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自救”行动,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过程中兴起的,首要是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目标,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仿制西方的武器装备,后来进一步被发展为也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新政

军事方面

洋务运动的第一步行动在军事方面,先后兴办了很多兵工厂,其中重要的有四局(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马尾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和湖北枪炮厂,其中江南制造总局是规模最大的兵工厂。除此之外,还建立了新式的海陆军,成立洋枪队,配备西式武器装备。

文化方面

洋务运动的另一个行动是对文化的重视上,创办了新式的学堂,派遣10—16岁的青少年去国外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学堂比较出名的有京师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培养了大批的电报,西医,矿务方面的人才。严复,詹天佑都是公派留学生,都成了各自领域的专业人才。

洋务运动在李鸿章,左宗棠等人的主持下轰轰烈烈的开始了,但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军阀的全军覆没标志着它失败了。

对后世的影响

先进思想的传播

清朝统治者长期的闭关锁国,关门造车,跟西方列强的差距变大,而落后就要挨打。兴办的新式学堂,还有翻译的外文书籍,丰富了人们的思想,打破了旧式的科举制度,打开了人们的眼界。西方的技术不在被认为是“奇技淫巧”,而是成为求富求强的学问。

培养了专业的人才

清政府通过派遣留学生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著名铁路专家詹天佑,还有严复成为近代思想启蒙家,军事工业的兴办也培养了大批的军事人才。

洋务运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洋务运动,是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清朝的恭亲王奕䜣和军机大臣文祥、桂良等人面对惨败的现实和残局,意识到不能贪图暂时的安稳,通过清政府在军事上的失利,恭亲王等人想出了一个“以夷制夷”的策略,也就是用西方列强的武器装备制造技术和练兵方式来对抗西方列强的侵略。而此时在京外的一些比较有见识的大臣,如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也同样认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此外,在他们周围也有一批比较了解国内外形势,希望开办洋务、富国强兵的官员和开明人士。由此,在清朝的统治集团中形成了一个势力比较强大的派别,习惯上我们称他们为洋务派。洋务运动也开始兴起。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任何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当时那种“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洋务派提出的“自强运动”虽然没有触及到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但仍然招致了以倭仁、徐桐等奉行“祖宗之法”和“圣人古训”的顽固派的激烈反对。洋务派的各项举措都受到了来自上层和清政府内部的极大阻力。在我们看来,当时的那些顽固派又是多么的可笑和自以为是呢?而这也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即:顽固派势力的强大,使洋务运动的很多举措寸步难行。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列强是根本不希望清政府能完全发展起来的,所以洋务运动的困难可想而知有多么大。因此,洋务运动所发展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努力其实都只是表面上的修修补补,很多举措的实行都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和制约。虽然,我们不能否认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存在的巨大缺陷,它最终没能使中国真正的走上富强、民主的道路,而以失败告终了。

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相当自足的社会体系,生产主要靠人力。中国自古有较多的科技发明,并长期在世界占领先地位,但自14世纪后科学技术一直处于僵滞、停顿的状态,以致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的科学革命。

洋务运动促使中国诞生了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也促进了中国近代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与壮大。

从洋务运动到清末 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工业产生、甲午战争后出现“实业救国”浪潮初步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发展是比较缓慢,从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从分布来看,地区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 一战期间 内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外因: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黄金时代 一战后到新中国成立前 一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卷土重来20世纪30到40年代,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没有得到恢复和发展。

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破产。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但这次运动对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外交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改变轻视科学技术的态度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的统治者长期以来昏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洋务派的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从此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惟一理想,奠定了“科学”的根基与土壤。设立的新式学堂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让国人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贡献!

