,也甚为感动),邀约郑成功共同出兵,东西合攻,消灭广东清军,进而收复整个江南。

遗憾的是:郑成功次次都虚与委蛇,就是不愿出兵帮助李定国实现恢复广东的战略。

根据治学严谨的历史学家顾诚先生所言:

会师广东的计划是李定国制定的,在1653、1654年(顺治十年、十一年)他梦寐以求的就是同郑成功东西夹攻,迈出收复广东、重整山河的第一步。然而,这只是定国一厢情愿,郑成功并不想这样做。原因不是他看不到会师广东是南明中兴的关键一着,而是郑成功把以他为首的郑氏集团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对永历朝廷,他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奉永历正朔的原大西、大顺军和其他抗清势力能支撑下去,拖住清朝的大部分兵员,借以减轻自己的压力。另一方面,他是很有政治头脑的,预见到如果应定国之约出动主力东西合击,必胜无疑,随之而来的是闽粤兵连一体、地成一片,遥相呼应的局面就要改观。郑成功不会不考虑到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将受到很大限制,军政大事要禀承于朝廷,否则就难逃僭越之议。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兵力、爵位和声望上都略逊于李定国,加以李定国同永历朝廷的关系比他更密切,这些因素必然在郑成功的深谋远虑之中。所以,无论李定国制定的战略如何正确,也不管定国为了实现南明中兴对他怎样苦心相劝,郑成功总像一根插在闽海地区的弹性钢条一样,外力的大小只能造成他左右摇晃的程度,最后还是我自岿然不动的南天一柱。

因为郑成功两次爽约,导致李定国在广东肇庆、新会两次兵败,最终错失了良机,从此,李定国再也没有进攻过广东。

试想一下,就连李定国这样高瞻远瞩的会师广东的战略计划,郑成功都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故意使李定国兵败,以保证自己独霸东南沿海的局面。就这样一个不顾大局、自私自利的人,他怎么可能把永历皇帝接到台湾,凭空给自己头上戴个紧箍咒,更可怕是,一旦永历皇帝到了台湾,那岂不是把所有清军主力都吸引到自己的身上了嘛!

结语:精明自私的郑成功,是一个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他绝不会傻到作出把永历皇帝接到台湾去的!

郑成功为什么不护永历皇帝去台湾?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郑成功是隆武皇帝的部下,而不是永历皇帝。

隆武皇帝朱聿键是朱元璋九世孙,正儿八经的龙子龙孙。

朱聿键坚决的反清派,崇祯皇帝自杀后,南京拥从洛阳逃出的福王子朱由崧为帝。

囚在凤阳的朱聿键也被释,并封为南阳王。

第二年,清军南下攻破南京,弘光朝覆灭。

朱由崧被押往北京处死,时年四十岁。

这种情况下,朱聿键躲避战乱逃到浙江。当时天下不可一日无君,随后朱聿键被推举为隆武皇帝,在福建建立了流亡政权。

而隆武皇帝主要的军事力量,就是郑成功老爸郑芝龙。

郑家也是为隆武皇帝效忠的。

后郑芝龙投靠满清,郑成功同父亲决裂。只是隆武帝被清军追杀,最后协同皇后自杀而死。

郑成功当时也没什么实力,好不容易在厦门收拢了数千兵马,仍然拥戴隆武皇帝,而不是广东的永历皇帝。1646年隆武皇帝死时,永历皇帝也逃往广西,距离福建很远,同郑成功不再有直接的联系。

此时,郑成功想要帮助永历帝,也是做不到的。

其实,郑成功在那几年根本自身难保,直到3年后的1649年菜有些实力,可以根据福建一角而已。

第二,地理上无法办到。

稍微有智商的人,都应该知道永历帝是在云南,郑成功是在台湾。

古代没有飞机,云南到台湾相隔多省,都是满清控制,更别说还要乘坐大船渡过大洋。

永历帝如果冒险去台湾,绝对在半路上被擒获。

退一步说,就算永历皇帝顺利到达海边,坐船到台湾在古代也是相当危险的,很容易死于海中。

郑成功为什么不护永历皇帝去台湾?

不是不护,实在是做不到啊!

