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大规模战争的兵器都去哪里了?

题主没读过杜牧的诗吗?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说的就是杜牧在江边行走,在沙中捡到一枝折断的戟,磨洗之后认出是三国时的兵器,从而大发感慨。

也就是说古代一场大战结束,好兵器被胜者带走,折断的枪戟、砍缺的刀剑也就遗留在战场之上,任由老百姓捡拾回家,到铁匠炉融了打把锄头镰刀什么的,所以三国赤壁之战遗留在沙中的兵器,一直到晚唐的杜牧都能捡到。

古代打大规模战争的兵器都去哪里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九里山前古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九里山是古代的战场,放牛的牧童还能在那里捡到陈旧的刀枪。顺风吹动着乌江的江水,就好像虞姬自杀前向西楚霸王告别。

古代大规模战争兵器,基本就是三种处理方法:

第一,再利用。

众所周知,冷兵器只要没有严重的损坏,都是可以重复使用的。

就拿最容易损坏的羽箭,其实也可以回收利用。

羽箭的箭头是金属的,箭羽是水禽的羽毛,箭杆是优质木材,其实都价值不菲。

所以,羽箭经过严格测量,没有变形就可以回收。

羽箭尚且如此,其他武器也都是可以回收再用。

其实当时全世界都是如此。

电影《罗生门》里面,那个盗贼就是谎称在古墓里面捡到一些好武器,骗武士去看,将他袭击打倒。

第二,改造、卖钱。

古代金属尤其是优质金属还是比较贵的。

直到清代,我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金属冶炼工厂,顶多算是各种大型作坊。

所以,金属的产量不高,比如卖到蒙古或者女真的金属武器价格都非常高。

这种情况下,农民将兵器捡走,交给农村铁匠改造成农具或者干脆卖钱,都是会赚一笔的。

不要说古代,就建国后很多战士打靶后,周边村民还会来寻找没有带走的弹壳,也能卖几个钱。

第三,留下自卫。

古代匪盗较多,而且皇权不下乡,乡下基本靠村民自卫。

比如《水浒》里面的祝家庄、扈家庄,村里家家都有武器,随时准备对抗土匪。

同时,古代的野兽较多,连民国时期祥林嫂的儿子都被狼吃掉了,农民也需要武器自卫。武松过景阳冈的时候,就带着哨棍;鲁智深更是带着戒刀、禅杖;就连宋江也带着长杆朴刀。

而购买武器是很贵的,所以只要当地法律允许(这一点很重要),农民往往会捡走一些战场遗留的刀枪,放在家里用于自卫。

古代打大规模战争的兵器都去哪里了?

古代用于大规模战争的兵器都快失传了,因为这些东西放到现在已经没有实战价值。鉴于问题问到的仅仅是兵器而不是战备战略工具,所以遗留至今的长城和古代城墙、驰道不在列内。即使是适用于古代兵器这个名词的冷兵器和火器,冷兵器固然在现代战争中不再占有大数据,古代火器也在千年历史的进程中变得看不出原型。比如短兵器中的军刺,火器中的TNT,说到底兵器不会彻底消亡,而是进化出各种战斗形态。

如果问在古代打过大规模战争的兵器去了哪里?这里又是另外一说,那就是传统的刀兵入库,马放南山。忽略兵器耗材的消亡特点,持有这个观点的仁兄们大概是些个考古文物爱好者,就像现在那些运动明星将某场比赛运动器材作为藏品视若珍宝,参加过某场古代战争得兵器也有特殊的收藏价值。这种定向收藏在历史长河中屡见不鲜,能流传至今的却寥寥无几,因为各种收藏保存条件的不允许,在古代打过大规模战争的兵器会失传得越来越厉害。

最后,虽然古代用于大规模战争的兵器已经失去其使用价值,它们大多数却还会以文献的方式传世,比如中国古代的战车和车战兵器、十八般武器、攻守城器械。而类似诸葛连弩这种奇门兵器却有爱好者对它进行复原和美化,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其中的道理无非是实现价值的此消彼长。

古代打大规模战争的兵器都去哪里了?

胜利方打扫战场,做为战利品回收了。古代兵器一般是木质做的杆子,天长日久都腐朽了,只有金属头部保留下来。

古代打大规模战争的兵器都去哪里了?

兵器刀戈矛棍等等,有一寸短一分险一说。古代没有不锈钢,保存至今的不易。

古代金属是硬货,价值高,每次大规模战争后必然会被打扫战场的人收走,一如现在路边的废纸箱,饮料瓶,几乎不会浪费会重复利用。

故意作陪葬品的很多保留了下来。

古代打大规模战争的兵器都去哪里了?

刀枪入库,铸剑为犁,化干戈为玉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