2、洋务运动引起思想领域的一次变革: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于是开办民用企业。在官办企业的倡导下,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历史表明只有农工商都为本,国家才会富强。

3、对中国军事的影响:中国近代海军开始出现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清政府决定决定每年拨银四百万两作为海防经费,是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开端。七十年代中期,清政府内部爆发了一场关于海防和塞防的大争论,这场争论直接推动了清王朝国防建设的近代化。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统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与国防的近代化。清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对外国的侵略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4、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政府开始重视外交,致力于培养外交人才。不仅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还培养了中国了第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从此中国外交官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使清政府的外交有了起色。 也让国人明白外交是发展一个国家的必行之道。

洋务运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与顽固派的愚昧守旧态度相比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20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在自制和外购的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淮军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而变为洋枪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但是,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首先,因为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以,他们大规模引进的只是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对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讳莫如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抵制和反对.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经营管理大权都被其委派的总办、会办、帮办或提调等把持,他们经营不善,管理腐败,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内部充满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再次,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国策,重义轻利是历代统治者提倡的修身准则,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僵化少变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习惯于安定平静的生活,具有较强的心理惰性,面对社会变革,求稳怕乱,抗拒抵制.尽管西学的输入打乱了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轨迹,但长期以来民族发展的惯性,使很多中国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社会,这就妨碍着他们去接受新的东西,同时也妨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总之,洋务运动处于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它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不良影响.

洋务运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现代汉族文化就是西方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的结合体。

而吸收西方文明起源于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洋务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前后历经了三十余年的时间,最后终结于“甲午战争”的失败。期间,以“曾、李、左、张”等四人为代表的洋务派,打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创办了中国近代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难能可贵的是,引进了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了新式企业,并且参照西方建立了自己的海军“北洋水师”,使得军事近代化也有了稳步的发展。可惜的是,没有引进外国先进的政治制度,来发展资本主义。虽然,在这期间,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但总体来说还是太弱了,不足以与西方列强展开真正的较量,来保护国内自己的经济发展。不过,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资本渗透。

洋务运动,获得了慈禧的支持,抵御住了顽固派的反扑,成功在洋务派的推进下,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例如,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等等成就。既有国防军事方面的重工业,也有民生方面的轻工业。

中国亦由此进入了近代化社会,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发展,最终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体系,使中国从传统的农业国过渡到了工业国,而且还朝着现代化方向在不断迈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实现自己的现代化,使中国人民过上富足安康的生活。

洋务运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洋务运动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政府通过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或自强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破败落后的局面,清朝的恭亲王奕訢、文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官僚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推动下展开的以经济为核心的求强、求富的改革。

  • 洋务派人物

●洋务运动核心就是引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兴办军事工业求强,民用企业求富。

有以下几个方面:

军事工业。这是洋务运动的重点。如曾国藩于1861年创建安庆军械所,李鸿章1865年建江南制造局和金陵机械局,左宗棠1866年建马尾船政局,张之洞建湖北枪炮厂等。

  • 枪炮局
  • 造船厂

民用企业。李鸿章兴办轮船招商局,唐山煤矿,天津电报局。左宗棠兴办兰州机械局。张之洞兴办湖北织布局和汉阳制铁局。

  • 煤矿厂
  • 电报局

兴办外语学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1862年恭亲王奕訢创立同文馆,招收八旗子弟学英,法,俄语。李鸿章,左宗棠办外语和科技学校。还组织留学,翻译外国书籍。

  • 外语学校
  • 留学生

创建海军。清政府建立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 北洋海军

洋务运动的结果:

  • 甲午海战

▪中法战争中法国侵略者炸毁马尾造船厂。

▪甲午海战日本侵略者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各地军工,民办企业因为都是官僚控制和官督商办,腐败贪污严重,都没有明显的效果。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海战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产。也反应了传统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

洋务运动对后世的影响:

▪使中国近代矿业、电报业、邮政、铁路等行业相继出现。轻工业也在洋务运动期间得到大力发展。1880年,左宗棠创办兰州织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

▪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基础。洋务运动重点发展了采矿、冶炼、航运、铁路等一系列配合军事工业的项目,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铁路

▪中国近代纺织业、自来水厂、发电厂、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等,都是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建立起来的。

▪在短短十余年间铁路建设有了长足进展。《资政新篇》中,最早提出了要在神州大地之上修建铁路的具体建议。他说:中国各省应当皆有铁路,“以为全国之脉络,通则无病焉”。

▪建立近代军事工业;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

▪洋务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西学知识的新式人才,对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准备了最初始的文化条件。

  •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

-墨骨读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