永历帝是1646年在广东肇庆即皇帝位的,当时郑成功正在金门、南澳一带招兵买马,相对于广东、广西、云南地域的广大,郑成功的区域当然是小之又小,所以此时的永历帝,不会去找郑成功,郑成功也想不到把皇帝请到自己这边来。

而就是这一年年底,清兵伪装成明军,袭占了广州,郑成功与南明的直接联系,便不复可能。永历帝也一定是向西,不可能向东,因为向东就是投入虎口。

所以,永历帝从广东肇庆逃入广西梧州,第三步再遁逃到桂林、全州、柳州,到1647年年底才回到桂林。

应该说这个时候,南明尚有挽回败局的可能,那就是1648年清朝江西提督金声桓、王得仁的反正,清两广提督李成栋的反正,使江西、广东这一大片土地,又回到明朝旗下。

所以1648年8月,永历帝又回到了肇庆。

那么这个时候的郑成功又在干嘛呢?他正在围攻泉州,结果遭到清朝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三股势力的联合反扑,郑成功最终只能放弃泉州,退到海上——所以你瞧瞧,这个时候,永历帝就更不可能投奔郑成功了。

结果到了1649年,金声桓、王得仁、李成栋相继兵败阵亡。1650年,湖广各地又被清兵陆续占领,而南明这边,因为过分依赖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导致孙可望的骄扬跋扈,一度永历帝被孙可望以武力挟持到贵州安龙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即当时的安龙府。随后又被李定国护送到云南昆明——也就是说,距离郑成功越来越远。

不过也就是这一年,永历帝册封郑成功做了延平王(郡王),郑成功在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一带继续活动。1650年,他曾围攻潮州,没有攻克。

1654年,郑成功曾与此时主持云南军务的李定国合作,东西同时发力北伐,第一目标是拿下广州。但郑成功军队却延误了约期,以至于李定国的军队在广州城下遭遇大败,李定国对郑成功相当失望。

此后,郑成功在广东方面几次用兵都不顺利,于是他调头北上,1658年,号称水陆大军十七万,与浙东的张煌言会师。1659年,顺利进入长江,势如破竹,接连攻克镇江、瓜洲,接连取得定海关战役、瓜州战役、镇江战役的胜利,包围南京,一时江南震动。

消息传到永历帝这边,自然对郑成功大抱希望,但想不到的是,没一会郑成功就中了清兵的突袭,损失惨重,连崇明岛都攻不下来,最后又退回厦门。

而同时,清军三路大举进攻云贵,1659年,永历帝逃往永昌(云南保山县),又由永昌退到腾越(云南腾冲县),由腾越逃到缅甸——在这种情况下,更没有可能向东投奔郑成功。郑成功也不可能向西越过广东来搭救永历帝。之后,永历帝就去了缅甸。

1661年4月,郑成功便留下儿子郑经防守厦门、金门,自己率将士二万五千、战船数百艘,经澎湖,向台湾进军。

最终,当郑成功围困赤嵌城七个月之际,荷兰调来援兵增强防御之际,缅甸发生内乱,对永历帝比较亲近的缅王莽达被弟弟莽白杀害,随后的8月12日,永历帝便成了莽白手里的人质,到1662年1月22日,莽白便将永历帝献给吴三桂,至6月1日,永历帝在昆明篦子坡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当此之际,郑成功虽然已经收复台湾,但要他迅即出兵搭救永历帝,实在没有操作的可能性了。

所以,你让郑成功护送永历皇帝去台湾,确实没有实际的可能。只能说永历帝实在是没有福气,就是这个命啊!

郑成功为什么不护永历皇帝去台湾?

郑成功是南明隆武皇帝朱聿键的部下,实际上,他不愿成为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的部下。所以郑成功前期是没有理由护送永历皇帝去台湾的。

等到后期隆武帝去世后,永历皇帝和绍武皇帝争权,绍武帝被清军击杀后,南明重归永历皇帝朱由榔统治。这个时候郑成功虽然表面上支持永历皇帝,可是实际行动上,并没有任何向永历皇帝靠拢的意思。

一、郑成功和永历皇帝貌合神离,这是南明失败的重要原因。
  • 郑成功和隆武帝更亲近。

郑成功是郑芝龙的儿子,郑芝龙投降满清以后,郑成功带着人马表示要独立,跟满清若即若离。结果郑芝龙在北京被杀,郑成功彻底与满清决裂,宣布支持反清复明的运动。

郑成功的崛起,不光靠着父亲的资本,也依靠了隆武皇帝朱聿键的大力支持。当时郑芝龙权倾朝野,可是郑成功却是一片赤子之心,所以隆武帝有心将郑成功培养成为自己的心腹大将。

为此郑成功对隆武帝非常忠心,当郑芝龙出卖隆武帝的时候,郑成功甚至反叛父亲,也要保住隆武帝。

可惜隆武帝被何腾蛟在江西出卖了,大学士黄道周英勇殉国,隆武帝逃到长汀以后,也被清军杀害。郑成功自此失去了主公。

  • 郑成功并不服气永历帝的统治。

可以说隆武帝的去世,是郑成功人生的转折点,因为郑成功自此再也没有了主动报效的对象,他可以独树一帜了。

隆武帝死后,他的弟弟朱聿鐭在广州被大学士苏观生和广东布政使顾元镜扶植为皇帝,建立了绍武政权。

与此同时,朱由榔在肇庆又建立了永历政权,得到了大西军李定国等人的大力支持。这两家不顾清军来袭,甚至彼此还要大打出手。

郑成功早就看透了这些事情,他知道不管是绍武帝还是永历帝,都是不靠谱的皇帝,所以他哪个都不愿意报效。

后来做了一个多月皇帝的绍武帝,被李成栋率领的清军杀掉以后,永历帝朱由榔这才坐稳了南明皇帝的宝座。郑成功也不得不在表面上向永历帝称臣。

二、郑成功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政权,已经初见端倪。
  • 郑成功不与永历政权会师。

郑成功向永历皇帝朱由榔称臣以后,并没有任何其他表现。也就是说这种称臣是口头上的,没有任何实际行动。

当永历帝多次希望郑成功能够与李定国大军会师的时候,郑成功总是拖延时日,以至于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其实郑成功对永历政权,是没有多少信任度的。他宁可自己一个人在东南沿海,发展属于自己的势力,也不愿意接受这位不靠谱的皇帝调遣。

所以永历政权长达十多年的统治时间,郑成功始终都没有真正意义上成为永历政权的部属,自然也就不会接永历皇帝去台湾了。

  • 郑成功北伐南京,喜欢单干。

郑成功曾经做过一件大事,那就是浩浩荡荡地北伐南京。这件事如果办成了,那么南方半壁江山可就都是南明王朝的了。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当时李定国也是意气风发,屡战屡胜。如果郑成功事先能够跟李定国的部队约好了,一起北伐,说不定大事可期。

可问题是郑成功喜欢单干,他不喜欢联络一个没有什么感情维系的永历政权。或者说,他担心自己联络了永历政权,那么他就会受到永历政权的管辖,从而失去自主权。

郑成功的部下多以水军为主,所以他们在海上的进攻轰轰烈烈。但是想打下南京城,就必须要上岸。

到了岸上的郑成功大军,可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此刻又没有南明其他军队作为策应,所以郑成功的这次北伐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三、郑成功和李定国互相争权,即使联合也没有好结果。

郑成功明白,李定国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大家都说孙可望是个野心家,他背叛了永历皇帝,将整个贵州出卖给了满清朝廷。

于是,车驾入会城,文秀进封蜀王,与定国同辅政。明年,讨可望,战于交水。可望还走贵州,文秀追及之,遂奔长沙。时,大慝既去,忠义同心,方议安集滇黔,经略川楚,而文秀遽病。丁酉夏四月二十四日,文秀薨。---《西南纪事卷十》

而李定国作为孙可望的对立面,一直忠心护主,所以李定国一定是一位出色的英雄人物。没错,他两蹶名王的名声,的确不是盖的。

  1. 可是我们必须要注意一件事,他想要把永历皇帝牢牢牵制在自己的手里。当时他的义弟刘文秀坐镇贵州前线,他希望永历皇帝前往贵州前线鼓舞士气。
  2. 这是非常不错的想法,皇帝亲自督战,那么将士们自然会卖命的,收复贵州可就有希望了。可李定国却在担心一件事,永历皇帝去了前线,岂不就成了刘文秀手里的棋子了吗?
  3. 所以李定国怎么都没有答应这件事,为了给足李定国面子,永历皇帝也就主动放弃了这件事,从而彻底错失了收复贵州的机会。而刘文秀也被李定国召回昆明,罢免了兵权。

郑成功明白,他自己有兵权,李定国也有兵权。如果他投靠了永历皇帝,朝中大事到底该听谁的呢?李定国和郑成功早晚还是要闹掰的。

总结:郑成功就差一个继承权了。

郑成功是没有继承权的,这对郑成功来说,是最吃亏的一件事。所以在明面上他只能臣服于永历皇帝朱由榔。

其实不管从兵马的调遣,还是赋税的收缴,郑成功政权和永历政权,一直都处于两条平行线上,彼此互不干涉,也干涉不了。

郑成功内心是不承认永历皇帝的,再加上有李定国这样一位虎将在永历皇帝身边,郑成功更加不可能投靠永历皇帝了。

参考资料:

《南明史》

《明史》

《清史稿》

郑成功为什么不护永历皇帝去台湾?

他有没有这个想法不知道,关键是想护也护不了。

郑成功于1659年攻打南京不利后开始考虑从根据地厦门转移,次年台湾的荷兰通事何斌来投,郑成功才有了攻打台湾的计划,最终于1662年2月6日接受荷兰总督揆一投降,正式肃清岛内荷兰势力。也就是说,郑成功是从1662年才开始经营台湾的。

问题是,郑成功收复荷兰时,整个广东沿海都被清朝占领,永历失去了从最近的入海口进入海上,和郑成功会合的机会。而且,郑军尚在和荷军交战时,也就是1662年1月22日,缅甸就把永历交给了吴三桂,郑成功想救也已经救不了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